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问「为什么好多花都是朝着太阳开,而的却不是呢」,如何简单科普呢

发布时间: 2022-05-22 11:00:1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4

向日葵为什么总向着太阳向日葵究竟向不向日,方舟子,法学教授刘大生近日寄给我几篇文章,有的是法学文章,也有的是杂文。其中,有一组他...

孩子问「为什么好多花都是朝着太阳开,而的却不是呢」,如何简单科普呢

向日葵为什么总向着太阳

向日葵究竟向不向日

方舟子

法学教授刘大生近日寄给我几篇文章,有的是法学文章,也有的是杂文。其中
有一组他写于1998年的文章《关于向日葵的陈述及对话》,大意是说经过他自己专
门的观察,发现向日葵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其花盘随着太阳转动;从逻辑上看
向日葵不可能转动,“那么粗硬的东西,怎么好随意转动呢?”;所有的工具书只
说向日葵转而不说它如何转,说明编撰者们在这个问题上是“囊中羞涩”,“肚里
无货”,根本说不出来。但是所有的工具书和教科书都说向日葵是向日的,欺骗了
全世界60亿人。他写了一篇《向日葵如何向日?》的文章揭穿这个大骗局,投了几
家报刊,都未被接受,只好拿到网上发表,也没有引起反响。他觉得很悲哀,“为
了反愚昧、反欺骗、反荒唐”,想在网上再次发表,呼吁“向日葵仅仅向东,向日
葵并不向日。中小学教师们,文学家们,科普作家们,工具书的编撰者们,请您们
慎重,不要再愚弄全人类了。”

其实只要观察过向日葵的人,都难免有同样的困惑,虽然未必像刘教授那么愤
怒。比如作家张抗抗写过一篇散文《向日葵》,她在天山脚下发现一大片背对着太
阳的向日葵,在夕阳西下时,“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
将那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不由发出一连串的疑问:“那众所周知
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么?”“究竟是天下的向日葵,根本从来就没
有围着太阳旋转的习性,还是这天山脚下的向日葵,忽然改变了它的遗传基因,成
为一个叛逆的例外?”“它们一定是一些从异域引进的特殊品种,被天山的雪水滋
养,变成了向日葵种群中的异类?”……在我读幼儿园的时候,我家的阳台上曾种
过一株向日葵,我也曾奇怪它怎么是一动不动的,没有像儿歌唱的那样“葵花朵朵
向太阳”。不过我没有那么多疑问,只把原因归咎于没把向日葵种好。

向日葵原产北美洲,在1510年被西班牙殖民者带回欧洲,万历年间又由传教士
传入中国。西方博物学家都注意到向日葵的向日性,明末清初的学者在记载向日葵
时,也都特别提及其向日性,1688年出版的《花镜》说得更是详细:“向日葵,一
名西番葵。高一、二丈,叶大于蜀葵,尖狭多刻缺。六月开花,每杆顶上只一花,
黄办大心,其形如盘。随太阳回转,如日东升则花朝东,日中天则花直朝上,日西
沉则花朝西。”中国原来的葵指的是葵菜,也有向日性,唐宋诗人曾反复吟咏,如
杜诗:“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藿的意思是豆叶)梅尧臣《葵花》诗:
“此心生不背朝阳,肯信众草能翳之。”刘克庄诗《葵》:“生长古墙阴,,园荒
草木深。可曾沾雨露,不改向阳心。”可见自古以来“葵”就与“向阳”紧密联系
在一起。我怀疑向日葵的名称由刚传入时的“丈菊”、“西番菊”而改叫“向日葵”、
“西番葵”,即与其向日性有关,以致现在说的“葵花”变成专指向日葵,甚至使
某些注家误以为唐宋诗人所说的葵花也指向日葵了。

那么向日葵究竟向不向日?难道这真是一个几乎愚弄了所有人的大骗局?答案
是:要看处于什么生长阶段。像工具书那样笼统地说向日葵“常朝着太阳”,是不
准确的,这是引起无数人的误解、张抗抗的疑惑和刘大生的愤怒的原因。向日葵从
发芽到花盘盛开之前这一段时间,的确是向日的,其叶子和花盘在白天追随太阳从
东转向西,不过并非即时的跟随,植物学家测量过,其花盘的指向落后太阳大约12
度,即48分钟。太阳下山后,向日葵的花盘又慢慢往回摆,在大约凌晨3点时,又
朝向东方等待太阳升起。但是,花盘一旦盛开后,就不再向日转动,而是固定朝向
东方了。刘大生、张抗抗观察的是已盛开的向日葵,所以只看到它们一动不动地面
向东方。

绿色植物向日,实际上是为了充分地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向日性实际
上是向光性。古人虽然很早就注意到植物的向日性(至迟在三国时期就已注意到,
曹植《求通亲亲表》说:“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
也。”),但只将之解释为“物性”,用来做比喻,却没有想到要用科学方法研究
其奥秘。最早研究植物向光性的是——还会有谁——生物学之父达尔文。他在随贝
格尔号环球旅行时,随身带了几只鸟,为了喂养这些鸟,又在船舱中种了一种叫草
芦的草。船舱很暗,只有窗户透射进阳光,达尔文注意到,草的幼苗向窗户的方向
弯曲、生长。但后来几十年间,达尔文忙着创建进化论,直到其晚年,才着手进行
一系列实验研究向光性的问题,在1880年出版的《植物的运动力》一书中总结了这
些实验结果。达尔文是用草的种子做这些实验的。草的种子发芽时,胚芽外面套着
一层胚芽鞘,胚芽鞘首先破土而出,保护胚芽在出土时不受损伤。达尔文发现胚芽
鞘是向光性的关键。如果把种子种在黑暗中,它们的胚芽鞘将垂直向上生长。如果
让阳光从一侧照射秧苗,胚芽鞘则向阳光的方向弯曲。如果把胚芽鞘尖端切掉,或
用不透明的东西盖住,虽然光还能照射胚芽鞘,胚芽鞘也不再向光弯曲。如果是用
透明的东西遮盖胚芽鞘,则胚芽鞘向光弯曲,而且,即使用不透光的黑色沙土掩埋
胚芽鞘而只留出尖端,被掩埋的胚芽鞘仍然向光弯曲。达尔文推测,在胚芽鞘的尖
端分泌一种信号物质,向下输送到会弯曲的部分,是这种信号物质导致了胚芽鞘向
光弯曲。

达尔文的发现随后引起了生物学家们浓厚的兴趣。1913年,丹麦生物学家波义
森-简森(Peter Boysen-Jensen)进一步验证了达尔文的推测。他切下胚芽鞘的
尖端,在切面上放上一层凝胶,再把尖端放回去,胚芽鞘的向光性保持不变。但是
如果在中间放的不是凝胶而是不通透的云母片,向光性就消失了。而且,只有把云
母片插在切面背光的一面,才会防止向光性,如果是插在向光的一面,则向光性正
常。这就表明信号物质是从胚芽鞘尖端传递到胚芽鞘背光的一面,使那里的细胞
生长速度要比向光的一面快,导致弯曲。1918年帕尔(A. Paal)证实了波义森-
简森的结果。他在黑暗中切下胚芽鞘的尖端,用光照射该尖端后再放回胚芽鞘的切
面,但是放的时候偏离中心,放在一侧,他发现胚芽鞘生长时就往另一侧弯曲。
1925年索丁(H. Soding)发现,如果把胚芽鞘尖端切掉,则胚芽鞘的生长受抑制,
但是如果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回去,则胚芽鞘的生长恢复正常,表明胚芽鞘尖端
含有刺激细胞生长的信号物质。1926年,一名荷兰研究生文特(Fritz Went)用一
个简单的办法分离出了这种信号物质。他切下燕麦胚芽鞘的尖端,把它放在琼脂上
放数个小时,然后把琼脂放到胚芽鞘残部,发现琼脂能刺激胚芽鞘的生长,表明有
能刺激生长的物质从胚芽鞘尖端渗透到了琼脂中。这种物质后来被称为生长素。两
年后,文特发明了一种办法定量地测定生长素的活性。他把渗透了生长素的琼脂放
在燕麦胚芽鞘残部的一侧,在黑暗中,燕麦胚芽鞘将向另一侧弯曲。如此在黑暗中
生长一个半小时后,测定胚芽鞘的弯曲度,越弯曲,则说明琼脂中含有的生长素活
性越强(比如说,用的胚芽鞘尖端越多),这种测定法后来被称为燕麦测试法。文
特也发现,是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导致植物的向光性。让光从一侧照射胚芽鞘尖端,
然后将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两块琼脂上,在原来背光和向光的一侧各放一块。几个
小时后用燕麦测试法分别测定这两块琼脂所含生长素的活性,发现背光的那块几乎
是向光的那块的两倍。

那么这种生长素又是什么化学物质呢?可惜的是,胚芽鞘尖端所含的生长素的
量实在是太少的,没法将之提取、纯化和测定其化学结构。科学家们只能用从其他
来源提取的物质用燕麦测定法测定其生长素活性。1931年,荷兰科学家科格尔(Fritz Kogl)和哈根-史密特(Arie J. Haagen-Smit)首次从人尿中提取出了一种能刺激植物生长的物质,称之为生长素A(即三醇酸)。科格尔后来又从人尿中提取出了几种生长素,其中活性最强的是β-吲哚乙酸,这种物质实际上早在1885年被从发酵液中提取出来了,只不过人们当时不知道它是一种生长素。β-吲哚乙酸成了人们所发现的第一种真正的植物生长素,也是最主要的生长素。现在我们从分子水平上对生长素的作用机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不过有许多细节仍然搞不清楚。简单地说,是这样的:光(以蓝光最有效,用微弱的蓝光照射一、两秒就能引发向光性)照射到芽的尖端,被光受体(某种蛋白质,包括一种被称为趋光蛋白的黄素蛋白)吸收,激发生长素的合成。光同时刺激在向光面和背光面的生长素的合成,但是背光面的生长素合成量要高三倍。在芽尖合成的生长素经由维管组织向下传输,与细胞膜上
的蛋白质受体结合,刺激细胞壁拉长。由于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较高,导致背光面
的细胞被拉得较长,从而朝着向光面弯曲。生长素还有许多特性,其中一种是:如
果含量太高,它将抑制而不是刺激植物的生长。

现在我们再回到向日葵。显然,向日葵的叶子和花盘之所以能朝着太阳转动,不必像刘教授设想的那样“除非在它的脖子上安装一个轴承”。在阳光的照射下,
生长素在向日葵背光一面含量升高,刺激背光面细胞拉长,从而慢慢地向太阳转动。
在太阳落山后,生长素重新分布,又使向日葵慢慢地转回起始位置,也就是东方。

在花盘盛开后,向日葵也停止了生长,而把花盘固定朝向东方。为什么最后要
面向东方而不是其他方向或朝上呢?这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向日葵的繁衍有
益处。向日葵的花粉怕高温,如果温度高于30摄氏度,就会被灼伤,因此固定朝向
东方,可以避免正午阳光的直射,减少辐射量。但是,花盘一大早就受阳光照射,
却有助于烘干在夜晚时凝聚的露水,减少受霉菌侵袭的可能性,而且在寒冷的早晨,
在阳光的照射下使向日葵的花盘成了温暖的小窝,能吸引昆虫在那里停留帮助传粉。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想已足以消除刘大生、张抗抗以及某些观察过向日葵的大
人、小孩的困惑了。他们不轻信常识,能够自己做观察验证,敢于挑战权威,这是
难能可贵的。可惜的是他们的观察既不系统也不细致,又没能查阅足够的专业资料,
因此疑惑不解,甚至匆忙地得出了受骗的结论。在科学问题上,仅有探索、怀疑精
神是不够的。当然,一些辞书、科普文章不严谨的甚至错误的说法也要负一定的责
任,应该做出相应的修改。

2004.9.20

(载《科学世界》2004年第10期)
那么向日葵究竟向不向日?答案是:要看处于什么生长阶段。像工具书那样笼统地说向日葵“常朝着太阳”,是不准确的。

向日葵从发芽到花盘盛开之前这一段时间,的确是向日的,其叶子和花盘在白天追随太阳从东转向西,不过并非即时的跟随,植物学家测量过,其花盘的指向落后太阳大约12度,即48分钟。太阳下山后,向日葵的花盘又慢慢往回摆,在大约凌晨3点时,又朝向东方等待太阳升起。

在阳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在向日葵背光一面含量升高,刺激背光面细胞拉长,从而慢慢地向太阳转动。在太阳落山后,生长素重新分布,又使向日葵慢慢地转回起始位置,也就是东方。

但是,花盘一旦盛开后,就不再向日转动,而是固定朝向东方了。为什么最后要面向东方而不是其他方向或朝上呢?这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向日葵的繁衍有益处。向日葵的花粉怕高温,如果温度高于30摄氏度,就会被灼伤,因此固定朝向东方,可以避免正午阳光的直射,减少辐射量。但是,花盘一大早就受阳光照射,却有助于烘干在夜晚时凝聚的露水,减少受霉菌侵袭的可能性,而且在寒冷的早晨,在阳光的照射下使向日葵的花盘成了温暖的小窝,能吸引昆虫在那里停留帮助传粉。
向日葵又叫葵花、朝阳花。我们通常所指的花盘并不是一朵花,而是一个花序,即头状花序,是由短缩肥厚的花轴和密布其上的小花组成。向日葵的花盘有个怪现象:花盘总是朝太阳转动。
向日葵为什么总是朝太阳转动呢?
早在18世纪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对这个现象产生过兴趣,并做了一些研究。他发现,种在屋子里的花草,茎叶也会朝着透光的窗子那边倾斜。他曾把花草幼苗的顶芽切去一小块,幼苗虽然还会朝上长,却不会弯向太阳了。于是他断定,在幼苗的顶端肯定有某种物质使幼苗倾向太阳。
后来,科学家们经过进一步研究,在植物顶端找到了一种能够刺激细胞生长的激素,叫做生长素。由此也初步揭开了向日葵向阳之谜。
原来,生长素主要在茎尖形成,并向基部运输。生长素的分布受到光的影响:向光的一侧生长素浓度低,背光的一侧浓度高。这样,向光的一侧生长区生长较慢,背光的一侧生长区生长较快,由此茎就产生了向光性弯曲。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科学家对向日葵向阳现象的解释做了新的补充。他们从向日葵的茎的生长区内发现了较高浓度的叶黄氧化素。这种物质与生长素相反,会抑制细胞伸长。科学实验表明:当光由一侧照射30分钟后,在向日葵幼苗生长区的两侧,其叶黄氧化素的浓度分布为:向光的一侧浓度高,背光的一侧浓度低。这正好与生长素的浓度分布规律相反。那么说来,向日葵的向阳性与叶黄氧化素也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向日葵的向阳是生长素与叶黄氧化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向日葵为什么总是向着太阳?#星知计划#

向日葵为什么向日

向日葵为什么向日
向日葵向日的原理在哪儿?
方舟子
法学教授刘大生近日寄给我几篇文章,有的是法学文章,也有的是杂文。其中
有一组他写于1998年的文章《关于向日葵的陈述及对话》,大意是说经过他自己专
门的观察,发现向日葵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其花盘随着太阳转动;从逻辑上看
向日葵不可能转动,“那么粗硬的东西,怎么好随意转动呢?”;所有的工具书只
说向日葵转而不说它如何转,说明编撰者们在这个问题上是“囊中羞涩”,“肚里
无货”,根本说不出来。但是所有的工具书和教科书都说向日葵是向日的,欺骗了
全世界60亿人。他写了一篇《向日葵如何向日?》的文章揭穿这个大骗局,投了几
家报刊,都未被接受,只好拿到网上发表,也没有引起反响。他觉得很悲哀,“为
了反愚昧、反欺骗、反荒唐”,想在网上再次发表,呼吁“向日葵仅仅向东,向日
葵并不向日。中小学教师们,文学家们,科普作家们,工具书的编撰者们,请您们
慎重,不要再愚弄全人类了。”
其实只要观察过向日葵的人,都难免有同样的困惑,虽然未必像刘教授那么愤
怒。比如作家张抗抗写过一篇散文《向日葵》,她在天山脚下发现一大片背对着太
阳的向日葵,在夕阳西下时,“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
将那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不由发出一连串的疑问:“那众所周知
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么?”“究竟是天下的向日葵,根本从来就没
有围着太阳旋转的习性,还是这天山脚下的向日葵,忽然改变了它的遗传基因,成
为一个叛逆的例外?”“它们一定是一些从异域引进的特殊品种,被天山的雪水滋
养,变成了向日葵种群中的异类?”……在我读幼儿园的时候,我家的阳台上曾种
过一株向日葵,我也曾奇怪它怎么是一动不动的,没有像儿歌唱的那样“葵花朵朵
向太阳”。不过我没有那么多疑问,只把原因归咎于没把向日葵种好。
向日葵原产北美洲,在1510年被西班牙殖民者带回欧洲,万历年间又由传教士
传入中国。西方博物学家都注意到向日葵的向日性,明末清初的学者在记载向日葵
时,也都特别提及其向日性,1688年出版的《花镜》说得更是详细:“向日葵,一
名西番葵。高一、二丈,叶大于蜀葵,尖狭多刻缺。六月开花,每杆顶上只一花,
黄办大心,其形如盘。随太阳回转,如日东升则花朝东,日中天则花直朝上,日西
沉则花朝西。”中国原来的葵指的是葵菜,也有向日性,唐宋诗人曾反复吟咏,如
杜诗:“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藿的意思是豆叶)梅尧臣《葵花》诗:
“此心生不背朝阳,肯信众草能翳之。”刘克庄诗《葵》:“生长古墙阴,,园荒
草木深。可曾沾雨露,不改向阳心。”可见自古以来“葵”就与“向阳”紧密联系
在一起。我怀疑向日葵的名称由刚传入时的“丈菊”、“西番菊”而改叫“向日葵”、
“西番葵”,即与其向日性有关,以致现在说的“葵花”变成专指向日葵,甚至使
某些注家误以为唐宋诗人所说的葵花也指向日葵了。
那么向日葵究竟向不向日?难道这真是一个几乎愚弄了所有人的大骗局?答案
是:要看处于什么生长阶段。像工具书那样笼统地说向日葵“常朝着太阳”,是不
准确的,这是引起无数人的误解、张抗抗的疑惑和刘大生的愤怒的原因。向日葵从
发芽到花盘盛开之前这一段时间,的确是向日的,其叶子和花盘在白天追随太阳从
东转向西,不过并非即时的跟随,植物学家测量过,其花盘的指向落后太阳大约12
度,即48分钟。太阳下山后,向日葵的花盘又慢慢往回摆,在大约凌晨3点时,又
朝向东方等待太阳升起。但是,花盘一旦盛开后,就不再向日转动,而是固定朝向
东方了。刘大生、张抗抗观察的是已盛开的向日葵,所以只看到它们一动不动地面
向东方。
绿色植物向日,实际上是为了充分地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向日性实际
上是向光性。古人虽然很早就注意到植物的向日性(至迟在三国时期就已注意到,
曹植《求通亲亲表》说:“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
也。”),但只将之解释为“物性”,用来做比喻,却没有想到要用科学方法研究
其奥秘。最早研究植物向光性的是——还会有谁——生物学之父达尔文。他在随贝
格尔号环球旅行时,随身带了几只鸟,为了喂养这些鸟,又在船舱中种了一种叫草
芦的草。船舱很暗,只有窗户透射进阳光,达尔文注意到,草的幼苗向窗户的方向
弯曲、生长。但后来几十年间,达尔文忙着创建进化论,直到其晚年,才着手进行
一系列实验研究向光性的问题,在1880年出版的《植物的运动力》一书中总结了这
些实验结果。达尔文是用草的种子做这些实验的。草的种子发芽时,胚芽外面套着
一层胚芽鞘,胚芽鞘首先破土而出,保护胚芽在出土时不受损伤。达尔文发现胚芽
鞘是向光性的关键。如果把种子种在黑暗中,它们的胚芽鞘将垂直向上生长。如果
让阳光从一侧照射秧苗,胚芽鞘则向阳光的方向弯曲。如果把胚芽鞘尖端切掉,或
用不透明的东西盖住,虽然光还能照射胚芽鞘,胚芽鞘也不再向光弯曲。如果是用
透明的东西遮盖胚芽鞘,则胚芽鞘向光弯曲,而且,即使用不透光的黑色沙土掩埋
胚芽鞘而只留出尖端,被掩埋的胚芽鞘仍然向光弯曲。达尔文推测,在胚芽鞘的尖
端分泌一种信号物质,向下输送到会弯曲的部分,是这种信号物质导致了胚芽鞘向
光弯曲。
达尔文的发现随后引起了生物学家们浓厚的兴趣。1913年,丹麦生物学家波义
森-简森(Peter Boysen-Jensen)进一步验证了达尔文的推测。他切下胚芽鞘的
尖端,在切面上放上一层凝胶,再把尖端放回去,胚芽鞘的向光性保持不变。但是
如果在中间放的不是凝胶而是不通透的云母片,向光性就消失了。而且,只有把云
母片插在切面背光的一面,才会防止向光性,如果是插在向光的一面,则向光性正
常。这就表明信号物质是从胚芽鞘尖端传递到胚芽鞘背光的一面,使那里的细胞
生长速度要比向光的一面快,导致弯曲。1918年帕尔(A. Paal)证实了波义森-
简森的结果。他在黑暗中切下胚芽鞘的尖端,用光照射该尖端后再放回胚芽鞘的切
面,但是放的时候偏离中心,放在一侧,他发现胚芽鞘生长时就往另一侧弯曲。
1925年索丁(H. Soding)发现,如果把胚芽鞘尖端切掉,则胚芽鞘的生长受抑制,
但是如果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回去,则胚芽鞘的生长恢复正常,表明胚芽鞘尖端
含有刺激细胞生长的信号物质。1926年,一名荷兰研究生文特(Fritz Went)用一
个简单的办法分离出了这种信号物质。他切下燕麦胚芽鞘的尖端,把它放在琼脂上
放数个小时,然后把琼脂放到胚芽鞘残部,发现琼脂能刺激胚芽鞘的生长,表明有
能刺激生长的物质从胚芽鞘尖端渗透到了琼脂中。这种物质后来被称为生长素。两
年后,文特发明了一种办法定量地测定生长素的活性。他把渗透了生长素的琼脂放
在燕麦胚芽鞘残部的一侧,在黑暗中,燕麦胚芽鞘将向另一侧弯曲。如此在黑暗中
生长一个半小时后,测定胚芽鞘的弯曲度,越弯曲,则说明琼脂中含有的生长素活
性越强(比如说,用的胚芽鞘尖端越多),这种测定法后来被称为燕麦测试法。文
特也发现,是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导致植物的向光性。让光从一侧照射胚芽鞘尖端,
然后将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两块琼脂上,在原来背光和向光的一侧各放一块。几个
小时后用燕麦测试法分别测定这两块琼脂所含生长素的活性,发现背光的那块几乎
是向光的那块的两倍。
那么这种生长素又是什么化学物质呢?可惜的是,胚芽鞘尖端所含的生长素的
量实在是太少的,没法将之提取、纯化和测定其化学结构。科学家们只能用从其他
来源提取的物质用燕麦测定法测定其生长素活性。1931年,荷兰科学家科格尔(Fritz Kogl)和哈根-史密特(Arie J. Haagen-Smit)首次从人尿中提取出了一种能刺激植物生长的物质,称之为生长素A(即三醇酸)。科格尔后来又从人尿中提取出了几种生长素,其中活性最强的是β-吲哚乙酸,这种物质实际上早在1885年被从发酵液中提取出来了,只不过人们当时不知道它是一种生长素。β-吲哚乙酸成了人们所发现的第一种真正的植物生长素,也是最主要的生长素。现在我们从分子水平上对生长素的作用机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不过有许多细节仍然搞不清楚。简单地说,是这样的:光(以蓝光最有效,用微弱的蓝光照射一、两秒就能引发向光性)照射到芽的尖端,被光受体(某种蛋白质,包括一种被称为趋光蛋白的黄素蛋白)吸收,激发生长素的合成。光同时刺激在向光面和背光面的生长素的合成,但是背光面的生长素合成量要高三倍。在芽尖合成的生长素经由维管组织向下传输,与细胞膜上
的蛋白质受体结合,刺激细胞壁拉长。由于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较高,导致背光面
的细胞被拉得较长,从而朝着向光面弯曲。生长素还有许多特性,其中一种是:如
果含量太高,它将抑制而不是刺激植物的生长。
现在我们再回到向日葵。显然,向日葵的叶子和花盘之所以能朝着太阳转动,不必像刘教授设想的那样“除非在它的脖子上安装一个轴承”。在阳光的照射下,
生长素在向日葵背光一面含量升高,刺激背光面细胞拉长,从而慢慢地向太阳转动。
在太阳落山后,生长素重新分布,又使向日葵慢慢地转回起始位置,也就是东方。
在花盘盛开后,向日葵也停止了生长,而把花盘固定朝向东方。为什么最后要
面向东方而不是其他方向或朝上呢?这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向日葵的繁衍有
益处。向日葵的花粉怕高温,如果温度高于30摄氏度,就会被灼伤,因此固定朝向
东方,可以避免正午阳光的直射,减少辐射量。但是,花盘一大早就受阳光照射,
却有助于烘干在夜晚时凝聚的露水,减少受霉菌侵袭的可能性,而且在寒冷的早晨,
在阳光的照射下使向日葵的花盘成了温暖的小窝,能吸引昆虫在那里停留帮助传粉。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想已足以消除刘大生、张抗抗以及某些观察过向日葵的大
人、小孩的困惑了。他们不轻信常识,能够自己做观察验证,敢于挑战权威,这是
难能可贵的。可惜的是他们的观察既不系统也不细致,又没能查阅足够的专业资料,
因此疑惑不解,甚至匆忙地得出了受骗的结论。在科学问题上,仅有探索、怀疑精
神是不够的。当然,一些辞书、科普文章不严谨的甚至错误的说法也要负一定的责
任,应该做出相应的修改。
向日葵向日的原理在哪儿?

方舟子

法学教授刘大生近日寄给我几篇文章,有的是法学文章,也有的是杂文。其中
有一组他写于1998年的文章《关于向日葵的陈述及对话》,大意是说经过他自己专
门的观察,发现向日葵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其花盘随着太阳转动;从逻辑上看
向日葵不可能转动,“那么粗硬的东西,怎么好随意转动呢?”;所有的工具书只
说向日葵转而不说它如何转,说明编撰者们在这个问题上是“囊中羞涩”,“肚里
无货”,根本说不出来。但是所有的工具书和教科书都说向日葵是向日的,欺骗了
全世界60亿人。他写了一篇《向日葵如何向日?》的文章揭穿这个大骗局,投了几
家报刊,都未被接受,只好拿到网上发表,也没有引起反响。他觉得很悲哀,“为
了反愚昧、反欺骗、反荒唐”,想在网上再次发表,呼吁“向日葵仅仅向东,向日
葵并不向日。中小学教师们,文学家们,科普作家们,工具书的编撰者们,请您们
慎重,不要再愚弄全人类了。”

其实只要观察过向日葵的人,都难免有同样的困惑,虽然未必像刘教授那么愤
怒。比如作家张抗抗写过一篇散文《向日葵》,她在天山脚下发现一大片背对着太
阳的向日葵,在夕阳西下时,“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
将那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不由发出一连串的疑问:“那众所周知
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么?”“究竟是天下的向日葵,根本从来就没
有围着太阳旋转的习性,还是这天山脚下的向日葵,忽然改变了它的遗传基因,成
为一个叛逆的例外?”“它们一定是一些从异域引进的特殊品种,被天山的雪水滋
养,变成了向日葵种群中的异类?”……在我读幼儿园的时候,我家的阳台上曾种
过一株向日葵,我也曾奇怪它怎么是一动不动的,没有像儿歌唱的那样“葵花朵朵
向太阳”。不过我没有那么多疑问,只把原因归咎于没把向日葵种好。

向日葵原产北美洲,在1510年被西班牙殖民者带回欧洲,万历年间又由传教士
传入中国。西方博物学家都注意到向日葵的向日性,明末清初的学者在记载向日葵
时,也都特别提及其向日性,1688年出版的《花镜》说得更是详细:“向日葵,一
名西番葵。高一、二丈,叶大于蜀葵,尖狭多刻缺。六月开花,每杆顶上只一花,
黄办大心,其形如盘。随太阳回转,如日东升则花朝东,日中天则花直朝上,日西
沉则花朝西。”中国原来的葵指的是葵菜,也有向日性,唐宋诗人曾反复吟咏,如
杜诗:“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藿的意思是豆叶)梅尧臣《葵花》诗:
“此心生不背朝阳,肯信众草能翳之。”刘克庄诗《葵》:“生长古墙阴,,园荒
草木深。可曾沾雨露,不改向阳心。”可见自古以来“葵”就与“向阳”紧密联系
在一起。我怀疑向日葵的名称由刚传入时的“丈菊”、“西番菊”而改叫“向日葵”、
“西番葵”,即与其向日性有关,以致现在说的“葵花”变成专指向日葵,甚至使
某些注家误以为唐宋诗人所说的葵花也指向日葵了。

那么向日葵究竟向不向日?难道这真是一个几乎愚弄了所有人的大骗局?答案
是:要看处于什么生长阶段。像工具书那样笼统地说向日葵“常朝着太阳”,是不
准确的,这是引起无数人的误解、张抗抗的疑惑和刘大生的愤怒的原因。向日葵从
发芽到花盘盛开之前这一段时间,的确是向日的,其叶子和花盘在白天追随太阳从
东转向西,不过并非即时的跟随,植物学家测量过,其花盘的指向落后太阳大约12
度,即48分钟。太阳下山后,向日葵的花盘又慢慢往回摆,在大约凌晨3点时,又
朝向东方等待太阳升起。但是,花盘一旦盛开后,就不再向日转动,而是固定朝向
东方了。刘大生、张抗抗观察的是已盛开的向日葵,所以只看到它们一动不动地面
向东方。

绿色植物向日,实际上是为了充分地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向日性实际
上是向光性。古人虽然很早就注意到植物的向日性(至迟在三国时期就已注意到,
曹植《求通亲亲表》说:“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
也。”),但只将之解释为“物性”,用来做比喻,却没有想到要用科学方法研究
其奥秘。最早研究植物向光性的是——还会有谁——生物学之父达尔文。他在随贝
格尔号环球旅行时,随身带了几只鸟,为了喂养这些鸟,又在船舱中种了一种叫草
芦的草。船舱很暗,只有窗户透射进阳光,达尔文注意到,草的幼苗向窗户的方向
弯曲、生长。但后来几十年间,达尔文忙着创建进化论,直到其晚年,才着手进行
一系列实验研究向光性的问题,在1880年出版的《植物的运动力》一书中总结了这
些实验结果。达尔文是用草的种子做这些实验的。草的种子发芽时,胚芽外面套着
一层胚芽鞘,胚芽鞘首先破土而出,保护胚芽在出土时不受损伤。达尔文发现胚芽
鞘是向光性的关键。如果把种子种在黑暗中,它们的胚芽鞘将垂直向上生长。如果
让阳光从一侧照射秧苗,胚芽鞘则向阳光的方向弯曲。如果把胚芽鞘尖端切掉,或
用不透明的东西盖住,虽然光还能照射胚芽鞘,胚芽鞘也不再向光弯曲。如果是用
透明的东西遮盖胚芽鞘,则胚芽鞘向光弯曲,而且,即使用不透光的黑色沙土掩埋
胚芽鞘而只留出尖端,被掩埋的胚芽鞘仍然向光弯曲。达尔文推测,在胚芽鞘的尖
端分泌一种信号物质,向下输送到会弯曲的部分,是这种信号物质导致了胚芽鞘向
光弯曲。

达尔文的发现随后引起了生物学家们浓厚的兴趣。1913年,丹麦生物学家波义
森-简森(Peter Boysen-Jensen)进一步验证了达尔文的推测。他切下胚芽鞘的
尖端,在切面上放上一层凝胶,再把尖端放回去,胚芽鞘的向光性保持不变。但是
如果在中间放的不是凝胶而是不通透的云母片,向光性就消失了。而且,只有把云
母片插在切面背光的一面,才会防止向光性,如果是插在向光的一面,则向光性正
常。这就表明信号物质是从胚芽鞘尖端传递到胚芽鞘背光的一面,使那里的细胞
生长速度要比向光的一面快,导致弯曲。1918年帕尔(A. Paal)证实了波义森-
简森的结果。他在黑暗中切下胚芽鞘的尖端,用光照射该尖端后再放回胚芽鞘的切
面,但是放的时候偏离中心,放在一侧,他发现胚芽鞘生长时就往另一侧弯曲。
1925年索丁(H. Soding)发现,如果把胚芽鞘尖端切掉,则胚芽鞘的生长受抑制,
但是如果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回去,则胚芽鞘的生长恢复正常,表明胚芽鞘尖端
含有刺激细胞生长的信号物质。1926年,一名荷兰研究生文特(Fritz Went)用一
个简单的办法分离出了这种信号物质。他切下燕麦胚芽鞘的尖端,把它放在琼脂上
放数个小时,然后把琼脂放到胚芽鞘残部,发现琼脂能刺激胚芽鞘的生长,表明有
能刺激生长的物质从胚芽鞘尖端渗透到了琼脂中。这种物质后来被称为生长素。两
年后,文特发明了一种办法定量地测定生长素的活性。他把渗透了生长素的琼脂放
在燕麦胚芽鞘残部的一侧,在黑暗中,燕麦胚芽鞘将向另一侧弯曲。如此在黑暗中
生长一个半小时后,测定胚芽鞘的弯曲度,越弯曲,则说明琼脂中含有的生长素活
性越强(比如说,用的胚芽鞘尖端越多),这种测定法后来被称为燕麦测试法。文
特也发现,是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导致植物的向光性。让光从一侧照射胚芽鞘尖端,
然后将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两块琼脂上,在原来背光和向光的一侧各放一块。几个
小时后用燕麦测试法分别测定这两块琼脂所含生长素的活性,发现背光的那块几乎
是向光的那块的两倍。

那么这种生长素又是什么化学物质呢?可惜的是,胚芽鞘尖端所含的生长素的
量实在是太少的,没法将之提取、纯化和测定其化学结构。科学家们只能用从其他
来源提取的物质用燕麦测定法测定其生长素活性。1931年,荷兰科学家科格尔(Fritz Kogl)和哈根-史密特(Arie J. Haagen-Smit)首次从人尿中提取出了一种能刺激植物生长的物质,称之为生长素A(即三醇酸)。科格尔后来又从人尿中提取出了几种生长素,其中活性最强的是β-吲哚乙酸,这种物质实际上早在1885年被从发酵液中提取出来了,只不过人们当时不知道它是一种生长素。β-吲哚乙酸成了人们所发现的第一种真正的植物生长素,也是最主要的生长素。现在我们从分子水平上对生长素的作用机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不过有许多细节仍然搞不清楚。简单地说,是这样的:光(以蓝光最有效,用微弱的蓝光照射一、两秒就能引发向光性)照射到芽的尖端,被光受体(某种蛋白质,包括一种被称为趋光蛋白的黄素蛋白)吸收,激发生长素的合成。光同时刺激在向光面和背光面的生长素的合成,但是背光面的生长素合成量要高三倍。在芽尖合成的生长素经由维管组织向下传输,与细胞膜上
的蛋白质受体结合,刺激细胞壁拉长。由于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较高,导致背光面
的细胞被拉得较长,从而朝着向光面弯曲。生长素还有许多特性,其中一种是:如
果含量太高,它将抑制而不是刺激植物的生长。

现在我们再回到向日葵。显然,向日葵的叶子和花盘之所以能朝着太阳转动,不必像刘教授设想的那样“除非在它的脖子上安装一个轴承”。在阳光的照射下,
生长素在向日葵背光一面含量升高,刺激背光面细胞拉长,从而慢慢地向太阳转动。
在太阳落山后,生长素重新分布,又使向日葵慢慢地转回起始位置,也就是东方。

在花盘盛开后,向日葵也停止了生长,而把花盘固定朝向东方。为什么最后要
面向东方而不是其他方向或朝上呢?这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向日葵的繁衍有
益处。向日葵的花粉怕高温,如果温度高于30摄氏度,就会被灼伤,因此固定朝向
东方,可以避免正午阳光的直射,减少辐射量。但是,花盘一大早就受阳光照射,
却有助于烘干在夜晚时凝聚的露水,减少受霉菌侵袭的可能性,而且在寒冷的早晨,
在阳光的照射下使向日葵的花盘成了温暖的小窝,能吸引昆虫在那里停留帮助传粉。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想已足以消除刘大生、张抗抗以及某些观察过向日葵的大
人、小孩的困惑了。他们不轻信常识,能够自己做观察验证,敢于挑战权威,这是
难能可贵的。可惜的是他们的观察既不系统也不细致,又没能查阅足够的专业资料,
因此疑惑不解,甚至匆忙地得出了受骗的结论。在科学问题上,仅有探索、怀疑精
神是不够的。当然,一些辞书、科普文章不严谨的甚至错误的说法也要负一定的责
任,应该做出相应的修改。
这个问题,在2021年一篇参考文献Circadian regulation of sunflower heliotropism, floral orientation, and pollinator visits 中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下载下来看看,挺有意思的实验设计和想法,不但说明了为什么向日葵早期在白天会随着太阳从东方到西边,晚上呢,好像趁大家不注意一扭头又从西边转回到了东边。
机理:幼期向日葵植物向光节律性运动是由茎两侧的生长素与节律性生物钟基因相互协调调节引起的。朝向光源的定向生长被认为是由光促生长素触发的生长素在植物茎部的重新分配,而生物钟是同时调节生长素水平和植物对外源生长素的反应。Growth rates on the east side were high during the day and very low at night, whereas growth rates on the west side were low during the day and higher at night.所以这个过程中伴随着茎的不断伸长生长是向日性的一个先决条件。这也是为什么矮化的突变体就没办法昼夜节律的向日性运动了。
本文通过实验数据统计还详细解释了这样做可能存在的生物学意义:可以提高生物量,可以吸引传粉者进行生殖生长。
后期不能动了,花盘面向东方,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至于深一步的分子机理还需要探究。我很好奇,是哪一个环境加分子信号告诉向日葵,不需要再随着太阳向西运动了。以后自然界中遇到与众不同的植物,就像一样条件下,有颗含羞草它不要脸,怎么摸都不害羞,一定要有好奇心,说不定是一个非常好的天然突变体材料!
向日葵不是一直向日的。
1、向日葵从发芽到花盘盛开之前这一段时间,的确是向日的;
2、其叶子和花盘在白天追随太阳从东转向西,不过并非即时的跟随,植物学家测量过,其花盘的指向落后太阳大约12 度,即48分钟。太阳下山后,向日葵的花盘又慢慢往回摆,在大约凌晨3点时,又 朝向东方等待太阳升起。
3、但是,花盘一旦盛开后,就不再向日转动,而是固定朝向 东方了。

科普小知识:向日葵为什么向太阳

向日葵为什么对着太阳!

向日葵究竟向不向日

方舟子

法学教授刘大生近日寄给我几篇文章,有的是法学文章,也有的是杂文。其中
有一组他写于1998年的文章《关于向日葵的陈述及对话》,大意是说经过他自己专
门的观察,发现向日葵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其花盘随着太阳转动;从逻辑上看
向日葵不可能转动,“那么粗硬的东西,怎么好随意转动呢?”;所有的工具书只
说向日葵转而不说它如何转,说明编撰者们在这个问题上是“囊中羞涩”,“肚里
无货”,根本说不出来。但是所有的工具书和教科书都说向日葵是向日的,欺骗了
全世界60亿人。他写了一篇《向日葵如何向日?》的文章揭穿这个大骗局,投了几
家报刊,都未被接受,只好拿到网上发表,也没有引起反响。他觉得很悲哀,“为
了反愚昧、反欺骗、反荒唐”,想在网上再次发表,呼吁“向日葵仅仅向东,向日
葵并不向日。中小学教师们,文学家们,科普作家们,工具书的编撰者们,请您们
慎重,不要再愚弄全人类了。”

其实只要观察过向日葵的人,都难免有同样的困惑,虽然未必像刘教授那么愤
怒。比如作家张抗抗写过一篇散文《向日葵》,她在天山脚下发现一大片背对着太
阳的向日葵,在夕阳西下时,“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
将那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不由发出一连串的疑问:“那众所周知
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么?”“究竟是天下的向日葵,根本从来就没
有围着太阳旋转的习性,还是这天山脚下的向日葵,忽然改变了它的遗传基因,成
为一个叛逆的例外?”“它们一定是一些从异域引进的特殊品种,被天山的雪水滋
养,变成了向日葵种群中的异类?”……在我读幼儿园的时候,我家的阳台上曾种
过一株向日葵,我也曾奇怪它怎么是一动不动的,没有像儿歌唱的那样“葵花朵朵
向太阳”。不过我没有那么多疑问,只把原因归咎于没把向日葵种好。

向日葵原产北美洲,在1510年被西班牙殖民者带回欧洲,万历年间又由传教士
传入中国。西方博物学家都注意到向日葵的向日性,明末清初的学者在记载向日葵
时,也都特别提及其向日性,1688年出版的《花镜》说得更是详细:“向日葵,一
名西番葵。高一、二丈,叶大于蜀葵,尖狭多刻缺。六月开花,每杆顶上只一花,
黄办大心,其形如盘。随太阳回转,如日东升则花朝东,日中天则花直朝上,日西
沉则花朝西。”中国原来的葵指的是葵菜,也有向日性,唐宋诗人曾反复吟咏,如
杜诗:“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藿的意思是豆叶)梅尧臣《葵花》诗:
“此心生不背朝阳,肯信众草能翳之。”刘克庄诗《葵》:“生长古墙阴,,园荒
草木深。可曾沾雨露,不改向阳心。”可见自古以来“葵”就与“向阳”紧密联系
在一起。我怀疑向日葵的名称由刚传入时的“丈菊”、“西番菊”而改叫“向日葵”、
“西番葵”,即与其向日性有关,以致现在说的“葵花”变成专指向日葵,甚至使
某些注家误以为唐宋诗人所说的葵花也指向日葵了。

那么向日葵究竟向不向日?难道这真是一个几乎愚弄了所有人的大骗局?答案
是:要看处于什么生长阶段。像工具书那样笼统地说向日葵“常朝着太阳”,是不
准确的,这是引起无数人的误解、张抗抗的疑惑和刘大生的愤怒的原因。向日葵从
发芽到花盘盛开之前这一段时间,的确是向日的,其叶子和花盘在白天追随太阳从
东转向西,不过并非即时的跟随,植物学家测量过,其花盘的指向落后太阳大约12
度,即48分钟。太阳下山后,向日葵的花盘又慢慢往回摆,在大约凌晨3点时,又
朝向东方等待太阳升起。但是,花盘一旦盛开后,就不再向日转动,而是固定朝向
东方了。刘大生、张抗抗观察的是已盛开的向日葵,所以只看到它们一动不动地面
向东方。

绿色植物向日,实际上是为了充分地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向日性实际
上是向光性。古人虽然很早就注意到植物的向日性(至迟在三国时期就已注意到,
曹植《求通亲亲表》说:“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
也。”),但只将之解释为“物性”,用来做比喻,却没有想到要用科学方法研究
其奥秘。最早研究植物向光性的是——还会有谁——生物学之父达尔文。他在随贝
格尔号环球旅行时,随身带了几只鸟,为了喂养这些鸟,又在船舱中种了一种叫草
芦的草。船舱很暗,只有窗户透射进阳光,达尔文注意到,草的幼苗向窗户的方向
弯曲、生长。但后来几十年间,达尔文忙着创建进化论,直到其晚年,才着手进行
一系列实验研究向光性的问题,在1880年出版的《植物的运动力》一书中总结了这
些实验结果。达尔文是用草的种子做这些实验的。草的种子发芽时,胚芽外面套着
一层胚芽鞘,胚芽鞘首先破土而出,保护胚芽在出土时不受损伤。达尔文发现胚芽
鞘是向光性的关键。如果把种子种在黑暗中,它们的胚芽鞘将垂直向上生长。如果
让阳光从一侧照射秧苗,胚芽鞘则向阳光的方向弯曲。如果把胚芽鞘尖端切掉,或
用不透明的东西盖住,虽然光还能照射胚芽鞘,胚芽鞘也不再向光弯曲。如果是用
透明的东西遮盖胚芽鞘,则胚芽鞘向光弯曲,而且,即使用不透光的黑色沙土掩埋
胚芽鞘而只留出尖端,被掩埋的胚芽鞘仍然向光弯曲。达尔文推测,在胚芽鞘的尖
端分泌一种信号物质,向下输送到会弯曲的部分,是这种信号物质导致了胚芽鞘向
光弯曲。

达尔文的发现随后引起了生物学家们浓厚的兴趣。1913年,丹麦生物学家波义
森-简森(Peter Boysen-Jensen)进一步验证了达尔文的推测。他切下胚芽鞘的
尖端,在切面上放上一层凝胶,再把尖端放回去,胚芽鞘的向光性保持不变。但是
如果在中间放的不是凝胶而是不通透的云母片,向光性就消失了。而且,只有把云
母片插在切面背光的一面,才会防止向光性,如果是插在向光的一面,则向光性正
常。这就表明信号物质是从胚芽鞘尖端传递到胚芽鞘背光的一面,使那里的细胞
生长速度要比向光的一面快,导致弯曲。1918年帕尔(A. Paal)证实了波义森-
简森的结果。他在黑暗中切下胚芽鞘的尖端,用光照射该尖端后再放回胚芽鞘的切
面,但是放的时候偏离中心,放在一侧,他发现胚芽鞘生长时就往另一侧弯曲。
1925年索丁(H. Soding)发现,如果把胚芽鞘尖端切掉,则胚芽鞘的生长受抑制,
但是如果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回去,则胚芽鞘的生长恢复正常,表明胚芽鞘尖端
含有刺激细胞生长的信号物质。1926年,一名荷兰研究生文特(Fritz Went)用一
个简单的办法分离出了这种信号物质。他切下燕麦胚芽鞘的尖端,把它放在琼脂上
放数个小时,然后把琼脂放到胚芽鞘残部,发现琼脂能刺激胚芽鞘的生长,表明有
能刺激生长的物质从胚芽鞘尖端渗透到了琼脂中。这种物质后来被称为生长素。两
年后,文特发明了一种办法定量地测定生长素的活性。他把渗透了生长素的琼脂放
在燕麦胚芽鞘残部的一侧,在黑暗中,燕麦胚芽鞘将向另一侧弯曲。如此在黑暗中
生长一个半小时后,测定胚芽鞘的弯曲度,越弯曲,则说明琼脂中含有的生长素活
性越强(比如说,用的胚芽鞘尖端越多),这种测定法后来被称为燕麦测试法。文
特也发现,是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导致植物的向光性。让光从一侧照射胚芽鞘尖端,
然后将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两块琼脂上,在原来背光和向光的一侧各放一块。几个
小时后用燕麦测试法分别测定这两块琼脂所含生长素的活性,发现背光的那块几乎
是向光的那块的两倍。

那么这种生长素又是什么化学物质呢?可惜的是,胚芽鞘尖端所含的生长素的
量实在是太少的,没法将之提取、纯化和测定其化学结构。科学家们只能用从其他
来源提取的物质用燕麦测定法测定其生长素活性。1931年,荷兰科学家科格尔(Fritz Kogl)和哈根-史密特(Arie J. Haagen-Smit)首次从人尿中提取出了一种能刺激植物生长的物质,称之为生长素A(即三醇酸)。科格尔后来又从人尿中提取出了几种生长素,其中活性最强的是β-吲哚乙酸,这种物质实际上早在1885年被从发酵液中提取出来了,只不过人们当时不知道它是一种生长素。β-吲哚乙酸成了人们所发现的第一种真正的植物生长素,也是最主要的生长素。现在我们从分子水平上对生长素的作用机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不过有许多细节仍然搞不清楚。简单地说,是这样的:光(以蓝光最有效,用微弱的蓝光照射一、两秒就能引发向光性)照射到芽的尖端,被光受体(某种蛋白质,包括一种被称为趋光蛋白的黄素蛋白)吸收,激发生长素的合成。光同时刺激在向光面和背光面的生长素的合成,但是背光面的生长素合成量要高三倍。在芽尖合成的生长素经由维管组织向下传输,与细胞膜上
的蛋白质受体结合,刺激细胞壁拉长。由于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较高,导致背光面
的细胞被拉得较长,从而朝着向光面弯曲。生长素还有许多特性,其中一种是:如
果含量太高,它将抑制而不是刺激植物的生长。

现在我们再回到向日葵。显然,向日葵的叶子和花盘之所以能朝着太阳转动,不必像刘教授设想的那样“除非在它的脖子上安装一个轴承”。在阳光的照射下,
生长素在向日葵背光一面含量升高,刺激背光面细胞拉长,从而慢慢地向太阳转动。
在太阳落山后,生长素重新分布,又使向日葵慢慢地转回起始位置,也就是东方。

在花盘盛开后,向日葵也停止了生长,而把花盘固定朝向东方。为什么最后要
面向东方而不是其他方向或朝上呢?这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向日葵的繁衍有
益处。向日葵的花粉怕高温,如果温度高于30摄氏度,就会被灼伤,因此固定朝向
东方,可以避免正午阳光的直射,减少辐射量。但是,花盘一大早就受阳光照射,
却有助于烘干在夜晚时凝聚的露水,减少受霉菌侵袭的可能性,而且在寒冷的早晨,
在阳光的照射下使向日葵的花盘成了温暖的小窝,能吸引昆虫在那里停留帮助传粉。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想已足以消除刘大生、张抗抗以及某些观察过向日葵的大
人、小孩的困惑了。他们不轻信常识,能够自己做观察验证,敢于挑战权威,这是
难能可贵的。可惜的是他们的观察既不系统也不细致,又没能查阅足够的专业资料,
因此疑惑不解,甚至匆忙地得出了受骗的结论。在科学问题上,仅有探索、怀疑精
神是不够的。当然,一些辞书、科普文章不严谨的甚至错误的说法也要负一定的责
任,应该做出相应的修改。

2004.9.20

(载《科学世界》2004年第10期)
向日葵究竟向不向日?答案是:要看处于什么生长阶段。像工具书那样笼统地说向日葵“常朝着太阳”,是不准确的。
向日葵从发芽到花盘盛开之前这一段时间,的确是向日的,其叶子和花盘在白天追随太阳从东转向西,不过并非即时的跟随,植物学家测量过,其花盘的指向落后太阳大约12度,即48分钟。太阳下山后,向日葵的花盘又慢慢往回摆,在大约凌晨3点时,又朝向东方等待太阳升起。
在阳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在向日葵背光一面含量升高,刺激背光面细胞拉长,从而慢慢地向太阳转动。在太阳落山后,生长素重新分布,又使向日葵慢慢地转回起始位置,也就是东方。
但是,花盘一旦盛开后,就不再向日转动,而是固定朝向东方了。为什么最后要面向东方而不是其他方向或朝上呢?这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向日葵的繁衍有益处。向日葵的花粉怕高温,如果温度高于30摄氏度,就会被灼伤,因此固定朝向东方,可以避免正午阳光的直射,减少辐射量。但是,花盘一大早就受阳光照射,却有助于烘干在夜晚时凝聚的露水,减少受霉菌侵袭的可能性,而且在寒冷的早晨,在阳光的照射下使向日葵的花盘成了温暖的小窝,能吸引昆虫在那里停留帮助传粉。
大约在18世纪末,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开始对这个现象产生浓厚兴趣,并做了些相关研究。他开始发现,种在屋子里的一些花草,茎叶有时也会向着透光的窗子那边倾斜。他也曾把花草幼苗的顶芽切去一小部分,虽然幼苗还会向上生长,却再也不会向着太阳了。于是他就断定,在幼苗的顶端一定有某种物质使幼苗倾向太阳。
后来,许多科学家们经过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在植物顶端终于找到了一种可以刺激细胞生长的激素,把它叫做生长素。从这里也初步开始揭开了向日葵向阳之谜。
原来,这些生长素主要是在茎尖以上形成的,并不断向基部运输。生长素的分布不断受到光的影响:向光的那一侧生长区生长素浓度相当低,背光的一侧浓度相当高。如此一来,向光的一侧生长区生长十分慢,背光的一侧生长区生长十分快,因此茎就产生了向旋光性弯曲。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家还对向日葵向阳种种现象的解释做出了新的相关补充。他们不但从向日葵的茎叶生长区内发现了新的有较高浓度的叶黄氧化素。这种物质同生长素相反,可以阻止细胞伸长。科学实验不断表明:当光由茎的一侧照射30分钟后,向日葵幼苗生长区的两侧,它的叶黄氧化素的浓度主要分布为:向光的一侧浓度相当高,背光的一侧浓度相当低。这正好与生长素的浓度分布相关规律相反。这样说来,向日葵的向阳性和叶黄氧化素也有十分大的关系。即向日葵的向阳是生长素和叶黄氧化素共同作用的重要结果。
望采纳
人们很早就发现:向日葵一天到晚,总是面对着太阳转来转去,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呀,植物身上都有一种叫做生长素的物质,它能使植物长得又高又大,但就是胆小怕阳光,所以,向日葵颈部的生长素一见阳光,就跑到背光的侧面去躲避起来,可是,背光的这一面的生长素就越来越多,它们便促使这一面长得特别快,而向阳的一面却长得慢些,于是植物就向有光的一边弯曲。随着太阳在空中的移动,植物生长素也像“捉迷藏”一样,不断地背着阳光移动。因此,我们常常看到向日葵花盘就能始终对着太阳,每天从东转到西,周而复始。
那么,除了向日葵,还有许多种植物的花或叶子也都能向着太阳长生,它们是不是也是因为生长素怕光的原因呢?不是的,它们向太阳生长,是为了得到更多的阳光,制造出更多的营养物质来,从而使自己长得更好一些。

向日葵为什么要向着太阳开 (要简单一些的)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从生物科学上分析向日葵向日原因 那么向日葵究竟向不向日? 答案是:要看处于什么生长阶段。工具书那样笼统地说向日葵“常朝着太阳”,是不准确的。 向日葵从发芽到花盘盛开之前这一段时间,的确是向日的,其叶子和花盘在白天追随太阳从东转向西,不过并非即时的跟随,植物学家测量过,其花盘的指向落后太阳大约12度,即48分钟。太阳下山后,向日葵的花盘又慢慢往回摆,在大约凌晨3点时,又朝向东方等待太阳升起。 在阳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在向日葵背光一面含量升高,刺激背光面细胞拉长,从而慢慢地向太阳转动。在太阳落山后,生长素重新分布,又使向日葵慢慢地转回起始位置,也就是东方。 但是,花盘一旦盛开后,就不再向日转动,而是固定朝向东方了。为什么最后要面向东方而不是其他方向或朝上呢? 这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向日葵的繁衍有益处。向日葵的花粉怕高温,如果温度高于30℃,就会被灼伤,因此固定朝向东方,可以避免正午阳光的直射,减少辐射量。但是,花盘一大早就受阳光照射,却有助于烘干在夜晚时凝聚的露水,减少受霉菌侵袭的可能性,而且在寒冷的早晨,在阳光的照射下使向日葵的花盘成了温暖的小窝,能吸引昆虫在那里停留帮助传粉。 向日葵的花托部生长素背光分布,所以背光侧的茎生长较快,茎就会向光源处弯曲 向日葵,由于其生长前期的幼株顶端及中期的幼嫩花盘会跟着太阳转动得非常明显而得名。人们都认为向日葵朝阳仅与光能照射有关,其实与重力作用也有着密切关系。
向日葵的茎部含有一种奇妙的植物生长素。这种生长素非常怕光,一遇光线照射,它就会到背光的一面去,同时它还刺激背光一面的细胞迅速繁殖,所以,背光的一面就比向光的一面生长得快,使向日葵产生了向光性弯曲.
向日葵具有明显趋光性,正面向太阳,所以花形好的一面往往是顺光,而侧光或者逆光时的花朵往往...因为花瓣折射的原因,花蕾内部呈现为橙红色的暖调,再加上黄白色花蕊,显得色彩和谐而又富于生命力.
由于以上原因,所以向日葵要向着太阳!
向日葵又称做葵花和朝阳花。我们一般所说的花盘并不是一朵花,而是一个花序,就是头状花序,它由短缩肥厚的花轴以及密布其上的小花共同组成。而且向日葵的花盘有个奇怪的现象:花盘总是向着太阳转动。
向日葵总是朝太阳转动的原因是什么?

大约在18世纪末,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开始对这个现象产生浓厚兴趣,并做了些相关研究。他开始发现,种在屋子里的一些花草,茎叶有时也会向着透光的窗子那边倾斜。他也曾把花草幼苗的顶芽切去一小部分,虽然幼苗还会向上生长,却再也不会向着太阳了。于是他就断定,在幼苗的顶端一定有某种物质使幼苗倾向太阳。

后来,许多科学家们经过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在植物顶端终于找到了一种可以刺激细胞生长的激素,把它叫做生长素。从这里也初步开始揭开了向日葵向阳之谜。

原来,这些生长素主要是在茎尖以上形成的,并不断向基部运输。生长素的分布不断受到光的影响:向光的那一侧生长区生长素浓度相当低,背光的一侧浓度相当高。如此一来,向光的一侧生长区生长十分慢,背光的一侧生长区生长十分快,因此茎就产生了向旋光性弯曲。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家还对向日葵向阳种种现象的解释做出了新的相关补充。他们不但从向日葵的茎叶生长区内发现了新的有较高浓度的叶黄氧化素。这种物质同生长素相反,可以阻止细胞伸长。科学实验不断表明:当光由茎的一侧照射30分钟后,向日葵幼苗生长区的两侧,它的叶黄氧化素的浓度主要分布为:向光的一侧浓度相当高,背光的一侧浓度相当低。这正好与生长素的浓度分布相关规律相反。这样说来,向日葵的向阳性和叶黄氧化素也有十分大的关系。即向日葵的向阳是生长素和叶黄氧化素共同作用的重要结果。
植物的趋光性

科普小知识:向日葵为什么向太阳

向日葵为什么会随着太阳转动?原理是什么?

一、出现的原因

1、早在18世纪末的时候就已经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了,这其中的原因是因为植物具有向光性,并且体内自然反应造成的。

2、它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自身体内的元素所造成的——叶黄氧化素,这种物质会随着太阳的刺激而使得向日葵慢慢转动方向,朝着太阳移动的方向进行移动。因为没有见到光的一面这种物质密度比较低,而见到光的一面这种物质密度比较高,因此早上太阳从东方进行升起来以后,它就会逐渐开始移动,等傍晚时分太阳落山以后,它就会恢复原位。但是通常情况下,它开花以后就会停止转动,朝的方向始终是太阳升起的方位。

3、造成这种现象出现也有地球重力的因素在里面,太阳落山以后天变得黑起来,没有光照便使得它体内的激素迅速下降,原本弯曲的枝干变得直立起来,从而回到原样进行生长,就这样重复往返的进行生长着,跟随着太阳的方向来进行转换角度。
它的主要原因c它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自身体内的元它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自身体内的元素所造成的叶黄氧气素这种物质会随着太阳的刺激它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自身体内的元素所造成的叶黄氧气素这种物质会随着太阳的刺激而使得向日葵慢慢转动方向朝着太阳一度它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自身体内的元素所造成的叶黄氧气素这种物质会随着太阳的刺激而使得向日葵慢慢转动方向朝着太阳移动的方向进行移动因为没有见到光的它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自身体内的元素所造成的叶黄氧气素这种物质会随着太阳的刺激而使得向日葵慢慢转动方向朝着太阳移动的方向进行移动因为没有见到光的一面它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自身体内的元素所造成的叶黄氧气素这种物质会随着太阳的刺激而使得向日葵慢慢转动方向朝着太阳移动的方向进行移动因为没有见到光的一面这种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自身体内的元素所造成的叶黄氧气素,这种物质会随着太阳的刺激,而使得向日葵慢慢转动方向,朝着太阳移动的方向进行移动,因为没有见到光的一面,这种物质密度比较低。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自身体内的元素所造成的叶黄氧气素,这种物质会随着太阳的刺激,而使得向日葵慢慢转动方向,朝着太阳移动的方向进行移动,因为没有见到光的一面,这种物质密度比较低。而见到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自身体内的元素所造成的叶黄氧气素,这种物质会随着太阳的刺激,而使得向日葵慢慢转动方向,朝着太阳移动的方向进行移动,因为没有见到光的一面,这种物质密度比较低。而见到光的一面物质密度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自身体内的元素所造成的叶黄氧气素,这种物质会随着太阳的刺激,而使得向日葵慢慢转动方向,朝着太阳移动的方向进行移动,因为没有见到光的一面,这种物质密度比较低。而见到光的一面,物质密度比较高。
本文标题: 孩子问「为什么好多花都是朝着太阳开,而的却不是呢」,如何简单科普呢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298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胆固醇是如何被分类的日本武侠为何如此推崇所谓的拔刀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