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 四镇多异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 一隅抗志 方知方知海外有孤忠 这样的胸怀

发布时间: 2021-11-08 12:05:0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3

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这说的是谁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出自康...

怎样理解 四镇多异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 一隅抗志 方知方知海外有孤忠 这样的胸怀

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这说的是谁

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出自康熙帝还亲书挽联 爱国抗清
  郑成功受南明隆武帝器重,赐姓为明朝的国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22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学士洪承畴的招抚下,郑成功的父亲认为明朝气数已尽,不顾郑成功的反对,只身北上向清廷朝廷投降。清军在这时掠劫郑家,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为免受辱于清兵,切腹自尽。“国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起兵,旗帜上的称号是“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永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历年号,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后挥师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率兵约3万入闽,会同驻闽清军,进 攻郑军。郑成功利用清军不善水战的弱点,诱其出海作战,次年四月将其水师歼灭于厦门围头海域。在起义后的16年间,郑成功据地在现今小金门和厦门(当时为一小岛,并没有和大陆连在一起)一带的小岛,完全控制了海权,以和外国人做生意收集资金,筹备军力,并且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收集许多有关清军与朝廷的情报,曾经几次起兵,也和清廷廷议和以争取时间恢复兵力。期间,降清的郑芝龙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写信给郑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诏册封郑成功为靖海将军海澄公,郑成功坚辞不受;顺治十四年(1657年),郑芝龙与郑成功私信被清廷截获,以通敌罪流徙郑芝龙于宁古塔。

  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17万北伐,次年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后因中清军缓兵之计,损兵折将,败退厦门。十七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军威复振。

  东进台湾
  1661年康熙皇帝初即位,之前的郑氏降将黄梧陈灭贼五策,包括长达20年的迁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廿里,断绝郑成功的经济支援;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同时杀成功之父郑芝龙于宁古塔流徙处,(一说斩于北京柴市口,即今府学胡同西口,元代刑场);挖郑氏祖坟;移驻投诚官兵,分垦荒地。由于清政府的新策略,郑成功和他的军队断绝了经济来源,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不得不放弃以近岸离岛为基地,骚扰东南沿海的军事策略,转而进 攻已久为大航海时代以来远渡重洋来到亚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荷兰人所分别殖民割据的台湾,作为新的基地,这一年三月二十三,郑成功亲率将士2.5万、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出敌不意地在鹿耳门及禾寮港登陆。先以优势兵力夺取荷军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台南市内),继又对防御坚固的首府台湾城(今台南市安平区)长期围困。经过九个月的苦战,在早年由其父协助渡海的汉人移民的支持下于1662年打败荷兰人,迫使殖民总督揆一于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签字投降,撤离台湾。于是祭告山川,颁屯垦令,开东宁王国,立郑家天下,拥有现在台湾南部以及一部份东部的土地,设“承天府”,改台南为“东都”,以示候明永历帝东来之意,争取明朝遗臣效忠。另辟海外乾坤、抗清廷于海外。同年4月间传来桂王朱由榔死于缅甸的消息。虽然仍有其他明朝宗室在台,但成功已决定不再拥立新帝,自为台湾之主。郑成功在台湾成立第一个汉人政权,然而,因为当时热带地方卫生条件不好,郑成功感染时疫,终于病倒,同年5月病逝,享年39岁。原葬台南洲仔尾,1699年迁葬南安祖墓。传说被郑经害死。康熙皇帝题撰挽联:“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1662年打败侵占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写下这首《复台》诗:“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对海外华人的保护
  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起兵抗清后,于转战中国大陆东南部期间,多次帮助明室宗族与民众渡海定居台湾及东南亚各地。抗清期间,郑成功为了筹备粮饷而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当时荷兰人常劫夺郑氏和海外华人商船,郑成功多次派出水军打击荷兰舰队,并于1656年到1660年期间两次警告荷兰人,郑氏将不会与荷兰贸易,除非荷兰人停止劫夺华人的商船。另外,郑成功让华商领取郑府令牌和“国姓爷”旗号,以帮助保护华人在海外经商时的安全。当时确有很多海外华商采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经商。

  多次欲攻取菲律宾
  1565年,西班牙殖民统治菲律宾,菲律宾这个名字,就是来自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名字。1603年和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二次屠杀在菲律宾的华侨华商,死亡人数达五万余众。

  在得知菲律宾华侨的处境后,1657年,郑成功曾经致函给爪哇岛巴达维亚的一位华侨甲必丹,要求他停止与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进行贸易往来。郑成功曾多次对菲律宾华侨表示关切,并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宾,以惩罚西班牙人。

  1662年,郑成功攻下台湾后,遣使到菲律宾向西班牙总督递交国书,谴责其杀 戮掠夺华侨的罪行,严令其改邪归正,俯首纳贡,但西班牙人反而因此在马尼拉进行了第三次对华侨的屠杀。

  郑成功闻讯大怒,决定挥师征讨,为华侨报 仇。他一面抚恤安置从菲律宾逃到台湾的华侨,一方面组织筹备军队,派人暗中与在菲律宾的华侨联络,以到时可里应外合,但还没出兵,突患疟疾,不久病危,于1662年6月23日病逝,结束了伟大悲壮的一生
郑成功
令狐冲..........

康熙的这幅对联所称赞的是哪个人物?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rn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我是学历史的,见到有关史事的文章,不管自己能不能看懂,总要看一看。大多是能看懂的,也有看不懂的,比如前些时看过一篇《郑成功忠于谁》,就有些不大懂。
文中说,郑成功死后,原葬台湾,1699年他的孙子郑克爽(加土字旁)上书康熙,请求归葬祖茔。康熙准奏,并赐以挽联。联曰: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还褒扬郑氏为忠臣。于是作者大发感慨:郑成功忠于谁?忠于清朝,忠于康熙吗?郑是主张反清复明的,多年武装抵抗,曾给清朝以沉重的打击。惟一的解释只能是,郑成功并不是忠于某一王朝,而是忠于自己的祖国,康熙看中了这一点,才允许郑氏归葬祖茔,才赠以挽联并褒以忠臣。为了坐实自己的看法,作者还对这副对联作了阐释,说:康熙“方知海外有孤忠”,乃是因为郑成功“敢向东南争半壁”――从荷兰殖民者手中夺回了台湾,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我看了,先是吃惊,这么点水平,就敢写这么言之凿凿的文章。继而是敬佩,说斗争历史上全是斗争,说统一历史上又全是统一了。
作者对郑成功的认识,对这副挽联的理解,几乎可说全是错的。
且以挽联为据,逐一析之。四镇是指明末福王据守南京时,驻防江北的四支部队,其中刘泽清驻淮北,高杰驻泗水,黄得功驻庐州,刘良佐驻临淮。镇是当时的军事建制,相当于现在的军。比如《明史》列传一六三《张慎言传》中就有这样的话:“首膺封爵者,四镇也。新改京营,又加二镇。”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均有实指,《辞海》郑成功条说的明白:“后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连年出击粤、江、浙等地。永历十三年(1650年)与张煌言合兵,进入长江围攻南京。”据此可知,两岛指金门和厦门。诸王,指福王之后流亡南粤的鲁王、康王、桂王等明宗室王,史称南明诸王。他们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当然是“无寸土”了。海外有孤忠,是说诸王失败后,郑成功据守台湾,仍奉明朝为正朔。上联主要说郑的事业,下联主要说郑的精神。换成白话便是:四镇各方,心怀二志,复明事业成了泡影,当此之际,将军以金门和厦门为根据地,向东南用兵,要争得半壁江山。南明诸王,居无定所,没有方寸之地,只有将军固守台湾一偶,彰显着复明的素志,世人方知海外有将军这样一位孤苦的忠臣呀。(抗志为一词,《辞源》有词条)
也就是说,郑成功一直是抗清复明的,康熙也一直认为他是抗清复明的。至于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收复台湾,康熙连提都没提。维护了祖国统一的是康熙,他平定了台澎,从郑成功孙子手里收复了台澎。若台澎一直在郑家手里,在康熙看来,那是不能叫统一的。
为什么康熙肯这样赞美郑成功呢,这也是有道理的。封建社会,讲究的是天命,是道统。一个朝代亡了,另一个朝代起来,绝不说是“推翻了万恶的旧社会”,总说这是上天的意志(天命),让我取而代之。从道统上说,没有中断。不管真心还是假意,还要称前朝为“胜朝”,并马上修前一朝的史书。清朝是异族入主中原,更是讲究这个。此其一。其二,历朝历代都以忠孝治国,对那些忠勇孝悌之人,不管他是顺从自己的,还是反对自己的,总是尽量给以表彰。郑成功历尽艰辛,抗志不衰,正是忠勇的表现。较之吴三桂、洪承畴那样的降将,康熙理当更敬佩郑成功这样的忠臣。
因此上,只能说郑成功是忠于明朝的,因为他是明朝的忠臣,康熙才欣赏他,褒扬他。别的解释都是以心作史,言不及义。
康熙挽郑成功
郑成功,福建南安人,明末抗清名将,1661年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62年病逝于台湾。康熙撰写此联赞颂郑的功业。上联概括郑成功收复台湾前苦心经营东南的历史。清兵入关后,南明福王布防在江北的吴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四镇总兵心怀二志,致使福王的弘光小朝廷顷刻覆亡。郑屯兵于金门、厦门两岛,先后发兵攻泉州,陷漳浦,袭潮州,取澄海,打广州,并于1659年率水师十万北伐,破温州,下镇江进围南京,兵败后,退守厦门、屯师习武,这就是“敢向东南争半壁”的史实。下联对郑收复台湾的功绩作了评价。南明诸王,即福王、唐王、鲁王、桂王、韩王等相继覆灭, 1661年郑率部击溃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始终不向清廷称臣,甚称“孤忠”。联语用对比手法,以“多二心”的“四镇”、“无寸土”的“诸王”来和“敢争东南半壁”、“一隅抗志”的郑成功对比,肯定郑成功对后来全国统一作出的贡献。
郑成功

康熙给郑成功的挽联是什么意思?

文中说,郑成功死后,原葬台湾,1699年他的孙子郑克爽(加土字旁)上书康熙,请求归葬祖茔。康熙准奏,并赐以挽联。联曰: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还褒扬郑氏为忠臣。于是作者大发感慨:郑成功忠于谁?忠于清朝,忠于康熙吗?郑是主张反清复明的,多年武装抵抗,曾给清朝以沉重的打击。惟一的解释只能是,郑成功并不是忠于某一王朝,而是忠于自己的祖国,康熙看中了这一点,才允许郑氏归葬祖茔,才赠以挽联并褒以忠臣。为了坐实自己的看法,作者还对这副对联作了阐释,说:康熙“方知海外有孤忠”,乃是因为郑成功“敢向东南争半壁”――从荷兰殖民者手中夺回了台湾,维护了祖国的统一。我看了,先是吃惊,这么点水平,就敢写这么言之凿凿的文章。继而是敬佩,说斗争历史上全是斗争,说统一历史上又全是统一了。作者对郑成功的认识,对这副挽联的理解,几乎可说全是错的。且以挽联为据,逐一析之。四镇是指明末福王据守南京时,驻防江北的四支部队,其中刘泽清驻淮北,高杰驻泗水,黄得功驻庐州,刘良佐驻临淮。镇是当时的军事建制,相当于现在的军。比如《明史》列传一六三《张慎言传》中就有这样的话:“首膺封爵者,四镇也。新改京营,又加二镇。”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均有实指,《辞海》郑成功条说的明白:“后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连年出击粤、江、浙等地。永历十三年(1650年)与张煌言合兵,进入长江围攻南京。”据此可知,两岛指金门和厦门。诸王,指福王之后流亡南粤的鲁王、康王、桂王等明宗室王,史称南明诸王。他们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当然是“无寸土”了。海外有孤忠,是说诸王失败后,郑成功据守台湾,仍奉明朝为正朔。上联主要说郑的事业,下联主要说郑的精神。换成白话便是:四镇各方,心怀二志,复明事业成了泡影,当此之际,将军以金门和厦门为根据地,向东南用兵,要争得半壁江山。南明诸王,居无定所,没有方寸之地,只有将军固守台湾一偶,彰显着复明的素志,世人方知海外有将军这样一位孤苦的忠臣呀。(抗志为一词,《辞源》有词条)也就是说,郑成功一直是抗清复明的,康熙也一直认为他是抗清复明的。至于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收复台湾,康熙连提都没提。维护了祖国统一的是康熙,他平定了台澎,从郑成功孙子手里收复了台澎。若台澎一直在郑家手里,在康熙看来,那是不能叫统一的。为什么康熙肯这样赞美郑成功呢,这也是有道理的。封建社会,讲究的是天命,是道统。一个朝代亡了,另一个朝代起来,绝不说是“推翻了万恶的旧社会”,总说这是上天的意志(天命),让我取而代之。从道统上说,没有中断。不管真心还是假意,还要称前朝为“胜朝”,并马上修前一朝的史书。清朝是异族入主中原,更是讲究这个。此其一。其二,历朝历代都以忠孝治国,对那些忠勇孝悌之人,不管他是顺从自己的,还是反对自己的,总是尽量给以表彰。郑成功历尽艰辛,抗志不衰,正是忠勇的表现。较之吴三桂、洪承畴那样的降将,康熙理当更敬佩郑成功这样的忠臣。因此上,只能说郑成功是忠于明朝的,因为他是明朝的忠臣,康熙才欣赏他,褒扬他。别的解释都是以心作史,言不及义。”两岛指金门和厦门 四镇是指明末福王据守南京时,驻防江北的四支部队 诸王,指福王之后流亡南粤的鲁王、康王、桂王等明宗室王,史称南明诸王

郑成功一生反清复明,但康熙在挽联中却称其为“孤忠”,应如何理解

初一历史基训第十八课,有答案的帮帮忙,谢啦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四镇是指明末福王据守南京时,驻防江北的四支部队,其中刘泽清驻淮北,高杰驻泗水,黄得功驻庐州,刘良佐驻临淮。镇是当时的军事建制,相当于现在的军。比如《明史》列传一六三《张慎言传》中就有这样的话:“首膺封爵者,四镇也。新改京营,又加二镇。”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均有实指,《辞海》郑成功条说的明白:“后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连年出击粤、江、浙等地。永历十三年(1650年)与张煌言合兵,进入长江围攻南京。”据此可知,两岛指金门和厦门。诸王,指福王之后流亡南粤的鲁王、康王、桂王等明宗室王,史称南明诸王。他们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当然是“无寸土”了。海外有孤忠,是说诸王失败后,郑成功据守台湾,仍奉明朝为正朔。上联主要说郑的事业,下联主要说郑的精神。换成白话便是:四镇各方,心怀二志,复明事业成了泡影,当此之际,将军以金门和厦门为根据地,向东南用兵,要争得半壁江山。南明诸王,居无定所,没有方寸之地,只有将军固守台湾一偶,彰显着复明的素志,世人方知海外有将军这样一位孤苦的忠臣呀。(抗志为一词,《辞源》有词条)
也就是说,郑成功一直是抗清复明的,康熙也一直认为他是抗清复明的。至于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收复台湾,康熙连提都没提。维护了祖国统一的是康熙,他平定了台澎,从郑成功孙子手里收复了台澎。若台澎一直在郑家手里,在康熙看来,那是不能叫统一的。
为什么康熙肯这样赞美郑成功呢,这也是有道理的。封建社会,讲究的是天命,是道统。一个朝代亡了,另一个朝代起来,绝不说是“推翻了万恶的旧社会”,总说这是上天的意志(天命),让我取而代之。从道统上说,没有中断。不管真心还是假意,还要称前朝为“胜朝”,并马上修前一朝的史书。清朝是异族入主中原,更是讲究这个。此其一。其二,历朝历代都以忠孝治国,对那些忠勇孝悌之人,不管他是顺从自己的,还是反对自己的,总是尽量给以表彰。郑成功历尽艰辛,抗志不衰,正是忠勇的表现。较之吴三桂、洪承畴那样的降将,康熙理当更敬佩郑成功这样的忠臣。
因此上,只能说郑成功是忠于明朝的,因为他是明朝的忠臣,康熙才欣赏他,褒扬他。别的解释都是以心作史,言不及义。”
本文标题: 怎样理解 四镇多异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 一隅抗志 方知方知海外有孤忠 这样的胸怀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199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救!救命啊……明天就要开题报告了,世界历史论文题目实在没办法了咋整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历史地位谁更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