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给赵国士兵每人天降一箱方便面,赵国能打赢吗

发布时间: 2021-10-07 09:07:1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9

如果廉颇在长平之战中不被撤下,赵国能取得胜利吗?如果长平之战中廉颇不被撤下,赵国能取得胜利吗?其实如果说当时赵国还是任用廉颇为将...

长平之战给赵国士兵每人天降一箱方便面,赵国能打赢吗

如果廉颇在长平之战中不被撤下,赵国能取得胜利吗?

如果长平之战中廉颇不被撤下,赵国能取得胜利吗?

其实如果说当时赵国还是任用廉颇为将的话,获胜的可能性的确是要更大一点。我先来提一下长平之战的起因嘛。起初秦国派兵攻打韩国,目的是想要获取韩国的上党地区。但是如果秦国真的真接收了上党地区的话,那么秦国的军队离赵国的都城邯郸就特别接近,威胁到了赵国的统治,所以赵国决定跟秦国一决高下。

可是在交战初期,赵国连连败退,最终赵国守将廉颇退守到常平那个地方。廉颇是一个很出色的将领,他知道这种情况下对赵国不利,所以他就坚守不出,跟秦军打消耗战。这个时候秦国使用离间计挑拨赵国君王和廉颇的关系,最终使得廉颇被换下,然后赵括上位,赵括虽然饱读兵书,但是没有真正的实战经验,所以导致了常平之战的失败,赵军大半从此失去了与秦国争霸的资格。假如当初赵国君王没有受到秦国的离间计,还是任命廉颇为赵军主帅。

我觉得赢的可能性也并不是很大,因为当时廉颇率领的赵军已经是连连败退,军队的士兵们军心也不稳,廉颇本来是想跟秦国打消耗战,可是他没想到秦国竟然是举国之力来死磕常平之战,所以赵军赢的机会并不大。除非是他能像刘秀大法师那样,老天爷都在帮忙。否则的话他赢的概率是特别小的。

因为秦国当时已经经过改革,他的体制和后勤比赵国好的太多太多,全国的军队效率特别高。根本就不会像赵国那样,还会出现临阵换将的这种操作。还由于赵国外交上的失策导致了没有其他国家来帮助赵国,而秦国在外交方面做得非常好,远交近攻。所以在各个方面上秦国都完胜赵国,换不换主将只是在于能坚持的时间有多长,最终结果都不会改变多少。

能不能取得胜利不一定,但是起码不会像赵括那样将大军一下被覆灭,有那么多大军起码不会很快失败的。
赵括让秦国损失了20万兵马,如果是廉颇秦国损失的更多,廉颇一直坚守不出只能两败俱伤。
我觉得很有可能,毕竟廉颇是当时的一名大将,也可以说是百战百胜。
不能说他是否会胜利,但至少不会如此惨败,毕竟他们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赵括的纸上谈兵

如果长平之战,赵国胜利了,最后赵国会统一六国么?

如果长平之战赵国胜利了,赵国统一六国的机会不高。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赵国和秦国两大强国一次对决,这次战争将决定天下未来走势,赵国和秦国都投入了全国最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他们是战国后期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两个国家,但是从整体国力水平来看。赵国远远不如秦国,可能在军事力量上,赵国和秦国没有太大差距,但是经济方面照顾远远不如秦国。

赵国和秦国的崛起都来源于各自的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原动力,是国家强大的源泉。赵国改革由赵武灵王发起,历史上出名的胡服骑射就是赵国最大的改革措施。但是仅仅是在军事上进行了改革,经济制度和文化政治没有太大变化。而秦国推行的商鞅变法改革力度更大,影响更为深远,已经触及到社会的本质问题,整体上提高了秦国的国力。

长平之战不管谁胜谁负,双方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赵国即使打败了秦国,秦国仍然可以凭借着自己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前期强大的基础恢复元气。六国之中国力最为强大的国家才能统一天下,很显然,赵国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带给赵国经济上的改革变化。

秦国虽然在这场战争取得胜利,秦昭襄王一意孤行,发动邯郸之战,最后秦军大败而回,损失几十万部队。可以看出强大的秦国都没有能力吃掉战败后的赵国,以当时赵国的实力更加不可能一口气做掉,秦国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秦国的实力,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秦国超级大国的地位。秦国的强大是30几代君王共同努力的结果,一场战争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当时的局势,这个天下已经被秦国收入囊中。

秦国经过春秋战国几百年来二十多位君主的奋发图强,开拓疆土,国力日渐强盛。特别是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和以后釆取的远交近攻等国策,废井田,开阡陌,增加了土地面积,改革了土地制度,最终便利了私有土地的发展,极大刺激了秦国生产力的发展。而奖励军功,则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商鞅变法建立了封建国家制度,造就了强大的秦国。秦国在长期与游牧民族的决战中,逐渐养成了尚武,坚韧的性格。保持了长期的强大地位。

另外,秦国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东方六国只能向东从函谷关方向进攻秦国,而且秦国还有富饶的巴蜀和肥沃的关中平原保证粮食供应,保证秦国的基本国力,为秦国日后的统一打下坚定的物资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秦王赢政登基后,公元前247年13岁继承王位,公元前238年平定了嫪毐的叛乱,之后,又除掉权臣吕不韦,开始独揽朝政,重用李斯治理国家,重用王剪富国强兵,显示了雄才大略,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战略家,一统天下,人心所向,水到渠成,非秦莫属!

二,自身条件决定,就算长平取胜,赵国也无法统一天下

1.外在秦国攻势强大。公元前236年,秦王赢政乘赵国攻燕,国内空虚,兵分两路,大举攻赵,经过数年攻赵,极大的削弱了赵国实力。秦将王剪先后攻取赵国邺城和安阳等9座城池,赵国实力大减。公元前234年十月,秦王赢政再度攻打赵国的平阳,武城,斩首十万,大败赵军,杀死赵将扈辄。赵国经过秦国数年攻击,死伤数十万,再无组织进攻能力,仅能退守邯郸自保。公元前229年,赵国发生大旱灾,国内饥荒,秦国兵分三路,大举进攻赵国,赵幽缪王派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率军御敌。如果此时,赵国能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加强经济建设,充实军事实力,把强秦拖垮,亦有可能。

2.秦国用反间计,赵国自毁长城。

秦王派奸细进入邯郸城,用大量金银财宝贿赂赵王宠臣郭开,郭开密告赵王,说李牧暗通秦国,意欲谋反。昏庸的赵王误以为真,马上下令革除李牧的职务,改派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和司马尚。在郭开的怂恿下,赵王将李牧逮捕并加以杀害。在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巨奸郭开唆使赵王先后逼走廉颇,害死李牧,无疑加速了赵国的灭亡速度。

赵国会统一六国。如果长平之战是赵国取得胜利,那么在灭掉秦国之后,赵国最终会统一六国。
不会,即使击败了最强的秦国,但是还有齐国、燕国这两个一直跟赵国做对的大国,想要统一六国是不容易的。
不会,因为赵国并没有合理的对外政策,也不知道采用秦国的远交近伐。

在长平之战中,赵国怎样才能取胜?

秦国连年伐韩,目的就是拿下上党高地,不知道死了多少人、花了多少钱。赵国却渔翁得利,天上掉下上党这个大馅饼。所以,赵国立即派兵接手上党,秦国当然不能忍,于是也向上党派兵。你派兵、我就派兵,你增兵、我就增兵,长平之战也就不得不发了。

大战得有一个过程,很少一触即发、触发就打的,都是这样一点儿一点儿累积起来的。所以,战争得有策源地。秦赵长平之战的策源地是上党,而发起这个策源的,是韩国上党太守冯亭,具体事件是冯亭举上党十七城降赵。

所以,长平之战是一个过程。从战争酝酿到战争结束,持续了将近3年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赵国完全可以做出有利于己的战略设计和战略调整。但是,赵国的僵化操作,阻止了所有的可能和变数。

01.秦国是战略主动方,而且很坚定

战略是一个方向性的选择。对于秦国来说,可以打也可以不打。对于赵国来说,可以要上党也可以不要上党。所以,打不打与要不要就是秦赵各自的方向性选择。

对于秦国来说,从朝堂到前线,早就做出了选择,就是要打,不仅要拿下上党郡还要痛击赵国。

秦国的远交近攻之策是在昭襄王时期定下的,也就是死命地揍魏国、韩国和楚国这些伸手就能够得到的国家,而重金交质齐国和燕国这些够不到的国家。所以,打韩国、打魏国、打楚国,秦国从来不犹豫,因为大战略早就定下了。

在上党之战前,这几个国家已经都被秦国打怂了,该割的地也割了、该赔的款也赔了。所以,秦国的战略趋势,就是要奔着赵国来,甚至直接大举东出、横扫天下。但是,在这之前,秦国得办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拿下上党高地。

这片被太行、王屋、太岳包围的高地,直接控制着东出太行上的关键通道,也威胁着中原通道。所以,对于上党,秦国是一定要拿下的,这不是十七座城池的问题,而是整个天下的问题。以前是出不出函谷关的问题,现在则是出不出太行山的问题,而问题的关键就是上党高地。

拿下上党,秦国首先就会遭遇到赵国这个强大对手。

除秦以外的六大战国里面,齐国灭了一次燕国、燕国又灭了一次齐国,这俩东西不用秦国打,难兄难弟互相打着玩,就已经自废武功了。

楚国被打得迁了都城,魏国被打得大气都不敢出,韩国就更不用说了,打完了还得接着打,而且正在打着。

所以,就剩下一个赵国,国力尚在,而且赵国很能打。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的武力值就没下去过,要文学风流、赵国不行,要变法革新、赵国也不行,但是要打仗,赵国至少能雄冠三晋。所以,秦国肯定要跟赵国干一仗,不干服赵国,就别想踏实地东出天下。

所以,面对上党这个局面,秦国的战略决策很坚定,一点儿也不犹豫,不仅要上党十七城,而且还要借这个机会痛打赵国一顿。

02.赵国是战略被动方,而且很犹豫

在上党问题上,秦国一直很积极、一直很主动,决策一直很坚定。但是,赵国就有些悲剧了。

上党问题,对于赵国是一个忽然而至的新问题。

秦韩打得你死我活、赵国作壁上观,这局面挺好。勿需讨论赵国会不会安不忘危、担心秦国打完韩国就揍它,赵国朝堂就没这个程序设计,就是看热闹,而且看得很开心。

秦国攻占野王后,彻底把上党高地跟韩国本土给分割了。这时候,脱离韩国本土支援的上党,就等于是秦国的了。于是,韩国跟秦国签订了城下之盟,割上党郡以求和。突然,韩国的上党太守玩了一个大幺蛾子,带着上党郡投降赵国了。所以,上党问题忽然而至,赵国上下不仅没有准备而且也没有想到。

上党高地,到底是烫手山芋还是天降馅饼,赵国彻底懵了。所以,对于上党问题,赵国是一种非常被动的态度,他之前没想到、现在也没准备。

不接收上党,赵国舍不得,因为上党十七城啊,真得好。接收上党,赵国马上就会遭遇下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与秦国开战。对于这个问题,赵国更没有准备,而且完全就不想跟秦国打。在昭襄王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政治绩效已经彻底显现,秦国就是战国第一强国,打谁谁死、揍谁谁服。所以,赵国不想跟秦国打,甚至都不敢跟秦国打。

所以,赵国的战略决策就一直很犹豫。

第一个问题:要不要接收上党。

朝堂上分了两派:一派主张接收、一派主张不接收。最后,贪婪占了上风,赵孝成王和平原君拍了板:接收上党十七城。

但是,接收上党的依据是什么?

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

赵国君臣,无论是主张接收的、还是拒绝接收的,统统没有把上党高地当成一个关系生死存亡的战略要地来考虑。上党问题,在赵国君臣的头脑中,就是一个占不占便宜的利益问题,就是钱的问题。

秦国的战略依据是远交近攻和东出天下,是制胜天下的大国策。而赵国的依据却是城池、却是钱,是占不占便宜。这就是双方的格局差异。

赵国把上党问题定性为一个利益问题,也就是钱的问题。钱的问题,从来都不是一个要命的问题,更何况上党这么一个飞来之财。但是,战略问题和国策问题,却可以要命。

北宋拼死了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代君主,非要惦记幽云十六州。因为在北宋的这两代君主看来,幽云十六州根本就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战略问题和国策问题。如果是十六座城池,根本就不用费这么大的劲。满清割据东北,简直就是拿大扫帚横扫,大明不仅撤军而且赶紧移民,辽东不要了,全给你。但是,关宁防线,满清就死活也过不去。因为辽东是钱的问题,关宁是命的问题。

所以,长平之战的局面就是:赵国要钱、秦国要命。

于是,秦国的战略决策很坚定,就是奔着玩命来的;而赵国的战略决策就很犹豫,它是奔着抢钱来的。所以,秦国一定要用战争手段解决这个要命的问题,而赵国则尽量不想用战争手段解决这个抢钱的问题。

于是,第二个问题,就是:要不要打上党之战,也就是长平之战。以及,赵国马上遭遇的第三个问题,就是:上党之战要打多大规模。

对于这两个必须要用命来解决的问题,赵国就一直没想好。

前260年4月,秦军出击上党,赵国老将廉颇应战,战场上开始有了死伤。

前260年6月,秦军攻占二樟城和光狼城,赵军被击败。

前260年7月,秦军发动猛攻,赵军全面防守。

秦军很主动,赵军很被动,因为秦国决策坚定、赵国决策犹豫。庙堂问题,直接影响了军事问题。

之后,秦赵开始议和。

但是,秦国是一边议和、一边增兵,不仅把关中精锐全派到长平前线,而且还把名将白起也给派了过来,甚至秦昭襄王亲赴前线。所以,秦国就没想跟赵国议什么和,能打得过你、打过你还有好处、你还这么不要脸,凭啥不往死里打。

赵国呢?白白耽误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调整期。

秦国打韩国,韩国朝堂没脑子、一怂到底,于是割地求和。但是,韩国上党太守冯亭却有脑子,硬是把秦韩之间的问题转变成秦韩赵之间的问题,就是拉过赵国、把问题扩大化。

赵国也可以这么做,一直跟魏国亲近,跟齐国、跟楚国的关系也比秦国近,因为秦国是天下公敌。所以,赵国完全可以把上党问题转变成六国问题,就是不要上党郡也得把魏国和齐国的拉进来。但是,秦赵议和了,其他战国也就没有插手的必要了。

于是,暴风骤雨般的长平决战就开始了。前260年9月,赵军在被围困四十六天后投降,然后被秦军集体坑杀。

03.赵国到底应该怎样正确应对上党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就是冯亭出幺蛾子、携上党十七城降赵的问题。赵国基本无解。

两个原因:

一个是上党太诱人。接收了就得跟秦国干,但不接收却真心疼。就是发动百万大军攻占上党,都不见得能夺回来,现在从天而降,赵国还担心馅饼太大把自己砸死吗?

另个一是不接收上党真得跌面儿。七大战国都是大国,大家不仅要地要钱,还要脸。你赵国放着上党郡不敢接收,就是明摆着怕了秦国,以后真心不好出来混。

所以,就是不从战略角度考虑上党问题,赵国也得接收。

如果我们替赵国考虑一下,那就是:秦国占了上党,肯定也不会消停,马上就得揍赵国。因为韩国和魏国都揍服了,不打赵国还能打谁。

赵国派兵接收,秦国派兵攻占;赵国增兵、秦国也增兵,然后就是几十万规模的大军对峙。这个情况,可能真得超出赵国君臣的初衷设想。但是,这个时候,赵国也就可以采取战略调整了。也就是说,赵国可以在战略调整中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该怎么调整呢?

一个是学上党太守冯亭,把问题扩大化。

冯亭能把秦韩上党问题扩大化,扩大成秦赵韩三家的问题,那赵国也可以。

在长平之战前,公孙衍在前318年搞了一次合纵战争,楚魏韩赵燕五国伐秦;孟尝君在前296年搞了一次合纵战争,齐韩魏三国伐秦。

所以,赵国可以借上党之机,再次组织一个几国伐秦的合纵战争。而且,赵国不缺盟友。第一个盟友自然是韩国,因为上党郡本就是韩国的,替韩国打仗,韩国应该会同意。韩赵魏三家本就有同盟基础,所以魏国也可以争取。还有楚国和齐国,只要赵国能给出好处,这两家也不会完全不管。

另一个是放弃犹豫、坚决作战,就是要定了上党。

赵国长平之败,并非完全因为军事不行,很大原因是庙堂犹豫。赵国庙堂一直把上党问题当成钱的问题,所以犹豫着打还是不打、犹豫着打大还是打小。当秦国已经调集关中精锐,增兵到了几十万,赵国就真得没有犹豫的必要了。所以,只能拼死去打。

长平决战是赵国主动发起的,因为是赵括组织赵军全线出击,所以才中了秦军的埋伏。而赵国为什么要主动出击呢?纸上谈兵的赵括谈不死赵国四十多万大军,主要是赵国扛不住战争消耗了,赶紧计划着打一仗了事。

决战打完,打赢了,赵国全定上党;打输了,赵国退出上党。

所以,赵国主动决战并不是因为它坚定要打,而是开始要退出不玩了,所以孤注一掷了一把。如果赵国能举国动员,就是跟秦国干到底,它应该做的是征兵征粮征物资,跟秦国死耗。甚至,这时候怎么也得求援韩国、魏国以及楚国和齐国了。燕国别指望,它是秦国的狗腿子,不偷袭赵国就不错了。

长平之战,赵国的问题不是打了败仗,而是败得太惨,四十多万青壮劳力全部报废。所以,败不是问题,惨败才是问题。

如果要规避这种惨败,赵国还可以单方面退出。

一个是彻底求和,给你上党,我就是不玩了;另一个是单方面撤军,你秦国爱咋咋地,我赵国就是走了,退守上党盆地之外的太行屏障。这么做,赵国不会败得这么惨。

秦国呢?

秦国当然想暴揍一顿赵国,但是秦国更想要的是上党郡,上党郡才是主要矛盾。暴揍赵国是占据上党以后要考虑的事情,所以也没必要这么心急。

而且,秦军为了打长平之战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之所以活埋赵军那么多人,是因为自己也死伤惨重,甚至都没有粮食养活这四十几万投降的赵军。所以,赵国只要退出上党、跟秦国说不玩了,秦昭襄王也不会去死干到底,非要拿下邯郸、灭了赵国。

因为七大战国已经存续了好多年,玩一场灭国战争,秦国庙堂没做好这个准备,可以说是没这么大的胃口,也可以说是没这么大的想象力。所以,长平之战在打完之后,前线将军白起就是要灭了赵国,而秦国庙堂呢?却非要停战。直接原因是范雎嫉贤妒能,但根本原因是秦国庙堂没有灭国的想法。

不用再打仗、不用再花钱,秦国欺负了韩国还欺负了赵国,自己还拿下了上党郡,真是要实惠有实惠、要面子有面子。所以,秦国不会非要干死赵国四十万大军才停战,全定上党郡肯定会停战。

但是,犹豫的赵国朝堂,却一直犹豫着,犹豫着要不要接收上党、犹豫着要不要跟秦国干仗、犹豫着跟秦国干多大规模的仗。最后,孤注一掷、主动出击,不是改变犹豫而是在退出之前犹豫着最后一搏。结果,也就只能悲剧了。

所以,长平之战打败,要负责的得是赵国庙堂,不是什么纸上谈兵的赵括;长平之战惨败,要负责的更得是赵国庙堂,也就是赵孝成王和平原君这伙人,而不应该是赵括和前线赵军。

合纵抗秦
用不用廉颇都是输,因为赵国用赵括不止应为谣言,还在意赵国已经撑不住了,赵国本就不是个农业发达的国家,而秦人则是耕战,赵国缺粮不是一天两天,实际上只要齐魏能给赵提供粮草,秦国没什么必胜得机会,所以长平之战败在庙堂。而其他五国兵没有想到赵国会败得这么彻底,实际上秦国也被拖的很吃力,楚魏燕韩齐这个档口都在做壁上观。老大更老二拖的越久越好,如果赵国赢了,对他们来说也没什么好处。最合理得办法就是收上党的时候拉上魏国齐国,这样,利益共同,则会互相扶持。
在长平之战中,赵国想要取胜只有让廉颇当将军才可以,不然是不可能取胜的。
赵国继续用廉颇就可以赢,因为在前期的抵抗中,廉颇已经给秦军造成了20万的伤亡。
本文标题: 长平之战给赵国士兵每人天降一箱方便面,赵国能打赢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867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二战时,苏联对待自己的士兵和打仗的方式真的像《兵临城下》描述的一样吗古代中国皇后的权力有多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