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谋反篡位都要演一出戏

发布时间: 2022-08-18 20:00:4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8

陈桥兵变,野心家赵匡胤自导自演的一出戏?你了解吗?陈桥兵变,野心家赵匡胤自导自演的一出戏?你了解吗?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

为何古代谋反篡位都要演一出戏

陈桥兵变,野心家赵匡胤自导自演的一出戏?你了解吗?

陈桥兵变,野心家赵匡胤自导自演的一出戏?你了解吗?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陈桥兵变史上第三次没有血的兵变。第一次是大禹的孩子启根据传位获得帝位,第二次是魏文帝曹丕也是根据传位获得汉家的天地,此次的陈桥兵变也是一次没有血的叛乱。根据这一次的兵变,让本来不属于宗族名门的赵匡胤获得皇位。打开了大宋代方式。我本人感觉陈桥兵变应当并不是赵匡胤自编自演的一出戏。

先来研究一下那时候的社会现状,那时候后周的皇上柴荣早已病逝了。继位的是年龄仅七岁的柴宗训,天地仍在战争当中,北边也有契丹、北汉等政党。南边荆州往东一带也有着南唐政权,西边也有这后蜀、南汉等政党,那时候五代十国时期真的是皇上轮番做,来年到我们家。且后周的皇上只是是个七岁的淘小子,这让大臣觉得很不踏实,终究倾巢之下,安有完卵。那时候又没有周公、伊尹、诸葛亮那样的贤良辅臣。那样的条件下从大将到兵线,从老百姓到大臣,能安稳么?

在乱世天下中。每个人都了解良禽择木而栖,何况这些学识渊博的大臣,再加上那时候赵匡胤立过许多军功,累积了许多的知名度和声望,而且是归二战德军节度使、检校县尉。是那时候最有实力来拯救后周的臣民的人,因此战士和大臣挑选他是没有错的。

大家再看来一下根据陈桥兵变盈利最大,他并不是赵匡胤,反而是他小弟赵光义。无论从哪层面看来,从哪里来讲,这一皇位如何也落不上赵光义的手上。但是在赵匡胤过世以后,赵匡胤的男孩没有承继皇位,反而是兄终弟及的方法落到了赵光义和他的子孙后代手上。并且赵匡胤是诡异过世,在晚上赵匡胤和赵光义在宫中饮酒,第二天赵匡胤就去世了,赵光义继位,因此获益较大的便是赵光义,因此我认为陈桥兵变应该是他的小弟赵光义电影导演的,他联系赵普和诸位大将等人,来将他的大哥赵匡胤引向皇位,为他未来的继位做铺垫。

他这么做都是为了兵权,为了防止官员造反,自己先下手为强了。这皇帝的城府很深,过河拆桥啊。
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陈桥兵变完之后,赵匡胤被迫黄袍加身,当上了宋朝的皇帝。但有传闻称,当时是赵匡胤自导自演。
赵匡胤亲自领兵去防御契丹,利用人们迷信的心理,散播“点检作天子”的流言重新出炉辅助点检作天子的流言,自导自演,表明赵匡胤是上天授命的。

为什么古代篡位的皇帝实力都很强?

在古代篡位的皇帝很容易给后世留下“名不正,言不顺”的污点。既然题主的话语落脚点在“皇帝”上,说明篡位夺权成功了 ,历史上妄图篡位的人何其多,但是留名历史的就那么几位皇帝,时逢乱世揭竿而起,想要争天下的何其多 ,但是大浪淘沙历史只会选中一位成功者。就像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做开源的何其多,但是留下的只有那么几个大咖。

一个皇帝就是一个时代,很长一段时间的开拓者,里边的每一个人就是为他服务的对象和他一起共建帝国的助手。但是这些助手夺取皇位的机会都是微乎其微,但是一旦夺位成功,那么历史必然会记住他的名字。他有能力让历史记住他,有能力让后世提起他,有能力将自己的能力“打在历史的公屏上”。


其实篡位这个词来说李世民不太准确,毕竟当时李建成还没有当上皇帝,李世民夺取皇位的性质应该和秦二世,杨广,雍正夺位的性质差不多,都是在皇子时期,通过各种手段成为了皇帝。要说篡位我们需要仔细的从几千年的古代历史改朝换代或者换了统治者说起,朱棣的靖难之役称得上是篡位,毕竟他抢了侄儿的皇位。

追溯往昔,三家分晋赵,魏,韩三家分晋算是一个,田氏代齐,田成子杀齐简公算的上是弑君篡位了。后来的又有王莽篡汉,曹丕篡汉,他们都本来是臣子,却以臣子身份废了汉朝的皇帝建立了新的王朝。唐朝的话,武则天的称帝或许更适合说是篡位,夺取了李家江山,再后来的神龙政变李家夺回了帝位。


我们来看这些篡位成功者,无一不是历史上赫赫有名,即使王莽建立的新朝虽短,却也一直以“历史穿越者”的身份在网路上越来越被网友欢迎。魏文帝曹丕才华横溢,不仅治国有方,文采相比弟弟曹植丝毫不逊色。武则天成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再有“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同样为一时绝代展英华。

但是篡位失败的就在历史上即使有名也不是有很好的名声。比如上文提到的王莽,他虽然篡位成功但是却没有守住江山社稷,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多趋向于差,“王莽谦卑未篡时”的讽刺也遗留千年。安禄山在篡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团队内部矛盾加深,自相残杀,最后自断跟脚,成为有名的历史反派代言人。


所以篡位为皇帝的一些人,他们顺应时代潮流改朝换代又为历史发展和盛世开创做出了重大贡献者,自然历史留名,但是不乏篡位的失败者为历史所淘汰,他们不能审时度势,自然守不住夺下的江山。

大唐天下,万国来朝,千古明君李世民
古代能篡位的皇帝一定是能位极人臣的,因此本身就有很强的实力,才能够把持朝政,进而篡位。
因为没有强大的实力,也不敢篡位夺权的啊,因为篡位夺权要是失败可是要被连诛九族的。
因为古代篡位的皇帝必定都非常有胆识,敢于造反,并且造反成功证明非常有能力,而且有一帮有能力的手下,所以这样的皇帝能力都很强。

同样是篡位,为何曹魏代汉获得后世肯定,司马代魏却饱受批评?

原因是什么呢?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司马家族在夺取江山时,取代了曹氏家族这个过程太血腥了。古代王朝的更迭实际上是一种暴力行为。 然而,你不能让暴力太明显,换句话说,你只能用冷酷的暴力和不流血的暴力来代替血腥的暴力。与此同时,有必要对王位的变更做出合理的解释,让别人信服你。 

 

显然,曹魏代汉是不流血的暴力,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司马氏家族取代曹氏家族不仅是血腥的暴力,也是无法解释的。  

曹魏取代了汉朝,因为汉朝已经四分五裂了。整个北方地区的都是在曹操的领导下才被统一。曹操自始至终都对汉献帝很好。 虽然控制了朝廷,也没有给汉献帝任何权力,但实际上因为汉献帝本人没有能力,而且只有他曹操主持政府的一些工作,才能在乱世有所作为,曹操算是不虚伪的了。

汉献帝以"退位"的方式将王位让给曹丕  ,此外这场"退位"戏也演得非常逼真,功夫也做得很好。以前,汉献帝多次表示要放弃王位,而曹丕多次拒绝。后来,当不可能推掉时,曹丕从国家发展的角度"勉强"同意了。  

司马家族使用了"血腥暴力",从司马懿杀死曹爽到司马炎夺取皇位,可以说无数人被杀,包括朝廷大臣,包括曹魏宗室,甚至一个皇帝,另外两位皇帝也被公开废除,这种事情在任何朝代或任何时候都不会被世人们认可。

同样是篡位,为什么曹魏代汉获得后续肯定,司马家族代魏饱受批评。因为曹魏代汉没有流血,司马家族却大规模的杀害了曹氏宗亲。


其一、汉、魏和平交接。

首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到曹丕代汉,这其中和汉献帝也有过明争暗斗,也发生过“”带诏”事件。但是至始至终,无论是曹操还是曹丕,他们都没有对汉献帝怎么样。也没有杀害汉献帝一族,顶多把一些反对他们的人给处死。再加上古人比较赞成“五德学说”,曹丕该怎么样怎么样,汉朝已经衰微,该如何如何。无论是曹丕“篡”还是“代”我们都不可否认的两点,第一、曹丕发动了自己所有的力量,导演了一出“禅让”的好戏。第二、曹丕没有杀害汉献帝一族。除了,五德学说,再加上当时制造了大量的预言,古人本来就相信这种预言,所以最终曹魏和平的交接了刘汉江山。


其二、司马氏专权。

首先司马家族到后期,根本没必要进行交接过渡。也就是说根本不需要什么预言,和五德说。因为后期的曹魏家族几乎不存在了,曹魏皇帝根本无权就是一个装饰品,随时都可以取下来。我们可以说说司马氏父子是如何杀害曹魏家族的!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杀害了曹爽一族,至此成功夺权。司马师杀害李丰、夏侯玄、张缉等人,可以说曹氏宗亲和夏侯一族这个时候基本都被清洗完了,甚至连皇帝曹芳都被废掉了。

到了司马昭时期,更是用武力镇压了“寿春三叛”,曹髦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诛杀司马昭,可是司马昭看都不看直接弑君!所以这个时候,名义上是曹魏的江山,其实全国各地都是司马家族的效忠着。


同样是篡位,曹魏没有进行流血,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屠杀。司马氏家族却杀害了曹魏家族一代又一代,自然是被后世之人批评唾骂。

虽然说他们都是篡位,但是他们之间的方式却是一点都不一样,曹操当时的篡位可以说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斗,没有流血。而且曹操是慢慢积累自己的实力,一点一点的侵蚀当时的汉朝,也花了很多年才真正实现了自己的目的,才让百姓接受他的统治。但是司马家族,根本就是赶尽杀绝,让百姓都接受不了他的统治,所以说对他都是一些恶意的评价。



古时候朝代的更迭,免不了就是要有一些暴力的行为,来迫使一些统治者让出自己的王位给更有能力的人去统治。虽然这有一个特别好的名词叫做禅让制,但是禅让制下也不见的全部都是风平浪静的。只不过就是一些残忍的手段和卑鄙的行为罢了,而曹操选择的就是让统治者主动退位让贤。

而且还是因为当时汉朝的统治者的能力确实不是很够,所以在曹操把北方的凝聚起来并发展强大时,就让他把皇位让出来的时候,他也没有什么选择了,也只能听从他的要求。像曹操这种是让对方自动下台的方式,可以被认为就是一个正常的朝代更迭。

而司马家族根本就是大开杀戒呀,当时杀了特别多的人,对曹氏宗族更加是没有一点人情,为的就是怕春风吹又生。但因为方式太过强硬,太过残忍,所以老百姓们都很难接受他的统治,因此司马家族的政权在没有多久也被人推翻了。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分三国。魏蜀吴三国,谁也不让着谁,各路豪杰都想趁着这个战乱的时刻,分一杯羹。以曹操为首的东汉旧臣,得到了大部分的势力支持;以江东孙家为首的南方派系,也是摩拳擦掌,毕竟江东子弟多才俊,南方也确实人杰地灵;以刘备为首的刘氏皇室则是三国当中实力脆弱的一个,幸运的是,有诸葛亮赵云等人相助,也苦苦支撑了数十年。

曹操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最后一任宰相,汉献帝昏庸无能,曹操一直对他很是谄媚,所以混了一个曹丞相的名头。当时董卓的势力也很强大,皇帝都拿他没有办法。司徒王允利用貂蝉的美人计,除掉了董卓和吕布之后,曹操更是一人独大,基本掌握了大汉末年的朝政大权。为后来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

来说曹操的为人。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很多,但是它也只是一本小说,带着作者很强烈的感情色彩,明显赞颂刘备,贬低曹操,黑化了历史上曹操的人物形象。曹操本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写的诗词朗朗上口,非常具有文学功底。他求贤若渴,广纳贤士,敌方阵营的人都会以礼相待,对关羽赵云,数次手下留情,令人钦佩。

司马懿

反观晋朝司马家族,本身就是高官门第,对民众豪抢掠夺,鱼肉百姓,仗着家里的权势欺负平民,为民间百姓痛骂。司马家族为帝成就也并不多,反倒是民间文人骚客更为知名,就更不得民心了。

司马家之所以饱受批评,主要是因为司马家的手段实在是太残忍了,几乎将曹家全部斩杀,他的行为取代了曹氏家族这个过程太血腥了。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一出戏吗?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一出戏吗?他为什么要导演这出戏?

陈桥兵变史上第三次没有血的兵变。第一次是大禹的儿子启通过禅让得到王位,第二次是魏文帝曹丕也是通过禅让得到汉家的天下,这次的陈桥兵变也是一次没有血的政变。通过这次的兵变,让原本不属于宗亲世家的赵匡胤得到皇位。开启了大宋朝模式。我个人觉得陈桥兵变应该不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一出戏。

先来分析一下当时的社会环境,当时后周的皇帝柴荣已经驾崩了。继位的是年纪仅七岁的柴宗训,天下还在战乱之中,北面还有契丹、北汉等政权。南面荆州往东一带还有着南唐政权,西面还有这后蜀、南汉等政权,当时五代十国时期真的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且后周的皇帝仅仅是个七岁的小屁孩,这让大臣感觉很不踏实,毕竟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当时又没有周公、伊尹、诸葛亮这样的贤能辅臣。这样的环境下从将军到小兵,从百姓到大臣,能踏实么?

在乱世中。人人都知道良禽择木而栖,更何况那些饱读诗书的大臣,加上当时赵匡胤立下很多战功,积累了很多的人气和威望,并且是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是当时最有能力来挽救后周的臣民的人,所以士兵和大臣选择他是没错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通过陈桥兵变收益最大的人,他不是赵匡胤,而是他弟弟赵光义。不管从哪方面来看,从哪里来讲,这个皇位怎么也落不到赵光义的手里。可是在赵匡胤去世之后,赵匡胤的儿子没有继承皇位,而是兄终弟及的方式落到了赵光义和他的子孙手里。而且赵匡胤是离奇去世,在夜里赵匡胤和赵光义在宫里喝酒,第二天赵匡胤就死了,赵光义继位,所以受益最大的就是赵光义,所以我觉得陈桥兵变应该是他的弟弟赵光义导演的,他联络赵普和各位将军等人,来将他的哥哥赵匡胤推向皇位,为他将来的继位做铺垫。

就是一出戏,这也是他为了自己获得政权的主要手段之一,这场兵变也最终让他当了皇帝。
是的,陈桥兵变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一出戏。他为了夺得政权,自己能够当上皇帝,才发动的一场兵变。
是的,当时赵匡胤手握后周几乎全部的兵权,当时有个人叫赵普,他趁着皇帝年后就联合朝中其他的大臣瓜分权利,将所有的兵权给了赵匡胤,然后就有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是的,是一出戏,陈桥兵变让赵匡胤逼迫后周年幼君王禅让皇位的兵变,没有轰轰烈烈的战前动员,没有尸横遍野杀声震天的战斗,兵不血刃完全是赵匡胤的自导自演而完成。

此贼3次背叛曹操,又4次投降曹操,为杀他曹操为何还演了出戏杀呢?

熟知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不过七擒孟获究竟是小说之言,历史上有可能并非真实存在。但在曹操的身上,却有一个人曾经3次背叛曹操,被曹操前后5次派兵攻打,结果4次投降曹操,最后一次投降之后,曹操再也不给他谋反的机会了,把他杀了,这个人就是昌豨。

昌豨

关于昌豨

昌豨又名昌霞,初为流窜在泰山的贼寇,后来与臧霸、孙观、吴敦、尹礼等人聚众,自成一方势力。初平年间(公元190-193年),昌豨曾率军攻打徐州的彭城国,后来昌豨跟随吕布。

他开始投降和背叛曹操的生涯

诸葛亮曾在《后出师表》中写道:曹操五攻昌霸不下。这就表明曹操确实曾经5次攻打昌霸。

初平年间,昌豨跟随吕布,占据徐州,曹操率军攻打,吕布败亡,昌豨投降曹操,被任命为东海郡守,这是昌豨第一次投降曹操。

建安五年,刘备斩车胄,占据徐州,昌豨跟着反叛,投了刘备。曹操率军打败刘备,昌豨再次投降曹操,这是昌豨第一次背叛曹操,第二次投降曹操。

官渡之战后不久,昌豨再一次反叛。曹操派大将张辽与夏侯渊率兵讨伐,包围东海郡数月,张辽派遣使者说服昌豨,昌豨答应了,并随张辽拜见曹操,曹操让昌豨继续担任东海郡守。这是昌豨第二次背叛曹操,第三次投降曹操。

曹操占领冀州后,昌豨又一次反叛,曹操派遣于禁和夏侯渊征讨,昌豨战事不利,投降于禁。这是昌豨第三次背叛曹操,第四次投降。

曹操

其实如此算来,曹操一共才四次攻打昌豨,为何诸葛亮会说是5次呢?根据《三国志·诸夏侯曹传》记载:昌豨反,遣于禁击之,未拔,复遣渊与禁并力,遂击豨,降其十余屯,豨诣禁降。即于禁征讨昌豨,没打过,后来于禁和夏侯渊合力打败昌豨,昌豨投降。

但《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却记载:昌豨复叛,遣禁征之。禁急进攻豨;豨与禁有旧,诣禁降。也就是说于禁去征讨昌豨,昌豨投降。

由于这两处记载没有写明具体的时间,因此有些人认为这是曹操两次派兵征讨昌豨,如此说来,昌豨应该是4次背叛曹操,5次投降曹操了。也有些人认为这两段记载的其实是同一件事,只能算是曹操一次攻打昌豨。

夏侯渊

曹操杀他还演了出戏

昌豨第四次向于禁投降时,于禁和昌豨是旧识,心中不忍,但最终还是杀了昌豨。曹操听说昌豨被于禁杀死,感叹到:“昌豨不降我却降于禁,这就是命呀(《三国志》: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言下之意是说,昌豨如果向自己投降,自己就不会杀他了,向于禁投降,却被于禁杀死,这就是命运。

其实于禁在杀死昌豨前曾有下属劝阻他不要杀,而是把昌豨送到曹操那,但于禁说:“你们不知曹公命令,围攻后降者不赦免,我是奉令行事,昌豨虽然是旧友,但我又怎么因此失去原则呢?”(《三国志》: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

由此可见,让于禁杀死昌豨的正是曹操,而曹操却又当众说他不会杀死昌豨,不过是想借此安排下属,以体现他的胸襟而已,曹操真是演了出好戏。

于禁

昌豨如此反复,曹操为何如此纵容

从昌豨过往的经历来看,昌豨和曹操帐下很多人都非常熟,包括臧霸、于禁、张辽、夏侯渊等,张辽和昌豨曾同在吕布手下,关系好也是有可能的。昌豨第三次投降是因为张辽的劝说,为保命而投降,第四次投降是因为于禁的劝说。由此可见,昌豨与张辽、于禁之间的友情应该是比较深厚的,绝非普通情谊。昌豨和臧霸在泰山当贼寇时就已经认识了,那是多年的交情。

张辽

所以小编猜想,昌豨跟随刘备谋反时,可能是迫于刘备的压力,曹操认为这是情有可原的。官渡之战后昌豨再谋反,在张辽的劝说下投降,一者昌豨是确实主动投降,二者张辽可能与昌豨有过承诺,曹操是看在张辽的面子上,不能杀昌豨,以免张辽不满,况且昌豨还与曹操手下多名将领关系不错。当昌豨再次谋反时,对于曹操来讲,那绝对是忍无可忍的,曹操起了杀心,但如果曹操真杀了昌豨,又担心臧霸、于禁、张辽、夏侯渊等人不满,于是密令于禁动手杀昌豨。于禁最终还是动手杀了昌豨,从此可能与臧霸、张辽、夏侯渊等人交恶,替曹操背下黑锅。可是,曹操征讨昌豨时为什么总是派这些与昌豨很熟的人去征讨呢?或许曹操是深知这这些人与昌豨的关系,故意借此机会示好手下这些将领,如果换成曹仁、徐晃这些与昌豨毫无关系的将领,可能早就把昌豨给杀了。

本文标题: 为何古代谋反篡位都要演一出戏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0422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国现有的法律是否受到古代中华法系的影响生活中有哪些方法能缓解眼睛疲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