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你很崇敬的古人,历史课本却没怎么讲过

发布时间: 2022-06-25 10:00:5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0

你最崇拜哪个古人加原因康熙~~诶.,尽管人们对他褒贬不一.,我也承认他确实有过失.毕竟人无完人嘛~~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除...

有哪些你很崇敬的古人,历史课本却没怎么讲过

你最崇拜哪个古人

加原因
康熙~~

诶. 尽管人们对他褒贬不一. 我也承认他确实有过失.

毕竟人无完人嘛~~

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 除鳌拜.平定三藩.三征准葛尔.收复台湾.北拒沙俄.兴修

水利.治理黄河.

而且他学识很丰富啊.. 而且字也写的很好- -

还是很崇拜他的~
曹操,他不仅仅博学多才,而且深藏不漏.值得我敬仰
唐寅(唐伯虎)秦始皇(始皇帝 嬴政) 清太祖 努尔哈赤
嵇康
长相帅文笔好性格酷品格高
项羽,刚愎自用又怎么样?

古人值得传颂的事例

经典一些 写作时要用的 谢啦!
监察御史的风闻上奏和“月课”、“清议”制度,赋予了他们至高权力,但监督的对象是权高位重的王公大臣,开展的是鱼死网破的尖锐斗争,监察御史被斩杀者、施以酷刑者不计其数,但他们直言敢谏,临危不惧,忠于职守,死而后已。三是宁静淡泊。王润多次上书朝廷,退职还乡,还乡后耕读自娱,直至终年。不为子孙谋财,但留清白长存,其廉可鉴,一生的真实写照可谓是:淡如秋菊无妨瘦,清似莲花不染尘。

由此而感,为了更好的认识中国监察制度的历史作用,我查阅了有关我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较完备的监察制度当始于秦代,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但“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秦朝官吏起而反秦的极少,即得益于相对完备的监察制度的实施。到两汉后期,作为监察官的刺史,开始演变为拥有行政权的地方长官,监察制度名存实亡。由此开始了长达三百余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宋朝处于封建社会的下坡,且又“积贫”、“积弱”,却没有出现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溯其根源,宋代监察制度的加强乃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清王朝时则干脆废止了巡按御史制度,“事权尽归地方的总督或巡抚”,加速了清王朝的分崩离析。从秦帝国的建立到清王朝的覆灭,我们可以看出,正是中国完备的监察制度,在维系这大一统的国家中,在巩固中央同地方的联系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日益繁重的今天,纪检监察机关担负的职能尤显重要,我们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认清形势,倍增信心,鼓足干劲,争创一流,为我们伟大、光荣、崇高的纪检监察事业奉献青春、热血和才智。

(杨红益)

陈星聚

陈星聚(1819-1885),字跃堂,临颍县城西南台陈乡台陈村人,曾任台北知府,抗击法国侵略军,保卫台湾,功勋卓著。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陈星聚中举,开始走向仕途。同治三年(1864年)任福建省顺昌知县,从此一生大都在福建做官。当时,全省各郡县社会治安混乱,顺昌县贼寇尤其猖獗,官吏兵卒凶顽,客民横暴,民不聊生。陈星聚走马上任后,刚柔并用,恩威兼施,对贪官污吏严加惩治,按律问刑,政风为之一新。他性情耿直,不畏权贵豪绅,体恤百姓疾苦,官民上下一体,社会秩序大为好转。左宗棠非常欣赏他的才干,极力向朝庭推荐,交军机处记名并升用。《顺昌县志》说他“兴利除弊,政绩颇多”。

他任闽县知县时,首先对该县以往的案件认真进行复查,使多年的积案冤狱得到及时处理,受到百姓称颂。当时福建省督抚说他是“纯儒循吏”,对其大加赞赏。

后来,英法军队要在福建沿海强筑炮台,严重威胁我国海防安全,陈星聚虽官小职微却敢据理力争,提出抗议,因而得罪于“洋人”被清政府调往仙游。

同治十年(1871年),陈星聚调任古田知县。刚上任,他就接到百姓举报:粮胥利用征收皇粮的机会,短称缺两,横征暴敛,利用职权坑害百姓,民愤极大。经过调查,陈星聚掌握了大量证据,将为非作歹的粮胥一一严加惩处,多年的积弊豁然澄清。一时间民声沸腾,街头巷尾都在传颂着新来县官的事迹。他还亲自主持选拔童子军,不论出身,唯才是用。所以他的童子军大多出身寒门,德才兼备,英勇善战。

光绪四年(1878年)陈星聚任台北知府。当地有一陋规,人死后,必须向官府交纳“埋葬税”,否则尸体不准运出家门。很多穷人家人死后,无钱交税,只好把尸体放在家里腐烂发臭,民怨厚积。陈星聚上任后,立即废除“埋葬税”,并规定:凡家中存有尸骨者,限三天之内一律运出埋葬,过期不埋者,加重罚款。这一举措,受到台湾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清朝未年,英法等帝国主义纷纷入侵中国,台湾也受到威胁。陈星聚看到形势紧急,便联合台湾各界人士,修筑台北府城池,加强练兵。中法战争爆发后,他又竭尽全力筹集款项,购置弹药武器,招募青壮年扩充军队。

光绪十年(1884年)八月,战火漫延到台湾。九月,法军二次进攻基隆,基隆失守。陈星聚积极主战,屡次向台湾巡抚刘铭传建议夺回基隆,未被采纳。接着,法军又兵分两路进攻台北和淡水,台湾与大陆海运被封锁,交通被阻隔,台北形势十分危急。他多次电请北洋大臣李鸿章派兵救援未果。时年已68岁的陈星聚决心与台北共存亡。他带着妻子儿女来到后花园水井旁,告诫妻儿:“吾家誓与台北共存亡,如若法军破城,决不苟活。”安置好妻儿,陈星聚愤然提枪守在城门,高呼:“守我国土,打倒法贼!”日夜督战指挥。台北军民见知府如此气魄,士气大振,个个坚守阵地,寸步不让,与法军誓死搏斗,终于打退了法军的多次进攻,守住了台北。

但懦弱无能的清政府还是在镇南关大捷后与法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条约》。陈星聚得知后,气毒攻心,背部毒疽发作,忧愤而死,终年68岁。

陈星聚死后,台北各界人士感念他为官清正,勇御外寇,就在台北为他修建了一座“陈公祠”,同时联名奏请朝廷,对他晋级表彰。清政府追封陈星聚为三品道台“御赐祭葬如例”,他的遗体由台北运回故土临颍安葬,当地人民为纪念陈星聚,就把他的家乡陈村改名为“台陈”。

报送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点评]

阅读完陈星聚生平简介,一代廉吏形象呼之欲出,一种敬重之情油然而生。陈星聚虽生于封建社会,但其忧国忧民、清政廉洁、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却值得后人永远学习和弘扬。简而言之,陈星聚一生有三大光彩之处。一是忠贞爱国。他任台北知府后,加强战备,修城练兵,浴血奋战,抗击法军,置生死于不顾。“吾家誓与台北共存亡,如若法军城破,决不苟活”,表现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位卑未敢忘忧国”。每一个公民都要像陈星聚那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二是清政爱民。他在顺昌兴利除弊,在闽县复查积案,在古田整治粮胥,在台北废除陋规,都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颂,表现出了强烈的为民意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陈星聚的故事启示我们,要牢固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三是律身爱己。他性情耿直,不畏权贵,身体力行,廉洁奉公,表现出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清廉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尽管工作条件、生活条件早已今非昔比,但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决不能丢,思想境界决不能低,精神气节决不能废,千万不能因一时侥幸而饮恨终身,不能因盲目攀比而心态失衡,不能因不拘小节而以身试法。

(张国啸)

王拱璧

王拱璧(1886-1976)名璋,字拱璧。召陵区青年乡青年村人。

王拱璧先生的一生是清正廉洁追求真理的一生,他公道正派,敢于碰硬,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乡村教育事业。

王拱璧青年时期参加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是一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五四运动时期,留学日本,在国内外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反帝爱国活动分子。1920年返国后,在自己的家乡创办青年公学,进行新村自治实验,探索改造中国社会、救国救民的道路,实为全国乡村教育的先导。

1923年青年公学已大见成效,深得农民拥护、各乡村农家子弟纷纷要求入学,可校舍、设备和办学经费不足,当时虽有人仗义捐助,已是杯水车薪。王拱璧夜夜为之辗转反侧不能入睡。恰在这时的谭庄一位姓陈老乡,在漯周路上劫获一大批海洛因,恐遭不测之祸,就托人给王拱璧送去价值5000银元的海洛因捐助青年公学,王拱璧断然拒绝。同事中有想不通者,王拱璧严厉地说:“我青公再穷,也决不卖毒品办学!”

同年秋后,河南省教育厅委任王拱璧兼任西华县教育局局长。因为当时全县教育为劣绅所把持,腐败不堪,王拱璧一再函辞,不愿与此等人为伍。当时,有位朋友劝说:“何不趁此机会兴利除弊?”王拱璧觉得有理,在教育厅的再函催促下便上任了。上任后,他发动和依靠有为青年,集中新生力量,不畏强权将教育局职员全部撤换,县立学校校长及部分不称职教师,亦予撤换。又撤销私塾,新建小学160余所。教育经费由8000余元增为25000余元,其中增额是通过揭露贪污,从全县数万亩学田和全县税收的“中饱”者中挤出来的。当时,曾有“王拱璧一到县,讼棍劣绅都滚蛋”的民谣传颂。

1933年王拱璧又受时任河南省教育万款产处处长林伯襄相邀,到该处办理契税,受任河南契税局局长。当时河南契税被指定为文教专款,并由教育界人士组织管理机构。自从军阀割据以来,全省文教经费毫无保障,学校欠薪,多逾十年,教职工叫苦连天,任苦陈力争,才待定契税为文教专款。所谓“契税”,是指导政府向购买或典当田地者签发官契时,按地价多少征收的税款。纳税人都是地主富户,由于豪绅把持勘丈和勘丈员舞弊中饱,以致汝局历年税收不到50%。弄清情况后,王拱璧下定决心,大加整顿,采取“不畏豪绅,剔除中饱”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历行三个月以后,税收百分之百,当年税收达150%以上。因此,曾遭到土豪劣绅的联名控告,幸省处对王了解,不予理采,且予表扬。

接着,王拱璧又实施打击特殊阶层抗税瞒税的不法行为。“特殊阶层”指的是教会、大军阀赵倜亲故、土豪劣绅等。他们买当田宅不纳契税,连县官、专员也不敢过问,多年来他们抗税瞒税达数万之巨。为打击这些特权者,拱璧发动有关勘丈、催税等见证数十人,首先从教会搞起,依靠确凿的证据,通过县、专、省三级合法斗争,历经半年,终于取得了对教会斗争的彻底胜利。土豪们看势不妙,就都按章纳税了。

1942年,在家乡群众和教师的多次邀请下,王拱璧返校重主青公校政。王拱璧离校的几年里,学校起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国民党区党部搬进学校,三青团也跟着挤入;其次是师资水平下降。由于主持校政者为省钱贪污,压低聘薪,好教师聘不上,教学质量有所下降。王拱璧把问题弄清后,首先在村民和教师的支持下,很快查出前任校长王振亚和会计王子扬贪污公款4000余元。接着解聘教员五、六人,留察学生十数人,又几经曲折与国民党斗争,终于在1943年把国民党区党部赶出学校,摘掉三青团的牌子,停止其一切在校活动。从此,学校各方面都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师生情绪顿时高涨。

报送单位:召陵区纪委

[点评]

王拱璧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乡村教育”运动的创始人之一,他生活在内忧外患、交相煎熬、人民生活极度悲苦的旧时代,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怀着匡时救世、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为乡村教育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他先后创办了青年公学、担任了国民政府西华县教育局长、河南契税局局长等职,在军阀横行、官僚腐败、社会黑暗的情况下,他做人公道正派,做官清正廉洁,积极同地主劣绅、贪腐官员、反动教会斗争,肃贪扬廉,兴利除弊,发展了“乡村教育”事业,体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人格形象。根植泥土,依风雨知四季;情融百姓,见真情献丹心。王拱璧作为一名封建旧官吏尚有如此境界,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理应有更高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在这方面孔繁森、牛玉儒、郑培民等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为我们做出了楷模,他们在经济上可能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是富有的,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任何金钱都无法衡量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常怀律己之心,不以大利贪之,不以小惠图之,耐得住清苦,抗得住诱惑,做到清廉若水,两袖清风。

(明铁军)

胡德润

胡德润,字万清,号莲波,生于清末,临颍县窝城镇前胡村人。十二岁入本村私塾读书,因其天生聪颖,深得当时启蒙老师徐作营的器重,老师常对乡人说:“德润是一块好材料”。但为家境所迫,几年后胡德润不得不辍学回家做起了挑担卖油的小生意。一天,他挑担出门卖油时不慎摔倒在地,桶内的油也随之流个净光,一下子血本无归。无奈之下,胡德润不告而别,投到刘振华部当了兵。他为人机敏,处事干练,到刘振华任河南督军时,被任命为督军府一级副官,并与同僚刘茂思交情甚笃。

袁世凯窃国后,河南督军刘振华为巴结袁大总统,决定为袁的表哥在项城建一座府第。因为豪宅建筑费用甚巨,为慎重起见,决定选一位得力部下去全权负责此事。在刘茂思的竭力保荐下,督军府就选派胡德润去负责此事。

负责建造豪府是个肥差,当时好多人都认为胡德润发财的机会到了,很多赃官浊吏对之垂涎多时而未得,继尔向胡投去了羡慕或忌妒的目光。胡德润受命到项城后,办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一尘不染,多次拒收贿赂,从未虚报冒领,徇私舞弊。即便如此,工程完工后仍有人举报他有贪污行为。为此督军府曾派员到胡的老家临颍县前胡村进行调查。调查人员发现,胡德润的家人仍然住着几间旧草房,田地未添一垅,新房未盖半间,全家依然以几亩薄田为生。于是刘振华对他更加信任,不久提升他为督军连长。一时间,此事被乡民传颂。

胡德润任督军连长后,所部驻防焦作修武附近的白道口。当时修武那个地方地脊民贫,加之军阀割据,兵灾匪患接连不断,当地百姓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胡德润虽不是地方官,却十分关心民生疾苦,时常为当地百姓仗义执言,并严令部下不得扰民。一次,一个部下强抓了附近村民的一只鸡来下酒,虽付了一点报酬,但养鸡人不愿卖鸡,有逼索强买之嫌。当地村民把这件事反映到了胡德润那里。他调查后发现村民反映的情况完全属实,便立即下令将那个当事的部下关禁闭三日,并加倍补偿了鸡款。

胡德润率部在修武县白道口驻防的数年间,他用自己的饷银资助的贫苦农民就达数十户之多,他清正为官、仗义疏财的高尚人格有口皆碑。后来,当胡德润奉命移防他处离开白道口时,当地绅民为了纪念他,不仅在当地为他立了清官碑,还赠送了他一把“万民清官伞”。该伞直径约1.6米,用红色绸缎制成,工艺精细,美观大方,周围用五颜六色的彩带加以点缀,每个彩带上都签满了送伞人的姓名,以示万民敬仰之意。

后来,因军队移防不定,回乡探亲时胡德润便把这把“万民清官伞”带回临颍老家保存。临颍县前胡村村民每逢春节时有玩“路灯会”的习俗,往附近各村散灯是“路灯会”的主要活动之一。有了这把“万民清官伞”后,“路灯会”的组织者就别出新裁,每逢“路灯会”向各村散灯时,总要选一位精壮青年打起这把“万民清官伞”走在前面为向导,穿行于各村之间。民国末年之后,胡德润的故事随着这把“万民清官伞”在临颍乡间广为流传。

报送单位:临颍县纪委

[点评]

清末民初,正逢乱世。纵观历史,乱世不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却缺少心系百姓的“清官”。然而,临颍人胡德润却是一个例外。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衡量,胡德润应属军阀部队,也并非多大的官,但是他却出淤泥而不染,为民称颂,实属难得可贵。

然而时下有极少数干部,手中一旦有了权力,就置党纪国法于脑后,不是考虑如何更好的服务于人民,而是考虑如何牟取一己之利,甚至由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身陷囹圄,饮恨终生。其对自身的要求甚至不如一个军阀部队里的军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从胡德润的事例中可以看出,为官不在大小,而是在于是否清廉,是否把群众疾苦放在心中。瓜甜可入口,官廉暖民心。万民伞的故事说明,你对群众付出了,群众自然会传颂你,正可谓“金碑银碑不如群众的口碑”。事实证明,无论是廉洁从政还是为人民服务,我们共产党人能够做得更好。

古人云:“不积小善,不能成大德;不积小恶,不足以亡身”。我们党员干部应常怀律己之心,克勤克俭;常修为官之德,以民为本;常思贪欲之害,廉洁从政。 (李自厚)

后 记

在漯河市纪委监察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市纪委宣教室编写了《漯河廉吏故事》一书。市纪委副书记赵坤炎同志亲自参与书稿的统筹、校对工作,委局机关各室主任都几易其稿,为廉吏故事撰写了点评。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漯河历代名人传》、《中州名人传》等书籍,得到了县区纪委监察局领导同志和市直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因本书所记载的廉吏历史久远,时间跨度大,现存史志资料极为匮乏,历史行政沿革又几经变迁,有些地名已不复存在,人物的故里甄别和事迹考究疏漏在所难免,加之时间仓促,若有不当之外,敬请批评指正。
  周公妙答
  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么提这种问题?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周总理肯定地说:“有!” 全场哗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顿时掌声雷动。
  ——这位记者的提问是非常阴毒的,他设计了一个圈套给周总理钻。中国解放以后封闭了内地所有的妓院,原来的妓女经过改造都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位记者想:问“中国有没有妓女”这个问题,你周恩来一定会说“没有”。一旦你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接着说“台湾有妓女”,这个时候你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这个提问的阴毒就在这里。当然周总理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伎俩,这样回答既识破了分裂中国领土的险恶用心,也反衬出大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台湾的对比。哎呀,周总理考虑问题周密细致,同时又那么快速反应,你不佩服他也难啊!
  子产不毁乡校
  有人问子产为什么不毁乡校,他说:“农民工作完后就来这议论政治,我们根据他们的话改进,我把他们的哈当作治国良药。”
  子产是个能倾听他人意见的人,他知道国家靠人民立足,善于发现本质,现在这种人少了。
  贝多芬与歌德的差别
  有次他们两个在散步,见到皇族来了,歌德马上脱帽哈腰路旁,而贝多芬却直接上去了,很多皇族都对他表示尊敬,为了好玩,贝多芬还特意指了他。
  这事看出贝多芬蔑视高层贵族,不太注重礼节,行为不受礼教约束,只有这样性格的人才能成为旷世奇才。
屈原投江
孟母三迁
二十四孝
0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2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13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14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15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16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9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0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21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22 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23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24 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我最敬佩的历史人物作文急啊~

要作文600字以上 好的加分
楚汉争霸的故事家喻户晓,很多人都会喜欢项羽或者是刘邦,而我最敬佩的人是韩信。
项羽拥有很多支持者,他力能扛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魄,纵观千古,也只有楚霸王项羽一人,少时见到出巡的始皇帝并口出狂言要取代嬴政,其最经典的巨鹿之战更是奠定了人们心目中的王者。虽然最后的下场是英雄末路,但是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依旧有很多人敬佩他。
和项羽相比,韩信虽然没那么霸气,但显得踏实淳朴多了。他可以说仕途坎坷——从小就常受乡里人欺负,更有胯下之辱;当饥寒交迫的时候,更要靠漂母施舍他。可是,凡是上天眷顾的人,总会有许多磨难,他不像项羽出身高贵,衣食无忧,所以更懂得奋斗的艰辛,也更加珍惜成功的来之不易。古往今来,被埋没的金子是数不胜数,但是,韩信绝对是其中最耀眼的,因为他不发光则已,一旦发光,将震古撼今!
韩信十分有才能,被称为“国士无双”。刘邦的天下大多是靠他打下的。韩信拜将后,刘邦问韩信有何定国安邦的良策。韩信问:“同您东向而争天下的不是项羽吗?那大王自己估计一下,论兵力的英勇、强悍、精良,同项羽比谁高谁下?”刘邦沉默良久,认为不如项王。韩信再拜,赞同地说:“不仅大王,就连我也觉得您不如项王。可是我曾经事奉过项王,请让我谈谈项王的为人。项王一声怒喝,千人会吓碍胆战腿软,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贤将,这只算匹夫之勇。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项王虽然独霸天下而使诸侯称臣,可是却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又违背义帝的约定,把自己的亲信和偏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对此忿忿不平。诸侯见项王驱逐义帝于江南,也都回去驱逐他们原来的君王而自立为王了。凡是项羽军队经过的地方,无不遭蹂躏残害,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只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强屈服。名义上虽为天下的领袖,实质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强大会很快变成衰弱的!现在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武勇之人,何愁敌人不被诛灭!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给功臣,何愁他们不臣服!率领英勇的一心想打回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敌人不被打散!况且三秦的封王章邯、董翳、司马欣本为秦将,率领秦国弟子已有数年,战死和逃亡的人不计其数,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和将领投降了项羽,至新安,项羽用欺诈的手段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章邯、董翳、司马欣得脱,秦人对这三人恨之入骨。现在项羽以武力强封这三人为王,秦国百姓都不拥戴他们。您入武关时,秋毫不犯,废除秦苛酷刑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国百姓无不想拥戴你在关中为王。根据当初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称王,关中的百姓都知晓。可大王失掉应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汉中做王,秦地百姓无不怨恨项王。现在大王起兵向东,攻三秦的属地,只要号令一声即可收服。邦听后大喜,自以为得信晚。对韩信言听计从,部署诸将准备出击。韩信的这番议论,实际上为刘邦制定了东征以夺天下的方略。
就韩信一个人,就涉及古语、谚语、俗语、成语、歇后语众多,我知道的古人里,他是最。最经典的如: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饭千金、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沈沙决水,半渡而击、背水一战、拔旗易帜、置之死地而后生、胯下之辱、萧何月下追韩信、独当一面、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推陈出新、鸟尽弓藏、勋冠三杰、解衣推食、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等等。
韩信是西汉开国第一功臣,汉初三杰之首,也是西汉第一个因功高震主而枉死的。他的一生绚丽多姿,用兵如神。对应兵家大贤孙武为后人尊为兵圣,韩信则被后人多封为军神,他善于灵活运用兵法,绝不拘泥于旧套路,甚至会反复运用计谋玩弄敌人于鼓掌之间,更善于打以少胜多的战役,善于在最短时间内分析敌我形势,最大化己方优势和敌方劣势,一生中王侯将相一人独当,是一个难得的全才。
我最敬佩韩信,他就是这样一个大英雄!
流年似水,时光如箭,却带不走这样一位既为人敬佩,又为人鄙薄的名字——曹操。
历史的长河在不断地奔腾,就在汉王朝即将垮台的时候,出现了一位令世人赞叹而又畏惧的枭雄。他是一位年少时就才华出众的天才;他是一位挺身而出的英雄;他是一位曾带甲百万,英勇善战的骁将;他是一位礼贤下士,求贤如渴的明君。他就是那位出身平凡而又官至极品的曹孟德。
“乱世英雄”,不错,这正是曹操的真实写照。翻开《三国志》,翻开《曹操家书》,翻开属于曹操的那一页,我为之惊讶!这难道只是决战沙场的汉廷柱石吗?不是!不会是啊!那贯穿古今的文采,永不服输的性格,步步为营的策略,我不由为之折服。纵观历史,他有秦皇汉武的作文http://www.ZuoWen8.coM/风骚,有唐宗宋祖的文采。这文韬武略,古今中外只有毛主席能与之媲美。
《三国志》中写曹操借王垕之头以稳军心,若是换成刘备绝不忍心,恐怕霸业难成,更何况“无毒不丈夫”,与其说是“毒”,不如说是一种果断的决定,不会去瞻前顾后的一种决定。曹操富民强国,重视人才,“乃治国之能臣,乱世奸雄”也。
然而,英雄也有败的时候,赤壁之战,曹操大败,折兵八十万。但他却大笑周郎诸葛,不耻下拜于关羽。不因眼前的小挫折放弃大局面,能屈能伸,此乃大丈夫也。
曹操不是名成功就的伟人,也不是行侠仗义的英雄,但是他区区七尺之身,竟屹立于天地之间,超越了物质实体上的渺小,达到了精神上的博大。
曹操!
我爱看古代英雄人物小说,也爱看古装剧。但我最爱看的还是《三国演义》,里面有不少英雄人物,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战无不胜的赵子龙,豪爽粗狂的猛张飞,数不胜数,但是,唯有忠义神勇的关羽的形象始终留在我心中。
“三国”人物里面,我觉得以忠义、英雄和高傲著称的,只有关羽。我们先说他的“英雄”。关羽这个人呀,的确是英雄,他是个武力英雄,也是个仁义英雄。他武功非比寻常,在好几次战斗中都表现出色,“温酒斩华雄”,表现出他的武艺超群;“单刀赴会”,显示出他的凛然正气;“刮骨疗伤”,显现出他的大丈夫气概;“水淹七军”,则体现了他能谋善战的大将韬略。胯下追风赤兔马,在他转战千里,纵横天下;手中青龙偃月刀,帮他过关斩将,威震中原。连曹操也不得不为之叹服不已,深知“关某智勇双全,不可轻敌。”关羽的确是个非凡的人物。
关羽忠心耿耿,武力非常,高傲自大。英勇成就了他,高傲使他落败。但他还是一个超级大英关羽在我心中是一个大英雄。他身高八尺,须长二尺,单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作文http://www.ZuoWen8.coM/手持青龙偃月刀,身骑日行千里的赤兔马,威风凛凛。
关羽是一个勇猛的人。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真是威震天下。
关羽是一个忠义的人。他曾经投靠曹操,曹操想让关羽留下来为他效力。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可是关羽没有答应,毅然离开了曹操。因为他与刘备是结拜的兄弟,他要为刘备效力。关羽是一个高傲的人。孙权派陆逊去攻打荆州,关羽瞧不起陆逊,不把陆逊放在眼里,结果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孙权抓住并杀害。
但是,可惜的是关羽未能正确看待自己的才能,以致他的非凡才能,渐渐成了他沉重的思想包袱,进而埋下了他生命中悲剧的祸种。关羽自恃过人,刚愎自用,闻收马超而想跟他比武,闻封黄忠为虎将而面有愠色。在他的眼里,别人的身影渐渐消失了,留下的只有他自己。
关羽曾有这样一句话:“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他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大无畏精神,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的英雄壮举,仍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偶像——关公。
我喜欢的历史人物——虞姬
古代社会男尊女卑,这造就了大多数女性逆来顺受的性格,当然女性中也有刚烈的女子。虞姬正是这样的一个好女子,也是我最喜爱、最敬佩的历史人物。
虞姬是楚霸王项羽的妻子,和大多数女人一样,虞姬十分贤恵、温柔,只忠心于自己的夫君,她不同于其他女人的地方在于她是帝王之妻,还有她的美貌。因为有这些不同点,她可能每天都担心项羽的安危或者就算一心一意对项羽好也被人叫做祸国红颜,但她仍觉得即使背负那么大的压力,只要能和项羽在一起,她也是幸福的。
但不幸的是,项羽作为一个有野心旳君王,少不了要南征北战。在项羽生命中的最后一战。项羽因为他的自负而遭遇四面楚歌的局面,虞姬一直无怨无悔地陪伴在夫君身边,即使是生命的最后一刻。当她得知楚军已无力回天,刘邦大军长驱直入时,我可以想像出她当时的心情。她一想到楚军被灭后她即将侍候其他君王,就悲从中来。刚烈的性格和她对项羽忠贞不渝的爱使她作岀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宁愿死也不离开项羽苟延残喘,最后,她用一个酒杯自刎,在项羽怀里香消玉殒了。
第一次读姬的故事,我就被她的勇敢和坎坷的经历而深深折服。后来,我在电视上看见了戏剧表演《霸王别姬》,演员们活灵活现旳表演使我更加佩服这个为夫殉情、柔中有刚的女子。深刻地了解了虞姬美好品质后,我再一次阅读虞姬的故事,每一个字我都细细地读了过去,脑海里浮现岀了想像中的虞姬,她曼妙的舞姿,轻柔旳动作,温和的话语,我都好象亲眼看到和听到了似的。我甚至觉得她就在身边诉说着她的故事。
古人不远,虞姬不远,这种想法在我喜欢上虞姬后就一直存在着。也许在下一次我闭上眼旳时侯,我又会看见虞姬那凄美如花旳笑容啝眼角滚落下来的泪珠……

很多,可以写岳飞、诸葛亮、文天祥、汉武帝.......这些都是在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且做出了很大贡献的历史名人。

浩瀚星空,历史长河中,一时风流人物已远去,却又在这历史的星空中留下这闪闪星光,仰望星空,历数风流人物,驻留在大唐盛世的时空中,久久不肯离去。

在这个盛世里,有明君,有英雄,有名臣,有美人,更盛产诗人,我却独喜欢那天马行空的李白。

我喜欢他的任侠之气“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快意恩仇,却又不是梁山好汉的那种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大声骂娘的那种豪迈,是“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的剑胆琴心。

我喜欢他“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又复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傲不羁。是的,我本楚狂人,自由,随心,随性,可以凤歌笑孔丘,也会“天子呼来不上船”。

他自号青莲居士,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当然他不是神,他也有无奈,感伤的时候,他会举杯销愁,也会不能开心颜,也有三谢不能餐。却无妨他更具有血无肉,更能亲近。他是最具有浪漫主义的诗人,有磅礴雄伟的气势,也有炽烈奔放的情感。

几千年的历史,淘尽了几多英雄,而他注定是那恒星,无论时代怎样更迭,无论沧海怎样桑田,他是那恒星。我们都会念起那床前明月光,想起我们还拥有过这样的一个精彩绝艳的诗人。

你最崇拜的古人是谁?

你最崇拜的古人是谁?如:孔子 孔明 李白 李世民等。
我最崇拜的是孔子老师,从古至今,被后人所敬仰:孔子和他的思想。

孔子何许人也,在时光过去了2500多年之后,人们还在吟诵着他关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格言?夫子人欤,神欤,21世纪的今天,世界还在寻找着他关于“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伟大智慧?端坐在大成殿里的孔子塑像头戴古代皇帝的十二旒衮冕,身着袍服,手捧镇圭,面容温和中透严厉,威武而不猛浪。那不是真正的孔子,而是被历代统治者册封的大成至圣文宣王。时间还早,让我们先到城南的沂河边,用孔子当年“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沂河水洗把脸,拂去历史的尘埃,走近春秋时代的孔子吧。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自叙“十五而志于学”,自十五岁起开始明确了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方向,有系统地从事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学习。他学无常师,据说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好学而不厌,乡人都赞其“博学”。“三十而立”,自三十岁开始独立地参加社会政治生活,并且创办了私学,收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干肉)的,都收为学生。颜渊、子路、冉伯牛、子贡、冉有等就是孔子较早的一批弟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招收学生的教育家。私学的创设,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传统,促进了当时学术文化的下移,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发展。

五十岁以后,孔子踏上了从政的道路。他曾在鲁国担任过中都宰、“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升任司空(主管工程建筑)、司寇(主管司法刑狱)、相事(以相礼资格参加当时的国君会议)等。五十五岁时,因与当政者季桓子的政见不合,孔子弃官出走,带着其弟子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卫、陈、曹、宋、郑、蔡诸国之间,在诸侯面前游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可结果是处处碰壁,颠沛流离而不得其志。

十四年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之后,孔子重又回到了鲁国,鲁哀公和季康子尊称他为“国老”,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起用。孔子晚年从事教育活动之外,潜心于整理文化典籍,删《诗》、《书》,定《礼》、《乐》,赞《易象》,修《春秋》,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孔子因病逝世,享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作为古老中国的精神领袖与思想圣人,他所创立的儒家文化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与血脉。孔子的思想已沉淀为中国人的一种深层文化心理,并决定了中国的命运走向是一种内敛的发展方式,对于孔于思想核心的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简言之,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与“和”。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和”的主张是“和为贵”、“和而不同”。孔子所谓的志于道(和),据于德(中),依于仁(仁、礼),是把握其思想核心的关键。从“和”与“仁”、“礼”、“中”四大范畴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看,“和”是最高理想,“中”是达到“和”的方法,“仁”、“礼”是“和”的表现形式。从“和”与“仁”、“礼”、“中”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和”能够一贯到底,贯通于“中”、“仁”、“礼”,使四大范畴合而为一。从“和”这一重要范畴本身的内涵看,“和”是指哲学化了的和谐观,是孔子思想的终极观点。他认为要实现仁和礼,必须遵循中庸之道。

此外,孔子的思想还有“忠恕”、“孝悌”、“天命”等等,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千万人心中,就有千万个孔子。2000多年来,孔子被追谥为“文圣尼父”、“邹国公”、“先师尼父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万世师表”等等。孔子思想不仅成为历代统治者安邦治国的正统思想, 对中国的哲学、伦理学、社会政治理论、教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等都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地位,对于当今的世界和平和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孔子的思想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而且指向未来。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誉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镌刻于联合国总部大厅。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诺贝尔获奖者大会的闭幕式上,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内斯�6�1阿尔文博士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秦始皇!
屈原 路谩谩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所
和珅

上台演讲我最敬佩的人 不要太多字数 50字左右 古人的

亲爱的老师同学,敬爱的领导,今天我演导的是我最敬佩的人:
我最敬佩的是司马迁,因为他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都可以撰写了我国伟大著作《史记》,并且告诉世人: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佩服他的意志与兴念
我最喜爱的人物是江姐,在我心中,江姐是完美的,从内里到外表,没有一丝与革命者个人的悲壮牺牲,辩证地统一起来。
一会
本文标题: 有哪些你很崇敬的古人,历史课本却没怎么讲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988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在影视剧《大明风华》中提到永乐朝一年赋税7500万两,太孙结婚用275万两,是否极不合理有没有人跟我一样讨厌苏东坡跟李敖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