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哀公在位36年,期间出兵帮楚复国,也不算没有作为,为何会得恶谥哀

发布时间: 2022-05-01 08:01:3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2

秦国共有15位国君经历258年,为啥没有存在感?公元前62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卒。秦穆公是秦国的第九位国君,他在位39年,...

秦哀公在位36年,期间出兵帮楚复国,也不算没有作为,为何会得恶谥哀

秦国共有15位国君经历258年,为啥没有存在感?

公元前62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卒。秦穆公是秦国的第九位国君,他在位39年,继位后启用百里奚、由余等贤臣,先后击败强大的晋国,灭掉西戎12个小国,开辟国土千余里,使秦国称霸西戎,奠定了秦国在函谷关以西的版图,为秦国日后统一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按理说,如果按照秦穆公的发展势头走下去,秦国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老秦人彪悍的民风,加之此前历代国君积累的资本,秦国应该逐渐强大起来,在列国中更加有话语权。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翻开史书我们发现,一代雄主秦穆公死后,秦国历经15位国君,这期间,曾经敢于和强大的晋国掰手腕的秦国,却沉寂了258年(前620—前362)。勉强来说,15位国君中,也只有第15位国君——秦献公给秦国带来了一些新的气象。

那么,为何称霸西垂的秦国,会沉寂200多年呢?

首先,让我们先梳理一下秦国这200多年间的历史。


秦穆公

这段历史,得从秦穆公晚年说起。秦穆公继位后,战略决策几乎毫无瑕疵,带领秦国一路顺风顺水,这本是一件大大的好事。然而,正是因为太顺了,让秦穆公盲目自信,被胜利冲昏头脑。

晋文公死后,秦穆公开始不把晋国放在眼里了。他不听百里奚等人的劝阻,一意孤行,于穆公三十三年越过晋国,去攻打远在千里之外的郑国。秦穆公此举,等同于与晋国交恶,终于惹怒晋国,在崤山被晋国大败,这就是著名的崤之战。这场战役中,秦军全军覆没,主将被俘,损失惨重,是秦穆公继位以来的最大失利,让秦国元气大伤。两年后,秦穆公再一次伐晋,与晋国战于彭衙,但仍被晋国击败。

对晋国作战的失利,堵住了秦国向东发展的道路。秦穆公转而向西戎作战,先后灭掉西戎十二个小国,于穆37年称霸西戎,算是他晚年少有的成就了。

穆公死后,太子继位,是为康公。秦康公在位12年,算是有点小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多次伐晋,双方互有胜负,最大的功绩,是拿下了河西之地,但这片土地后来又被晋国夺了回去。

秦康公死后,儿子共公继位。秦共公是一个守成之君,在位期间没什么作为。秦共公只当了5年国君,死后他的儿子桓公继位,桓公在位27年,几乎也毫无作为。

秦桓公和秦共公在位的30多年里,楚国在楚庄王的领导下开始强大起来,这期间晋楚争霸成为主基调,秦国在此时又没什么作为,自然被边缘化了。


秦献公

桓公死后,景公继位。景公在位40年,与他同时期的晋国国君是使晋国复霸的晋悼公。景公十五年,秦国曾击败晋国一次,但很快就被强大的晋国打得落花流水,不得不结下城下之盟。

景公死后,子哀公继位。哀公在位期间,秦国也算有一些存在感,这就是楚国国都被吴国占领后,秦国发兵帮助楚国复国。但是,楚国之所以后来能复国,与吴国发生内讧以及楚国自身的实力强大有很大关系,秦国发挥的作用并不是特别大。

秦哀公当了36年国君,由于太子死的早,就立了太子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孙子为国君,即秦惠公。秦惠公当了10年国君,没干什么事,死后儿子继位,是为秦悼公。

秦悼公当了14年国君,同样毫无作为。而此时,列国间却发生剧烈变化:晋国六卿逐渐强大,田氏成为齐国权臣,吴国空前强大,晋、齐、吴、楚之间的相互牵制与争斗是当时的主基调,这时期秦国大部分的角色,只不过是一个位于西垂的看客而已。

悼公之后的厉共公和躁公共在位47年,期间和西北的义渠互有讨伐,但总体上在向东的发展上也没什么作为。


秦孝公

躁公死后,立弟弟怀公为国君。怀公四年,秦国发生政变,怀公被宗族和大臣合伙围攻,被逼自杀。大臣们为掌控政局,立怀公的孙子为国君,即灵公。灵公当了13年国君,大部分时间是傀儡,死后连自己的继承人都决定不了,儿子(即后来的秦献公)不得立,反而是自己的叔叔被立为国君,即秦简公。

简公当了16年国君,死后传位给儿子惠公,惠公在位13年,这期间秦国贵族势力强大,父子二人执政的30年间,受贵族的掣肘,几乎毫无作为,白白耽误了30年的发展时间。

惠公死后,儿子出子继位,两年后,贵族杀死出子母子,改立秦灵公的长子继位,即秦献公。对于此前秦国这四五十年的乱局,《秦本纪》曰:”秦以往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强,夺秦河西。“可见,这期间秦国政局如此之乱,又怎么与列国争强?能保境安民、不被吞灭就不错了。

庆幸的是,就在危急存亡之际,秦国迎来了新国君——秦献公。秦献公原在魏国当质子,魏国的变法图强对他触动很大,继位后第一年,他就废除了秦国几百年的殉葬习俗,为了摆脱贵族的控制,同时为了向东发展,他还迁都栎阳,把首都迁到了今天的西安市阎良区武屯乡境内。

此外,秦献公时期,还取得了军事上的辉煌胜利,秦献公21年,秦国与魏国战于石门,大败魏军,斩首六万。两年后,秦国又在少梁击败魏军,俘虏魏国大将公孙座。

秦献公时期,秦国政局焕然一新,政治上趋于稳定,军事上步步为营,文化上也有进步。不过,秦献公对秦国最大的贡献,在于他选择了一个敢于改革的接班人——秦孝公,正因如此,这才有了后来的商鞅变法,让秦国大破大立,富国强军,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莫大的基础。


秦始皇

综上,我们可知,秦国之所以在这258年间没有大作为,甚至大部分时间十分沉寂,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文化上落后,秦国长年与西戎杂居,文化上与主流的周文化相去甚远,吸引不了人才。秦穆公之后,秦国几乎没有招揽过外来的人才,直到秦孝公之后才有所改变。二是国君能力一般,这15位国君,除了秦献公,其他14位几乎都没什么作为,尤其是其他国家纷纷改革图强的时候,他们仍然故步自封、墨守成规,使得国家经济和制度落后,国力此消彼长。三是国内政局的不稳,在秦献公之前的50年左右,秦国国君的权力被贵族架空,国君与傀儡无异,国力在内讧中消耗。

有趣的是,秦献公之前的14代国君皆能力一般,可是秦献公之后的秦国,就像开了外挂一下,从秦献公算起,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以及后来统一中国的秦始皇,都是治国能力超强的国君,国君的综合能力简直是秒杀六国。可以说,连续八代国君的超强治国能力,是秦国能够统一全国的真正原因。

可惜的是,秦国几代国君的努力,被秦二世在位的短短7年间挥霍的干干净净,好不容易统一中国的秦王朝仅15年而亡,这或许正应了电影《无间道》中的那句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吧!

因为当时处于战国时期,天下群雄逐鹿,有很多实力非常雄厚的国家,而到了秦始皇那一代,秦国的实力才空前的膨胀,所以秦始皇时期的秦国存在感才比较强。
因为这些国君并没有做出很大的贡献,而且当时秦国也非常的弱小,所以这些国君大多数都没有什么存在感。
因为当时秦国周围的强国纷纷开始崛起,而秦国并没有什么动静,秦国的国君也没有什么作为,所以没有存在感。

城濮之战中秦国为什么要帮助楚国复国呢?

到底什么利益能让秦哀公下定决心帮大楚复国呢?两个原因。

一:扼杀潜在的危险

秦国最大的敌人始终是,为了对付晋国,他们才积极向靠拢,从时期开始,就通过姻亲关系与楚国打造铁杆的战略同盟。


而晋国为了对付楚国,才大力扶持,给楚国在后背制造一个敌人,也就是说,吴国灭楚,晋国也是出了大力气的。

从这个层面讲,因为晋吴联盟的关系,吴国对秦国并不友好,这时候如果任由吴国灭亡了楚国,或者扶持起一个傀儡,那么,秦国必将被晋吴两国前后包围。

本来一个晋国就够吃力,这时候再加上一个吴国,以后还有秦国的好日子过吗,所以,秦哀公必须乘前后合击态势尚未完成的时候,将这个危险扼杀在摇篮之中;

二:有打败吴国的可能

其时吴国军力强盛,又有伍子胥、孙武等一干贤臣辅佐,以秦国的能力,又怎么有可能打败他呢?

其时这个原因不在秦国本身,而在吴国的后方,为什么这么说?

晋吴联盟是为了对付楚国,楚国当然也不会,他们早在时期,就与吴国侧背的敌人结成同盟。

吴越两国是世仇,彼此间没有调和的可能,一旦找到机会,一定会发兵攻吴,这个问题是毋庸置疑的。

如今楚国灭亡,吴国强大,越国一定惴惴不安,这时候,如果有人与吴国为敌,越国一定会乘隙攻入吴国,在他们后方捣乱。

事实上,吴国举倾国之力出兵灭楚,后方空虚已成事实,越国早就蠢蠢欲动了。

因为晋吴联盟的关系,吴国对秦国并不友好。彼此间没有调和的可能。
那是因为吴越两国是世仇,彼此间没有调和的可能,一旦找到机会,就会复仇。
晋国为了对付楚国,才大力扶持,给楚国在后背制造一个敌人意思就是,吴国灭楚,晋国也是出了大力气的。
扶持起一个傀儡,秦国必将被晋吴两国前后包围。

哪一个奇怪的规律,必定会在王朝更替出现呢?

古代皇帝总是称自己为天子,认为君王受命于天,自己的行动代表了上天的意志。这种说法当然只是一种迷信,但回顾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每当王朝兴衰的时候,总会出现一种奇怪的规律,每一个朝代,不论长短,基本上都逃不过这一怪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难道王朝兴衰真的是上天的旨意吗?

王朝兴衰的奇特规律

我国古代是一个典型的皇权社会,一般来说,人们都认为王朝的兴衰与帝王的品行和决策有关,像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明君就可以造就贞观之治的盛世,像商纣王这样的昏君就免不了亡国的结局。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处于王朝兴盛之时的君王也有碌碌无为之辈,而处于王朝衰败期的君王也不乏励精图治之人。实际上,王朝的更替与一个看似很不起眼的因素有关,那就是君王的寿命。

通常来说,王朝兴盛的时候,君王的寿命都比较长,而当王朝由兴盛转为衰败时,君王的寿命就会大大缩短。这个规律看似只是一种巧合,但如果只有一两个朝代如此也就罢了,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都摆脱不了这一规律。

王朝兴衰规律在历史中的具体表现

1、秦国:国家兴盛时君王寿命长

先以秦国举例。秦国自前898年建国,最开始只是周室的一个附属,后来逐渐壮大,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大秦王朝。在走向统一的道路上,秦国诞生了很多长寿且能干的国君。

春秋时期,在位50年的秦文公将秦国势力大幅扩张,为秦国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在位39年的秦穆公,成为了西方诸侯霸主。在位40年的秦景公,将秦国的范围扩大到中原。在位36年的秦哀公,帮助楚国实现复国。

到了战国后期,尤其是最后150年的时间内,这种规律就展现得更明显了。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一共在位24年,军事上所向披靡的秦昭襄王在位时间竟然达到了56年,最后建立大秦帝国的秦始皇嬴政虽比不上秦昭襄王,但也在位长达37年,是历史上很多君王望尘莫及的一个数字。


2、东汉:王室衰败时君王寿命短

东汉王朝自公元25年被汉光武帝刘秀建立,前后共经历了195年,但其兴盛期只经历了短短的四朝。到了中后期,朝廷一片腐败,王室衰微,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乱世。值得注意的是,东汉十二位皇帝中,有九个皇帝都很短命,而且短命的皇帝都是在中后期上位的。

清朝学者赵翼曾经如此说过:“东汉诸帝多不永年”,大部分的皇帝都是在壮年逝世。汉章帝刘炟、汉安帝刘祜、汉顺帝刘保、汉桓帝刘志都只活了三十多年,汉和帝刘肇只活了26岁。其中还有几位皇帝寿命短的惊人,比如汉殇帝刘隆竟然只有1岁,汉质帝刘缵只有8岁。

在王朝更替之前肯定会出现一些大的灾荒,例如水灾旱灾,导致普通老百姓没有生存的空间了,所以他们就会造反了。
土地兼并。在王朝的末期会大量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老百姓生活没有着落,生活也比较困苦,所以就会卖自己的土地,甚至卖儿鬻女去生活,这个时候老百姓已经是在造反的边缘上了。
在历史长河中,一个王朝只要是出现宦官,外戚,女子干政的情况,肯定会导致王朝灭亡。
本文标题: 秦哀公在位36年,期间出兵帮楚复国,也不算没有作为,为何会得恶谥哀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140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评价康熙大帝在千叟宴上为敌人敬的一杯酒古欧洲国家要向教皇国进贡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