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定义当今所处的时代

发布时间: 2021-11-04 20:09:0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1

区块链将如何定义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想了解区块链对这个时代到底有哪些影响呢目前区块链技术主要是应用在智能合约、身份验证、资产交易...

该如何定义当今所处的时代

区块链将如何定义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

想了解区块链对这个时代到底有哪些影响呢
目前区块链技术主要是应用在智能合约、身份验证、资产交易

区块链技术除了解决安全性的问题,还可以改变如下领域:

1.以后的音乐版权分发很可能进入到区块链阶段,去掉中间环节,让音乐人更直接的获得收益。之前发唱片这些,都需要经过唱片公司,或者互联网去增加用户粘性,推广或者打歌中间环节会收很多费用,真正给到作者的并不多,因为原有版权还是掌握在几大唱片公司手里。

2.写作版权一样,比如之前可能一定要找个出版商,这个版权就不能被多次出售,同样给到作者手里的钱很少,而有了区块链技术,所有需要使用的人都需要给作者版权费,而不仅限于单个出版商。之前李笑来老师做了press one 项目也是主要针对版权分发的问题。

3.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会结合产生区块链物联网(BIoT)。区块链物联网可以大幅降低黑客攻击的风险,借助区块链物联网,获取仓库传感器数据将可能像手机那样方便。

凯文凯利既《失控》一书,成为了互联网发展的风向标,在他后来的《必然》一书中也提到,“科技在本质上有所偏好,使得它朝往某种特定方向。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前提下,决定科技发展动态的物理原理和数学原理会青睐某些特定的行为”。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而比特币及一些有价值的数字货币,只是因为其中的某一种需要而产生的。现在的区块链就像1994年的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会筛选出最优秀的科技技术和产品,这只是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现在太多打着区块链做文章的“伪区块链”项目,这是因为太多人没有了解就盲目投入。想在这个市场大捞一次,发一次横财。那些人就是瞄准了什么都不学习就进入币圈的韭菜,他们在开放的公链上随便做点小包装,发个币,搞了个路演就想圈一批人进来,圈了钱就想跑路,其实根本没有实际的技术含量,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
今天不做冗长的技术科普。
一句话概括,如果互联网技术解决的是通讯问题的话,区块链技术解决的是信任问题。
这种信任机制让所有的东西都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自动运行,在没有中介参与的过程中,高效透明的交易方式降低了安全成本,并且提升了数据安全度,这种严密的算法更加保证了数据的真实、准确、透明以及可追踪性、不可被篡改性。
区块链对于当今时代的核心意义在于,人类第一次将信任关系建立在技术基础之上,快速、高效、低成本、透明、相对公正的种种优势,也已经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将其优势进行放大。
腾讯、阿里、百度、IBM、英特尔、微软等知名企业已经纷纷加入区块链,谷歌的区块链投资路线图主要瞄准在银行和金融机构,希望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解决方案来优化大型商业项目;1月5日,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宣布他2021个人年度挑战计划是利用“加密技术和加密数字货币”改造平台,将去中心化技术应用到Facebook服务中。
过去两年,微软与知名区块链项目(例如以太坊、R3、小蚁等)合作,大力发展其区块链业务;IBM是第一批采用区块链的大型公司之一。WinterGreen Research的报告指出,IBM已经占据了总规模超过7亿美元的区块链产品和服务市场32%的份额;包括绿地集团全程进口控盘的MOVA,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价格管控。这些都体现了区块链对当今时代带来的革命性改变,并存在着无限可能。

如何看待我们所处的时代

我先讲一点理论的东西,怎么理解这个时代、这个世界?基本上抽象而言我们这个世界是有三个体系,第一政治体系,关于国家的故事,国家如何出现,民主如何延续,秩序如何保持;第二是关于经济,关于钱的故事。这个钱关乎财富创造、分配和转移的问题;第三个是人的故事,人口的增长与衰落、宗教的兴起与灭亡、信仰在内心成长以及变化的故事。在座很多人可能看这个世界更多地从经济体系看这个世界,但三大体系是并存的,如果仅从经济逻辑、财富逻辑看这个世界,我们发现这个逻辑不完全对。这时候我们就要从三大体系的角度去理解我们今天的这个世界及其面临的时代问题。

政治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国家的问题。很有趣,我们发现从二战以后没有一个国家是真正死亡的,这和以往古代时的规律完全不一样。古代经常一个国家被另外一个国家征服,从国家、到民族,甚至到人口全部消灭;但现在没有一个国家真的死亡了,只有政府在更替。关于政治,还有一个如何在当前去理解民主的问题。民主一度被认为是最为美好的东西,从理论研究角度,但现在看起来民主也未必真的是好东西。在民主的民意下,为什么英国脱欧这么一个世界重大选择会发生?为什么希拉里在普选时统计要超过特朗普,但特朗普却能赢得美国大选胜利?为什么51%的选票可以决定另外的49%甚至全部的100%?民主无论是从程序,还是从结果上看,可能都是有问题的。一些国家运用民主的方式去治理国家,也因此会有问题。我们这个世界现在真的是面临一个重构,很多国家都在努力的管理这个国家内部事务,但难以真正有效管理。在国家之外,出现了很多脱域和超域的情况,国家很难管理。

经济体系同样有问题。市场失灵的情况不断出现。在诸多市场失灵当中,最为重要的大家非常关注的就是全球化的问题。以往我们认为全球化是高歌凯进、对所有国家都好,会导致一个“平”的世界。但现在我们发现全球化是分层的,全球化会带来一个分层的世界。富人越富,穷人越穷,全球化没有解决公平分配,以至于很多国家和民众对全球化的认知有很大的挫折感。资产阶级全世界联合起来,无产阶级联合不起来,不仅联合不起来反而是对立起来,这是在全球化时代关于阶层的有趣现象。在全球化的时代,有人每年飞二十万公里,有人一辈子仍在3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生活,“鸟人们”联合起来,“蚁人们”却彼此仇视。这是全球化时代要考虑的问题,到底带来什么?全球化的停滞现象,会从经济角度给全球资源分配这个前提带来很大的挑战,同时会引发很多的关于政治和社会的问题。

当代,现代是如何定义的?现在是属当代还是现代?

近代,从1840到1919
现代,从1919到1949
当代,从1949年至今
这是中国文学的时代划分
并不是历史领域的划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42791.html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有一个问题越来越醒目,即对于“中国现代文学”这一概念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笔者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时,曾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在中国的通常语境里,1840年以来的历史被划分成三大阶段。1840-1919年是“近代”,1919-1949年是“现代”,1949年迄今是“当代”。以此为参照,那么“中国现代文学”就是基本上对应着中国现代史的文学。目前学术界大多采用1917年到1949年的教学/研究框架。通常简称为“现代文学三十年”。但是,这样使用“ 现代文学”概念越来越多地遇到各种复杂的问题。在国外的非汉语学术界,很难从语义上区别“近代”、“现代”和“当代”。比如日本就把“现代化”称为“近代化”。在国内,一般情况下,“现代”和“当代”是同义词,只有专门学习过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的人才能区别这两个概念。所以对现代文学的范畴问题发生越来越多的质疑。特别是21世纪的到来,使这个问题更加凸显。当我们说“现代”的时候,不是指包括说话时的“现在”,而是指半个世纪以前。这已经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不便。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个范畴加以清理。

可是,当我们试图清理“现代文学”这一概念的时候,就会发现问题的复杂性。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现代”这一概念具有多义性。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同时也是一个价值概念。比如现在同是2004年,我们却可以说欧洲比非洲“现代”,还可以说某件东西很“现代”。因此,对现代文学的理解不仅仅是时段上的差异,而且包括空间上的差异。

让我们分别列举并进行简评。

从时间上说,首先存在一个“现代文学”的上限与下限的问题。

关于“现代文学”的上限,有很多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1919年,划分点是“五四”运动。理由是文学与政治应该一致,“五四”运动使整个中国文化得到更新,中国文学的性质当然也发生了质变。这种观点目前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很少,但是学者以外的很多人都这样认为,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就是这样教的。笔者给一年级大学生上现代文学课时,第一天问他们现代文学什么时候开始,他们全部说是1919年。这个观点思路明确,缺点是过于简单,因为实际上还是要去追溯1917年的文学革命和1915年的《新青年》。

第二种是1917年,划分点是文学革命,理由是文学的独立性,强调从文学自身的发展线索来判定时段。目前大学教学体制基本采用这个上限。但是这样就等于说现代文学只是新文学,它忽略了通俗文学的发展脉络。

第三种是1911年或1912年,划分点是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理由是现代文学应该是现代民主国家的文学,推翻了皇帝,才真正有个人的精神空间。这也是把文学与政治相联系。从通俗文学的发展来看,这个上限倒是一个分界点。但是从文学运动来看,这个年份的意义不是特别突出。

第四种是1898年,划分点是戊戌变法,理由是思想变革是文学变革的内在动因。北京大学一些学者的“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实际上就是以1898年为起点。谢冕先生主持的“百年文学总系”,挑选十几个年份进行分写作,第一本书就是1898年,谢冕先生亲自写的。1898年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成立,从现代教育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开端。

第五种是1840年,划分点是鸦片战争。理由是在古代与现代之间不存在独立意义的“近代”。这实际是把近代文学合并到现代文学。近代文学是历来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第六种是周作人等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文学是从明朝开始的,理由是个性解放、人的觉醒。这一观点无法在教学上实现,只能当作一种学术参考意见。

关于“现代文学”的下限,分歧倒不是很多。

第一种观点是1949年。这既是正统的,也是大多数人的观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但近年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看法,理由是从文学自身来看,1949年没有什么重大事件。

第二种观点是1976年“文革”结束,从新时期以来是“当代文学”。这种观点认为50-70年代的文学基本是解放区文学的延续,应该属于“现代文学”,文革以后才进入了所谓“翻天覆地”的历史新阶段。

第三种观点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认为此前的文学是以五四精神为主导的,此后进入了以共产党思想为核心的当代文学。

最后一种就是主张不分现代与当代,打破下限,笼统称之为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个主张影响很大,实际上许多学者都进行了跨越“现代”和“当代”的研究。但是这个主张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认为它忽略了许多应该得到重视的差别。20世纪中国文学实际上的阶段性还是不能回避的。

从空间上讲,“现代文学”的所指经历了范围上的多次变化。从50年代王瑶先生等开创这门学科始,“现代文学”长期指以无产阶级为核心的、团结其他阶级参加的新文学。所以各种版本的现代文学史著作中,革命文学占的比重最大,其他文学处于边缘,或者是同路人,或者是受批判的对象。

新时期以后,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边缘和中心开始对换。经过20年的演变,革命文学已经占比重很小,所谓“人性论”的和“具有永恒艺术价值”的文学得到重视。但基本框架还是新文学的框架,而且产生不少新的问题。比如忽略了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思想斗争,忽略了当年大众的阅读选择,变成一种个别专家趣味等等。

关于现代文学应该不应该包括通俗文学,很早就有过不同意见。严家炎先生与唐弢先生就曾经争论过。严家炎先生认为应该包括旧文学,包括旧体诗词。唐弢先生则强调“现代”的价值意义,反对包括旧文学。但随着学术界对“现代”这一概念理解的拓展,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该包括通俗文学。也就是说,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各种文学都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它们是一个整体,而不是简单的先进战胜落后的关系。199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了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本书在每个10年都专门设立了通俗文学一章。这表明了一个极大的变化。旷新年先生批评这个框架有不妥之处,但这已经是一个趋势。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新版现代文学史,也专章讲授了通俗文学。

所以,目前关于“现代文学”这个概念,出现了许多课题。一是在中国20世纪产生了各种文学,如何对待。以某一种价值观念进行取舍后,对不符合自己的标准的文学干脆不讲,恐怕是不妥的。比如有的当代文学教师不讲文革文学,有的连十七年也不讲。“空白处理”恐怕不是历史研究的最佳方式。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同文学的价值区分。张恨水与鲁迅就是不好随便比较的。要把这些问题研究清楚,我们就要回到文学史中去,仔细考察当时的文学生产、流通和接受的状况,包括考察出版、报刊、文学教育和各种亚文学的状况。这样我们或许会尽快找到妥善处理“现代文学”这个概念的方法。
近代,从1840到1919
现代,从1919到1949
当代,从1949年至今
这是中国文学的时代划分
并不是历史领域的划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42791.html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有一个问题越来越醒目,即对于“中国现代文学”这一概念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笔者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时,曾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在中国的通常语境里,1840年以来的历史被划分成三大阶段。1840-1919年是“近代”,1919-1949年是“现代”,1949年迄今是“当代”。以此为参照,那么“中国现代文学”就是基本上对应着中国现代史的文学。目前学术界大多采用1917年到1949年的教学/研究框架。通常简称为“现代文学三十年”。但是,这样使用“ 现代文学”概念越来越多地遇到各种复杂的问题。在国外的非汉语学术界,很难从语义上区别“近代”、“现代”和“当代”。比如日本就把“现代化”称为“近代化”。在国内,一般情况下,“现代”和“当代”是同义词,只有专门学习过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的人才能区别这两个概念。所以对现代文学的范畴问题发生越来越多的质疑。特别是21世纪的到来,使这个问题更加凸显。当我们说“现代”的时候,不是指包括说话时的“现在”,而是指半个世纪以前。这已经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不便。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个范畴加以清理。

可是,当我们试图清理“现代文学”这一概念的时候,就会发现问题的复杂性。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现代”这一概念具有多义性。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同时也是一个价值概念。比如现在同是2004年,我们却可以说欧洲比非洲“现代”,还可以说某件东西很“现代”。因此,对现代文学的理解不仅仅是时段上的差异,而且包括空间上的差异。

让我们分别列举并进行简评。

从时间上说,首先存在一个“现代文学”的上限与下限的问题。

关于“现代文学”的上限,有很多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1919年,划分点是“五四”运动。理由是文学与政治应该一致,“五四”运动使整个中国文化得到更新,中国文学的性质当然也发生了质变。这种观点目前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很少,但是学者以外的很多人都这样认为,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就是这样教的。笔者给一年级大学生上现代文学课时,第一天问他们现代文学什么时候开始,他们全部说是1919年。这个观点思路明确,缺点是过于简单,因为实际上还是要去追溯1917年的文学革命和1915年的《新青年》。

第二种是1917年,划分点是文学革命,理由是文学的独立性,强调从文学自身的发展线索来判定时段。目前大学教学体制基本采用这个上限。但是这样就等于说现代文学只是新文学,它忽略了通俗文学的发展脉络。

第三种是1911年或1912年,划分点是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理由是现代文学应该是现代民主国家的文学,推翻了皇帝,才真正有个人的精神空间。这也是把文学与政治相联系。从通俗文学的发展来看,这个上限倒是一个分界点。但是从文学运动来看,这个年份的意义不是特别突出。

第四种是1898年,划分点是戊戌变法,理由是思想变革是文学变革的内在动因。北京大学一些学者的“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实际上就是以1898年为起点。谢冕先生主持的“百年文学总系”,挑选十几个年份进行分写作,第一本书就是1898年,谢冕先生亲自写的。1898年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成立,从现代教育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开端。

第五种是1840年,划分点是鸦片战争。理由是在古代与现代之间不存在独立意义的“近代”。这实际是把近代文学合并到现代文学。近代文学是历来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第六种是周作人等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文学是从明朝开始的,理由是个性解放、人的觉醒。这一观点无法在教学上实现,只能当作一种学术参考意见。

关于“现代文学”的下限,分歧倒不是很多。

第一种观点是1949年。这既是正统的,也是大多数人的观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但近年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看法,理由是从文学自身来看,1949年没有什么重大事件。

第二种观点是1976年“文革”结束,从新时期以来是“当代文学”。这种观点认为50-70年代的文学基本是解放区文学的延续,应该属于“现代文学”,文革以后才进入了所谓“翻天覆地”的历史新阶段。

第三种观点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认为此前的文学是以五四精神为主导的,此后进入了以共产党思想为核心的当代文学。

最后一种就是主张不分现代与当代,打破下限,笼统称之为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个主张影响很大,实际上许多学者都进行了跨越“现代”和“当代”的研究。但是这个主张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认为它忽略了许多应该得到重视的差别。20世纪中国文学实际上的阶段性还是不能回避的。

从空间上讲,“现代文学”的所指经历了范围上的多次变化。从50年代王瑶先生等开创这门学科始,“现代文学”长期指以无产阶级为核心的、团结其他阶级参加的新文学。所以各种版本的现代文学史著作中,革命文学占的比重最大,其他文学处于边缘,或者是同路人,或者是受批判的对象。

新时期以后,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边缘和中心开始对换。经过20年的演变,革命文学已经占比重很小,所谓“人性论”的和“具有永恒艺术价值”的文学得到重视。但基本框架还是新文学的框架,而且产生不少新的问题。比如忽略了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思想斗争,忽略了当年大众的阅读选择,变成一种个别专家趣味等等。

关于现代文学应该不应该包括通俗文学,很早就有过不同意见。严家炎先生与唐弢先生就曾经争论过。严家炎先生认为应该包括旧文学,包括旧体诗词。唐弢先生则强调“现代”的价值意义,反对包括旧文学。但随着学术界对“现代”这一概念理解的拓展,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该包括通俗文学。也就是说,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各种文学都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它们是一个整体,而不是简单的先进战胜落后的关系。199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了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本书在每个10年都专门设立了通俗文学一章。这表明了一个极大的变化。旷新年先生批评这个框架有不妥之处,但这已经是一个趋势。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新版现代文学史,也专章讲授了通俗文学。

所以,目前关于“现代文学”这个概念,出现了许多课题。一是在中国20世纪产生了各种文学,如何对待。以某一种价值观念进行取舍后,对不符合自己的标准的文学干脆不讲,恐怕是不妥的。比如有的当代文学教师不讲文革文学,有的连十七年也不讲。“空白处理”恐怕不是历史研究的最佳方式。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同文学的价值区分。张恨水与鲁迅就是不好随便比较的。要把这些问题研究清楚,我们就要回到文学史中去,仔细考察当时的文学生产、流通和接受的状况,包括考察出版、报刊、文学教育和各种亚文学的状况。这样我们或许会尽快找到妥善处理“现代文学”这个概念的方法。

(发表于韩国汉学国际研讨会)
参考资料: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1089022366_kongqingdong/54.shtml
历史上从1949建国后都称现代;
文学上为了区分年代就分的更细,1919五四运动后至建国前称为现代,新中国成立后才称为当代!
这就可解释为什么历史教科书中从没当代之说,而语文课本中关于作家的年代就有区别;现代不完全等价于当代!!
本文标题: 该如何定义当今所处的时代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159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游牧民族蒙古人有烤肉吃还有牛奶羊奶及其奶酪喝还能骑马射箭、弓马骑射,为何过着这样愉快生活还要打中原空腹吃猕猴桃会有什么健康风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