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张议潮归唐的行为

发布时间: 2022-08-04 21:01:3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7

被遗忘的民族英雄,看忠心赤子张议潮如何光复河西?璀璨而悠久的中华文明,延绵至今,这与无数爱国志士的浴血奋战是分不开关系的,从古至...

如何评价张议潮归唐的行为

被遗忘的民族英雄,看忠心赤子张议潮如何光复河西?

璀璨而悠久的中华文明,延绵至今,这与无数爱国志士的浴血奋战是分不开关系的,从古至今,你可能听过屈原、霍去病、岳飞、戚继光等民族英雄,他们光辉的事迹从小就留在我们心中,被后人敬仰。但是在历史长河中还有很多的忠心爱国人士,为国家的收复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们一样值得被我们后人记住。


张议潮雕像

历史背景

唐朝经历了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盛世进入了空前的鼎盛时期。国家领土除了在整个东部地区外,还控制了西北部地区。而在青藏高原建立起来的吐蕃政权,一直以来都对西北部地区虎视眈眈。在唐玄宗统治时期,由于统治者沉溺于酒色,忽视国事,国家发生了动乱,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国力受到重创。为了平定内乱,唐朝没有时间顾忌西北地区,把原本留在西北地区对于吐蕃的有利兵马都调回了长安,使得西部的防护空虚。而此时的吐蕃,终于等到了攻占西北部的好时机,聚集兵力,乘机占领了河西大唐的大片区域。甘肃东部成为了抗击吐蕃的最前线。而后在赤松德赞统治时期,吐蕃的势力再度扩大,东面与大唐大体上以陇山为界。


《张议潮出行图》

吐蕃占领西北地区之后,推翻了原来的政策,开始了吐蕃的残暴统治,原本的唐人沦为了奴隶,惨遭吐蕃的蹂躏,民不聊生,陷入了无尽的黑暗统治之中。有史料记载:“羸老者咸杀之,或断手凿目,弃之而去”,可想而知,大唐的子民受到的是非人的对待,这种严酷的暴虐使得人民夜夜盼望着能够重回大唐。而张议潮就是在这种残暴统治中成长起来的。


安史之乱前的区域状况

爱国志士张议潮

从小就生长在吐蕃的黑暗统治下的张议潮,每每看见身边的人惨遭虐待,内心都隐隐作痛,对人民疾苦十分的同情。而且张仪潮从小就胸怀大志,对著名的爱国将领封常清十分的敬佩,还亲手抄写过封常清死前上书给皇帝的最后一篇谏言《封常清谢死表闻》,偶像对他的激励作用,使得他更加笃定了领军起义、为国效力的决心。《张淮深碑》中有记载,张议潮在沙洲“论兵讲剑,蕴习武经,得孙武、白起之精,见韬钤之骨髓。……知吐蕃之运尽,誓心归国,决心无疑。


吐蕃军队的残暴统治

沙州起义

张议潮出生于沙州的富豪家族,看到在吐蕃统治下的唐朝子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他散尽家中的钱财,集交各路豪杰,秘密的为起义做着准备,默默的等待着时机。会昌年间,吐蕃连年闹灾荒,“人饥疫,死者相枕藉”,再加上内部的动乱频繁,吐蕃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张议潮意识到,起义的好机会已经来临。

此时已做好充足准备的张议潮率领着精兵在沙州发动起义,在城中与吐蕃军展开了厮杀,由于吐蕃军完全没有任何防备,兵力不足,被打的落荒而逃。吐蕃调兵力重新包围,张仪潮带领军队出城门应战,一举击败吐蕃,稳稳的取得了沙州的胜利。打响了收复河西十一州的第一枪。

光复沙州后,心系长安的张议潮立刻派遣使者远赴京师报捷。


《张议潮出行图》

势如破竹,不断收复

沙州收复,对于张议潮的军队来说起到了极大地鼓舞作用,奈何要想真正归地,还道阻且长。此时的年已半百的张议潮依旧踌躇满志,面对接下来的收复计划,更是倾尽全力,亲自领兵打仗,不断在战场上厮杀,浴血奋战,不断的击退吐蕃军队,统领沙、甘、肃、鄯、伊、西、河、兰、岷、廓十一州。随后又派出其兄张议潭带着收复的十一州的地图和户籍奉献给朝廷,大唐连连报捷,河西地区又重新回归到了大唐。朝廷特下诏令,张议潮“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长角。窦融河西之故事,见于盛时;李陵教射之奇兵,无非义旅。”表彰张仪潮取得的功绩和他的忠臣之心。同时将沙州的军队称之为“归义军”,张议潮为归义军的节度使。而后,咸通时期,张议潮又收复凉州,自此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使得西北地区和大唐又重新联系在一起。被拯救的河西人民热情称赞张仪潮:“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归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剧照张议潮

巩固果实、权为人民

收复后,远在伊州城西的吐蕃残存势力,依旧经常来境内烧杀虏掠,张议潮日日带兵操练军队,一刻也不敢松懈,运用自己的才能,多次打败犯镜的吐蕃军队,守卫这河西这块区域。收复各个地区的张仪潮,在河西推行耕战政策,同时发展生产,使得食不果腹的河西人民,开始慢慢的走向正规。张议潮为官为民,事事亲力亲为,团结各族人民参与到农事生产,推进着河西经济的发展,为河西人民带来了好的物质生活环境,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同时也巩固了自己辛苦收复的河西地区。人们给予张议潮高度评价:“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四方犷犴,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北方猃狁,款少骏之駃蹄;南土蕃浑,献昆岗之白璧。”

张议潮一生都是在为收复与保卫着河西走廊这片土地而努力,咸通十三年,归京后的张议潮,在长安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四岁。

张义潮是如何收复河西十一州的?他的结局如何?

在基本上没有唐朝朝廷军队的帮助下,张议潮举义旗反抗吐蕃政权的压迫,最终收复了河西诸州,重新打通了内地通往西域的通道,可谓是功勋卓著。特别是他收复以后第一时间派十路信使向长安报信,由于沿途都有吐蕃军队阻拦,最终只有一队信使成功地来到长安觐见唐宣宗。

张义潮有说是被软禁了,但是没有实质记录,我也觉得不会被软禁:

一是张义潮是大唐的功勋卓著之人。其身处河西,远离长安核心地带,对大唐基业没有任何威胁,河西之地本也不再属于唐土,百年之内为吐蕃控制,随后四千里江山被归义军复得,这样的功臣,唐廷没有理由软禁。

二是所谓的软禁一说,皆来自于大唐旧制。即将在外,亲属必将要留在京师为人质。按照这样的说法,张义潮的余生是在京师作为人质的,因为其儿子代替了他镇守河西。但事实上,这就是一个形式罢了。因为,这一切都出自张义潮的本意,已经69岁高龄的他,是真心实意愿意留在京师的,他深知自己来日无多,死也要死在这里,了却自己一生归唐的夙愿。唐廷给予了他至高无上的殊荣,其人生最后的时光无疑是幸福和快乐的,即使担负着为质的任务,但这丝毫没有软禁的味道。

三是彼时张义潮一手打造的归义军已经基本平定了河西。其子也担当起戍边的重任,河西地域基本没有大的战事,于此,唐朝也没有必要让这位69岁的老臣,重回河西统帅三军,人老了,终归要退休的,而对张义潮来说退休养老之地非长安莫属,这是双方都接受的结果。

当然,张义潮组建的河西孤军始终没有得到大唐的支持,这里的原因当然很复杂,受过节度使之祸的大唐统治者,对张义潮的归义军不放心也是肯定的,张议潮最后归唐是心甘情愿还是无奈之举,众说纷纭,我在这里的说法就算一家之言吧。

通过自己的军事领导,还有对当地的了解,权力的把握,最终收复了河西十一州。他的结局并不是特别好的。
他非常的有战略,他举起了一起反抗吐蕃的政权。头脑也非常的厉害,军事能力非常的出众,采取了合适的计谋,最终收复了河西十一洲。结局是不清楚的,因为现在有好几个版本,有的人说他被软禁了。
他起义反抗这个国家的政治,最后造成了混乱,收复了这个地方。在历史上他的结局不是很好。

安史之乱后,唐朝归义军如何在夹缝中生存120年?

归义军只是地方势力,所以一直保持着与中原唐王朝的联系,后期也一直与周边的国家保持友好的交往,所以才能在艰难的夹缝中生存下去。

 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出现了大量的藩镇割据。在此时,日益强盛的吐蕃占领了甘州,肃州,河西以及陇右等地。张议潮因为不满吐蕃人的残暴统治因此起义,这也就是归义军的建立。张议潮之所以能在这时建立起归义军,是因为当时的吐蕃内部发生混乱,由于继承人的问题各方势力斗争,使得吐蕃的战斗力下降,再加上当地民众一直心系着唐朝,所以,再此背景下张议潮拉起了起义军。

而在他光复沙洲之后,也马上向唐朝廷并告。但尽管得到了唐王朝的支持,但是因为当地各方势力较多,斗争激烈,所以张议潮一日不敢懈怠。后来张义潮入唐,归义军就由他的侄子统领。在此期间,另外一股回鹄力量崛起,归义军在此时也开始走下坡路。而归义军的力量也从张氏家族转手到了索氏家族。尽管后期张议潮的孙子夺回了归义军的政权,但是归义军也不复往昔。此时张议潮孙子张承奉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认了回鹘人天睦可汗为父,但这也使得张氏家族,在归义军中的威信大大降落,所以后期归义军政权又被曹氏家族夺取。

 但即便是曹氏家族,因为归义军的势力较弱,他想在当地生存下去也只能讨好左右邻居。为此和回鹘及其他部落都进行了联姻。也接受了后晋,北宋等等政权的册封。因为曹氏后代在当地劳民伤财的一系列行为,使得他们不得民心,所以在曹元忠死后又发起了政变,实力被大大削弱的归义军最后被西夏所灭。

安史之乱发生在公元前755年,主要原因是因为安禄山发动起义意图谋反,唐朝内部政权不稳定导致,也是唐朝由富有转向没落的一个转折点。在安史之乱后,唐朝归义军在夹缝中生存100多年的原因是因为周围藩地发生内乱,国家经济繁荣、国库富裕,官僚内部的战争。


1、藩地发生内乱。在安史之乱后,吐蕃因为继承皇位的原因发生了内乱,导致吐蕃国家政权不稳定,朝廷已经失去了百姓民心。这正是唐朝拉拢吐蕃百姓的最佳时机,唐朝派出使者去吐蕃商讨求和之事。派张议潮前去,张议潮此人足智多谋,在政治上有很深刻的见解。在吐蕃发生内乱之后,张议潮带兵攻打吐蕃,接连取得佳绩,在半个月之内攻下了吐蕃的几座城池,攻占了沙洲这一重要的军事领地。

2、国家经济繁荣、国库富裕。在经济上面国家实行了财税制度,实行两税法,并且开辟大量荒地,发展农业,使农民们都有一定的经济来源,全国的粮食产量的生产有很大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并且古达工商业发展迅速,唐朝时期更是发展的较快,在南方等一些沿海区域商业不断的发展,这使得国家的官税增长,国家经济突飞猛进的增长,也为了唐朝归义军解决了后顾之忧。

3、官僚内部的战争。为了争取皇权,宫中分为了两种党派,一种是保皇派,另外是反动派。这两派之间不断的战争也促使了归义军可以休养生息,不断加练武术,并且归义军始终保持与周边临近国家的友好之交,归义军内部政权稳定,得到了周围百姓的一致认可。

正是因为国家内务发生很多战乱以及政权的转变使得唐朝归义军在夹缝中生存120年之久。

因为首领带领的好,而且大家一条心,然后就是和多国联盟,所以才会存活下来。
最初是因为安史之乱后的吐蕃内乱占领大唐领土,张义潮等建立起归义军,作为一只军队也是一股不小的势力,归义军的领袖奉行多边外交政策与周围的诸国搞好关系,左右逢源,所以能在夹缝中生存120年。
我觉得关键在于隐忍吧,另外这些归义军八面玲珑,多边外交, 虽然他们弱小,但仍可以夹缝中生存。
本文标题: 如何评价张议潮归唐的行为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9794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日本的天皇有工作吗中国古代的华夏民族意识和中国近现代的民族主义有何区别与联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