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是如何治理蝗灾的

发布时间: 2022-08-12 21:02:3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79

在没有药物喷洒的古代,古人们是如何治理蝗灾的?,蝗灾从古至今,纵观国内国外都是人们的头号大敌,它直接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所...

中国古代是如何治理蝗灾的

在没有药物喷洒的古代,古人们是如何治理蝗灾的?

      蝗灾从古至今,纵观国内国外都是人们的头号大敌,它直接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所以在蝗灾的治理上,古代人做出了他们历史探索性的每一步。即使在今天才有了完全抵制蝗灾的办法,但是古代人对于蝗灾所想出来的办法,集结的智慧也是可圈可点的,没有他们的一步步开拓,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在古代人类开始繁衍的时候,农作物开始生长的时候,人们的技术水平和农耕水平都相对落后,对于蝗灾其实也是束手无策。他们开始信仰鬼神,他们认为这是上天对他们的惩罚,向神明祈祷,祈祷蝗灾的消除。这看起来荒谬无比,但是也体现了人们的迫切的心情。 

      到后来,陆陆续续的民间有很多抵制蝗灾的方法,有人对蝗虫进行了研究,利用了蝗虫对光的喜爱,就像飞蛾一样,他们喜欢光和热的地方,人们专门用火吸引田地里的蝗虫,然后将其烧死。 

      到了宋朝以后,才真正开始有现代治理蝗灾的雏形,人们开始着手于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对抗蝗虫,比如说一些中草药,利用蝗虫所讨厌的中草药把它磨成汁,再与其他的东西进行混合,据记载,有将草药汁与醋混合在一起,再对蝗虫侵害的农田进行喷洒,能够有效的治理蝗虫。这也对后世对蝗虫的治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到了元朝以后,人们的意识开始发生了转变,开始从源头上找问题,人们普遍认为蝗灾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与环境的破坏,以及缺水干旱,所以人们开始挖河灌溉,种植森林,也因此减少了蝗灾的产生。

    

    

在古代人们对付蝗虫的办法也有不少。比如放火诱杀蝗虫。或者利用蝗虫的天敌青蛙来克制蝗虫。也可以种植一些蝗虫不喜欢的植物来预防蝗虫。
古代人通常都是直接采用火烧的方式来灭蝗虫的,也有组织人员直接扑杀的。
第一种方法:人工扑打法,人工扑打法顾名思义就是用人力直接跟蝗虫对抗,根据书籍《捕蝗要法》的记载这种方法具体的操作是村民们聚集在一起,然后把大概八尺长白色的布用竹竿撑起顺着风向三面包抄,将将蝗虫围在一堆后,用工具扑打。第二种方法:壕堑掩埋法,这种方法其实就是把蝗虫挖个坑埋起来,因为人工扑打法实施虽然简单,但人工直接扑打不仅非常累而且效果不是很佳。第三种办法:篝火诱杀法,其实这个方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想要实施,但是操作不成熟,所以没有普及起来。

蝗灾在古代经常发生,古人是怎样应对的?

''朝飞蔽天不见日,若以万布筛尘灰。

暮行啮地赤千顷,积叠数尺交相埋。

树皮竹颠尽剥枯,况又草谷之根荄。''

——宋·王令《梦蝗》

对全世界来说,2021年算是''噩梦''开年。先有新冠横空出世席卷全球,尽管我国通过上下齐心已经将病毒基本扼杀,但在全世界范围内至今未得到全面控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冠还没搞定,粮食危机再度加剧。

据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统计,2021年有近6.9亿人遭受饥饿,而这一数据在2021年年底时将再度增加1.3亿人次,相当于全球有1/9的人口都处于饥饿状态。为何粮食危机再度加剧?因为蝗灾。

2021年开年,非洲爆发了几十年未曾有过的罕见大规模蝗灾,数以亿计的蝗虫铺天盖地袭来,尤其是东非上空,几乎到达了遮云避月的地步。的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等非洲国家受到严重影响,西亚跟南亚也因此受到了牵连。

说到蝗灾其实我国一点都不陌生,我国自古就是精耕细作的农耕模式,古代蝗灾频发,对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基本上古代那些大动乱时期,比如说东汉末年,比如说黄巢起义,都伴随着蝗灾的身影。明朝的溃败其实就有蝗灾的推动作用,崇祯9年到崇祯15年,全国697个县发生蝗灾自南向北无一例外。

根据《中国救荒史》统计,大型的蝗灾在秦汉时期大约是8.8年爆发一次,在两宋期间爆发比较频繁,是3.5年一次,元代由于官方不作为,百姓生活更加困苦,基本上1.6年就会爆发一次,真正的庄稼青黄不接,百姓食不果腹,明清时期大约为2.8年爆发一次较大规模的蝗灾。

而《中国昆虫学史》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历史上2600余年间,共发生大型蝗灾500多次。

中国历史上蝗灾爆发如此频繁,那么古人们是如何应对的呢?可别小看古人们的智慧,他们想出的这三个“土方法”已流传千年。


一、政令结合,人力治蝗

在古代其实百姓面对蝗灾时一般都不敢有大动作的,他们认为捕捉了蝗虫会引起''蝗神''的不满,蝗灾会一直蔓延。但蝗灾如果不除,粮食就全给糟蹋了,这个时候就需要领导者有所作为。

《贞观政要》记载,李世民为了让百姓们除蝗,亲自带头直接捉了一只蝗虫吃,因此唐朝时期民间还形成了吃蝗虫的风俗;明成祖朱棣则是制定了《捕蝗令》:''令吏部行文各处有司,春出差人巡视境内,遇有蝗虫初生,设法扑捕,务要尽绝。如是坐视致使滋漫为患者罪之,若布按二司官不行严督,所属巡视打捕者,亦罪之。''

除了统治者的带头作用还不够,还得颁布有效的防范措施,唐朝宰相姚崇就在人工扑打以及《论衡》中提到的挖大坑掩埋的方法之外,再创造了焚烧法,这是根据蝗虫''蝗乃壁飞,夜必赴火''的特性量身打造的,不过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注意防火事宜。

同时还需要''冬晴未经雨雪之时易寻,务必实力搜挖,并于挖尽处设一标志,以便交春寻看。春间看过无子,初夏仍当再看一次,以防遗漏。''也就是在土里细细挖掘除虫卵,这是一种很好地从源头上灭虫的方法。

二、 扩大水田面积

明朝政治家、科学家徐光启所著的《除蝗疏》有云:''地有高卑,雨泽有偏被,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毛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也。''

说白了蝗虫一般都爆发在干旱地区,如果扩大水田面积,改旱田为水田,自然就能够抑制蝗虫的产生,同时蝗虫在水田里一般都喜欢依草而生,如果勤除草,蝗虫幼虫就没有了繁殖的条件。

这就是他在《农政全书》中写道:''陆田命县于天,人力虽修,苟水旱不时,一年之功弃矣;水田之制由人力,可尽也,且虫灾之害又少于陆,水田既然,其利兼倍,与陆田不体也。''的依据。

三、 培养天敌

4、蝗虫有天敌吗?当然有,那些鸭子啊,鹅啊,甚至青蛙癞蛤蟆等,都是吃蝗虫的。水田能够遏制一部分蝗虫,在水田里饲养鸭子跟鹅,又能吃掉一部分蝗虫;再加上水田容易引来青蛙、蛤蟆等生物,再吃一部分蝗虫,积少成多,蝗虫不就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引入蝗虫的天敌,鸭禽之类的动物消灭它们,其次,可以用工具进行捕杀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火烧死蝗虫,还有一种是农民自己捕捉蝗虫,对待蝗虫古人没有比较好的方法!
只能顺其自然,蝗灾是没有办法的,蝗虫过境,寸草不生。不是古人的能力可以根治的
古人应对蝗灾一般都是向上天祷告,而且拜天拜地,并且积极用工具捕杀蝗虫,将捕来的蝗虫烧死。

在中国古代,古人是如何对待蝗灾问题的?

今年年初东非跨印度的蝗灾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恐慌,大范围的蝗灾让人们急于保护庄家的同时,也迫切的寻找预防蝗灾、消除蝗虫的办法,那么纵观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蝗灾好像是从古至今都在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今天小编就来带大家了解一下我们古人是如何对待蝗灾的,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一看吧。


我国古代可以说是遭受蝗灾的大国,纵观古代史我国的蝗灾爆发频率基本上可以达到2-4年发生一次,所以古代经常闹灾荒也与蝗虫分不开关系。可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是非常高超的,它们一直在摸索着灭蝗的方法,并在不断的进步着。

首先,古代老百姓最开始的除蝗办法是向神明祈祷,这种方法用现代科学论来说自然是匪夷所思不能成立的,但是足可以看出古人们对于蝗灾的重视程度和除蝗的迫切心情。

其次,在唐朝的时候姚崇对于除蝗展开了研究,第一种方法就是“飞蛾扑火”。他们利用飞虫喜欢光亮的这一属性,用火光在田园外吸引蝗虫,蝗虫被大量烧死后为了杜绝虫卵后患和衍生病菌,他们还会就地深坑掩埋,可见古人们的想法还是很周密的。


到了宋朝的时候人们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找老窝”直接杜绝成为了他们的目标,但是这种劳民伤财的方式很快就被实践经验所打败,这种除蝗方法并不奏效。

但是劳动人民对于蝗虫的问题可谓是越挫越勇,他们研究出了农药的原型,也就是用醋和一些药汁草汁进行调和,喷洒后的效果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也成为了后来人们除蝗的经验之谈。

我们国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比较讲究“追源论头”,从根本解决问题才是原则。于是到了元朝,人们开始从环境入手杜绝蝗虫。因为蝗虫喜欢干旱的环境,所以人们为了杜绝蝗灾,开始大面积植林种树和开辟河源,环境好了蝗虫自然无地生存。


以上就是我们老祖宗对于蝗灾问题的研究,直到今日我们还在吸取着前人的经验。大家对于蝗灾问题是如何对待的呢?欢迎给小编留言,大家一起分享吧。

用艾草熏,或者用篝火诱杀的方法去驱逐蝗虫。因为古代还没有像现代一样的各种灭虫剂,所以只能用原始的方法。
在古代人们不明白蝗灾现象,觉得大量的蝗虫是上天派来惩罚他们的神虫,肯定是由于他们做的不对惹怒上天才遭此浩劫。于是烧香跪拜祈求神灵。
我觉得在这类治理上最有名的就是徐光启,他利用在最初蝗虫的幼虫的时候就开始扼杀在摇篮当中,这样就不会出现大面积的蝗灾问题了。
起初只能等粮食被糟蹋完,后来总结经验用驱赶、抓捕焚烧,挖坑填埋的方式与蝗虫对抗,效果颇为显著。

古人是用什么方法处理蝗灾的?

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在五千年灿烂历史的背后,离不开每一代人的努力和贡献,而在有史可查的近四千年内,也可谓是灾害频繁,其中最为频繁的莫过于是水灾、旱灾和蝗灾了。由于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留存下来的记载最为准确也数量最多,因此我们今日便以清代看蝗灾。

据《清史稿》、《清实录》记载,仅清朝一朝268年的历史,便记录了各类虫灾200余次,可以说近乎是一年一次虫灾,而清朝的蝗灾不仅频次高,而且范围大,危害强,常常一场灾害覆盖数个省区,呈现出极强的跨区域性,其中尤以乾隆年间最为严重,而这或许也是得益于乾隆朝对蝗灾的重视以及相对积极迅速的抗灾态度,所以对蝗灾的记录也尤为详细。 

遇蝗治蝗

那么,既然蝗灾严重,那便需要治蝗了,所以朝廷对此也是十分重视的。此前的朝代由于受到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影响,认为蝗灾的发生是上天的旨意,是上天对人的惩罚,因而人们在对待蝗虫一事上有着不一样认识。尤其是在一些非太平盛世的时候,人们更会认为蝗虫是“神虫”,它的出现是表示当代帝王不行仁政的惩罚。不过,由此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人民和大臣可以通过这样的自然灾害劝勉君主而减少了直谏的风险。

那么既然蝗虫是“神虫”,自然也就不能随便捕杀了,而只能烧香祈祷,希望虫灾早日退散,这样也就导致了在中国历史上的个别朝代在灭蝗问题上是比较被动和无力的。

到了清代,这样的天命主义思想大大减弱,虽然蝗虫仍然被看作上天派来的惩罚,但只要经过了一定的祈祷仪式之后,人们还是可以扑杀蝗虫。 

朝廷的重视

长期的蝗灾侵扰也让清朝的治蝗体系相对比较完备,具有系统性的治蝗方法,甚至通过立法来确保地方官员尽职尽责。对蝗灾预防不力以及发现蝗虫后隐匿不报、申报不详、奏报不实、捕除迟缓等酿成严重后果的各级官员,一经发觉,则重治其罪。

不过即使在清代已经有了一定体系的处理蝗虫灾害的措施,政府各级官员也十分重视,但是由于受到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人们的捕蝗方式仍然还是以人力为主。

扑杀蝗虫,减少有生力量

01.器具捕杀

在农耕文明,虽然直接人力捕杀效率并不高,但是胜在比较直接方便。在清代《捕蝗要诀》一书中便介绍了几种捕杀蝗虫的方式:布围式、鱼箔式、合网式和抄袋式。

布围式:用一块长条型的粗布,两头各套一根木杆,遇蝗虫来路,迎面插入土中,将其碰落予以捕杀。

抄袋式:用类似今天捕虫网的小鱼斗或菱角小口袋捕捉蝗虫。

02.以火诱杀

古人在长时间的农耕生活中发现蝗虫遇明火时容易扑火自焚,而这便是我们今日所说的飞蛾、蝗虫等虫内的趋光性。清代的人们为了以火灭虫,通常会将器具捕杀、挖沟陷杀等方式与火相结合。即通过在地面挖沟,晚上之时燃火,蝗虫见火自然便会扑入沟中,随后再加草助旺火势,最后用土掩埋,以此达到扑杀蝗虫的效果。

古人其实是用火灾也就是火把来处理蝗灾的,因为蝗虫其实是非常怕火的,所以在火的地方,蝗虫是不敢接近的,但是这也会污染到当时的作物。
古人在田野中点火烧蝗虫,还让人去用手捉蝗虫来治理蝗灾。
由于蝗虫有趋光的习性,古代人就用火诱杀蝗虫,也会放一些鸭子去吃蝗虫。
割掉低洼积水处的水草,防止产卵,而且他们还会利用其它生物灭蝗虫,还有使用劳动力去逮捕。

面对蝗灾,中国古时候采取了什么灭蝗政策呢?

旱灾、蝗灾、饥荒……似乎已经是距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培育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从此以后,我们远离了饥饿,仿佛也远离了这些曾经让百姓们谈之色变的天灾。

而今天,25年来最大的蝗灾已经出现,并且接近中国边境。网友们都在乐观得调侃着赶着鸡驱蝗虫,因为对于蝗灾的恐怖,年轻的朋友们知之甚少。

唐朝贞元元年,夏季爆发蝗灾。“西尽河陇,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

宋朝淳化三年,六月蝗灾泛滥。“飞蝗自东北来,蔽天……许、汝、衮、单、沧、蔡、齐、贝八州蝗。”

明朝崇祯年间,蝗虫几乎年年肆虐。“岁大饥,人相食,盗贼蜂起。”

清朝咸丰七年,春季已经是蝗虫遮天。“应山蝗,落地厚尺许,钟祥飞蝗蔽天,亘数十里……”

今天,木木就给大家说一说,中国古代的蝗灾和封建统治者的治蝗政策。

早在殷商时期,蝗灾已经是威胁我们先祖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根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殷墟甲骨文之中就有记录着蝗灾的文字,在至今出土的文物之上至少出现了200多次。在很多关于“秋”的卜辞之中,君主屡次询问蝗灾是否会出现?会不会对商王国造成巨大的灾难?说明商王对蝗灾非常关心,也说明当时蝗灾的确出现频繁,给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

1976年,考古学家从殷墟妇好墓之中发掘一枚玉石雕刻件,这是一枚浅绿色的蝗虫,身体细长,眼睛突出,惟妙惟肖。当时的人们已经对蝗虫进行了仔细的观察,考古学家们认为,将蝗虫以玉石雕刻出来,并且作为陪葬品陪葬,必定含有着特殊的意义。

因为蝗灾给我们的祖先们带来的深重的灾难,长久以来没有有效的防治措施,无计可施的百姓们只得寄希望于神鬼之上,将蝗灾的由来归结于降罪于人世。所以在唐朝《贞观政要》之中会有这样的记载。唐太宗查看百姓的农田,看见众多的蝗虫,十分悲痛地诅咒道:“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唐太宗说着就要将蝗虫吞进口中,左右马上阻止,生怕皇帝吃下去引起疾病。而唐太宗说:“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由此看出,在唐朝,从统治阶级到百姓都有强烈的“天人感应”灾荒思想,唐太宗以这种行为安稳民心,也体现他的民本思想。


(姚崇灭蝗神)

唐朝也出现了一次重要治蝗改革,名相姚崇曾经对“蝗神”进行了猛烈猛击,他力排众议,请命灭蝗。卢怀慎认为蝗灾是天灾,不可能通过认为消灭,如果杀虫太多,反而容易让神明震怒。姚崇能在众人都深信蝗神存在之时请命治蝗是难能可贵的,虽然在当时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没有完全改变人们的思想。但从姚崇之后,统治者阶级开始尝试积极治理蝗虫,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蝗灾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宋朝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政策。宋神宗熙宁八年八月,神宗颁布了《捕蝗诏令》,这是世界上第一道治蝗法规。法令规定,但凡有蝗虫肆虐的地区,县令必须身体力行,亲自到地理捕捉蝗虫。为了调动百姓捕捉蝗虫的积极性,法规明文规定百姓挖掘蝗蝻和捕捉蝗虫可以直接拿去兑换钱粮,如果因为挖蝗蝻或者捕捉蝗虫损伤了田地里的庄稼,还可以申请免税,捕捉的蝗虫仍然可以兑换粮食。户部根据宋神宗的诏令,颁布了更加详细的《户部捕蝗法》,除了宋神宗所提到的策略,还建立了蝗灾通报制度,一旦有百姓通报官员,官员隐瞒不报或者拒不受理的,都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如果在治理蝗灾之时官员不尽责,同样会受到严处。

宋代在治理蝗灾之时同样也会采用祭祀的方式祈求得到上天帮助,从而消除蝗灾。宋朝同样受“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在宋朝人心中,蝗虫依旧是具有神性的,帝王依旧会在蝗灾发生之后书写“罪己诏”。南宋治荒名吏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之中写道:“窃谓本朝捕蝗之法甚严,然蝗虫初生最易捕打,往往村落之民惑于祭拜,不敢打扑,以故遗患未已。是未知姚崇、倪若水、卢懐慎之辩论也。”

(虫王刘猛,传说中治理农田虫害的保护神。)

明朝是蝗灾肆虐的集中时期,朱元璋幼年因为饥荒失去了家中父母和兄长,他当上皇帝之后对蝗灾十分重视,《大明律》明令规定:“灾荒不奏杖八十。”永历年间,永乐帝下令,但凡出现灾荒,可以先开仓放粮,再奏请朝廷。永乐元年(1403年),永乐帝颁布《捕蝗令》,这是世界上第二道治蝗法规,比欧洲各国的治蝗法规早了400年。

蝗灾严重之时,明朝皇帝甚至会派遣中央官员或者锦衣卫前往督查。明朝激励百姓捕捉蝗虫不仅像宋朝一样可以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还有地方规定“捕蝗达标,可以入学”。嘉庆《长山县志》之中记载:“万历四十三年大饥,或父子相食,四境盗起,诏发帑金仓粟,遣御史过庭训施赈,建议纳谷纳蝗者,给衣巾送学,始有谷生、蝗生之名。”

清朝蝗灾同样严重,专家学者根据《清实录》的记载,统计清朝一共发生了137起蝗灾,规模大且破坏力极强的蝗灾便有42次。咸丰六年(1856年),蝗灾十分严重,根据各县县志记载,当年达到“飞蝗蔽天”程度的受灾县就有64个。

清代统治者对于捕蝗非常重视,最积极的皇帝当属康熙帝。康熙帝在位时多次下“灭蝗令”,并且多次亲自前往蝗灾地区调查研究。康熙帝从前人书籍之中汲取经验,编纂成《捕蝗说》一书,里面不仅仅详细解说了蝗虫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也对捕蝗的方式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皇帝对于治理蝗灾的决心还体现在逐渐完善完善的巡抚、总督负责制之上,各地如果发生了蝗灾,必须及时向上级汇报。巡抚、总督可以直接向皇帝奏报,蝗灾严重之时一天上数道奏折。对于在蝗灾之中没有亲力追捕,推卸责任,不行查访的官员,轻则降职,重则革职查办。

在粮食远远不能保证全国温饱的古代,自然灾害一直困扰着我们的祖先,蝗灾对于农作物的毁灭性是极其强大的,百姓无法生存,严重时还会造成社会动荡。为此,古代统治阶级总结了历朝历代众多宝贵经验,从愚昧地祭拜,到后来积极发动百姓和蝗灾作斗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蝗灾带来的危害。

本文标题: 中国古代是如何治理蝗灾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0171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抹黑吴三桂表现在哪些方面《我的解放日志》为什么那么吸引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