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宦官是怎样的一群人呢

发布时间: 2022-06-01 00:01:2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6

明朝时期的宦官制度是什么样的,宦官为何能如此嚣张?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特殊人群,宦官,在很多时候都成了导致国家灭亡的重要因素,因为他...

明朝的宦官是怎样的一群人呢

明朝时期的宦官制度是什么样的 宦官为何能如此嚣张?

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特殊人群,宦官,在很多时候都成了导致国家灭亡的重要因素,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力太大了,而且都是为着一己私心,为了自己的私利,铲除与自己政见不和的人,而且很多时候皇帝还根本不去管,或者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给了宦官更多的机会。那为什么明朝时期,宦官会比其他朝代都要嚣张?明朝时期的宦官制度到底是什么样的,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对于中国的历代王朝而言,如何处理好宦官问题,是一个颇为费脑筋的事情。君不见,强如汉唐,也因十常侍之乱和甘露之变而加速了王朝的灭亡。然而,与汉唐相比,明朝的宦官问题颇有特色。在明朝,宦官们虽然没有东汉末年和晚唐时宦官动辄废立皇帝的巨大权力和嚣张气焰。但有明一代,宦官们得势之久,巨监权监数量之多,可谓世所罕见,为其他王朝所不及。

为什么明朝宦官势力在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你来我往,得势如此之久呢?

要想探究明朝的宦官问题,首先要先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其实在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借鉴前代宦官弄权导致帝王身死国灭的经验,制定了严格的铁律来禁止宦官干政。贫苦人家出身的朱元璋认为,宦官就是皇帝的家奴,每天在宫里扫洒侍奉便是其本职工作。干预政务,染指兵权简直是无法容忍的事。为了让后世子孙牢牢记住自己的祖训,朱元璋专门在宫中铸造了一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的铁碑,以警戒后继之君们。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宦官有二十四个衙门,每个衙门里宦官们的首领被称之为太监。在这二十四个衙门之中,司礼监和御马监是权力最大的两个。司礼监专管内外奏章,御马监专管皇帝兵符。宣德时,产生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职务,他们一个负责提皇帝代笔批红,一个负责盖章。这两个职务可谓位高权重,凡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权监都出自于此。

到了明英宗时,太监王振颇受英宗信任,权倾朝野。肆无忌惮的王振甚至将明太祖当年立在宫中不许宦官干政的铁碑直接盗走,可见其气焰嚣张。而英宗时,宦官的势力已经开始染指到了兵权。到了明宪宗朱见深时,明朝宦官势力扩张完成,太监们玩弄权术,监视大臣,干涉朝政和军事成为了常态。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明朝宦官势力存在之久,权监巨监数量之多,其首要原因,仍然在于皇权的加强。太监虽然干涉朝政,但是在皇权与文官集团的较量之中,太监始终是皇帝的一个助手,帮助皇帝压制文官集团。其次,明太祖朱元璋虽然严厉禁止宦官干政,但恰是其加强皇权的诸多措施为后来宦官势力的崛起埋下了隐患。最后,成祖以后的明朝皇帝们多荒于朝政,将宦官作为亲信,使得宦官有了可以干涉朝政的机会。

明朝的宦官有二十四个衙门,每个衙门里宦官们的首领被称之为太监,司礼监和御马监是权力最大的两个,这两个职务是位高权重,有话语权。
腐败。当时的社会是官官相护,百姓有苦难言,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太祖时朱元璋以自身为标准所设立的这一套制度,因为东厂的设立,所以明朝宦官势力变大,他们才会越发嚣张。
明朝对于宦官是重用的,宦官在朝廷中有着很大的权力,而且很多重要事物都交给宦官,像郑和下西洋等等。

宦官是怎样的一类人

  1.宦官 (huàn guān) -名词解释
  宦官,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东汉中兴之后,均为被阉割失去性能力的人。
  2.宦官-别称
  “宦”,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因用以为帝王近幸者的名称。又称阉狗、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阉竖等。
  3.历朝历代的宦官
  太监本为官名,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巡、元官署以其为主官者不少,隋、唐有大监,“大”或作“太”,亦与宦者无关。明内廷有十二监,主官均称太监,由阉人担任,主官以下宦官,无太监之名。清始以太监加诸所有宦官,宦官与太监遂为同义词。阉人来源,或因穷困,或为奴隶俘虏罪人,或被掠卖。入宫之后,多数处于奴仆地位,仅少数身在帝王之侧,蒙受重信,权倾一时,如秦之赵高、东汉之十常侍等。唐后期更因宦官把握兵权,至使得操废立大权。明太祖鉴于前例立铁牌于宫中:“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但收效甚微。明中期后,权势复张,专权之事,时有发生。清初禁戒较严,但在封建王朝制下“宦祸”不可能根除,清末又故态复萌。 我国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才全部用阉人。宦官称“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地位较高的内监就被称为“太监”。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 到了明代,宦官权势日增,人们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监”,太监也就称为宦官代名词了。
  编辑本段宦官的起源
  1.先秦和西汉的宦官
  据记载,我国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才全部用阉人。这是由于在皇宫内廷,上自皇太后、太妃,本朝后、妃以及宫女等,女眷较多,如果允许男侍出入,难免会发生秽乱宫帷的事。所以绝不允许有其他成年男性在宫内当差。
  2.唐代的宦官
  最早起源于古埃及。阉割源于祭祀言,是一种最古老的民俗,现在已经被人淡忘。 唐代设内侍省,其长官为监及少监。《辽史·百官志》载,辽代南面官诸“监”职名中,
  有“太监”之称,但在具体称呼上,仅称监,如太府监。元代的太府和各监,多有“太监”一官(如仪文监、典牧监、典室监、太府监等均设太监)。
  3.明代的宦官
  明代诸监不设此官,但在宦官所领的二十四衙门,各专设掌印太监等,在宫廷内专门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明中叶以后,太监的权力扩大,拥有出使、监军、镇守、侦察臣民等大权。
  4.清代的宦官
  清代相沿,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设总管太监等为首领,隶属于内务府。
  编辑本段宦官的来源
  一是罪犯或战争中的俘虏被强行阉割的。
  二是各地作为贡品奉献给朝廷的。
  三是自宫
  战国秦西汉时都没有宦官自宫的记载,到后汉末期始出现一些自宫的人。 四是由于个人一时的得失愤而自宫的。
  编辑本段宦官的阉割方法
  史料记载不一。据《男性太监酷刑考》述,阉割方法有四种:割去全部阴茎和睾丸;只割睾丸;将睾丸压碎;割去输精管。《末代太监秘闻》一书还介绍有“绳系法”,即用麻绳将幼儿从睾丸根部死死系住,久而久之生殖器就失去功能,并逐渐坏死了。另一种方法是给幼儿服用一种麻醉药,然后用针不间断地扎刺睾丸,使之逐渐失去功能。 阉割之后,须居密室,避风百日,露风即死,无药可疗。又须选取未成童者为之,壮者受宫多危险。宫后,即声雌颔秃,髭须不生,宛然女子矣。
  编辑本段宫廷宦官
  宦官在中国出现的很早,根据现有的资料推测,大约早在夏商周的宫廷中可能就有了宦官的存在,至于究竟有多少却难以详考。 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秦汉帝国建立后创立了一整套与准住专制体制相适应的宦官机构《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秦国宦官嫪毐受太后宠幸,权势显赫,封为长信侯。宦官一般由身份卑贱的人充当。其来源或由处以宫刑的罪人充任,或从民间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选。秦汉以后,宦官制度更加详备,宦官作为一种特殊政治势力,对许多朝代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宦官由少府管辖。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鉴于秦亡教训,间用文士充中常侍,以抑制宦官势力。元帝以后,宦官势力复萌。东汉时,侍从皇帝的中常侍专由宦官充任。他们传达诏令,掌理文书,左右皇帝视听。其时,外戚势大,皇帝常利用宦官牵制外戚,往往造成宦官集团专政局面。 唐宋时期 唐代,宦官由内侍省、掖廷局、宫闱局、奚官局、内仆局、内府局管理。掌管宫内的簿册、门卫、病丧、仓库供应等事项。各局长官称令或丞。唐太宗时,对宦官限制较严格,规定内侍省宦官最高官阶为三品,数额亦有限制。太宗死后,制度渐弛。中宗时,宦官总数增至3000名,被授七品以上者多达千人,玄宗时,宦官多而滥,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授予三品左(右)监门将军衔者大有人在 。安史之乱后,宦官势力膨胀,有的甚至封王爵,位列三公 。部分宦官还染指军权。肃宗时,设观军容使,专以宦官中的掌权者充任,作为监视出征将帅的最高军职。从德宗朝开始,宦官掌握了神策军、天威军等禁兵的兵权。军中的护军中尉、中护军等要职均由宦官担任。因军政大权被宦官集团把持 ,不仅文武百官出于其下,甚至连皇帝的废立也由他们决定 。在宪宗到昭宗期间登基的9个皇帝中有7个是由宦官所拥立 ,两个被他们所杀。宦官专政成为中、晚唐社会的一大痼疾 。宋代也设内侍省,由宦官主管。但宋代宦官干政的现象不如外戚专权严重。 明清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对宦官管理较严,规定宦官不得识字,压低其官阶,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职衔,并悬铁牌于宫门上,明示不许干政的警戒。从永乐朝始,宦官渐受重用。皇帝亲信的太监经常被派出巡出洋,担任监军。永乐十八年(1420)设东厂,由宦官执掌,从事特务活动,诸事直接报告皇帝。宣宗时,改太监不得识字的祖制,在宫内设内书堂。令学官教授小太监识字。成化十三年(1477)在东厂外另设西厂,以宦官任提督,加强特务统治。此外,宦官任职机构膨胀,宫廷中设有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等12监。惜薪、钟鼓、宝钞、混堂等4司及兵仗、银作等8局 ,总称为二十四衙门,各设专职掌印太监。宦官人数激增,至明末多达数万之众。英宗时,掌权宦官王振网罗部分官僚为党羽,形成阉党,开明代宦官专政先声。此后,宦官之祸迭起。成化年间的汪直、武宗时期的刘瑾、熹宗时期的魏忠贤等,都是权倾朝野、势力显赫的权宦。他们专横跋扈,排斥异己,巧取豪夺,屡兴大狱,加剧了明朝政治上的腐败,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鉴于明朝宦官为害之烈,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清初规定:宦官归内务府管辖,具体由敬事房管理。敬事房亦称宫殿监办处,设总管、副总管等职。康熙时总管宦官为五品,雍正时改成四品。裁明代“二十四衙门”为“十三衙门”,人数大幅度缩减。顺治时设置宦官千余人,乾隆年间增至3000人,直至清末未过此数。宦官升迁降调由内务府移文吏部决定。宦官犯法,内务府可先拿后奏。尤禁其干政。顺治帝仿朱元璋旧制,铸铁碑立于交泰殿,明文规定凡有不法行为,均凌迟处死。这些措施得到较好贯彻。虽在清末有慈禧太后宠宦安德海、李莲英等屡犯例禁,朝臣为之侧目,终未出现汉、唐、明宦官的专权现象。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也结束了延续数千年之久的封建社会的宦官制度。
  编辑本段宦官的婚姻与家庭
  宦官从生理上来说是不能结婚的,因此历朝历代也没有明令禁止宦官结婚。但是宦官结婚史书上并不少见,其中大多数是与宫女结成的“对食”与“菜户”关系。据《秋灯录》载“宫中旧例,内监与宫女各配夫妇,谓之对食……偶俱相比,无异民间伉俪。” 东汉、唐、明是宦官为害最烈的三代。从掌握的史料看,最早记载宦官娶妻的是东汉。东汉宦官骄纵,多娶妻者。 在明代这种畸形的两性关系已经公开化,合法化了。明初明太祖是严禁宦官娶妻的,违者剥其皮。但到明成祖时开始宠幸宦官,太祖禁令逐渐废弛。明代大太监魏忠贤与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客室就结为对食。可是最早的对食者为太监魏朝,魏忠贤进宫后,千方百计讨好客室,于是魏朝与之大打出手,惊动了熹宗,询问了客室的意见后,魏忠贤与客室由皇帝做主结为对食。 在唐代,尤其是唐后期,因宫室骄奢,宦官多得势,不但明目张胆的娶妻,而且还提携妻党,甚至有皇帝出面为宦官娶妻。
  中国历史上宦官代表人物
  1.宦官宰相第一人——秦·赵高
  指鹿为马 赵高本赵国贵族后裔,春和灭时被掠入秦,父子先后被阉,少年赵高饱尝人间辛酸。入宫后暗立复仇之志,忍辱负重悉心侍侯少公子胡亥深得秦始皇赏识。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沙丘,赵高策划阴谋,巧言厉色拉李斯下水,瞒天过海,矫诏逼杀公子扶苏,将大将军蒙恬兄弟下狱,成功帮助胡亥篡位。事后升为郎中令,控制朝纲。接着赵高充分施展其凶残手段,诛杀异己腰斩同盟者李斯,他指鹿为马,玩秦二世股掌之上,最后发动政变,逼杀二世。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天之灵他怎能明白,铁打的大秦江山竟然毁于一阉人赵高之手?
  2.敛财弄权乱汉宫——东汉·张让
  汉灵帝的昏暗时代 东汉末,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团独霸朝纲,权倾天下。张让颍州(今河南禹州)人。他从宫中一杂役太监,逐步爬上太监首领中常侍。他怂恿昏君刘灵帝刘宏设立“四园卖官所”,公开卖官敛财。又在汉宫西苑设“裸游馆”,专供灵帝淫乐,哄得灵帝喜笑言开。他“僭越”朝制,把自家庄园建得皇宫还高,又怕灵帝发现,挖空心思拿“天子不可登高,登高必遭大祸”来蒙骗灵帝,这个昏君竟然确信,还口口声声称张让为父,真是昏君奸臣,一路货色。 张让率领十常侍,颠倒黑白除异己,捏造罪名杀朝臣,终于引起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不满。张让又先下手为强,诱杀何进,导致京师卫军变乱,杀尽宫中几千太监,张让也走上绝路,投身黄河。
  3.太监军师——唐·高力士
  曾经权倾朝野的宦官高力士之墓 高力士是大唐一代最有权谋的太监之一。他从一流浪少年,遭阉入宫侍奉女皇帝武则天,目睹深宫中种种险恶和残酷,逐渐领会了一套处绝学。“神龙革命”中他随机应变,择主而事,投靠李隆基,将主子武则天拉下马。后又出谋划策,助李隆基诛杀韦后和太平公主,终成唐明皇最忠实的心腹奴才。不过,高力士在创造唐朝“开元盛世”的过程中出过不少力,献过不少良策,这在中国历届太监中,算是出类拔萃的高人了。 高力士在历史舞台上演出最精彩一出戏,是他一手撮合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旷世姻缘。是他成就了杨贵妃,也是他在马嵬坡缢死了杨贵妃。成也力士,败也力士。真是美人一笑媚千古,空留长恨在人间。
  3.阉海权宦 厚黑高手——唐·李辅国
  影视中的李辅国向太子献妙计 从夏朝到清代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宫中太监,成千上万,且不去说好坏忠奸,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印迹者不多,象李辅国这样的太监宰相,只赵高和他两人其后再无来者。 大凡乱国枭雄,都有一套超乎常人的厚黑心术,李辅国是此中圣手。阿谀奉迎,溜须拍马,他不学就会。翻云覆雨,落井下石,他无所不能。谋害同类,残杀异己,他从不手软。从亲王、宰相到皇后、皇帝,有用时可成为手中权杖,无用了则手起刀落,痛杀干净。李辅国一生忙碌,谋权固位,巧取豪夺,拥城国之富,最后落了个身首异处,尸弃荒野。
  4.监军误国 流毒四海——宋·童贯
  童贯,少年净身入宫,投于大太监李宪门下。他为人乖巧,揣摩功夫十分了得,精于媚术。徽宗即位后,他如鱼得水,使出浑身解数,献古玩,弄字画,用尽心思讨得这位风流天子的欢心,从此平步青云。他与蔡京联手,排挤朝臣。公(即蔡京)媪(即童贯)二相,朝内朝外,互相勾结,独霸北宋军政大权,朝野百官,尽出其门,童太监成了“童大王”。童贯独领兵权二十年,北宋在与辽、金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国力日虚,他却兵权永固,足见他保权固位手段之高。
  5.自阉走向富贵路——明·王 振
  王振本是一介失意文人,他从历史上不胜枚举的宦官发迹擅权事例中,找到了一条代天行事,富甲天下的捷径,获得了自我阉割的精神力量。于是他像赌徒一样,把肉体和人格作为赌注,用自我阉割的代价,铺就一条飞黄腾达之路。他置传统观念与社会议论于不顾,排斥辅政大臣;盗毁朱元璋严禁宦官干政的铁牌,使宦官公开地走上政治舞台;大权独揽后,疯狂敛财,打着皇权的旗号干预财政,贪赃受贿,把发财的主意打到了和尚尼姑头上;翦除政敌手段,阴险毒辣,肢解残杀刘球,为明英宗时期最为骇人听闻的惨案。王振专权乱政,导使英宗被俘,自己也送上绝路,被护卫将军樊忠一锤砸死,魂归黄泉。
  6.八虎之首“立皇帝” ——明·刘瑾
  刘瑾(红太监脸),《法门寺》一剧中的主角。 刘瑾,明史上最有名的太监之一,人称“立皇帝”。他少年入宫,凭借好用的头脑,学会一身钻营功夫,得到大太监李广赏识推荐入东宫侍奉太子朱厚燳。他倾心尽力讨太子欢心,不久成为太子心腹内臣。太子继位后,刘瑾连连升迁,很快当上了司礼太监,代皇帝批答天下奏章。他把贪淫乐的明武宗哄入豹房,炮制“奸党”名单,把56位正直朝臣一网打尽。朝廷的一切决断独揽,成了无名有实的“刘皇帝。他还依靠东西厂和锦衣卫等机构大搞**,使天下人人自危。又妄改朝制趁机广纳赂贿,朝臣纷纷仿效,贪风四起,明王朝由是江河日下。
  7.阉海第一枭淫——明·魏忠贤
  不可一世的魏忠贤 魏忠贤,本是一市井恶少,目不识丁,却谙熟拍马绝技,入宫不久,得太监王安提拔,又与皇孙奶娘客印月打得火热,并接近万历皇帝,地位和权势与日俱进。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后,他和客印月开始揽权干政。他恩将仇报除王安,逼走魏朝,杖杀朝臣,大兴冤狱,捕杀东林党,私植党羽,自称“九千岁”,为历代阉官专权乱国的最高峰。他不仅献春药怂恿皇帝淫逸,自己娶妻纳妾,抢夺天下民女,害死多少薄命红颜。崇祯皇帝继位后,魏忠贤被除。
  8.恃功骄横终伏诛——清·安德海
  安德海,10岁入宫当太监,由于办事灵巧,颇有眼色,深得主子欢心,称他“小安子”。1861年,他遇到了一个机会,就一步登天。是年,咸丰帝临终密诏,由其独子载淳继位,肃顺等八臣摄政,并密令:如那拉氏弄权,可除之。安德海把遗诏密报那拉氏。咸丰死后,他充当那拉氏和恭亲王的密使,奔走于热河和北京间,使辛酉政变一举成功。“小安子”劳苦功高,慈禧太后破格提拔他为总管大太监。 安德海成为慈禧心腹后,恃功自大,干预朝政,打压恭亲王,挑拨两宫皇太后,树敌众多,他疯狂敛财,骄横处世最后落个伏诛济南,身首异处的下场。
  9.清代厚黑第一阉——李莲英
  (今河北大城县臧屯乡李甲村人) 李莲英从咸丰六年(1856)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出宫,在清宫长达五十二年。是慈禧太后最宠爱的贴自太监,也是清代品位最高、权势最大、财富最多、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大宦官。他对主子的奴才嘴脸,和对同类的凶狠残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狐假虎威,有恃无恐,置诸侯于脑后,视军机大臣为等闲,;朝中大员及外省督抚,无不对其巴结奉承,仰其鼻息。举凡国政朝纲、清廷要务,无不与闻,无不参预。
  10.有所成就的宦官
  1.蔡伦 发明了造纸术。 蔡伦,永平末年(75)入宫为宦官。历任小黄门、中常侍兼尚方令、长乐太仆等职。元初元年(114),安帝封其为龙亭侯(封地在今陕西省洋县龙亭铺镇),食邑三百户。 蔡伦为人敦厚谨慎,关心国家利益,曾“数犯严颜”,匡弼时政。勤奋好学,办事专心尽力。窦皇后随葬宝剑及其它物品,亦由其设计、监制,“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永元四年(92),蔡伦任尚方令后,利用供职之便,常到乡间作坊察看,见蚕妇缫丝漂絮后,竹簟上尚留下一层短毛丝絮,揭下似缣帛,可以用来书写,从而得到启发,便收集树皮、废麻、破布、旧鱼网等原料,在宫廷作坊施以锉、煮、浸、捣、抄等法,试用植物纤维造纸,终于造出植物纤维纸。元兴元年(105),他将造纸过程、方法写成奏章,连同造出来的植物纤维纸,呈报汉和帝,和帝大加赞赏,蔡伦造纸术很快传开。人们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全国“莫不从用焉”。 蔡伦这一发明,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特别展示了蔡伦发明的造纸术。 2.郑和 七次下西洋。
  11.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追认为皇帝的宦官
  ——曹腾 曹操的祖父曹腾,为东汉中常侍大长秋,自幼入宫。后与女子吴氏结为“对食”夫妻,并收养曹家少年为子,即曹操父亲曹嵩。魏明帝曹睿即位后,追尊其高祖曹腾为高皇帝,其夫人吴氏为高皇后,直到西晋代魏,这个称号都一直保存着。曹腾也成为曹魏王朝五个拥有帝号的人物之一(魏高皇帝曹腾,魏太皇帝曹嵩,魏武皇帝曹操,魏文皇帝曹丕,魏明皇帝曹睿,因司马专权,曹睿的后继者皆不得享有帝号。)在中国历史上,被授予正统王朝皇帝称号的宦官,仅此一人。
宦官是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们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又称寺人、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现在网络赋予新的含义,指一个直播贴的作者半途而废,长时间不更新的称楼主为太监,称此贴为太监贴。
宦官从生理上来说是不能结婚的,因此历朝历代也没有明令禁止宦官结婚。但是宦官结婚史书上并不少见,其中大多数是与宫女结成的“对食”与“菜户”关系。据《秋灯录》载“宫中旧例,内监与宫女各配夫妇,谓之对食……偶俱相比,无异民间伉俪。” 东汉、唐、明是宦官为害最烈的三代。从掌握的史料看,最早记载宦官娶妻的是东汉。东汉宦官骄纵,多娶妻者。 在明代这种畸形的两性关系已经公开化,合法化了。明初明太祖是严禁宦官娶妻的,违者剥其皮。但到明成祖时开始宠幸宦官,太祖禁令逐渐废弛。明代大太监魏忠贤与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客室就结为对食。可是最早的对食者为太监魏朝,魏忠贤进宫后,千方百计讨好客室,于是魏朝与之大打出手,惊动了熹宗,询问了客室的意见后,魏忠贤与客室由皇帝做主结为对食。 在唐代,尤其是唐后期,因宫室骄奢,宦官多得势,不但明目张胆的娶妻,而且还提携妻党,甚至有皇帝出面为宦官娶妻。
就是皇宫里俗称太监的那些,因为皇帝女人很多,又不能只有伺女,有男的又害怕自己戴绿帽子,就有了这种人。
没那个东西的皇帝近侍
宦官就是太监

明朝时期宦官为何会如此嚣张?明朝宦官制度是怎样的?

我们都知道,明朝是宦官猖獗的时代,如我们熟知的英宗时期的曹操吉祥、宪宗时期的汪直武宗时期的刘瑾、思宗时期的魏忠贤。他们的权利很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甚至杀掉皇帝,因此明朝时期宦官才会如此嚣张。

学过历史的我们都知道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在中央设置内阁、都察院、五军都督府,还设立了特别的机构如锦衣卫,东厂,西厂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替皇帝监察百官在地方上设立三司,分别掌管民政,刑狱,军政,虽然这种政治体系有利于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但在后期皇帝的权利被内阁所限制以至于形成的文官治国的体系,皇帝为限制内阁的权利,提拔身边的太监到内阁中参政议政。思宗时期魏忠贤打乱明朝的文官治国体系,在他疯狂的杀戮和迫害下,行政权转移到宦官,大臣权利被剥夺。

我们也知道,二十四衙门是明代宦官体制,是宦官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专门机构。内设十二监(司礼监,御马监,内官监,司设监,御用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四司(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八局(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其中司礼监的最高长官是掌印太监,只有一人。下设秉笔太监几人,专管批红,秉笔太监中有一名负责管理东厂,称“提督太监”,位居其他秉笔太监之上,称为次辅,各宦官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最初宦官不得干政,从事宫廷的礼仪与生活 器械制造等。但到后来由于皇权被大臣们所限制,皇帝为了巩固皇权提任身边能干的宦官到内阁中学习参政,后来皇帝疏于政务,沉迷于后宫之中以至于大权落于官宦手中,而掌印太监则成为了实际的皇帝,这便是明朝时期宦官权力达到顶峰的由来。

因为自从朱棣之后,统治者都把宦官当成了心腹,明朝的宦官制度就是设立了二十四个衙门,司礼监和御马监权力最大。
说白了,宦官敢那么嚣张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后面有人。要知道宦官制度说白了就是为了制约朝廷群臣推出来的制度。
因为明代文官群体非常壮大,武官的势力不够,在朝堂之上必然要有两方势力的争斗和牵制,不然就会造成文官集团势力过大,因此衍生出了强大的宦官集团。明朝宦官制度没有很详细的条文规定,因为宦官一般是无法任内阁六部这些机构的官职的,他们当权通常是负责内务因此代替最高统治者进行一些政务管理和审批,所以权力相当的大。

明代太监虽然凶神恶煞,却有哪一面十分奇葩?

一说起来,就觉得明朝的宦官都是反面角色,其实也不尽如此,有一个宦官就出污泥而不染,不光朝堂上下对他好评如潮,老百姓也称他为“佛”。

这个倍受好评的宦官叫陈矩。嘉靖二十六年被选入宫做了一个小太监,那年他八岁,正该是读书的年纪。

(被称“佛”的陈矩)

陈矩的运气不错,因为他的师父司礼监秉笔太监高忠是个工作能力很强、品行又十分周正的人,跟着这样的师父,陈矩自然也坏不到哪里去。

让陈矩对宦官这个职业重新认识的还是他师父高忠。嘉靖二十九年,蒙古兵又越境骚扰,烧杀抢掠,以致边境百姓苦不堪言。高忠奉命率兵对抗蒙古兵,只见他全副武装,上阵毫无怯色,几番拼杀,立下战功。陈矩这才认识到宦官也能像大臣一样,建立功业保家卫国。受到影响的他立志要成为高忠这样的宦官,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开始学习政治和经济这方面的内容。

陈矩熬到万历十一年的时候,干了一件事,让他终于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

这年春天,万历皇帝查办了代藩奉国将军朱廷堂一案,因其有罪,便削去官爵,入凤阳为囚,并由陈矩负责押送。陈矩一路小心谨慎,将案犯朱廷堂移交给凤阳监狱后,在回朝廷的途中,路过家乡,决定上个祖坟再走。

(上坟扬名)

朝廷宦官要回家祭祖,这消息一下就传遍了他的家乡,地方官和老百姓们听了都连呼头痛,为什么呀?因为当时的宦官仗着自己是皇帝的人,手中又掌有权力,出宫办事时招摇过市,到处吃拿卡要、作威作福,弄得地方上鸡飞狗跳,难以承受。所以,陈矩要回家上坟,大家自然头痛不已了。

然而事实却出乎大家意料。陈矩回到家乡,并没给地方官民制造麻烦,也没有以各种名义敲诈勒索,他只是安静地上了一个坟就走了。陈矩的与众不同,让地方官和百姓无不称道。

陈矩有自己的座右铭:祖宗法度,圣贤道理。依照这八个字,在处理问题时,他总以正直的态度对待问题,并且一定会顾全大局。曾轰动朝野的“妖书案”就很能说明他处理事情的态度。

事情发生在万历三十一年的十一月,当时万历皇帝因久不立太子,朝廷上下议论纷纷。就在这种情况下,突然有一份匿名书横空出世,并且一夜之间便出现在朝臣国戚的府宅门口,书中直指郑贵妃勾结大臣,阴谋夺太子之位。事关国本,陈矩马上向万历皇帝汇报了这件事情。万历皇帝勃然大怒,命陈矩负责督办此事,务必查出幕后黑手。

(万历皇帝)

案发突然,锦衣卫全城搜查,朝中更是人人自危,个个都生怕被牵连进去。有大臣认为这正是排除异己的机会,便给陈矩送礼,并将想打压的官员告诉了他,希望他能帮忙。陈矩不是害人的人,自然对他们的要求予以严厉的回绝。

陈矩在查办的过程中,发现受案子牵连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只是嫌疑并没有根据,如果继续查下去,事情只会越闹越大,而受嫌的朝臣会越来越多,到时候人心惶惶,势必引发大乱。

就在陈矩忧心忡忡的时候,锦衣卫抓到了一个叫生光的无赖。这个生光会写几句诗,以前就写过“郑主乘黄屋”这种诗,敲诈过郑贵妃的兄弟,是个有前科的案犯。陈矩认为生光就算此事冤枉,也该因上一次造谣敲诈之事判处死刑,为了朝廷安稳,天下太平,陈矩便将此人定为主谋。

“妖书案”结案后,被抓的官员和百姓便转危为安,朝野终于平静如初。陈矩的处理让许多官员都对他很是钦佩,再加上他是万历皇帝的近侍,都想与他结交。不过,陈矩并没有趁机结党营私,他要做的事情多了,没有功夫应酬这些官员,更不想和他们有什么牵连。

陈矩做为老资格的宦官,事儿做得又周全,万历皇帝虽不上朝好多年,但还是个知人善用的人,于是将东厂和司礼监印事务一应交给他,也就是说他集纪检、监察于一身。

(百官相送)

在宦官之中,权重如此的数来数去也没有几人,陈矩手掌重权后,并没有以权谋私,滥施权威,反而常说:“上帝好生,无知入井”。有他在忠臣和皇帝之间斡旋,又常常提点万历皇帝,就算有奸人进谗,也少有成功。至于东厂在他管理的那几年,更是抓捕人数最少的几年,京师的秩序也是井然有序。

万历三十五年, 67岁的陈矩安然去世。陈矩死后,百官着素服相送,许多京师百姓在送葬的路上哀哭不止,称他为“佛”。文人志士纷纷写悼文表敬佩之意。

一个宦官,死后得文武百官相送,又得百姓夹道哀哭,可见他的确梦想成真,成为了他想成为的那种宦官。

明朝东厂的太监是怎么个编制了?一般几人一组了么?

我就想知道了么...................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

东厂的属官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员,由锦衣卫千户、百户来担任,称贴刑官。

除此以外,设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由锦衣卫拨给,分为子丑寅卯十二颗,颗管事戴圆帽,着皂靴,穿褐衫。其余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

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又叫“档头”,共有一百多人,也分子丑寅卯十二颗,一律戴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绦。役长各统帅番役数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干事”,这些人也是由锦衣卫中挑选的精干分子组成。

扩展资料:

东厂,官署名。即东缉事厂,中国明朝时期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宦官提督但任。

厂公1人,属官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人,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又叫“档头”,共有一百多人。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公或督主,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通常由司礼监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笔太监担任,其官衔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

东厂的属官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员,由锦衣卫千户、百户来担任,称贴刑官。

除此以外,设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由锦衣卫拨给,分为子丑寅卯十二颗,颗管事戴圆帽,着皂靴,穿褐衫。其余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

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又叫“档头”,共有一百多人,也分子丑寅卯十二颗,一律戴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绦。

役长各统帅番役数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干事”,这些人也是由锦衣卫中挑选的精干分子组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厂

厂公1人,属官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人,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又叫“档头”,共有一百多人。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公或督主,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通常由司礼监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笔太监担任,其官衔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

东厂的属官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员,由锦衣卫千户、百户来担任,称贴刑官。

除此以外,设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由锦衣卫拨给,分为子丑寅卯十二颗,颗管事戴圆帽,着皂靴,穿褐衫。其余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

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又叫“档头”,共有一百多人,也分子丑寅卯十二颗,一律戴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绦。

役长各统帅番役数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干事”,这些人也是由锦衣卫中挑选的精干分子组成。

扩展资料

东厂主要职能

1、刑狱审讯

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一人掌理,委以缉访刺探的大权。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

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一、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二、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

2、社会监视

东厂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不经司法审判,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

而对于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

东厂入内即摆设大幅岳飞画像,提醒东厂缇骑办案毋枉毋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东厂



除了厂公东厂在设立之初,即由宦官担任提督,终明之世未曾改例。由于事繁,后来通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其它的都不是太监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除此以外,东厂中设千户一名,百户一名,掌班、领班、司房若干,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也称档头,番役就是我们俗称的番子。
东厂,官署名。即东缉事厂,中国明朝时期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宦官提督但任。
  地点位于京师(今北京)东安门之北(一说东华门旁)
  明中叶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常合称为“厂卫”。
  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宦官干政之端。
[编辑本段]【建立背景】
  东厂建立者--明成祖朱棣
  东厂的建立者是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后,朱棣即位。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时出现,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对新政权并不十分支持。而朱棣亦对朝廷大臣多不信任。
  他觉得设在宫外的锦衣卫使用起来并不是很方便,于是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机构。在朱棣起兵的过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过很大力(如著名的郑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中,还是觉得宦官比较可靠,而且他们身处皇宫,联系起来也比较方便。于是朱棣一反太祖关于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禁令,重用宦官。
   永乐十八年(1420)十二月,明成祖朱棣为了镇压政治上的反对力量,决定设立一个称为“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的新官署,命所宠信宦官担任提督。
  ◆为了巩固政权,朱棣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专制机构,
  ◆建立东厂还有监视锦衣卫的意图。
  ◆东厂建立更深的背景是明代空前绝后的加强中央集权和明朝独特的残酷统治
[编辑本段]【组织机构】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
  东厂的属官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员,由锦衣卫千户、百户来担任,称贴刑官。
   除此以外,设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由锦衣卫拨给,分为子丑寅卯十二颗,颗管事戴圆帽,着皂靴,穿褐衫。其余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
  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又叫“档头”,共有一百多人,也分子丑寅卯十二颗,一律戴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绦。役长各统帅番役数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干事”,这些人也是由锦衣卫中挑选的精干分子组成。
  东厂不仅在机构及人员配置上更加精干合理,而且在侦缉行动上制订了相当严密的制度。如每月初一东厂都要集中布置当月的侦缉工作,厂役在东厂内抽签决定所负责的地盘。在文献记载中可以发现,东厂厂役的工作种类都有特殊的名称。例如监视朝中各部官员会审大狱及锦衣卫拷讯罪犯者名为“听记”,在各处地方官府访缉者名为“坐记”,还有某位官员有何举措,或某城门捕得要犯,胥吏记录上报东厂者名为“打事件”。
  东厂第一任厂主已不可考, 《明史·成祖三》记载 “是年,始设东厂,命中官剌事。”
  明代大太监 王振 刘瑾 冯宝 魏忠贤 都曾统领东厂。
  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
本文标题: 明朝的宦官是怎样的一群人呢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375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装有原子弹的坚固密封容器,引爆后总质量会变吗铝元素对人体有害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