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是如何规划南下灭秦国的?赵武灵王是个实干家,他想灭秦国,不局限于纸上谈兵,他乔装为赵国使者赵招,入秦进行实地考...

历史上类似赵武灵王和秦昭襄王、宋武帝和魏太武帝这种相差一代且对立的雄主,还有哪些(中外均可)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是如何规划南下灭秦国的?

赵武灵王是个实干家,他想灭秦国,不局限于纸上谈兵,他乔装为赵国使者赵招,入秦进行实地考察。

赵武灵王入秦的目的,主要是两个,一是勘查地形,为此赵武灵王还配备了几个勘查和作图工匠,将沿途的地形全部载入图轴之中。第二个目的,赵武灵王还是想看看自己所立的这个秦昭襄王,到底是何许人也,是雄主还是实力平平的庸君。

赵武灵王来到秦都咸阳,借口通知秦国,赵国国君已经变更这个事情,见到了秦昭襄王。

秦国朝堂之上,秦昭襄王召见了这个假使臣,初次见到四十一岁正值壮年的赵武灵王,二十六岁的秦昭襄王立即被其气场所震慑,半响才回过神来。

赵武灵王身材高达八尺八寸(2米03),胡须浓厚,由于长期在马背上风吹日晒,脸色黝黑而发亮,一股霸气跃然于脸上。赵武灵王的胸肌也很发达,整个胸的宽度达到了三尺(70厘米),大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势。

秦昭襄王也是一代枭雄,虽被赵武灵王的高大威猛身躯所吸引,还是立即镇定下来,缓缓问道:“赵王近来身体如何?”

赵武灵王觉得好笑,我就站在你身前,你问我身体怎样,他微笑答道:“主父身板结实得很,正是壮年时期。”

确实,中国几千年历史,任何朝代都没有国君未死就传位的传统。赵武灵王传位给赵惠文王,目的是自己可以抽身出来,领兵来对付秦国这样的强敌。

当然,赵武灵王不可能说出这个真实原因,他挺起宽阔的胸膛道:“主父认为,王子即位一般都不能立即处理好国政,主父就让王子早日得到锻炼。主父不再为国君,更上一层楼为国君之父,国事还是由国君之父来裁断。”

秦昭襄王不太理解,既然国事还是赵武灵王决断,何必传位呢?

近二十年,秦国从楚国、魏国、韩国处占领了不少领土,兵威中原。秦昭襄王在任这几年,秦国却从未攻打赵国,原因是秦昭襄王乃赵武灵王派兵,从燕国护送回秦国所立的,秦昭襄王为报答赵武灵王,不出兵赵国。

秦昭襄王奇了,这赵国使者言之凿凿,是个人物,于是对其加倍敬重起来。

当夜,秦昭襄王夜不能寐,赵武灵王那魁梧轩伟的身影总是在他的脑袋中挥之不去,天明之后他立即再次召见赵国使臣。

赵武灵王当然知道此行并非来游山玩水,他勘测了地形,秦昭襄王也见了,便连夜离开。他的从人留下来,替他打掩护,说赵国使者生病,请秦昭襄王暂等。

秦昭襄王确实看中这赵国使臣,于是连续三天派人去请,但也并不强求。从人估算赵武灵王已经到了赵国境内,这才向秦昭襄王摊牌:“那位使臣就是我们伟大的主父!”

秦昭襄王愕然,立即派兵追赶,可惜赵武灵王早已远去。

一代雄主秦昭襄王,是如何用五十六年、四场大战,将六国由猛虎变成绵羊的?

是如何用五十六年、四场大战,将六国由猛虎变成绵羊的?

在秦国统一的过程中,秦昭襄王在位的五十六年是秦国对山东六国极为关键的决胜时期。在此期间秦国在与列国征战中,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对后来秦国一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关键性或许不弱于商鞅变法和秦灭六国。作为在位时间最长的秦国君主,秦昭襄王用漫长的一生,扫平了所有可能与秦国竞争的对手,为后来者铺就了一条坦途。

在秦昭襄王刚刚继位的时间里,由于“举鼎绝膑”而亡的秦武王没有留下子嗣,秦国内部经历了一场“季君之乱”,国力有所下滑,而在同一时期,秦国的竞争对手们都还很强大。此时的魏、韩虽然经历了多次大败,但国本犹在尚有一战之力。楚国虽然在丹阳之战和蓝田之战中败于楚国,但仍然是一个“地广五千里”的庞然大物。齐国更是自齐威王以来就是雄踞东方的霸主。秦国的近邻赵国更不必说,自“胡服骑射”以来就迅速崛起,强大到令人生畏,就连秦昭襄王自己都是在赵武灵王的庇护之下才做了秦王的,或许只有那个刚刚经历了“子之之乱”被齐国趁火打劫的燕国才算是一个比较弱的对手了。

面对这样一群强大而棘手的对手,对年轻的秦昭襄王来说,是一个极其严峻的考验。幸运的是他身边有一群能力非凡人物辅助,如他的母亲宣太后芈八子,如他的舅舅穰侯魏冉,如他的叔叔智囊樗里疾,如杀神白起,如名将司马错等等。除了这些出类拔萃的人才以外,秦昭襄王还有一项更为重要的依仗,他的父祖为他留下的最为重要的遗产——商君之法。有秦法的保障,纵然主少,但无忧国疑疑,秦人依然能够内务耕织,外战诸侯一切井井有条。在这样的基础上,秦昭襄王终于开始直面他的对手,用他余生的五十六年,鲸吞蚕食,把山东六国从獠牙外露的猛虎,一个一个地变成温顺可人的绵羊。

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秦将白起率秦军十万在伊阙与以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率领的韩、魏、东周三国联军对峙。白起利用韩、魏两军貌合神离,为求保存实力,不愿率先与秦军交战的战机,采取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作战策略,先后攻破两军阵地,斩首二十四万。此战之后韩、魏两国最后的精锐也丧失殆尽了,秦国开始以不可挡之势东出中原。同时,白起作为秦国最璀璨的一颗将星,也在这一战中冉冉升起。

公元前284年, 五国伐齐,秦昭襄王响应燕昭王和乐毅的号召,参与合纵攻齐。由于秦国出兵牵制了齐军主力,乐毅轻松赢下济西之战,进而攻破临淄城,齐国几近灭亡,只余两城苦苦抵抗,秦军则适时撤出战场,没有对齐国赶尽杀绝。燕昭王死后,燕惠王不信乐毅,换骑劫为将,给齐国复国之机,这才有了“田单复齐”。经此一战,燕国、齐国两两衰弱,再也无力抗秦,不得不成为秦国“远交”的对象。

公元前279年-公元前278年 ,鄢郢之战,秦将白起在司马错攻占楚国黔中郡之后的第二年再次大举攻楚。白起以数万骑兵沿汉江东下,攻取沿岸重镇,沿途掠食补给军需,如飓风般突入楚境,攻至鄢郢。后来白起因洪水灌鄢城,攻破拱卫郢都的军事重镇,第二年又攻下楚国都城郢都,火烧楚国宗室陵墓,迫使楚王迁都。鄢郢之战对楚国来说是几乎致命的打击,楚国从此再也无力与秦国相争了。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秦、赵因上党之争引发将近三年的对峙在这一年迎来决战的时刻,秦将白起以等量之兵围困赵括于长平。赵军断粮四十六日,在数次突围无果,主将赵括战死的情况下投降,后降卒尽数被杀。此战,赵国折损士卒四十余万,举国粮草消耗殆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积累的国力、军力一朝成空,再也无力阻挡秦国东出的步伐。

秦昭襄王在位的五十六年里,秦国与列国战争无数,歼灭六国士卒百余万,攻城略地无数,坐看六国从獠牙外露的猛虎,一个一个的变成温顺可人的绵羊,而这四场留名于世的战争,正是他功业的顶点。可惜的是,长平之战后,秦国将星白起陨落,秦军折戟邯郸城下,丧失了一次统一六国的战机,若非如此,秦昭襄王的功业当再进一步

秦昭襄王对于秦国统一六国的作用十分关键的,在与六国的一系列征战之中,他的出现,其关键性不弱于商鞅变法、秦灭六国等等。在他执政期间,扫平了所有可能与秦国为敌的对手,为后来者的成就铺出了一条坦途。他之所以能用五六十年便做到这些成就,还要得利于他身边的这群能力非凡的人物,更要依赖他的祖父为他留下的重要遗产商君之法。

在公元前293年爆发了伊阙之战,白起率领秦军10万,与魏将公孙喜等大战,并利用韩、魏两国的矛盾,采取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作战策略,攻破了敌军,并使两国的精锐损失殆尽,至此秦国以势不可挡之势东出中原。

而在公元前284年的时候,秦昭襄王响应燕昭王和乐毅的号召,联合燕国攻打齐国,出兵牵制其军主力,使燕国赢下了济西之战,至此齐国几乎灭亡。经过这一战,燕国和齐国的两国国力也衰弱了无法抗争秦国,只能成为他们的外交对象。

鄢郢之战中秦将白起,带领数万骑兵沿汉江东下,攻取了楚国的沿岸重镇,并掠夺楚军的粮食补给,之后借助水淹鄢城攻破了这一城池,第二年又攻下了楚国的都城,火烧了楚国宗室陵墓迫使楚王迁都,之后楚国便一蹶不振,无力与秦国争夺天下了。

而在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国又发生了决战秦将白起,又在这一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将赵兵围困于长平,在此困境下,赵国主将赵括战死,随后赵军全部投降,赵国彻底战败。损失军队达到40多万,粮草也消耗殆尽。这样赵国也不能阻挡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了。

秦昭襄王时代,是秦国一统天下过程中的决定性的时代。秦昭襄王的功绩即便是与其曾孙秦始皇相比,也不遑多让。秦昭襄王在位期间,通过征伐为主、外交为辅,极大地打击了东方六国。秦昭襄王时期的秦国重用白起、蒙骜等一大批名将,直接主导或间接参与了五场大战役:
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白起率领秦军共斩首韩魏联军24万,从此韩魏再也不是秦国的对手。

公元前284年,五国伐齐之战,秦国牵制了齐军至少20万主力,使得乐毅率领的联军打赢了济西之战,连克72城,导致齐国差点灭亡,虽复国,然元气大伤,再也无法争霸天下。

公元前279—前278年,鄢郢之战,白起率领秦军全歼楚国至少30万主力,夺取了包括楚国都城在内的大片土地,楚国被迫迁都,并从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273年,华阳之战,秦军共歼灭魏赵联军15万,其中魏军13万,赵军两万,从此魏国更加不堪一击。
公元前262—前260年,长平之战,赵国45万主力部队几乎全部战死长平,赵国从此也失去了单独对抗秦国的能力。

通过上述这五场大战役,秦国直接或间接地消灭了东方六国百万以上的主力,使得秦国与东方六国的国力消长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秦国一家独大,东方六国即使联手,也再不是秦国的对手了!更何况,秦国还通过外交手段对东方六国进行进一步的瓦解和分化,使得东方六国更加离心,同时也更加不是秦国的对手了!
张仪连横之术再旁,白起屠刀在手。秦得到巴蜀,无后顾之忧,地理位置,函关之险,出则是猛兽,退可自保,巴蜀山路陡,楚国进攻秦国,只有武关与函关,没有四战之地的忧患,游牧民族,匈奴,没有完整的编制,打他们跟打狗一样。 张仪连横之术再旁,白起屠刀在手。秦得到巴蜀,无后顾之忧,地理位置,函关之险,出则是猛兽,退可自保,巴蜀山路陡,楚国进攻秦国,只有武关与函关,没有四战之地的忧患,游牧民族,匈奴,没有完整的编制,打他们跟打狗一样。 张仪连横之术再旁,白起屠刀在手。秦得到巴蜀,无后顾之忧,地理位置,函关之险,出则是猛兽,退可自保,巴蜀山路陡,楚国进攻秦国,只有武关与函关,没有四战之地的忧患,游牧民族,匈奴,没有完整的编制,打他们跟打狗一样。 张仪连横之术再旁,白起屠刀在手。秦得到巴蜀,无后顾之忧,地理位置,函关之险,出则是猛兽,退可自保,巴蜀山路陡,楚国进攻秦国,只有武关与函关,没有四战之地的忧患,游牧民族,匈奴,没有完整的编制,打他们跟打狗一样。
很简单,合纵连横嘛。关外六国都是要联合中的,关内的秦国却要连横。
苹果首先打垮了韩国,因为韩国是最小的一个国家四战之地,然后又干垮的魏国。
紧接着又打跑了赵国和楚国。那么齐国和燕国基本上就没什么实力了。
近交远攻是秦国的战略用的很好,所以他最终统一的六国。

历史上,赵武灵王比秦昭襄王如何?

秦王厉害秦王善始善终,虽然在秦昭王手上没有大手笔的改革,但他爷爷孝公刚进行过商鞅变法,所以在他手上也没有改革的必要。而他作为一个质子回去即位,而即位后不仅没有走偏国家的发展路线,反而经过一系列努力,为始皇统一奠定下基础。所以,从一个国君的角度上看,秦昭襄王几乎无懈可击。
而赵武灵王,看上去貌似他进行改革,而且很有成效,但他有始无终。国家的安定是变法的基础,虽然你变法成功,但你保证不了国家的安定,那再强的经济、军事实力,国家也无法强大。有如晋国被瓜分那样,当年的晋国何其强大,不就是因为内部不安定而最后分裂,给了秦国统一的机会吗。作为一个改革家,赵武灵王很厉害,但可惜的是他的正职是国君,作为国君,赵武灵王很失败。
赵武灵王是高歌猛进,秦昭襄王是稳步增长。如果赵国后面的国君不那么昏庸的话,赵武灵王一代雄杰带出来的赵国也不至于败得这么惨。不管怎么样顺应潮流的改革家都是伟大的,赵武灵王也不例外
赵武灵王厉害!赵武灵王比战国任何一个君王厉害!因为其他君王都是依靠大臣,比如秦昭襄王靠张禄,秦孝公靠商鞅,秦惠文王靠张仪,魏文王靠吴起,齐威王靠孙膑,可是赵武灵王依靠谁了?赵武灵王是战国唯一一个白手起家的君主
个人觉得赵雍是几千年来不世之材,古今历代帝王和王侯很少有能出其右者。就胡服骑射一项,就冠绝古今中外。

一代雄主赵武灵王,为何会沦落到掏鸟窝、捉老鼠,最后还被饿死的下场?

说起赵武灵王,大家应该都知道赵武灵王让自己的士兵学习的胡服骑射这件事情吧。正是由于赵武灵王的先见之明,让士兵学习胡服骑射,从而才得以让赵国的领土给扩大。从而让赵国有了一定的影响,各种制度才得以改革。

后人对赵武灵王这个人的褒贬不一,但是大部分人都是对他称赞叫好的,可以从赵武灵王这个人的谥号来看出,又有灵又有武。

赵武灵王对他的平民百姓真的是非常的好,百姓都很尊重他,所以赵武灵王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明君啦。

近代的一些学者,比如说梁启超称赞他为皇帝之后第一伟人,由此来看,赵武灵王真的是非常的受人所推崇的。

然而为什么赵武灵王在自己能够享清福的时候却沦落到了捉老鼠,掏鸟窝,老鼠最后还被饿死的这种地步呢?这就要开始说一下赵武灵王这个人,他其实是一个非常多情的人。

赵武灵王在晚年的时候自己的耳根子比较软,听信了自己当时宠幸的一个爱妃的话,将自己宠幸爱妃的孩子做了太子,然后还又将自己先前立下的太子给废掉了。

当初立的太子是公子章,最后立的太子是公子何,后来因为公子何坐上了自己的位置,赵武灵王觉得自己对公子章有歉意。想要把天下一分为二,让他们两个人一人管一部分。

但是公子章最后被公子何给杀了,并且把赵武灵王也给囚禁起来啦。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赵武灵王沦落到如此的下场。

那是因为他对于两个儿子的暧昧不清,以及对于政治形势错误的判断。

按照历史来说,他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王,并在早年的时候多有体现;在他的父亲去世后,他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国家的新王,那时的他不过是十五岁,本是一个应该享受少年时光、享受成长快乐的年龄,却因为自己的出生而背负了太多太多。

年轻的王,成熟的心

在自己的父亲去世后,其他几个比较强大的国家,将赵国此时的情况视为了吞并它的机会。因为就是在这个时候,这个国家正处于新老之王交替的时候,说白了,在这个时候的赵国上层是极其不稳定的,而且此时上台的王,还只是一个年纪轻轻的小孩,所以它们便是看准了这样一个时机,决定趁着自己向赵国派使者去悼念的时候,找准机会对其发动进攻。

可是他们错了,这个年纪轻轻的王,却也有着自己的思想。他敏锐的政治敏感性,使得他察觉到了这次的危险,他为了能够牵制住这几个想要进犯自己国家的势力,为了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不好欺负,展开了一系列的牵制计划。他先是联合了其他两个老牌的盟友组成了严密的“金三角”,然后又通过重金、以及说客的游说,成功的说动了一些胡人国家,对于这些敌人的后方采取骚扰式的攻击。

最终,这位十五岁的王,通过自己的雄才大略,成功的化解了自己刚刚上位时的危机;除此之外,为了能够提升国家的军事力量和综合国力,他还积极的对国家的军事、政治进行改革,主要的成就有“胡服骑射”,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做法,使得这个国家的国力一举超过了其他几个国家。

壮年糊涂

他的一生,最爱两个女人,一个是正室韩姓,一个是偏室吴氏,这两个女人一个端庄贤惠,一个妩媚多姿,先后给他生下了公子章和公子何两个儿子。因为公子章是正室所生,而且又是大儿子,所以被他立为了太子,可是在后来,因为他对于吴氏的喜爱,导致了他产生了废公子章的太子之位,让公子何取而代之。虽然在最初只是一个设想,但是因为吴氏死前请求,到了他坚定了自己的这个想法,于是他便在吴氏去世后,将原本是太子的公子章废除,拥立了公子何为太子。

后来,因为他害怕自己在外征战的时候战死,会导致国内的群龙无首,会导致国家的动乱,所以他在壮年的时候主动禅让,将自己的王位让给了太子何,而自己当上了主父,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太上皇。他想通过这样的做法来形成一个“二元政治”,使得自己负责对外征战,而王负责处理内政,虽然他的想法是美好的,但是因为在政治权力的规则下,是不允许拥有两个王存同时在的,因为多元的权力也会导致国家的动乱。

不出所料的事情发生了,虽然他想要建立一个多元政治的局面,但是随着太子何尝到了权力的滋味后,便慢慢的将父亲的影响力也吸干了,导致了赵武灵王的没落。要知道那时的他是一个壮年的年纪,慢慢的便又不甘于被取代,所以他便想要扶植原来的太子章,将其封为代国的王,使得自己重新获得权力,后来正因为如此,导致了太子章、赵武灵王和太子何的反目,为了权力的政变使得兄弟和父子的反目。

最后,太子何的手下将太子章诛杀,对于赵武灵王却没有动手,只是将其困在宫殿中,不让其出来。因为这个宫殿中没有什么粮食,而且太子何借口国事繁多,所以对于自己父亲的死活没有过问,这就使得了他的手下活活将赵王饿死,以如此残忍的手法替太子何除掉了抢夺其权力的大患。

一代雄主赵武灵王沦落到掏鸟窝、捉老鼠最终还被饿死,是他的小儿子赵何所逼,也是他自己一手制造的。

提到赵国的赵武灵王,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即是他励精图治,使得赵国国力强盛,而在军事上采用胡服骑射,在和匈奴的作战中作战勇猛,维护了国家的稳定。

而我们所不知道的是关于他的另一面,当赵国一天天强盛的过程中,赵武灵王突然宣布退位,让十三岁的小儿子赵何来继承王位,这的确是个匪夷所思的想法。

因为当时他正值壮年,一无疾病,二无所忧心之事,并且赵何还有个哥哥,叫做赵章。赵武灵王的这一做法遭到了众多大臣的反对,但是他固执己见,他不仅喜欢小儿子赵何,而且认为此时退位给赵何能够给与他很多指导,而且能够历练他治理国家的能力。

但是赵何真正继位以后,他的父爱开始泛滥了。这是由一次他看到他的大儿子赵章面对赵何俯首称臣引起的。

于是这个愚蠢的父亲提出将赵国一分为二,一半给赵章,一半给赵何,分开治理。

这对于他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此时的赵何已非昨日的儿子,他已是一国国君,怎么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呢。这引起了赵何足够的警惕,于是他杀死了哥哥赵章;而借机将父亲困在了沙丘。

而这一困就是三个多月,可怜的赵武灵王吃光了里面所有的东西,最后掏鸟窝、捉老鼠吃,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最终活活饿死。

赵灵王最终落到这种地步,也算是自己造成的。虽然赵灵王在前期的改革上算是一个比较有智慧的君王,但是在其他方面,赵灵王就显得有些逊色了,不然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众所周知,在历史上,赵灵王凭借改革胡服骑射制度让他流芳至今,当时,和胡人作战的时候,赵灵王发现他们的宽袖长袍在战场上很是吃亏,所以学习胡人,将军队的服装都改成了像胡人那样束口的衣服,从而使将士们在战场上,行动更加灵活,减少伤亡,增加战胜率。这一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使赵灵王的江山日益稳固。

但是,赵灵王除了上述的才能之外,还有一个十分不好的缺点,那就是特别容易听信别人的话,这个缺点是造成他晚年沦落到掏鸟窝、捉老鼠这种凄惨境遇的直接原因。刚开始的时候,赵灵王立了自己的儿子公子章为太子,后来听信了自己宠幸的女人的话,将太子换成了该女子的儿子公子何。作为君王,换太子如此草率并且耳根子如此之软,造成悲剧也是活该。

后来,赵灵王又觉得对不住公子章,希望将天下一分为二,公子章与公子何每人管一半。公子何作为太子,对自己父亲的这种行为是愿意的,于是公子章在赵灵王的支持下发起了进攻。最终,公子何杀掉公子章赢得了战争,而赵灵王也被公子何圈养起来了,所以赵灵王不得不自己找吃的。最终,赵灵王还是被饿死了。

赵武灵王的下场有一点和千古第一帝——秦始皇,有的一拼那就是死地都是“沙丘”,而赵武灵王也是更加悲催,活活被饿死的,这就悲催了,先点个题“溺爱”,赵武灵王的下场完全是自己一路作出来的,一代明君就这么被自己的儿子给黑了。 大家好我是搜史君,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不立长子,立幼子——埋祸患



不知道赵武灵王是不是也在追《九州飘渺录》,学北陆青阳部落让小儿子来继承大统,自己能享福。



要说这英明一世的赵武灵王,在国家大计上为何如此糊涂,我们就自己来看看吧!

我可以说年轻的赵武灵王绝对是人中之王,他老爹赵肃侯死时赵武灵王才是个十五岁的毛头小子,虽然在当时已经算是成人了,但是要在春秋乱世之中保全国家也是很难的,在各国之间周旋,在如今一个半大的孩子甚至连自己的事都处理不好,还指望管理国家呢!

赵武灵王不同,后来的大秦帝国多少也有一点赵武灵王的功劳,为啥我要这么说呢?因为有一个电视剧叫《芈月传》其中芈月为大秦宣太后,而其子秦昭襄王之所以能继承大统可以说和赵武灵王有极大的关系,这么一个“精干”之人为何会犯下如此无知的错呢?

有首歌里给了我们答案:“因为爱情他不会轻易悲伤……”

赵武灵王的宠妃吴妃给他生了个儿子,名叫“赵何”,没想到赵武灵王还是一个深情之人,吴妃死后爱屋及乌的想要将王位传给赵何,这样的话老大赵章就没机会了。没办法就求救大臣,请赵武灵王不要废了他,可惜没用,赵武灵王用情太深,无法自拔。

为了让赵何上位,宁可自己退位,也要保赵何上位,这固执也没谁了,整个中国历史罕见,赵章也只能认栽了。谁让老爹疼小的呢。

二、江山分两半,从此天下乱

大家都知道最后赵武灵王把赵国分成两半,一半给了赵王何,一半给了公子章,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赵武灵王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

我在想当时赵武灵王为何将王位给了赵何,最后又让公子章和赵王何一起执掌江山,当年找赵武灵王拼老命的把赵何推上去,现在在把赵章拉进来,这不是添乱嘛!赵武灵王,正当壮年退位了,但野心依旧在,本来自己“垂帘听政”四年,就已经让身为此时赵王的赵何反感了,你在加进来一个赵章,这不是更乱吗? 的确,赵国从此不在太平了。

赵武灵王的贵人是肥义,肥义可是在赵武灵王还年轻的时候就辅政开始使得赵国成为诸侯国之中的霸主。 但是肥义被赵武灵王派给赵王何当老师,肥义被赵武灵王信任,而今又专心为赵王赵何服务,你觉得就算有赵武灵王支持,赵章能做大吗?

在沙丘,赵章想要借机会除掉赵王何没想到,还是被跟着自己老父亲的肥义给破坏了,我在想赵武灵王是感觉愧对赵章还是感觉赵章比赵何有才,不管如何,此时的赵何已经觉得自己老爹赵武灵王碍事了,所以在反杀哥哥赵章后命令人把老爹围困在主父宫里活活的憋了三个月饿死了。

赵武灵王完全是自己作死,好好的王不当,给小儿子,最后还是小儿子逼死自己。

赵武灵王和秦昭襄王 谁强

他是不是打算灭秦
赵武灵王强!可以看看历史赵武灵王做太上皇的时候!想从北方九原一举打败秦国!秦国主要是函谷关强!北方防守弱!可惜最后沙丘政变赵武灵王死了,就没有实现!
赵武灵王
本文标题: 历史上类似赵武灵王和秦昭襄王、宋武帝和魏太武帝这种相差一代且对立的雄主,还有哪些(中外均可)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247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明朝剑的剑尖是圆的,而刀尖反而是尖的找一篇文!!很带感的一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