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苏湖熟 天下足,作为农业社会的中国古代,为何常常是北方统治者在南北割据中获得最终的胜利

发布时间: 2022-01-26 18:00:2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6

儒术在古代有何作用,为何汉代统治者的定国之本都是儒术?战国时期天下纷争不断,各诸侯国在逐鹿中原的过程中想方设法扩充壮大自己的实力...

都说苏湖熟 天下足,作为农业社会的中国古代,为何常常是北方统治者在南北割据中获得最终的胜利

儒术在古代有何作用,为何汉代统治者的定国之本都是儒术?



战国时期天下纷争不断,各诸侯国在逐鹿中原的过程中想方设法扩充壮大自己的实力,基于这种复杂的时代大背景下,诸子百家学说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社会现象,并在古代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的一笔。但是到了汉代,交相辉映了一个时代的各家学说却逐渐走向消亡。只有儒家思想经历了秦代焚书坑儒之后不但未曾湮灭反而奠定了其在封建王朝正统思想中的尊崇地位。

汉初社会思想控制的松弛,使得儒家学说得到迅速发展。到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在汉代达到了顶峰,经学与政治被紧紧绑缚在一起,为政治统治所服务。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也是我国古代思想发展道路上的一项重要里程碑,它带有强烈的时代性并深深影响着此后的各个时代,而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具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一、传统中国的社会现实适合儒学的发展

1、儒家思想诞生的社会时代背景

中国古代社会一直保持着尚农的传统,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指导了两千年封建王朝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这一现象的产生追根溯源是因为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两地优越的自然环境符合农业的萌芽与发展,并形成了古代社会人们以农耕为主的自给自足的生存方式,造就了中国人安土重迁的文化品格。



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形成了大规模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因此产生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部落的社会组织。经过时代的发展,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血缘制度确立,统治阶层按照血缘的嫡庶尊卑划分等级,使得整个国家形成了明确的等级秩序。血缘身份与政治身份相关联,父权、族权、政权相结合,造就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格局,而儒家学说就诞生于这种社会格局背景之中。

中国儒学正是最典型的反映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条件下,适合于传统社会结构需要的是安土重迁、遵天命、敬王权、尚宗法、崇礼义、重伦理、兴教化以及维护大一统的思想文化体系。只要社会以农为本的经济制度以及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不发生变化,儒学就会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

2、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的社会历史背景

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但不同于其他六大诸侯国一直处于中原文化圈的中心,崛起于西北边陲地区以武立国的大秦,文化底蕴苍白,血缘宗法关系淡薄,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如何实现思想文化的统一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自负狂妄的秦始皇单纯的认为武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主张以法学为主导思想,无视各血缘宗法制度与习俗,强行推行政府法令,激化了中央政权和地方宗族之间的矛盾。

秦朝苛刻刑法的实施,搅乱了社会尊卑上下的等级秩序,动摇了社会稳定的根本。而汉代吸取了秦朝失败的教训,意识到以伦理亲情作为立足点的儒家学说思想才最符合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最有利于以血缘关系建立的政权的稳固,儒家思想独尊的地位也在这种不断变化的历史背景中最终被确立。



二、汉初的经济现状与社会的形式的变迁

1、汉初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的影响

西汉自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刘启,一直在推崇贯彻黄老学说中“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和与民休息的政策,因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家财富日益增多,封建社会秩序安定,实现了有名的“文景之治”的社会局面。但当朝统治者对社会放任自由的方式,激化了社会矛盾,甚至发展到威胁政权和封建等级秩序的巩固。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农业生产严重崩坏,吏治日益腐败,社会形势变得岌岌可危。

2、社会形式的变化促使黄老思想的消亡

汉初黄老思想的推行同样使得各分封的诸侯国得到了极大的利益,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宽松他们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使得汉文帝时期出现了尾大不掉的政治局面,最终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战乱被镇压后,异姓诸侯王被消灭,同姓诸侯王的实力也大为削弱,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虽然皇权不再像以往那样受到地方割据势力的严重威胁,但皇权和地方豪强的矛盾依然存在,此时再实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无疑是本末倒置,不再适合地主阶级中央政权的需要,也不再适合社会的发展。

三、 汉代社会统治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内政外交策略上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的统一

“汉兴六十余载,海内义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

汉初经过一系列的休养生息,仓廪充实,府库富饶,民风醇厚,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片喜乐升平的想象,但在美好的表象下却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危机,面临着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西汉建立后,分封各诸侯王,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诸侯王实力急剧膨胀,“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虽然最终各诸侯王被覆灭,但并未在体制上根本解决隐患的存在,到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是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外交策略上,汉代面临最大的威胁是北方匈奴的侵扰。汉高祖刘邦征讨匈奴却被围白登山,命悬一线,最终通过贿赂匈奴君臣才得以狼狈而归。因此汉朝初期的几十年对待匈奴的外交策略都是以“和亲”为主。汉武帝继位后,雄才伟略好大喜功的特点再加上国力雄厚的客观条件下促使他一定会奋起反击匈奴,清除边患,开疆拓土,建立不世之功。

内外国政上的实施必须确保统治者权利的稳固,而加强中央集权的统一首先要做到思想舆论上的导向,为实现他的伟大抱负,汉武帝需要确立一个权威的思想为他的政治作为服务,君权至上的儒家思想必然会被推崇,这也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

2、独尊儒术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各种政治需求

汉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但这种政策用于国计民生问题上既不能促使人民建立稳固的伦理等级观念,也不能使政权控制分散的小农经济,而其放任自由的特点刺激了豪强富族兼并土地,抢掠民财的贪婪之心,激化的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清静无为的政治手段已经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求。

汉朝初期实行的郡国并行的策略,最终导致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壮大。这些由宗族权贵组成的政治力量集团与统治君主存在着血缘上的联系,而儒家思想中有关巩固和强化宗法制度与思想的理论,以及关于继嗣制度的理论,明确加强了君主的权利,削弱了地方势力,建立起了统治阶层森严的等级秩序,为加强中央集权的统一确立了思想依据。



汉初的和亲政策虽然保持了汉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方面的和平局面,但也助长了北方匈奴的嚣张气焰,以至于汉朝常年受到边患的困扰。儒家提倡的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哲学思想不仅符合汉武帝时期由被动妥协向主动出击的对外策略,也满足了汉武帝拓展汉朝版图的野心。

四、汉代儒学的改造与演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的思想理论,他所推行的儒家学说不仅包含了苟子关于礼法并重、刑德兼用的理论,还大量吸收了墨家“兼爱 ”“尚同”的理论,而且其以《公羊春秋》为骨干,同时融合阴阳家、黄老、法家思想建立一个适应封建社会统治的新儒学体系。这种新儒学所体现的思想恰恰符合封建统治者的需求。

新儒学强调君权的至高无上,但这仅仅依靠人的宣传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董仲舒哲学和政治思想的特点便是将人事与天意挂钩,阴阳五行与自然、社会现象紧密结合。他始终在强调君权天授的理论,将统治者神话为上天的象征,保证了君主神圣地位的不可动摇。

既然君权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么忠君便是理所当然的。儒家强调“天地君亲师”的等级秩序,“君”的地位只在天地之下甚至高于至亲,这便把忠君的思想刻印了臣民的血脉之中,而董仲舒所强调的这种“忠”的思想在伦理道德层次完全符合了封建统治者对于臣民忠君思想的要求,也坚定了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决心。

有统一思想的作用,因为儒家思想符合统治者的需求,儒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君权神授,深得统治者心意。
主要起到控制思想的作用,儒家讲究休养生息,才会成为汉代定国之本。
儒术的作用在于教导臣民要忠于皇上而皇上则要对臣民仁爱,这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所以汉代的统治者将其立为定国之本。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方南移的原因、表现、过程

一、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例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比较繁荣,但后来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影响,北方的社会安定受到了破坏;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两宋期间。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战争更是接连不断。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例如从西晋末年到南朝开始,北方南迁的农民达九十万之多,占北方总人数的八分之一。这就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南迁的北方人民还给南方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地区从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发展到用粪来作肥料。牛耕得到推广。

3.政治中心的南移 (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统治者在楚州“筑白水塘以溉田”;吴越兴修了许多水利设施,例如著名的捍海石塘等。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二、过程

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影响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一些有海港的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交流。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状元的变化。自唐至明清,状元籍贯地理分布具有明显自北向南逐渐推移的趋势。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北方籍状元占明显优势。元明清三代状元籍贯的地理分布与前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全国共有状元194名,其中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额的13.4%;南方状元则有168名,占86.6%,南方籍贯状元在数额上形成了绝对优势。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南方环境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例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比较繁荣,但后来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影响,北方的社会安定受到了破坏;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两宋期间。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战争更是接连不断。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例如从西晋末年到南朝开始,北方南迁的农民达九十万之多,占北方总人数的八分之一。这就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南迁的北方人民还给南方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地区从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发展到用粪来作肥料。牛耕得到推广。
3.政治中心的南移 (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统治者在楚州“筑白水塘以溉田”;吴越兴修了许多水利设施,例如著名的捍海石塘等。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1.从背景看,北方持久,频繁的战乱使社会经济一次次遭到破坏,南方相对稳定的政局,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
2.从过程看,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在封建国家得到统一时所呈现的程度,不如处于分裂或封建割据的状态下明显和突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经济重心南移都比较明显。
3.从政治条件看,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有加强作用,建立在南方的政权,如孙吴、刘宋、唐和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的割据政权,都比较注意发展农业生产。
4.南方劳动力的增加是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北方农民的大批南迁是经济重心南移中的主要特征,他们带去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
5.从自然条件看,南方光照强,水力充足,自然条件优越。海外贸易发达,并引进了大量农作物新品种。这也是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重要条件。
6.从发展潜力看,南方开发较晚,社会生产原比北方落后,在经济重心南移时,无论从人力或其他各个方面,可开发性较强,这就为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而南方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发展,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表现。

历史:(一)南方经济的发展过程

1.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

2.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

3.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4.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

5.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6.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大发展时期

1.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至南朝末年为止的时期。此期,由于北方自东汉末年以来战乱及少数民族内迁,北方经济衰退。而江南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火纷纷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长江中下游经济迅速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到南朝末年,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2.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再次经历了长期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直到后周世宗时才得到恢复和发展,而南方相对稳定,各国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自己的实力,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同时,许多中原人民流迁江南,增加了当地的劳动力。所以,南方社会经济又获得较大的发展。

3.以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为转折点的南宋时期。此期,人民的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军南进,北方劳动人民的纷纷南迁,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农作技术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水田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区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此外,棉花的种植推广、棉纺织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了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至于元朝开通漕运和海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也首先产生于江南地区,进一步说明了这种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

(三)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四)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五)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地理: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还可以从地理角度来认识:气候影响,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北宋时占城稻传入,到南宋时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种植,而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种植,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

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区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操作。茶树、甘蔗、柑橘这些经济作物更是适宜在江南种植。

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的烧毁森林、滥垦荒地造成的,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积减少。

交通运输及对外贸易也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是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原因: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南方由于技术和农具的改进还有气候的原因得到发展。北方战乱较多,南方较和平
表现:如南方大运河的开凿,纸币交子出现,还有柜坊飞钱的问世。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
老师都这么不求甚解...真是个"好"榜样啊.

自己翻点书很难嘛?

你怎么教学生啊.

简述宋代南方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发展表现,说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起止朝代?

一、农业方面:

宋代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又注重农具改进,农业发展迅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农业发展迅速。一些北方农作物粟、麦、黍、豆来到南方。棉花盛行种植于闽、广地区。茶叶遍及今苏、浙、皖、闽、赣、鄂、湘、川等地。

种桑养蚕和麻的地区也在增加。南宋时太湖地区稻米产量居全国之首,尤其以平江府(今苏州)为代表,有“苏湖熟,天下足”(指苏州和湖州)或“苏常熟,天下足”(指苏州和常州)之称。

二、手工业:

1、南宋时期,广东雷州半岛地区和广西南部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两浙和川蜀地区丝织业最发达。宋朝政府还在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设立织锦院,也就是官办的丝织作坊。而相关的印染业也因此发达起来。

2、宋朝官窑、民窑遍布全国。时有河北曲阳定窑、河南汝州汝窑、禹州的钧窑、开封官窑、浙江龙泉哥弟窑、江西景德镇景德窑、福建建阳建窑等七大名 瓷窑,和分布在各地的许多大小瓷窑。

所产宋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如日本、高丽、南洋、印度、中西亚等地区。北宋的瓷器,不论在产量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

3、造船业位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商业:北宋时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被视为是最早的纸币。由于农业上的不抑兼并政策,使得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充足,工商业得到迅猛的发展,工商业税占了总税收收入的70%。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起始于唐朝的中期,事件是安史之乱,完成于南宋。

扩展资料

从北宋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之所以继续南移并能够最终完成的原因是:

1、自然因素

宋代气候条件变化,使南方更适宜农业发展。同时,由于北方经济开发较早,水土流失严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

而南方经过三国时期以来的经济开发,为经济发展打下一定基础,自然环境保持较好,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2、政治因素

这表现为:

一是两宋统治疆域大部分地区在南方,其中南宋时政治中心还移到南方,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经济的继续发展;

二是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是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对北方少数民族贵族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战祸;四是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3、经济因素

北方仍然战乱较多,而南方社会秩序相对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使南方自然资源继续得以开发利用,社会经济秩序发展,从而最终超过北方,全国经济重心已移到了南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朝

1、农业方面:宋代时期,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并注重农具改进,农业发展迅速。梯田、沙田、淤田等新型田地均在宋朝出现,这些都大幅度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农业发展迅速,北方农作物粟粟、麦、黍等来到南方,棉花、茶叶种植盛行,种桑养蚕和麻的地区也在增加。南宋时期,太湖地区稻米产量居全国之首,以太平府为代表,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称。
2、手工业方面:宋朝时期矿藏丰富,丝、麻、毛纺织业发达,造纸材料丰富,印刷业发达,宋代的刻书以纸墨精良、版式疏朗、字体圆润、传世稀少等闻名于后世。并且宋代的造船业发达,宋朝造船技术水平是当时世界之冠。
3、商业方面:宋朝商业繁盛,成都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并且宋代劳动力充足,工业迅猛发展,工商税收入占宋朝税赋总收入的70%,成为宋朝税赋收入的主体。
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起始于唐代中期,完成与南宋时期。
农业方面:宋代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又注重农具改进,农业发展迅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农业发展迅速。一些北方农作物粟、麦、黍、豆来到南方。棉花盛行种植于闽、广地区。茶叶遍及今苏、浙、皖、闽、赣、鄂、湘、川等地。种桑养蚕和麻的地区也在增加。南宋时太湖地区稻米产量居全国之首,尤其以平江府(今苏州)为代表,有“苏湖熟,天下足”(指苏州和湖州)或“苏常熟,天下足”(指苏州和常州)之称。
手工业:1.南宋时期,广东雷州半岛地区和广西南部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两浙和川蜀地区丝织业最发达。宋朝政府还在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设立织锦院,也就是官办的丝织作坊。而相关的印染业也因此发达起来。
2.宋朝官窑、民窑遍布全国。时有河北曲阳定窑、河南汝州汝窑、禹州的钧窑、开封官窑、浙江龙泉哥弟窑、江西景德镇景德窑、福建建阳建窑等七大名 瓷窑,和分布在各地的许多大小瓷窑,所产宋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如日本、高丽、南洋、印度、中西亚等地区。北宋的瓷器,不论在产量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
3.造船业位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北宋时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被视为是最早的纸币。由于农业上的不抑兼并政策,使得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充足,工商业得到迅猛的发展,工商业税占了总税收收入的70%。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起始于唐朝的中期,事件是安史之乱 完成于南宋。
始于东晋时期,完成于两宋
两宋至元
本文标题: 都说苏湖熟 天下足,作为农业社会的中国古代,为何常常是北方统治者在南北割据中获得最终的胜利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615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把大学宿舍装修成东罗马帝国风格如何看待传统戏剧、曲艺逐渐消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