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军阀 将军不听中央的话就算了,为什么他的手下也跟着他背叛中央

发布时间: 2021-10-13 12:04:3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6

古时候将军造反,士兵也会跟着一起造反的原因是哪些?通过战争方式实现改朝换代的,主要是将军造反与农民起义。但主要是将军造反,农民起...

为什么会出现军阀 将军不听中央的话就算了,为什么他的手下也跟着他背叛中央

古时候将军造反,士兵也会跟着一起造反的原因是哪些?

通过战争方式实现改朝换代的,主要是将军造反与农民起义。但主要是将军造反,农民起义往往打响第一枪,将军造反往往最后收割果实。


原因很简单,农民起义军对内不能形成凝聚、对外不能输出秩序,而将军造反却能够做到这些。先罗列一下几起将军造反的例子。

公元前197年,西汉代国相国陈豨造反。

当时,陈豨“以赵相国(应为代)将监赵、代边兵,边兵皆属焉”。也就是说,陈豨已经垄断了赵国、代国两地的边军,而且礼贤下士、门客众多。如果陈豨要造反,需要依靠两支力量,一个是赵、代两地的士兵;一个是自己门下的宾客。只要这两伙人配合,那就没啥问题。

公元前202年,田横自杀,然后其在山东海岛上的五百门客集体自杀。当时刘邦已经派人去招降了,只要这些人能归顺,肯定都是高官厚禄。但是,五百门客是田横的门客不是刘邦的门客。主公田横死了,那就集体自杀。这就是当时的意识形态。田横如此,陈豨也是如此,门客一直是这些人的私人从属力量。


公元前201年,刘邦封长子刘肥为齐王,“食七十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关键是

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各诸侯国连语言都不通。齐国是如此,赵国和代国也是如此,两国本就是赵战国故地地,方天然就有独立倾向。所以,赵、代边军,也没啥问题。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发动了七王之乱。

吴王叛乱,原因为何,不必细究。还是看他的凭借力量。而在这方面,吴王刘濞与代相陈豨的逻辑完全一样,吴国门客全听他的、封国士兵全听他的。而且,刘濞的凝聚力和动员力,要比陈豨更强悍。


首先是“居国以铜盐”,所以吴王可以自己发行货币,为老百姓向朝廷交税;其次是“卒践更,辄予平贾”,朝廷徭役,吴王自己掏钱雇人替百姓服徭役;第三是“岁时存问茂材”,精英人物全部笼络到自己麾下;第四是“它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颂共禁不与”,凡是逃到我吴国的犯罪分子,就是我吴国百姓,绝不引渡。所以,吴王不仅能在吴地搞割据,而且还能带着吴国战士去打汉朝。

汉末至三国时期,是个郡守刺史都能割据造反。

其实,这时候陈豨造反的逻辑已经不适用了。因为意识形态已经出现了变化,精英人物还是心向朝廷的。那种“主人的主人不是我的主人”的逻辑,已经讲不通了。但是,汉末的特点,一个是乱;一个是治。乱是整个天下的乱,就是中央控制不住地方;治是州部郡县的治,就是豪族们能够维持地方秩序。但是,天下乱,自然就要争,所以控制地方的豪族也要争。于是,就有了豪族加军阀的模式,河北豪族加袁绍、兖州豪族加曹操、江东豪族加孙氏、荆州豪族加刘表。所以,枭雄将军们,搞割据、搞造反,只要取得豪族支持,那就没问题。甚至,豪族们还会鼓动将军们去造反,跟其他军阀争一争,因为打出来的土地就是利益,大家都能分。


公元613年,隋朝杨玄感黎阳起义,但这只能算是农民起义。一伙“无向辽东浪死”的水手们,就地发动了起义。所以,成不了什么气候。但是,公元617年李渊晋阳起兵,就完全是将军造反了。

那李渊的造反逻辑是什么呢?皇帝太折腾,三征辽东搞得举国大乱,大隋已经彻底失了人心。这时候,只要有野心,就敢干出点儿大事情来。李渊出自关陇军事贵族,能够得到这个贵族群体的支持;而且手握边地重兵,这是成就野心的力量。但是,还得问一句:士兵凭啥听李渊的,踏实在太原搞割据不行吗?

你们爱听不听,有的是人听。因为满天下都是流民,李渊起兵前的一个筹备工作就是开仓放粮,搞征兵。于是,“二旬之间,得众数万”,为了吃饭而不要命的人,有的是。从众心理之下,手下的士兵想听也得听,不想听也得听。


公元755年,安禄山范阳起兵,开启了安史之乱。范阳军雄冠八镇之首、河北道富加天下州郡。要精兵有精兵、要粮食有粮食,安禄山造反有了必要条件。但是,凭啥三镇精兵就会听他的?

三个原因,一个是安禄山手下有八千假子精兵,都是老安的干儿子,老爹造反这伙人肯定支持;另一个是造反前半年,火线提拔了三十二名蕃将取代汉人将军,这可不是三十二名军官,因为每个蕃将手底下都有一支胡人部落兵;第三个就是安禄山的高级幕僚群体,也就是河北精英们,他们比安禄山还想造反,而造反的鼓动者,就是严庄、高尚这伙人。

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原因,那就是长征健儿组成职业军人群体,逐渐成为边军利益集团,这伙人已经有了利益诉求和自发意识,只要是能实现利益,他们啥都敢干。而且,这个逻辑越来越强。因为安禄山首先的士兵,还是以汉人士兵为主体。


唐以后的造反,就是安禄山的逻辑。不是将军想造反,而是手底下的幕僚军官和基层士兵想造反,将军想造反也得造反、不想造反也得造反,将军的意志不重要。所以,到了五代十国才会频频更换政权。因为这时候的逻辑就是皇帝听将军的、将军听士兵的。士兵不开心了,想发财、搞抢劫,那就造反,将军就得同意。更何况哪个将军不想当皇帝,所以造反也就日益频繁了。最具说服力的事件,就是赵匡胤黄袍加身、陈桥兵变。就算赵匡胤绝对忠于后周,也没用。因为手下的谋臣猛将完全可以杀掉他,再找个领袖,带着自己去造反,因为造反才能实现利益。后周的创立者郭威,也是这个套路,造就给赵匡胤做出了榜样。

宋朝也有将军造反,但多是带着兵、带着地盘投降女真的大金。这种造反就有点儿叛国的意思了,比如淮西兵变。但是,造反的频率要低得多,原因就是宋朝皇帝始终控制着财权,将军可以造反,但没钱,没钱就没法造反。明朝也是,将军造反,主要是投降满清。清朝就不说了,几乎没啥造反的。


综上梳理将军造反的逻辑:

一是央地关系松散。陈豨造反、七国之乱以及汉末三国,都是这个逻辑。中央根本就控制不住地方,地方肯定想造反就造反,不说改朝换代,就是搞割据也可以不用再向朝廷交税。

二是地方得真有钱,或者说有实力。安禄山造反以及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就是如此,有军队、有地盘,还有钱,完全可以甩开朝廷自立。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央地关系在财政和行政上的表现。

三是士兵的自我意识。安史之乱以后,这个问题表现的最突出,士兵已经结成了军事利益集团。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造反就是这伙人的集体意志。而且只要大兵和将军在一起呆的时间久了,就肯定会出现这个问题。所以,北宋才一直搞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南宋高宗赵构,就是倾家荡产,也要负责给岳飞提供粮饷,绝不允许他自筹粮饷,变成唐朝的节度使。


四是中央王朝的控制能力。深层次的问题就是信息和交通问题,只要中央的信息能够传达到基层,只要中央的影响能够渗透到基层,造反就是不可能的。所以,你就明白了为什么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拼了命地修驰道、建驿站了。但是,驰道和驿站,毕竟不是高速公路和邮电系统,所以中央的控制能力主要是靠自己绝对强悍和意识形态,也就是权威。但是,权威很容易在王朝末期遭到破坏,武将造反往往在这个时候最频繁。但安史之乱是个特例。安史之乱的主要问题是央地关系松散、将军真有钱和士兵的自我意识。

将军经常和士兵在一起生活,士兵对将军有感情在,他们对将军很尊重。将军有支配士兵的权利,将军有虎符,士兵都是见令牌行事的。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跟将军关系更好。因为士兵打仗,将军才是他们的第一责任人。
当时的士兵没有读过什么书,不懂什么君臣之理,他们只听从长官的命令,他们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对于军队来说这才是很重要的,所以自己的长官造反,士兵也跟着。

古代掌握兵权的将军一旦造反,为什么手下士兵都多要跟随一起反呢?

将军在那个时候是拥有一定的权利的。他可以任命士兵,他的权,权利和地位比士兵普通的市民高,而普通的士兵呢,就只能遵从将军的命令,将你们说什么,然后他们就按照将军的指令去做。所以一旦将军比如说做出什么的决定,一般的士兵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者是。没有办法选择抵抗,因为他们只能选择哦,遵从。所以。大部分的士兵都是遵循将军的命运。都回个群自己高一层的领导。
1、在古代,尤其是宋朝以前,很多士兵是将军自募自养的家兵,这些士兵在长期作战中与将军形成了高度的认同,甚至超过了对皇帝的认同。
2、将军在造反前,往往会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在古代信息不通,民智不开的状况下,只为了生存的士兵很容易被煽动,他们甚至不知要去干什么,只是奉令肓从。将军会以言语、金钱等收买鼓动,如果贸然起兵,很容易失败。
因为不管愿不愿意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先跟着将军造反,因为一个小小的士兵根本无法改变大局,贸然站出来反对肯定被先宰了祭旗,但如果将军不得人心或者皇帝一边军队的实力远远超出叛军,大可以趁机逃跑当逃兵,或者在战场果断投降乃至反正,这样做的明显生存率更高。
总结一下就是将军造反,手下士兵为了不当出头鸟被干掉只能跟着造反,但如果将军不得人心,那碰上平叛平时很有战斗力的部队也会一哄而散,士兵也不是傻子。
因为士兵就像兔子。他就算知道老虎比猎狗能打也没用。因为都可以杀他们。所以关键看谁直接统治他们。也是因为这样,战场上杀了统帅。士兵就很容易投降。
因为古代的军阀手下的军队是其私人的军队 军阀和军队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 一旦造反成功 自然升官发财 所以古代君王如果可能都不会让将领长期率领一支军队 一旦战事结束就要收回军权 平时也要派文官或者宦官监军

陈光将军为何被关押,又是为何死亡的

红一方面军的将领,后来八路军115师代师长陈光将军,为什么在50年被软禁、关押,还在51年被开除党籍?他犯了什么错误/

陈光将军因为私建武装被关押,最终在武汉自焚身亡。

1950年,陈光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广州警备区司令员,由于陈光未经上级批准私自招募并建立湖南家乡子弟学校,被中共广东分局书记、广东军区司令员叶剑英批评。

他拒不接受并顶撞叶,叶将他的错误定性为私建武装上报中共中南局并四野、及总政治部,总政罗荣桓主任批示撤销陈光职务,予以关押。

陈光被解职并押解到武汉关押,被关押后,由于陈光对自己的错误认识不足,甚至对抗,导致他被长期关押,后精神失常,1954年6月7日,陈光在武汉自焚身亡。

扩展资料:

1949年3月27日至4月5日,第四野战军在北平朝阳门内的九爷府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传达七届二中全会精神。

林彪在会上作了《论团结》的报告,他重点讲了反对骄傲自满和加强集体领导的问题。他指出:个人英雄主义,只看到个人的作用很大,而没有看到上下级和同级的作用,目空一切。

只装着一个我,只看到自己的鼻子,特别是在今天胜利的形势下,我们自己如不警惕,如以功臣自居,就最容易产生骄傲。

在讲话中,林彪把陈光作为骄傲的典型点名批评,性情刚烈的陈光不能接受,立即起身离开会场。此后陈光的情绪一度低落。

1950年1月,他被任命为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广州警备区司令员。这是个重要的职务,他愉快地赴广州上任了,但对于新环境、新任务他却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必要的思想准备。

陈光到职后,在当时的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叶剑英的领导下,负责剿匪肃特、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市场等多方面工作。

广州紧邻港澳及海外,是中国的南方前哨。特别是中共中央决定将广州作为开展隐蔽斗争的基地,到港澳台建立秘密网络,搜集情报,以掩护身份从事商业贸易,打破经济封锁。

当时中央明确规定,在港、澳、台做情报工作,有一整套严格的组织程序和纪律。叶剑英在这方面富有经验,掌管全局。

但陈光表现得主观、简单、很不慎重,以致出现一些严重的错误。他的家乡湖南宜章有一些亲戚朋友慕名找他,其中有的人同海南岛的国军军界人物有联系。

陈光想通过他们对海南岛的国军进行策反,同时,他违反干部政策和有关规定,将老家的亲戚和知识青年招来广州,办起了训练班,还派遣了一些人去香港活动,做生意。

这些举动,陈光都是自作主张没有征得叶剑英的同意,隐蔽工作的纪律是不许可这样做的。叶剑英亲自找他谈话,劝他认识和改正错误。

但陈光产生了严重的对立情绪,本来叶帅找他谈话时,两人还握手问候,气氛是融洽的,但到后来,两人争吵起来甚至拍了桌子,谈话只得不欢而散。

后来,在广东军区党委的组织生活会上,大家就其错误继续开展批评,陈光再次发了脾气。叶帅当时说:陈光,你是党的高级干部,又是老同志,总要讲点组织原则吧。

陈光说:无原则的批评我就是不能接受,双方都不让步,鉴于陈光的错误和抵触的态度,中共华南分局纪律检查委员会于1950年7月报请中央后,给予他撤销职务、开除党籍的处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光

  在当时的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叶剑英的领导下,负责剿匪肃特、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市场物价等多方面的工作。广州紧邻港澳及海外,是新中国的南方前哨,百废待兴。与许多枪林弹雨中厮杀过来的战友一样,陈光遇到了人生的新课题,缺少对城市管理建设的经验。当时,中央明确规定,在港、澳、台做情报工作,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高度的纪律,结果陈光在掌握政策时,表现得主观、简单和不够审慎,以致出现一些较大的错误。同时,他从局部利益出发,在老家宜章违反干部政策和一些规定,将烈士子弟和知识青年招来广州,办起了训练班。鉴于陈光的错误和抵触的态度,对陈光的处理意见已在1950年7月22日晚由中南军区电告了广东军区,鉴于陈光性格刚烈,又是战功卓著的老同志,电文强调尽量做到不扩散,具体实施由广东军区党委安排,采取先撤换警卫,再行就地软禁的办法。

  1954年6月7日,陈光在那栋2层小楼里,含冤去世,终年49岁。此前,他已有精神病征兆出现。6月7日,赫赫名将陈光在这座小楼里自焚身亡,此即军史上骇人听闻的“陈光事件”。
关于115师陈光将军的生平

少共国际师首任师长

陈光,原名陈世椿,湖南宜章人。1905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之家。10岁入学读过短暂的3年私塾,14岁弃学务农。1926年,北伐军入湘。陈光所在的家乡-宜章县成立了农民协会,他成为农协会员。次年底,经当地地下党员陈东日、陈俊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初,朱德、陈毅率“八一”南昌起义的余部1000来人进至宜章,陈光异常兴奋,当即将“马日事变”后收藏的12支步枪献出,组建了一支农民赤卫队,然后配合红军参加了湘南暴动。曾率部浴血罗霄的原红二方面军主要领导者萧克将军解放后评价说:“陈光当时献出的12支步枪,是一件了不起的事。那时赤卫队武器很少,多是一些大刀梭标、土枪,能有这十几支步枪真不简单,对宜章暴动的成功,有着重大的意义。”

湘南暴动成功后,陈光随朱德、陈毅走上井冈山,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独立三师第二十九团一营任连长。1930年2月,蒋介石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剿。陈光这时已是红四军一纵队(纵队长为林彪)一支队副支队长。在中央苏区进行的反围剿战斗中,红四军3个纵队在红六军二纵队的配合下,首先在富田一带彻底歼灭了敌先头部队一个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役中,林彪的指挥所为突围之敌所围困。在此紧要关头,陈光带领本支队拼死突入前沿,将林彪安全救护下来,自己却在战斗中挂了彩。事后,不善言谈的林彪到救护所看望陈光时,一再表示感谢并主动为他请了功。

是年6月,陈光所在的红四军与红六军、红十军组成红一军团,在胡耀邦家乡文家市的一次战斗中,已升任营长的陈光第3次负伤。敌人的子弹穿过他的右膝,卡在骨缝里,血流如注。同志们把他抬上担架,他挣扎着从担架上滚下来,重新爬回阵地,直到将敌人击溃。10月,红四军进行整编,林彪出任军长,罗荣桓担任政委。陈光则因作战勇敢,被提升为该军第十师三十团团长。由此,性格坚贞倔犟、刚直易怒的陈光和两位领导便开始了恩怨集结的配合。

次年5至9月,国民党发动了第二、三两次围剿,陈光在作战期间,升任十师参谋长,带领本师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瑞金隆重召开,陈光被授予二级红星奖章。年底,他调任红四军第十二师师长。1933年8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采取碉堡战术对中央苏区发动了残酷的第五次围剿,为了扩红,党中央组建了日后名闻遐迩的“少共国际师”。当时,这个师共青团员占到了70%以上,平均年龄仅为18岁。为了把这些“红小鬼”培养成坚定合格的战士,中央军委在师长和政委的人选上反复遴选,最后决定派战术素养好、政治觉悟高、指挥能力强、作战勇敢的陈光出任该师师长,政委则为年仅17岁的总政青年部长肖华。

在陈光、肖华的带领下,“少共国际师”第一仗便在福建一役中歼敌500余名,缴获大批枪支弹药。为此,朱德、周恩来等领导同志专电嘉许该师,称赞他们是“铁拳初试”。3个月后,陈光调任红二师师长。虽然他在少共国际师只有3个月时间,但正如后来肖华上将评价的:“陈光对培养这支年轻部队呕心沥血,打下了良好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

代理红一军团军团长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14日夜,陈光率领红二师渡过于都河,踏上长征路。长征之初,陈光带领红二师担任突前前卫的任务,掩护军委纵队和后续部队经过浴血拼杀,终于来到了贵州。“黎平会议”后,红军改向遵义进发,红二师四团被选作前卫。陈光被军委首长亲自点将,带领耿飚任团长、杨成武任政委的四团抢渡乌江天险。随后,他折回师部,指挥六团、四团,分别攻取遵义,抢占娄山关,占领松坝,然后再度集结部队沿西北方向警戒,与兄弟部队一道警卫着遵义会议的召开。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被重新确立了领导地位。随后,陈光带领红二师参加了四渡赤水,顺利进军川西。行至大渡河安顺场渡口,中央红军面对几十万蜂拥而至的敌军,面临进退维谷的境地。当时正值5月雨季,安顺场渡口水流湍急,河床宽广,工兵部队无法架起浮桥,全军上下费尽心机搞来的4只小船只是杯水车薪。唯有抢占泸定桥,才能保证部队抢渡完大渡河,避免当年石达开在此全军覆灭的命运。重任又一次落在了陈光肩上。他带领红二师四团以一天狂奔120公里的速度,创造了军史上至今仍津津乐道的奇迹-飞夺泸定桥,打开了红军的北上之路。

走出草地后,红二师率先进入甘南境内。又一道著名天险-腊子口挡住了红军的去路。这道关隘被夹在连绵的群山中,在两道山峰间如同一条狭窄的口子,刀砍斧削。两面尽是绝壁悬崖,下面则为一条奔腾的河流,其间仅有一座木桥,是出入腊子口的唯一孔道。林彪、聂荣臻等军团首长和陈光一道仔细观察了地形,决定由陈光和四团政委杨成武指挥。经过一夜激战,腊子口终于被攻克。1944年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时,党小组曾对陈光的这一功绩作了如下评述:“在长征中腊子口攻坚,陈光对中央红军北上,渡出险境,贡献极巨。”

11月19日,红军进入陕北吴起后,陈光改任红四师师长,彭雪枫为政委。在”直罗战役“中,他带领四师,在友邻部队配合下,担任主攻任务,最后一举攻克直罗镇,全歼敌一0九师,生俘师长牛元峰以下5000余人。“西安事变”后,陈光接替已调任红军大学校长的林彪,成为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直至半年后,红一军团被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

接替林彪出任115师代师长

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分任正副总指挥,下辖3个师,即115、120、129,而以115师实力最强,有1万5千余人,由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合编而成。115师成立之初,师长为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实际上是政委角色),政训处主任罗荣桓。下辖343、344两个旅。徐海东任344旅旅长,陈光则担任343旅旅长。

9月,115师出师即胜,创造了中国抗战史上的一个奇迹。林彪集中该师兵力,在山西平型关设伏,歼敌板垣师团二十一旅团1000余人,打下了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一个月后,陈光和老搭档肖华一道率343旅于广阳再次设伏,毙伤日军千余人,取得了广阳大捷。改变历史序曲的往往有很多偶然因素。次年3月,林彪在清晨的一次策马晨练中,为晋军误伤,生命垂危,旋即被接回延安,转送苏联救治。经中央军委提议,八路军总部任命陈光为115师代师长。

不久,115师大分家。聂荣臻带部分人马去了五台山,建立晋察冀根据地。陈光和政委罗荣桓一道带着主力部队东进山东。进入齐鲁大地不久,他们便指挥杨勇打下了樊坝,树立了八路军的声威。接着,一鼓作气,直插泰山以西,建立起各级抗日政权,有力地威慑着津浦铁路中段的日军。5月初,日军驻山东最高指挥官尾高龟藏,亲自纠合8000余人马,兵分九路,杀气腾腾地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向泰西地区扫荡,伺机寻找115师主力决战。

这时,陈光率领的师直、686团、津浦支队以及鲁西区党委共3000余人,顿时陷入敌人的四面包围之中。实际上,早在日军有所动作之初,陈光就有一种预感,日军会对115师进行大规模扫荡。但罗荣桓去东汶支队检查工作不在家,他虽有些意识,但没料到日军会有如此大规模的九路围攻。当发觉情况的严重性时,陈光决定紧急突围。5月11日拂晓,日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全线发起攻击,并出动飞机轰炸扫射。115师总部所在的陆房村房倾墙摧,地动山遥。这是陈光在战斗年月遇到的最被动最危险的局面,他命令各部队:不惜一切,坚守阵地,夜间突围1各线守军也英勇顽强地抗击敌人,打退敌人一次冲击。

在战斗最紧张激烈之时,陈光到正面的686团督战,该团官兵大受鼓舞,坚守阵地,连续打退敌人9次疯狂进攻。坚守在陆房村东面凤凰山阵地的师特务营和津浦支队,也打垮了敌人5次攻击。战事炽烈时,日军几乎攻进115师师直,陈光立即命令师指挥所掌握的特务营一个连、师直骑兵连以及津浦支队等部队人员,迅猛进行反击,英勇地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终于打退了敌人,守住了阵地。保卫了师部机关的安全。

激烈残酷的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毙伤敌联队长植树田大佐以下1300余人。黄昏时,敌人停止了攻击,企图次日清晨再攻。夜幕降临后,陈光立即召集师部机关的参谋处长王秉璋等,研究并确定了当晚突围的路线、时机和具体安排。夜10时后,利用敌人不敢夜战的弱点,在进行动员、紧急埋藏笨重物资之后,从敌人阵地的空隙,分两路向东南及西南方向隐蔽地突出重围。12日拂晓,安全到达东平以东的无盐村一带。5月12日拂晓,115师渡过汶河,跳出陆房村,在东平以东的无盐村与政委罗荣桓会合。这便是抗战军史上有名的“陆房突围”,也是陈光日后蒙冤的一大伏笔。

此役115师伤亡300余人,丢掉部分骡马和辎重,暴露了部队的一些问题。对此,一些干部颇有怨尤,有的甚至指责陈光“指挥失误,受到些损失,不好向中央交待”。陈光听到这些议论,心情可想而知,后在罗荣桓的鼓励下,情绪得以稳定下来。两个月后,陈光又用手里仅有的三四百人,将日军长田大队包围,打了一个大胜仗。战后第二天,八路军总部传令嘉奖,称是一嘲漂亮的“歼灭战”。陈光的威名,遂在山东流传开来。他和政委罗荣桓紧密配合,精诚团结,以致山东军民一提到115师,便呼为一个人“陈罗”。

随后数年,陈光和罗荣桓一道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粉碎了日军的扫荡,取得了甲子山、梁山、剡城等著名战役的胜利,当初不到一旅人众而入山东,到抗战结束时,已发展到10余万人。陈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致在日军本部,有关部门专门撰写了小册子供他们指导作战之用。

1945年,陈光在延安出席党的“七大”,并成为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生性率直的他在出席七大代表的人选问题上,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于情于理,皆不为过。不料,此举引来轩然大波,有人以“陈光欲抵制党代会”为由,直接上书毛泽东,指斥其有“反党行为”。这也成为后来陈光蒙冤的又一罪状。

毛泽东对这位井冈山会师时的连长毕竟是了解的。他经过调查,当即给陈光回了封信,称:“你的意见我是了解的。有些意见是对的。你在山东执行的路线是对的。‘七大’要开成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相信你能致力于开好这次大会。敁意见可以会后交换。”陈光接信,释然于怀,并将书信一直珍藏在贴身衣袋里。七大以后,毛泽东果然践诺,特地邀请陈光和夫人史瑞楚一道来家中作客,同他们进行了亲切交谈。毛泽东对陈光参加革命以来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以后的工作进行了很多指示和嘱托。

当时的延安审查小组经过全面考核,在陈光的《历史总结》中作了如下评述:“陈光是我军有数的军事人才之一,他一贯忠心耿耿,具有为党为阶级虚心学习,联络群众的优良品质。”“抗日战争中,陈光率115师转战华北,1939年进入山东,创造了梁山歼灭战、陆房突围等有名的战役,使我党我军威名远扬,鲁苏局面大开,根据地建立。”

所谓的“扣压电台”事件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东北成为国共双方瞩目的焦点。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林彪、陈云、彭真等率10万余干部昼夜兼程赶往东北,罗荣桓与黄克诚分率山东八路军、苏皖新四军齐头并进。陈光原本回山东,由于形势的变化,也和林彪一道赶赴东北。10月,陈光在与罗荣桓及老部队会合后,中共东北局决定,在黑山、北镇一带设置第二道防线,交由陈光负责指挥。出于战略需要,罗荣桓当即把从山东带来的一部电台和机要人员交与陈光使用。

约两月后,林彪带领东北民主联军指挥所出关撤往阜新。此时,国民党部队已进占锦州、沟帮子一域,恶战一触即发,情急之中,林彪得知陈光处有部大功率电台,连忙致电陈光,要求调电台和机要人员火速赶往阜新。陈光考虑没有电台无法进行联络、指挥,况且林彪部已有两台大功率日制电台,当即回电希望不要调走电台。林彪则两度来电继续催调,并严辞责问陈光扣压电台,妨碍其指挥作战。见此情况,陈光忙抽调出电台及机要人员,准备送往林彪处。不料,锦州之敌大举进犯陈光部,仓促撤退之际,陈光只得带走电台及机要人员。电台就此无法上交。随后,性格内敛、含而不露的林彪多次在公开场合指斥陈光“无理霸占电台,抗命不交”。

在东北数年,在林彪、罗荣桓节制下,陈光参与指挥攻打长春、拉法、新站等战斗。担任过东北民主联军六纵司令员、松江军区司令员等职,率部参加了三下江南战役,参与指挥焦家岭、城子予、德惠等战斗。1949年初,陈光担任了第四野战军的副参谋长。3月进驻北平时,林彪在防止居功骄傲的会上,既未征得东北局同意,更未得到罗荣桓首肯,再次点名批评了陈光。

随军南下,广州蒙冤

由于两人之间的微妙关系,陈、林矛盾达到了白热化。1949年5月,陈光随第四野战军司令部抵达武汉。次年1月,被任命为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广州警备区司令员。元旦节时,陈光撇下妻儿径赴广州上任。对于陈光新的也是最后一次的履新,其夫人史瑞楚对笔者这样说:“陈光自从在北京的防止居功骄傲的会上受到点名批评后,情绪一度低落。到了武汉,心情方才好转。接到新的任命后,他愉快地赴广州上任了。但是,对于新环境、新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却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必要的思想准备。”

陈光到职后,在当时的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叶剑英的领导下,负责剿匪肃特、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市场物价等多方面的工作。广州紧邻港澳及海外,是新中国的南方前哨,百废待兴。与许多枪林弹雨中厮杀过来的战友一样,陈光遇到了人生的新课题,缺少对城市管理建设的经验。当时,中央明确规定,在港、澳、台做情报
工作,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高度的纪律,结果陈光在掌握政策时,表现得主观、简单和不够审慎,以致出现一些较大的错误。同时,他从局部利益出发,在老家宜章违反干部政策和一些规定,将烈士子弟和知识青年招来广州,办起了训练班。

对于这些错误,组织上发觉后,叶剑英亲自出面找他谈话,劝他认识和改正错误。但是由于性格的原因,加之组织上对其错误有些不实和夸大,陈光产生了严重的对立情绪。据其夫人史瑞楚介绍:“陈光在组织上找他谈话时,表现得不冷静。他一听那些错误有些不实和夸大,情绪立刻波动起来。本来,叶帅找他谈话时,两人还握手问候,气氛是融洽的,但到后来,两人争吵起来,甚至还拍了桌子,谈话只得不欢而散。后来,在广东军区党委的组织生活会上,大家就其错误继续开展批评,结果陈光又因上述原因,再次发了脾气。叶帅当时说‘陈光,你是党的高级干部,又是老同志,总要讲点组织原则吧。’陈光说,‘无原则的批评我就是不能接受。’双方都不让步。”

鉴于陈光的错误和抵触的态度,中南军区报请中央后,给予他开除党籍的处分。1950年7月23日,陈光受到更为严厉的处理。这天一大早,原115师作战科长、陈光的老部下、时任广东军区参谋长的李作鹏,邀约他赴广州荔枝湖游玩。陈光很开心。两人在湖中泛舟,还搞了野餐,颇为尽兴。但是待到下午归来时,陈光大吃一惊,只见其达道路的住所已戒备森严,跟随他多年的老炊事员含泪望着他,四周则站满了他不认识的战士。警卫全部撤走,查抄了住所,在二楼的房间里,李作鹏尴尬地望了望他,然后朝保卫部部长呶了呶嘴。保卫部长便捧出上级的电令,宣布他已被撤销广东军区副司令兼广州警备司令的职务,旋即将他软禁起来。

实际上,对陈光的处理意见已在7月22日晚由中南军区电告了广东军区,鉴于陈光性格刚烈,又是战功卓著的老同志,电文强调尽量做到不扩散,具体实施由广东军区党委安排,采取先撤换警卫,再行就地软禁的办法。但是怎样实施呢?广东军区连夜召开党委常委会(未通知陈光参加),由叶帅主持,拟了几套方案,都未获认同,最后李作鹏自告奋勇提出了邀陈光游湖、再派人查抄住所的办法。客观上讲,李作鹏提出这个建议,一是基于多年的战友情谊,希望在老战友被打入“另册”前,能够开开心,叙叙旧;二也是执行上级尽量不扩散的指示。作为参谋长,这是他的分内之事,不能因为后来的蜕变而在这件事上指斥他。

陈光被软禁后,据当时看守陈光的保卫干事王大述回忆:“我带一个警卫班负责对他进行监护。陈光在二楼听到对自己的处理意见后,情绪很激动。因执行者都是他的老部下,不便作什么解释。开始几天,他饭量很小,常常大发脾气。我职务低,只负责看守,便对他说,首长,你的问题我们不了解,领导派我们来,有三条任务,一是保卫你安全,二是照顾你生活,三是限制你自由,不能下二楼。你有意见可以向组织反映,但不能老发脾气,不吃饭,这样会影响健康的。”

陈光连连摇头,两行清泪挂满腮边,盛怒中他掏出珍藏在贴身衣袋里的毛泽东1945年写给他的信,气愤地说:“有人陷害我,毛主席了解我,信任我,我要见毛主席。”说完,把信递给了王大述。王大述看完那封信,叹口气劝道:“首长,你不要着急,事情会搞清楚的,你可以向毛主席反映情况嘛。”陈光点点头,情绪才稍稍稳定下来。

对于陈光问题的处理,最后的决定权在中央。当时,中央是根据中南军区、华南分局、广东军区的报告处理意见为依据的。解放初,一切尽在草创阶段,不可能像今天有一套严格、完整的监察、纪检系统,对于党内干部的处理,基本上沿用战争年代的办法,这样难免会轻率、粗疏;同时,由于性格原因,陈光与

一些同志尤其是主管军队方面的个别元戎、战将有些积怨;犯了错误后,陈光又与组织上有严重的对立抵触情绪。自然,各种因素纠合在一起,这种处理就显得不足为奇了。

病殁武汉,30余年后终获平反

这年10月,抗美援朝战端开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陈光在王大述和其他警卫人员的护送下,被转送武汉,软禁在中南军区的一座二层小楼里。期间,中南军区不少旧部以各种方式探望过他,由昔日功臣沦为今日的楚囚,陈光百感交集,情何以堪?在以后长达3年半的时间里,他一直被监禁于此,从来没有离开过二楼。

对于他的错误,显然是夸大了。尽管当时的中南局、中南军区先后派苏静、刘兴元、梁必业找他谈话,劝他认识错误,但陈光认为,“当年的陆房突围,七大代表的审定,无故扣压电台,对港澳台情报工作以及私自招收宜章子弟开设训练班”等主要错误,与事实有较大出入,处理得极不公正;他还认为,林彪出于历史过节,刻意加害他,因而拒绝接受组织对他的处理。事情就这样拖了下来。

1954年6月7日,陈光在那栋2层小楼里,含冤去世,终年49岁。此前,他已有精神病征兆出现。不过,关于其死因,至今仍未解密。一切归尘土,是非却待后人说。陈光逝去一年后,其夫人史瑞楚带上两个儿子改随母姓,悄然隐居于北京。如今,两个儿子学有所成,多不愿提及父亲的悲剧。

30多年后,在纪念长征五十周年之际,熟知陈光的人,包括罗荣桓元帅的夫人林月琴在内的10余老同志,联名上书陈云,希望重新公正处理陈光的问题。1987年,中纪委、中组部、军纪委和总政组成联合调查组,经过认真细致的审查,实事求是地认定其解放初所犯错误纯属人民内部矛盾,受到了林彪的诬陷和打击,以致长期非法监禁和错误处理。1988年4月,经中央中央批准,撤销了强加于陈光头上的“反党”结论,恢复他的党藉和名誉。此时,距陈光蒙冤去世已是整整34年。
本文标题: 为什么会出现军阀 将军不听中央的话就算了,为什么他的手下也跟着他背叛中央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939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北魏汉化迁都后中央却趋于腐化如果编一部南北朝的小说,截取那一段时间点比较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