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文化具有什么特色按照年代划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由此判定,1840年之前,称为中国古代。依次为基...

徐福东渡好几千人那么顺利,鉴真东渡那么坎坷。相距一千年左右 航海技术一直没有发展 貌似来看还落后了

我国古代文化具有什么特色

按照年代划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由此判定,1840年之前,称为中国古代。依次为基点上溯至史记所记载的夏商周时期,期间所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称为中国古代文化。其内容包括文学、哲学思想、经济、科技等等。也可按照朝代细致划分,如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
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   孔子的“仁”、“有教无类”、办私学,晚年勤奋编典籍;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老子的“道”和“无为”;庄子的唯心哲学;韩非的以法为本。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天文地理
  古人说天论地 古人观天 万物起源   天象记录 :日食 流星 新星和超新星 彗星 五星连珠 太阳黑子 石刻纪录   历法成就: 治历方法 节气 中西比较 《太初历》《大明历》《大衍历》《授时历》   天文仪器: 圭表 日晷 漏刻 浑仪 浑天仪 地动仪 浑象 简仪 仰仪 水运仪象台   著名天文学家: 甘德 落下闳 张衡 祖冲之 张遂(僧一行) 郭守敬 沈括   天文著作: 《甘石星经》《灵宪》   著名地理学家: 裴秀 郦道元 徐霞客 魏源   地理成就: 制图六体 风的观测和仪器 降水的观测和仪器 湿度的观测和仪器 云的观测和云图集 《水经注》 《徐霞客游记》 《海国图志》
古代数学
  成就: 算筹 算盘 十进制的使用 分数和小数的最早运用 九九表 负数的使用 圆周率的计算 二进制思想的开创国   著作:《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   数学家: 刘徽 张衡 祖冲之
古代军事
  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 六韬 司马法 孙膑兵法 尉缭子 吴子   军事发明: 古代战车 马镫的发明与流传 中国古代火箭 火药 喷火装置 弩的发明和流传   人物: 兵圣孙武 民族英雄岳飞 诸葛亮
中国传统医学
  中医概况 中医的历史 中医基础理论 中药基础   诊法与疗法 四诊法 针灸 刮痧 推拿 拔火罐   食疗与养生 食疗的含义 食物的四性与五味 药膳 中医养生 养生佳品:茶、药酒   特色发明 针灸铜人 中医针具 舌苔模型 内经图 铁球 五禽戏 太极拳   古代名医 钱乙 葛洪 王冰 皇甫谧 王叔和 滑伯仁 淳于意 李时珍 李东垣 扁鹊 戴思恭 张子和 张仲景 巢元方 孙思邈 孙一奎 华佗 刘完素
古代农业
  古代水利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 郑白渠 引漳十二渠 它山堰 芍陂 灵渠   后套八大渠 邗沟   古代农具 中国水车 骨稆 石铲 铁锄 铁犁   古代农业科技人物 贾思勰 徐光启 宋应星   农业技术成就 齐民要术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杂交水稻
古代建筑
  自成体系的中国传统建筑 早在周代就已开始了城市规划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轨迹 中国建筑史之分期 中国建筑之特征
中国古代机械
  成就 中国传入西方的机械技术 考工记 远西奇器图说录最   生活用具 被中香炉 司母戊方鼎   生产 方板链泵 水力大纺车 皮带传动   交通工具 橹、舵与轮船 指南车 记里鼓车 独轮车
中国纺织 印染
  中国古代纺织 中国古代服饰 中国丝织艺术 中国刺绣艺术 中国古代印染 古代矿物颜料 染织品种 古代丝绸发展 丝绸染整工艺 中国四大名绣 天然织物染料
中国航海技术
  古代造船 古代中国造船回顾 三大船型 古代名船   造船发明 帆 船尾舵 橹 车船 龙骨结构 水密隔舱   航海发明 航海罗盘 牵星术 计程仪 针路 其它航海知识的应用   航海大事记 徐福东渡日本 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 鉴真东渡日本 郑和下西洋
中国造纸 印刷
  造纸术 原始的书写材料 纸的发明过程 造纸技术的发展 蔡伦改进造纸术 造纸术的传播   人物 蔡伦 毕升 王祯 胡正言   印刷术 印刷术的发明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印刷技术的传播   特色发明 宣纸 笔墨的发明 印章 拓印 套印及彩色印刷 纸币
中国古代哲学
  哲学流派 道家哲学 儒家哲学 法家哲学 名家哲学 墨家哲学 阴阳家哲学   思想家 老子 孔子 韩非子 墨子   哲学著作 《道德经》 《论语》 《易经》   哲学关键词 道 阴阳 八卦 五行 太极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工艺
  中国瓷器 中国家具 中国青铜 中国陶器 中国雕塑 中国漆器 中国纹饰 文房四宝 景泰蓝 中国木雕 中国剪纸 中国钟鼎 中国风筝 唐三彩 中国灯彩 中国年画 纸扎艺术 云南纸马 秋色艺术 中国扇子 中国玉器 中国贴画 金属工艺 嵌银工艺 石雕艺术 中国竹雕
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
书法、绘画、唐诗、宋词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中,书法、绘画、唐诗、宋词无疑是突出的代表。仅以书法为例进行分析。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反映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创造和审美情趣,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东汉末年,书法开始成为一门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众多书法家创造出风格多样,繁花似锦的书法艺术。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等著名书法家,创作出《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神品”。唐代书法犹如唐朝的国势——气势雄浑,名家辈出。书法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是中国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为精辟的总结。这些不同的风格,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历史。   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稚逸,流露出一种娴静之美。显然与这个时期的士族制度相联系,反映了士族制度的特点。   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体现了大唐盛世的气魄,具有力度美。既是唐文化全面辉煌的表现,也是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的反映。   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风,正是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满现实的个性书法,以书达意,表达一种心境。可以与宋代积贫积弱的历史相联系。   元、明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江河日下,反映在书法上则是崇尚摹古,平庸无奇。与文化专制主义有关。   至于明末书坛“反流俗“的狂飚,以及清代后期崇尚碑版金石之风的兴起,正如地下奔突的岩浆,黑夜中闪掣的电光或是火石,折射出一个社会巨大变动的征兆。显然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对书法也有一定的影响.总之,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渐地看到它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步,强烈地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改造自然、发展自己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体现了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及感悟,充满了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蕴藏在古代文化的典籍中,体现在古代仁人志士的思想和行动里。在学习古代文化时,要注意挖掘蕴藏的民族精神;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变革的思想;浩然正气的正道之行和道德情操;有容乃大的开放意识和博大的胸怀;天下为公、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天人合一、自然与社会统一性、整体性的思想;仁爱宽恕、厚德载物的精神;崇尚气节的人格修养;敦厚守信、忠于职守的诚实态度;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舍生取义,勇于牺牲的英雄精神;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孝道传统;勤俭节约等。
不知楼主说的是哪方面,因为文化分为很多种,所以在此向楼主推荐一个网页,或许能帮到你。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123/10/349878_71633581.shtml
我古代文化具有什么特色,这个题目太,不好概定,每个时期的文化的特点和风格不一样,如果确实要概括地说,中国古代文化以儒家文化思想为主流。中国古代文化涵盖诸子百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思想等各个门类。
中国古代文化以儒家文化思想为主流。中国古代文化涵盖诸子百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思想等各个门类。
1.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2.“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3.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没啥特色,伟大灿烂辉煌

鉴真东渡之前有中国人到过日本吗

有很多 

中国正史中关于日本的记载最早 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的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可考证的政权是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带领商朝遗民在如今平壤一带建立的箕子朝鲜,据说箕子受封于朝鲜也是周武王为了驱逐殷商遗民的策略之一。

这个箕子朝鲜是个非常长寿的政权,一直延续到汉初。秦末大乱的时候,有个叫卫满的燕国人前往朝鲜避难,逐渐取得了箕子朝鲜国君的信任,最后发动叛乱将国君赶走,自己建立了卫氏朝鲜。而箕子朝鲜统治的实际上只有朝鲜半岛北部,在南部原本有一个叫“辰国”的大型部落联盟,这个辰国在汉初已经分裂为几个大部落,其中最强的是马韩。

根据唐朝杜佑《通典》和后汉书《东夷列传》的记载:箕子朝鲜国君南逃后就曾经攻占马韩,直到他死后马韩人才又重获独立。而秦末战乱时又有大量秦朝人避难来到朝鲜半岛南部,马韩54部落就割让东部的领土给他们居住,最终这些中国移民就形成了12个部落,统称为辰韩。而据称有一支从中国前往朝鲜半岛的移民又建立了弁韩12部落。马韩,辰韩,弁韩,这就是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因为其中马韩势力最大,而三韩所居都是古辰国之地,所以三韩共尊马韩君主为“辰王”。

到了汉武帝时期,因为卫氏朝鲜阻断南部小国朝贡汉朝,汉武帝就派遣涉何前去交涉,谁知道此人回国时竟然把卫氏朝鲜派来送行的宗室官员杀光,然后向汉武帝报告说打了大胜仗,并成功骗得武帝嘉奖任命他为辽东都尉。由此,卫氏朝鲜跟涉何结下大仇,不久就寻机将其杀死。“涉何事件”惹恼了汉武帝,于是当年秋天,也就是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朝出兵五万兵分两路进攻卫氏朝鲜。到了公元前108年夏天,卫氏朝鲜国王被主和派臣子杀害,卫氏朝鲜灭亡。之后,汉武帝就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汉四郡”管理,也就是乐浪、临屯、玄菟和真番这四个郡。《汉四郡》的辖地名义上也包括南部的“三韩”在内。

因为汉四郡的设立,中国和朝鲜半岛的交流更加密切。而同时也代表着,中国辖区和日本列岛的距离拉近了一大步。众所周知,朝鲜半岛和日本本岛的距离要比中国大陆近得多,两地之间据考证可能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民间交流。也正是因此,当时存在于日本列岛上的各个部落和小国家,开始认识到在海的对岸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汉朝。

中国正史中第一次提到日本是《汉书  地理志》中:“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可见,西汉时期中国已经明确知道日本列岛的大概位置,并且当时日本许多小国家已经主动前来汉朝朝贡。《后汉书 东夷传》中则说:“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可见汉四郡的设置,是日本列国得以了解中国汉朝情况并前来朝贡的重要条件。

而在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也就是公元57年,发生了中日外交史上一件大事。这一年,日本某个国家的君主遣使来汉朝朝贡,因为该国自称在倭地最南处,所以目前很多学者怀疑是该国可能位于日本九州岛。结果汉光武帝册封该国君主为“倭奴王”,并赐了一枚“汉倭奴王”金印(此印于1784年在日本福冈市出土,至今保存在福冈博物馆)。值得一提的是,倭应该是顺从之意,并没有过分贬义的意思。而“倭奴国”,“倭国”此后就长期作为日本国家的代名词了。此次册封事件,一般被认作中日正式交通的开始。

而在汉安帝永元初年,倭国王帅升又献上奴隶160人。可见这段时间,日本诸国对汉朝的态度一直很热情。

我们再来谈一下日本文明的发展,其实日本出现石器文明约是公元前35000左右的事情。

到了公元前14000年至公元前400年左右为绳纹式文化时期,因为此时日本人已经可以制作绳纹式陶器,因此得名绳文时代。

而从东周末年到两汉时候,日本则是处于第三个文化时期《弥生时代》。在弥生时代,日本的生产力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铁器,铜器,农业,手工业均有大规模提升,并且出现了大量部落联盟和初级国家政权,身份阶级出现,贫富差距日益明显。日本文化可以说有了质的飞跃。而这一切的背后,原因很可能就是秦汉时期的中国大陆移民带去了先进技术。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徐福,据说寻仙药不成只能滞留海外一个叫亶洲的地方,逐渐形成了一个有上万户人家的聚居地。而亶洲根据地理位置,很可能就是日本沿海地区。还有一种说法,提出徐福就是日本皇室的祖先,即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不过该说法没有什么实际证据,而且根据日本的史书如《日本书纪》,《古事记》的记载,神武天皇元年是公元前660年,徐福出海是秦始皇时期,两人年代并不相符。 

回到《后汉书》对日本诸国的记载,其中提及到了日本上百国中有一个类似“盟主”的强国——邪马台。这个邪马台国最有名的应该就是它的那位女性统治者“卑弥呼”。这位中国史书里的“卑弥呼”女王应该是东汉末年时候的人,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日本发生大乱,这位“卑弥呼”女王据说能通鬼神,于是被拥立为共主。这位女王的生活作风也的确很是神秘,她住在一座防守森严的宫殿里,有婢女数千人伺候,除了一个负责通传女王命令的“男弟”之外,很少有人可以见到卑弥呼。

更为奇特的是,卑弥呼女王十分长寿,到了三国时期的魏明帝时期还健在。不仅如此,公元238年,魏明帝时期,卑弥呼派遣大夫难升米,牛利等人前去魏国朝贡,虽说带的贡品只是土产的一些布匹和男奴隶6人,女奴隶4人。但是远方小国不远万里前来朝贡,深得魏明帝欢心。所以魏明帝不但回赠了大量礼物(绀地句文锦三匹、细班华罽五张、白绢五十匹、金八两、五尺刀二口、铜镜百枚、真珠、铅丹各五十斤),还册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赐金印紫绶。大夫难升米被封为率善中郎将,牛利为率善校尉,赐银印青绶。

正始元年,魏国带方郡太守弓遵遣建中校尉梯俊等奉诏书印绶前往邪马台国,册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并将赏赐品交给卑弥呼女王。卑弥呼便又上表答谢魏帝圣谕。过了四年,卑弥呼又派大夫伊声耆、掖邪狗等八人前往魏国,并献上奴隶和土产布帛等贡品。到了正始八年,因为日本的另一个大国狗奴国和邪马台国不睦,卑弥呼又派人到魏国诉说情况。魏国因为卑弥呼一向恭顺,也迅速做出反应,派遣张政带着诏书去邪马台国,让老朋友难升米传檄各地稳定局势。不过狗奴国和邪马台国的纠纷并未因此停止。

而此时卑弥呼突然去世,邪马台国立了一个男人为王,结果国中大乱。最后只能立了13岁的卑弥呼宗女壹与为新女王,张政便代表魏国将魏帝的旨意告知壹与女王。壹与派人送张政回到魏国,又进贡男女生口三十人,白殊五千孔,青大句珠二枚,异文杂锦二十匹。之后邪马台国和中国保持了相当不错的关系,甚至晋武帝登基后,邪马台再次派遣使者前来朝贺。到泰始二年(266年),邪马台使节再次来朝,之后邪马台国便从中国史书里失去了踪影。 

而日本传统史学界,例如《日本书纪》,《古事记》等具有重要意义的日本史家名著都将中国史书里的“卑弥呼”女王联系为日本人口中大名鼎鼎的“神功皇后”。

根据日史的记载,神功皇后是日本第十四代天皇仲哀天皇的皇后。仲哀天皇因为违背了神的旨意没有征伐朝鲜半岛而去世。之后大和国就由神功皇后摄政,身怀六甲的神功皇后派兵征伐位于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王国,获得大胜。而朝鲜半岛其余的国家例如百济和高句丽也都来朝贡神功皇后。神功皇后回国后产子,也就是后来的应神天皇。

但是,中国史书里却写卑弥呼女王终身未婚。 而且壹与女王的登基在日史中也无迹可寻。即便是邪马台国,其存在的地方也有九州(因为在福冈,长崎等北九州地区发现三十多枚东汉铜镜)和本岛多种说法。因此,近代以来关于卑弥呼和神功皇后的争议层出不穷,事情真相到底如何,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做出评断。

话题回到晋朝时期,自从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之后,一直到东晋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年)。有147年的时间中国和日本处于隔绝状态,中国史书在这段时期内再也没有提到倭国朝贡之事。也许这其中有史书漏记的原因在内,但即使真的倭国不来朝贺也是情有可原。

首先,西晋自从晋惠帝元康十年后就进入了诸王混战加外敌入侵的多事之秋,中央政府多次迁徙,晋惠帝时立时废。这种情况是明显不适合再举行外交活动的。其次,从西汉到西晋的中日交往中,朝鲜半岛都起到了一个中转站的作用。因为日本到中国无陆路可通,只能通过航海。但即便是几百年后的遣隋使和遣唐使,来中国一趟也是历经千难万险,更不必说晋朝时期了。所以当时日本朝贡中国最好的路线就是航海至朝鲜半岛,再从朝鲜到中国本土。

之前说过,汉武帝在灭卫氏朝鲜后设立了“汉四郡”管理朝鲜半岛,后来汉四郡在公元前82年合并为乐浪郡和玄菟郡。从秦朝开始,在中国东北吉林省境内有一个国家叫做扶余国。在汉元帝建昭二年左右,扶余王的庶子朱蒙因为难以忍受父兄对他的迫害,带领一部分族人南下建立了一个国家——高句丽。因为高句丽建国在原本“汉四郡”的辖地内,而汉朝在承认其王号的同时,也设置了一个“高句丽县”对高句丽王国进行内政的管理。西汉元延元年(前12年),高句丽叛乱被镇压。当时掌权的王莽于是下令将高句丽国王贬爵为“下句丽侯”。

一直到东汉光武帝时期,高句丽再来朝贡,才恢复了其王号。而高句丽在东汉时期已经不满于作为汉朝玄菟郡下的一个县,于是不断蚕食汉朝领土。到汉安帝时期,玄菟郡多数地区都被高句丽吞并。一直到东汉末年,辽东太守公孙家族划乐浪郡部分属地为带方郡,征伐当地部族加强统治。司马懿灭公孙家族后又重新在名存实亡的玄菟郡下设立四县以守。辽东局势才得以好转。

高句丽在西晋之前主要影响还是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朝鲜半岛南部主要还是由三韩部落进行统治。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时三韩中也有部落开始崛起并开展统一。根据韩国史书《三国史记》的记载,马韩部落中最强大的叫做百济,建国于公元前18年。而辰韩中最强大的部落则叫鸡林(后来取“新者德业日新,罗者网罗四方”,改国号新罗),于公元前59年建国。

不过《三国史记》以新罗为正统,很可能将新罗建国时间提前 。因为中国《三国志》,《后汉书》已经提到高句丽,《宋书》,《南齐书》已经记载百济,但是新罗的记载都未出现。因为这三国出现时间应该是高句丽,百济,新罗。(另外一个弁韩部落联盟在3世纪末发展成为了以金官伽耶为首的“六伽耶联盟”,弁韩发展情况要落后的多。而且六伽耶中的“大伽耶”很可能是一个由日本本岛前往朝鲜半岛的移民所建立的自治组织 。伽耶联盟在4世纪末和5世纪初在高句丽压力下瓦解,最终由新罗在562年彻底吞并,所以暂且不提弁韩。) 

高句丽,百济,新罗在中国王朝强盛时尚可安分守己,不过西晋末年中原遭遇胡人大举入侵,天下大乱。西晋政府自身难保自然无力再维持朝鲜半岛的秩序。于是高句丽抢先发难,大举进攻中国辽东各郡县。西晋愍帝建兴元年(公元313年),乐浪郡沦陷于高句丽。3年后,晋朝在朝鲜半岛最后的据点,瓮津半岛的带方郡陷落。此时朝鲜半岛已经没有晋朝的行政机构。

而高句丽和百济国又进行了百年以上的对于乐浪和带方故地的争夺,半岛局势一片混乱。在朝鲜半岛被阻断之后,日本到中国朝贡的最近通道成了一条死路。交通的不便也许是西晋到东晋末年日本没有进贡记录的外因。至于内因,就是从4世纪前半期开始,兴起于日本本岛近畿地区的大和国开始了统一战争。日本境内各小国自顾不暇,自然不会再重视朝贡之事。
虽然此时中日官方外交几乎中断,但是民间交流却有几次大进步。

第一次就是汉朝皇室东渡日本。根据日本史书如《日本书纪》,《续日本纪》,《新撰姓氏录》等书的记载: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汉献帝的玄孙刘阿知看到西晋政治混乱,预感到大乱即将到来,于是带领族人2040人东渡日本,并于日本应神天皇二十九年九月五日到达。刘阿知到达倭国后,被应神天皇赐号东汉使主,奉命定居于大和国高市郡桧前村。刘氏皇族对日本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极大地贡献,雄略天皇就派遣刘氏出海带回了4名中国吴地的女工制作华服。以至于一直到德川幕府时期,专为将军及其家室制造衣服的工作室还被称作“吴服之间”。

之后日本履中天皇即位前,也是靠着刘氏才平定王子叛乱,甚至垄断日本之后千年医学家顶端的丹波家族都是刘阿知后人。立下大功的刘阿知家族在日本得到了大量封地,并逐渐繁衍出来大藏,丹波,坂上,原田,小岛等四十多个氏族。如今在日本奈良还有“阿知宫”以祭祀刘阿知。

第二次主要见于《隋书 东夷传》:东至秦王国,其人同于华夏。可见日本当时有一个和中国风俗接近的“秦王国”。而根据《新撰姓氏录》的记载,迁移到朝鲜半岛的秦始皇的15代孙弓月君也在应神天皇14年率领百济国许多人民来到日本定居,也就是后来的“日本秦氏”的始祖。隋书中的“秦王国”应该就是这些人的聚居地。

虽然高句丽和百济将西晋的辽东故地吞噬。但是当时在辽东地区极具影响力的慕容家族依旧臣服东晋,甚至多次不远万里派遣使节前往建康请求册封。慕容廆甚至被东晋朝廷屡次累封为“都督幽、平二州、东夷诸军事、车骑将军、平州牧,封辽东公”。因此高句丽和百济国对东晋朝廷也是依旧尊敬。以百济国为例,主动向东晋遣使六次,东晋也派遣使者回访两次。而日本和中国的复交,正是和朝鲜半岛与东晋的联系密不可分。

在高句丽好太王时期,高句丽势力逐渐压过百济。好太王镇服扶余,攻占辽东,又击败并吞并百济58城,公元400年还帮助新罗赶走倭军的进攻。高句丽达到全盛,半岛局势逐渐走向三足鼎立,局势稳定了许多。

就在好太王去世的次年,东晋晋安帝义熙九年(413年),高句丽携倭国使节同赴东晋朝廷。《晋书 安帝本纪》记载:“是岁,高句丽、倭国及西南夷铜头大师并献方物”。这是倭国向中国重启交往的开始。也是两晋唯一一次的中日官方往来。此时大和朝廷已经基本完成统一,所以这个倭国应当就是大和。

而就从东晋末年一直到刘宋时期,是中国《宋书》记载的由赞,珍,济,兴,武这5位国王统治倭国的时期,也就是“倭五王时代”。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倭王赞首次遣使朝贡宋朝 。宋武帝十分满意。《宋书》记载宋武帝下诏说:“倭赞万里修贡,远诚宜甄,可赐除授。”宋文帝元嘉二年(公元425年),倭王赞又遣使朝贡。而倭王赞死后,他弟弟珍即位。“赞死,弟珍立,遣使贡献。自称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倭王珍居然自称自己是都督朝鲜半岛南部各政权,并请宋文帝承认他的这个自称。可见大和政权在刚刚完成统一之初,就已经把对外扩张的目标瞄准了朝鲜半岛。而朝鲜半岛也的确成为之后几千年中日外交的重要一环。

虽然倭王珍自称都督朝鲜南部各国,但是宋文帝只是加封他为“安东将军,倭国王”,对倭王请求的其他官职一概不许。倭王珍又请求赐给13名倭国官员以 平西、征虏、冠军、辅国将军号,才被允许。宋文帝元嘉二十年(公元443),新即位的倭王济向宋帝遣使贡物。宋帝依然是封他为安东将军、倭国王。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公元451),倭王济又遣使请封,宋帝才开始加使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将军如故,没有承认倭王有管辖百济的军事权力。实际上当时百济国王受宋帝册封为“镇东将军”,地位在倭王之上。

倭王济死后,他的儿子倭王兴即位,继续向宋朝朝贡。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孝武帝下旨嘉奖倭王世子兴:“倭王世子兴,奕世载忠,作藩外海,禀化宁境,恭修贡职。新嗣边业,宜授爵号,可安东将军、倭国王。”倭王兴死后,他弟弟武即位,继续保持着对百济的野心,自称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七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但是宋朝依旧不允许他都督百济。到了宋顺帝升明二年(公元478年),倭王武上表宋朝说:“封国偏远,作藩于外,自昔祖祢,躬擐甲胄,跋涉山川,不遑宁处。

鉴真东渡,是指僧人鉴真前往东瀛传授佛教。鉴真曾六次前往东瀛,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并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佛教更为广泛的传播。

详细参考:网页链接

有,秦朝徐福东渡应该就是去了日本。

有史记载,日本文字起源于公元五世纪,请问你怎么从文字看出来呢?试

有史记载,日本文字起源于公元五世纪,请问你怎么从文字看出来呢?试问,如果徐福东渡到了日本,那么为什么没有将文字带过去呢,有历史证明的东渡是鉴真东渡,鉴真前后六次东渡历经千辛万苦,才到达日本,在秦代能做到这一点吗,更何况还带着三千人,这个问题先不讨论,先说当时的日本有没有人居住,同时期的朝鲜半岛还没有开化,那么日本呢,如果有原住民,那徐福这一班人,还能剩下几个人呢,要么融入当地人,要么被当地人杀死,如果没有,几个人能繁衍一支后代么,还有,我刚才说日本文字起源于五世纪,那么徐福东渡为什么没有将文字带过去呢,而且,需要知道的是,日本文字是从中文演变过去的,我认为持日本人祖先是徐福的这种观点不成立,纯属哗众取宠, 以上观点是我自己的观点,不代表大众!
在古代,日本民族只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后来,传入日本,具有文化修养的开始能用汉文记事.到了公元五世纪中叶之后,民创造了用汉字作为表间符号来书写日语的方法.由于这些文字都是从汉字字形假借而来的,因此称为“假名”.根据假名的书写方法不同,取自汉字的称为“”(カタカナ),从汉字演变而来的称为“”(ひらがな).和都是以汉字为基础创造的.一般书写和印刷都用,通常用来表示和特殊词汇.在日语中叫汉字,实际上是表意符号,每一个符号都代表一件事或一个观点.常见的是一个汉字有一个以上的音.在日本,汉字是用来书写起源于中国的词和土生土长的日本词.日语中大量使用汉字.日语中的全部汉字约有几万个之多,但是常用的则只有几千个.
本文标题: 徐福东渡好几千人那么顺利,鉴真东渡那么坎坷。相距一千年左右 航海技术一直没有发展 貌似来看还落后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8318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两只小狗狗在一起会出现抢骨头护食的现象为什么水晶鞋是高跟鞋而不是平底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