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万历侵朝战争的发动者是织田信长,整个战争过程可能会产生哪些变化

发布时间: 2022-07-12 21:00:5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5

拖垮明朝的战争,回看四百年前万历援朝的前后因果,你怎么看呢?1592年到1598年的朝鲜、明朝、日本三国所爆发了一场大型的跨国战...

如果万历侵朝战争的发动者是织田信长,整个战争过程可能会产生哪些变化

拖垮明朝的战争 回看四百年前万历援朝的前后因果,你怎么看呢?

1592年到1598年的朝鲜、明朝、日本三国所爆发了一场大型的跨国战争,这次战争在中国被史学家们称为“万历援朝战争”,而朝鲜称之为“壬辰倭乱”,日本则称之为“文禄庆长之役",甚至有叫“陶瓷战争”的,原因是日本在此期间从朝鲜掳走大量的朝鲜陶工,日本漂亮的茶碗也是这么来的。

虽然这场战争距离我们已经四百余年,但很多问题将给我们留下深深的思考,那么丰臣秀吉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战争期间三国之间的外交如何进行,明朝政府在战争期间到底有没有决定不参与战争,而这场战争对东亚格局以及政治有何影响呢?本文将逐一分析。


丰臣秀吉发动战争的原因

因为战争是由日本方面挑起,那么就先从日本说起。织田信长在自本能寺之变后被迫切腹自裁,丰臣秀吉开始接管了信长所留下的势力,使得日本再度统一。而在此之前,日本则刚刚从满目苍夷的“战国时代”缓过劲来,随着秀吉势力的全国一统,强化手中的权力,再给予在战争中失去土地的大名和武士们安抚,缓和内部冲突,对外战争是秀吉权衡其中矛盾的思考方式之一。

日本是当时东亚最早接触西方海外殖民者的国家之一,因为葡萄牙和西班牙传教士在日本传教所带来的贸易经济极大地满足了当地大名的胃口,在尝到甜头以后,日本的大名也开始变得极具冒险精神,进行海外贸易的开拓则是增加财富的最佳途径,而庞大的中国市场是当时日本商人垂延三尺之地。

但由于当时明朝平息海外倭寇之乱以后的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当时的日本商人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失,而为了贸易和明朝硬碰硬,在当时的丰臣秀吉看来是实属不智,所以通过占领朝鲜作为跳板,再求得明朝打开贸易之门,就成为了极好的捷径。而获得国内统一战争胜利的丰臣秀吉通过掠夺也获得了大量的资产,也为发动战争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丰臣秀吉可以说是日本“战国三杰”中最有野心的一个,在信长时期,秀吉还只是他麾下的将军时就有这样一段对话。

《日本战史》中记载:

信长对秀吉说:1577年,若丰臣秀吉能够平定日本的中国地区,就把那个地区配分予秀吉;丰臣秀吉回:“请把日本的中国地区分给这里的人们。臣愿领命征伐九州地区,并用那些兵力打败朝鲜,席卷明朝400余州,将这些地区划入皇国之版图”。

可以看出秀吉对于明朝的染指绝不是一天两天,而是蓄谋已久之事,也不止一次和信长说过: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素志。不仅如此,再他成为关白以后,他不经意对自己的家臣透露:不仅仅是日本,不久唐国(明)也限期归顺。从国家政治的需要,到经济物质的充沛再加上个人野心的急剧膨胀都是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明王朝来说,万历抗倭援朝战争带来了哪些危害和影响?

万历年间的这场抗倭援朝战争,明朝不惜以亡国为代价,倾尽了举国之力来抗击倭寇,出兵帮助朝鲜来驱除日本侵略者,打击日本倭寇的侵略野心,最终将倭寇驱除。也正由于这场战争的失利,日本不但停滞了对外扩张的步伐,也关紧了通商贸易的大门,开始走上闭关锁国之路,使得日本长期深刻反省,再也不敢主动挑战已经形成的太平洋沿岸国家政治秩序,从而保证了太平洋沿岸国家地区三百年的和平稳定。

但明朝也于此次战争中元气大伤,被历史称之为明朝不是颠覆在崇祯之手,而是颠覆在万历手中,所以历史对神宗朝政批评的十分严厉,这也是因为大明王朝在数年之久的抗倭援朝战争中消耗了大量国力,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灭亡。可此场战争到底是福还是祸,让我们前来一探究竟。


在当时那个动荡战乱的时代,中央集权无从谈起,就连至高无上的天皇也成为了各地大名争权夺利的工具,日本国内烽火连年,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可就在日本即将沉沦于太平洋海岸中时,一个人的出现将处于危机时刻的日本力挽狂澜,并且运用他无与伦比的智慧,挽救了凄风惨雨中的日本,结束了日本的纷争与内乱,成为了日本的救世主,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他就是大明王朝的抗倭援朝战争中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性人物——丰臣秀吉。

战前的“和平”谈判

在十六世纪丰臣秀吉重新统一日本时,日本已经成为亚洲的强国之一,自此“大和民族”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强势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之上,向外扩张,追求民族生存空间等,已经成为当时统治者丰臣秀吉最为热切的愿望,在他统治之下,热衷于战争的日本人开始不断的膨胀,甚至产生出吞并朝鲜,征服明朝甚至主宰全亚洲的梦想。

在丰臣秀吉完成了全国统一之后,他为了稳固统治,曾经一度禁止倭寇等海盗行为,并给去海外的商人发放了一种被称作“朱印状”的出国许可证,来证明持有这种官方证件的人是商人而不是海盗,以此来保护商人,并鼓励支持对外贸易的长远发展。

但在后来,他为了从根本上去解决大名和武士的利益,以给那些在统一战争中立有战功的武士和大名更多的土地和更大权力的酬劳,所以他急需要更多的资金来安抚他们,这是因为他只有这些大名和武士的拥护,才能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稳固统治。所以他要独占对外贸易所获得的丰厚利益,要打通与朝鲜和明朝的贸易渠道,来获取更多金钱,为此,他不惜发动了侵略战争。

不过他发动侵略战争,也更是由于他在统一日本的战争中所形成的统治欲望,他梦想征服朝鲜和明朝,成为整个东亚的最高统治者。


丰臣秀吉采取了两手准备。一是要和平臣服朝鲜,一是做好武力入侵的准备。1588年3月,日本使者平义智、玄苏抵达朝鲜,前去邀请朝鲜使臣访日,其根本目的其实就是要求朝鲜臣服于日本,并利用朝鲜作为他们侵略明朝的先驱。

但是日本丰臣秀吉欲进攻中国的消息,明廷实则在万历19年四月就已经得知了,当时福建的船商陈申在琉球得知日本欲犯的消息,就立即面禀福建巡抚赵参鲁,并转报了朝廷。与此同时,朝鲜也向明廷报告了日本要侵明的消息。所以正是由于朝鲜与明朝向来是友好的邻邦,又对日本的企图进行及时的抵制,才使得丰臣秀吉的这一阴谋没有得逞。

而丰臣秀吉的如意算盘打的却又是何等的精细,他在争取朝鲜臣服的同时,还积极的进行着战争的准备,所以战争开始前日本所造战船只数就已达到了千艘之上,而主要的弓箭兵刃也进行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因此日本在和平臣服朝鲜的“努力”失败之后,丰臣秀吉就立刻下令在明万历二十年四月十三日,开始进攻朝鲜。



战争的进程

日军在侵入朝鲜后,朝鲜就即刻通报明王朝,请求明朝的援助。据史记载,万历二十年五月初十,朝鲜国王通报明廷说:“倭船数百,直犯釜山,焚烧房屋,势甚猖獗。”所以,在五月底,明朝就派遣使节崔世臣,林世禄抵达朝鲜平壤前去了解情况。

在这紧迫情况下,明廷一方面加强沿海戒备,侧重于辽东、山东和直隶,防止倭寇直接侵犯京师重地,在此方面主要是调兵遣将和筹措粮饷。另一方面派遣军队应援朝鲜,六月十五日,参将戴朝弁、先锋游击史儒率先头部队渡过鸭绿江,接着副总兵祖承训,游击王守官等也率明军进人朝鲜,与李昖会合,加上先前的郭梦征等部,进入朝鲜境内的明军已超过三千人。

七月十六日,明军进抵平壤附近,决定攻打平壤,当天夜晚,明军在黑暗的掩护之下,迅速靠近平壤,悄悄地爬上城墙。七月十七日凌晨,明军开始进攻平壤,然而日军却并不守城,只在城内设伏,结果明军战马惊蹄不前,多为日军铳手所射杀,史儒、戴朝弁等人战死,祖承训率领残部退回国内。

明军初战失利后,日军更加猖獗。在八月,明廷又命令宋应昌,前往保蓟辽东等处准备抗击倭寇的事宜,十月又任命李如松为防海御倭总兵官,准备大规模援助朝鲜。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初五,李如松率领明军进驻朝鲜顺安县,初六抵达平壤城下并将其包围,日军在平壤城内也积极作相应的防御部署。初八,明军、朝鲜军总兵力约4万余人进攻平壤,李如松率领亲兵百余骑,进逼城下,指挥战斗。一时间,大炮齐发,震天动地,明军用大炮轰开了城门,李如松整军入城,日军负隅顽抗并乘机于当夜退出平壤,向南逃去,明军最终取得胜利,收复了平壤。

平壤的收复对日军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不仅小西行长的部队于十七日退回汉城,汉城以北的黄海道、开城等地日军也逐渐向汉城方向撤退,朝鲜的半壁河山得以恢复。



平壤之战使日军士气沮丧,平壤收复后,明军继续向南推进。万历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李如松到达开城,准备一举攻下王京汉城,当时守在汉城的日军约有5万人,而明军总兵力却仅有四万余人,明军在数量上处于劣势,并且粮饷、器械未全部运到,准备方面并未十分充分。宋应昌考虑到这些情况,就写信告诉李如松应待准备充分再行围剿,但李如松刚刚取得平壤大捷,十分骄傲,对宋应昌的话听不进去。所以就即刻命令查大受、祖承训率军向汉城进发。

查大受与日军前锋在迎曙驿遭遇,多有所获。日军见其前锋受挫,就列阵于砺山岘。查大受见敌势力较强,就退于碧蹄。日军则采取正面进击,两翼迂回的战法,渐渐逼近查大受所在地。此时,李如松也为了打探通往汉城的道路形势,也驰向碧蹄,当途中听到报告后,就急忙指挥所率亲兵赶到碧蹄列阵对敌。日军看到明军人数较少,就立刻集兵力开始进攻。因敌众我寡,明军无法抵挡,所以就挥兵撤退,当晚退至坡州,然后退驻开城。李如松也离开开城,再入平壤,明军留驻在开城,不再向南推进。

碧蹄之战后,明军采取了防守的态势,明军此时处于困难的境地。与此同时,日军也处于困境。平壤之战受到严重打击,碧蹄之战虽说给明军以打击,但它的损失也不少,全军上下士气沮丧。

援朝战争结束之后,明朝准备实行议和,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实际上丰臣秀吉根本不满足日本国王这一封号,甚至还提出一系列无理要求。终于在万历二十五年二月,丰臣秀吉部署再次侵朝,其野心昭然若揭,六月,日军大部队先后抵达朝鲜。七月,日军首先进攻朝鲜水军,但朝鲜水军的指挥官元均是个昏庸无能之辈,指挥失当,面对日本战船的围攻毫无招架之力,且战且退,最终以失败告终,顿失屛藩,使得日军控制了海上通道,日军不仅可以直入朝鲜,而且可以直窥天津。控制了海上通道的日军开始在陆地上分左右路向全罗、忠清二道发起进攻。



五月初七,日军到达稷山,明军趁日本还没有列阵,突袭日军,从而将其挫败,大获全胜。万历二十六年五六月份,明朝援军陆续抵达朝鲜战场,准备实施最后一击,庆幸的是在八月,那个曾经嚣张一时的日本战国枭雄丰臣秀吉病逝,据说丰臣秀吉瞑目之际又突然瞪眼,留下最后一句话,“勿使我十万兵为海外鬼!”

丰臣秀吉的死无疑使日本雪上加霜。在十一月十四日,小西行长向陈磷请和时,陈磷曾放走其一只小船,朝鲜水军统制使李舜臣认为这是狡猾的小西行长去请求援兵的。于是陈磷基于此立刻制定出一个大胆果敢的作战计划,决定来一个伏击战,打日军一个措手不及。果然十八日夜,岛津义弘率七八百艘战船来援,与明、朝联军在露梁海域相遇。日军遭到明、朝水军的围攻夹击,李舜臣亲自擂鼓督战,冲向敌舰,被日船包围,陈磷率船入围救援。两人同心协力,指挥水军同日军共同展开血战,日军被击毙和跳水溺死者占大多数。年近古稀的明朝总兵邓子龙率勇士奋勇追击日船,力战而死。

李舜臣在追击日军时不幸胸部中弹,左右将他扶入帐中,他用尽最后一点力气,下了生命中最后一道命令:“战方急,慎勿言我死。”言尽便溘然长逝,李莞按照李舜臣的指示,以其名义,继续督军作战。终于在明、朝水军拼死攻击下,日军败溃,明、朝联军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明朝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抗日援朝和明朝崇祯年间的萨尔浒之战时期的明朝控制东北的情况!

抗日援朝和萨尔浒之战相差不过几十年,明朝却换了好几个皇帝,对东北全境的控制也由原来的全部控制到仅仅只剩下山海关外的几个孤城,要是抗日援朝战争拖后几十年,那么明朝仅仅只在关外剩下几个孤城,那么面对朝鲜的求救,会怎么处理,还是朝鲜会直接向后金求援,后金,明,朝鲜又会怎么对付迟到了几十年的抗日援朝战争!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
这和日本当时国内的状况有极大的关系。日本自15世纪陷入内战后就没统一过,到16世纪末,织田信长(他被称为第六天魔王,有天下布武的决心,可惜1582年被部下杀于本能寺)在织田信长主政时期,就派兵攻打明朝)后来丰成秀吉建立政权后更是对朝鲜和中国垂涎三尺,在1592年和1597年分别两次派兵入侵朝鲜半岛,后来虽然在朝鲜和明政府的合击下日本战败,明政府为此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这是明后期不能平定东北和内乱的原因之一。
萨尔浒战役明清之际重要战役。也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萨尔浒之战本由明方发动,后金处于防守地位,然而该役竟以明军之惨败而告终,并由此成为了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此役之后明朝对后金之战略态势由主动变为被动,明帝国于东北地区的藩篱逐渐丧失,日后虽调兵谴将、征加粮饷却再也无法获得对后金的战略主动权,并直至王朝覆灭。
万历三大征时的东北仍处于明朝的实际控制范围之内,当时为东征提督的李如松率四万明军击败日寇。李如松的父亲李成梁就任辽东都督佥事,率明军抗击鞑靼。后金努尔哈赤起兵是在李成梁年老病故之后的事。 萨尔浒之战时努尔哈赤一基本控制了东北。李氏一族皆已战死与铁岭之役。
对东北失控是李成梁造成的,明朝后期未能一举消灭清朝就是因为李自成的内乱问题和抗日之战拖累的,但明朝一直以来都不把清朝放在眼里,认为满族是蛮夷,而清朝也无法战胜明朝,清朝不是明朝的对手,在崇祯未上吊之前是打不过明朝,他们本来是入不了关的!历史说明明朝是强者只是运气差罢了
萨尔浒之战是万历后期的,跟崇祯差几十年呢!明朝对东北失去控制主要是在1620年左右。再说这个假设也意义不大。
嗯? 好深奥 幸亏 我是学理的
本文标题: 如果万历侵朝战争的发动者是织田信长,整个战争过程可能会产生哪些变化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8697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你们大学的宿舍都怎么样为什么地面温度会高于气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