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样生火的

发布时间: 2022-05-05 17:01:3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9

中国古代是如何生火的?火在古代有着广泛的使用,夜晚可以用于照明,火也是做饭生火的重要工具,古代中国如:唐宋元明清这些朝代中的中国...

古人是怎么样生火的

中国古代是如何生火的?

火在古代有着广泛的使用,夜晚可以用于照明,火也是做饭生火的重要工具,古代中国如:唐宋元明清这些朝代中的中国古代人民是如何生火的?

周代,钻木取火之法已经大行。除木燧外,兼用金燧取火。《周礼》载:秋官避开炬,负责用"夫燧"向太阳取明火。

到了汉代,仍用金燧取火。当时也叫阳燧。即用铜镜向日取火,也用艾引火燃烧。到了宋代,仍然流行金燧取火之法。到了魏晋六朝,已经有以石敲火了。敲石所发的火,叫"石火"。

宋时,民间劈小杉条,并染上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迅即得火,人呼之为"引光奴"。后来一些以此为业者,则呼之为"火寸"。以石敲火之法盛生后,必须有引燃物配合,所以"发烛"、"火寸"等助燃物的行业就逐步发展起来。 

光绪初年,火柴还未盛行。当时取火技术又进了一步,用一种叫"火镰"的工具。这种火镰,缝皮为包,安铁为刃内装火石一片,火绒一团,如果要用火,取火绒豆许,放在石上,再用铁刃撞击,能发出火星,顷刻间就得火,是当时吸旱烟者不可离身之物。

后来有了火柴,火镜、火石、火绒等物就逐渐衰落了,最后消失。

扩展资料

生火最重要的两件材料是火种和引火物,后者主要是干燥、蓬松的植物纤维或绒毛,比如棉絮、椰子壳纤维或是蒲绒,而前者一般是利用摩擦生热的原理获得的。贝尔·格里尔斯在节目中演示了几乎所有的人工摩擦取火的方法,包括钻木取火、火犁、火锯和火弓。

其中相对简单又便于实现的是火犁法,这是太平洋地区常见的一种取火方法,利用硬木棒的一端在木质底座上的槽内进行持续快速磨擦,直至集聚的热量将槽内的木屑点燃,然后将燃着的木屑放入堆集在槽前端的引火物中,小心地吹旺直到燃起火苗。

然后依次加上细柴、粗柴和整块的树段,最后就可以得到一堆熊熊燃烧的大火。效率最高的是印第安人常用的火弓,可以节省80%的体力,但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技巧,设备也比较复杂,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钻火板,一是钻竿、弓木和绳子的组合。

介于两者之间的是火锯,将一段粗干树段一头劈开,再用石块将裂缝撑开,塞上引火物,用一根长约两尺的木棍或藤条穿入,将树段固定,迅速地抽动木条,使之摩擦发热而将引火物点燃。

不管是哪种方法,取火时都不是仅靠蛮力的,关键是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并不失时机地吹气输氧,才能使肉眼看不见的火星蔓延起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生火

远古时期是利用两根木枝互相摩擦而生火,继后使用打火石及铁片,但生火需时比较长,需要一、两分钟。纸发明以后采用火折子生火,接着就是火柴。
根据记载最早的火柴是由我国在公元577年发明的,当时是南北朝时期。唐宋以后火柴应该得到大规模应用了吧。
其后才在马可波罗时期传入欧洲,后来欧洲人就在这个基础上发明一度被人称为“洋火”的现代火柴。“洋火”能借着摩擦生火。而发明这种火柴的人是英国的沃克,他在1826年利用树胶和水制成了膏状的硫化锑和氯化钾,涂在火柴梗上并夹在砂纸上拉动便产生火。

以上来源于火折子的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0081.htm
  火,从远古时代开始,一直被人类所使用。那么,火是怎样被发现,又如何取得的呢?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古代取火法主要有三:1、用木燧;2、用金燧;3、用石敲火。
  木燧:即钻木取火。相传,远古人民"茹毛饮血",还不知道取火进行熟食。有一个叫燧人氏的人,见大鸟啄木出火(也有说看到森林自行起火),认为木中藏火,于是"几经攻治,几番试验",才创造出人工钻木取火的法子,人类才有了自己取的第一把火。此法后世一直沿袭,曾经历了数千年之久。这一古老传说,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步到人工取火的情况。
  周代,钻木取火之法已经大行。古代所钻之木,一年之中,根据不同季节,还要随时改变。《周礼·月令》规定:春天用柳,夏天用枣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树,冬天用槐檀,这叫"改火"或"更火"。因为,古人认为:只有根据木的颜色,与四时相配,才能得火,反之则不能得火。也就是说,每逢换季之时,就要改新火。到了南朝,当时仍行钻木取火,但取消过了"更火"这一风俗,不实行改木。
  到了唐代,钻木取火之法,更加广泛流行。唐杜甫《清明诗》:"旅雁上云归此塞,家人钻火用青枫。"青枫是枫木,用于春日取火。崔元翰诗:"操舟众工立禁岸,湿橹钻火磨星红。"湿的木橹也可出火,说明凡木皆可出火。有趣的是每逢寒食节,为了纪念介子推,有禁火而寒食的习俗。因此,每年冬天保存下来的火焰熄灭了。到了清明,又重新钻木取火。唐代皇帝在每年清明日要举行隆重的赐火仪式,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大臣的宠爱。
  金燧:金燧,即向太阳取火。在周代,除木燧外,兼用金燧取火。《周礼》载:秋官避开炬,负责用"夫燧"向太阳取明火。夫燧,是古人在日下取火的一种用具。它是用金属制成的尖底杯,放在日光下,使光线聚在杯底尖处。杯底先放置艾、绒之类,一遇光即能燃火。因此,夫燧即金燧。另外,《考工记》记载了用金锡为镜,其凹面向日取火的方法。可见,我国在四千年前已有使用光学原理取火的技术了。
  取了汉代,仍用金燧取火。当时也叫阳燧。即用铜镜向日取火,也用艾引火燃烧。到了宋代,仍然流行金燧取火之法。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一段详细的记载:用凹面铜镜放在太阳下,其光都聚向内。在离镜一二寸处,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触物即着火。实际上这就是今天的凸面玻璃镜。如果我们拿这玻璃镜,向着太阳,镜也会聚如豆,再用易燃物放在底下,顷刻间即可得火。古代没有玻璃,故用金镜。现代的太阳灶就是从这一道理发展而来的。过去古人出门,身边都带着燧。因为那时的燧为尖顶杯,体积很小,都佩带腰间以备用。但以阳燧取火,有个不足之处,就是天阴或夜晚就不能取到火。故古人往往是"左佩金燧,内佩木燧"。这样,有太阳就以金燧取火,没有太阳则以木燧取火。
  以石敲火:到了魏晋六朝,已经有以石敲火了。敲石所发的火,叫"石火"。潘岳诗:"烦如敲石火"。刘勰在《新论·惜时》中,曾形容人的短促一生,犹如"石火"。到唐时,敲石取火者更多。柳宗元诗:"夜发敲石火,山林如昼明"。白居易诗:"深炉敲火煮新茶,石火光中寄此身"。
  古代以石敲火之法,是用铁片与石相撞,下面在放着"火绒",当火星落在绒上,燃烧时,再用"取灯"接引,即取得火。火绒,是艾或纸,加以硝水制成,揉之使软,极易起火。"取灯",北方叫"发烛",以褪皮麻秸做成小片状,长五六寸,涂硫磺于首,遇火即燃,用以发火。在南方,发烛则用松木或杉木制成。高士奇《天禄识余》中记载:"杭人刻松木为小片,其薄似纸,溶硫磺涂木片头,作为接火之用。"宋时,民间劈小杉条,并染上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迅即得火,人呼之为"引光奴"。后来一些以此为业者,则呼之为"火寸"。以石敲火之法盛生后,必须有引燃物配合,所以"发烛"、"火寸"等助燃物的行业就逐步发展起来。
  光绪初年,火柴还未盛行。当时取火技术又进了一步,用一种叫"火镰"的工具。这种火镰,缝皮为包,安铁为刃内装火石一片,火绒一团,如果要用火,取火绒豆许,放在石上,再用铁刃撞击,能发出火星,顷刻间就得火,是当时吸旱烟者不可离身之物。后来有了火柴,火镜、火石、火绒等物就逐渐衰落了,最后消失。
钻木取火
1.周代,钻木取火之法已经大行。古代所钻之木,一年之中,根据不同季节,还要随时改变。《周礼·月令》规定:春天用柳,夏天用枣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树,冬天用槐檀,这叫"改火"或"更火"。因为,古人认为:只有根据木的颜色,与四时相配,才能得火,反之则不能得火。也就是说,每逢换季之时,就要改新火。到了南朝,当时仍行钻木取火,但取消过了"更火"这一风俗,不实行改木。
2.到了唐代,钻木取火之法,更加广泛流行。唐杜甫《清明诗》:"旅雁上云归此塞,家人钻火用青枫。"青枫是枫木,用于春日取火。崔元翰诗:"操舟众工立禁岸,湿橹钻火磨星红。"湿的木橹也可出火,说明凡木皆可出火。有趣的是每逢寒食节,为了纪念介子推,有禁火而寒食的习俗。因此,每年冬天保存下来的火焰熄灭了。到了清明,又重新钻木取火。唐代皇帝在每年清明日要举行隆重的赐火仪式,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大臣的宠爱。
3.在周代,除木燧外,兼用金燧取火。《周礼》载:秋官避开炬,负责用"夫燧"向太阳取明火。夫燧,是古人在日下取火的一种用具。它是用金属制成的尖底杯,放在日光下,使光线聚在杯底尖处。杯底先放置艾、绒之类,一遇光即能燃火。因此,夫燧即金燧。另外,《考工记》记载了用金锡为镜,其凹面向日取火的方法。可见,我国在四千年前已有使用光学原理取火的技术了。
到了汉代,仍用金燧取火。当时也叫阳燧。即用铜镜向日取火,也用艾引火燃烧。到了宋代,仍然流行金燧取火之法。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一段详细的记载:用凹面铜镜放在太阳下,其光都聚向内。在离镜一二寸处,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触物即着火。实际上这就是今天的凸面玻璃镜。如果我们拿这玻璃镜,向着太阳,镜也会聚如豆,再用易燃物放在底下,顷刻间即可得火。古代没有玻璃,故用金镜。现代的太阳灶就是从这一道理发展而来的。过去古人出门,身边都带着燧。因为那时的燧为尖顶杯,体积很小,都佩带腰间以备用。但以阳燧取火,有个不足之处,就是天阴或夜晚就不能取到火。故古人往往是"左佩金燧,内佩木燧"。这样,有太阳就以金燧取火,没有太阳则以木燧取火。
4.以石敲火:到了魏晋六朝,已经有以石敲火了。敲石所发的火,叫"石火"。潘岳诗:"烦如敲石火"。刘勰在《新论·惜时》中,曾形容人的短促一生,犹如"石火"。到唐时,敲石取火者更多。柳宗元诗:"夜发敲石火,山林如昼明"。白居易诗:"深炉敲火煮新茶,石火光中寄此身"。
古代以石敲火之法,是用铁片与石相撞,下面在放着"火绒",当火星落在绒上,燃烧时,再用"取灯"接引,即取得火。火绒,是艾或纸,加以硝水制成,揉之使软,极易起火。"取灯",北方叫"发烛",以褪皮麻秸做成小片状,长五六寸,涂硫磺于首,遇火即燃,用以发火。在南方,发烛则用松木或杉木制成。高士奇《天禄识余》中记载:"杭人刻松木为小片,其薄似纸,溶硫磺涂木片头,作为接火之用。
"宋时,民间劈小杉条,并染上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迅即得火,人呼之为"引光奴"。后来一些以此为业者,则呼之为"火寸"。以石敲火之法盛生后,必须有引燃物配合,所以"发烛"、"火寸"等助燃物的行业就逐步发展起来。
光绪初年,火柴还未盛行。当时取火技术又进了一步,用一种叫"火镰"的工具。这种火镰,缝皮为包,安铁为刃内装火石一片,火绒一团,如果要用火,取火绒豆许,放在石上,再用铁刃撞击,能发出火星,顷刻间就得火,是当时吸旱烟者不可离身之物。后来有了火柴,火镜、火石、火绒等物就逐渐衰落了,最后消失。

远古人类是怎么人工生火的?

使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人类最早的人工取火方式是“钻木取火”和“击石取火”。

1、钻木取火:

钻木取火传说是燧人氏发明的。他看到鸟在啄木时,摩擦产生火花,因此受到启示,发明了钻木取火。人类学会了人工取火之后,更多加热食物的方法出现,茹毛饮血的时代结束了,“烹饪”渐渐出现。

2、击石取火:

相传,击石取火是上古时期炎帝的发明,可能是原始人类在制作石器时,从石击会产生火星的现象中受到启发,逐渐掌握了击石取火。

能够使用火是人类与野兽的一大区别,那么古人是如何生火的?

钻木取火,击石取火🔥

在古代没有火柴和打火机的人们是怎样“生火”的?

恩格斯曾说: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起火超过了蒸汽机。

发现火使用火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对火的掌握将人们与野兽区分开。

现代的厨房由各种家用电器和燃气灶霸占,已经很少手工生火,即使在偏僻的地区,仍然需要烧火做饭的地方,引火也只需打火机轻轻一按,就能够轻易点火。

生火工具已经脱离了最初的职能——满足人们饮食和取暖的基本生活需求,变成了抽烟或者点蜡烛时的消遣工具。

而在古代,生火工具是事关衣食住行的重要物资,那么在没有火柴和打火机的古代,人们是如何生火的呢?


上图_ 现代仿制的钻木取火工具

1、钻木取火

原始人类最早的火种应该是大自然的恩赐,雷击树木产生的火被发现可以用来加工食物。

《韩非子·五蠹》中记载:民食果蓏(luo,三声)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燧人氏钻木取火就来源于此,这种方法让人们即使在没有雷火的情况下也可以自己生火。

钻木取火到现在为止还被用于野外生存,著名的野外生存专家贝尔曾多次在节目中展示,但这种取火方式如果没有技巧的话大部分人都不能成功,并且在揉搓木棍的过程中还会对手心造成伤害。


上图_ 火石

2、古代版火柴

我国最早记载的火柴于公元577年由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宫女发明,用木棒蘸取易燃的硫磺或者直接将硫磺粘在木棒上,把这些木棒靠近火石,利用火石撞击产生的火星引燃。

这种古代版火柴后来被传入欧洲,西方人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火柴进行改革,1827年英国人沃克将三硫化锑和氯酸钾粘在木棒上,在砂纸上用力划就能通过摩擦生热来引火,因此他被认为是现代火柴的发明者,但是这种火柴极易自然,后经过几次改革。

1855年瑞典人将红磷涂在火柴盒上,硫磺和氯酸钾粘在木棒上,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分开使火柴性能趋于稳定,后来清末这种安全火柴传入中国,因其低廉的价格和实用性迅速在中国流行,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舶来品,称之为“洋火”,现代火柴的制作原料和流程其实非常简单,但是当时的中国制造业连火柴都无法生产,因此直到现在老一辈的人称火柴还是“洋火”。

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发表于1846年,说明那时欧洲的火柴已经大面积生产并使用。


上图_ 近代生产的火柴

3、火寸条

北宋名臣陶谷在《清异录》中提到过“夜中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杉条染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货者,易名火寸”,有时夜里要起床,光点火都要很长时间,于是有人用杉木条整个放在硫磺里侵染,储存起来备用。那时的人们将此称为引光奴,后来这种东西进入市场售卖,更名为火寸条。

元朝明初的学者陶宗仪在《辍耕录》里记载: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硫磺涂木片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粹儿,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

陶谷和陶宗仪说的已非常接近现代火柴,因此有人说这才是火柴的原型,但这时候的火寸条自身不能生火,同样需要火刀火石撞击产生的火星才能生火,这种火寸条其实更像是南北朝时期北齐火柴的改良版。


上图_ 火折子

4、火折子

火折子,被称为古代黑科技。

一提到火折子,人们脑海中立马能浮现很多场景,影视剧中经常见到人们拿着火折子拔了盖子以后轻轻一吹,小火苗就立马冒了出来,简直是古人居家旅行的必备神器。

火折子的使用原理非常简单,利用了化学上的复燃——即可燃物在缺氧环境中不彻底熄灭,一遇到富氧环境就能够重新燃烧。

虽然原理简单,但火折子制作起来却很麻烦,古人将白薯蔓在水中浸泡后取出捶打,而后加入棉花芦苇等再次浸泡捶打,晒干后加入硫磺、硝石、松香等易燃物,最后取出拧成绳子用纸裹好,点燃后放入竹筒里盖上盖子,人为造成缺氧使之不能充分燃烧,等到用的时候拔开盖子吹燃或者摇晃使其与空气充分接触就能复燃。

由于原料昂贵制作过程复杂,古代一般只有权贵才能用得起火折子,所以古装电视剧中穷人家还用火折子是不符合实际的。



上图_ 镶银蝙蝠的清代火镰

5、火镰与火石

虽然将火镰与火石放在最后,但它们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被古人发现并使用,而后凭其价格低廉使用方便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生火方式,《水浒传》中第84回就写到:自有引火的药头、火刀、火石、火筒、烟煤藏在身边。

火镰与火石组合实际上包括的不仅只这两样,还有火绒和火煤,这四样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生火设备。

火镰是一种贴切的形容,但是并不代表就是镰刀的样子,实际上火镰是片状的铁片或者钢片,刀刃之外被皮革包裹,防止敲击火石时手被震伤,此外还会在片身上打孔穿绳方便外出携带。

火石是民间的叫法,它的学名叫燧石,是一种质地非常坚硬密实的硅质岩石。人们普遍认为能生火的火石应该是红色的,其实不然,真正的燧石大多是灰色、黑色。有些地方没有燧石还会用鹅卵石代替,鹅卵石通常质地也较为坚硬,成分与燧石相似。

火镰用力敲击火石,能够产生火星,但这些火星远不足生起明火,这时需要火绒,根据地域差异火绒的原料也不同,有用艾蒿嫩芽做的也有用麻杆芯等做的,但共同点都是质地蓬松,极易引燃。

火绒碰到火星后不能形成明火,还需要火煤加入来引燃,这个过程类似于冬天农村烤火时在冒着青烟的火源上放点易燃物,再轻轻吹燃。


上图_ 燧石火镰取火

火镰与火石生火虽然麻烦且不易,但价格相比火折子来说便宜不少,因此现代火柴在中国大面积使用之前,古人多数是这种生火方式。由于火镰对于日常生活的必要性,清代时火镰还是定亲的聘礼。

相信现在不少人家里还能找到老一辈人用过的火镰火石。

不管是有钱人用的火折子还是底层百姓用的火镰火石这些,对于古人来说生火远不如现在方便。

本文标题: 古人是怎么样生火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168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古代君王是怎么批奏折的甲骨文发现百年仍有大半未破译,单字破译奖 10 万,破译难点在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