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有鸥江这个人吗

发布时间: 2022-04-06 19:01:3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9

明朝历任宰相都有谁?一、明朝自朱元璋就废除宰相,明朝著名的内阁首辅有:明太祖朱元璋朝(公元1368~1398年),洪武,徐,达...

明代有鸥江这个人吗

明朝历任宰相都有谁?

一、明朝自朱元璋就废除宰相,明朝著名的内阁首辅有:
明太祖朱元璋朝(公元1368~1398年) 洪武 徐 达 李善长 常遇春 赵 庸 汪广洋 廖永忠 胡惟庸
明惠帝朱允文朝(公元1398~1402年) 建文 齐 泰 黄子澄 方孝孺
明成祖朱棣朝(公元1402~1424年) 永乐 黄 淮 胡 广 解 缙 金幼孜 胡 俨 杨 荣 杨士奇
明仁宗朱高炽朝(公元1424~1425年) 洪熙 杨士奇 杨 荣 黄 淮 金幼孜
明宣宗朱瞻基朝(公元1425~1435年) 宣德 杨士奇 杨 荣 黄 淮 金幼孜 杨 溥
陈 山 张 瑛 权 谨
明英宗朱祁镇朝(公元1435~1449年) 正统 杨士奇 杨 荣 杨 溥 马 愉 曹 鼐 陈 循 苗 衷 高 谷 张 益
明代宗朱祁钰朝(公元1149~1457年) 景泰 于 谦 石 亨 陈 循 高 谷 王 文 江 渊 王一宁 萧 殂 商 辂 苗 衷 彭 时 俞 纲
明英宗朱祁镇朝(公元1457~1464年) 天顺 徐有贞 许 彬 薛 瑄 李 贤 吕 原 岳 正 彭 时 陈 文
明宪宗朱见深朝(公元1464~1487年) 成化 李 贤 陈 文 彭 时 吕 原 商 辂 刘定之 万 安 刘 羽 刘 吉 彭 华 尹 直
明孝宗朱祐樘朝(公元1487~1505年) 弘治 刘 吉 徐 溥 刘 健 丘 浚 李东阳 谢 迁
明武宗朱厚照朝(公元1505~1521年) 正德 刘 健 谢 迁 李东阳 焦 芳 王 鏊 杨廷和 刘 宇 曹 元 梁 储 刘 忠 费 宏 杨一清 靳 贵 蒋 冕 毛 纪
明世宗朱厚熜朝(公元1521~1566年) 嘉靖杨廷和 蒋 冕 毛 纪 费 宏 贾 咏 杨一清 谢 迁 翟 銮 方献夫 夏 言 顾鼎臣 严 嵩 许 赞 张 治 李 本 徐 阶 袁 炜
明穆宗朱载后朝(公元1567~1572年) 隆庆 徐 阶 李春芳 郭 朴 高 拱 陈以勤 张居正 赵贞吉 殷士儋 高 仪 吕调阳
明神宗朱翊钧朝(公元1572~1620年) 万历 张居正 吕调阳 张四维 马自强 申时行 潘 晟 余有丁 许 国 王锡爵 王家屏 赵志皋 张 位 陈于陛 沈一贯 沈 鲤 朱 赓 于慎行 李廷机 叶向高 方从哲 吴道南
明光宗朱常洛朝(公元1620年8~9月) 泰昌 方从哲 叶向高 刘一燝 沈 灌 韩 ? 史继偕 何宗彦 朱国祚
明熹宗朱同校朝(公元1620~1627年) 天启 叶向高 刘一燝 沈 灌 史继偕 何宗彦 朱国祚 孙如游 孙承宗 顾秉谦 朱国祯 朱延禧 魏广微 周如磐 黄立极 丁绍轼 冯 铨 施凤来 张瑞图 李国普
明毅宗朱由检朝(公元1628~1644年) 崇祯 施凤来 张瑞图 李国普 来宗道 杨景辰 周道登 钱龙锡 李 标 刘鸿训 成基命 周延儒 何如宠 钱象坤 温体仁 孙承宗 文震孟 吴宗达 郑以伟 徐光启 钱士升 何吾驺 王应熊 张至发 黄士俊 孔贞运 林 焊 贺逢圣 刘宇亮 傅 冠 薛国观 程国祥 杨嗣昌 方逢年 蔡国用 范复粹 姚明恭 张四知 魏照乘 谢 升 陈 演 魏藻德 黄景昉 吴 发 李建泰 方岳贡 范景文 丘 瑜
二、简介(节选):
1、徐达 (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的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洪武十八年卒,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2、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与张昶为友。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
3、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汉族,幼名张白圭,江陵人 ,时人又称张江陵(今湖北荆州)。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
1582年(万历十年)7月9日(六月二十)卒,年五十八,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张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为万历所忌,去世后被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太祖朝
  徐达 李善长 常遇春 赵庸 汪广洋 廖永忠 胡惟庸:中国最后一任有实权的宰相以下为内阁首府
  惠帝朝
  齐泰 黄子澄 方孝孺
  成祖朝
  黄淮 胡广 解缙 金幼孜 胡俨 杨荣 杨士奇
  仁宗朝
  杨士奇 杨荣 黄淮 金幼孜
  宣宗朝
  杨士奇 杨荣 黄淮 金幼孜 杨溥 陈山 张瑛 权谨
  英宗正统朝
  杨士奇 杨荣 杨溥 马愉 曹鼐 陈循 苗衷 高谷 张益
  景泰朝
  于谦 石亨 陈循 高谷 王文 江渊 王一宁 萧镃 商辂 苗衷 彭时 俞纲
  英宗天顺朝
  徐有贞 许彬 薛瑄 李贤 吕原 岳正 彭时 陈文
  宪宗朝
  李贤 陈文 彭时 吕原 商辂 刘定之 万安 刘珝 刘吉 彭华 尹直
  孝宗朝
  刘吉 徐溥 刘健 丘浚 李东阳 谢迁
  武宗朝
  刘健 谢迁 李东阳 焦芳 王鏊 杨廷和 刘宇 曹元 梁储 刘忠 费宏 杨一清 靳贵 蒋冕 毛纪
  世宗朝
  杨廷和 蒋冕 毛纪 费宏 贾咏 杨一清 谢迁 翟銮 方献夫 夏言 顾鼎臣 严嵩 许赞 张治 李本 徐阶 袁炜
  穆宗朝
  徐阶 李春芳 郭朴 高拱 陈以勤 张居正 赵贞吉 殷士儋 高仪 吕调阳
  神宗朝
  张居正:明朝最有实权的首辅
  吕调阳 张四维 马自强 申时行 潘晟 余有丁 许国 王锡爵 王家屏 赵志皋 张位 陈于陛 沈一贯 沈鲤 朱赓 于慎行 李廷机 叶向高 方从哲 吴道南
  光宗朝
  方从哲 叶向高 刘一燝 沈纮 韩爌 史继偕 何宗彦 朱国祚
  熹宗朝
  叶向高 刘一燝 沈纮 韩爌 史继偕 何宗彦 朱国祚 孙如游 孙承宗 顾秉谦 朱国祯 朱延禧 魏广微 周如磐 黄立极 丁绍轼 冯铨 施凤来 张瑞图 李国
  思宗朝
  施凤来 张瑞图 李国 来宗道 杨景辰 周道登 钱龙锡 李标 刘鸿训 成基命 周延儒 何如宠 钱象坤 温体仁 孙承宗 文震孟 吴宗达 郑以伟 徐光启 钱士升 何吾驺 王应熊 张至发 黄士俊 孔贞运 林焊 贺逢圣 刘宇亮 傅冠 薛国观 程国祥 杨嗣昌 方逢年 蔡国用 范复粹 姚明恭 张四知 魏照乘 谢升 陈演 魏藻德 黄景昉 吴甡 李建泰 方岳贡 范景文 丘瑜
  弘光朝
  史可法 马士英 高弘图 蒋曰广 王铎 蒋德璟 谢升 王应熊 蔡奕琛 阮大铖 朱大典
  隆武朝
  蒋曰广 蒋德璟 傅冠 黄士俊 吴甡 黄道周 苏观生 陈洪谧 林欲楫 朱继祚 黄鸣骏 何楷 叶廷桂 李先春 吕大器 徐人龙 郑三俊 陈子壮 陈奇瑜 顾锡畴 王锡衮 曾樱 何腾蛟 杨廷麟 林增志 熊开元 路振飞 何吾驺 黄景昉
  绍武朝
  苏观生 何吾驺 顾元镜 王应华 曾道唯
  鲁王朝
  张国维 宋之普 方逢年 朱大典 田仰 谢三宾 章正辰 熊汝霖 孙嘉绩 刘中藻 马思理 朱继祚 钱肃乐 沈宸荃 刘沂春 李长祥
  永历朝
  朱大典 熊开元 苏观生 蒋德璟 傅冠 何吾驺 顾锡畴 王应熊 曾樱 路振飞 李新 杨廷麟 黄士俊 黄景昉 朱继祚 黄鸣骏 张肯堂 吴春枝 郭维经 方瑞士 刘麟长 丁魁楚 瞿式耜 李永茂 何腾蛟 吕大器 陈子壮 文安之 吴炳 严起恒 周鼎海 唐缄 王化澄 晏日曙 堵胤锡 章旷 李若星 姜日广 朱天麟 郭都贤 周堪赓 朱由艺 郭之奇 杨畏之 杨鼎和 吴贞毓 杨鸿 张佐辰 扶纲 雷跃龙 马吉翔 张煌言

明朝经历276年,却只有4位宰相,其中三位都被朱元璋杀了

第一个是开国功臣李善长,第二个是胡惟庸
只有这两个人可以称为传统意义与真正的明朝宰相,后来朱元璋为了集权废除了宰相(丞相)。从此中国历史上再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宰相(丞相)。变成了君主集权。
明朝不设置宰相,在朱元璋当皇帝后废除李善长的职位后,就取消了宰相制度,不够后代皇帝都会把权力下发给大臣

欧和鸥有啥区别?怎样去区分?两个词都是指鸟吗?

1.古同“讴”,歌唱。
2.指“欧罗巴洲”(位于东半球西北部。简称“欧洲):~化(指仿效和习惯于欧洲人的习惯、语言文字等)。东~。西~。
3.姓。
相关组词
欧洲 东欧 中欧 南欧 北欧 欧姆 欧阳 西欧 欧化 欧体 噎欧 欧杖欧人 欧越 更多
百科释义
欧 ōu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江苏淮安,山西太原,内蒙古乌海,江西金溪、崇仁,广西北海、田林,云南河口、陇川、泸水、兰坪,四川合江,青海西宁,湖南长沙,贵州遵义、贵州黔东南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怒族、水族、瑶族、苗族、侗族、土家族、傈僳族等多个民族有此姓。汉代有欧宝,平都人;宋代有欧庆,乾德人,永春知县;明代有欧大,顺德人,国子博士。

鸟类的一科,羽毛多为白色,嘴扁平,前趾有蹼,翼长而尖。生活在湖海上,捕食鱼、螺等:海~。~盟(与鸥鸟为友,借指退隐)。
相关组词
海鸥 沙鸥 盟鸥 鸥社 浦鸥 鸥汀 信鸥 江鸥 鸥梦 银鸥 鸥泛 鸥鸦鸥伴 鸥驯 更多
相关谜语
“鸥”为谜底的谜语
1.看完中医游义乌(打一字)
百科释义
鸥,鸥科动物,形色像白鸽或小白鸡,性凶猛,长腿长嘴,脚趾间有蹼,善游水。喜成群飞翔,三月份产卵。生活在海边的称海鸥,生活在湖边或江边的称江鸥。又有一种鸥,它随海潮的涨落而来去,人们称为“信鸥”。
欧,一般是欧洲、欧元等;
鸥是鸟类的一科,海鸥

江上董颖一双鸥,其中到底是一只鸥还是一双鸥?

江上董颖一双鸥,其中到底是一只鸥还是一双鸥?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
①作者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他的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鉴赏:
全诗由江上景写到心中情,虽然传递了诗人一缕轻愁,但景象开阔,格调明快,并不陷于颓丧,表现出诗人阔大开朗的精神气质。
“镜天飞雪一双鸥”一句使用了比喻和反衬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晴空无云,澄清明净,如一面镜子;同时“飞雪”形象地写出了白鸥飞舞忽高忽低的情态;“双鸥”进入诗人的视野,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摩挲数尺沙边柳”,则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 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待汝成阴系钓舟”一句可谓石破天惊,神来之笔,出人意表。千百年来,诗人们的笔下,“柳”总与“别”相关,诗人在这里却不落窠臼,另翻新意,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柳”与“不别”搭在一起,运思既妙,立意也高,字面上并不曾诉说羁旅孤客之怨思离情,而读者却能心领神会,这就比明白道出显得更动人、更隽永。著一“系”字,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而且切合柳枝修长的特点,造语堪称天然而含蓄,新颖而贴切。
一双鸥,用鸥鸟的成双成对来反衬作者的孤独

历史上真有沈万三这个人吗?

历史上有沈万三这个人。

沈万三的本名叫做沈富,俗称万三,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商人和巨富。元朝中期的时候,沈万三在发家致富以后曾经支持过张士诚的起义军,张士诚为了表示感激,为沈万三立了一座碑。

到了明朝初期,朱元璋夺取政权并且建立大明王朝以后定都南京,沈万三帮助朱元璋建造了三分之一的长城,朱元璋为了表示感谢封沈万三的两个儿子为官。

但是不久以后沈万三因为得罪朱元璋被发配充军到云南,从此就在云南度过了自己的余生。

扩展资料:

关于沈万三富豪的事,民间甚至传说他有一只聚宝盆,由此反映出他财富多到不可胜数,生财聚财技巧高超。苏南、浙北、安徽一带一直广泛流传着关于沈万三的发财、豪奢、田产、经商以及家庭生活诸方面的许多故事、传说。

民间传说,沈万三有一只聚宝盆,放进一支金钗,能取出一大把金钗,放进一只银元宝,就能取出一盆银元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才能富甲天下。在南京,他为朱元璋修筑城墙以及有关设施,还修筑了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所耗费的钱财不计其数。

现在南京的玄武湖公园,便是他当年的后花园旧址,奢侈的宴饮和富丽的服饰,更是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他的一把玛瑙酒壶质地通明,类似水晶。中间有葡萄一株如墨点,称为月下葡萄,据说可以换取嘉兴一郡盐钞。

在长江三角洲不少地方,谈及沈万三,普通老百姓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传说中的江南首富沈万三,他富得让朱元璋都垂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沈万三

历史上有沈万三这个人。

沈万三(有说生于1286年,另有两说1330年和1328年;卒于1394年),本名沈富,字仲荣,俗称万三,万三者,万户之中(第)三秀,所以又称万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

元末明初商人、巨富。吴兴南浔(今属浙江湖州)人,元至顺间随父沈佑迁居平江路长洲县东蔡村(今江苏昆山周庄东垞)。

沈万三尝身帅其子弟力穑事,广辟田宅,富累金玉,又能推恩以周急难,乡人以长者呼之。他依周庄,凭三江之利,广集货资。

后通过开展海外贸易积累巨大财富,从而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周庄“以村落而辟为镇”,也实为沈万三之功。

关于沈万三富豪事,民间甚至传说他有一只聚宝盆,不管将什么东西放在盆内,都能变成珍宝等等,由此反映出他财富多到不可胜数,生财聚财技巧高超。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聚宝盆传说:

羊庄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许多神奇之传说,其中沈井村“聚宝盆”之说传遍大江南北。

据传,明朝洪武年间,沈家村有个财主沈万三,家有土地九顷,雇用长短工10多人。有一年逢大旱,草木将要旱死,这时沈万三家中的割草佣人,每天都割一捆油绿鲜嫩的草,日子长了,沈万三感到很奇怪,就问割草人:“天这么旱,怎么割来这么多好青草”。

当时,他没把割草的地方如实告诉东家。沈万三一连几天,跟随割草人后边,偷看着,见他每天都在沈家村北一华里处的沈家桥底睡觉,睡到中午无人时,才去村北牛蛋山上去割草。

一天,沈万三强令割草人领他去割草的地方,一看岭上有一片圆形的草地上长着绿油油的草,于是就让割草人割,割后随即又出来了,割得快,长得快,沈万三感到很奇怪,左思右想明白了,此山西南靠凤凰山,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第二天带着两人到那里挖出了一个铁盆。

后来沈万三买了一头猪用它喂猪,猪长的很快,把猪杀了以后,就用此盆洗手洗脸,一次沈万三的儿媳妇洗脸时,不慎把一戒指丢进盆中,越捞越多,沈万三知道后,认为此盆是件好东西,当时传说山上有个看宝洞,洞内有看宝的毛人住在里面,自从沈万三得宝后,毛人就走了。

洞内三间屋大的空隙,至今尚存。沈万山得宝后,借助宝盆的财力。为村民打了72眼井,铺路架桥造福村民。

数年后,长江决口,朝内推测某地方一定出现宝贝(据说一出现宝贝长江就要决口),皇帝下告示“谁若能堵住长江决口,就赐给谁高官厚禄”,沈万三知道后,揭回告示,带着聚宝来到南京与皇帝讲好条件,皇帝随口答应“四更借、五更还”。

沈万三来到决口处,拿出“聚宝盆”往盆内放一把土,放到决口后,立即堵住决口。然后,沈万三去朝内讨取高官厚禄,并到五更去取“聚宝盆”,谁知道等到天明,才打四更鼓,据说这是皇上为了骗取宝物将五更改到四更,南四北五的说法以此说起。

沈万山到朝内就被扣住,问他得宝的情况。并说他得宝不献,罪该万死,前辈该斩,后灭九族。把沈万三家的坟墓掘成了坑(今沈井村内的大水坑,就是原沈家的林地),沈井村的百姓听说沈万三得宝不献,犯了灭门之罪。有的外逃,有的改名换姓,沈家从此绝后,沈家村的水井也被填平。

后来,迁此定居的人们,为了不忘沈万三的恩义,流传后世,永不泯灭,又把该村易名为沈井村,但至今沈井村没有一家姓沈的。

沈万三当时的住宅在沈井村东南角,在大跃进时期,沈井村的魏某在平整土地时,一镢揭开一眼神秘的井。井深12米,直径1.5米,水位2.1米,石砌结构完整,表层风化变黄,这眼古井就是当年沈万三用过的水井。

“聚宝盆”堵住长江决口后,成为大土原,后来就在上面搞建设,传说“聚宝盆”已落在南京中华门底下。

民国时期,国民党当局听说沈万三的“聚宝盆”在中华门底下,就下令挖洞取宝,结果挖了能住一个连的大洞也没找到宝盆,据说宝盆又回了沈井村,后来做防空洞用(1985年人民画报以做过介绍)。

至今,沈井村北牛蛋山的小丘岭上还有个小坑,坑内直到现在还不长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沈万三

  有的.

  沈万三”本名沈富,字仲荣。其父,乃自湖州路乌程县南浔镇徙居平江路长洲县东蔡村的沈佑。“沈万三”之弟名沈贵,字仲华,又号“沈万四”。沈贵二子:长沈德昌;次沈汉杰,生於延佑七年,卒於洪武四年。汉杰徙居平江路长洲县之北周庄,二子:长沈玠,次沈琼。沈玠三子:长沈海;次沈广;再次沈京华。沈贵次子一支裔绪,见叙于刘三吾《坦斋集》卷下〈沈汉杰墓志铭〉:“〔沈〕汉杰之先,吴兴人,家南浔。其大父佑,始徙今姑苏长洲之东蔡村,因家焉。二子:长讳富,字仲荣,即万三公。次讳贵,字仲华,即万四公。仲华二子:德昌其长,汉杰其次。汉杰复善相土之宜,徙家西之北周庄。

  沈万三,名富;字仲荣,俗称万三。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所以又称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元末明初人。
  元朝中叶,沈万三的父亲沈佑由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南浔沈家漾迁徙至周东垞,后又迁至银子浜。沈万三在致富后把苏州作为重要的经商地,他曾支持过平江(苏州)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张士诚也曾为沈万三树碑立传。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万三助筑都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两个儿子的官;在南京还建造了"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有了舒适的住宅;但不久;沈万三被朱元璋发配充军,在云南度过了他的余生。
  沈万三在周庄、苏州、南京、云南都留下了足迹。沈万三始终把周庄作为他立业之地;"万三住宅在蔫西北半里许,即东庄地及银子浜、仓库、园亭与住宅互相联络"(《周年镇志》卷二),"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明·杨循吉〈苏谈》)。尽管他受到张士诚、朱元漳的封赏,但他不愿离开这块宝地。"元,王行字止仲,吴县人,沈万三延为西宾,每一文成,沈酬金一镒"(《周庄镇志》卷六·杂记),可见,他连自己的子孙都要留在这块富裕之地,不惜重金加以培养,使沈家久盛不衰。
确有其人~~
沈万三,名富;字件荣,俗称万三。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所以又称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元末明初人。

元朝中叶,沈方三的父亲沈*由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南浔沈家漾迁徒至周东*(土宅),后又迁至银子浜。沈万三在致富后把苏州作为重要的经商地,他曾支持过平江(苏州)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张士诚也曾为沈万三树碑立传。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万三助筑都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两个儿子的官;在南京还建造了"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有了舒适的住宅;但不久;沈万三被朱元璋发配充军,在云南度过了他的余生。

沈万三在周庄、苏州、南京、云南都留下了足迹。沈万三始终把周庄作为他立业之地;"万三住宅在蔫西北半里许,即东庄地及银子浜、仓库、园亭与住宅互相联络"(《周年镇志》卷二),"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明·杨循吉〈苏谈》)。尽管他受到张士诚、朱元漳的封赏,但他不愿离开这块宝地。"元,王行字止仲,吴县人,沈万三延为西宾,每一文成,沈酬金一镒"(《周庄镇志》卷六·杂记),可见,他连自己的子孙都要留在这块富裕之地,不惜重金加以培养,使沈家久盛不衰。

关于沈万三发财致富的原因。大致有"垦殖说","分财说"和"通番说"三种。

一、垦殖说。许多史料上都有记载,但真正完善地提出这一说法的是昆山文管会陈兆弘在"明代经济史学术讨论会"上发表自的《明初巨富沈万三的致富与衰落〉一文。文中重点提出,沈方三从"躬稼起家"继而"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以至"资巨方万,田产遍于天下。"沈万三依靠垦殖发富,乃至成为豪富,号称江南第一。

二、分财说。有人认为,"沈万三秀之富得之于吴贾人陆氏,陆富甲江左…尽与秀"。(《周庄镇志》卷六.·杂记),又有人说"元时富人陆道源,皆甲天下……。暮年对其治财者二人,以资产付之","其一即沈万三秀也,(杨循吉《苏谈》)。总之,沈万三是得到了吴江汾湖陆氏的资财,才成为江南巨富的。

三、通番说。据《吴江县志》载,"沈万三有宅在吴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也说:"苏州沈万三一豪之所以发财,是由于作海外贸易。"这说明沈万三是由于把商品运往海外贸易,才一跃而成为巨富的。

事实上,沈万三之所以成为江南巨富,以上三个因素缺一不可,是密切关联的。如果说沈万三"其先世以躬稼起家……大父富,嗣业弗替;尝身帅其子弟力穑,"说明他有了立业的根本。沈万三得到了汾湖陆氏巨资,更由于“治财”有方显示了他出色的"经济管理"的才能?才有了致富的本钱和关键。他有了这样的巨资后,一方面继续开辟田宅:另一市面他把周庄作为商品贸易和流通的基地,利用白砚江(东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入走浏河的便利;把江浙一带的丝绸、陶瓷、粮食和手工业品等运往海外,开始了他大胆地"竞以求富为务"的对外贸易活动,使他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沈万三就是从贸易中赚下的一部分钱,购置田产,另一部分钱作经商的资本。所以说,沈万三是以垦殖为根本,以分财为经商的资本,大胆通番;而一跃成为巨富。周庄"以村落而辟为镇,实为沈万三父子之功。"

沈万三富得连朱元漳都眼红;但在遭受朱明王朝三次沉重的打击后,又很快衰落了。

第一次打击是在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前后。据《周庄镇志》记载,"《明史。马后传》洪武时,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分之一,请稿军,帝忍日:匹夫稿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后谏日,不祥之民,天将诛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戌云南。"

除沈方三充军云南之外,他的第二个女婿余十舍也被流放潮州。在此之前,沈万三除筑洪武门至水西门城墙外。还以龙角贡献,并献有白金二千锭,黄金二百斤,甲土十人。甲马十匹,建南京廊庑、酒楼等。这次打击不仅使沈家失去了沈万三这个当家人;而且富气也减去了大半,可谓人财两空。不仅如此,沈万三当时被捕时,周庄镇上株连甚多,有尽诛周庄居者之说。幸亏镇人徐民望不避斧钺,台御状至京城:才救下周庄全镇老小。

第二次打击是在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洪武十九年春,"兄至以户役故,缧*赴秋官时伯熙亦获戾京师,适与兄同系狱"(《周庄镇志卷三。冢墓)。这次沈万三子沈旺的两个儿子沈至、沈庄(伯熙)又为田赋坐了牢,伯熙当年就死在牢中,后移葬于周庄杏村。这样,从根本上动摇了沈家的基业。

第三次汀击是在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奏学文与蓝玉通谋,诏捕严讯,诛连妻女,及其仇七十二家,"洋武三十一年二月学文坐胡蓝党祸,连万三曾孙德全六人,并顾氏一门同日凌迟"(《周庄镇志》卷六·杂记),这次沈万三女婿顾学文一家及沈家六口,近八十余人全都被杀头,没收田地,可谓是满门抄斩了。沈万三苦心经营的巨大家业,急剧地衰落了。"沈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亦不甚宏大",沈家大族遭受如此三次沉重的打击,只能家破人亡。

就这样,号称江南第一豪富的周庄沈万三,由兴盛走向了衰落,但他毕竟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借鉴的人物,他在周庄的遗迹,也使中外旅游者及专家学者深感兴趣
本文标题: 明代有鸥江这个人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984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圆明园马首回归是否能证明何鸿燊身体健康还算不错,对何猷君有何影响都说成王败寇,诸葛亮北伐最终失败,病逝五丈原,为何诸葛亮名气和粉丝数量却高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