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朝忠臣清官于谦的女婿朱骥

发布时间: 2022-07-06 06:00:3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4

明朝的锦衣卫权利到底有多大锦衣卫在京城充当这几个个角色:特务、禁卫军、仪仗队,由皇帝直接指挥。简单的说,锦衣卫可以逮捕各个级别的...

如何评价明朝忠臣清官于谦的女婿朱骥

明朝的锦衣卫权利到底有多大

锦衣卫在京城充当这几个个角色:特务、禁卫军、仪仗队,由皇帝直接指挥。
简单的说,锦衣卫可以逮捕各个级别的文官和一些藩王,之後可以秘密审讯,另外也有先斩後奏的权力。但最主要的,还是监视官员。
但是後来明成祖朱棣的时候又设置了东厂,明宪宗朱见深时期设置了西厂,明武宗朱厚照时期设置了内行厂,权力一个比一个大。这时锦衣卫的地位相对降低了,到明朝後期,锦衣卫指挥使见到东厂提督都要下跪磕头
锦衣卫是明朝所特有的一种军事特务机构,为朱元璋所设立。明朝开创之初,文官集团权力很大。为了有效地控制和抗衡文官集团,确保朱家江山千秋万代,朱元璋就在御用拱卫司的基础上,设立了自己直接管辖的军事特务机构锦衣卫。
锦衣卫头目由皇帝信赖的人担任,直接对皇帝负责。锦衣卫的权力很大,他们可以逮捕任何级别的文官,甚至是皇亲国戚。逮捕后,锦衣卫有权进行秘密审讯。在这种情况下,难免有非法凌辱、虐待囚犯的行为发生。朱元璋注意到这一点后,一度下诏焚毁锦衣卫刑具,削弱他们的权力,不允许他们进行秘密审讯。
可是,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又恢复并加强了锦衣卫的权力。在那以后,锦衣卫逐渐达到极致。他们权力很大,又几乎不受约束,常常罗织罪名,胡作非为,贪赃枉法,让群臣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因此有人评论,明朝的灭亡,有锦衣卫的一份功劳。
锦衣卫虽然威风八面、不可一世,可他们的头目大多没有什么好下场。
明朝锦衣卫的权力到底有多大,除了皇帝谁都可以抓
锦衣卫的头目叫指挥使。指挥使属于正三品。与六部的侍郎级别相当。不过,如前所述,锦衣卫指挥使的权力大多了。他们在宫中里跺一跺脚,整个朝野都是要震动的。
据记载,锦衣卫第一任指挥使叫毛骧。毛骧很早就跟随朱元璋,深得朱元璋信任。在朱元璋的授意下,毛骧带领锦衣卫搞了一个大事情,将本已尘埃落定的胡惟庸案翻出来,把案子性质从擅权枉法变成图谋造反。
四字之差,却导致血流成河。连坐、死罪、黥面、流放的有数万人之多,满朝文武几乎被杀、被关、被流放完了。就连开国元勋、位极人臣的韩国公李善长,都被满门抄斩。
毛骧为朱元璋搞胡惟庸案作出了很大贡献。可是,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事后,为了平息众人的怒火,朱元璋以胡惟庸余党的罪名,将毛骧也杀掉了。
锦衣卫的第二任指挥使叫蒋瓛。蒋瓛在任期间,也搞了一件很有名的案子,蓝玉案。蓝玉是明朝开国功臣,一代名将。他的身份很特殊,是皇太子朱标妃子的舅父,算是皇亲国戚。可是,由于居功自傲,惹恼了朱元璋。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皇太孙朱允炆年幼,无法驾驭蓝玉,就动了杀心。
明朝锦衣卫的权力到底有多大,除了皇帝谁都可以抓!
1393年,蒋瓛告发蓝玉谋反。蓝玉本人被剥皮实草,还被抄家灭三族,并株连杀掉了约一万五千人。
蒋瓛在蓝玉案后也被朱元璋赐死。
锦衣卫第三任指挥使叫纪纲。纪纲深受明成祖朱棣宠幸,权倾一时。他很卖力地帮助朱棣清除异己,手上也是斑斑血迹。他曾经残忍地将内阁首辅、大学士解缙灌醉后拖到雪地里活活冻死。又诬陷浙江按察使周新,导致其以谋反罪被处死。
蒋瓛作恶多端,下场也不妙。他得罪了一名太监,被揭发造兵器万计,欲图不轨,最终被明成祖朱棣处以凌迟之刑,家男女老少发配戍边。
锦衣卫第四任和第五任指挥使分别是刘勉和徐恭。他们临事谨饬,御下严整,史书的评价颇为不错。
锦衣卫第六任指挥使叫马顺。马顺是大太监王振的亲信。王振忽悠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被也先大军包围。朱祁镇被俘。怂恿朱祁镇御驾出征的大太监王振,恶有恶报死于乱军之中。史称土木之变。
王振死后,马顺还像以往那样大大咧咧地呵斥群臣,被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活生生地打死在朝堂上。
接替马顺的指挥使朱骥,持狱公正,风评不错。
朱骥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岳父,即于谦。于谦能够选上朱骥为女婿,就是看中他性格纯善、办事公允、刚直果敢。朱骥担任锦衣卫指挥使后,着手收拾马顺留下的烂摊子,整顿纪律,惩罚违法乱纪的锦衣卫,将清正廉明的人选进锦衣卫。同时,朱骥还改革了诏狱里过于残忍的刑具。
在朱骥的整顿下,锦衣卫的风气大为好转,没有出现大规模杀戮现象。
其后的几个指挥使,如卢忠、逯杲、门达等人,多数没有善终。
锦衣卫第七任指挥使叫卢忠,此人权欲熏心,一手制造出有名金刀案,卷入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之间的权力争斗。后来,他又装疯卖傻,想保全身家性命。可是,明英宗朱祁镇再次即位后,仍然将他凌迟处死。
锦衣卫第八任指挥使叫逯杲,逯杲的发迹始于太监曹吉祥的推荐。后来,曹吉祥准备谋反,逯杲打算告密,被曹吉祥的侄子曹钦一刀砍了脑袋。
锦衣卫第九任指挥使叫门达,门达怙宠骄横,凡忤之者,辄嗾觇卒潜致其罪,逮捕拷掠,使无诘证。明宪宗朱见深登基后,将门达流放到广西南丹卫充军,不久死去。

明朝于谦的儿子

儿子:于冕
女儿:璚英
女婿:朱骥 :《明史》卷一百七十《吴宁传》
  尝为谦择婿,得千户朱骥。谦疑之,宁曰:“公他日当得其力。”谦被刑,骥果归其丧,葬之。
养子:于康 天顺己卯(1459)亦即于谦遇害的两年内设法找到陈逵,并由陈逵备足棺衾,扶于谦灵柩归杭,葬西湖三台山于氏祖茔。
孙子:于允忠 :世袭杭州卫副千户(于冕有六女而无子,允忠为其族子过继为子)
重孙:于一芳:袭杭州卫副千户,授指挥同知,有子二,长子于岳抗倭阵亡,次子于嵩袭指挥同治。
《先肃愍公行状》以及于谦神道碑文。于冕在行状中言:“生子一即冕,女一适锦衣卫千户朱骥”,神道碑文中说:“(于谦)配董氏,累赠一品夫人,翰林庶吉士永丰知县董镛之女,柔惠静专,克谨内助,先公十一年卒,公年未五十,遂不娶亦无媵侍,人皆义之。生子一,即冕。自副千户改受兵部员外郎,进礼部郎中、南京太仆少卿、应天府尹,文学政事无忝家法。女一,适锦衣卫千户朱骥,坐公累,戍边比宥,还,累官都指挥使、掌锦衣卫事。孙女六,吏科给事中张晟、工部员外郎倪阜、葢都知县孙武卿、德清县学生徐九万、杭州府学生沈继荣,其婿也。
于谦只有一个儿子于冕,被发配到龙门。于谦平反后官累迁至应天府尹。他的妻子是谁,史书也没记载。

冕,字景瞻,廕授副千户,坐戍龙门。谦冤既雪,并复冕官。自陈不愿武职,改兵部员外郎。居官有干局,累迁至应天府尹。致仕卒。无子,以族子允忠为后,世袭杭州卫副千户,奉祠。《明史 于谦传》

明朝锦衣卫为何在“南宫之变”中连皇上都保护不了?

锦衣卫,这个有朱元璋创立的特务机构,其最初之时,在朱元璋的领导下极其恐怖。相传在朱元璋统治时间,锦衣卫大到一品官员,小到地痞流氓,都能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监控。

甚至有一官员晚上在自己家中,说朱元璋的一些坏话,第二天早上朱元璋就知道了这件事,而且监视的锦衣卫还画了下来当时的场景,结果就是这位官员第二天就被砍了。那么如此厉害的锦衣卫,为何在夺门之变中如此的废物呢。首先这就要说到当时锦衣卫的头头,都指挥使朱骧了。

这位朱骧大家可能不太了解,但是北京保卫战中的于谦,这个都应该知道吧。朱骧就是于谦的女婿,这个女婿十分的像于谦,十分的能干,但是并没有于谦的智谋。在朱骧领导下的锦衣卫,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并没有改革好,导致很多锦衣卫都不干活。所以在夺门之变中也没有发挥作用。

他们只负责在殿中侍立,传递皇帝的命令,兼做保卫工作,说白了,就是是在皇宫

大殿上的桩子。当然,这些“桩子”也非等闲之辈,一般都是牛高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气十足,声音宏亮,从外表上看颇有威严,对不了解明廷底细的人有一定震慑作用。大汉将军在锦衣卫中自成一营,初期约有1500人,到明末,由于官僚机构的膨胀,大汉将军也一度增加到5000余人。

当时锦衣卫都指挥使是于谦的女婿-朱骥,而夺门之变当中于谦是中立的,。
当时因为景泰帝病重无子,朝中大臣已经商议要让被废掉的英宗子复立为太子了,这其中于谦也是参与者,原本打算第二天早朝就上奏,但是当天夜里就发生了宫变!而于谦基本上默认了这一结果!
如果当时于谦想阻止能不能做到呢?个人认为完全没问题,因为当宫变发生之后,景泰帝问得第一句就是难道于谦谋反了吗??
所以这某种意义说明于谦当时确实掌握相当大的权力,就连皇帝可能多少都有些忌惮,哪怕这对君臣颇为相悦!
所以就如同许多人说的,于谦是能臣,忠臣,直臣,可就不是权臣。
真正能做到一心为国实在不易!!
明朝从建立之日起,皇帝和士大夫就在争国家主导权,洪武帝时代,用严刑重法打击士大夫,使士大夫只管衙门事,不管军务,建文帝信任士大夫,用士大夫消弱皇族的权利,朱棣也一样,用士大夫消藩,用武将压制士大夫,洪熙帝彻底废除洪武,永乐制定的策略,彻底信任士大夫,他儿子宣宗设司礼监平衡士大夫,明英宗想改变文官士大夫势大,就用宦官和武将压制士大夫,士大夫勾结外族,直接导致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改变了明朝命运,士大夫彻底掌握国家主导权,皇帝成了象征,军队成了贼配军,明军从攻势沦为守势,也使明朝从强变弱,士大夫除了染指军权,更想掌握厂卫,后来的明天总想夺回军权,如正德帝,都是以失败告终,甚至连自己的命都被士大夫夺去了,所以在南宫之变中,锦衣卫成了士大夫走狗,而不是皇帝忠诚卫士,当然与景泰帝不信任厂卫也是主要原因,君王,如果只信任士大夫,不信任武将,也不信任皇族,那么他就会被某一群体绑定,那么他的生死也就操在这个群体手中,
主要是于谦采取了听任事态发展的态度,希望英亲复辟后能继续用自己。朱不敢自己擅自行动!

从朱祁钰处置一个太监的手段中能看夺门之变的哪些结果?

明代宗朱祁钰当上皇帝可谓是临危受命。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率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蒙古,却兵败土木堡,自己还被俘虏。朱祁钰被以于谦为首的群臣扶上帝位,让于谦主持大局,赢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在迎回朱祁镇后,朱祁钰将自己的哥哥囚禁于南宫。

景泰元年(1450年),有一个太监叫单增,据说他恃宠骄纵,他生日之时,有大臣去他家庆贺生日,送上厚礼以贿赂他,结果此事被给事中林聪得知。林聪联合都察院十三道弹劾单增,列数单增的过错,说他跟王振一样,如不处罚,必会重蹈王振覆辙。朱祁钰将单增论罪下狱。事实上,在此之前,林聪还曾因为太监金英犯法一事弹劾陈镒、王文等大臣,说这两人畏惧金英的权势,后来金英因此事被处死。

太监犯法,当然要处罚,不过林聪的弹劾却动机不纯。单增不过是一个小太监而已,权势并不大,几个大臣去行贿,林聪居然却能拉上整个都察院十三道上百号人一起弹劾,这么大的动静无异于逼迫朱祁钰,朱祁钰也只能处罚了单增。实际上,单增并没有大罪,下狱之后没多久就被赦免了,只是单增以后就小心谨慎了。

在正统朝时,明英宗朱祁镇重用宦官王振,培植宦官势力,导致明朝兵败土木堡。正统十四年,朱祁钰还在监国时,朝堂之上发生了午门血案,朝廷群臣气愤之下当场打死与王振有来往的毛贵、王长随和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从此之下,宦官势力逐渐衰弱,锦衣卫也深受打击。

朱祁钰当上皇帝后,延续了之前的做法,继续打压宦官势力和锦衣卫,单增就是一个例子。单增犯法本该受处罚,都察院却借题发挥,就是为了警示各个太监,以起到杀一儆百的目的。锦衣卫自马顺被打死之后,新的指挥使卢忠没过多久因金刀案被撤,后来由于谦的女婿朱骥任职。

锦衣卫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成立的,其目的是监察百官,后曾因锦衣卫权力太大而撤除。朱棣当皇帝后,重新恢复了锦衣卫,继续让锦衣卫监察百官,所以锦衣卫有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权力。后来朱棣也认为锦衣卫可以监察百官,但谁来监察锦衣卫。在这种情况下,朱棣成立了东缉事厂,简称东厂,其目的是在监察百官的同时,也监察锦衣卫,东厂由宦官组成。东厂和锦衣卫共称厂卫,两个部门相互合作、共同监察百官,同时两个部门又相互监督的。

最重要的是东厂和锦衣卫不属于朝廷中任何一个部门,而是直接听命于皇帝,替皇帝监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如果东厂和锦衣卫要实现其监察百官的职能,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1.有足够的权力,能够直到监察作用;2.与朝廷各部门和大臣不能有密切的来往,才能专心为皇帝服务。皇帝如果能用好东厂和锦衣卫这两个部门,那就是一把出鞘的利刃,用不好的话反而会伤到自己。永乐朝时,朱棣曾严令东厂和锦衣卫只能起监察作用,却不能随意干涉朝政。但在明朝大多数时候,东厂和锦衣卫都曾权柄太大,做出不少不法之事,留下诸多恶名。

朝中大臣都是被监察者,当然不喜欢被监察。一旦有机会,朝中大臣肯定会打压东厂和锦衣卫。王振是东厂厂公,他劝说朱祁镇御驾亲征,并更改行军路线,造成土木堡之败,王振要负主要责任。朝中群臣借此机会,把王振党羽连根拔起,东厂和锦衣卫势力就受到沉痛的打击。

朱祁钰作为皇帝,应该把这两个部门扶起来,并牢牢抓在的手中。在东厂和锦衣卫被打压之后,朱祁钰理应重新对东厂和锦衣卫做内部调整,选择忠于自己的人来任领导,让这两个部门重新发挥监察百官。但朱祁钰却并非如此,而是事事听从文臣的安排,对东厂和锦衣卫置之不理,任由文臣们继续打压东厂和锦衣。东厂和锦衣卫就像被遗弃的孩子一样,权势不再,不能监察百官,反而被朝廷所管辖,脱离皇帝的控制。

林聪如此大费周章弹劾单增,这就是加大对宦官势力的打压,避免宦官势力抬头。锦衣卫指挥使由于谦的女婿朱骥来当,朱骥跟朝中群臣来往甚密,他领导下的锦衣卫只会听命于朝廷,而不会听命于朱祁钰自己。对于朱祁钰来讲,东厂和锦衣卫不再是他的耳目,而他形同瞎子。

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迎回朱祁镇。在夺门之变前,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曾拉拢帮手、面见太后、调动军队,甚至还见过朱祁镇,虽然行事机密,但仍然是有很多痕迹的。东厂和锦衣卫作为大明最强大的特务机构,却集团哑火,没有得到任何消息,这就是朱祁钰放弃东厂和锦衣卫的后果。

明代夺门之变那晚,于谦在干什么?为何不阻止这场政变?

土木堡之役,明朝兵败,明英宗被俘虏。大明危难之时,民族英雄于谦主持大局,扶持朱祁钰为帝,击败也先,迎回朱祁镇。然而朱祁钰不甘心退位让贤,将哥哥朱祁镇囚禁于南宫之中,于谦也只能默许。

  

  七年之后,石亨、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重新迎立朱祁镇为帝,朱祁钰被废,于谦被杀。让人惊奇的是,夺门之变整个过程简单粗暴。石亨、徐有贞等人带着自己的家兵,打开南宫之门,迎朱祁镇到奉天殿宝座。朝中群臣上朝时发现宝座上坐的是太上皇,徐有贞此时宣布太上皇复位,群臣惊讶之余也只能跪拜,朱祁镇复位成功。整个过程没有兵戎相见,几乎没有流血事件,这是政权的和平演变。当时把控朝廷大权的于谦也没有采取什么行动。

  更让人惊讶的是,于谦可能是知道石亨、徐有贞等人的密谋的。此前于谦的儿子于勉曾听闻石亨、徐有贞两人在密谋,并告之于谦,结果于谦大骂自己的儿子:“小子何知国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明史》也记载于谦确实知道石亨、徐有贞密谋之事。可问题是,于谦只是知道石亨、徐有贞在密谋让朱祁镇复位,却不知道复位的手段是什么?是不是要发动政变?关于政变的方式、时间、具体事宜等,于谦可能一无所知。

  《明史》: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

  即便如此,如果于谦对此采取一定的措施,他一定能阻止夺门之变。那么问题来了,于谦为何没有任何行动呢?

  1.石亨、徐有贞的密谋并没有违法,于谦没有理由干涉。石亨、徐有贞等人的谋划只是想让朱祁镇复位,但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他们是决定发动政变,迎立朱祁镇复位。必须明确的是,支持朱祁镇复位只是一个意见,不犯法,发动政变才是犯法的。

  朱祁钰病危,立太子之事被提上来。当时朝中分为三派:1)于谦与朝中部分大臣支持立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2.吏部尚书王文和朝中部分大臣支持立襄王之世子为太子;3)石亨、徐有贞等人支持朱祁镇复位。这三派只是政见不同而已,于谦不能因为政见不同就去捉拿石亨、徐有贞吧?那他是不是也应该把吏部尚书王文给抓了?他是不是把朝中不支持立朱见深的人全都抓了?

  石亨、徐有贞等人决定发动夺门之变前曾取得孙太后的同意,但孙太后也可能只是同意他们迎立朱祁镇复位,却不一定知道他们要发动政变,更不会知道政变的时间、方式等。石亨、徐有贞等人应该是在发动夺门之变的一两天内才做出发动政变的决定。

  2.某种意义上讲,于谦和石亨、徐有贞等人的政见是一致的,都是希望皇位回到朱祁镇这一脉,因为朱祁镇是嫡长子,是大明正统。

  不同的是,石亨、徐有贞是希望朱祁镇复位,于谦却希望立朱见深为太子。请试想,如果立朱见深为太子,朱祁钰驾崩的话,朱见深就会继位,那么朱见深做的第一件事肯定是把父亲朱祁镇给放了。朱祁钰病得时日不多了,朱见深继位年纪很小,就需要有人监国,那么监国的人显然朱祁镇最合适。所以,一旦确实朱见深为太子,则等于变相地把皇位还给朱祁镇,名义上他还是太上皇。

  3.于谦是对大明忠心耿耿的忠臣,不是权臣。于谦已是百官之首,不管他是否应该打击石亨、徐有贞等人,他理应采取措施密切跟踪此事,比如调查石亨、徐有贞等人,做到防患于未然。作为臣子,于谦如果利用权势私下做这些事情,那就越权了,这不是为臣之道。如果于谦是个权臣,他一定会密切跟踪朝局动向。当时明朝锦衣卫指挥使朱骥就是于谦的女婿,于谦只要跟自己的女婿打个招呼,朱骥自然会派人调查。恐怕为了避嫌,于谦和朱骥也很少来往吧?由此可见,于谦不想做什么权臣,对于石亨、徐有贞等人,于谦也只能通过堂堂正正的方式去击败他们。

  所以,于谦明明知道石亨、徐有贞在密谋让朱祁镇复位,却没有阻止。那么,于谦堂堂正正地击败石亨、徐有贞等的方式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拥立朱见深为太子。拥立朱见深为太子符合大明的皇位传承规定,也符合于谦的道义。一旦朱见深继位,则由朱祁镇监国,皇位回到朱祁镇这一脉。于谦在土木堡之役后虽然做了些让朱祁镇不高兴的事情,但毕竟有功于大明,况且又有拥立太子之功,想来朱祁镇也不可能杀他。另外,石亨、徐有贞的谋划则化无乌有。朱见深太子名义一定,石亨、徐有贞再迎回朱祁镇意义就不大了,那不就成了父亲抢儿子的皇位吗?

  可见,于谦并不是在坐视夺门之变的发生,而是采取他认为是正确的、光明正大的手段去对付石亨、徐有贞。所以于谦和石亨、徐有贞比的是时间,如果于谦先拥立朱见深为太子,石亨、徐有贞的谋划失败。如果石亨、徐有贞先迎回朱祁镇复位,于谦则失败。

  于谦于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于群臣商讨于次日奏请朱祁钰立朱见深为太子,但在正月十六日晚,石亨、徐有贞发动夺门之变。石亨、徐有贞把时间卡得那么准,显然是知道正月十六日白天群臣的讨论,明白晚上就是最后的机会,一旦错过,拥立之功擦肩而过。此前他们可能早有准备,才临时决定晚上正式发动。既然是临时决定的,于谦和朝中群臣都不可能事先得到消息,这是夺门之变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吧?

  正月十六日这一晚,于谦什么都没干,他只是疏忽了一晚上而已,结果却截然不同。作为失败者,后人敬仰的民族英雄于谦最终也没能保全性命。
要知道于谦在夺门之变当晚在做什么,先要明白于谦在景泰病重时,夺门之前在干什么,就能理解他为什么不阻止这场政变了。

夺门之变的根源其实不是明英宗朱祁镇的个人意愿,而是一群为了谋取自己个人政治利益重臣的政变行为,明英宗只是一颗棋子,虽然受了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的裹挟,但是朱祁镇最终得到的是皇位。

景泰帝病重了,看这个病情,估计是好不起来了,朝中众臣都很清楚,包括皇室最有威望的孙太后也明白,是时候讨论继任者的问题了,因为景泰帝没有儿子可以继承皇位了。

景泰帝上位后,废了原太子朱见深,立了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没想到自己的儿子死得比景泰帝还早,关键是他又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景泰帝朱祁钰可以没有儿子,大明朝不能没有皇帝,立谁为皇帝,这是个大问题。

此时给朝中决策者们的选择只有三个:原明英宗朱祁镇、原太子朱见深、异地藩王襄王朱瞻墡。

这三个选择其实最不靠谱的就是明英宗朱祁镇,连他自己都没有那个打算和心思,毕竟脸丢大发了,明英宗时期土木堡之变,不但折损了大明的大部分精英,而且还当了俘虏,这太有损皇家尊严了,虽然后来回来了,深居南宫,但是他完全没有了重新登基的勇气,朝中的大臣基本也不会支持一个丧国辱格的被俘之君做皇帝。

他不这么想,不代表某些人不这么想。朝中有部分人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投机机会,拥立明英宗朱祁镇再次登基,等于给予了朱祁镇第二次帝王生命,立的就是再世之功,朱祁镇登基后给予他们的回报肯定不是一般的少。

徐有贞、石亨、曹吉祥一拍即合,打算这么干
因为于谦内心大公无私,他已经准备了奏章请求立朱祁镇的儿子为皇太子了,哪知道朱祁镇真的没脸自己儿子皇位也要抢。
远逝的画面已载入史册,青石板上岁月洗刷的痕迹,犹然清晰的描摹着远去的辉煌与清高。有人希望不朽,有人希望被铭记,却有人,不愿带走一丝云彩。或许,他想要孤独流芳百世,但是,后人们将他推崇,将他供奉,将他试为精神上的领袖。他真正的做到了,刚正、不屈不挠的英雄气节。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在和煦的春风下,我们青蓝学子来到民族英雄于谦墓前,向他表示我们崇高的敬意。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汉族。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一说桐乡)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谦是我国明朝政治家、军事家。于谦的性格很刚强,遇到有不痛快的事,总是拍着胸脯感叹说:“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那里!”他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勋臣、皇亲国戚,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他从小就酷爱读书,懂得不少治国安邦的道理他一生的倔强性格,一腔的爱国热情,造就了这个顶天立地的汉子。正如他十二岁写的那首《石灰吟》,在那时他便已立志做个好官,一个两袖清风,不畏权势的好官。事实上,他做到了,他也正如他所想,流芳百世、万人敬仰。 在明朝时期,蒙古瓦刺来进,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以国家安危为己任的于谦,挺身而出。最后虽然胜利了,可大宦官曹吉样与石亨、徐有贞等人,暗中勾结英宗,打击和排挤于谦,过了几天,开庭审判,结果竟以“谋逆罪”判处死刑。二十二日早晨,于谦惨遭杀害,死时已60高龄。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英雄,把他在北京的住宅修建为“于忠肃公祠”。每年春秋两季,都有不少人去祭祀。于谦抵抗瓦刺,保卫北京城的历史功绩,永远值得人们怀念。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是我们崇敬的楷模。祭扫完墓后我们比自己亲手制作的花朵献给心中的英雄,把这圣洁的花朵献给我们崇敬的楷模。于谦,我们会想您一样热爱祖国,会想您一样热爱人民。做无愧于伟大时代的接班人!
因为组织不了当时基本上情况都已经形成了敏感组织
本文标题: 如何评价明朝忠臣清官于谦的女婿朱骥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8430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人们常说吃黑色的食物会变白,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为什么叫英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