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有机会阻止诸省做大吗

发布时间: 2021-12-29 04:00:1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3

为什麼在戊戌变法一开始的时候,慈禧太后不立即阻止变法的进行呢,慈禧太后既然是顽固势力的代表又握有清朝的实际权力,其实可以在变法之...

慈禧太后有机会阻止诸省做大吗

为什麼在戊戌变法一开始的时候,慈禧太后不立即阻止变法的进行呢,

慈禧太后既然是顽固势力的代表又握有清朝的实际权力,其实可以在变法之初就制止变法的进行,那不就行了吗,为什麼要等到变法进行了一百多天才制止呢??
其实慈禧开始不反对变法,她只在乎变法能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大清的江山社稷,所以一开始就默许光绪发布《明定国是诏》,但是后来由于康有为、梁启超变法速度太快,严重冲击政治体制,让官员无所适从,而谭嗣同围园逼后的冒险计划让慈禧决定镇压变法,废除新法维护政局稳定,道理就如邓小平对政改的态度。
因为一开始未威胁到慈禧等集团的利益
慈禧刚还政于光绪,做做样子,静观其变。她的底线就是不损害以她为首的保守派的利益
一开始希冀变法能挽救危亡中的清政府,挽救自己的统治,所以允许了变法的开始,但后来渐渐的发现仿效西方的政治体制,是对皇朝统治的挑战,所以就在一百天后扼杀了这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

慈禧太后有权有势,为什么不帮助穷困潦倒的亲弟弟?

慈禧太后之所以不肯管自己的亲弟弟桂祥,是因为慈禧太后曾经给了桂祥机会,但是桂祥不但没有好好把握这个机会,还在外面丢慈禧太后的脸,搞得慈禧太后对桂祥十分不满,所以慈禧太后便再也不肯管桂祥这个亲弟弟了。

当初慈禧太后家并不算很发达,后来慈禧太后成为了咸丰皇帝的妃嫔后,慈禧太后家才开始慢慢变得有权势的。由于慈禧太后当时很得咸丰皇帝的宠爱,所以慈禧太后总是能够得到很多赏赐,而慈禧太后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娘家人,常常将自己得到的赏赐送给娘家人,有时候还会在咸丰皇帝面前说自己娘家人的好话,所以慈禧太后的娘家势力也在咸丰皇帝的抬举下变得越来越盛大。

而后,慈禧太后的儿子同治皇帝继位,慈禧太后还给了自己娘家人很多的赏赐,桂祥这个不学无术的弟弟也得到了继承父亲爵位的机会。后来慈安太后去世,光绪皇帝也是慈禧太后的傀儡,所以慈禧太后当时已经是清朝的真正统治者了,原本慈禧太后是安排了桂祥去参加战争,慈禧太后当然不是希望桂祥自己去争夺军功,而是希望桂祥跟着军队混一圈回来,然后名正言顺地给桂祥封官加爵,免得大臣们又在慈禧太后耳朵边说三道四。

结果这桂祥似乎不知道慈禧太后的意思,跟着恭亲王出征以后,还没有走到山海关,便哭闹着要回去,桂祥此举闹得整个军队都知道了,慈禧太后更是因此让很多人看了笑话,慈禧太后对桂祥的所作所为十分生气,所以从这次事情以后,慈禧太后就再也不管这个“扶不起的阿斗弟弟”桂祥了,哪怕是桂祥穷困潦倒,慈禧太后也不闻不问。

慈禧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虽已经有权有势,可是她已经享受这样的生活,选择与过去的自己分割。
因为她的弟弟没有志气,总是吊儿郎当,自己帮助了他也没啥用。
因为她对自己这个弟弟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感情,觉得以前自己在家也没有过好过。

慈禧太后有那么大的权势为什么不自己称帝?

慈禧太后有那么大的权势为什么不自己称帝?rn却摆个傀儡皇帝在那里 而自己却用垂帘听政的方式来摄政呢? 谁知道???
一、在唐以前,包括唐,都没有后宫不得干政的禁令,后宫不得涉政应该只是一个潜规则。但是到了明清就明令禁止后宫涉政,清朝康熙曾经立碑“后妃与太监不得干预政事”。 所以慈禧能够担政已经是一个大突破,再称帝,在明清这么讲究礼教的社会出来的女人不会有这么大的迫力。

二、当时的清朝,虽然慈禧把持朝纲,但也并非能一意孤行,朝堂上满是饱读四书五经之臣,朝堂外同治中兴诸臣掌湘淮精兵;朝堂里的一丝风吹草动,各列强也常常要来个“友邦莫名惊诧”,甚至连光绪称病,英法德等列强都要求派个医生来给皇上检查,她还能称帝吗?她还敢称帝吗?

三、中国历史上,可以称为女皇的有三人:汉高祖皇后吕雉、唐高宗皇后武则天、清文宗皇后慈禧。但是,正式称帝的只有武则天一人。慈禧既没有吕后的雄心壮志,也没有武则天的雄才大略。而且还加上前两者的前车之鉴。

四、从百日维新可以看到,保守势力还是很强大的,在这种情况下贸然称帝,是不现实的。

五、慈禧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内忧外患,慈禧有心称帝,也无力回朝了。

六、称不称帝只是一个名分,不称帝她是老佛爷,掌握实权,金口玉言、尊贵无比,称帝立刻就是千夫所指、万人唾骂。何苦来哉。
中国历史上触摸到权利顶峰的女人有很多,但是真正称帝的只有一个,就是武则天。不是说其他女人没有称帝的想法,而且其他女人没有武则天那么大的魄力,男人称帝就 需要很大的魄力和勇气,更何况是女人。
从吕雉开始,窦漪房,武则天,孝庄太后,慈禧都触及了权力顶峰(宋元明历史不了解,不知道那时有没有触及权力顶峰的女人)。这里吕雉,窦漪房是没有想过当皇帝,因为她们所处时间太早,没有形成这种想法,孝庄皇太后是根本无可能,只有武则天和慈禧有机会也有想法,但是慈禧称帝的难度比武则天难百倍,她是有心无力,所以历史上只有一个武则天。
从明代起,统治者就开始重视宦官和妇人干涉政务对统治的影响,不断有“妇侍不得干政”的遗训,政令出来,到了清代,女人(尤其是统治阶层)基本沦落成工具——用来繁衍和加强统治的。
仔细查看清代嫔妃画像的话,会发现清代没几个嫔妃长得好看,因为清代的皇帝选妃没什么自主权,都要由长辈或者顾命大臣做主,选择的女子要德才兼备,还要有利于联姻统治,所以清代的嫔妃里“歪瓜裂枣”比比皆是,但是个个都是能人。到了慈禧时期,女子掌权的难度极高,不但要对付顾命大臣,还要考虑外国势力,慈禧联合了她姐姐和小舅子(奕䜣)才得以扳倒八位顾命大臣,但是通向权利的道路依然没有打开。慈禧的姐姐(东太后)手里有一份咸丰帝的遗诏,就是悬在慈禧头上的利剑,为了扳倒姐姐,她加大力度拉拢奕䜣,等到成功的时候,虽然自己夺取了一些权力,但是更多的权利落在了以奕䜣为首的宗人府里。宗人府是满清建国之初为了处理宗族内部问题而设立的机构,权力比现在的最高法还高,被宗人府宣布要处理的人,不亚于被全国通缉。而且在当时中国事务有着很大表决权的外国势力也在奕䜣手里,慈禧想要扳倒宗人府,需要重新拉拢力量。宗族内的力量不可用了,只能选外人,最后,李鸿章出现在她眼前,借用汉人的力量,慈禧终于掌握了权力顶峰,但同时也只能停滞在这,因为慈禧是满人,虽然满洲统治中原两百年,汉人仍然没有忘记夺回权力,太平天国,义和团都显示了统治这片土地4000之久的汉人力量。慈禧好运气遇到了一个只想保住地位的李鸿章,但是经过这么久的折腾,满人已经丧失了统治力量,不得不借助汉人的力量统治,而汉人力量的代表就是李鸿章,难道还要扳倒他?不是不可以,而是不能冒这个险,李鸿章没有野心,一心保住自己地位,甘愿帮满人统治汉人,换了第二个人就难说了。一个不小心就会弄巧成拙,满人失去统治地位。而且当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各列强力量交错,局面极为复杂,慈禧一个不被认可的人物能够抓牢权力就很不易了,再多一步就很可能是为人作嫁的局面,慈禧自身也不愿冒这种风险。
  第一,从大范围上讲,慈禧没有称帝是跟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或者说跟“父系氏族”的形成有关的,中国自古就是男尊女卑,皇帝更是只有男性才当!当然武则天除外!

  第二,是慈禧的性格,她的性格跟朱元璋是挺相似的,一样的心狠手辣,一样的生性多疑,一样的嗜杀成性,一样的对权利有着最最强烈的欲望,大有不容他人践跃的味道,当然他们还有一个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务实的性格,不贪图虚名,而是求实!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正因为她们是务实的人,才会让手中的权利牢牢的握在自己手里,而不至于受人以柄,导致一败涂地的下场,对于这点,袁术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第三,周围的政治环境,首先,清朝的祖制就有后宫不得干政的规条,虽然慈禧她的一生是破坏了很多的满清祖制,但是对于废帝自立,在清朝,即使是最忠实于慈禧的荣禄也不敢冒着这天下之大不韪!再一个,当时的外国势力也是坚决不会同意慈禧代光绪而自立的!在武则天自立的时候,最起码,国内的政局是比较稳定的,而现在的清朝是内外交困,政局极度不稳,慈禧应付不断的农民起义以及外强侵略已经疲惫不堪,哪还有精力心思去搞这个“皇帝”的虚名,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去争一个虚名,显然是没必要。
清朝不像唐朝,男尊女卑的社会大环境非常鲜明,慈禧绝对不敢,上到满朝大臣亲贵,下到平民百姓,社会舆论一定容不下这种事情,同时也给了很多势力推翻慈禧的借口,到时慈禧就完蛋了
果她称霸,外国人能同意么?再说,她的目地是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为何不顾一切的向西方列强宣战?

光绪二十六年,即公元1900年6月21日,当时掌控大清王朝的实际军政大权的慈禧太后作了一件空前绝后的大事,就是向全世界宣战。慈禧在《诏书》中说信誓旦旦地说:“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如此君临天下的气魄,完全不是那个丧权辱国的老佛爷作风。当然,这也是一件令史学界匪夷所思的事情,因为此前三十年的时候,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的丈夫咸丰皇帝就是被洋鬼子们逼着一路小跑到了热河承德避暑山庄避难,然后才一命呜呼的。记忆犹新的慈禧不会不记得洋人的厉害,更不会忘记仅仅发生在五年前的甲午战争的惨败之痛,难道年逾花甲的她会改弦更张、挺起了腰杆做大清的皇太后了吗?

网络配图

作为一个已统驭历史四十年的女人,慈禧当然不会改变她的一贯作风。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她做出这个敢于和外国人叫板的举动的呢?据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里的说法,慈禧太后的突然法飙,是因为一封假情报所引起的。那么这是怎样的一封假情报呢?这事还得从她最信任的奴才荣禄说起。还是在5月20日,慈禧太后在御前会议经过一番商议,决定召回李鸿章和袁世凯,意在和洋人讲和,赔点银子,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就在这天的深夜,一个黑影急匆匆的敲开荣禄家的大门,荣禄起来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心腹江苏粮道罗嘉杰的儿子,奉父亲之命星夜赶来告密。

罗公子带来一个令荣禄大为震惊的消息:各国公使已经联合决定,“勒令皇太后归政”,荣禄听后大惊失色,手足无措。他很清楚自己在戊戌政变里所发挥的作用,如果十一国勒令皇太后归政,光绪帝复出,自己就是十个脑袋,也得搬家了!这可真是个难熬的夜晚啊!荣禄彷徨终夜,天刚蒙蒙亮,就紧急入宫禀告慈禧太后。这一下,轮到老太后魂飞魄散了!慈禧太后是知道洋人厉害的,当年他的丈夫咸丰皇帝可不就是给洋人逼死在热河的?现在她终于明白,洋人不肯朝贺王储的原因,原来是要逼她归政,拥光绪帝复出!如今一切都明白了,慈禧太后最担心的这个可能,想不到如今竟然要成为事实。

趣历史官方微信号:qulilshiv5

当时慈禧太后不禁老泪纵横,悲愤交集,洋人这是在要她的老命!如今的一条路,只能是和洋人拼了!要毁灭就大家一起去死吧!在自尽之前,慈禧太后此时哪里还管得了什么大清江山和万千黎民百姓?在翌日清晨的御前会议上,慈禧太后泣不成声,语无伦次。当她把这个消息公布后,全场惊愕。据说端王以下的亲贵二十余人,竟相拥哭成一片!激动之余,这些北京的当权派们发誓要效忠皇太后,不惜一切和洋人拼了。慈禧太后也说,“既然战亦亡,不战亦亡,等亡也,一战而亡不犹愈乎?”就这样,第二次御前会议,居然变成了“战前总动员”。于是京师九门大开,义和团大批进京,日夜不绝。其实,慈禧太后此时已经在大清的政坛上呼风唤雨四十年,何至于这次如此冲动呢?美国历史学家摩尔斯也说,“太后一向做事是留有余地的,但只有这次她这个政治家却只剩下女人家了。”也许,迫其归政,是打中慈禧,也是一切独裁者的要害了。

然而令慈禧始料不及的是,荣禄的得到的是一份假情报。那么,这个弄得皇宫内院鸡飞狗跳的假情报是哪里来的呢?后来查此来源,原来是在上海英商所办的英文报纸《北华捷报》(North-China Dairy News)上发表的一篇社论,后来此文又转载在《字林西报》上。可能是在此文刊登前,被报社华裔职工获悉,辗转被粮道罗嘉杰所悉,结果被添油加醋当成情报给汇报了。历史往往无数的偶然性构成的,一念之差,生灵涂炭,夫庸何言?事实上,慈禧太后虽然一时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但还是留有余地的。下令进攻各国驻华使馆,也许只是想胁迫各国公使撤回归政要求。何况,即使把洋公使给拼掉,到时候她也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借口推托,把责任往诸将身上一推了事。后来证明她就是这么干的。但问题是,各国公使们哪里知道有什么要求归政的要求,在清兵的进攻之下,他们也只能选择抵抗待援了!

身为武卫军头领的荣禄也不是傻瓜,他知道万一到时把使馆夷为平地,杀死公使,洋人要是追究起来,那可不是好玩的。于是乎,从一开始荣禄就装病在家,把袁世凯全是德式装备的武卫右军调开。后来上面逼得紧了,就让董福祥的甘军去拼命打。在广州观战的李鸿章听说此事后,不由哈哈大笑,在接见媒体朋友时候说,“使馆无恙,大家尽管放心!”原来,以董福祥土匪军的能力,是不可能攻下使馆的。理由很简单,董福祥的军队没有西洋大炮,有的都是些土制大炮,只听炮声轰轰响,却不见炮弹在哪里!再说,诡计多端的荣禄见慈禧太后的对外政策前后反复,矛盾百出,一会高调宣战,一会却又送进西瓜蔬菜慰问品,自己怎么着也得给自己留条后路。于是,荣禄不仅消极对待战事,而且还“里通外国”。他令人假扮盗匪,大量接济使馆内军火子弹,那可都是崭新的德国军火,而不是甘军的土火药!

最令人可笑的是,当董福祥的甘军猛攻使馆十数天并不笺进展而一筹莫展的时候,端王载漪以太后上谕的方式,调来武卫中军分统张怀芝派“开花大炮”前来助战。张分统军人出身,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后来的“贿选总统”曹锟,就是他的老同学。刚开始助战的时候,张怀芝还真的以为自己立功的机会到了。要知道,这德制“开花大炮”威力巨大,是当时德国最新的武器,只三五炮下去,就足可将使馆夷为平地!但是正当要下令开炮的时候,张怀芝忽然又觉得不妥:万一这炮声一响,后果就无法收拾了!于是他又下令缓发,自己立马奔上司荣禄那里去,非要荣大人下手谕作为命令的证据。荣禄是个老狐狸,当然不肯亲自发命令,最后被缠不过,只好说,“横竖炮声一响,里面是听得见的!”荣禄所说的“里面”就是指皇宫里的。

张怀芝听后一下就明白了。回去后他谎称炮位不准,需要重新准,调整后把目标定在了使馆后的空地,一时间众炮齐发,好不热闹!各国使馆虽然是受了一夜虚惊,但坐在宫中的慈禧太后在隆隆炮声中不禁露出得意的笑容。这位张怀芝大人果然不是愚笨之人,一阵假炮便受到了慈禧太后的垂青,后来一路做到大清朝的山东巡抚,以至民国后还做过山东督军。慈禧对外宣战50天后,一大队打着英国旗帜的印度锡克兵冲进了北京的街头巷尾,为各国的使馆解了围。就这样,仗打完了,慈禧也乐了,因为她非但没有被当做挑起战争的罪魁祸首被洋人惩办,反而继续垂帘听政,做大清王朝的太上皇。一份捕风捉影的假情报,带给慈禧的只是几天不舒心的日子,但带给中国人民的却是深重的苦难。

慈禧太后避难时路过贯市,召见欧阳大可时得到了啥保命诀?

慈禧太后作为少有的女性掌权者,在他出京逃亡西安,路过贯市时,一位高人还告诉她一个字的保命秘诀。这个秘诀还让她避免了被洋人抓住,成为阶下之囚的命运,究竟是什么高人,又出的什么高招呢?接下来就让小编为您揭秘。


1900年,清王朝统治已经延续了264年,此时的清王朝,由于“闭关锁国”,导致实力已经远不如西方国家,当时世界上先后崛起了美、俄、英和法等诸多列强国家,他们都对清朝垂涎三尺,渴望攫取利益。

随着八国联军侵华开始,清王朝一时间难以招架,慈禧太后此时任命了两广都督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准备借助李鸿章的才能和列强做最后的博弈,可还没等李鸿章处理妥当两广的事务,返回京师,联军已然从大沽口登陆,集结部队,虎视眈眈地朝着慈禧的紫禁城进军。所幸的是,李鸿章已经预见了这一点,他早就写密信给慈禧太后,让她有拿不准的事情时,可以询问旧友欧阳大可。

当慈禧惊慌失措地携光绪等人离开,跑到离京师70里的贯市时,部下对是否逃下去的问题产生了分歧,有人说,“自然应该跑,洋人皆是凶如猛兽,他们必然想要抓走太后。”可也有人说“此次列强入华,只是一个警告,他们会点到为止,自动撤兵的。”两种意见争执不下,慈禧太后一时也没了主意,这时,她想起了欧阳大可。


欧阳大是什么来头呢?据李鸿章的信中所言,此人不仅做过李鸿章的幕僚,而且常常自比诸葛亮。早年间曾经躬耕田地,卧于草堂,像一个农民,但他却时刻关注天下的形势,再加上刻苦的自学,使他成为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李鸿章听说此人有奇才之后,也是亲自登门拜访,最后,欧阳大可做了李鸿章的幕僚,为他出谋划策,帮助李鸿章辅佐清廷,直到李鸿章赶赴两广,欧阳大可这才赋闲在家。

欧阳大可接到了慈禧太后的召对,自然不敢怠慢,轻车简从的来到贯市,并在慈禧面前跪下,慈禧见欧阳大可已经耄耋之年,所以她对其很是客气,先是问了国家的一些政事,没想到老先生对答如流,慈禧暗暗吃惊的同时,清了清嗓子,问道:“依先生看,洋兵进了北京,会不会再追撵我母子二人呢?”欧阳大可听完慈禧的这个问题,就像早有准备一样,缓缓开口道:“洋兵们在占领北京后,必然会大肆洗劫,再从他们进攻节奏的缓慢上,可以看出来他们的指挥不统一,所以是否追撵必然需要开会商议,一场会议,少则一日,多则三天!”欧阳大可顿了顿,加重语气说道:“可是由古至今,乘胜追击是必然之势,我料定洋兵入了北京之后,过一段时间,必然会向西猛追,所以我认为圣驾巡幸,距离京城远一点为好,否则,很可能有危险。”

慈禧太后没有打断欧阳大可的发言,待其说完后,思考再三,也是沉重地点了点头,说道:“你这话是对的。”说罢此言,就一面派人把欧阳大可送走,然后命令李莲英等人快快收拾行李,立刻开始出逃,一路跑到了西安,认定西安距离京师足够远,这才作罢。直到1901年9月7日,李鸿章在经过谈判后,签订了《辛丑条约》,列强撤军,慈禧太后等人这才从西安返回京城。

本文标题: 慈禧太后有机会阻止诸省做大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492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果16世纪西班牙入侵中国,明朝抵挡的住吗狐臭怎么解决?分享去狐臭绝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