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中国古代有什么建筑是以预谋慎战为理念建造的呢

发布时间: 2021-10-07 19:12:3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5

中国古代最高的建筑是什么?,洛阳永宁寺塔,永宁寺塔为木塔,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原为九级,举高九十丈(《水经注谷水》条又记为四...

请问中国古代有什么建筑是以预谋慎战为理念建造的呢

中国古代最高的建筑是什么?

  洛阳永宁寺塔
  永宁寺塔为木塔,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原为九级,举高九十丈(《水经注‧谷水》条又记为四十九丈),今仅留塔基。塔基夯筑,平面略呈方形,分上下两层。下层基座东西101米,南北98米,高度超过2.5米。在下层基座正中筑上层基座,平面方形,边长38.2米,高2.2米。台基四边用青石垒砌压边,基座四面均设踏道。原来基座四周应绕置石栏,现仅在其附近散见一些石栏构件。

  史料记载
  北魏杨炫之著《永宁寺》文描述如下:
  永宁寺①
  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②。在宫前阊阖门南一里御道西③。
  其寺东有太尉府④,西对永康里⑤,南界昭玄曹⑥,北邻御史台⑦。阊阖门前御道东有左卫府⑧,府南有司徒府⑨。司徒府南有国子学⑩,堂内有孔子像,颜渊问仁、子路问政在侧(11)。国子学南有宗正寺(12),寺南有太庙(13),庙南有护军府(14),府南有衣冠里。御道西有右卫府(15),府南有太尉府,府南有将作曹(16),曹南有九级府(17),府南有太社(18),社南有凌阴里,即四朝时藏冰处也(19)。
  中有九层浮图一所(20),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21)。上有金刹(22),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初掘基至黄泉下(23),得金像三十躯,太后以为信法之征(24),是以营建过度也。刹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斛(25)。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一十一重,周匝皆垂金铎(26)。复有铁鏁四道(27),引刹向浮图四角,鏁上亦有金铎。铎大小如一石瓮子(28)。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合上下有一百三十铎。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29),户皆朱漆。扉上各有五行金铃(30),合有五千四百枚。复有金环铺首(31),殚土木之工(32),穷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33),骇人心目。至于高风永夜(34),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馀里。
  浮图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极殿(35)。中有丈八金像一躯,中长金像十躯,绣珠像三躯,金织成像五躯,玉像二躯。作工奇巧,冠于当世。僧房楼观一千馀间,雕梁粉壁,青璅绮疏(36),难得而言。栝柏椿松(37),扶疏檐溜(38)。丛竹香草,布护阶墀(39)。是以常景碑云"须弥宝殿(40),兜率净宫(41),莫尚于斯"也(42)。
  外国所献经像,皆在此寺。寺院墙皆施短椽,以瓦覆之,若今宫墙也。四面各开一门。南门楼三重,通三阁道(43),去地二十丈,形制似今端门(44)。图以云气,画彩仙灵,列钱青璅(45),赫奕华丽(46)。拱门有四力士、四师子(47),饰以金银,加之珠玉,庄严焕炳(48),世所未闻。东西两门亦皆如之,所可异者,唯楼两重。北门一道,上不施屋,似乌头门(49)。其四门外,皆树以青槐,亘以绿水(50),京邑行人,多庇其下(51)。路断飞尘(52),不由渰云之润(53);清风送凉,岂藉合欢之发(54)?
  诏中书舍人常景为寺碑文(55)。景,字永昌,河内人也(56)。敏学博通,知名海内。太和十九年(57),为高祖所器(58),拔为律博士(59);刑法疑狱,多访于景。正始初(60),诏刊律令(61),永作通式,敕景共治书侍御史高僧裕、羽林监王元龟、尚书郎祖莹、员外散骑侍郎李琰之等撰集其事(62)。又诏太师彭城王勰、青州刺史刘芳入预其议(63)。景讨正科条(64),商榷古今,甚有伦序(65),见行于世,今律二十篇是也。又共芳造洛阳宫殿门阁之名,经途里邑之号。出除长安令(66),时人比之潘岳(67)。其后历位中书舍人、黄门侍郎、秘书监、幽州刺史、仪同三司(68)。学徒以为荣焉。景入参近侍(69),出为侯牧(70),居室贫俭,事等农家,唯有经史,盈车满架。所著文集数百馀篇,给事中封□伯作序(71),行于世。
  装饰毕功,明帝与太后共登之。视宫中如掌内,临京师若家庭。以其目见宫中,禁人不听升之(72)。
  炫之尝与河南尹胡孝世共登之(73),下临云雨,信哉不虚!
  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74),波斯国胡人也(75)。起自荒裔(76),来游中土。见金盘炫日,光照云表(77),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自云:"年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78),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79)。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无(80),合掌连日。
  至孝昌二年中(81),大风发屋拔树,刹上宝瓶随风而落,入地丈馀。复命工匠,更铸新瓶
山西汾阳文峰塔
汾阳文峰塔建于明末清初,位于山西省汾阳市城区以东2公里的建昌村,该塔共十三层,精确高度为84.93米,雄伟挺拔,高度位于全国砖结构古塔之首。是我国文峰塔中的杰出代表。2006年5月25日,山西省汾阳市文峰塔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峰塔是古代人民为使当地文风、文脉顺达,多出人才,根据风水理论而建造的,具有观赏性和标帜性双重意义的建筑,遍布全国各地州县,是科举制度的产物,同时也是儒、释、道三种思想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汾阳文峰塔,雄伟挺拔,高度位于全国古塔之首,是我国文峰塔中的杰出代表。
清康熙时期《汾阳县志》记载,汾阳文峰塔由明末进士汾阳人朱之俊(曾任明清两代国子监司业)倡议集资而建。该塔为砖结构,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外廓平面八角形,占地面积217.8平方米,外廓塔层之间以砖雕椽、飞、斗拱组成的塔檐相隔,塔自下而上收分至塔顶,共13层。塔内室平面方形,塔室之间以转折回廊式阶梯塔道相通。外廓塔壁和内室塔壁组成套筒式结构建筑。塔座为条石砌筑的须弥座,石条上雕有“竹节”、“仰莲”、“卷草”图案。塔身由青砖砌筑。外廓每层塔檐斗拱为正心重拱单抄厢拱交麻业头,一至六层每层设48攒,平身科40攒,角科8攒,七层至十三层每层设32攒,平身科24攒,角科8攒,全塔共有斗拱512攒。塔檐翼角升起,出檐甚短。整个塔身无明显卷杀,上下层之间收分显著,塔体轮廓线斜直向上。从第一层塔门可进入塔内,塔室内有空井,上下贯通,从底层塔室仰视可见最上一层之天井,天井上加木制棂窗井盖。塔之梯道设于塔室与塔外壁之间,围绕塔室逆时针转折向上,在梯道转角处设休息台及拱券窗,每层塔室东南西北设十字形通道贯穿塔心,通道外口设拱券窗。塔室顶部及所有通道塔窗均为拱券式结构,塔顶攒尖式,十三层塔檐檐口以上至塔顶作八面坡叠涩内收至塔刹,塔刹铜质鎏金。
上世纪二十年代汾阳地震,文峰塔遭到严重破坏。1998年5月在全市人民及省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汾阳市人民政府对文峰塔实施维修,2000年12月维修工程结束。华夏第一高塔重新放射出绚丽的光芒!
2006年05月25日,文峰塔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阿房宫。
洛阳永宁寺

中国古代建筑以什么为建筑材料?

木头。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框架式结构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

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

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扩展资料:

古代建筑要素:

1、通例

是确定建筑各部们尺度、比例所遵循的共同法则。这些法则规定了古建筑各部位之间的大的比例关系和尺度关系。它是使各种不同形式的建筑持统一风格的很关键很重要的原则。

2、要素

面宽与进深,柱高与往径,面宽与柱高,收分与侧脚,上出与下出,步架与举架,台明高度,歇山收山,庑殿推山,建筑物各部构件的权衡比例关系。

3、面宽与进深

每四棵柱子围成一间,一间的宽为“面宽”,又称“面阔”,深为“进深”。若干个单间面宽之和组成一栋建筑的总面宽,称为“通面宽”;若干个单间的进深则组成一座单体建筑的通进深。

古建筑面宽(指明间面宽)的确定要考过虑到许多方面的国素,即要考虑实际需要(即所谓适用的原则),又要考虑实际可能(如木材长短、径寸等因素),并要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

在古代,明间面宽的确定还要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在考虑面宽时,必须使用门口尺寸符合门尺上“官”“禄”“财”“义”等吉字的尺寸。次间面宽酌减,一般为明间的8/10,或按实际需要确定。

4、柱高与柱径

古建筑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宽也有一定比例。小式建筑,如长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宽与柱高的比例为10:8,即通常所谓面宽一丈,柱高八尺。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如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

“凡檐柱以面阔十分之八定高,以十分之七(应为百分之七)定径寸。如面阔一丈一尺,得柱高八尺八寸,径七寸七分。”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根椐这些规定,就可以进行推算,已知面宽可以求出柱高,知柱高可以求出柱径。相反,已知柱高、柱径也可以推算出面阔。

5、收分、侧脚

中国古建筑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柱脚、柱根)略粗,顶部(柱头)略细。这种根部粗、顶部细的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要柱做出收分,既稳定又轻七,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各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如柱高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为27厘米,那么,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营造算例》规定为7/1000。

6、出水、回水、

中国古建筑出檐出檐深远,其出檐大小也有尺寸规定。清式则例规定:小式房座,以檐檩中至飞檐椽外皮(如无飞檐至老檐椽头外皮)的水平距离为出檐尺寸,称为“上檐出”,简称“上出”,

由于屋檐向下流水,故上檐出又形象地被称为“出水”。无斗拱或小式建筑上檐出尺寸定为檐柱高的3/10,如檐柱高3米,则上檐出尺寸分为三等份,其中檐椽出头占2份,飞椽出头占一份。

中国古建筑都是建在台基之上的,台基露出地面部分称为台明,小式房座台明高为柱高的1/5或柱径的2倍。

台明由檐柱中向外延出的部分为台明出沿,对应屋顶的上出檐,又称为“下出”,下出尺寸,小式做法定为上出檐的4/5或檐柱径的2倍,大式做法的台明高台明上皮至挑尖梁下皮高的1/4。大式台明出沿为上出檐的3/4。

古建筑的上出大于下出,二者之间有一段尺度差,这段差叫“回水”,回水的作用在于保证屋檐流下的水不会浇在台明上,从而起到保护柱根、墙身免受雨水侵蚀的作用。

7、步架、举架

步架:清式古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檩中-中的水平距离称为步架。步架依位置不同可分为廊步(或檐步)、金步、脊步等。如果是双脊檩卷棚建筑,最上面居中一步则称为“顶步”。在同一幢建筑中,除廊步(或檐步)和顶步在尺度上有所变化外,其余各步架尺寸基本是相同的。

小式廊步架一般为4D-5D,金脊各步一般为4D,顶步架尺寸一般都小于金步架尺寸,以四檩卷棚为例,确定顶步架尺寸的方法一般是:将四架梁两端檩中尺寸均分五等份,顶步架占一份,檐步架各占二份,顶步架尺寸最小不应小于2D,最大不应大于3D,在这个范围内可以调整。

举架:所谓举架,指木构架相邻两檩中-中的垂直距离(举高)除以对应步架长度所得的系数,清代建筑常用举架有五举、六五举、七五举、九举等等。表示举高与步架之比为0.5,0.65,0.75,0.9等等。清式做法的檐步(或廊步),一般定为五举,称为“五举拿头”。

小式房屋或园林亭榭,檐步也有采用四五举或五五举的,要视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小式房脊步一般不超过八五举。大式建筑脊步一般不超过十举,古建筑屋面举架的变化决定着屋面曲线的优劣,所以在运用举架时应十分讲究,要注意屋面曲线的效果,使其自然和缓。

千百年来,古建筑匠师们在举架运用上已积累了一套成功经验,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程式。如小式五檩房,一般为檐步五举、脊步七举。七檩房,各步分别为五举、六五举、八五举等等。大式建筑各步可依次为五举、六五举、七五举、九举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建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建筑

中国古典建筑设计是以木作为基本材料,木结构从远古时代就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再加上中国的人本思想,所以木结构体系一脉相承,而中国的园林设计更是将这些运用的淋漓尽致,小桥、窗框等等打大量运用,使得园林建筑幽静典雅。

面宽与进深

每四棵柱子围成一间,一间的宽为“面宽”,又称“面阔”,深为“进深”。若干个单间面宽之和组成一栋建筑的总面宽,称为“通面宽”;若干个单间的进深则组成一座单体建筑的通进深。

古建筑面宽(指明间面宽)的确定要考过虑到许多方面的国素,即要考虑实际需要(即所谓适用的原则),又要考虑实际可能(如木材长短、径寸等因素),并要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

在古代,明间面宽的确定还要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在考虑面宽时,必须使用门口尺寸符合门尺上“官”“禄”“财”“义”等吉字的尺寸。次间面宽酌减,一般为明间的8/10,或按实际需要确定。

扩展资料:

色彩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

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典建筑

A、木材结构:
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优越性、中国建筑长期采用木结构框架建筑的原因:
(一)取材方便,易于加工。
(二)适应性强,内部空间灵活。
  木架建筑是由柱承重的,墙并不承重。梁、檩、枋等构件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类型
(三)抗震性能好。
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榫卯结合,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加上榫卯节点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使整个木构架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方面具备很大的潜力。
(四)施工速度快
  木材加工远比石料快。
  技术上的优势:采用建筑模数制。
(五)便于修缮、搬迁
榫卯节点有可拆卸性,替换某种构件或整座房屋拆卸搬迁,都比较容易做到。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辅之以土、砖、石。木结构最大的优点是有韧性,可以防震。
土木结构。
一直到今天,大学里还叫 “土木工程系”。
因为中国是一个“季风气候”的地方,茂林修竹多的不得了。
埃及、罗马就不行了,只好用石头。
可是石头保存下来了,木头都他娘的腐烂了。
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是受自然条件限制的。

中国古代以石头为主的建筑物有哪些

长城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

  以柔克刚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产物,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
  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弥至最小程度。我国许多古代建筑都成功地经受过大地震的考验,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建筑,千百年来均经历过多次地震仍然傲然屹立。当代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而且其代价远远小于西方的“刚”,不能不让人叹服“柔”的力量。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二

  柔性的框架结构:墙倒屋不塌

  中华民族不但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等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而且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技术成熟度最高的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我国木结构技术的发展,若仅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算起,迄今至少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作为对比,西方数千年中一直采用承重墙体系,直到工业革命以来、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后,才意识到框架结构的优越性,遂开始大规模地普及,更值得玩味的是,这种框架体系仍然是“以刚克刚”。而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具有框架结构的种种优越性,如“墙倒屋不塌”的功效,但其柔性的连接,又使得它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这次汶川大地震中,许多文物建筑的墙体均不同程度地受损,但主体结构仍未倒塌,就是这种柔性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表现。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三

  整体浮筏式基础、斗栱、榫卯:抗击地震的关键

  我国古代很少建造平面复杂的建筑,主要采用长宽比小于2:1的矩形。规则的平面形态和结构布局有利于抗震。传统建筑往往是中间的一间(当心间)最大,两侧的次间、梢间等依次缩小面宽,这样的设计非常有利于抵抗地震的扭矩。

  中国古代建筑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顶构成,高等级的建筑在屋顶和梁柱之间还有一个斗栱层。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用现代结构语言描述,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好比是一艘大船载着建筑漂浮在地震形成的“惊涛骇浪”中,能够有效地避免建筑的基础被剪切破坏,减少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中国传统建筑的梁架一般采用抬梁式构造,在构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结构形状,实践证明这种构造方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优雅的大屋顶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最突出的形象特征之一,而且对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做出过相当的贡献。形成大屋顶(尤其是庑殿顶、歇山顶等)需要复杂结构和大量构件,大大增加了屋顶乃至整个构架的整体性;庞大的屋顶以其自重压在柱网上,也提高了构架的稳定性。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又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历史上,很多带斗栱的建筑都能抵御强烈地震,比如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在没有斗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带斗栱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充分说明了斗栱对抗震的贡献。斗栱但能起到“减震器”的作用,而且被各种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栱群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刚盘”,按照“能者多劳”的原则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震能力的柱子,大大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

  除了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外,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技术措施,这些措施是古建筑抗震的关键。比如榫卯的使用: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又比如柱子的生起、侧脚等技法降低了建筑的重心,并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柱顶、柱脚分别与阑额、地袱以及其他的结构构件连接,使柱架层形成一个闭合的构架系统,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形成上、下圈梁,有效地制止了柱头、柱脚的移动,增强了建筑构架的整体性。梁架系统通过阑额、由额、柱头枋、蜀柱、攀间、搭牵、梁、檩、椽等诸多构件强化了联系,显著增强了结构的整体性;柱子与柱础的结合方式能显著地减少柱底与柱础顶面之间的摩擦,进而有效地产生隔震作用;在高大的楼阁中,如独乐寺观音阁、应县木塔等,都在暗层中设有斜撑,大大强化了构架对水平冲击波反复作用的抵抗能力;在外檐柱间设置较厚的墙体,起到现代建筑中“剪力墙”的作用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大到建筑群体的布局处理,小到构件断面的尺寸设计,处处都展示出古代工匠们在抗震设计方面的知识和匠心。

  应县木塔:

  中国古代建筑抗震能力的杰出代表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杰出抗震能力的集中代表。这座木塔是当今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竣工于1056年,处于大同盆地地震带上。木塔建成200多年即遭受大震,余震连续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而木塔岿然不动;在此后的近千年中,木塔经历了多次大地震的考验而安然无恙。在战乱之际,木塔还承受过200余发炮弹的轰击,亦无大损。木塔之所以有如此杰出的抗震能力,在于前述诸多抗震技法的综合和提高:木塔平面是规则的正八角形,利于抵抗地震波产生的扭曲力;木塔高达4.4米的砖石基座坚实、稳定,形成一个“浮筏”,承载着全塔的重量(约1300吨);木塔内梁与柱的连接完全通过斗栱完成,各种构件则通过榫卯连接,全塔的主要构件不用一钉一铆,这种连接形式类似于半固结半活铰的状态,能承受较大的弯矩;构架水平分层,在地震波中的垂直冲击波攻击下,可以通过“弹跳”的方式消解巨大的破坏能量;构架的整体性有力地抵抗旋转波,所有的柱子都用顶部的梁枋连结成一个筒形的框架,保证了构架的稳定性;柱子之间砌筑有厚实的墙体,牢牢地“抱”住各柱子,增加了构架的整体性,而且这些墙体能作为剪力墙发挥作用;立柱侧脚、平面逐层缩小,有效地降低了塔的重心,并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塔的稳定性,这样既使塔身形成美丽的曲线,又能把水平的地震冲击力分解成垂直方向的压力;周边有一圈柱廊,各圈柱廊被水平构件连接成一个刚中带柔的整体;为了加固结构框架,在八边形木塔的四个斜向应面上,自上而下采用了剪刀撑做法。

  整座木塔表现出结构、技术与艺术形象的高度和谐,表里如一,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近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建造出如此庄严美丽而坚固耐久的建筑,充分显示出当时的匠人对数学、力学、材料学、结构学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而且对地震的破坏机理已有了相当的了解,抗震经验已积累到了很高的水平,既令人惊奇,也令人自豪。
1)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
方式
(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中国古代历史最悠久的三大建筑物是什么

中国古代历史最悠久的三大建筑物是什么
长城 春秋至当代
布达拉宫 唐朝 到现在
平遥古城
其实中国i古代的建筑即使以前没被摧毁也被 Z G 发动的W G 除四旧 活动中毁坏了
故此外国游客来中国都说除了地名是真的意外其他都假的
灵隐寺 一千七百多年
本文标题: 请问中国古代有什么建筑是以预谋慎战为理念建造的呢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872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大家对于湖北天门人,怎么看待为什么有人为袁崇焕喊冤,而不为钱龙锡,刘策喊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