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历史,弘农杨氏和陈郡谢氏哪个地位更高

发布时间: 2021-09-20 05:57:1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3

中国古代十大名门望族,有你的祖辈吗一、陇西李氏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秦...

纵观中国历史,弘农杨氏和陈郡谢氏哪个地位更高

中国古代十大名门望族,有你的祖辈吗

一、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李广孙李陵战败被俘降于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

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超过了赵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将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后世李氏多自称陇西,有些也是附会。

二、赵郡李氏

赵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仅次于陇西李氏,在唐朝以前声望高于陇西李氏。赵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赵郡在今河北赵县,初后魏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李牧是战国时有名的武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为赵郡李氏的始祖。赵郡李氏在北齐官位显赫。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仅次于陇西李氏的大族。

李牧

三、弘农杨氏

汉时之弘农郡治所位于今河南灵宝境内,辖华阴等地,秦汉初期,杨姓子孙分布以弘农最为集中,影响也最大,至今犹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弘农杨氏人才辈出,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以“四知”而著称的“关西孔子杨伯起”。据《后汉书》所载,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出生于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即公元54年,为当时之大儒,少时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时人称之为“关西孔子杨伯起”,曾隐居于湖州数十年,五十岁,才开始为官,后多次升迁,官至太尉。

杨家将的创始人杨业

曾在赴东莱太守任上,途径昌邑,时任昌邑令的王密乃为其所荐,听说杨震路过昌邑,就前往拜见,到了晚上临别之时取出十斤黄金送给杨震。杨震说到:“我了解你,你却为什么不了解我的为人呢?”王密劝说到:“天黑了,没有人知道,你就收下吧。”杨震回答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的走了。后来杨震转任涿郡太守,因为官清廉,不接受馈赠,所以子孙过的很清贫,经常要以步代车,而且无肉可食。以前的朋友中有想为他们置些产业的,但杨震却不答应,说:“让我的后代被人称为‘清白吏’的子孙,把这个传给他们,不是很好吗?”

杨震的子孙们受其言传身教,皆博学而清廉,《后汉书》云,“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遂“为东京名族”。

弘农杨氏以“四知”为荣,并以“四知”为堂号,以“清白传家”为门额,遗风至今可见。杨震的十四世孙杨坚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隋朝,更是把杨氏地位推到了巅峰。北宋杨家将的创始人杨业是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裔,精忠报国,抗辽卫国,一门五侯,名垂青史,可谓是弘农杨氏的落日余晖。

四、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晋,乃周灵王太子,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本姓姬。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后来仕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其墓地称“司徒冢”。宗敬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成为太原之著姓。其后子孙蕃衍,遍布各地。

王翦

太原遂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为王氏之总号。十八世孙王翦公及其子王贲、孙王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翦公为大将军,贲公封典武侯,离公称武陵侯。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翦公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始皇论功行赏,翦公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驾崩,二世胡亥继位,矫诏赐公子扶苏死,又夺蒙恬兵权,遂令离公为大将军。二世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响应。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离公兵败自殉。其长子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

五、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是王姓显贵的代表,自三国到唐代七百年间,琅琊王氏世代鼎贵,天下第一,不仅有王祥这样流芳百世的孝子,而且还出现了人数众多的宰相,对中国社会的安定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琅琊(今山东临沂)王氏为秦代名将王离之后,中国古代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士族。与陈郡谢氏并称“王谢”。琅琊王氏在衣冠南渡时为东晋政权的稳固居功至伟,被称为“第一望族”,相传司马睿一度欲与之平分天下,朝中官员一度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所谓“王与马,共天下”、“不以王为皇后,必以王为宰相”。琅琊王氏在汉唐间担任宰相者共有一百零四人次,除那些因任相两朝而重复者外,实际有宰相共九十二人。任相时间,以东晋南朝最为集中。

王羲之

当时,正是琅琊王氏家族作为侨姓首族的时候,仅宰相就出了九十余名,实际上是古今中外所仅有。因此,“公侯世及,宰辅相因”,也就成为其家族特色。所以,南朝人沈约评价琅琊王氏说:“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如王氏之盛者也。”历史上郭、何、桓、张、袁、杨等姓也有鼎贵一时的家族,但与琅琊王氏相比,都远远不及。琅琊王氏千年历史上的蝉冕交映,公兖相袭,不仅南朝以前没有任何家族能比,即使在隋唐以后,也找不出第二个家族。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就出身于琅琊王氏。有盛必有衰,南梁侯景之乱时,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一起因拒绝联姻而被侯景族灭,从此消失。

六、陈郡谢氏

陈郡谢氏中国古代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出自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继琅琊王氏、高平郗氏、颖川庾氏及谯郡桓氏之后成为东晋的最后一个“当轴士族”。由宋至梁,一直为士族领袖,与琅琊王氏并称“王谢”。

陈郡谢氏起初只是一个普通士族“谢氏虽为江左高门,而实自万、安兄弟其名始盛。谢褒父衡虽以儒素称,而官止国子祭酒,功业无闻……后来太傅名德,冠绝当时,封胡、羯未,争荣竟秀,由是王、谢齐名。”到了谢尚时期,尚有求婚诸葛恢被拒之事。直至谢万出仕,掌握了豫州之后,方才开始崛起,到谢安任相时期达到顶峰。陈郡谢氏的主要功绩为淝水之战之中以少胜多,保住了东晋。淝水之战之后,谢氏子弟大多隐退,但仍旧保持了最高门第的地位不坠。

谢安

自东晋至梁朝(317年-557年),谢氏共有12代、100余人见于史传,其门第之高,连皇帝有时也不得不借助于他们的影响力。谢氏拥有大量资产,子弟也大多才华出众,被视为士族领袖前后两百余年。侯景之乱时,陈郡谢氏与琅琊王氏一起因拒绝联姻而被侯景族灭,从此消失。南北朝显赫一时王谢两家没落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在游金陵时发出如此感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天读来仍让人不胜唏嘘!

七、清河崔氏

崔姓起源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曾长期是山东望族和全国著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名列第74位。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开国君主吕尚。吕尚本性姜,因其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从其封姓。吕尚的儿子丁公伋,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季子的后代一直是齐国的卿大夫,其九世孙崔杼,为齐正卿。崔杼曾立庄公、景公,任右相。其17世孙崔意如,为秦朝大夫,封东莱侯,有二子:伯基、仲牟,此后分支繁衍,人丁兴旺。

崔护

自汉至宋,官宦不绝。魏晋至唐初,按士族门第排姓氏,或称“崔、卢、王、谢”,或称“崔、卢、李、郑”,均把崔氏列为一等大姓。宋代的《广韵》说崔氏“出清河、博陵二望”。清河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族。南北朝时期的崔氏名人大都出自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如北魏吏部尚书、白马公崔宏,司徒崔浩,经学家崔灵恩,史学家崔鸿,书法家崔悦。唐代有诗人崔国辅,崔灏,崔护,而且崔姓曾任宰相者多达27人,地位显赫一时。

八、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源自古郑国。春秋末郑国灭亡,公室子孙迁他地,但均将国名冠于名字之前。此方式称为“以国为氏”,形成郑氏之姓。后世郑氏族人在荥阳大发展成为望族。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南北朝时荥阳郑氏中高官累世不断,荥阳郑与清河崔、范阳卢、太原王并为中国四大望族。

郑浑

唐以后荥阳郑氏连续出了9位宰相,其他尚书、侍郎、节度使等更多。声望达到鼎盛,其先贤或勤政于朝堂,或教化于州郡、或建功于边陲,都为社会经济文化作出贡献。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九、范阳卢氏

卢氏历史上自称来自范阳,涿州(郡)或幽州。公元前385年,田和代齐,卢、高二氏被驱逐,离开山东省长清县之卢邑以后,散居于燕、秦二国之间,主要一支是聚居于范阳。范阳卢氏在秦始皇时,有大名鼎鼎的五经博士卢熬,天文博士卢生。继之西汉初期有燕王卢绾,东汉末被尊称“士之楷模,国之桢韩”之海内儒宗之大儒卢植(卢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卢家场),均出自范阳。及魏、晋、南北朝至隋,卢植之裔卢志、卢谌、卢偃、卢邈、卢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从卢玄起至其曾孙,一家百口,共财同居,为官著名而被史传记载者就有18人。

卢植

帝族之子要找卢氏成亲,史称“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帝族也要纳范阳卢氏之女为贵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卢、王、谢之说:“望出范阳,北州冠族”。至唐代尤为突出,不仅状元、进士、帝师,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杰”之卢照邻,“大历十才子”之卢编等等。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840多人,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文豪蜚馨。乾隆皇帝也写下:“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的诗句。范阳望族已成为几百年来卢氏家族的荣耀,因而卢氏家乖亦冠以“范阳堂”的称号。

十、太原温氏

温氏之先出自姬姓。西周唐叔名虞,字子于,周成王之弟。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把唐地封给他。其子燮继位,因南有晋水,改国号晋。之后晋公族受封于河内之温(今河南温县),因以为氏。晋大夫郤至食采于温,号温季亦以为氏。西汉功臣温疥封茕侯,疥孙何始居太原成为望族,后裔遂以太原为郡号。

太原温氏家族的历代名人有:东汉邹平侯温序、北魏凉州刺史温恢、南朝光禄大夫温羡、南朝大将军温峤……最为著名的是初唐温氏三杰:温大雅、温彦博、温大有兄弟三人。温氏三杰俱为卿相之才。高祖李渊镇太原,厚礼之,李世民更是与之交情甚深。温氏三兄弟辅佐李氏父子,太原首义,平刘武周、荡突厥,西征南伐,立下了汗马功勋,为初唐开国名臣。温大雅被封为黎国公、礼部尚书;温彦博,被封为尚书右仆射,陪葬太宗昭陵;温大有为中书侍郎、清河郡公。温氏三杰的后人如温振、温挺、温佶、温造等多为唐朝的公侯守吏,其中温庭筠为唐末著名的“花间派”文学大师。

温乔

太原祁县温氏望族,人才辈出,数世昌盛,从汉代到宋,代代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名吏贤士或才华横溢的诗画巨匠。如此兴旺之族,中华文明史上寥寥可数。温氏家族是皇家最宠幸,百姓百官争相攀附的门第之一。连唐文宗都感叹:“李氏君临天下二百年,但想和皇家联姻的人竟然比想和王、温等望族联姻的人还少。”由此可见温氏的社会地位,丝毫不逊色于皇族李氏。

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士族是在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不断发展,奴隶制残余又顽固地存在的情况下,由于当时农民革命尚处于初级阶段,地方上豪强割据,战乱频繁,中央政权衰弱,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而产生的,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与奴隶制残余的有机结合。隋唐以后随着这些历史条件的消失,门阀士族也随之消亡。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统治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提拔寒门之士,门阀制度彻底推出了历史舞台,上述名门望族也风光不再,成为了历史的陈迹。 (来源:趣历史)

在政治社会最为混乱的东晋十六国时期,出现了哪四大门阀家族?影响如何?

影响这个时期历史的,主要有四个大家族。它们分别是:弘农杨氏、琅琊王氏、陈留谢氏和谯郡桓氏。

弘农杨氏,因居于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东北)一地而得名,它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弘农杨氏是春秋时期羊舌氏的后裔,世代为周室命官。西汉时,弘农杨氏权倾朝野,乘朱轮(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因用朱红漆轮,故称)者十人,史称“西汉十轮”。之后更是人才挤挤,一直到到杨坚平南陈灭北齐建立隋帝国,弘农杨氏的风光达到了顶峰。即便是隋朝之后,弘农杨氏依然是威名显赫。唐朝的杨姓“十一宰相”世家,武则天之母杨氏,以及杨贵妃等,都是出自弘农杨氏。宋朝时的杨家将,也是弘农杨氏一族。弘农杨氏还出了不少才子大家,如杨修、杨炯、杨万里等。

弘农杨氏在西晋朝时,影响也不小。晋武帝司马炎的皇后杨艳,“其先事汉,四世为三公”(《晋书》),就是弘农杨氏之后。杨氏为司马炎建晋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在朝中地位极高,杨艳的叔父大将军杨骏,以及杨骏的两个弟弟杨珧、杨济,在当时势倾天下,人称“三杨”,把持着司马氏的内外朝政。而杨艳作为当时杨氏家族的核心人物,对西晋王朝的影响作用更是不可估量。一是杨艳力挺自己的白痴儿子司马衷,最终让他继承皇位;二是给自己的白痴儿子选了个暴淫的黑旋风,也就是贾南风做老婆。这两个人,一个是四六不懂的白痴,一个凶狠恶毒的淫妇,搞的朝挺乌烟瘴气。从而导致了为时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也间接导致了五胡的入侵。杨艳亲自力挺的贾南风,后来又大肆诛灭杨氏一族,让杨氏一族暂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不能不说是历史给她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琅琊王氏,是王姓的郡望之一。其始祖为周桓王之子王子成父,本为姬姓,后因驱逐赤狄有功,被赐姓王姓。王姓在战国时出了一员大将,就是续白起之后的秦国名将王翦,秦始皇扫六合定中原,王翦祖宗三代立有赫赫战功。后来王翦的曾孙王元一支,迁到山东琅琊(今山东省胶南市琅琊台西北)一地。到西汉时,琅琊王氏出了个很有名的人物王吉,官至博士谏大夫,其后世代为官,“有累世之美”(《汉书》),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琅琊王氏的后世子孙,无不以“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为荣耀。

但说到琅琊王氏最辉煌的时期,则是在“王与马,共天下”东晋朝时。马是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王便是琅琊王氏一族最显赫的人物王导。司马睿最初受封琅琊王,得到王氏一族的鼎力支持。晋末丧乱,在王导的策划下,又拥立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可以说,司马睿的发迹,和琅琊王氏是分不开的。所以司马睿在登基典礼上,让王导与他一同坐在龙椅上,“王与马,共天下”也传为佳话。王导官居宰辅,共辅佐了元帝、明帝、成帝三任帝王,成为东晋初期,王朝的实际缔造者和操纵者。王氏子孙及家族成员也多为朝中要员。

东晋时,王氏家族曾先后出过8个皇后,与皇室公主联姻的有20多人。在军事上又多掌握兵权,政治地位不可动摇,对整个东晋王朝影响至深。其堂兄王敦都督江、扬六州军事,拥兵重镇,后来一度叛乱,威胁晋室,也是王氏一族势力强大的一个侧面反映。在文化界,王氏一族也颇负盛名,有著名的书法大家王羲之和王献之。刘禹锡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便是指的琅琊王氏,以及陈留谢氏。

陈留谢氏。又称陈郡谢氏,出自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能与琅琊王氏比肩的,唯有陈郡谢氏。“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两句流传千古的诗,让王谢二族当年的风光尽收眼底。谢氏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却很快。谢氏一族最显赫的人物,便是在淝水之战中打败前秦的谢安,而谢氏的发迹也是从谢安这一辈开始的,谢安的堂兄谢尚,弟弟谢万出仕后,家族才开始兴旺,到谢安任相时期达到顶峰。谢安让侄子谢玄组建北府兵,对东晋朝有着深远影响:淝水之战打败前秦,北府兵功劳甚大,后来也是北府兵的首领刘裕推翻了东晋,代之以宋。

淝水之战是北方对东晋最大的一次威胁。前秦之前,北方处在纷争的乱世,无暇也无力顾及南方的东晋。相反,东晋却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北伐,虽然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不过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南北双方是势均力敌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南强北弱之势。但前秦统一北方后,形势就发生了变化。前秦完成五胡时期北方的唯一一次统一,重新整合了北方的各方势力,达到空前的鼎盛,也就打破了南北平衡,形成北强南弱之势。谢安以弱胜强,用8万士卒打败前秦80万大军,不但创造了战争史上的神话,也使当时的政治格局再次发生重大变化。

淝水之战后,北方重新陷入分裂,也让东晋度过了一次亡国危机,得以延续半个世纪的安宁。谢安的风范受到世人敬仰,“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便是谢家声誉和威望的最好佐证,而谢氏一族的政治地位也随之达到了顶峰。谢安加封为太保、都督十五州诸军事,谢玄也委任为荆、江两州刺史,掌握着东晋的军政大权。谢安死后,谢氏子弟大多隐退,不参与实际政治,但家族地位依然不减,其影响一直贯穿了,宋、齐、梁、陈的整个南朝,直至隋唐时才退出历史的舞台。

谯郡桓氏。谯郡一地,在今天的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地区。治所在谯县,也就是今天安徽的亳州。桓氏在历史上的名人,有春秋时宋国的司马桓鬼,战国时秦国将军桓齿,西汉有汝南名士桓宽。当然,这只是一些个例,桓氏整个家族的兴旺,还是在东晋朝时,共出过十一位将军,可谓权倾一时。

桓氏一族发迹于桓温的父亲桓彝,桓彝是谯郡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北)人,最初在齐王司马冏麾下任骑都尉,晋元帝时受封安东将军,之后“累迁中书郎、尚书吏部郎,名显朝廷”(《晋书》)。桓温是桓彝之子,晋明帝的女婿,受到中书监何充的赏识,被封为荆州刺史、安西将军。虽有皇亲的光环照耀,但桓温能有后来的地位,客观上说,是靠真本事打下来的。其时,北方的后赵政权与西南的成汉结盟,对东晋形成半包围之势,两害相权取其轻,灭掉成汉便成为东晋的首要目标,而完成这一任务的正是桓温,桓温也因此在朝中名声大振,后来升至大司马,长期执掌朝政大权。

桓温的三次北伐,虽然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却在客观上打出了东晋的威风。第一次,主要对手是氐族的前秦政权,一直打到霸上(长安以东),北伐军很受欢迎,“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晋书》),但是由于后来粮草不济,只得退兵;第二次,打败姚氏的羌军,收复了洛阳。但随后便被刚刚兴起的前燕慕容氏击退。第三次,是与前燕慕容氏对峙,开始时势不可挡,占尽先机,最终在枋头(今河南汲县东北)一役,遭到前燕大将慕容垂的骑兵伏击,铩羽而归。

桓温有篡晋室自立的野心。攻灭成汉、三次北伐,都是在树立自己的威信,捞取政治上的资本,为最终的篡立做着前期准备。“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世说新语》)的名言,便是出自桓温之口。桓温在有生之年虽没能实现篡立的目标,却奠定了家族不可动摇的地位。到了他的儿子桓玄时,终于起兵反叛,逼迫晋安帝禅位,于公元404年建立桓楚政权。桓楚政权被刘裕的北府军打败后,桓氏家族余众仍与晋室对抗多年。桓氏一族的反叛,也让本就日趋没落的东晋朝,变得更加摇摇欲坠,最终被刘宋所取代。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历史上最著名的“五族七姓”是哪些?

历史上最著名的“五族七姓”分别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弘农杨氏、陈郡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太原温氏、沛县刘氏、兰陵萧氏。“五族七姓”在历史上占据了重大的意义,在古代帝制社会中,这些族氏都在各朝各代中占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更是为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能够闪耀于我国历史中,主要还是因为这些氏族其有着十分庞大的传统,内部的教育发展积累都十分的浑厚。例如李氏曾为我国贡献了“老子”李耳。李耳是孔子的老师,在我国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各朝各代更是出现了很多的文人武将,文人做的丞相位置的数不胜数,武人位居将军的更是如天上繁星。很多人认为我国历史经历了几千年,绝大部分的人才都是各地的平民中突然闪耀出生的。

 

其实不然,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就可以知道,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系统的教育,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没有浑厚的沉淀基础,怎么会在芸芸众生之中闪耀呢。

 

其中李氏的如老子,王氏的如王昌龄,杨氏的如杨家将,谢氏的如谢安,崔氏的如崔浩,郑氏的如郑兴,卢氏的如卢敖,温氏的如温疥,刘氏的如刘邦,萧氏的如萧望之等等。都是历史上十分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全部出自五族七姓之中。

 

而且再细细研究历史也可以发现,很多朝代都是由这些家族建立的,他们在不断的发展繁衍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文化沉淀。虽然都经历过一时的低落,但是由于沉淀过于浑厚,都能够再次复苏。当然也有部分家族在历史的推动中,慢慢的走向了灭亡。

 

综合而言,虽然看似历史的发展总是看“天意”的,但是历史的发展总是有着他们的身影在其中穿针引线的,若是没有这些家族的传承,那么我国历史的沉淀能否有着五千年积累,还很难而说。

应该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弘农杨氏、陈郡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太原温氏、沛县刘氏、兰陵萧氏。
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 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弘农杨氏, 陈郡谢氏 ,清河崔氏 ,荥阳郑氏 ,范阳卢氏 ,太原温氏 ,沛县刘氏 ,兰陵萧氏。

魏晋时期四大门第

魏晋时期四大门第
; ;
门阀,是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一种特有现象,影响十分深远。门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兴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它甚至影响了当时的历史进程。门阀,是门第阀阅的简称。门第指的是家族的背景、地位的贵贱;阀阅指那些为朝廷建有功勋的世家。这些世家为标榜宣扬功勋和荣耀,就在大门的两侧竖立两根柱子,题记功业,左边的叫阀,右边的叫阅。显而易见,门阀指的就是那些世代为官、地位显赫的名门望族。 ; ; ;
门阀最早在东汉末期出现,后来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尊世胄,卑寒士”,对门阀的兴盛起到了推动作用。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的等级观念,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曰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膏粱、华腴,以及四姓,都是当时登记在册的人,不是显贵便是望族。换言之,普通的老百姓,或者说那些庶族之流根本没资格上户籍册。而“有司选举,必稽谱籍”(《新唐书》),出官入仕都按照这个来,这就造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于是,在政治舞台上活跃的,便都是这些名门望族,其中的佼佼者便成为大门阀。
; ; ;
门阀拥有极高的特权,其子弟若想当官,直接就可以当,根本用不着请客送礼吃饭。他们不但操控着官场,在经济上还掌握资源,富可敌国,势力很大。这些门阀还垄断着文化,通过讲学收徒,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股坚强的社会力量。更有一些大的门阀,不但世代为朝廷命官,而且多与皇族结亲,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左右朝廷。即使在政治社会最为混乱的东晋十六国时期,一些大门阀的作用也不可小觑,特别是在他们掌握国家兵权后,其作用更是举足轻重。在路卫兵看来,影响这个时期历史的,主要有四个大家族。它们分别是:弘农杨氏、琅琊王氏、陈留谢氏和谯郡桓氏。
; ; ;
弘农杨氏,因居于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东北)一地而得名,它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弘农杨氏是春秋时期羊舌氏的后裔,世代为周室命官。西汉时,弘农杨氏权倾朝野,乘朱轮(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因用朱红漆轮,故称)者十人,史称“西汉十轮”。之后更是人才挤挤,一直到到杨坚平南陈灭北齐建立隋帝国,弘农杨氏的风光达到了顶峰。即便是隋朝之后,弘农杨氏依然是威名显赫。唐朝的杨姓“十一宰相”世家,武则天之母杨氏,以及杨贵妃等,都是出自弘农杨氏。宋朝时的杨家将,也是弘农杨氏一族。弘农杨氏还出了不少才子大家,如杨修、杨炯、杨万里等。
; ; ; 弘农杨氏在西晋朝时,影响也不小。晋武帝司马炎的皇后杨艳,“其先事汉,四世为三公”(《晋书》),就是弘农杨氏之后。杨氏为司马炎建晋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在朝中地位极高,杨艳的叔父大将军杨骏,以及杨骏的两个弟弟杨珧、杨济,在当时势倾天下,人称“三杨”,把持着司马氏的内外朝政。而杨艳作为当时杨氏家族的核心人物,对西晋王朝的影响作用更是不可估量。一是杨艳力挺自己的白痴儿子司马衷,最终让他继承皇位;二是给自己的白痴儿子选了个暴淫的黑旋风,也就是贾南风做老婆。这两个人,一个是四六不懂的白痴,一个凶狠恶毒的淫妇,搞的朝挺乌烟瘴气。从而导致了为时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也间接导致了五胡的入侵。杨艳亲自力挺的贾南风,后来又大肆诛灭杨氏一族,让杨氏一族暂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不能不说是历史给她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 ; ;
琅琊王氏,是王姓的郡望之一。其始祖为周桓王之子王子成父,本为姬姓,后因驱逐赤狄有功,被赐姓王姓。王姓在战国时出了一员大将,就是续白起之后的秦国名将王翦,秦始皇扫六合定中原,王翦祖宗三代立有赫赫战功。后来王翦的曾孙王元一支,迁到山东琅琊(今山东省胶南市琅琊台西北)一地。到西汉时,琅琊王氏出了个很有名的人物王吉,官至博士谏大夫,其后世代为官,“有累世之美”(《汉书》),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琅琊王氏的后世子孙,无不以“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为荣耀。
; ; ; 但说到琅琊王氏最辉煌的时期,则是在“王与马,共天下”东晋朝时。马是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王便是琅琊王氏一族最显赫的人物王导。司马睿最初受封琅琊王,得到王氏一族的鼎力支持。晋末丧乱,在王导的策划下,又拥立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可以说,司马睿的发迹,和琅琊王氏是分不开的。所以司马睿在登基典礼上,让王导与他一同坐在龙椅上,“王与马,共天下”也传为佳话。王导官居宰辅,共辅佐了元帝、明帝、成帝三任帝王,成为东晋初期,王朝的实际缔造者和操纵者。王氏子孙及家族成员也多为朝中要员。
; ; ;
东晋时,王氏家族曾先后出过8个皇后,与皇室公主联姻的有20多人。在军事上又多掌握兵权,政治地位不可动摇,对整个东晋王朝影响至深。其堂兄王敦都督江、扬六州军事,拥兵重镇,后来一度叛乱,威胁晋室,也是王氏一族势力强大的一个侧面反映。在文化界,王氏一族也颇负盛名,有著名的书法大家王羲之和王献之。刘禹锡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便是指的琅琊王氏,以及陈留谢氏。
; ; ;
陈留谢氏。又称陈郡谢氏,出自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能与琅琊王氏比肩的,唯有陈郡谢氏。“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两句流传千古的诗,让王谢二族当年的风光尽收眼底。谢氏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却很快。谢氏一族最显赫的人物,便是在淝水之战中打败前秦的谢安,而谢氏的发迹也是从谢安这一辈开始的,谢安的堂兄谢尚,弟弟谢万出仕后,家族才开始兴旺,到谢安任相时期达到顶峰。谢安让侄子谢玄组建北府兵,对东晋朝有着深远影响:淝水之战打败前秦,北府兵功劳甚大,后来也是北府兵的首领刘裕推翻了东晋,代之以宋。
; ; ;
淝水之战是北方对东晋最大的一次威胁。前秦之前,北方处在纷争的乱世,无暇也无力顾及南方的东晋。相反,东晋却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北伐,虽然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不过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南北双方是势均力敌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南强北弱之势。但前秦统一北方后,形势就发生了变化。前秦完成五胡时期北方的唯一一次统一,重新整合了北方的各方势力,达到空前的鼎盛,也就打破了南北平衡,形成北强南弱之势。谢安以弱胜强,用8万士卒打败前秦80万大军,不但创造了战争史上的神话,也使当时的政治格局再次发生重大变化。
; ; ;
淝水之战后,北方重新陷入分裂,也让东晋度过了一次亡国危机,得以延续半个世纪的安宁。谢安的风范受到世人敬仰,“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便是谢家声誉和威望的最好佐证,而谢氏一族的政治地位也随之达到了顶峰。谢安加封为太保、都督十五州诸军事,谢玄也委任为荆、江两州刺史,掌握着东晋的军政大权。谢安死后,谢氏子弟大多隐退,不参与实际政治,但家族地位依然不减,其影响一直贯穿了,宋、齐、梁、陈的整个南朝,直至隋唐时才退出历史的舞台。
; ; ;
谯郡桓氏。谯郡一地,在今天的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地区。治所在谯县,也就是今天安徽的亳州。桓氏在历史上的名人,有春秋时宋国的司马桓鬼,战国时秦国将军桓齿,西汉有汝南名士桓宽。当然,这只是一些个例,桓氏整个家族的兴旺,还是在东晋朝时,共出过十一位将军,可谓权倾一时。
; ; ;
桓氏一族发迹于桓温的父亲桓彝,桓彝是谯郡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北)人,最初在齐王司马冏麾下任骑都尉,晋元帝时受封安东将军,之后“累迁中书郎、尚书吏部郎,名显朝廷”(《晋书》)。桓温是桓彝之子,晋明帝的女婿,受到中书监何充的赏识,被封为荆州刺史、安西将军。虽有皇亲的光环照耀,但桓温能有后来的地位,客观上说,是靠真本事打下来的。其时,北方的后赵政权与西南的成汉结盟,对东晋形成半包围之势,两害相权取其轻,灭掉成汉便成为东晋的首要目标,而完成这一任务的正是桓温,桓温也因此在朝中名声大振,后来升至大司马,长期执掌朝政大权。
; ; ;
桓温的三次北伐,虽然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却在客观上打出了东晋的威风。第一次,主要对手是氐族的前秦政权,一直打到霸上(长安以东),北伐军很受欢迎,“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晋书》),但是由于后来粮草不济,只得退兵;第二次,打败姚氏的羌军,收复了洛阳。但随后便被刚刚兴起的前燕慕容氏击退。第三次,是与前燕慕容氏对峙,开始时势不可挡,占尽先机,最终在枋头(今河南汲县东北)一役,遭到前燕大将慕容垂的骑兵伏击,铩羽而归。
; ; ;
桓温有篡晋室自立的野心。攻灭成汉、三次北伐,都是在树立自己的威信,捞取政治上的资本,为最终的篡立做着前期准备。“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世说新语》)的名言,便是出自桓温之口。桓温在有生之年虽没能实现篡立的目标,却奠定了家族不可动摇的地位。到了他的儿子桓玄时,终于起兵反叛,逼迫晋安帝禅位,于公元404年建立桓楚政权。桓楚政权被刘裕的北府军打败后,桓氏家族余众仍与晋室对抗多年。桓氏一族的反叛,也让本就日趋没落的东晋朝,变得更加摇摇欲坠,最终被刘宋所取代。
本文标题: 纵观中国历史,弘农杨氏和陈郡谢氏哪个地位更高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690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中国象棋规则能体现哪些中国文化在法律上,伊朗可以娶四个老婆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