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抗倭为什么大多数人只知戚继光而不知胡宗宪

发布时间: 2021-11-25 10:01:5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1

嘉靖抗倭,胡宗宪和戚继光谁的功劳大?为什么后人只记戚继光!而忽略胡宗宪!用今天的话说,胡宗宪是抗倭总司令,掌握着整个东南沿海所有...

明朝抗倭为什么大多数人只知戚继光而不知胡宗宪

嘉靖抗倭,胡宗宪和戚继光谁的功劳大?为什么后人只记戚继光!而忽略胡宗宪!

用今天的话说,胡宗宪是抗倭总司令,掌握着整个东南沿海所有的军政大权。戚继光是胡宗宪手底下的一员武将,换句话说,胡宗宪是戚继光的上司。如果从功劳来说,抗倭的功劳,胡宗宪一个人能占8成,剩下两成给其他的在抗倭这件事上的人分。戚继光只能从武将的功劳里,分到一份,而且戚继光还不能分到大头,因为戚继光还不是胡宗宪手下最能打的。
至于历史,因为胡宗宪想抗倭,必须要得到朝廷的支持,当时严嵩和严世藩把持朝政,胡宗宪为得到朝廷支持,给闫世番送礼,结果严嵩倒台后,账本被徐阶找出来,胡宗宪被列为严党,另外,胡宗宪平倭之后,掌握着东南沿海所有军队的军权,朝廷不放心,所以胡宗宪的历史功绩被严重降低了。功高震主,赏无可赏,只能狡兔死,走狗烹。
胡宗宪想抗倭必须有严党的支持,而以明朝士大夫的尿性,胡宗宪跟严党有瓜葛,不管他有多大功绩,只要道德品质有瑕就是奸臣,明朝的舆论是掌握在那些所谓清流手里的,清流要的是道德品质、喜欢的是清官、铮臣,而不是能臣
胡宗宪的功劳主要在决策上,戚继光功劳主要在直接剿倭寇上,一般人们(民间)更喜欢直接冲锋陷阵的,而且胡宗宪投靠大奸臣严嵩,人品有问题,民间自然要批判他
武力永远是最明快的表达方式。

而且胡宗宪挂在严党这棵树上,算是被严嵩连累了名声——当然戚继光也不干净,不过张居正怎么说也比严嵩名声好,于是名声上较少被波及。
戚继光用武力,取得最终的胜利

胡宗宪勇谋略,未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能力不输戚继光的明朝抗倭名将胡宗宪,为何存在感那么低?

能力不输戚继光的明朝抗倭名将胡宗宪,存在感却远低于戚继光,原因在于胡宗宪为了能够尽力施展自己的能力而与严党妥协,这可得罪了明朝的那帮子清流。得罪了他们,任凭你有千般伟业,也逃不过他们的笔刀子。

在众人眼中,严党是贪污腐败、无恶不作却又只手遮天、圣眷正隆,实在是对他们无可奈何。虽如此,人人皆在心里对他们喊打而杀之。而在严党的庇护之下的胡宗宪,在众人眼中,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实打实的严党分子。在众人眼中都如此,更何况是那帮与严党不共戴天的清流,于是在清流眼中,他们已经给胡宗宪烙上了“严党”的印记,逃也逃不掉了。

而胡宗宪选择归入严党的阵营,也是因为无路可走,这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但凡有一线可能,他又怎么会抛弃名声不顾选择投入严党阵营呢?这个跟当时的时势有很大的关系。总之,记住,一个人做了平时不可能做的事,就是反常,而大部分的反常,在背后都有着不为外人所熟知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当然,神经病例外。

而胡宗宪,不是神经病。自然,就是另外一种可能了——背后有着不为人所熟知和理解的原因。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以严嵩为首的严党,一手遮天,不顾国家利益,不顾朝廷危亡,视百姓如草芥,贪赃枉法,无恶不作。在当时,倭寇趁机入侵我东南沿海一带,沿海百姓苦不堪言,而掌控朝廷政权的严党欺上瞒下、对百姓的苦难视若无睹、无动于衷。

亲眼见此的胡宗宪为了平倭大业不惜向严党屈服,归入他们的阵营,讨取他们的欢心。就是因为这样,胡宗宪把清流得罪了,即便他有平倭之功,也难以真正显名。

因为胡宗宪结识的是大奸臣严嵩,被人们唾弃,形象不太好。
因为他不是战斗在一线,而且他投靠了当时是首辅严嵩,严嵩是个奸臣,一个投靠奸臣的抗倭英雄是大家不想看到的。
因为胡宗宪的保护伞是严嵩,而戚继光的保护伞是张居正,所以后世的文人都不喜欢胡宗宪而喜欢戚继光。
胡宗宪他是幕后的操盘手,戚继光虽然战绩出众,但他还是受到胡宗宪的指挥,胡宗宪对戚继光的支持,使得戚继光能放手去干,他们两人是相互辅佐的关系。

胡宗宪的抗倭功劳不亚于戚继光,为何最终冤死狱中几乎被遗忘呢?

《左传》中有句名言:君以此始,亦必以终。这八个字在影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变成了:君以此兴,必以此亡,通过胡宗宪之口说出。

胡宗宪,嘉靖年间的抗倭第一功臣,被后世熟知的戚继光等人,皆是他的手下。但可惜后来,人们只记住了戚继光,胡宗宪被遗忘了。只因在胡宗宪的身上有一个标签:严嵩党羽。而戚继光后来追随了张居正——其实,道理有时候就这么简单,不需要人们多说一个字。



在《大明王朝1566》中,胡宗宪被嘉靖帝定义为“两头受气的媳妇”,其实这句过于温柔了。无论影视剧中的形象,还是历史记载中身影,胡宗宪都堪称是位走入了“死局”中的人。

胡宗宪是进士出身,从最基层的知县位置上做起,曾主持过扑灭过多年不遇的蝗灾,谈笑间招安了为乱一方的匪患。从天灾到人祸,胡宗宪初出茅庐,便出手惊人,显示出了其非凡才干。



这其实就是为何,胡宗宪能统领剿灭,困扰大明二十多年的倭寇之乱的原因。因为倭寇之乱,绝非简单的来自于海外,而是内外勾结,加之大批百姓破产,铤而走险所造成的。

单纯依靠武力不能彻底解决,需要胡宗宪这样的文武双全,内外双修的人物坐镇,才能从大局入手,自根由上铲除。比如,就是胡宗宪对真正的“倭寇首领”,大明海盗汪直进行招安,并最终杀掉了汪直,才得以从根由上斩断了倭寇的物质等的提供。



可惜,只因胡宗宪的发迹,是来自于严嵩的铁杆党羽赵文华的推荐,从而自始至终都被当成严嵩党羽,“总督抗倭”也随之变成了“总督银山”。

据《明实录》记载,在一份弹劾胡宗宪的上疏中,除了攻击胡宗宪跟倭寇首领汪直是同乡外,还出现了这样的话:宗宪乃自立报功庙于吴山,意欲既满,纵饮长夜,坐视江西、福建之寇不发一矢,徒日取驿递官民军前粮饷,而斩艾之朘削之,督府积银如山,聚奸如猬。



这就总督银山的来历。虽有多位同僚替胡宗宪辩解,总的意思就是说,剿灭倭寇不是说句话漂亮话就能做成的。胡宗宪搞钱不是为了自己,几乎全用于军士们的抗倭,“军中所恃有鼓舞人心者财尔。其中用间行饵,贾勇赏谋”。

可惜即便如此,由于严嵩倒台,哪怕嘉靖帝裁定胡宗宪无罪,“照旧督抚地方”也毫无效果。因为《世宗实录》是徐阶修撰!



因此才说,胡宗宪是走入了“死局”之中——不是“严嵩党羽”,他就没有办法主持全局抗击倭寇,并最终剿灭之。可正是因他是“严嵩党羽”,在严嵩倒台后,哪怕有再大的功劳,再多的苦衷和无奈,也要遭到穷追猛打,除之而后快。

这种非黑即白,非彼既此的状况,其实一直贯彻于明朝庙堂之上,严嵩领衔的严党VS徐阶领衔的清流派,后来又是魏忠贤领衔的宦官VS东林党。已是很难全面和清晰地,去看待一个人了,给出一个合理评价。比如海瑞跟胡宗宪的这次冲突。



在胡宗宪主政江浙时,海瑞是淳安县令,由于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时,嫌弃招待不周而大怒。海瑞得知后根本不吃这一套,道: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

即胡宗宪早就通知过我们,他的下属家人等过境,不得超规招待,再看今儿这人却如此胆大张狂,必不是胡宗宪的儿子。于是海瑞下令,揍了胡宗宪儿子一通。而胡宗宪得知后,根本没有任何责怪和报复海瑞的意思。



这本该是一段佳话的,哪料就因胡宗宪是严嵩党羽,而成了海瑞的功劳,胡宗宪的罪行!

最终胡宗宪因“自拟圣旨”被下狱,他悲愤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后,死于狱中。哪怕后来被平反,奈何他早已是“死局”中人,又有何用?

因此被渐渐遗忘,以至于一提抗倭,人们只知道有戚继光,而忘记了真正统领全局,冤死于狱中的胡宗宪。“君以此兴,必以此亡”,这真是一言难尽,死局中人胡宗宪。

这是因为胡宗宪得罪了当时的权臣严嵩,最后被严党的势力打压了。
这是因为当时有人冤枉他是严嵩党羽,而且之后也被查了出来,所以最后被冤死在狱中。
因为他觉得自己是被冤枉的,所以多次在狱中吵闹,殴打狱卒,皇上听说后非常生气,最终没有把他释放。

人们只知道戚继光而不知道胡宗宪?教科书的错误?

你有看过《明朝那些事》吗? 戚继光之所以让很多人知道,是因为他有胆量,训兵训的名声很大,练就了非凡的武艺,成就了非凡的事业,所以叫做——戚家军,纵古观今,能闻名天下的,且以将领名字命名的军队只有两只:戚继光的和岳飞的了,胡宗宪你自己去查查吧。 看了书就懂了。
中国式的官场,也可以说胜者为王败者寇,毕竟戚继光抗倭,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吧,我想你应该明白其中道理……。
本文标题: 明朝抗倭为什么大多数人只知戚继光而不知胡宗宪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299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四川大学世界史从大一到大四的推荐书目有哪些传统文化中有哪些负面的成分,应如何对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