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简史(上)

发布时间: 2021-12-03 09:32:3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8

-1、罗马治下-英国和日本一样,是一个岛国,就从功守道的这句话开始讲起吧。机缘巧合,英国和日本都继承了大陆文明的精华,那就是农耕...

英国简史(上)

-

1、罗马治下

-

英国和日本一样,是一个岛国,就从功守道的这句话开始讲起吧。机缘巧合,英国和日本都继承了大陆文明的精华,那就是农耕文明、长子继承制、法律、文化、建筑。

-

英国的土地上最早的居民是英国土著,伴随着罗马北方少数民族渡海而来,高卢人、凯尔特人开始陆续迁居英国。因为大家都很落后,逐水草而居,以洞穴为屋,以兽皮为衣,常以打猎补充食物来源不足,互相攻击抢夺,所以很快大家就融合为一体。目前有证据证明英国南部有少量农业的存在,但并不发达。此时的英国人(布立吞人)信奉原始宗教,财产公有,虽然有酋长但并无实际权力。

-

很快罗马帝国就看上了这块土地。凯撒在征服了现在法国高卢人的同时,第一次将目光投向英国。凯撒在征服高卢的空隙,抽军北上,逐鹿英伦,很快就击败了英国土著布立吞人。这场战争枯燥乏味且毫无意义,凯撒在布立吞各部落交出人质,宣誓效忠以后就撤军返回了罗马帝国。布立吞各部很快就背弃了自己的誓言,向罗马帝国挑衅,布立吞各部参照罗马帝国的组织形式,很快就将部落升级为国家,并选出了自己的领导者。得到消息的凯撒再次带兵进入英国,屡战屡胜,将刚刚成立的布立吞国毁灭。凯撒这一次走的时候,选了自己中意的当地土著当这个新国家的领袖,并留下了一支罗马军队以维持当地的秩序。

-

然后,然后呢?然后罗马就将英国忘记了。此后的布立吞人享受了百年的自由,直到疯狂的罗马将军、皇帝为求边功,再次将英国列为战场。克劳狄乌斯皇帝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征伐英国,力求将英国纳入罗马疆域。克劳狄乌斯皇帝的继任者是暴君尼禄,尼禄的残暴统治再次激起这片土地的起义。这一次罗马人的目的是将英国彻底变为罗马的领土,所以采取了军事行动与屠杀相结合的办法,并摧毁了布立吞人的原始宗教。罗马人在达成自己的战争目的以后,认为布立吞人的文化、生活方式已经被彻底消灭了,所以罗马人再一次选择了撤军。布立吞人很快就做出了反击,对罗马人遗留的军事据点进行了疯狂的报复。此时的伦敦已经形成七万人的罗马城市,城中多是罗马人和亲罗马的土著,布立吞人在攻破城市以后实行了无差别的屠杀。罗马军队很快回军英国,对布立吞人再次进行野蛮的屠杀,土著酋长为避免被俘受辱,仰药自尽。

-

布立吞人与罗马人的仇恨只是刚刚拉开序幕,罗马人此后对布立吞人进行了长期残酷的军事打击,布立吞人的策略就是用空间换时间,敌追我跑,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罗马军队越追越远,为保证自己的后勤补给,修建了漫长的堡垒链,一直深入不毛之地。

-

-

你以为你看到的是中国长城?错了,这是英国长城,名叫哈德良长城。哈德良长城全长73公里,高约4.6米、底宽3米、顶宽约2.1米,上面筑有堡垒、瞭望塔等,整个工程耗时6年。

-

罗马帝国的扩张四处碰壁,哈德良皇帝巡视英国(罗马)边境,罗马帝国明显不适宜这种没有敌人的军事行动,于是哈德良皇帝决定修建了哈德良长城(公元122—127年修建),将英国一分为二,准确的说是一分为三,因为此后的安东尼皇帝又在哈德良长城以北修建了安东尼长城。

-

安敦尼长城由罗马皇帝安敦尼下令修建(公元142年-154年),位于克莱德河与佛斯湾之间,东起福斯河湾,西至克莱德河湾。墙宽5米,高3米,城墙前面建有一条12米宽、4米深的壕沟,墙后建有道路。城墙上有19座碉堡,各堡之间相隔3千米。

-

-

被长城一分为三的蛮族自此首尾不能相顾,成为罗马帝国的顺民。罗马帝国不仅仅带来了殖民、奴役、压迫,也传播了文明、和平,现今全球盛行的海洋法,其实就是当时的罗马法的遗存。伴随着罗马帝国北方蛮夷的归化,加之游牧民族在俄罗斯大草原的崛起和南下,罗马帝国陷入了长期苦战。自从罗马帝国从打败迦太基以后,罗马帝国就变成了迦太基帝国(海权国家),所以打这种陆地战争罗马帝国的兵力明显捉襟见肘,尤其是面对一个从未见过的庞大草原帝国。

-

罗马帝国再三衡量以后,决定从英国撤军。此后长城以北的生番布立吞人迅速越过长城,开始侵犯同为布立吞人的南人熟番。此时的南方的布立吞人早就没有了当年屠杀罗马人的精气神,被虐的惨不忍睹,只能求助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只能在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空隙,抽空帮助布立吞人打布立吞人。如此反复,北方的布立吞人南下,南方的布立吞人求助罗马帝国,罗马帝国派兵镇压,直到公元448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罗马人走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

-

2、萨克逊治下

-

历史是人类的记忆,此前比较流行的是民族史、地域史。以史记为例,就是汉族的民族历史。刘阿姨的观点,就是典型的中亚史观。伴随着全球市场的建立,全球史观开始夺取话语权。超越民族的概念,最早是宗教发明的概念。比如说犹太教只接纳犹太人,所以被基督徒迫害,被伊斯兰教针对。而基督教、伊斯兰教就超越了民族的概念。村长前面讲到的唐纳德、普金、赫鲁晓夫、莫迪就是典型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

-

上文讲到罗马不愿意为英国承担军事防御义务,切换到1879年,清帝国也不愿为冲绳承担军事防御义务。在你们眼里寸土必争,在国家眼里就是核心区、非核心区、有经济价值的开发区、没有经济价值的开发区。

-

北方的布立吞人(苏格兰人)南下,南方的布立吞人(地域属性的英格兰人)求助罗马帝国,最终罗马帝国决定收缩罗马的最远边界,无情的放弃了英国。在罗马的北方,长期存在一只威胁罗马的军事力量,这就是日耳曼人。日耳曼人与凯尔特人(布立吞人)、斯拉夫人被罗马人称为三大蛮族。此时南方的布立吞人病急乱求医,开始寻求萨克逊人的保护。熟化的凯尔特人邀请同样属于蛮族的日耳曼人来保护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

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为了这一天应该感谢谁。(德国历史学家-拉克尔对赫尔曼的评价)首先可以充分肯定的是雅利安人是绝对的野蛮人,罗马在臣服西北的雅利安人后,一个叫赫尔曼的雅利安人,同时还是罗马军官(罗马名字叫阿米尼乌斯arminius)。于公元9年联络各部落在条顿森林伏击了瓦鲁斯率领的罗马军团(15000人)。自此罗马人把帝国西北的雅利安人叫日耳曼(意思是另人生畏的战士)。

-

日耳曼人又分为各种不同的部落,其中有一支叫萨克逊人。此时的萨克逊还多是中国明朝女真的习俗,军事民族,奉行习惯法,长老治下,靠扑鱼、采集、放牧、劫掠为生。萨克逊此时是日耳曼内部最强大的部落,萨克逊部落最拿手的还是水军,只不过罗马海军一支吊打萨克逊海军,所以萨克逊的海盗一直没有出手的机会。此次罗马退出英国(大不列颠),正好给了萨克逊人表演的机会。

-

公元449年,萨克逊人一千六百人兵分三路进入英国,迅速北上越过长城打击北方的布立吞人。北布立吞人(此后一律称苏格兰人)明显不是日耳曼人的对手,被打的找不到北。南方的布立吞人自以为驱虎吞狼之计成功,殊不知,萨克逊人早有入寇英国的野心,此次机会万不可失。萨克逊人很快就集结了五千人,日夜不停登陆南布立吞人领地(此后一律称英格兰),此时的英格兰人反应过来已经迟了,只得拿起武器自卫。萨克逊人与苏格兰人很快结为同盟,英格兰人当然不是对手,伴随着萨克逊后援部队的不断到来,大不列颠改名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

萨克逊人并不以罗马文明为荣,他们摧毁教堂,屠戮神父,对待贵族、平民如同屠猪宰狗一般。就像蒙古族的相扑运动员进入日本,与当地土著相扣为扑,人家是放养的动物,你是圈养的动物,根本不能同日而语。英国人向西逃向山林、城寨,开始组织武力反抗。萨克逊人此行只为土地,并不为掳掠人口,所以大开杀戒。为了巩固自己的滩头基地,萨克逊人大量召集同宗同族的部落进入英格兰。同时,同为日耳曼人的盎格鲁人、朱特人也开始大举进入英格兰。英格兰人做了顽强抵抗,但越发颓势,只能不断向威尔士、康沃尔撤退。萨克逊的征服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占有土地的欲望召唤着更多的萨克逊人登陆英格兰。英格兰虽然人多,但萨克逊人更为骁勇,技战术水平明显高于当地土著英格兰人。

-

英格兰人势弱,已经不是萨克逊人的主要威胁,而不断到来的萨克逊人和其他日耳曼部落之间的嫌隙开始成为主要矛盾。由于萨克逊人对宗教、文化毫无兴趣,英格兰彻底陷入了蒙昧的黑暗时代。萨克逊人不断吞并小部落,开始逐步形成七个较大的王国,类似于中国的战国时代。经过一百五十年的血战,萨克逊人终于在英国建立了七个邦国,而英格兰人仅据有威尔士、康沃尔。此前萨克逊人据人土地,不敢称王,此时大势已定,不断有萨克逊人开始称王。

-

-

此后萨克逊人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统一战争,最后形成了七国的统一。冰与火之歌中描述的场景,就是当年萨克逊人的统一战争。有人说,想听萨克逊的七国之战,建议去看美剧权利的游戏。

-

至此,萨克逊--英国的历史结束,开始丹麦--英国的历史。

-

-

3、丹麦入寇

-

前面讲到,罗马时期撒克逊人不能加害英格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萨克逊人的船只、海战能力远逊于罗马人。罗马势微,英格兰人不知道自保,却远赴重洋的去请萨克逊人,以至灭族之祸。撒克逊人没有过上几天好日子,丹麦海盗就接踵而至。

-

查理曼大帝(红桃K)横空出世,他活着时,大部分时间是在打仗,主要是用武力强迫日耳曼人皈依基督教,导致的结果就是日耳曼部落(萨克森人)大量逃亡,引起连锁反应促使北欧长时间处于动荡之中。查理曼大帝死后,查理曼大帝的三个儿子将帝国平分(意大利、法兰西、德意志的前身),北欧海盗绕袭法兰克王国背后,三国任由北欧海盗掳掠。北欧海盗在法国打草谷的同时,也没有放过英格兰,大肆掠夺,横行地方。北欧海盗、丹麦海盗、维京人他们都是一类人,但通常我们都把他们称为北欧海盗。

-

公元787年,丹麦海盗第一次扣边英国,他们派出侦查小分队了解英国实际情况。此后丹麦海盗频繁到达英格兰,大肆劫掠,并不贪恋土地。此时萨克逊人的统治出现危机,新国王继位,立刻将国家一分为二,一半归儿子,一半归自己。丹麦人乘舟而来,沿河逆流而上,深入英国内陆,建立据点以后,四散奔袭,掳掠而归。丹麦人的这种劫掠行为,慢慢就养成了习惯,从一开始的一船、十船,发展到后面三百余船,从前面的小打小闹,到后面的攻城拔寨,乃至于占据军事打算长期经营。此时的英格兰国王再次将国家分给两个儿子,以至于英格兰对丹麦海盗的肆虐无所作为。

-

-

英格兰东盎格利亚不堪丹麦海盗侵袭,与丹麦海盗签署城下之盟,答应给丹麦海盗提供武器给养,以至于丹麦海盗可以继续深入英国内陆,并占领了约克城。丹麦海盗以约克城为基地,对英国进行了全面进攻,丹麦人甚至占领了诺丁汉,打算占领整个英格兰。英格兰终于做出反应,拔除了丹麦海盗的诺丁汉军事基地。丹麦海盗打仗喜于流动作战,并不固守城寨据点,敌人攻来主动就撤了,这也是他们此次行动失败的主要原因。丹麦人很快就建立了第二个据点雷丁,此后双方展开了残酷的争夺战,英格兰虽然大获全胜,但丹麦人源源不断的支援还是让局面越发不堪。

-

埃塞里德在与丹麦人作战中受伤去逝,权柄落入阿尔弗雷德(849-899)之手,少年新君在军事打击丹麦人的情况下,与丹麦媾和分国而治。但丹麦人很快旧态萌发,四出劫掠。阿尔弗雷德并不相信丹麦人会遵守承诺,他只是利用这段时间重组王军,恢复士气。既然大家都准备好了,那就开打。丹麦人事先已经约好了外援,大批丹麦海盗已在英格兰登陆,阿尔弗雷德的军队被彻底击溃,他化妆成农民混在逃难的难民中,只求苟活。

-

阿尔弗雷德逃到一农夫家,农夫收留了他,一日他负责做饭,因为心有旁骛,饭没做好,被农夫的妻子责骂,大受刺激,由此复出。阿尔弗雷德召集残部,在沼泽中修建军事要塞,秘密联系其他反丹麦势力加入,四面出击打击丹麦人。丹麦人不断被袭击,却找不到敌人在那。阿尔弗雷德将所获战利品全部分给部下,用以激励他们的斗志。阿尔弗雷德善于利用战场形势,择机出战,所以胜率很高。而丹麦人对英格兰人一贯轻视,所以军纪并不严明。乃至于阿尔弗雷德数次化妆成竖琴手,混迹于丹麦各个军营。阿尔弗雷德秘密联络,约定共同举事,英格兰人当了亡国奴才知道当亡国奴的痛苦,为争取自由,获取土地,报仇雪恨,一个个都奋勇争先。战争从丹麦人的军营内部开始,刚还是低眉顺目的萨克逊人,突然间就提刀追砍丹麦武士,几乎没有遇到抵抗,丹麦人建立的统治就土崩瓦解了。残余的丹麦人退入城堡,并不打算拼死一战,只求速降。阿尔弗雷德赦免了他们,条件是宣誓效忠和受洗。丹麦人对基督教并无恶感,认为宣誓效忠也是理所当然,自然选择同意。阿尔弗雷德将丹麦人分为五部分,分别在德比、林肯、诺丁汉、斯坦福、莱斯特军垦,这五部被英格兰人称为五堡。

-

-

此时的丹麦海盗一度达到鼎盛,打算再次入寇英格兰,他们沿泰晤士河逆流而上,发现这个国家军容整齐,枕戈待旦,遂悻悻而走。

-

阿尔弗雷德建立了英国的民兵制度,要求全国男丁都要习武操练,一旦遇到战争,英国任何时间都有足够的兵力迎敌。阿尔弗雷德还组建了英国历史上第一支海军,装备了一支百余艘海军的舰队拱卫英格兰。英国海军对于北欧海盗或半道而击,或截断海盗退路,使多支丹麦海盗全军覆灭,再也没有回到北欧。

-

丹麦著名的海盗黑斯汀斯好死不死,率领三百余舰游猎英格兰,黑斯汀斯率领所部八十余舰沿泰晤士河逆流而上,四散出击掠夺,阿尔弗雷德德抓住机会围困海盗建立的要塞,以至于四面出击的海盗首尾不能相顾,各地民兵痛击海盗。此时五堡的丹麦人听闻老家来人,立刻起兵喜迎,阿尔弗雷德挥军回战叛军,势如破竹,五堡的丹麦人战亦不能战,逃亦不能逃,只能坐视被歼。黑斯汀斯非但没有抢到东西,损兵折将,还把从法国抢的物资丢弃在英国,最惨的是自己的老婆和两个儿子也被阿尔弗雷德俘获。阿尔弗雷德并没有提过分的要求,只是让黑斯汀斯必须带军队离开英格兰,既归还他的老婆孩子,仗打到这个份上,还打个鬼,丢人都丢到家了。

-

黑斯汀斯带军败走,但其他的丹麦海盗却像打了鸡血一样入寇英格兰,想一战成名,超越黑斯汀斯的名望。海盗一度占领了泰晤士河的索伯里,逆流而上入寇英格兰,只是每次都是只见人来不见人回。丹麦人很快领教了英国舰队的厉害,当务之急是重新掌握制海权,丹麦人很快就造出了比英国舰队更为强大的舰队,英国人及时掌握了消息,很快也升级了自己的舰队。面对这种军备竞赛,英国人更多的开始俘获丹麦人的军舰,而不是焚毁,借此壮大英国舰队。阿尔弗雷德的名号在丹麦海盗中盛传,海盗见了英格兰都是避而远之。

-

阿尔弗雷德对内改土归流,借由五堡丹麦人起兵作乱,取消了丹麦人的五堡,直接将他们编入英格兰国民序列。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都敬服有加。

-

此时的英格兰人(萨克逊人)加之丹麦人,对农耕已无兴趣,只想劫掠外人,甚至是自己的朋友、邻居,英格兰已经处于无政府状态。阿尔弗雷德开始在英格兰推行保甲制度,郡划分为乡(百户),乡划分为各里(十里),十户联保。彼此负责,互相监督,人口不得自由移动,任何人不得擅自改变居住地。专政与民主相结合,乡(百户)每周四集会一次解决争诉,做出不偏不倚的判决。集会充分发扬了军事民主的特征,大家都是手持武器,最后全体投票决定。刚开始阿尔弗雷德还担任英国最高法官,但诉讼实在太多,他开始从伯爵、郡长中选择人来组成委员会代行审判职责。阿尔弗雷德为将英格兰法律制度化,还编撰了一部《阿尔弗雷德法典》。与此同时,阿尔弗雷德还重视技艺生产,从欧洲招募工匠,用私努豢养。阿尔弗雷德在西方历史中还是一个虔诚、完美的基督徒,所以英国历史也把阿尔弗雷德称为开国之君。

-

随后阿尔弗雷德的儿子爱德华(899-924)继位,与丹麦人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虽然不能和其父相比,但也是胜多败少,最重要的是苏格兰人开始臣服英格兰。此后的英格兰,也有丹麦人作乱,但大多数是英格兰的丹麦人自己作乱,很快就会被镇压下去。由于英国有强大的海军,丹麦人明显减少了对英国的入寇。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英国内斗都是王权与宗教势力之间的斗争。

-

-

4、丹麦治下

-

前文讲盎格鲁---萨克逊人对丹麦海盗成功的打击,使此后几十年丹麦人从地球上消失了一样。

-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丹麦人并没有消失,只不过丹麦人将会用另外一种方式占领英国。英国新王年幼,又有墨西亚公爵当带路党,丹麦人再次入寇英国。他们并没有冒然进攻,只是派出了七条船,劫掠后全师而走。此时的丹麦人才发现,英国早不是当年那个英国,于是六年后丹麦人再次入寇。此时(976年)的英格兰,国王武不能战,将领昏庸胆怯,只得求和于丹麦人。在付出一笔贡金以后,海盗撤走,只不过很快他们又回来劫掠了,这一次英国人只能再付更多赎金。只不过此次丹麦人撤走并不是他们愿意遵守契约,而是他们在法国遇到了大问题,法王正式向丹麦海盗发起了进攻。

-

丹麦酋长罗洛以勇武闻名,功高震主,惹得丹麦国王很不高兴,于是就打算灭了罗洛,可惜在战场上人多势众的丹麦国王还打不过一个小小酋长。国王毕竟是国王,他约罗洛商谈和平事宜,背后却设下鸿门宴,伏杀罗洛。罗洛逃亡,国民弃国跟随。罗洛假如复国,必然导致丹麦内战,于是罗洛选择了更为容易的方式,入寇法国。因为罗洛的名望,他很快就聚集了一支海盗大军,浩浩荡荡的向法国开去。他们先到了英国,此时的英国国王是阿尔弗雷德,罗洛将没有找到机会,识趣的去了下一个旅游景点。丹麦人与其他蛮族最大的不同,其他蛮族进入罗马,都是携家带口,而丹麦人是只身而来。因为丹麦人长期捕鱼,所以熟知水文、船性、海事,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而此次入寇法国与平时不同,罗洛不论输赢都是回不去的。

-

丹麦人对法国的劫掠,让法国人头疼不已。此时的法国,权臣当道,王权旁落,无力抵御丹麦人的劫掠。于是法王出此下策,要求罗洛与法国和亲,并许以纽斯特里亚(诺曼底)为盼。罗洛本身,虽然抢劫易手,但此时前后都是敌人,进退维谷,此时的选择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只得答应法王的要求,做了法王的臣子。随后丹麦人遵照欧洲封建的军事传统,将诺曼底逐一分配给了各位海盗。罗洛公爵(896-911)也算是得以善终。

-

丹麦人善战,所以英国豢养了一批丹麦雇佣军,主要是针对非萨克逊的英国土著作战。但由于英国这只雇佣军经常向海外的丹麦人出卖情报,并配合海外的丹麦人入寇英国,所以英国人打算除掉这些丹麦人。屠杀还是密令行事,时间一到英国人提着菜刀就来了,上一秒还在微笑,下一秒就叫你人头落地。英国为了缓解与丹麦的关系,还特意与丹麦联姻,此次丹麦国王的妹妹也被暴民屠戮。于是丹麦出兵英格兰,英国人以三万英镑得免,随后丹麦人再次光临。英国人在丹麦人退却期间举国动员,拼凑了八百条船,打算在海上将丹麦人聚而歼之。可英国人在此后的内讧中,将这八百条船付之一炬。

-

英国人面对卷土重来的丹麦人,只得再次购买和平,只不过这一次的价格是四万八千英镑。此后丹麦国王去世,英国人迎回自己的国王。但英国贵族与宗教人士首鼠两端,争抢着出卖自己的国王。1015年,丹麦王子克努特率领两百艘海盗船进攻英国,英国贵族出卖国家,与海盗达成合议,以泰晤士河为界将英国一分为二,丹麦王子克努特与埃德蒙二世分治。

-

英国贵族不仅出卖君主,还出卖国家。埃德蒙二世上厕所时,被刺客刺死于卫生间。埃德蒙二世死后,留有二子,英国贵族接受丹麦王子克努特贿赂,一致要求丹麦王子克努特监国。克努特上台以后,重赏了这批英国贵族,将他们每个人的封地都扩大了一倍,但在此后的几年,找机会逐一将他们剪除。毕竟,英格兰国王内政不修,假如早些除去这些玩意,何至于王座、王冠旁落。

-

丹麦国王斯凡有两个儿子,他们分别是哈拉尔和克努特,斯凡国王死后,兄弟两人瓜分了父亲的帝国,哈拉尔当丹麦国王,克努特当英格兰国王。克努特巩固了他在英格兰的统治,丹麦的哈拉尔国王突然去世(1018年),克努特继位丹麦国王,同时成了丹、英两国的国王。因为克努特统治的疆域达到了北欧海盗极限,所以克努特本人又被称为克努特大帝

-

克努特将英王的两个儿子送去瑞典,希望借瑞典人之手除去,瑞典人不屑干这种肮脏的勾当,将两位王子礼送出境,并长期给予照顾。诺曼底公爵支持英国其他顺序继承人即位英国国王,克努特无意与诺曼底公爵开战,立即向诺曼底公爵提出和亲,并提出新生的孩子即为英国国王,诺曼底公爵应允。过了一年,诺曼底公爵去世,诺曼底公爵的儿子即位。不到一年,诺曼底公爵的儿子去世,无后嗣。诺曼底公爵的弟弟罗伯特即位。

-

此后,克努特相继征服了瑞典,苏格兰。克努特死后留有三子,赛维涅、哈罗德、哈德克努特。赛维涅是克努特与第一个王后所生,加冕为瑞典国王。哈罗德是克努特与第一个王后所生,次子,加冕为英国国王。因为克努特死时,哈罗德正好在英国。哈德克努特是克努特与诺曼底公爵妹妹和亲所出,应该继承英国国王,但此时只能继承丹麦王位。这样就将英国国王的继承顺序打乱了,也为此后的英国战乱打下了伏笔。

-

克努特在位时,大力剪除英国贵族,此时英国贵族支持哈德克努特重归英国国王之位,看样子只能大打出手了。哈德克努特与哈罗德通过政治协商,达成分邦而治的协议。哈罗德当了几年国王就去世了,哈德克努特重归英国国王之位。哈德克努特上台第一件事就是鞭尸自己的哥哥,接着就是迫害英国贵族,最后就是残酷镇压英格兰老百姓,屠杀、破坏以为常事。哈德克努特最终因酗酒毙命。

-

克努特长子瑞典国王远在国外,萨克逊王室的继承人远在匈牙利,此时宗室爱德华王子就成为第一顺序继承人。此时的英国,政治气氛空前紧张,丹麦贵族、萨克逊贵族互相敌视,互不信任,都磨好了刀准备找个机会出手。爱德华王子继位英国国王,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废止克努特的苛政“丹麦金”,也就是丹麦人占领英格兰的占领军费。此时丹麦贵族内部四分五裂意见不统一,虽然此时丹麦贵族的利益受到侵害,但是考虑到内战得不偿失,丹麦贵族相忍为国,并未做出激烈的反应。

-

此后爱德华国王与权臣哥德文(相当于曹操)进行了长期斗争,随后哥德文逝去。哥德文的爵位由儿子哈罗德(相当于曹丕)继承,哈罗德的政治手腕明显手腕要比他的父亲高明的多。面对步步紧逼的权臣,爱德华国王接回了自己远在匈牙利的侄儿,可惜他的侄儿刚到英国几天就去世了。侄儿倒是有个儿子,可惜尚且年幼。如果让他继位,无疑是羊入虎口。于是爱德华国王决定收诺曼底公爵为养子,继承英国国王之位。此后诺曼底公爵捕获哈罗德,问他有意英王之位乎,被哈罗德巧言令色的骗过。

-

爱德华国王去世,哈罗德顺势登上王位。诺曼底公爵威廉大肆宣传,组织了一支三千支船舶,六万人的队伍登陆英国。此前诺曼底公爵威廉已派出自己的盟军在英国北部登陆,此时的哈罗德正在英国北部与这些人作战,虽然获胜却也是损兵折将。得知诺曼底公爵威廉在南方登陆,急行军赶往南方。双方见面,还是先谈判,哈罗德开出的条件是诺曼底公爵威廉撤军,可以出一个价格。诺曼底公爵威廉开出的条件是:要么退位,要么英王称臣,要么教皇仲裁,要么决斗。双方会战,诺曼底公爵威廉假意败走,诱敌深入,全歼敌军。

-

此后,英国进入诺曼底统治时期。

-

-

5、诺曼王朝

-

威廉把哈罗德引到黑斯廷斯,在靠近英吉利海峡的岸边命令假装战败溃逃,引得哈罗德全面出击,从而使哈罗德放弃了战斗队形......

-

对于威廉的到来,英国贵族很是愕然,但大多反应都很正常。因为英国长期被外族统治,英国人对此已经习以为常。接下来,威廉直取伦敦,占领了哈罗德的金库。此时的威廉还在犹豫,如何统治英国,是战是走,如何分化瓦解英国贵族,又如何笼络他们。在初期,威廉对英国的态度就是抢一票就走,并无长期经营的打算。所以他横征暴敛,打击贵族,掠夺商人,伴随着英国人对外来征服者的顺从,使威廉产生了长期经营的打算。

-

英国人的性格就像硝酸甘油,非常的不稳定,在威廉认为英国统治已经安定团结以后,回了一趟他的诺曼底公国。自此英国贵族又开始秘密联络,几个英国贵族联合丹麦国王,发动了叛乱。威廉回师英国,一方面重赏三军,另外一方面采取政治手段分化瓦解叛军。威廉答应丹麦国王可以不受限制的掠夺英国,这就将丹麦国王与英国贵族划分为两个阵营。对于反叛他的英国贵族,他并没有赶尽杀绝,容许他们支付一笔罚金以后,重新宣誓效忠。威廉对丹麦国王、贵族的手段可谓灵活且无原则,但对英国底层民众则是铁腕政治。参与作乱的民众财产被收缴,房屋被焚烧,牛羊马等牲畜被没收,要么迁移到贫瘠的地区,要么人头落地。很多人被杀害,很多人死在了强制迁徙的路上,更多的人死在了贫瘠的土地上。因为只有这样,下一次贵族起事的时候,人们才不会跟着疯子扬场。

-

对于英国贵族、商人,威廉则想到了另外的方法进行控制、打压。那就是编制欧洲历史上最恐怖的《末日审判书》,将英国的土地、人口(150万)、财产、企业逐一进行了登记造册,此项工程前后历时六年,是其他欧洲国家不具备的大数据资源。此后英国的税收开始直线上升,达到了每年四十万镑的惊人水平。这在当时的欧洲封建国家,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

萨克逊人与诺曼底人都是日耳曼人,但他们是不同的部族(民族),诺曼底人长期在法国生活,语言、文化、生活习惯接近法国人。此前的英国是公国制,公国的藩王对英国国王负责。而此时的法国是中国西周时期的封建制度,社会制度明显优于英国。威廉将此种社会制度引入英国,开始在英国封建,他一共册封了700多领主,62000多纳贡骑士。第一集团中,英国土著一个都没有。第二集团中,英国土著也只占极少数。等待英国人的只剩下《末日审判书》的审判,他们虽然说还活着,但最多也就是苟延残喘。

-

在软刀子收拾完英国土著以后,威廉开始向教会下手,威廉初到为了稳固政治根基,大多采取配合教会的举动。此时英国社会的建构已经完毕,那么英国教会也可以下手了。和所有暴君一样,威廉采取了剥夺教会财产,减少教会收入,降低教会的社会地位,以至于主教和修道院沦为二三流的职业,更为难堪的是此后的主教、修道院院长还要承担军事义务。威廉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主教、修道院院长逐一换上诺曼底人,用以巩固他的统治。

-

为了彻底奴化英国人,威廉开始在英国推行法语教学,希望英国人彻底忘记自己曾经是英国人。此后的英国爆发了几次叛乱,威廉还是一如既往对贵族和叛乱者宽大为怀,残酷对待参与暴乱的底层人民和士兵,将他们断手挖眼。

-

威廉的长子罗伯特继承了父亲的勇武、彪悍,却没有继承父亲的谋略、伪善。他怨恨父亲的独断,希望自己可以独立。威廉答应罗伯特可以继承诺曼底公爵的位置,但罗伯特要求威廉兑现承诺的时候,威廉答复:没有到上床的时候,就不需要脱衣服。(为时尚早)

-

威廉征服英国,导致的外交结果就是诺曼底兼并英国,还是英国兼并诺曼底。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对于法王而言都不是什么好消息。于是法王、怨臣都开始挑拨威廉父子的关系,威廉发兵征讨罗伯特,威廉兵败,罗伯特的剑将要砍下去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差点铸成大错,跪地大哭。此后父子二人虽然还有合作,但嫌隙已经产生。

-

法王见此,开始亲自出手解决这个鼻子大过脸的问题,法国寻衅威廉。威廉还是一如既往的勇猛,1087年,威廉在针对法国的军事行动中受伤,因此逝世。威廉是英国历史上最残暴的统治者,没有之一。可能也是欧洲历史上最残暴的统治者。但他带来的,或者说导致的结果,使英国成为一个封建制度的国家。他在英国传授法语的那几年,也导致了英语的被污染,大量拉丁、法语的词汇和语法被强行加入英语,使英语区别于原来的盎格鲁-撒克逊语言体系,又区别于原有的英语体系,打造了现代英语的雏形。

-

有一种说法,那就是语言是现代化的母体,越南为此直接将文字斯拉夫化(拉丁字母的异化)。中国不能现代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语言污染,太多的语言腐败和形容词,没有希腊语的语法,导致了信息的传导出现了很大的障碍。关于这一点,村长有简文字和汉字拉丁化的推文。多学一点语言学、修辞学,又不会死,你说是不是这样的道理?

-

此前的英法很少接触,更不要提战争。由于诺曼底公爵威廉天狗吃月亮导致的结果,英法开始走向战争,一打就是一千年,直接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走向和命运。

-

威廉死后,诺曼底划归罗伯特,英国国王留给了威廉二世。此后,罗伯特与威廉二世开打,但手下的贵族在英国、诺曼底都有封地,所以都不愿意打仗,兄弟二人约定,谁先死谁顺序继承对方的领土。

-

此时的欧洲,正陷入十字军东征的狂热中,诺曼底公爵罗伯特应招去征服中东的骆驼骑士,仗打的还不错,据说带甲六万,应着云云,还打下了耶路撒冷。威廉二世与贵族打猎,一贵族炫耀射鹿箭术,一箭射中威廉二世胸部,威廉二世殒命。威廉二世继续他父亲的迫害宗教人士路线,所以死后没人为他美言,甚至葬礼都与平民无异。今天的伦敦塔、伦敦桥就是威廉二世所造。诺曼底公爵罗伯特此时应该回来继承英国国王之位,可惜风流成性的他在半路娶了个富婆,耽误了他当英国国王。

-

威廉(一世)有三个儿子,老大诺曼底公爵罗伯特受封诺曼底,老三威廉二世受封英国,只有这个老四(亨利一世)什么都没有得到。活人关键是要心态好,威廉二世打猎把自己射死了,罗伯特还在海外度蜜月,现在还不下手什么时候下手?亨利一世提剑篡位,反对者云云,他明白自己没有父兄的雷霆手段,更没有他们的阴鸷残忍,所以需要另外一种手段统治、管理他们。亨利一世写了一份宪章,大概内容如下:1、教会的财产神圣不可侵犯。2、封建领地可以世袭。3、贵族婚姻自由。(此前贵族的婚姻是收费的!为避免贵族联姻做大,贵族间通婚是严格受限制的。)4、英国停止收取铸币税。5、停止收取贵族的庄园税。6、行政处罚或减或免。7、减免拖欠王室债务。8、授予贵族特权。亨利一世的宪章是此后的大宪章之基础,这一份宪章大量誊写,存放于英国各修道院和贵族家中,成为永久性规则。

-

罗伯特的蜜月度了十二个月,以至于他回国时已经玄机倒转。罗伯特回到诺曼底,毫不费力的篡取了诺曼底公爵一职。此时的罗伯特在十字军东征中积累的名望,有如天神下凡,欧洲的骑士都自告奋勇的帮助他夺取英国国王。英国的诺曼底贵族抛弃亨利一世跨海投奔,欧洲的贵族自带舰队投奔罗伯特,就连亨利一世拦截罗伯特的英国舰队都叛逃了。英国人对诺曼人本就没有好感,只差两军交兵,乘势起义了。此时的教会,因为亨利一世的德政,支持亨利一世。

-

两军对峙,教会因为自身利益出面搅浑水,错了,是调停,毕竟两只狗好过一只狗。双方达成协议,罗伯特回诺曼底,亨利一世每年给罗伯特三百马克的年贡。双方君主,谁先死,就继承对方的领地。被罗伯特出卖的,首先就是那些投奔他的英国诺曼底贵族。亨利一世说的是秋后不算账,但他还是找借口把这些人逐一铲除。罗伯特治下的诺曼底还是曾经那个诺曼底,强盗横行,贵族恃强凌弱,公爵毫无节制的勒索掠夺。而得位不正的亨利一世却建立了大宪章治下的法治英国,不仅国王的权利得到限制,贵族、教会的权利也被限制。英国贵族在诺曼底也有封地,于是他们开始谋划让亨利一世接管诺曼底。亨利一世出战罗伯特,罗伯特起兵迎敌,可惜他手下的贵族早就出卖了他,此时的诺曼底更是不战而降。战后罗伯特被俘,在英国的监狱中渡过了剩下的二十八年。

-

英国王室长期就英国主教的任免权与梵蒂冈教皇争执不下,亨利一世直接放弃了英国主教的任免权,从而使其在英国的政治地位更加稳固。

-

亨利一世得位不正,所以最怕儿子丢失权利,于是早早就带着儿子去诺曼底接受贵族宣誓效忠,结果回来的路上儿子的船触礁沉没。征服者威廉的名言:你们谁见过淹死的国王。-亨利一世没有儿子,于是传位女儿,外甥斯蒂芬篡位成为英国实际掌控者。两只狗未必好过一只狗,斯蒂芬得位不正再颁宪章,再次向教会、贵族、平民让渡权利。斯蒂芬向梵蒂冈大肆行贿,梵蒂冈眼见水到渠成,也就顺水推舟承认了他的国王。

-

权力分配这个东西,没有不行,多了也不行。封建、削藩、推恩、集权这些都是有道理的。当权利分配不合理的时候,一些贵族就起了不臣之心。原来只容许他们有一百卫队,充其量就是捕捉盗匪,现在他们可以有一千,甚至一万。原来城墙限高,现在城墙可以修到无限高。胸怀利器,杀心自起,贵族就开始想着搂草打兔子搞一下其他弱小的贵族。为了避免自己在第一轮就被淘汰出局,贵族们开始展开秘密外交,串联结盟。很快英国就形成了两大阵营,一党为斯蒂芬党,另外一党为马蒂尔德党(亨利一世的女儿)。是不是很像托利党和辉格党?是不是很像共和党和民主党?

-

两党开始了决定英国命运的大决战,宜将剩勇追穷寇,马蒂尔德党如日中天,斯蒂芬党则被抛弃。斯蒂芬被俘,等待斯蒂芬党的将是血腥清洗。

-

言至此处,诺曼王朝的统治正式结束。

-

-

-

-

6、金雀花王朝

-

斯蒂芬死后,亨利二世继位。也有史学家把斯蒂芬的王朝单列出来,称为布鲁瓦王朝,不过这种分法并不是主流。亨利二世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的外孙)女儿(玛蒂尔达)的儿子,他的父亲是安茹伯爵。因为生于法国曼恩-卢瓦尔省的勒芒,所以是彻头彻尾的法国人。

-

英国国王大多得位不正,所以急于取得统治合法性,于是通过文件形式向教会、教皇、贵族、农民、商人让渡权利,于是就形成了大宪章和权利制衡机制。亨利二世因为婚姻,继承了大量法国领土,约占法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所以亨利二世不仅是英国国王,还是法国的伯爵。而法国国王就像吃了苍蝇屎一样恶心,说是封臣,人家和自己平起平坐。说是异族国君,人家占你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

-

前任英国国王斯蒂芬因为向贵族让渡太多权利,以至于英格兰军阀割据,强盗横行,斯蒂芬的办法就是从国外雇佣雇佣兵镇压之。亨利二世成为英国国王,舟渡英格兰,撤销了雇佣兵首领伊普尔的所有职务,开始遣散斯蒂芬的外国雇佣兵。亨利二世着手整顿币制改革,英国经济很快走上正轨。接着就是镇压国内的土匪和叛军,很快他们就做鸟兽散。

-

法王急于找亨利二世的麻烦,终于找到了寻衅的借口。只不过亨利二世攻城拔寨,并成功围困法王,英国贵族劝谏亨利二世一举俘虏法王。亨利二世以自己是法王封臣,不便于俘虏法王为由,撤围而去。双方停战,只不过双方都互不信任,双方都无法达成共识,只有教皇的威权施压,才是让双方愿意坐下来的真正原因。

-

此时的英国,由于此前几次颁布宪章的原因,导致教会的权利被无限制放大,教会不仅可以任命国王,还可以收税,还可以组建军队,还可以做出民事裁决,还可以任命英国主教。亨利二世已经想好了控制和打压英国教会的办法,那就是让自己的宠臣贝克特成为英国主教,这样就可以夫唱妇随,好不惬意。

-

此前贝克特就是亨利二世的闺蜜、死党兼首辅大臣,国内外大事无需告知亨利二世,贝克特就可以做出决断。贝克特吃喝嫖赌无一不精,名声差到极点,结果贝克特成为英国主教,放弃了以前放浪生活,开始禁欲苦修。自从当了英国大主教,贝克特褪去一身荣华,换上了粗麻长衫,以前珍馐美馔,现在只用白水、面包,这不要说是一个权倾朝野的贵族,就是一般的平民、教士、隐士都极难做到。他每天都用皮鞭抽打自己苦行,还效仿基督给乞丐洗脚,以至于英国国内的民众对其印象大为改观。

-

人最怕的就是有自觉意识,当贝克特开始思考自己是谁的时候,亨利二世的恶梦就开始了。亨利二世要削弱此前几位英国国王给英国教会让渡的权利,而贝克特则要强化英国教会的权利。双方斗的不可开交,以至于亨利二世差点被罢黜。

-

此时的爱尔兰,还处于罗马进入英格兰前的状态,各种部落林立。由于一个部落首领抢了另外一个部落首领的老婆,爱尔兰内战正式开始。接着是英国贵族进入爱尔兰,接着是亨利二世带兵进入爱尔兰,并彻底的占领了爱尔兰。此后,教皇做顺水人情,承认爱尔兰为亨利二世所有。

-

法王路易眼见军事打击英国占不到便宜,就想到了英国人打英国人。法王路易挑拨亨利二世与其三个儿子的关系,他首先建议英国王子谋逆,逼迫亨利二世将英国国王传位给他。接着又向亨利二世另外两个儿子鼓吹,王子继位他们必不能善终,于是另外两位王子也开始起兵。英格兰已经不是第一次经历动荡,英格兰贵族明白三位王子以后就是国家的继承人,此时不站队以后就没有站队的机会了。亨利二世一回头发现贵族几乎都跑光了,但亨利二世还是组织了一支军队出征诺曼底。

-

亨利二世在诺曼底打败了法王路易,与之签署和平条约。此时苏格兰国王起兵八万,入寇英格兰。亨利二世回师英格兰,直取苏格兰国王,在睡梦中将苏格兰国王俘虏。苏格兰国王、贵族、教会宣誓向亨利二世效忠,还将很重要的两个军事要地划给了英格兰。

-

英格兰王子再次向亨利二世要求将诺曼底交个他,亨利二世再次拒绝,王子再次叛逃法国,乞师法国主持公道。英格兰内战再次开始,亨利二世带兵攻打自己的儿子,英格兰王子病死军中。接着亨利二世的儿子杰弗里,再次叛逃法国乞师法国出兵,只不过这次杰弗里与人比武丧命,避免了英格兰再次陷入长期内战。亨利二世最爱的儿子约翰也密谋推翻他,彻底摧垮了亨利二世的精神,最终在希农城堡病逝。

-

亨利二世死后,有两个儿子可以继承英国国王。理查德和约翰,最后理查德因为在反叛父王(亨利二世)的军事行动中作战勇敢给亨利二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继承了英国国王,史称理查一世(狮心王理查)。

-

父王的死,让理查一世(狮心王理查)的内心备受谴责,此前跟他造反的那些贵族,备受嫌弃、鄙视,而当年跟随亨利二世征伐他的那些贵族则得到了重用。亨利二世死后,没有给约翰留下封地,理查一世大力则培植自己的弟弟。将两个县、八个城堡、六个伯爵领地赠与了自己的兄弟,还为他找了一位富有的妻子。

-

理查一世在位期间,英国出现了著名的排犹事件。因为犹太人省吃俭用,向基督徒出借资本,这样就惹到基督徒眼红。理查一世在位期间,处处保护犹太人,这就引起了基督徒的不满。有人编造犹太人要造反,国王下令屠杀犹太人的谣言,民众在贪婪的引导下冲进了犹太人家中,戕害人命,抢夺他们的财产。有些犹太社区有封闭的寨垒,英国人攻不进去,就纵火焚烧。暴民很快就开始向英国富人下手,引发社会动荡不安。排犹风波很快就传到至爱尔兰、苏格兰,有很多犹太人最后全家被烧死在避难的城堡中。

-

此前,英国没有银行,大部分财富都集中在教会,教会还是基督徒与犹太人借贷的担保人,当然也会收取一定费用。英国的平民忙着杀人,英国的贵族则忙着熔断自己欠下的债务。他们带领属下冲击教会,将债权付之一炬。英国历史书中记载的此次排犹事件是英国人清除异教徒的光荣行径。

-

当时欧洲王室最流行的就是十字军东征,为了让自己的灵魂上天堂,国王们争先恐后的向耶路撒冷派兵。最著名的就是神罗皇帝腓特烈一世,父子二人带甲十五万远征巴勒斯坦,一路饥荒、疾病、战斗减员,到耶路撒冷城下就只剩下八千人马。

-

-

英王、法王(绰号狐狸)远不及腓特烈一世能装,卖官鬻爵也只凑齐了十万人马。法王非常聪明,知道陆地上的国家都在等着他们去送死,孤军深入也是大忌,于是英法合兵一处,从海路经过大西洋、直布罗陀海峡、意大利南部、教皇国、西西里岛、克里特岛、塞浦路斯岛,兵临耶路撒冷城下。伊斯兰世界最伟大的骑士萨拉丁出场,突厥轻装步兵不是西欧重装步骑兵的对手,所以他们只是一路骚扰,并寻找十字军的破绽。他们不断袭击技战术水平都很差的教会骑兵和医院骑士团,希望这支十字军队伍出现阵型混乱。英王理查一世(理查德)带领的十字军虽然遭受惨重损失,但阵型一直完整,这更让穆斯林军队认为没有机动性的西欧重装骑兵和步兵不敢出击。接下来十字军出其不意的全面出击,彻底击溃了萨拉丁的军队,接下来萨拉丁只能在填埋水井,迁移人口,烧毁建筑方面下功夫。

-

在接下来的对决中,萨拉丁坚壁清野,坐视西欧远征军崩溃。而英王理查一世(理查德)明白,必须和萨拉丁和谈,无休止的拖下去只会让十字军毁灭。萨拉丁突袭雅法,穆斯林已经攻破外城,内城的守将已经开始谋划投降。狮心王理查一世(理查德)带援军赶来支援,只有80骑士,2000步兵,400弓箭手,由于急行军步兵与弓箭兵被落在后面。赶到雅法时,狮心王理查一世(理查德)只有五十名追随他的骑士,十五匹马。狮心王理查一世(理查德)在雅法城外列阵,萨拉丁发动了七千人的进攻,狮心王理查一世(理查德)发动了十五人的反冲锋,萨拉丁大为感叹。此役狮心王理查一世(理查德)的战马战死,萨拉丁亲自挑选了两匹战马送去,附言骑士不能没有马。

-

1192年9月2日,狮心王理查一世(理查德)与萨拉丁签订了和约。

-

第三次十字军虽然没能达到收复耶路撒冷的目的,但在地中海建立了五个亲天主教的十字军国家,打通了欧洲通往中东的海上道路,消除了中东诸国对安条克的威胁。

-

此后狮心王理查一世(理查德)通过陆路归国,欧洲诸国国王都嫉恨他取得的巨大成就,于是被神罗君主绑架。神罗君主索要十五万马克(相当于三十万英镑),此前的英国人仇视苛捐杂税,但对此次国家摊派却异常热忱,人们争先恐后的捐税,贪婪的教会、主教此次也融化了自己金银饰物去救他们的国王。这样一笔巨款,通常需要三五年才能凑到,而此次银钱很快就凑齐并送到了神罗皇帝手中。神罗皇帝只能放人,暴君载誉归来,举国欢腾,因为他的名望无人可及,已经传遍了东西方。

-

此前,他的兄弟约翰在他不在时,发动了叛乱,但英国贵族又不是傻叉,自发的组织起来打败了约翰公爵。此后英法两国进行了若干年的战争,争夺法国领土的归宿。

-

狮心王理查一世(理查德)最后还是死于自己的暴虐,他的贵族发现了一笔宝藏,按规矩要送国王一半,而狮心王理查一世(理查德)都想要,于是出兵攻打该贵族。在攻打的过程中被冷箭射中受伤,后感染,这么伟大的人物居然死于毫无意义的财物纠纷,这是一个冷笑话。

-

狮心王理查一世(理查德)取得了巨大的军事成就,但要知道这种军事成就的取得是压榨英国贵族、教会、老百姓的结果,英国赋敛苛重、虚耗王国。在他一任,十字军东征花费一百一十万马克(相当于两百二十万英镑),被神罗扣押赎身十五万马克(相当于三十万英镑),花费奢靡。

-

-

狮心王理查一世(理查德)还是一名诗人,只不过被他的军事光环所遮蔽。今天我们看到的篮球队、足球队队徽起源就是狮心王理查一世(理查德)佩饰的纹章,在战场上你说你是英国国王,我还耶和华下凡呢。于是十字军开始佩戴属于自己的纹章,这样即使是在乱军之中,或者战死,都可以辨识出来。后来的欧洲贵族,为了装叉,吹嘘自己的前辈如何、如何,也开始佩戴纹章。

-

狮心王理查一世(理查德)死前,已经排除了他父亲和他最爱的约翰公爵,因为此人叛兄叛父多次犯上作乱。狮心王理查一世(理查德)指定的继承人只有十二岁,不能接任英国国王,所以狮心王理查一世(理查德)再次让约翰继位,成为英国国王。

-

理查德死后,指定朝四暮三的约翰为英格兰国王。此前理查德立有遗嘱,死后侄儿阿瑟(十二岁)继位。此时英属法国领土的贵族支持阿瑟继位,英属英格兰领土的贵族则支持约翰继位,最关键的法王支持阿瑟继位,这就使战争出现了新的情况。战争在教皇的干预下停止,但双方的矛盾仍然在继续。

-

约翰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土,于是决定娶自己贵族的未婚妻,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决定和自己现有的妻子离婚。要知道那个时候的西欧,非常之保守,娶自己贵族的未婚妻和离婚都是根本办不到的事情,但约翰一世还是顽固的要推下去,导致的结果就是教皇与约翰一世关系破裂。接着被约翰一世抢走未婚妻的贵族起兵造反,战争很快就发展成英法战争,阿瑟(布列塔尼公爵)已经长大成人,也加入了此次叛乱。阿瑟(布列塔尼公爵)为求军功,孤军冒进,结果被约翰一世俘获,阿瑟(布列塔尼公爵)被约翰一世秘密处决。此前因为约翰一世不光彩的婚姻,此次处决阿瑟(布列塔尼公爵)又犯了弑亲罪,导致约翰一世的名声坏到极点。法国贵族纷纷弃他而去,骑士都以约翰一世为耻,法国贵族进入暴怒的状态,开始向约翰一世进军。约翰一世最擅长的战争手段就是逃跑,一见联军到达就弃军而逃,支持他的英格兰贵族看到战争打到这种程度,于是也纷纷弃他而去。

-

教皇再次出面调停英法战争,只不过这一次法国贵族选择无视教皇权威,一定要活捉约翰一世才愿终止战争。此时的约翰一世众叛亲离,既不相信法国贵族,也不相信英格兰贵族,他把军队交给雇佣军指挥官带领。面对法国人的进攻,约翰一世对围困的城堡不去救援,任由他们被消耗凋零。他不主动出兵进攻法国人,每一次见了法国军队就是带头逃跑。约翰一世最终逃回了英格兰,他不认为是他的行为让大家厌弃,反而认为是英格兰贵族没有担当,还说他要第二年要收回这些领土,于是就开始收税,第二年去海港转了一圈又回来了。如此反复,直到他最后都不好意思了,勉强登陆法国,一见法国军队就要求停战和谈,他约定了谈判地点,结果自己爽约,此时的他已经抛弃军队,乘船回到了英格兰。

-

约翰一世此次的军事投机行为,换来的结果就是英格兰几百年积累的法国领土全部归属法王。在那个以骑士精神为重的时代,约翰一世已经是无能和不知羞耻的代名词。

-

人怂人欺,强势的教皇很快就把手伸到了英格兰。对于教皇要求把英格兰献给教廷一干无理要求,约翰一世俯首称臣一概准许。此后约翰一世说要再次征服法兰西,英格兰贵族都耻之与其为伍。英格兰教会看出来他是一个怂货,对他直言不讳的说:假如再发动战争,就把他逐出教门。教会对他也是经常碰瓷,讹诈英格兰国王,还好教皇热爱世俗的权利,几次出面帮助约翰一世居中调节。贵族蔑视约翰一世,教会将几个世纪与英格兰国王争夺的世俗权利全部搞到手,接下来就是贵族起兵对王权的挑战。

-

毫无疑问,约翰一世又怂了,打都没打就要求谈判。教士、贵族、人民都争着索取权利,最后扔给他一份人间宣言,让他放弃所有的权利滚蛋,错了,是虚君。约翰一世毫不犹豫的就妥协了,这就是著名的《大宪章》。教会获得了自由选举主教的权利。贵族大幅减轻了徭役、赋税,基本消除了国王对贵族的人身控制权利。教会、贵族为了保证此份文件成为永久性文件,他们还加入了保护士农工商的条款,比如说破产的农民不能没收他的生产工具。商人的税收被固定在很低的一个值,并规定不得增加厘税。城镇大量的公民自决,治权开始下放。贵族压迫人民并不比国王压迫人民减少半分,但他们为了巩固自己到手的权利,还是决定让渡一部分权利给平民,以促使《大宪章》成为一份代表广泛利益的永久性文件。

-

有人问,为什么美国的公路没人修?因为按照大宪章,修路需要大多数人同意。从今天看,大宪章是保护教会、贵族、人民权利的一份契约型文件,从当时的欧洲看,这就是犯上作乱的疯狂之举。最愤怒的不是约翰一世,而是教皇,教皇下令撤销大宪章。约翰一世发动内战,先赢后输,这一次他又是弃军而逃。人怂货软,这样《大宪章》就成了英格兰法律的一部分。

-

大宪章最糟糕的问题就是破坏了法国传入的封建制度,法国一直在坚持封建制度,直到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约翰死了,被称为无地王,不知道这是英格兰人的福报还是福报?约翰一世颁布的伦敦自选市长,一直贯彻执行到了今天。有很多人,喜欢那种强势的领导,未经自己同意就修路造桥,却不知道自己买不起奶粉的原因,殊不知这是英格兰人一千年前用生命争取来的权利。

-

约翰一世死后,留下了两个儿子,亨利九岁,理查德七岁。亨利(亨利三世)是约翰一世与伊莎贝拉(昂古莱姆)的长子,继承英格兰国王之位。此前,英格兰贵族把王权剥削的干干净净,英格兰贵族仍然不满意,还要攒合法国国王谋逆英格兰王位。约翰一世的死,使英格兰的内乱暂时得到了平息。在亨利三世年幼的这些年,英格兰贵族组成了一个小集团开始搞寡头政治,这就是现代议会的雏形。亨利三世并不傻,他看到了欧洲国王大权独揽的日子,再看自己就是汉灵帝、汉献帝。

-

1217年,法王派他的儿子亲征英格兰,但很快遭遇失败,在索取一万马克后,法军撤离了英格兰。亨利三世亲政以后,抛开官僚集团和贵族小圈子开始独断专行,但奈何手高眼低,1230年和1242年,两次进攻法国,企图夺回诺曼底都以失败告终。

-

教皇、教会对于英格兰的压榨已经到了耸人听闻的地步,此时的教皇热衷于发动战争,英格兰很快就成了教皇的提款机。1252年,英格兰三年自然灾害,教皇仍然是索取无度,亨利三世想发动战争转移国内矛盾,导致的结果就是激化了英格兰的国内矛盾。英格兰贵族蒙特福特(亨利三世的妹夫)蓄谋已久的军事政变爆发,英格兰贵族带兵去觐见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要求亨利三世遵守《大宪章》的要求。使用武力强迫亨利三世接受《牛津条例》,条例在大宪章的基础之上附加规定,贵族与国王之间的会议三年一开,未经此会议同意,国王不得对外发动战争和增加税收。

-

此后发动政变的蒙特福特与亨利三世的矛盾终于爆发,双方开打。亨利三世战败,蒙特福特直接绕过亨利三世召开了议会。蒙特福特为了使此次政变合法化,议会由贵族、主教、每郡两位骑士、每市两位市民代表参加。这就意味着,蒙特福特为了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第一次把底层人民群众的利益加入了国家政治生活中,虽然占英格兰90%的农民,没有一位代表。最搞笑的就是议会的召开并没有国王的参加,这意味着从国王赋予议会权利变成了议会为最高权利机关,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第一次。此后蒙特福特的政府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出现分裂,议会军与王军再开战端。蒙特福特在战争中战死,但在英格兰人的眼中,蒙特福特不是乱臣贼子,而是圣人。

-

虽然国王赢得了战争,但那种大权独揽、一手遮天的情况却再也没有出现。国王遇事都和贵族商量着来,因为英格兰国王明白自己的脑袋只能被砍一次,这个道理法国国王想了很久都没有想清楚。英格兰历史书中描述的亨利三世,性格软弱、卑劣、反复无常,没有什么可以大书特书的贡献,但人家在位时间长啊。

-

亨利三世(1216年到1272年在位)死后,王子爱德华继位。

-

爱德华(爱德华一世)继位时已经三十有余,他的前半生一直在帮助他的父亲(亨利三世)巩固王权。在刘易斯之战中,爱德华王子被俘,幸而机智逃走。爱德华王子在此后的战争中,指挥灵活,手段果敢,赢得了很多战争的胜利。在与议会军的战争中,他抢占关键军事堡垒,截断敌方归路,又冒险派出海军击溃对方海军,最后逼对方分兵,以逸待劳各个击破。爱德华王子用运动战的方式,彻底拖垮了议会军,在关键性的战役中击毙了自己的姑父蒙特福特。

-

此后爱德华王子参加了法王组织的第八次十字军东征。

-

1274年8月,爱德华一世继位英格兰国王。与他父亲亨利三世不同,亨利三世认为教会、贵族、平民都是他的敌人,所以动辄暴力相向。爱德华一世对教会的态度是以理据争,收拢他们的世俗权力。对贵族的态度是拉拢大多数,镇压极少数。对于平民则是极力镇压,这个统治模式有点像威廉一世。

-

此前的英格兰国王都不排犹,爱德华一世出于对宗教的虔诚,当然也是自身利益的需要,开始在英格兰大力排犹。他在伦敦以相同的罪名,批量判决,一次处死的犹太人就达280人之多。此后,犹太人被各种理由迫害,国王只容许他们带路费离开英格兰,而贵族、平民则将路费也抢走,直接将犹太人戕害。此前英格兰有15000多犹太人,爱德华一朝,犹太人的数字降到零。犹太人长期主持英格兰的金融信贷业务,伴随着犹太人的离开,英格兰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爱德华一世被迫开始征收房地产税(十五分之一),开征十一税(十分之一),新的商业税被迫开征,向贵族派,逼得贵族差点造反。

-

威尔士人,长期挑拨英格兰人内斗,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英格兰人关注威尔士。当爱德华一世闲下来的时候,征服威尔士就被提上议事日程。爱德华一世先用调虎离山计,要威尔士国王到伦敦宣誓效忠。威尔士国王则要求国王交换王子、贵族为人质,方才愿意去伦敦宣誓效忠。威尔士人凭借山高林密一直反对英格兰人的直接统治,此次威尔士人也认为自己有能力打赢战争,但爱德华一世已经想好了对付威尔士人的办法。在进军路上,爱德华一世小心侦查,反复衡度,避免被威尔士人打了埋伏。兵临城下,他又不急的进攻,空耗威尔士人钱粮,最后困守孤城的威尔士人被饿的头晕眼花只得臣服。威尔士人被迫接受宣誓效忠,赔款五万,每年交出五百匹马,交出十名人质等苛刻条件投降。此后英格兰人对威尔士的统治越发残暴,一些不愿被英格兰人统治的威尔士人再次起事。爱德华一世还是继续前面征服威尔士的战术,一举击溃威尔士人的武装,俘获叛乱的贵族后带到伦敦审判绞杀。威尔士人的自由精神源于文化的传承,此时落后的威尔士文化,知识和信息都靠诗歌手传承,于是爱德华一世将威尔士人的诗歌手聚集后屠杀,贯之以英格兰文化,此后威尔士人的精神彻底死亡,沦为二流国家的三等顺民。

-

朝代长了,蛆虫就多,此时的英格兰遍地强盗、流氓,法官吃了被告吃原告,爱德华一世对此深恶痛绝,一次性将全国议员、法官罢免,令他们交高额的罚款。新上任的议员、法官必须宣誓效忠,承诺不贪污受贿。爱德华一世的做法虽然有欠妥当,但的确解决了英格兰当时面临极端严峻的社会问题。

-

苏格兰国王绝嗣,苏格兰内部的王位继承问题又成了苏格兰内战可能的导火索,苏格兰贵族选择邀请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居中裁判。爱德华一世在作为其他国家的调停人时,他没有自身利益,所以可以做到客观公正。而爱德华一世在作为苏格兰国王裁判调停时,爱德华一世是有自身利益的。此前苏格兰国王的封地在英格兰,所以苏格兰国王还向英格兰国王宣誓效忠,就像英格兰国王有封地在法国一样。英格兰国王以诺曼底公爵的身份宣誓效忠,但并不是以英格兰国王的名义宣誓效忠。

-

爱德华一世到达苏格兰边境,苏格兰贵族倾巢而出,都想争取这个调停人。爱德华一世故意混淆苏格兰国王与英格兰封地之间概念,大兵压境要求苏格兰贵族宣誓效忠,给你苏格兰贵族一个下马威,搞的苏格兰贵族措手不及。还好有硬气的苏格兰贵族不鸟爱德华一世,故以苏格兰国王空缺,贵族无权做此悖逆之事,冠冕堂皇的把爱德华一世怼回去了。接着爱德华一世提出了英格兰对苏格兰宗主权的问题,要求以书面形式加以确认,英格兰与苏格兰的战争中,苏格兰战败称臣,早就有文件约定,此时拿出来还是因为爱德华一世想吞并苏格兰。苏格兰贵族在苦思多日之后只能答复:苏格兰国王空缺,我等无权答复。

-

苏格兰国王有很多八竿子打不到的亲戚,还有一大堆私生子,但他们按照欧洲的习惯都是无权继承苏格兰国王的。爱德华一世政事老成,他对此事的态度就是拖,一定要在苏格兰这些候选人中选出一个卑躬屈膝的国王。爱德华一世最后终于敲定了苏格兰国王的人选,但旷日持久的选国王活动,让很多了人心思变,苏格兰国王的候选人想将苏格兰裂地称王。

-

此后英法因为民间斗殴引发英法战争,故苏格兰的事情就被搁置了下来。爱德华一世此时最愁的是筹集战争款项,原来加个税就可以了,现在没有权利加税。所以只能把更多的平民放进议会,让他们参与讨论国家大事,无代表不纳税,你让人家掏钱你得先让纳税人同意。这里的苏格兰国王屁股还没有坐稳,就秘密联合了法国国王,打算大军南下,与爱德华一世一决雌雄。苏格兰国王派出了四万步兵,五百骑兵向边境移动。爱德华一世派出了三万步兵,四千骑兵向边境移动。苏格兰骑兵太少,而步兵又缺乏训练,在面对英格兰骑兵时很容易被冲散,于是演变成大溃败。英格兰攻陷伯维克城堡,屠七千人。邓巴野战,苏格兰丧师两万,门户洞开。苏格兰国王此前妄图通过与法国的同盟军事关系搞政治投机,此时却不组织有效的反击只顾逃命,玩起了投降主义。

-

英格兰针对法国的进攻,与意大利、德国、荷兰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此时英格兰的军队开始在法国登陆,此时的法国占领了荷兰,而英格兰的花大价钱买来的意大利与德国却持观望态度,英法两国都遇到了军费筹措不足的问题。于是双方都要求教皇仲裁,最后英格兰出卖了荷兰,法国出卖了苏格兰,英格兰从法国撤军。

-

苏格兰被英格兰占领以后,苏格兰人就要直面英格兰人的欺凌,此时的苏格兰人方知当亡国奴的痛苦。苏格兰没落的贵族威廉华莱士,举起了义旗反抗,他首先纠集一些罪犯逃进森林,他们利用对苏格兰地形熟悉的便利伏击英格兰军队,与英格兰为敌。伴随着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苏格兰人都开始追随他的步伐,爱德华一世的军队被迫撤回英格兰。很快英格兰人就凑齐了四万人的军队,开始向苏格兰开拔。威廉华莱士面对英格兰军队,退回森林,引诱英格兰军队追击,在英格兰军队搭建浮桥渡河时半渡而击,彻底击溃了英格兰军队。

-

很快,威廉华莱士就被苏格兰任命为监国,位在国王之下。接着苏格兰军队入寇英格兰,抢走了很多东西,出于对英格兰人的仇恨,不能带走的一律破坏。此时的爱德华一世已经与法王议和,正带领军队赶回英格兰。爱德华一世回国后,首先是安抚人民,重申自己对大宪章的尊重(其实并不尊重),承诺保护教会的合法利益(其实并没有保护),表演完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以后,爱德华一世从爱尔兰、威尔士、英格兰集结了十万大军,准备入寇苏格兰。

-

战争很简单,苏格兰人认为此次英格兰还是会像以前一样用骑兵冲散苏格兰人的步兵方阵然后屠杀之。所以苏格兰人准备了很多长矛、拒马、木栅、篱笆,希望能阻滞英格兰骑兵的冲击。只不过这一次英格兰首先出场的是英格兰弓箭兵,英格兰弓箭兵在历史上也是名声远播。双方弓箭手开始互射,苏格兰弓箭手明显不敌英格兰弓箭手。接着就是被英格兰弓箭手压着打,于是阵型溃散,步兵纷纷离开战壕、拒马四散逃命。英格兰弓箭手和骑兵开始了猛烈的追击,苏格兰人战心全无,三军瓦解,苏格兰丧师五万有余。威廉华莱士顽强的保持队形,在做出极大的牺牲之后,带领军队撤到了安全地带。英格兰军官劝降威廉华莱士,威廉华莱士说:自己的生命可以牺牲,苏格兰民族可以灭亡,但决不在征服者的枷锁下苟且度日。

-

此时教皇向爱德华一世发来御电,指责他对苏格兰欺压过甚。爱德华一世被迫撤军,其后苏格兰稍作休息,再次兵分三路入寇英格兰。爱德华一世亲率大军再次征服苏格兰,只不过爱德华一世熟练军事,并没有给威廉华莱士任何偷袭的机会。爱德华一世用了两年才征服苏格兰,英格兰人绕过苏格兰贵族建立了新政府,废除了苏格兰法律、习俗,摧毁所有苏格兰人的标志性建筑、遗迹,这次爱德华一世要做的是将苏格兰彻底纳入英格兰人的统治。

-

爱德华一世最大的问题是威廉华莱士,只要他不死,苏格兰的抵抗运动就不会结束。最后威廉华莱士被苏格兰贵族出卖,爱德华一世将威廉华莱士压往伦敦绞杀。威廉华莱士活着,苏格兰贵族都嫉恨他,威廉华莱士一死这种大人说利益的不和谐立刻消失,苏格兰人又空前的团结了起来。爱德华一世野蛮的政策原本是要吓唬苏格兰人,此时威廉华莱士的死彻底将苏格兰人激怒。苏格兰人很快将一起生活的英格兰人剪除,重新控制苏格兰。爱德华一世发现,英格兰无数次打败苏格兰,但还是不能控制苏格兰。

-

战端再开,英格兰利用自己的技战术优势偷袭苏格兰人的军队,使苏格兰军队溃败。爱德华一世将此次俘虏的苏格兰贵族立即处决,并打算惩罚全体苏格兰人。他声言让苏格兰人领教他的厉害,结果半途因病去世。死前留下遗言,继任君王一定要彻底征服苏格兰。

-

1307年,爱德华一世去世,爱德华二世继位。

-

此前出卖苏格兰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的罗伯特·布鲁斯,因为利益分配问题起兵造反,被爱德华一世围剿。爱德华一世此行准备大肆屠虐苏格兰,只不过他恰到好处的死了。罗伯特·布鲁斯(后来的苏格兰国王)深知,三十六计走为上的道理,逃到了苏格兰的一个小岛上避难。爱德华一世去世后,他将军队分散成游击队,四散伏击英格兰军队。罗伯特·布鲁斯这招是跟他出卖的威廉华莱士学的,虽然技战术水平差很多,但战略目的是一样的。苏格兰一直在失败,但从没有放弃,归根结蒂还是贵族有自身利益在其中。

-

爱德华二世对于征服苏格兰毫无兴趣,他要做的是重新巩固自己到手的利益,于是他解散了英国远征军,放任苏格兰独立。爱德华二世强化权力的做法和中国的皇帝如出一辙,那就是重用宠臣(和珅)、魏忠贤(宦官)以加强帝党的势力。他在潜邸的时候,有一个贵族玩伴,名叫皮埃尔-加维斯顿,两人关系非常友好,英国历史描述他们是同性恋情人的关系。爱德华一世将皮埃尔-加维斯顿驱逐出境,还要求爱德华二世宣誓此人永不得回英国。爱德华一世前脚挂,爱德华二世就把皮埃尔-加维斯顿召回英国,面还没有见国王就把领地、自己的侄女送给了他。此后,皮埃尔-加维斯顿扶摇直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英国红得发紫。爱德华二世出国,就将国家全权托付,权柄炙手可热,一时无二。

-

英国虚君,教会、贵族都是国王权利的制衡者,国王宠臣做大这就引起英国贵族和教会的恐慌。英国贵族的首领兰开斯特伯爵决定逼宫,议会召开,只不过这一次贵族是带兵来的。教会一般不出席议会,但此次教会作为政变的参与者也出现在议会中。他们要求英国国王驱逐国王宠臣皮埃尔-加维斯顿,立誓永远不得让他回来。

-

爱德华二世被迫将此人封为爱尔兰国王,此后爱德华二世通过分化贵族、教会,又将皮埃尔-加维斯顿召回英国。英国再次发生政变,此人再次被驱逐。教会和贵族站在一起,认为假如国王计谋成功,王权将会再次失去控制。此后爱德华二世通过分化贵族,又将此人召回身边。此次英国爆发了内战,爱德华二世带领军队绕后,宠臣(皮埃尔-加维斯顿)固守后方的城堡,英国贵族围困城堡。皮埃尔-加维斯顿并无意打这场仗,于是在获得安全保证的前提下选择了投降,接着英国贵族冲进来就砍死了他。国王发誓要为自己的宠臣报仇,不惜毁灭英国,但下一秒他就接受贵族的议和。贵族告诉他,无意推翻国王的统治,只想维护英国法律的尊严。爱德华二世就坡下驴,接受了贵族的下跪和臣服。

-

苏格兰当权者罗伯特·布鲁斯,此时已经控制苏格兰,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对英格兰再次进行了劫掠。爱德华二世意识到此前的错误,再次组织英国军队入寇苏格兰,罗伯特·布鲁斯(罗伯特一世)并无意与英格兰军队交锋,将军队隐藏起来,任由英格兰军队蹂躏。因为找不到敌军主力决战,此次出征又没有获得任何利益,爱德华二世不得不收兵归国。

-

很快,爱德华二世就卷土重来,此次他征集到了十万人的军队,其中有很多爱尔兰、威尔士的民兵。罗伯特·布鲁斯只拼凑到一只三万人的军队,此时的苏格兰饱受战火蹂躏,不乏精兵猛士。双方战斗开始,首先在骑兵之间展开,罗伯特·布鲁斯的战斧直接将英军将领的重甲一劈为二。第二天,英国人打算用自己的骑兵数量优势,一劳永逸解决战斗。由于苏格兰此前吃过英国骑兵的亏,所以在阵地两翼布置了大量的陷马坑,下面插着尖桩,上面被草皮覆盖。英国骑兵盲目的冲锋,给英国军队造成极大的混乱。罗伯特·布鲁斯在英军左侧部署了一支奇兵,他们是农夫与马车夫组成的军队,他们举着各种各样的旗帜,看上去好像是一支庞大的军队。英国人认为此前两战皆败,此时左翼已经暴露,败局已定,于是开始撤退。很快撤退就演变为溃败,英王狂奔一百四十五公里才逃回英国,而英国贵族被俘400余人,十万大军在苏格兰骑兵的追杀中被消耗殆尽。罗伯特·布鲁斯得意忘形,开始想做英格兰、威尔士、爱尔兰的国王,于是派自己的弟弟带甲六千入寇爱尔兰,自己带兵入侵英格兰,最后惨败而归。

-

此前拒绝出兵的英国贵族因祸得福,他们发现此时是欺凌国王的最好机会,于是逼迫国王签下了更多的权利下放文件。国王被贵族欺凌,以至于连累王后,王后途径某城堡要求借宿一宿,结果随从被杀。国王与贵族之间的战争正式开始,此次教会害怕贵族做大使英国失去秩序,从而站在国王这边。贵族的首领(兰开斯特)公开作乱,宣布了自己与苏格兰国王之间的盟约,彻底倒向叛国。兰开斯特认为此举可以震慑国王和其他反对他的人,可以稳固已方军心和势力,导致的结果却是此前跟随他的贵族纷纷与他划清界限,倒向爱德华二世。

-

兰开斯特整军三万,打算和爱德华二世一较长短。国王率领王军讨伐,兰开斯特自知无险可守,于是想和苏格兰军队合兵一处,然后图谋决战。兰开斯特在前面撤,国王在后面追,以至于双方的速度越来越快,撤退立刻演变成逃命,直到他们到达伯勒桥,发现王军已经占领了那里,叛军瞬间化作鸟兽散。不可一世的兰开斯特,由于错误的战略、战术,几近送人头的把自己献俘一般送给了爱德华二世。爱德华二世笑纳人头,将兰开斯特枭首示众。

-

此后,爱德华二世再次组织军队入寇苏格兰,苏格兰还是此前的战略,避不决战,导致爱德华二世无功而返。教皇居中调停,希望两国签署和平条约,被罗伯特·布鲁斯轻蔑拒绝。罗伯特·布鲁斯深知自己得位不正,还出卖过苏格兰国王、威廉华莱士、爱德华一世,此时苏格兰国王流亡海外,战争状态就是自己最好的护身符。

-

爱德华二世的王后与人通奸,通奸者是兰开斯特一党的叛国者,法国国王乐见英国内乱,于是予以援助,王后带领三千军队登陆英国,贵族附逆,三个教会带兵支持,国王轻出伦敦,伦敦立刻被暴民控制,大量的贵族、教士被抢劫、屠杀。忠于国王的贵族被残酷清洗,国会通过决议罢黜国王,宣布王后控制的爱德华王子(爱德华三世)为摄政王。

-

爱德华二世在位并无苛政,只是慵懒怠政,爱德华二世下台,贵族则极近羞辱之事,用下水道的水让他洗脸,用烧红的烙铁烫他的肛门,希望通过这种精神的摧残和外表无法看出的身体伤害至他于死地。

-

历史书上描述的,人民大多是可爱的被压迫对象,贵族大多是温文尔雅的绅士、骑士,教会大多是公正、公平的代名词,可事实上人民在失序的状态下就是野兽,贵族争抢着出卖他们的国家,教会帮助妓女争抢着出卖他们的国王。有一个电影讲的是荷兰海军的战神,被人民戕害,生殖器被他曾经保护的人民呼喊着叫卖两便士。爱德华一世虐杀他的人民,用暴力侵犯他们的权利,人民顺从的无以复加。爱德华二世与民秋毫无犯,保护人民的利益,人民却在关键时刻却抛弃了他。爱德华一世皮鞭抽着英国贵族,肆意凌辱他们,英国贵族做出了明智的选择下跪屈服。爱德华二世只是宠幸自己的同性恋恋人,不找贵族的麻烦,却落了一个烙铁烧肛门的下场。爱德华一世拒绝向教皇支付贡金,肆意占有教会财产,毫不尊重教会权威,神职人员像舔狗一样舔个不停。爱德华二世遵纪守法,归还教会财产,承认教会权威,最后却落了一个被教会谋逆推翻的下场。这才是历史,你们看的那个不是历史,那是傻叉的笑话全集。

-

1327年,爱德华二世的儿子爱德华王子(爱德华三世)继位。

-

爱德华二世就是爱德华三世的教科书,那就是英国国王应该怎么统御英国。教会那是妓院,要学英国历代国王一样砸破大门冲进去强暴他们的修女。贵族都是畜生,要学英国历代国王一样肆意凌辱。人民是驴,要学英国历代国王一样用鞭子抽。

-

出卖过苏格兰国王、威廉华莱士、爱德华一世、苏格兰贵族的罗伯特·布鲁斯老而不死,又来抢劫英格兰。英国准备和他议和,被罗伯特·布鲁斯拒绝。此次苏格兰出兵两万五千人,英国出兵六万,英国还从外国征集贵族的海外骑兵和雇佣军,认真准备打这一仗。苏格兰在此前的对英作战中积累了一支四千人的重装野战骑兵,他们自带燕麦口粮,背一块铁板当锅,劫掠牛羊为食。长期的野外军事生活,使他们学会了用牛羊皮当锅煮牛羊肉的能力。作为重装骑兵,他们并不恋战,抢了就跑,并不和英国骑兵发生正面冲突。

-

爱德华二世重金部署间谍,收集苏格兰军事方面的情报。得知苏格兰在准备大规模的军事入侵的计划,且得知了对方重骑兵的驻军位置,于是打算一绝雌雄。苏格兰人首先发难,苏格兰将领带领两百敢死队乘夜色掩护向爱德华三世而来,打算奇袭王帐。国王英勇抵抗,但苏格兰人杀了国王的私人管家和神父,带着一百多人逃走。国王对此大为火光,但英国人对少年国王的成绩很满意。

-

爱德华二世老婆的情人罗杰·莫蒂默伯爵此时为英国摄政,他与王后通奸此时已经尽人皆知。在处理苏格兰外交事务时,他放弃了英格兰对苏格兰的宗主权,放弃了苏格兰国会对英格兰的效忠,放弃了苏格兰国王对英格兰的效忠,放弃了苏格兰教会对英格兰的效忠,放弃了苏格兰贵族对英格兰的效忠,他还称几次入侵英格兰的罗伯特·布鲁斯为苏格兰国王,承认苏格兰独立,承认罗伯特·布鲁斯为独立的苏格兰国王,还要和亲,要把国王的妹妹嫁给罗伯特·布鲁斯的儿子。英格兰的人民认为这是丧权辱国,战败割地古来有之,从未见过主动送的,而且是对方没有要求过,自己主动送的。

-

人民开始漫骂罗杰·莫蒂默,贵族也在议会反对这些提案,罗杰·莫蒂默明白需要用威吓的手段恐吓这些人,不然自己将会和爱德华二世一样的下场。罗杰·莫蒂默钓鱼英国贵族,终于找到一个冤死鬼,案件内容荒诞可笑至极。大意就是爱德华二世说自己还没死,给个一百万就让你当公爵那种短信。但这对于罗杰·莫蒂默而言就够了,他开始株连其他贵族,导致贵族人人自危,开始密谋除掉罗杰·莫蒂默。罗杰·莫蒂默通过秘密通过进入爱德华三世老妈的房间,只不过这一次爱德华三世和贵族也尾随其后。罗杰·莫蒂默正在热情耕犁英国的土地,突然发现背后突然出现几十号给自己加油的英国贵族。国王立即召开国会判决罗杰·莫蒂默有罪,随后处决了罗杰·莫蒂默。

-

在此后的二十年,罗杰·莫蒂默的儿子上诉,要求撤销这个判决,理由是程序不合法,没有告知罗杰·莫蒂默有沉默的权利,最搞笑的是英国居然真的撤销了判决。太后被秘密软禁,直至死去。

-

-

爱德华三世少年老成,英国史书说他长着一张上帝的脸。帅哥谁都喜欢,上图一张。此时的英格兰法官贪污,盗匪横行,爱德华三世学爱德华一世整饬法官,然后亲自出面捕捉盗贼,英格兰治安逐渐好转。

-

此前,苏格兰有一个国王,后在法国流亡。罗伯特·布鲁斯自封为王,英国已经予以确认。这样苏格兰就同时出现了两位合法的国王。英格兰贵族在苏格兰也有封地,而苏格兰独立以后你不敢去收税啊。呵呵呵。英格兰贵族要求爱德华三世出兵,此时的苏格兰国王是爱德华三世的妹夫,双方还在停战期间(教皇做保),为了少数贵族的利益,让大多数贵族掏钱,假如有贵族反战自己的王权尊严何在?于是爱德华三世授意英格兰贵族自行解决,于是在苏格兰有封地的九位贵族秘密集结军队,准备入侵苏格兰。他们凑齐了一支两千五百人的军队,自知从陆地进攻是自寻死路,于是他们选择从海上绕道背后进攻苏格兰。

-

此时的苏格兰,罗伯特·布鲁斯死后,罗伯特·布鲁斯的儿子大卫二世继位,此时的苏格兰已无能征善战的将领。面对英国人两千多人的入侵,苏格兰人四万迎敌。结果第一战苏格兰就被对方夜晚袭击营地,导致全军溃散。第二日再战,苏格兰死一万两千人,英格兰军队损失三十人,罗伯特·布鲁斯的私生子和一大批苏格兰贵族殒命。苏格兰人很快就集结到了四万人,打算再战,首先截断了英格兰人的海上通道,但英格兰人很快就重新夺回制海权。此时的苏格兰人,先王去世,新王年幼,乌合之众无人率领,战又不能战,逃又无地可逃,苏格兰人倒也干脆,直接选择了投降。

-

苏格兰国王大卫二世和爱德华三世的妹妹简被送到法国,巴里奥尔宣布重登王位。巴里奥尔盲目的遣散了他的英国追随者,在苏格兰有很多苏格兰贵族都觊觎苏格兰王位,于是袭击了巴里奥尔,巴里奥尔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了代价。爱德华三世看到了恢复苏格兰统治的希望,此时英格兰的贵族和教会都支持战争。爱德华三世为了稳固后方,签署了一项对英格兰平民的权利让渡文件,大意就是国王不得非法征税,国王不得强迫臣民提供食物,国王不得无理由征用平民的物资、货物。

-

爱德华三世亲征,此时不同往日,爱德华三世不在以爱德华一世、爱德华二世为榜样,他只带了少量精兵,打算亲取苏格兰。苏格兰方面的指挥官完全无视英国人的优势和威廉华莱士、罗伯特·布鲁斯此前反抗英国人的经验,选择了让苏格兰重装骑兵下马步战,让苏格兰步兵进入堡垒。英国人军队很快就发挥了自己弓箭手的优势,压住苏格兰弓箭手吊打。然后苏格兰军队溃败,英格兰军队追击。此役,苏格兰人死亡三万人,英格兰大胜。爱德华三世将部分军队留给巴里奥尔对付苏格兰贵族,自己则带领军队胜利归国。

-

巴里奥尔答应爱德华三世的承诺很快就被兑现,苏格兰东南部的土地全部归爱德华三世私人所有。承认英格兰对苏格兰的宗主权,苏格兰国王宣誓效忠(此前没有),支付贡金,联姻。苏格兰人以为自己迎回了国王,此时才发现迎回的是一个英国伯爵。于是苏格兰贵族复叛,还是利用威廉华莱士、罗伯特·布鲁斯反抗英国人的经验,撤入山区,大量采用游击队伏击英格兰军队,避免和英国人正面作战。苏格兰的局势就在双方的争夺中摇摆,直到多少年以后,大卫二世重返苏格兰。

-

爱德华三世与人通奸的老妈是法国公主,此时法王无后绝嗣,那么法王的位置就要由爱德华三世的老妈来继承。但在法国,拒绝承认女性继承人的权利,选择了一位法王的远亲继位。当时爱德华三世对此并无异议,但此后他发现自己比这位继位的法王更具有继承权。加之英法两国反对国王的贵族挑拨,两国关系很快就发展到水火不容不地步。

-

爱德华三世联络了神罗、荷兰(这次没有拿钱不办事的意大利),打算搞一下法兰西。神罗皇帝不愿参与英法的战争,但他容许自己的贵族以志愿兵的名义参与这场战争。法王与教皇建立了亲密的联盟,为了促使英罗荷之间的联盟破裂,教皇还开除了神罗皇帝的教籍。很快爱德华三世就凑齐了一只五万人的雇佣军,但法王凑齐了十万人。双方在卡佩勒骂了几天的嘴仗,双方都不愿意冒险脱离军垒进攻。爱德华三世见法军无懈可击,于是撤走。

-

爱德华三世的另外一场战役是在英格兰,在英格兰你要把他们口袋里的钱掏出来和要他们的命是一样的。英国贵族、骑士、教会、议会同意爱德华三世加税的要求,但他们也开出了自己的要价,那就是减少贵族、骑士的义务,更多的自由市镇,更多的大宪章补充文件。双方就对方提出的要求进行了激烈的讨价还价,最后敲定谈判了双方都认同的结果。

-

法王料定爱德华三世不是好惹的家伙,于是准备了四百条船和四万人准备与爱德华三世大打出手。英格兰此时只有两百条船,双方在海上遭遇,英格兰人的弓箭手完全压制了法国弓箭手,英格兰人在近战时也毫不吃亏。但法国船多人多,英国并没有占到优势。双方作战胶着之时,荷兰海军迅速出击(荷兰海军非常强大),打了法国海军一个措手不及。此役,英国俘获法国船只两百三十艘,法国丧师三万,两位海军上将战死,战后没人敢把这个结果报给法王。

-

爱德华三世受此鼓舞,迅速将入寇法国的军队增加到十万。法王迅速将自己的军队升级,阵容也更为强大,军旗帜下有苏格兰国王、波希米亚国王、纳瓦拉国王在列。爱德华三世急于求战,而法王则乐于延长战争,最后双方见对方都无懈可击,于是议和撤军而去。爱德华三世先后用兵,导致英国债台高筑,此时的他已经准备放弃进攻法国了,但法国又出现了新的情况。

-

法国一贵族死后无儿,于是女儿继承,假手夫君。邻邦乘势攻袭,侵占城邦,法王派兵来袭,这就为爱德华三世的继承权又提供了素材。这次爱德华三世只派出了六千弓箭手和一只重甲骑兵,带队将领战死。接下来,爱德华三世亲赴战场指挥,这次只带了一万两千人,因为前面装叉,现在实在没钱了。法王派出了自己的长子,带步兵三万、重骑兵四千赶来支援。英国人打得不错,但明白源源不断支援的法国人肯定不会轻易被击退。教皇出面调停,英法停战期三年。

-

爱德华三世明白教皇偏袒法王,但自己确实处在劣势,此时的爱德华三世占一城,交出一城,顺手牵羊还控制了法国一部分。爱德华三世回国,英格兰的国会这次不高兴了,爱德华三世孔武有力,几次战争都占到了便宜,所以国会陷入了战争的狂热中,各郡、市镇、教会、贵族、骑士都同意加税,英格兰把战争当生意,爱德华三世很快就又凑齐了一支军队。

-

爱德华三世派遣自己的侄子(兰开斯特伯爵)出师吉耶纳(波尔多),兰开斯特伯爵并不满足固守,他选择了积极进攻,在试探过法国军队以后,兰开斯特伯爵轻松击溃了此地的法军。此时的法王正在筹措战争经费,于是法王新开了盐税,导致的结果就是法国多地爆发了人民起义。法国军队很快就包围了吉耶纳,爱德华三世凑齐了一千支船,英国的大贵族与爱德华三世长子威尔士亲王(黑王子)随行出征法国,救援吉耶纳。

-

由于此时风向不对,英国远征军根本不能及时到达吉耶纳,于是英格兰的法国谋臣建议就近登陆,进攻诺曼底。此次出征的军队,有四千骑士,一万弓箭手,一万威尔士步兵,六千爱尔兰人,这些都是临时组建起来的新兵,根本不能打仗。四千骑士都是新兵蛋子,一万威尔士步兵,六千爱尔兰人都是野蛮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战士,一万弓箭手最多也就是凑个人数。说实话,爱德华三世也不知道这仗该怎么打了。他的策略就是学苏格兰人,将军队分为小队,然后出去抢劫,为了避免被歼灭,这些小队夜间必须回营地。瞬间,法国就炸锅了,几万强盗入寇,这是多少年都没有的事情。粮食、珠宝、金银器、丝绸、亚麻,还有贵族、骑士、富商(索取赎金)被成船、成船运回英国,甚至有些部队已经渗透到巴黎开始抢劫。

-

爱德华三世途径瑟堡(海港)、克恩(海港)、鲁昂(河港)、普瓦西(河港),近逼巴黎。法王拆毁了塞纳河所有的桥梁,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饿死这支英国远征军。爱德华三世悬金重赏渡过塞纳河的办法,一法国农民告诉他塞纳河有一段河底坚实,涉水可渡,英国远征军再次逃出生天。法国重骑兵此时正在英国军队后面追赶,爱德华三世明白此时已经不能撤退了,继续撤退只能导致大溃败。于是他选择了克雷西作为双方对战的战场,他将军队一分为三,分为前中后队,两侧挖下壕沟避免法国军队重骑兵的冲击,爱德华三世还在军阵的最前沿部署了火炮。很快法国军队就赶到了战场,总数达到十二万之多。谋臣建议法王等一等,待到更多的法国军队赶到战场,最后就是耗都能把爱德华三世耗死。法国贵族(军事将领)不同意这个意见,对手多是步兵,四千骑兵还是新兵,自己数倍于英格兰人,此时不发动进攻,何时发动进攻?

-

法国人也分为三路,第一队是一万五千人的热亚那弓箭手,目的是消耗英国人,第二路是重骑兵和步兵,最后是法王断后压阵。第一场是弓箭手对阵弓箭手,热亚那弓箭手明显不是英国弓箭手的对手,很快败下阵来。法王的弟弟阿伦贡伯爵率领法国重骑兵发动了冲锋,爱德华三世的儿子带领英国重骑兵发动反冲击。英国重骑兵都是新兵,但几个回合下来就把阿伦贡伯爵击毙了,导致法国重骑兵开始溃散。法王及时发动了第三梯队的冲锋,但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的溃兵裹挟着第三梯队溃散。最后战场上只有法王还在坚持战斗,被法国贵族强制带离战场。英国人追杀了溃败的法国人一整天,屠杀了一千两百名骑士,一千四百多贵族,四千多重甲步兵,三万多轻步兵,波希米亚国王、马略卡国王殒命。

-

爱德华三世并没有进一步乘胜追击,或者图谋法国王位,而是谨慎的选择逃离险境。此时撤回英国需要一个港口,爱德华三世选择了加来。爱德华三世知道自己的军队几斤几两,于是没有强攻加来,而是选择围困加来,一年后加来投降。爱德华三世本打算屠城,在反复交换意见后选择将加来的法国居民遣散。教皇再次出面调停,双方以目前占领地为止,立即停止军事行动。

-

此后法国背弃和约图谋占领加来,被英国人打了伏击。

-

1348年,爱德华三世拒绝了竞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邀请。

-

1356年,英军在爱德华带领下一万两千人入寇法国,法国国王约翰带领6万人追上了这支英国部队,教皇再次出面调停。爱德华王子知道自己凶多吉少,于是承诺在不有损荣誉的情况下和谈。其实双方都谈妥了,约翰国王加了一条英国人要留下一百人为人质,保证和约的执行。谈判随即终止,战争开始。对于法王约翰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围困这支英格兰远征军,最后使他们投降。而法国贵族急于求战,认为击溃英军易如反掌。爱德华王子在军阵一侧秘密部署了英国弓箭手,在法国人发起进攻时,不仅要直面对面的英国军队,还要被侧面的弓箭兵袭击。于是法军第一梯队被击溃,撤退的途中又冲散了第二梯队,英军发动了全面进攻,最后俘获了法王约翰。法国人溃逃如疯狗一般,最后却是三位神罗贵族和他们的军队遗尸战场。

-

此后,法国国王被俘,法国王子督政,法国人打外国人战斗力只有五渣,但是搞自己人,那可谓战斗力爆表看不见头。很快法国王子就被法国暴民囚禁,一批贵族被戕害。法国各地贵族纷纷独立,市民抢劫,农民纷纷起义,军队四出劫掠,法国已经乱成一锅粥。暴民将贵族杀害,将他们的妻女奸杀,法国已经退化成原始社会的状态。接着法国贵族展开对暴民的屠杀,所到之处喘气的一概不留。

-

法王约翰国王与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签署合约,此前英国国王的属地归还英国,英国国王不在对法国国王称臣。条约传到法国,法国拒绝执行。爱德华王子一直在等待,等待英法停战和约到期。此次爱德华王子带来了十万之众,查理王太子命令法国坚壁清野,深沟高垒,充实粮食、武器,各地开始大规模征集军队,所有财货一律运进城堡保存。为了执行这场运动战,查理王太子在全国抢了六千辆马车用于军事物资的调派和运输。爱德华王子很快将军队推进到巴黎城下,巴黎辎重充实,深沟高垒,碉堡林立,爱德华王子希望查理王太子可以出战,查理王太子不为所动。爱德华王子攻城无果,空耗财力、物力,见没有机会下手,于是纵兵劫掠法国其他各省。有很多省都是缴纳一笔钱,避免被英国远征军劫掠。很快爱德华王子就发现,抢到的东西越来越少,收入还没有开支多,于是又想到了谈判。最后双方敲定,换地,把北方领土置换为南方领土,支付一笔三百万的赎城费,交还约翰国王。双方不在支持苏格兰、荷兰,英法流亡贵族的敌对活动。

-

爱德华三世任内,黑死病传播到英国,英国减少人口一半以上,苏格兰入寇英国成功将黑死病代入苏格兰。由于爆发黑死病,英格兰劳动力大量减少,爱德华三世宣布法令,强迫人们继续劳动。

-

1348年,爱德华三世创立了嘉德骑士团,嘉德勋章是英国最高的荣誉。

-

爱德华三世统治时期,罗拉德派宗教改革派(新教的一种)开始在英国活跃起来。被寄以厚望的爱德华王子(黑王子)在处理完法国乱局以后,又参与了西班牙政治斗争。后染病回国,因病去世。

-

1377年,爱德华三世去世,英国国王之位由爱德华三世之子的爱德华王子(黑太子)最小的儿子继位。

-

此时理查二世仅十岁,主少国疑。很快法国的农民起义就传到了英国,此前有邪教和低级教士不断鼓吹革命,英国农民计划挟天子以令不臣,杀掉所有的贵族、绅士、律师、主教、神职人员,最后在除掉国王,打造一个人人平等的太平天国。他们首先杀死了主教、首相和一干人等,然后就回乡务农去了,等待着他们的将会是没有审判的秘密屠杀。英国农民这觉悟,不当农民亏了。

-

理查二世在位时尚且年幼,主要由两个叔叔主政,理查二世继位后就忙着解决这两个叔叔。一个被他幽杀,另外一个叔叔死后被清算。导致的结果就是宗族对他非常反感,而英国贵族认为这种秘密处决王族的行为是暴君的行为。

-

理查二世带兵进入爱尔兰,爱德华三世第三个儿子的长子(亨利四世)起兵征讨理查二世。查理二世被迫在一个岛屿躲避,爱德华三世第三个儿子的长子(亨利四世)将其骗回伦敦,给他准备了公正的审判。面对那些莫须有的罪名,只有英格兰主教愿意为查理二世辩护,随后理查二世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关押。

-

1399年,亨利四世继位英国国王。

-

此后英国贵族发动了针对亨利四世的刺杀活动,亨利四世将查理二世秘密处死。所有的问题都出在爱德华三世身上,他让个十岁的孩子做暴民、贼臣、无义之徒的君主。

-

-

7、兰开斯特王朝

-

1399年,查理二世被废,亨利四世继位英格兰国王。

-

爱德华三世第三个儿子的长子(亨利四世)与查理二世是堂兄关系,查理二世继位时十岁,大权旁落在亨利四世父亲手中,查理二世掌权以后就开始报复自己的叔叔。亨利四世逃离英格兰,在反对国王的势力支持下,篡权成功。英格兰人长期以来习惯了君主制的顺序继承,君主的继位顺序被打乱,就意味着金雀花王朝的结束,和新朝代(兰开斯特王朝)的开始。

-

英格兰混乱的朝局,让此前推翻查理二世,把亨利四世推上王位的贵族很不满意。他们认为,想恢复英格兰的秩序,那就要搞掉亨利四世,重新把查理二世放出来当国王。英格兰贵族很罗曼蒂克,想干就干,他们凑齐了五百骑兵就向温莎城堡冲去,打算一举拿下亨利四世,这样大功告成。贵族中有人发现告密要比政变来的好处更多,所以私下告诉亨利四世有人要突袭温莎城堡。亨利四世在叛乱贵族动手前就回到了伦敦,并凑够了两万王师,打算大打特打。贵族的叛乱很快就被瓦解,叛乱分子被押解到伦敦处决。

-

英格兰改朝换代,威尔士此前的效忠誓言就荡然无存,所以威尔士人开始谋求像苏格兰一样独立。忠于查理二世的贵族与亨利四世支持的贵族就土地、林木、矿产资源大打出手。亨利四世坐视支持自己的贵族与忠于查理二世的贵族缠斗,自己却坐山观虎斗。亨利四世支持的贵族儿子被俘,而亨利四世拒绝对方支付赎金,导致双方敌对的贵族通过联姻又走到了一起,开始反对亨利四世。此后,亨利四世利用自己的骑兵优势,与威尔士人打运动战,最后在决定性的战役中打败了威尔士联军。

-

通过对威尔士人的审讯,亨利四世发现了更大的阴谋,英格兰的贵族和主教在谋划推翻他统治的叛乱。法国国王也明白战争的主动权在外线,所以法国国王不承认亨利四世对英格兰王位有继承权,于是派出了自己的特使策动苏格兰入侵英格兰。

-

此时,亨利四世才发现自己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必须发动对外战争才能扭转局面。亨利四世刚刚剁掉大主教,和教会的关系冷到了极点。他还把叛乱的贵族剁成3*3*3cm的肉块送往伦敦展示,这个时候还要向议会要钱,无非就是两种结果,一个是议会提出自己不能接受的意见,另外一个是议会拒绝支持国王的战争。于是国王私下找了封臣,以私人的名义出征。

-

英格兰人很快就遇到了苏格兰人,亨利四世要求苏格兰国王行效忠礼,苏格兰国王的态度就是不战、不降、不和、不守、不死、不走。英格兰人找苏格兰人决战,苏格兰早跑的没影了,你追又不知道敌人在那里,为避免陷入全面的游击战争,英格兰人选择了撤走。

-

第二年,苏格兰人带领一万两千人直奔英格兰而来。在苏格兰人与英格兰贵族的战争中,苏格兰侵略军被击溃,苏格兰王子被俘虏。此前的惯例是,收取对方一笔赎金然后放人。亨利四世命令封臣将俘虏扣押,不得收取苏格兰人的赎金,国王此项命令干涉了贵族的合法权利。为此,英格兰贵族与爱尔兰贵族结成同盟,开始南下攻取首都。他们的口号就是亨利四世得位不正,其实这些贵族就是当年叛乱的始作俑者和受益者。

-

王军惨胜,亨利四世将参与叛乱的英格兰贵族枭首示众,对入侵英格兰的爱尔兰贵族却礼遇有加。此时,苏格兰内部也是政治斗争白热化,苏格兰国王将儿子送往法国避难,途中被亨利四世截获,押往伦敦。

-

英法此时已成世仇,双方之所有没有互相攻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双方国内政治都陷入动荡不安。英格兰大主教因为参与反对亨利四世的叛乱而被处决,英格兰贵族大部分对亨利四世的统治抱有微词,苏格兰、威尔士先后发生了叛乱,法兰西明确表示不是承认亨利四世的王位,且一刻不停的在支持反亨利四世的势力和国家。此时,国王与下议院的关系就开始变得微妙起来。从穷人手中征税是最难的,也是成本最高的,所以国王不到万不得已都不愿和下议院打交道。而此时的亨利四世处境危急,所以选择了与下议院合作,给予下议院更多的权利。

-

下议院早就看亨利四世的内臣不顺眼,于是下议院要求国王将这些内臣罢免,亨利四世在无理由的情况下罢免了这些人。此后,国王有求于下议院时,下议院就会提出自己的要求。比如说,下议院任命国王的司库,监督国王对拨款的使用情况,还要将账目和财产公开且交由下议院保管。国王与下议院签署的条约规章,贵族、法官、内外朝臣都要宣誓遵守,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此后下议院开始对教会下手,要求国王将教会的财产全部充公。教会联合上议院贵族,最后否决了下议院的提案,但两党制在英格兰已见雏形。此后下议院又提出将教会财产没收,然后分给贵族的提案,用以分化贵族和教会。

-

亨利四世废除合法的英格兰国王,谋逆称孤这是事实,人民厌弃他,贵族也在积极的反对他,他还将英格兰大主教枭首示众,亨利四世对英格兰的统治就是靠残暴和恐怖,这都是无可辩驳的。但你们也要看到,他在历史中的作用。英格兰国王每一次非正常的更替,为了巩固统治基础,英格兰国王就会向教会、以贵族为代表的上议院、以城市居民为主的下议院让渡权利,这样就形成了英格兰虚君的传统。反观法国,法王权柄炙热,最终导致了法王人头落地。

-

1413年,亨利四世去世,亨利四世之子亨利五世继位。

-

亨利四世活着时,父子关系就不好,一度紧张到剑拔弩张的地步。亨利四世担心贵族、教会出卖他,更担心的是他的儿子(亨利五世)谋逆,所以一直在限制儿子的权力。一朝天子一朝臣,亨利五世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废止他父亲的苛政。首先为查理二世平反;其次为一批贵族平反,恢复了他们的财产和荣誉;与教会搞好关系,修补此前王权与教会之间的冲突。当时的英格兰有一个异端,他们自己出版英文版的圣经,主张没有等级差异的社会,逐渐成为一党。教会要求国王将此异端清除,国王则找到异端的首领,劝他皈依天主教,被拒绝。此后教会迫害使异端起义,最终异端的首领被烧死,但这件事情为此后的英格兰圣公会开启了道路。

-

亨利四世死时留下遗言:不能让你的国民无所事事,这样会导致灾祸。要让他们在对外作战中寻找荣誉和财富,只有在战场上贵族才会依附国王。此时议会再次向国王亨利五世施压,要求没收教会的财产,而大主教为转移国内矛盾,建议亨利五世出兵法兰西。此时的法王得了间歇性精神病,导致无法行使权力,国王的弟弟与嫡堂弟开始争夺法国的实际控制权。而时好时坏的法国国王也乐见那个弟弟内斗,以巩固自己的权利。嫡堂弟被刺杀,国王的弟弟是主谋,于是两党开始大打出手。

-

此时的亨利五世向法国提出娶法王的女儿,一百万克朗的彩礼,一百六十万克朗的约翰国王赎金,归还此前英格兰法国的全部领土。法王回复:同意嫁女儿,八十万克朗的彩礼,将法国南部的省份作为补偿划给英格兰。

-

娶不娶的没关系,亨利五世就是找个战争的借口,于是带领三万人在哈福鲁尔登陆。法国人组织了一万八千人的军队迎击英格兰军队。亨利五世提出交出攻占的土地,借道加来回国,被法国人拒绝。此后法军尾随英军,不断袭扰消耗英格兰军队,打算直至将其消耗殆尽。双方在阿金库尔平原遭遇,法军人数是英格兰军队的四倍。假如法军吸取此前的经验教训,就会切断道路围困英军,而不是贸然发动决战。法国人的冲动在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次,只能说是日常冲动已经习惯了。

-

第一幕:英格兰弓箭手对法兰西弓箭手,后者明显不是前者的对手,很快败下阵来。第二幕:接着是法国重骑兵冲锋,战场刚下过雨,泥泞不堪,法国重骑兵前队陷入其中无法撤出,后队无法绕过前队继续冲锋,导致战场出现混乱的局面。处于弱势的英军此时发动了进攻,就像打固定靶一样将法国重骑兵逐一射杀。法国军队很快就重组了军阵,只不过此时败局已定。英格兰军队背后遇袭,是六百多法国农民袭击了英格兰辎重部队。此役,法国死亡一万人,被俘一万四千人,大量亲王、伯爵、公爵被俘虏。

-

占了便宜就要赶快闪人,亨利五世与法国签署了停战协定,带着他抢劫来的财宝和俘虏成功的撤退到了英格兰。此后法兰西又陷入了内乱,亨利五世再次带领两万五千人入寇法兰西,稍后又增加了一万五千人,彻底控制了诺曼底全境。

-

-

此时的法国,王后与太子争权,于是亨利五世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成功将法兰西北部大部分领土纳入自己的口袋中。此后太子约政敌谈判,在宴席上将对方刺杀。两党彻底陷入决裂,使亨利五世征服法国的事业又前进了一大步。

-

亨利五世取得的成功并是不所有人都愿意看到的。首先,英格兰议会就对亨利五世取得的成功嗤之以鼻,英格兰议会的目的是去抢劫的,不是给自己找一个法国爹。假定是诺曼底归英格兰这可以,假如是法国归英格兰,那就可笑了。英格兰自动从一个国家变成法兰西的一个省,那么议员、教会、贵族的利益都会受影响。苏格兰与英格兰世仇,此时苏格兰的太子还在英格兰度假,假如法国被英格兰吞并,那么苏格兰被奴役就只是时间问题了。于是苏格兰国王给法兰西太子送去了七千人的队伍,捎带手的还传授了一些苏格兰人干英格兰人的方法。

-

亨利五世进军巴黎,法兰西太子只能远遁法国南部。亨利五世要求与法兰西太子决战,法兰西太子拒绝与其决战。亨利五世此前娶了法王的女儿,按照英法达成的《特鲁瓦条约》,亨利五世与法国公主生下的儿子既英法两国的国王。接着,法国公主生下了一个儿子(亨利六世)。

-

亨利五世的好运似乎到头了,1422年8月31日亨利五世因病去世。亨利五世的遗言是:万能的主啊,我一直希望重建耶路撒冷的城墙,如果我能活着的话。(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

亨利六世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五世和王后凯瑟琳惟一的儿子,九个月即位英法两国国王。法国公主(凯瑟琳)风流成性,和一个叫欧文·都铎的威尔士人私通,此后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艾德蒙,一个叫加斯帕。都铎家族升为贵族,后来这个家族在英格兰创建了都铎王朝。你看看人家,打个野战都能创世纪。

-

亨利六世个人私德非常好,从不滥用职权,生活简朴穿着就像一个英格兰农民,笃信天主教贴身穿一件粗羊毛衫(禁欲主义)。但就政治而言,他的政治水平非常之低劣。怎么说呢?用我们的话说就是烂好人一个。

-

亨利六世与贵族的关系处理的不好,国王不信任贵族,贵族也不支持国王。亨利六世与教会的关系处理的不好,双方都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此时,英法两国在法兰西境内的战争已经发展成城堡战,双方不断的修建城堡和夺取对方城堡,虽然还是英格兰人掌握主动权,但天平在慢慢倾斜。与此前的大胜相比,此时的英格兰都是惨胜。

-

英格兰人长期的统治引起底层法国民众的不满,大量人开始参军驱赶英格兰人,最著名的就是圣女贞德。她以前是酒吧的服务员,听大家聊天就有了投盘从戎穿军装的想法。法王不断用联姻、金钱、利益、权利、分化拉拢那些反对他的法国贵族,于是这些人开始纷纷倒向法王。此后英格兰虽然还开展了军事进攻行动,但由于法国方面利用深沟堡垒坚守不出,使英国人没有占到多大的便宜。

-

此后英法在教皇的调停下宣布商议法国归宿问题。法国的态度是诺曼底、吉耶纳归英格兰,但法国仍然保留宗主权。此时的英格兰已经占领了法国三分之二的领土,法国让英格兰人让出约三分之一作为和谈的条件。你这是来议和,还是让英格兰投降?原来答应英格兰北地换南地也不提了。英格兰代表一听这个要求,立刻就退场了,一点诚意都没有。

-

此前法国国王(前太子)不是刺杀了他的堂兄弟,这次法国国王(前太子)找到了这些投靠英格兰的贵族,只说当年是自己太年轻,都是手下人干的错事,愿意割地求和,于是双方和解。英格兰人对巴黎的统治基础是当地贵族,伴随着法国贵族逐一被策反,英格兰对巴黎的统治也就到头了。此时驻守巴黎的英军一千五百人,法国人并没有进攻,而是恐吓他们。英格兰人迅速撤入巴士底,法国人又包围了那里,继续恐吓英格兰人。英格兰人在获得安全保证的前提下,撤出巴士底,逃向诺曼底。此时的法国,虽然收复巴黎,还有大部分国土在英格兰人手中。-

法国不野战,英格兰不攻城,于是英法战争就发展成游击战,双方都以抢夺对方辎重为首要目标。双方军费巨大,于是再次和谈,但双方的心理底线差距实在太大。此后,英格兰议会就占领军军费问题大为头疼,于是派一个代表团与法国接触,最后还是双方的差距太大而无法谈下去,为表示诚意,双方约定停战22个月,此后双方又约定延长停战时间。

-

英格兰议会为了和平帮亨利六世选了一门亲,因为对方无封地,所以英格兰议会将法国马恩省划为该婚约的封地。此后法军前来接手马恩,英军不允,于是双方爆发战争,最后守城方协议投降撤出马恩,进入诺曼底。法国国王整顿法国内政、军事,开始逐步试探进攻英军占领地,法王不费吹灰之力占领诺曼底。此时的英格兰为出兵法国,导致国王负债累累,英格兰议会不愿意为国王承担债务。英格兰占领法国,并无长期经营打算,所以军事松懈。此时的法国正在逐一蚕食英格兰在法国的土地,因为英格兰此时陷入了内战。

-

亨利六世羸弱,导致英格兰党争高潮迭起,两党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导致的结果就是约克党的首领约克战死。1461年3月4日,约克的儿子爱德华在伦敦称王,史称爱德-华四世,开启了英格兰历史上的约克王朝。

-

1471年5月,亨利六世在伦敦塔被害。

-

-

8、约克王朝

-

1461年3月4日,约克的儿子爱德华在伦敦称王,史称爱德华四世。爱德华四世是爱德华三世第五子兰利的埃德蒙的曾孙。此时的英格兰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党争,约克党以白玫瑰为标志,兰开斯特党以红玫瑰为标志,所以两党之间的战争又称为玫瑰战争。

-

亨利六世与王后(玛格丽特)逃到了苏格兰寻求庇护。此时的国会、教会、贵族、伦敦居民并无人反对爱德华四世的谋逆。此后有贵族密谋推翻爱德华四世,结果就是处决。亨利六世的王后(玛格丽特)亲赴法兰西,承诺如果兰开斯特家族复国,就将加来割让法国。法王经不住诱惑,交给他两千人马,送她去入侵英格兰。玛格丽特虽然勇敢,也有大量兰开斯特党羽附庸,但毕竟是女流之辈,一战既溃,大量附庸兰开斯特一党的贵族被枭首示众。亨利六世的王后(玛格丽特)机警逃回弗兰德,而亨利六世则被发现,送回伦敦关进了伦敦塔。

-

爱德华四世大为紧张的神经立刻就放松了下来,开始纵情享乐荒废国政。大量兰开斯特党羽被清算,导致大量寡妇的产生,爱德华四世此时收获了他的爱情,他爱上了一个寡妇。要知道,英格兰国王的爱情是国家大事,必须要通过与欧洲大陆的贵族联姻,获取欧洲大陆的土地,这样生下的国王才能内有拥簇,外有强援。爱德华四世疯狂的追求,寡妇无情的拒绝,最后还是获得了美人芳心。只不过,这为此后的约克王朝覆灭埋下了伏笔。

-

此时,爱德华四世派出的使者正在为爱德华四世与法王联姻,这一次要娶的是法王的妹妹,和约已经签订,可是贵族回国才知道爱德华四世已经秘密结婚。此时的英格兰因为内战,国家财政入不敷出,于是爱德华四世减少了贵族的津贴,这就引起了贵族的不满。爱德华四世为缓解国内压力,开始争取法勃艮第查理公爵,双方结成同盟,将自己的王妹下嫁。

-

由于英格兰国内贵族的大量损失,导致民间力量迅速失去控制,约克郡爆发了农民起义。暴乱人数很快达到一万五千人,双方残酷对待被俘人员。爱德华四世听从贵族意见,颁布赦令,免除了暴民的罪责,瞬间暴乱就平息了下去,人们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

此后,爱德华四世与权臣(沃里克伯爵)之间也出现了猜忌,沃里克伯爵出逃法国,与法国国王之间形成秘密联盟。法王牵手沃里克伯爵与亨利六世的王后(玛格丽特)形成联盟,王后曾经下令剁下沃里克伯爵父亲的头,沃里克伯爵手上也沾满了兰开斯特党羽的血。很快就轮到了爱德华四世出牌,爱德华四世派出策士游说双方,只说他们与自己只是利益之争,而双方却是杀父之仇,很快就将法王的联盟拆解。沃里克伯爵带兵进犯英格兰,很快就凑齐了六万之众,爱德华四世逃亡法国勃艮第。沃里克伯爵占领伦敦,释放了亨利六世,承认亨利六世为英格兰国王。约克一党竞相逃亡海外,此时流亡海外的兰开斯特党的党魁正在荷兰艰难过活。

-

法国勃艮第公爵无意遵守他与爱德华四世的盟约,但他很快就发现英法之间的同盟关系将会导致自己腹背受敌,于是他又开始热衷于支持爱德华四世复辟。爱德华四世率领两千人的军队登陆英格兰,占据约克郡,约克党人不断投奔而来,沃里克伯爵带兵前来征讨。爱德华四世秘密绕过了敌人的军队,派兵直接到达了伦敦城下。驻守伦敦的是沃里克伯爵的弟弟,但他选择了出卖沃里克伯爵。

-

英格兰其他贵族在此次双方交战中,大多采取观望的态度。双方阵地易手再战,沃里克伯爵与其弟战亡,爱德华四世下令不留俘虏,战争变成了不加区别的屠杀。

-

亨利六世的王后(玛格丽特)登陆英格兰,与爱德华四世决战,战败被俘。亨利六世与其子被戕害,玛格丽特王后被关入伦敦塔。爱德华四世可以战胜敌人,但无法战胜自己,旧态萌发,再次犬色声马荒废国事。

-

法国勃艮第公爵很快就提议双方合兵入寇法国,爱德华四世要求占领诺曼底、吉耶纳,勃艮第公爵要求香槟省。此时的法国军事武备已经优于英格兰,但法王并不想与英格兰正面冲突,他的使者很快就找到了爱德华四世。提出给爱德华四世七万五千克朗,此后每年给爱德华四世五万克朗,条件是爱德华四世立刻带兵离开法国。还约定法国太子成年娶爱德华四世的长女,对于出卖帮助自己复辟的勃艮第公爵,爱德华四世内心毫无压力,分分钟就同意了法王的建议。法王为巩固英法关系可谓煞费苦心,大量行贿英格兰权臣,使英格兰的消息可以畅通无阻的传递到法王手中。法王花费五万克朗赎出了亨利六世的王后(玛格丽特),此后她淡出历史舞台。

-

勃艮第公爵行事冲动,此后在与瑞士的作战中殒命,死后无儿,只有一女。法王本可以联姻收回这片土地,可法王心结太重,一心要武力收回,以至于兵败受辱。英格兰国王本也可以娶勃艮第公爵的女儿,只不过他此前已经秘密结婚。英格兰国王还有个弟弟,只不过爱德华四世嫉恨他的弟弟,担心他尾大不掉,所以没有帮助自己的弟弟。爱德华四世王后有一个弟弟,于是英格兰以此向勃艮第公爵的女儿提亲,勃艮第公国视为被羞辱,予以拒绝。勃艮第公爵的女儿最后嫁给了神罗弗雷德里克皇帝的儿子。

-

此后,爱德华四世用酒淹死了他的弟弟。

-

爱德华四世入寇苏格兰,逼迫苏格兰人签订城下之盟。此次军事行动的成功,使爱德华四世又想到了法国,在准备军事入侵法国的过程中因病去世。

-

爱德华四世有两个儿子,一个爱德华十三岁,一个查理德九岁。爱德华继位,史称爱德华五世。理查是爱德华四世的弟弟,爱德华四世死时将理查封为护国公,摄政英格兰。此时的英格兰约克党又分为两派,爱德华四世在时尚能震慑两派,此时两派已经势同水火。

-

第一件事就是移宫。爱德华五世此时不在伦敦居住,要将新国王移到伦敦。此时谁控制了爱德华五世,就意味着他们控制了英格兰。此前英格兰太后已经派亲兵去接,此时两党也组织军队去拦截。美其名曰护驾,事实上一见国王就将国王的随附扣押,毫不掩饰他们的不臣之心。

-

理查(护国公)先将爱德华五世近臣处死,接着将手伸向了两党党魁,直接在枢秘会议上要杀政敌,编造的理由荒唐可笑。之后,大主教和一批贵族陆续被关进伦敦塔。为证明爱德华五世不是合法的继承人,他宣布爱德华四世与王后的秘密婚姻无效,爱德华五世为私生子,没有继承英格兰国王的权利。此后理查(护国公)又宣布同父同母的爱德华四世是他母亲与别人私通所生,不具备成为英格兰国王的权利。此后,理查(护国公)戕害了爱德华四世的两个儿子,搞起来自己选举自己当国王的闹剧,史称查理三世。

-

帮助查理三世谋逆的是白金汉公爵,为感谢白金汉公爵,查理三世给了卫戍长和大量的封地。以至于查理三世发现白金汉公爵增长的速度过快,已经威胁到了王权本身。于是查理三世与白金汉公爵很快就从盟友关系转化为敌对关系。

-

查理三世已经将约克王朝的继承人屠净,作为反对者的白金汉公爵只能找兰开斯特王朝的继承人(亨利·都铎),双方商定亨利·都铎娶爱德华四世的女儿(伊丽莎白),两个王朝实现联姻对付查理三世。

-

1485年8月1日,亨利·都铎在法国国王查理八世的资助下,带领2000名法国雇佣兵登陆英格兰。亨利·都铎很快就聚集了六千人的军队,查理三世带领一万两千人前来决战。查理三世的对手不是敌人的强大,而是手下的背叛。他们都宣誓效忠,在战场上却出工不出力,在一旁冷眼旁观。查理三世头戴王冠,力战而死。

-

亨利·都铎成为英格兰国王,史称亨利七世,开创了都铎王朝。

本文标题: 英国简史(上)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349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中国古代有什么掌控水或者控制干旱的神话希特勒“试毒员”唯一生还者:最害怕的事是吃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