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华夏民族意识和中国近现代的民族主义有何区别与联系

发布时间: 2022-08-04 21:01:0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7

华夏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区别和联系分别是什么?中华民族包含华夏民族华夏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夏民族即华夏族,即汉族,华夏也称...

中国古代的华夏民族意识和中国近现代的民族主义有何区别与联系

华夏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区别和联系分别是什么?

中华民族包含华夏民族
华夏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夏民族即华夏族,即汉族,华夏也称“夏”、“诸夏”,又称“华”或“诸华”。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先人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又称中华。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中华”又称“中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
汉朝时期也以此为“汉族”。华夏族是黄河流域的最早居民,文明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大地湾文明和裴李岗文明,其文明传承脉络是:大地湾文明和裴李岗文明——仰韶文明——龙山文明——二里头文明。汉朝以后该族又称为汉人,但是华夏这个称谓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续至今。
古代汉族往海外移民时自称华夏人,由此产生“华人”一词。“华人”一词最初指汉族,但随着华夏文明扩展到全国各地,“华人”的概念渐渐由当初单指汉族,扩展到中华大地受中华文明影响的少数民族,成了全体中华民族的代称。

“中华民族”一词最早由梁启超提出,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及建立国族的重要概念。
中华民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定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获得认定的以汉族为主体的56个民族的统称。

旧民族主义与新民族主义的区别联系和标志事件是什么?

五四运动。

1、时间截止点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一般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算,截止到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五四运动开始,截止到新中国成立。

2、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这是二者最根本的区别。

3、结果与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后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完成,社会性质没改变,在这一意义上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人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战乱不断的局面,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基本统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旧民族主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民族主义

华夏民族和中华民族有什么不同?

虽然2者是传承关系,但2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694837.html?si=3
“中华民族”称谓的由来与演变
作者: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史式 加入时间:2006-2-24 11:55:27
何谓“中华民族”

“民族”之说,产生于近代,历史上则长以“国家”代替“民族”。过去所说的爱国思想,实指民族英雄。在辛亥革命时期,既有“中华民族”的提法,又有“中华国族”的提法,或称为“国族”。这就真正把“民族”与“国家”混为一谈了。对日抗战期间,“国家至上”与“民族至上”并提,只见其同,未见其异。“国歌”中也只提“中华民族”而未提“国家”。在进行宣传教育之,分不清民族与国家,尚无大碍;但在科学的研究历史之时,却不容许存在这种混淆。我们在探讨什么是“民族”,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时候,一定要摆脱“国家”这个概念的纠缠,纯粹从民族角度上去探讨问题。一定不要忘记“民族”是自然形成的,而“国家”、“政权”是人为的这种根本区别。

那么,“中华民族”究竟应该如何解释?究竟应该包括哪些人?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应该包括:

一、汉族(无论是居于国内还是国外)。

二、居于国内的各个少数民族。

三、海外华人(包括未入外国籍的华侨与已入外国籍的华裔)。

在解释“中华民族”一词时,除了说明那些人属于中华民族之外,还要说明“中华民族”是由“华夏族”、“汉族”逐渐发展而来的。有必要追溯一下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在长时期逐渐发展、演变的经过。

夏代以前,中华大地上各个部落、部落迁徙不定,分和无常。自夏代至秦汉,为夷、夏各族并立时期。文化水平较高的“诸夏”与文化水平较低的“诸夷”犬牙交错,此处彼入,通过互相争斗与和平交往而逐渐融合。当时的“诸夏”并非单一民族,而是血缘不同的各族共用“夏礼”而被称为“诸夏”。正因为有了一个“诸”字,说明是复数而非单数。“诸夏”又称“华夏”,因此“华夏族”并非单一民族,而是以华夏文化为纽带结合起来的“民族联合体”。

汉武以后,“华夏族”,逐渐改称“汉族”。经过从夏到汉约两千年的融合,生活在中原的诸“夷”已先后融入汉族,只有北方、西方、边疆各地方还存在一些少数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是:进、退、分、和、变化无常。总的发展趋势则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不断融合,在人口上常占优势,因而在中华大地上取得了主体民族地位。“汉族”也不是单一民族而是一种“民族融合体”。

活动与中华大地上的人群不知是汉族,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可以合称“中华各族”。“中华”之称,魏、晋之际,已见端倪。元末农民起义军与清末革命志士都正式提出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恢复中华”者,恢复“中华各族”说共同建立之国家(并非只是汉族建立的国家)。近代西方殖民者东来,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的“中华各族”在外力冲击之下,才开始意识到求同存异、团结御辱之必要。所谓“同”,是中华文化之同;所谓“异”,是各民族语言、宗教、风速、习惯之异。在外辱日亟的情况下,“中华各族”乃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因此,“中华民族”乃是以中华文化为纽带所形成的“民族共同体”。

中华儿女与炎黄子孙

中华民族还有两个“别称”,一是“中华儿女”,二是“炎黄子孙”(炎帝和黄帝的子孙,或者只说“黄帝子孙”)。“中华儿女”之称是近代才出现的,其含义偏重于文化(是共同接受中华文化的群体);“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称古已有之,其含义偏重于血缘(有共同的祖先)。一次,有些少数民族可以接受“中华儿女”之说,不愿接受“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说。

一个民族的形成,首先是由于血缘,其次才是由于文化。在原始社会中,一群人能够长期生活在一起,大概总是一家人、一族人。以后这个部落发展壮大了,才会接纳血缘不同的人群参加。在这个世界上数以千计大大小小的各民族之间,有些民族特别重视血缘,认为血浓于水,在血缘上有排他性,很不容易接受外来的人群参加;有些民族重视文化,只要外来者接受了我们的文化,我们就欢迎他们参加,不加排斥。中华民族在形成之处就是一个由许多部落组成的复合体,以后在发展中也就表现出首重文化不太计较血缘关系的特点。

正因为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具有重文化轻血缘的传统,所以文化色彩较浓的“中华儿女”之称比起学院色彩较浓的“炎黄子孙”之称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器骧教授指出,“炎黄子孙”之说违背史实,因为中华民族是多源的,即是多源,既无共祖(共同的祖先)。“炎黄子孙”之说,既不科学,又不利于国内各民族的团结。

“炎黄子孙”之说,涉及到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听惯了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那就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始祖是黄帝,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西北的黄土高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传播是以发源地为中心,然后向四方辐射。简言之,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始祖,一块发源地,一条母亲河,中华文明只有一个中心,逐渐传布四方。历史真相正是如此么?绝对不是。这个古史框架是由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建立起来的。当时的司马迁也并不能畅所欲言,他明知道出生东夷的伏羲与出生南蛮的神农都比出生于西戎的黄帝历史悠久,但是汉武帝自比黄帝,一定要以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也只好屈从,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些真实情况,希望读者“好好深思、心知其意”,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来。

到了近代,我国的考古工作刚刚起步,著名的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著名的历史学家蒙文通先生就首先起来像中华民族一元论挑战,大胆指出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中华大地上至少已有三个民族集团互争雄长,各个集团对于创造中华文明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儒家的孔孟出生与东夷集团,道家的老庄出生于南蛮集团,中华民族并非只是炎黄二帝的子孙或者黄帝一人的子孙。

后来由于东南百越地区考古发现越来越多,中华民族的来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又由过去的三分法修正为四分法。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被彻底推翻了。因此,用“炎黄子孙”或者“黄帝子孙”来代表“中华民族”是以偏概全,显然不妥的。

海外华人与华族

“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说虽然古已有之,但是过去用的不多。直到改革开放,随着许多海外华人的归来,此语才在报刊上大量出现。海外华人之所以乐于用“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来节制中华民族,笔者认为,愿意如下:

一、缺少更为恰当的名称可用。我们的海外华人大量出国的时候是在清代,当时是异族入主中原,汉人受到迫害,凡是亡命国外、蓝几天要的海外华人,多有一段悲惨的历史,对清王朝抱有敌对情绪。许多民间组织更是公开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帜,要他们说自己是大清国人,他们当然不愿意。何况清廷也十分顽固,认为出国即叛国,视他们为自弃王化的顽民,对他们采取一种鄙视又仇视、既不承认有不保护的恶劣态度,处处加以打击,使他们沦为没有祖国的海外孤儿。他们很难选择一个适当的自称,只好怀恋祖国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自称汉人或唐人。

二、为什么选择“炎黄子孙”?中华民族基本上是农业民族,并非乐意迁移与到处流浪,而是按土重迁,留恋故国田园祖宗坟墓的民族。海外华人的祖先由于种种不得已的原因,例如荒灾,战乱,地少人多谋生不易而冒险犯难,扬帆出海,心情沉重,前途渺茫。到了海外之后,手无寸铁、没有半点特权,只有靠自己艰苦奋斗,比与当地民族和平相处,才能立足谋生。但是他们所接触到的许多别的民族,无论是白种人、黑种人、还有黄种人,其历史文化全部都没有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即使他们当时事事不如人,只要一想到自己是“炎黄子孙”,马上心情振奋,豪情满怀。因为词语包含了一下丰富的含义: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是泱泱大国,礼仪之邦。我们的处境不管如何困难,生活不管如何艰苦,都要努力奋斗,为祖国争光,不能辱没先祖。“炎黄子孙”一语,久已成为海外华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柱。

三、“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一语,又成为海外华人互相团结的一条纽带。离乡万里,举目无亲,一旦遇到“炎黄子孙”,自然亲如家人。数百年来海外华人的生存、发展、团结、奋斗,可以说是从“炎黄子孙”一语汲取了无穷的精神力量。

时至今日,用“炎黄子孙”作为中华民族的别称,固然不妥;但是回顾历史,就会看到此语在海外华人力量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我们在学术研究与外交场合中固然不宜使用此语,以免产生误解;但是在一般场合,民间场合,为了增进情意,根据语言学“约定俗成”的原则,对“炎黄子孙”一语,但用无妨,

中华民族一词正式形成的时间不长,还没有正式的简称。对于国名我们可以建成中国,对于族名却不能简称为中族。把中华民族简称为汉族更加不行,因为这就排除了汉族以外的许多少数民族。但是简称为“华族”是可以的。“华族”的词源来自海外华人,例如新加坡把国内的马来人称为马来族,也就相应地把华人称为“华族”。

探讨至此,我们就不难把这些来自中外古今的形形色色的名词、形形色色的称呼梳理一番,理顺其间的关系,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

中华民族 是一个比一般民主高一档次的民族共同体。长期以来一直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民族。其中包括汉族(无论居于国内还是国外)、居于国内的各少数民族,以及海外华人(包括华侨与华裔)。

中华儿女 中华民族的别称,文化的色彩较浓。

炎黄子孙 (或黄帝子孙)中华民族的别称,血缘的色彩较浓,在海外华人中使用得较多。

华族 中华民族的简称。

海外华人 包括华侨和华裔,即具有汉族或国内少数民族的血统而移居海外者。“海外”实际上指国外。

龙的传人 中华民族的另一种别称,是指中华文化的继承者、接班人。
华夏民族是以文明为主体由对文化认同的各民族组合统称
中华民族则是以国家具体的疆域范畴内各民族的统称

所以经受华夏文明影响的日韩朝越也可以说自己是华夏民族

但不能说日韩朝越也属于中华民族
文明是共享的 所以我们用中华为国名 而不用华夏是为了有所区别
汉族虽然是创造继承发展华夏文明的主体
但在形成汉族的汉朝之前华夏文明早已经存在
之后又经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形成
受代表先进的华夏文明在地缘上辐射影响到各民族邦国学习模仿
以及后来根据各自条件不同而进行的继承发展和改造衍生各个分支
但究其传统总体仍属于华夏文明的范畴
佩服啊

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1、核心不同

民族主义以民族为价值核心,民粹主义以平民为价值核心。

2、二者的角度和应用场合都不同

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民粹主义更多地是对精英主义的反动,强调一切从“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民粹就是反对垄断社会经济政治特权的社会精英阶层,呼吁代表广大民众的利益。

3、侧重点不同

民族主义强调的是“民族自决”、“追求本民族的独立”、“维护本民族的利益”。

民粹主义大多是强调本民族的优越,有排外倾向,是狭隘的。

联系:

首先,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二者拥有近乎相同的社会根源。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近代社会的转型,如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现代技术的进步、国家的控制和渗透能力的增强等,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产生的共同社会基础。

尽管在某些方面民粹主义给人的印象是反对现代化,主张回到农村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正是现代社会为民粹主义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因此,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都是针对现代社会产生的诸多反应的一部分。

其次,从思想根源上看,二者也存在交叉。从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等社会运动中萌发出的一些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观念,如理性主义哲学,是二者共同的理论来源,自由、平等、解放等也经常成为二者共同的政治纲领。

扩展资料

民粹主义本质特征

平民化便成为民粹主义政治运动的本质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群众性的社会政治运动都带有民粹主义的性质。有人把它定义为“唯一地诉诸和求助于人民群众的所有运动和学说”。根据这一定义,凡是平民大众的政治运动,尤其是带有自发性的运动,都可纳入民粹主义的范畴。

作为一种政治运动,民粹主义主张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性力量,而从根本上否定政治精英在社会政治变迁中的重要作用。

20世纪60、70年代拉丁美洲的政治改革是典型的民粹主义复兴,这些政治运动是“城市工人阶级和农民群众支持的政治运动,但缺乏组织化的权力和独立自主。它得到了其他不满现状的人们的支持。”

主要特点

1、回避代议制政治的复杂性,主张直接民主;

2、把所偏爱的群体进行理想化,并以此作为辨视自身的依据;

3、缺乏核心价值观;

4、是对严重危机的强烈反应;

5、民粹主义既可能从民众中产生,又可能被精英所倡导;既可能仅仅是一种思潮,又可能形成运动,甚至具有长期的政治后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民族主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民粹主义

尽管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只有一字之差,并且也存在一些共同性,但是二者并不是同一性质的社会现象,它们之间的差异要远远超过相同点。

区别:

一、在理论体系建设方面不同

民粹主义的思想根基要比民族主义“浅薄”得多。尽管民族主义也不具备像自由主义、保守主义那样深厚的理论传统和哲学基础,但是它同样具有自成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主张,并且与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等共享几乎相同的哲学思想。

民粹主义并非如此,它并没有稳定的思想内核或核心价值,经常是作为一种政治策略出现的,因此常常以“形容词”的方式依附于其他意识形态之上。民粹主义者通常依据当时的社会环境,从各种意识形态中汲取对其有利的观点,所以他们的言论和主张经常前后矛盾。

二、特征不同

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也存在明显的区别。民族主义是近代社会转型在民族和国家认同问题上的必然反应,符合民族国家构建的需要。因此,它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并具有强烈的政治取向。各种民粹主义运动却是对社会危机的暂时性反应,不管是落后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民粹主义都是在社会处于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出现的。

民粹主义者,尤其是民粹主义精英,往往利用社会危机中统治阶层与民众的矛盾,提出一些煽动性的口号和主张,以迎合民众的需要,获得他们的支持,并进行社会动员。因此,研究民粹主义的学者认为,民粹主义是“即将到来的变化的警示者”,是“衡量代议制政治是否良好运行的标准”。



三、对待精英的态度不同

民族主义所说的“领袖”具有明显的精英特征,对待现代社会的态度也非常开明,因为他们在取得民族独立后还要承担国家建设的任务。民粹主义本质上是反精英主义的,并经常对现代政治表现出厌恶和指责。为了拉近同民众的距离,民粹主义者经常以非常朴实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使用的也是最为平实的语言。

联系:

首先,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二者拥有近乎相同的社会根源。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近代社会的转型,如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现代技术的进步、国家的控制和渗透能力的增强等,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产生的共同社会基础。

尽管在某些方面民粹主义给人的印象是反对现代化,主张回到农村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正是现代社会为民粹主义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因此,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都是针对现代社会产生的诸多反应的一部分。



其次,从思想根源上看,二者也存在交叉。从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等社会运动中萌发出的一些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观念,如理性主义哲学,是二者共同的理论来源,自由、平等、解放等也经常成为二者共同的政治纲领。


第三,在实践层面上,二者都是一种大众性的社会运动,强调本国民众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对民粹主义者来说,“人民”则是一种信念——它一方面意味着数量上的多数,可以凭借其数量上的优势获得合法性;另一方面则被看做是美德与智慧的来源。因此,一些民族主义者经常利用民粹主义来动员大众,而民粹主义者也乐于给自己贴上民族主义的标签。

参考资料:人民网-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

一、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区别:

1、核心强调不同:

民粹主义更多的是对精英主义的反动,强调一切从“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民族主义强调的是“民族自决”“追求本民族独立”和“维护本民族利益”。

2、所涉及角度的不同

西方政治心理学中强调,民族主义涉及国家认同,而民粹主义涉及社会调节和个人行为。

二、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联系

1、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二者拥有近乎相同的社会根源

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近代社会的转型,如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现代技术的进步、国家的控制和渗透能力的增强等,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产生的共同社会基础。尽管在某些方面民粹主义给人的印象是反对现代化,主张回到农村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正是现代社会为民粹主义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因此,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都是针对现代社会产生的诸多反应的一部分。

2、从思想根源上看,二者也存在交叉

从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等社会运动中萌发出的一些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观念,如理性主义哲学,是二者共同的理论来源,自由、平等、解放等也经常成为二者共同的政治纲领。近代欧洲的一些思想巨人同时作为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先驱,典型代表者如卢梭。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都是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理论中获得灵感和理论依据的。

3、在实践层面上,二者都是一种大众性的社会运动,强调本国民众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几个世纪以来的民族主义运动,几乎都是狂飙突进式的群众革命运动。独特的民族传统、历史和文化是构成民族共同体想象的纽带。

而对民粹主义者来说,“人民”则是一种信念——它一方面意味着数量上的多数,可以凭借其数量上的优势获得合法性;另一方面则被看做是美德与智慧的来源。因此,一些民族主义者经常利用民粹主义来动员大众,而民粹主义者也乐于给自己贴上民族主义的标签。

扩展资料:

警惕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

2021年5月18日出版的第517期《人民论坛》杂志,刊发吴建民署名文章《当今哪两股思潮特别值得警惕》。文章指出,当今世界有两股思潮特别值得警惕:一股是民粹主义的思潮,另一股是民族主义的思潮,这两大思潮正在全球范围内泛滥。

文章强调,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中国都有很大的欺骗性,尽管他们列举的我们社会中面临的挑战是事实,但是他们提出的应对药方是错误的,是要把中国引向歧路。以下为全文:

人类社会在进化过程中,不同时期都会出现不同的思潮。思潮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因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民众面对社会矛盾和问题有着不同的诉求。思潮就是人们对于这些问题和矛盾的思考,有时还会提出解决的路径。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潮的扩散就会推动人们按照这个思想去行动。在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各种矛盾凸显,往往是各种思潮出现的活跃期。思潮有进步的,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前进;也有反动的,妄图把人类文明拉向后退,把人类引向灾难。

上个世纪30年代,在德国出现的纳粹思潮导致了希特勒上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惨遭浩劫。这就是反动思潮造成极为严重后果的典型事例。纳粹思潮在德国得逞,就是充分利用了当时德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和民粹主义思潮。

一方面,一战后,《凡尔赛条约》要求德国偿付高额的战争赔款,并对德国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引起了德国人民的强烈反感,导致德国国内民族主义膨胀。另一方面,1929年至1933年的大萧条也重创了德国经济,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国内的社会矛盾加剧,民粹主义抬头。希特勒就是借用了这两股思潮上台的,给欧洲和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吴建民:要特别警惕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

民粹主义认为平民被社会中的精英所压制,而国家这个工具需要从这些自私自利的精英团体复原健康,用来改善全民的福祉和进步。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追求建立自己的国家的政治运动。政治上的民族主义是最具有爆炸性的一种政治哲学,也是当代世界上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力量。
民粹主义好好,所谓的政治精英都是狗屎。
本文标题: 中国古代的华夏民族意识和中国近现代的民族主义有何区别与联系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9794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评价张议潮归唐的行为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的同化能力极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