元朝时期的回回炮技术,在明朝是否失传

发布时间: 2022-08-24 20:00:5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1

全民水浒同仇谁的技能一、明朝则是一个刚质健拔、充满阳刚之气的朝代。,明朝的大部分时期的大部分地区,基本上是比较和平的。明朝的首...

元朝时期的回回炮技术,在明朝是否失传

全民水浒同仇谁的技能

一、明朝则是一个刚质健拔、充满阳刚之气的朝代。
明朝的大部分时期的大部分地区,基本上是比较和平的。明朝的首都,无论明初的南京,还是後来的北京,在王朝存在期间,都没有被异族占领过。那里的人民,当然也就不会被异族抢劫甚至野蛮屠杀了。这,自周至满清的三千多年间,统一王朝中只有秦朝、汉朝、隋朝、其首都才没有被异族占领过。而秦朝、隋朝寿命太短,无法与明朝相比。
明朝拥有在质量上超过前代水平的、技艺先进的织染、制糖、造纸、制瓷、采铁、铸铜、造船、兵器制作,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待种手工艺和土木建筑。南京的龙江造船厂,北京的军器局、宝源局,遵化铁厂,苏州的织染局,饶州的御窑厂所设的工场都有细致的分工。洪武时,官办铁冶的定额每年已达一千八百四十七万余斤,钱币年铸最高量已达一亿九千九百八十四万余文。宣德时,饶州传造的瓷器一次达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其他绞罗纱绸、彩缎雕漆等消费品的制造更是不可胜数。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商品经济也空前活跃。到中叶以後,呈现出类似于产业革命以前的欧洲的社会状况,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奠定了形成近代民主自由主义思想的经济基础。
早在明前期,就有了制造可以远洋到非洲的舰船的技术,而同期的欧洲只能造一些小型的木板船[Paul Kennedy著《大国の兴亡》上(译者铃木主税,株式会社草思社于1988年11月7日第18次印刷发行)]。“明代铁产量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由于建筑盛行,发明了利用简单机械原理的起重机。火器在明代有很大进步,大炮有从西洋输入的弗郎机、红夷炮,枪有快枪、鸟嘴枪及各种手铳,已和近代武器接近。”[尚铖《中国历史纲要》374]明初就已经拥有大量制造当时最先进武器的技术,并积极投入实战,因此让当时的敌人蒙古人(鞑靼、瓦刺等游牧民族)闻风丧胆。明朝不但拥有这些先进火器,即使在弓箭这种冷兵器的制作技术上也比“全民皆兵”的游牧民族来得先进。因此明朝政府不但严禁向蒙古人出售那些先进火器,也同样严禁向蒙古人出售弓箭和用于制造盔甲刀箭的铁器。蒙古人为窃得这些先进武器而绞尽脑汁。例如用派遣朝贡团的方式,途中从明军士兵和不法商人那里偷偷购买这些先进武器,并用引诱、绑架等手段迫使中国人到其居住地传授和仿造这些武器。而南宋正好相反。南宋被蒙古人歼灭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蒙古人手中有比较先进的武器,即威力较大的回回炮,而南宋没有。

就拿郑和七度下西洋这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说吧。郑和率领庞大的海军舰队远洋非洲,是空前绝後的壮举。可若没有当时最先进的造船、引航、舰船编队技术,乃至海上长期生存的技术,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这样高度的技术,别说同时代的西方文明,就是“宋代的文明”也没能实现。
不但明代中前期,就是後期,仍比同时代的欧洲更发达。当来华的传教士把当时中国的发达情形写成报告发回欧洲时,给欧洲的知识分子以很大冲击。“前近代所有文明中,最先进的,拥有优位的就是中国。十五世纪的人口为1亿到1亿3000万人,与欧洲的五千万到5500万相比,压倒性的多数,拥有优秀的文化,实施了灌溉的肥沃耕地从十一世纪起就通过非常好的运河连接在一起,教育程度高的儒者役人运转着职员等级制度整备齐全的行政机构。其洗炼了的统一国家的样子,令来访的外国人羡慕不已。确实,中国文化蒙受过蒙古部族的激烈攻击,也被忽必烈汗侵略和统治过。但中国有着不是靠征服者来改变,而是去改变统治者一方的实绩。1368年明王朝建立,赶走蒙古,实现中国的再统一时,有很多从前的秩序和学问都温存下来了。受过尊重‘西欧’科学的教育的读者最惊奇的大概是中国文明中的技术水平之高吧。中国自古就有很大的图书馆。活版(movable type)印刷早在十一世纪就已经登场,不久大量书籍就被印刷出版了。受运河建设和人口增加的触发,产业和贸易都发展起来了。中国的都市,与同时代的中世欧洲的任何都市都大得多,交易路也延伸到很远。纸币很早就被利用,在商业发展和市场成长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明在十四世纪末打倒蒙古统治者时,就已经使用大炮了。”[Paul Kennedy著《大国の兴亡》上,28-29页]
其实,明朝不但在其中前期,就是到了晚期,也不比西方落後多少,明朝的发达经西方传教士之笔传至欧洲後还让欧洲的知识分子大受刺戟呢。
正如日本历史学家指出的:“十六世纪末以後,来到中国的耶稣会会士们(基督教传教士)报告了很多中国的情况。他们看到的中国,与同时代的欧洲相比,是更发达的社会,这给了启蒙时期的知识人以很大的刺戟。对他们来说,中国的文物制度值得惊叹,甚至是理想性的。当然,其中也许含有因不充分的理解而产生的过大评价,但如果是以资本主义以前的阶段来进行比较的话,中国为最发达国家之一这一事实,应该是不会错的。……这个时代出现的新要素之一,就是和欧洲恒常性的接触。这种接触,既有文化方面也有经济方面,但文化方面到清代就中断了。明末,学识丰富的耶稣会会士一来航,中国人就对他们带来的新学问和新技术予以相当的关注。不但出版了很多翻译书,还将其编入中国人的著作中。即使没有直接表现出来,但明末的所谓实学、很多技术性书籍的出现,可以认为是受洋书的影响。而且还有知识分子信教。特别是任命耶稣会会士为制历的钦天监(天文台)的长官一事很有名。可是到了清代康熙帝时,发生了所谓的典礼问题。……其结果,不但失去了以传教士为媒介的与洋学的接触,不可思议的是,对洋学的关心也没有持续。所以,此後的欧洲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直到清末为止都不为中国所知。……(到清末)对终于复活了的洋学(当时的中国称之为西学)的关心,因为只是出于要解决现实中满清所处的难局才出现的关心,虽很切实,但同时也有很强的功利性的一面,这和明末期对洋学的关心,性质上有着相当的不同。”[岩见宏 谷口规矩雄著《伝统中国の完成/新书东洋史4》 6-11页,1988年8月5日第八刷発行,発行所:株式会社讲谈社]

四、再说说明代的民间社会文化生活。
明代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比较自由,也比较丰富多彩,整个社会充满活力。例如,中国古代社会,极其重视礼制,有着严格的等级秩序,而衣饰冠巾则是表示一个人身份等级的符号,因此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不但庶民百姓和士大夫阶层之间,就是各级官员,不同行业的庶民百姓之间,也不能随便混用。但自明代中後期起,不但庶民百姓可以自由地穿戴士大夫阶层的衣冠,使用从前被严厉禁止的黄色,服饰花纹甚至还可以使用从前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为人君至尊象征的龙纹。从前贵妇人才能用的头饰,娼妓都能用了。

同时,民间还涌现了大量较高水平的文学艺术作品。如口语体长篇小说《三国志演义》,《忠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金瓶梅》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至今仍有很大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平妖传》《封神演义》等长篇小说,还有《剪灯新话》、《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拍案惊奇》以及并不比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最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逊色的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剧作品《牡丹亭》等。
这些作品大胆地揭露了社会问题,抨击了封建礼教,充满了对个人自由和人性解放理想社会的向往。其思想的先进性可与近代西方相比。
不但如此,明代还出现了小说评论家。他们敢于称赞那些被从前的读书人所轻蔑的恋爱小说、白话文小说。明代小说和戏曲,甚至还对外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例如中国不太有名、几乎失传了的《剪灯新话》,在传入日本後,便对日本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被改编成日本传统舞台戏剧歌舞伎、传统单口相声落语、小说。例如歌舞伎《怪谈牡丹灯笼》、落语《怪谈牡丹灯笼》,以及《御伽婢子》和《雨月物语》等日本早期怪谈小说代表作就是受该著作影响而诞生的。
“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的文学艺术所受亚洲的影响之大为众所周知。特别是这个时期的法国文化(这同时又是欧洲文化的代表)从中国的思想以及艺术等受到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前川贞次郎著《绝対王政の时代--新书西洋史5》60页,昭和55年2月20日第七刷発行,発行所:株式会社讲谈社]
这些文学艺术作品可以说是中国式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代表作。

遗憾的是因明朝不幸覆灭、取代它的又是带有落後野蛮的奴隶制特征、极端封闭愚昧、又因自己的落後、人数极少而极其恐惧汉民族“反叛”因而采取残暴镇压、大兴文字狱等种种手段扼杀中国人活力的异族满清,这一独自发展起来的中国式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因此被而夭折了。

五、明代还出现了代表当时整个世界最高水平的科技专业著作。
如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十七世纪末传入日本後,受到日本学者的极为重视。法国人得知後也如获至宝,将其翻译成法文。此後欧洲各国纷纷把该书翻译成本国文字,并赞之为“技术的百科全书”,反倒是在该书的故乡中国,因满清残酷的统治而销声匿迹了;又如李时珍编著的、记载了古今本草1871种的《本草纲目》;还有计成编著的、世界造园学最早、且有系统的造园技术专业著作书《园冶》,以及方以智的百科全书式著作《通雅》和《物理小识》,等等。随着商业的发达和算盘的普及,还出版了达到当时世界水平的算数书《直指算法统宗》。民间,《三台万用正宗》等日常百科全书也大量普及开来。明代还出现了徐霞客那样的大地理学家和大旅行家。
明代在农业方面积极注重国内既存农业产品和生产技术的改良。例如解决了双季稻的推广技术问题,双季稻因此在南方各地得以普遍推广。岭南地区还出现了三季稻。从而加倍、三倍地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这是北宋、南宋两个朝代都无法比的。明代的中国人并不因此满足而是积极与海外交流,积极引进海外的其它先进品种。例如,原产美洲大陆的高产耐旱、土地适应力极强、种植方法又简单的农作物如玉米、甘薯(明代文献中又称红薯”、“金薯”、“蕃柿”、“白薯”、“番薯”、“红山药”等)、马铃薯等,就是明代引入中国的。在这些农产品引进普及之前的中国,长时间人口一直难有较大增长(即使是大唐盛世,人口也只有五千多万)。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食物生产受到极大限制。人多地少的话,即使是丰年都难以维持温饱。绝大多数农民战争皆因食粮严重不足、连种田的农民都无法生存而引起。满清中後期,中国人口成倍增长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满清制造的大规模征服战争终于结束,明代引进的这些高产耐旱、土地适应力极强、种植方法又简单的农作物得以扩展到全国从而提供了更多食粮的来源和产量的结果。
考A1证需要在26周岁以上,如果说的驾驶证是老B证(B后面没有数字1,2),按照规定,老B证现在不用考试可以直接换成中型客车1证,或大型货车B2证,或牵引车A2证。 如果说的驾驶证是刚考的B1照,需要一年后才可以
是《七年战争》还是《横扫千军》啊?98年的时候刚刚接触游戏,好像第一款是国产的《铁甲风暴》。
最弱的应该是QQ对战平台吧,然后是HF,然后是175PT,然后就是IP服,再者就是steam
群伤害的多了,用毒的1般都 毒3个,2娘啊,顾大嫂啊

元朝时中国的军队用不用刀?

“元朝时中国的军队用不用刀?”回答:肯定用刀。那时是冷兵器时代,元代军队使用的武器种类很多 。具体详见中华冷兵器。详细资料如下。

“元朝军队使用的武器,可分为冷兵器和火器两大类. 冷兵器为主。

冷兵器的种类很多。属于长杆兵器的,有枪(矛)、长柄刀、 扑把等;属于短柄兵器的,有刀、剑、斧等;属于射远兵器的,有 弓、弩、炮(抛石机)等;属于防护装具的,有盔甲和盾牌等。现择要者介绍如下。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元代蒙古武士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元朝蒙古弯刀示意图

枪、扑把

枪、扑把等长杆兵器,蒙古人的长矛,往往在铁颈上有一个 钩,便于把对手从马上拉下来,也就是中国传统的单钩或双钩枪。 扑把当即后代的镗把类武器。此外,长兵器还有长柄刀、铁棒、 长把骨朵等。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铜骨朵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铜骨朵

刀等短柄兵器 蒙古人的刀,轻薄犀利,尖顶,一面开 刀,略作弯形,称为“环刀”。较少用剑。斧、短枪(短矛)等短 兵器,往往是骑兵必备的武器。 弓箭 蒙古骑兵作战,以弓矢为主,每个骑兵舰带有二三张弓,至少有-张好弓,同时备有两三个装满箭的箭筒。弓力多在一石以上,还有弓力更大的角弓,甚至有两个人才能勉强拉开 的劲弓,用来射击较远的目标。箭的长度为两尺左右,通常用沙柳条或树枝作箭杆。建国前草原缺铁,箭头多用兽骨,以后则多 用铁箭头,间或以银为箭头。箭头非常尖锐,两边磨得很锋利。为 磨箭头,士兵几乎都备有挫刀。与南宋交战后,也采用宋人的制弓技术。如忽必烈即位后即命宋降将王青督制神臂弓和柱子弓,教武卫军人习射。同时,也发展了制弯技术,以后在侍卫亲军中还 设有“神锋军”,专掌“蹶张弯拉”。有一种“靴车神风弩”,据说能射800余步远。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炮具

自蒙古国时期应用炮具,至元朝前期采用“回回炮”技 术,造炮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回回炮威力巨大,能抛发100多公 斤的石头,发射时声如雷鸣,颇可使敌军丧胆,以后在各军中普 遍使用。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元代回回炮

鞍具盔甲

为减轻马匹负担,蒙古骑兵鞍具都很轻巧。“其鞍留轻简,以便弛骋,重不盈七、八斤。鞍之雁翅,前竖而后乎,故 折旋而膊不伤。蹬圆,故足中立而不偏。底阔,故靴易入。缀蹬 之革,手揉而不硝,灌以羊脂,故受雨而不断烂;阔才瑜一寸,长 不逮四聪,故立马转身至顺”。盔甲以皮革为主,兼用铁片和铁条 制成,分为人甲与马甲两种。人甲有“柳叶甲”、“罗圈甲”等不 同类型。马甲一般由5块甲片联成,护住马匹的前胸、后臀、两 侧及额头。蒙古人原来很少有重甲和铁盔,征战中亚和汉地之后, 西域与中原的造甲工匠亦为蒙古统治者所用,能够造出上等的盔甲来。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盾牌

蒙古骑兵不常备盾牌.攻城时才使用以柳条或小树枝 等编成的盾牌。以后汉军步兵则常备盾牌,有旁牌、团牌、铁团牌、拐子木牌等种类。另又造出一种“叠盾”,“张则为盾,敛则 合而易持”。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战船

元朝承袭了宋人的造船技术,能够造出载重四五百吨 的大船,用以航海运送粮食盐布等物。战船也多采用南宋的制作 方法。进攻日本以前,忽必烈即派人前往江南制造战船1000艘, 实际上就是南宋水军经常用的“蒙冲战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火器

火器在元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作战中起过相当大的作用。蒙古军西征时,经常使用火油筒。对南宋作战时,大规模使用火炮 (火球)。对日本作战时使用丁铁火炮。以后,又发明了先进的管状火器--火铳。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元铜火铳(复制品)

火铳

宋、金时己出现了用竹筒装填火药发射铁、铅和石制 的球形弹九。元代工匠发展了管形火器技术,造出了金属的新型 武器火铳。火铳与突火枪原理一样,用金属做简,利用火药在药 室内燃侥后产生的气压把弹丸射出,产生杀伤作用,比抛射火药 包威力大得多。世界上现存的最早两尊火铳,一尊造于文宗至顺 三年(1332年),铜质,铳口直径10.5厘米。另一尊造于颁布至 正十一年(1351年),铳口直径3厘米,铳身长城.5厘米,所用 弹九较小。元朝中、后期火铳已开始装备军队,用于实战。顺帝 至正二十四年,即以“火抗什伍相联,一旦布列铁竿山下”,护卫上都城池。火炮技术的飞跃发展,是中国军事史,乃至世界军 事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上图火铳为元至顺三年(西元1332年)。长35.3厘米,口径10.5厘米,尾底口径7.7厘米。重6.94公斤。1935年发现于北京市房山云居寺,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这是中国也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火铳。铳口外张似酒盏,故名盏口铳或盏口炮。铳身刻有“至顺三年二月十四日,绥边讨寇军,第三百号马山”19字。此铳形体较大,应置于架上发射。”本文图来源:中华冷兵器!

元朝的中国军队,沿袭了一些蒙古骑兵的传统习惯,还是广泛用刀作为兵器的。
当然用,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我国从汉开始装备数量比较多的刀,汉以后刀是军队的主要武器,尤其是后来的骑兵,近战以劈砍为主,刀是不可或缺的武器。
当然用了,那时候就是冷兵器时代。

忽必烈 回回炮

  十三世纪,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长达六年(公元1267——1273年)之久的宋(蒙)元襄樊之战。在这次著名的战争中,元军使用“回回炮”先后攻打樊城、襄阳城。那么,这种“回回炮”究竟是一种什么武器呢?人们的看法迥异。有人认为是“火炮”;有人则认为是“发石机”,发射的是巨石。笔者也认为是当时一种较为先进的“发石机”,发射的是巨石,而不是“火炮”,发射的也不是碎铜、破铁、沙石之类的东西,更不是发射的可以爆炸的炮弹。
  “回回炮”,又名西域炮,巨石炮,襄阳炮。是一种以机抛石,用于战争攻守的武器。这种抛石机不过是在古代抛石机的基础上改良、改进、创新得更加先进、威力更加巨大罢了。
  其实,无论是在古代的中国,还是在古代的外国,很早就有了“炮”。它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抛掷石弹的战具。又称为旝、云旝、飞石、抛石等。而欧洲古代却称为抛石机。在火炮出现以前,抛石机(炮)是古代战争双方攻守战的重要兵器。
  据宋朝兵书《武经总要》记载,炮以大木为架,结合部用金属件联接。炮架上横置可以转动的炮轴。固定在轴上的长杆称为“稍”,起杠杆作用。用一根木杆作稍的称为单稍,用多根木杆缚在一起作梢的称为多稍,稍数越多,抛射的石弹越重、越远。炮梢的一端系皮窝,容纳石弹;另一端系炮索,索长数丈。小型炮有索数条,大型炮多达百条以上。每条炮索由1——2人拉曳。抛掷石弹时,由1人瞄准定放,曳炮人同时猛曳炮索,将另一端甩起,皮窝中的石弹靠惯性抛出,射程可达数百步。在火药用于军事后,也还常常用炮抛掷火毯、毒药弹以及爆炸弹等。《武经总要》记载了十几种形式的炮,多数炮是将炮架置于地上或插埋于地下,固定施放。有一
  些在炮架下安装四轮,便于机动,称为车炮。也有的炮,其炮柱可以左右旋转,向各个方向抛掷石弹,称为旋风炮。
  “礟”(今简化字为炮),最早见于《文选》所收西晋潘安仁的闲居赋。文中描述炮石发射情景为“炮石雷骇”。唐朝人李善注:“炮石,今之抛石也”。
  中国至迟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炮。春秋末期《范蠡兵法》(已佚)中曾记载:“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二百步”(转引自《汉书•甘延寿传》注)。《左传》记载,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周郑繻葛之战“旝动而鼓”。汉朝贾逵引《范蠡兵法》亦将“旝”解释为飞石。东汉以后,炮成为军队中的重要攻守器具。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攻打袁绍时使用的“霹雳车”,是最早出现的车炮。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田茂广制造“云旝三百具”,号称“将军炮”(《新唐书•李密传》:“命护将军田茂广造云旝三百具,以机发石,为攻城械,号‘将军炮’”。)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李光弼制造了用200人挽索发射的巨型炮,每发能伤数十人。宋朝战争频繁,用炮更加广泛。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围攻宋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时,曾“一夜安炮五千余座”。金天兴三年(公元1234年)蒙古军攻打汴梁,架设炮数百具攻龙德宫,昼夜发炮,落下的石弹,几乎与里城相平。其中最大的十三梢炮,能发射上百斤重的石弹,需要四、五百人同时曳放。蒙古军西征时,主要靠炮攻取城堡。明朝以后,发石机之炮逐渐为火药之炮所取代。
  “回回炮”的主要制作者是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这两个人都是西域(今玉门关以西)回回人(伊斯兰教),因此炮名叫西域炮、回回炮,又因首先在攻打襄阳、樊城时使用,又名襄阳炮。由于它的发射威力大,所以,又叫巨石炮。至于《马可波罗游记》里记载的“尼可罗和马飞阿兄弟指挥最优秀的工匠制作回回炮,其中有些是聂斯托利派的基督教徒。可以投射三百磅重石头的西方机器”的说法,与“回回炮”主要制作者是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的说法并不相矛盾。因为,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是回回炮手的总管和头领,尼可罗和马飞阿兄弟可能是回回炮的具体制作的指挥者。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在《元史》里都有传。说(蒙)元军攻打樊城、襄阳时使用的“回回炮”是发石机的最原始的记载可能是《元史•亦思马因传》。传云:“亦思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炮,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与阿老瓦丁至京师。十年,从国兵攻襄阳未下,亦思马因相地势,置炮于城东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宋安抚吕文焕惧,以城降”。当时指挥攻打襄樊的元军将领之一的阿里海牙传里的记载也大致相同。《元史•阿里海牙传》云:“阿里海牙,畏吾儿人也”。至元“九年[三]月,破樊城外郛,其将复闭内城守”。“会有西域人亦思马因献新炮法,因以其人来军中。十年正月,炮攻樊城,破之”。“既破樊,移其攻具以向襄阳。一炮中其谯楼,声如雷霆,震城中。城中汹汹,诸将多逾城降者”。康宁在《古代战争中的攻防术》一书中,采用了《元史•亦思马因传》中的说法。这里明显可以看出发射的是巨石,重150斤,落地时砸深7尺。而不可能是爆炸的火药炮弹。
  “回回炮”是发石机的说法,在史书《续资治通鉴》和现代一些史学家的著作中都讲得很明确。《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八十》第501页载:“咸淳八年”,“元刘整筑新门于鹿门山,使千户隋世昌总其役。樊城出兵来争••••••整授军二百,令世昌立炮帘于樊城拦马墙外。夜大雪,城中矢石如雨,军校多死伤,达旦而炮帘立”。“未几,阿尔哈雅以回回新炮进攻”,破之。遂“移破樊攻具以向襄阳,一炮中其谯楼,声如震雷,城中汹汹,诸将多逾城降者”。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2001年1月第5次印刷)第1042页载:“回回炮——又名西域炮、巨石炮、襄阳炮。是一种以机抛石,用于战争攻守的武器(图4)。中古时,波斯、阿拉伯等伊斯兰教国家之抛石机炮十分发达,能发射八百磅重巨石。元世祖(忽必烈)时召回回人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督造,并教回回军士演习,于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用之于攻克樊城、襄阳。南宋亦曾仿制,并用于战守。明中叶以后,因大型火铳兵器已用于战争,渐废”。
  《中国历史大事编年》(北京出版社1987年11月出版)第四卷第7页载:
  1272年 壬申 元世祖至元九年 宋度宗咸淳八年十一月
  Δ亦思马恩献巨炮
  元阿里海牙言:“襄阳之有樊城,犹齿之有唇也,宜先攻樊城,断其援,樊城下,则襄阳可不攻而得”。元主以为然,适值回回人亦思马恩创作巨石炮来献,其炮用力省而所击甚远,乃命送襄阳军用之。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6月出版)第1318页载:“元至元十年(1273),元军攻襄阳,用回族人亦思马因制炮,称‘回回炮’,利用重力下坠抛掷石弹,重达150斤”。
  张传玺主编的《中国古代史纲(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第290页载:“襄阳、樊城之战 忽必烈对南宋用兵,采纳刘整的建议,首先攻打襄阳。襄阳地处汉水南岸,与北岸的樊城相对,是扼守长江的屏障。二城借浮桥来往,互为声援,唇齿相依,守御甚固。襄阳、樊城先后被元军围困六年(1267——1273年),人心无动摇,镇静如一日。但南宋救援不力,来援者均被击败,致使二城最终不保。1273年,元军又焚毁襄阳、樊城之间的浮桥,使二城不能互相支援,又使用新炮——回回炮(一种巨大的投石机)攻打樊城,遂破城。不久,襄阳因为孤城援绝,守将吕文焕投降。元军取得襄阳和樊城,即打开了长江的门户”。
  《中国古代史讲座(下)》(求实出版社,1987年11月出版),在第264页,元史专家韩儒林先生讲:“中国最早的火炮出现于公元1350年(在宋蒙元襄樊之战后约一百多年时间)以前,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火枪,现在还保存在军事博物馆里”。
  在第278页又讲:“打襄阳时,除了蒙古和各族的军队以外,还有新式武器。如回回炮(抛石机),就是从伊拉克传来的,能够抛出几百斤重的石头,攻打城堡非常有效,打樊城就是利用这种炮。当时,蒙古几乎把全世界最精锐的武器都集中到襄阳来,先后打了五、六年,最后还是因为襄阳的南宋守将投降,才打下来”。
  那么,为什么说“回回炮”不是火炮呢?
  这得从火炮的发展史来看,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以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是冷兵器时代,约自公元前21世纪(一说22世纪)——公元10世纪;后一阶段是火器和冷兵器并用时代,约10——19世纪中叶。发生在13世纪的宋(蒙)元襄樊之战是处于火器和冷兵器并用时代。北宋初年火器的出现,标志着火器和冷兵器并用时代的开始,经南宋、元、明到清朝第一次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以前,延续约9个世纪。在此期间,随着火药性能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应用,新的威力更大的火器不断被发明创造出来,并在战争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到清朝特别是18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火器发展的停滞,一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火器始终未能完全取代冷兵器,而是火器和冷兵器并用。
  从北宋到南宋约3个世纪,是早期火器的创制阶段。北宋发明的火药箭、火球 类火器,主要是用以纵火的火攻器具,可起烧伤敌人和惊吓敌军人马的作用。南宋发明的铁火炮、火枪类火器,已有较大的杀伤和破坏作用。但这两类火器除少数可以手投外,主要是用弓、弩、礟(发石机)等冷兵器来发射和投掷。因此,还是以冷兵器为主的时期。
  火枪的出现和演进,表明火器的又一方面的进步。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火枪是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陈规守德安(今湖北安陆)时使用的长竹杆火枪,以竹为筒,内装火药,临阵点燃,喷射火焰,焚毁了敌人的攻城器械“天桥”。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创制出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以巨竹为枪筒,内安子窠(弹丸),用火药发射。
  然后是铜、铁火炮、火枪等火器陆续问世。
  元朝发明的火铳是中国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的第一代。是一种用火药发射石弹或铅弹、铁弹,在较远距离杀伤敌人的武器。元朝制造的火铳最早始于何时,无文献记载。中国现存最早的有铭文的元代火铳是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的制品。火铳采用的是青铜铸管,能耐较大膛压。但就是这尊距离宋(蒙)元襄樊之战约60年的火铳,其盏口口径也只有105毫米,身管直径75毫米,全长35•6厘米,重6•94千克。像这样的火铳怎么可能发射重达150斤的石弹呢?
  总之,作为抛石机的“炮”,在中外古代很早就在战争中使用,宋(蒙)元襄樊之战中元军使用的“回回炮”,是阿老瓦丁、亦思马因等在早已经有的“炮”的基础上,改良、改进、创新而创制出来的更具威慑力、杀伤力的巨型“抛石机”。而决不是发射火药炮弹的“炮”。火药枪炮的使用那是宋(蒙)元襄樊之战百年以后的事了,到了明代中叶,火药枪炮的使用,才使作为抛石机的“炮”逐渐废弃了。
rs

请问中国元朝的火炮和火枪和清朝有什么不同(历史问题)

元朝是还处于火药武器运用的初级阶段,虽然出现了管型火器,但是精度差,哑火、炸膛的发生率很高。但是应该可以肯定,到了元朝末期,火绳枪的雏形已经出现,连发火器比如三眼铳也应该已经出现。但是火炮方面,射程还是硬伤,甚至不如回回炮。清朝不重视火枪使用,他们认为火绳枪射速慢,杀伤力差,射程短,不如弓箭,所以仍然沿用明朝的鸟铳一直到鸦片战争。清朝重视重炮,仿制红夷大炮的六磅以上重炮很多,以其重量,射程上将军号。
楼上不要瞎扯,,回回炮虽然叫炮但其实就是投石器。。。元朝的火器效率。威力。精度都不会太高。。清朝应该是火绳枪和燧发枪吧。。。
具体比如射程和杀伤力等等,肯定是不一样的!简而言之,元朝的是国产,清朝的进口!嘿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元朝火器是继承宋朝初步应用的回回炮,而清朝的则是在明朝发展较完善的火器系统上继续发展,但是由于清朝统治者不重视火器的发展且扼杀人才 如戴梓导致中国在明朝之后发展缓慢
差好几百年了有什么好比性
本文标题: 元朝时期的回回炮技术,在明朝是否失传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0649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未来有可能所有的大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陆地吗为什么从康熙以后的皇帝名字开始论字辈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