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历史上蒙古族不曾汉化

发布时间: 2021-09-08 11:57:2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8

为何说元朝不汉化,是蒙古人的幸运?元朝不汉化,还是元朝的假设,蒙古族也消失在了历史的舞台,蒙古语还存在吗?我觉着元朝是否被汉化不...

为何历史上蒙古族不曾汉化

为何说元朝不汉化,是蒙古人的幸运?

元朝不汉化,还是元朝的假设,蒙古族也消失在了历史的舞台,蒙古语还存在吗?
我觉着元朝是否被汉化不能说是幸运与不幸运。我只是觉得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特点。蒙古人保留着他们的生活习俗,有各自的特点,挺好的。
因为蒙古人已经习惯了草原上的自由洒脱,如果说需要汉化的话,那么他们将会变得非常舒服压抑以及不开心,不用汉化,对他们来说是生活上的幸运
因为会导致民族特色的消失。在中国历史上凡是汉化的民族都消失了,被融合到汉族文化中,很难保留民族特色。
蒙古人不汉化幸运个屁,几十年就被赶到草原上喝西北风了,草原上环境恶劣永远没有电视上那样洒脱,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古时也不像现在有这样的技术如果遇到天灾什么的很多牛羊都要被冻死,导致没有吃的很多人都要被恶死,这就是草原为什么喜欢侵略的原因,因为没有吃的想强点东西活命。弱肉强食强食才是草原上的主旋律,大的部落抢劫小的部落,生命都没有保障。草原上是不能形成自己自足的生活模式的,食盐铁锅等蒙古人没有技术获得。元朝灭亡后明朝非常痛恨,每过几年都要到蒙古草原上去打一遍,并且实施严格的经历封锁,所以在那时有段时间蒙古人穷的铁锅都没有,铁锅成了财富的像征,但是明朝前期非常强大,所以蒙古人没有办法只能用羊皮煮东西吃。所以过了几百年蒙古人彻底衰落,分裂成几百个部落,相互争斗,但满清是连满族人都打不过了。所以蒙古人不汉化是悲惨的,就是当代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蒙古人如果不放弃传统的生活方式,汉化那就是脑袋有问题好的生活你不过非要过贫穷落后的生活,说什么保留文化传统,如果你的文化传统不能带着你的民族走向强大那样的文化保留着干什么。自然法则弱肉强食。弱小的民族不学习强大民族的东西注定要淘汰。特别是现在工业化,也不是过去那样不聪明不要紧,只要强壮就可以了但是现在不行你必须要搞好自然科学,不然就是被动挨打。你看现在外蒙古独立的下场,贫穷落后,还是过着过去的生活几十年没有什么发展。并且未来还看不到任何希望,抵抗天灾能力又差,只能混日子。要说什么理想那只能意淫,现在他们会为曾经的独立后悔吗,那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忽必烈死后,为什么皇帝都不愿意汉化改革呢?

成吉思汗铁木真一致漠北树立蒙古帝国后开端对外扩大,前后攻灭了西辽、西夏、花剌子模、东夏、金朝等国。忽必烈攫取汗位以后,改国号为“大元”,取自《易经》的“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中覆灭了南宋的最初一支戎行,南宋宣布沦亡。

元代一致中国以后,忽必烈开端改弦更张,在经济和政治方面主动实施汉化政策。而忽必烈身后,其继任的天子简直都没有实施过汉化政策,或者说汉化的水平很低,远远没有北魏孝文帝的汉化变革,还有清代“满汉一家”的汉化水平要来得深化。这是为何呢?

蒙古族的特征

开始,蒙古人属于游牧民族,和农耕的汉民族在生活方式和认识形态上都有天差地别。并且蒙古人也具有属于本人的一套文化和风俗,这和比邻汉族地域的游牧民族差别。蒙古人有本人完整自力的文化系统,蒙古族和汉族一样同属于交融民族,蒙古人一致了蒙古地域所有的部族,树立了如今观点的蒙古民族,是一个完整自力的民族,事先的汉民族和蒙古民族是截然差别的两个文化分支,以是异化的机率十分小。即便杂居在一起,也很难异化。

帝国的包容性

元代天子跟中国历史上的别的天子还不太像。元代的列位天子,是大蒙古帝国大汗兼大元天子,因而开始是“大蒙古国大汗”,然后才是“大元天子”,此中两个头衔上下纷歧,大汗位置高于天子,只不过被一人兼职以是表现的不敷显眼罢了。

从舆图可以看出来,事先蒙古帝国事东起日本海、东海,西抵黑海、地中海地域,北跨西伯利亚,南临波斯湾,高出亚欧大陆的超等大帝国。这个帝国除去位于中国的元代外,还包括了成吉思汗后世树立的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此中元帝国事这四大汗国的宗主国。

元代天子的根还是在蒙古草原上。元代究竟?结果在名义上全部蒙古天下的共主,以是不该当太倾向某一种特定的文化,即便汉人最多,可是也不能片面汉化。究竟?结果汉文化的影响地域太小了,关于面向天下的元代来讲,假如片面汉化,那就等因而挑选了守旧和单一。这关于其统治下的别的民族是没法容忍的,以是元代从树立到沦亡,不断采取的都是很宽松的统治。

蒙古帝国的疆土广大,横贯亚欧,蒙古人在交战过程当中,见地过天下许多民族许多国度的绚烂文化,蒙古人见过阿拉伯文化、欧洲基督文化等等。正由于蒙古人见地多了,以是他们才不会像北魏、清代和别的游牧民族一样,见到了斑斓灿烂的汉文化后,拜倒在大汉文化的石榴裙下。

看累了吧,发个笑话,让你开心放松一下

暑假君你不能死

暑假君你不能死!不能死啊!你死了我怎么办啊!  我不要跟毕业先生走啊!我不要啊!  开学先生你也要抛弃我了吗?我要怎么活下去啊!  毕业先生离我远点啊!  工作先生你你你?你住手!我不要跟你走!不要!”

为什么历史上蒙古人那么强大

一、 蒙古的兴起

大漠南北的草原地带,远自旧石器时代就有了居民,分为许多部落,他们相互之间以及他们同华夏各族之间曾不断发生战争,在长期的相互接触、战争和融合过程中,有的部落消失了,有的则发展壮大起来,到公元13世纪初,蒙古兴起之前,匈奴、鲜卑、突厥、回纥等族先后建立过强大的政权。13世纪初,大漠各部林立,发展水平不一,争战连年,而蒙古崛起于漠北,由此发展成为空前强大的世界帝国,这不仅与开国者成吉思汗以及其后继者窝阔台、蒙哥、忽必烈的开疆拓土的雄心以及其天才的指挥有关,更离不开其领先于当时的西方的完备制度及开明的政策。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蒙古帝国的奠基者,其父也速该被塔塔儿部毒死以后,族众离散,奔赴其他部落,铁木真及其家族陷入了困境,靠采集野果、野菜维持生计。从此,他们孤儿寡母开始在饥寒交迫颠沛流离中苦度岁月,在严酷的生活中。铁木真锻炼的坚强勇敢,聪明机智,他精于骑射,善于分析形势,把握时机。及长,铁木真投附于其父生前的“安答”,可烈部的铁木真蔑儿乞部旧贵族,吞并他们的属民百姓,这是他统一蒙古的重要一步,但从蒙古内部来说,必须战胜扎答兰部、泰赤乌部、合答斤、山只昆部,才谈的上蒙古内部的统一;从蒙古外部来看,必须征服与乞颜部这个“黄金家族”①为敌的塔塔儿部,乃蛮部。阔亦田之战的胜利,蒙古草原的形势出现了一大转折,它为统一蒙古准备了条件,而饮浑水,袭金帐,大败王汗父子,从此在蒙古草原上铁木真已三分天下而有其二,“帝业”基本确立,克烈部灭亡后,草原上的乃蛮部成为铁木真的唯一对手,败于铁木真之手的各部贵族也先后汇于乃蛮汗廷,企图借太阳汗的力量夺回自己失去的牧场和牛羊。但草原人民并不希望部落林立的局面重演,而未经战阵,不自量力的乃蛮汗也不堪一击,用兵乃蛮部,大战那忽崖,铁木真完成了统一蒙古各部的大业,为蒙古帝国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蒙古帝国崛起的政治军事基础

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称尊,分封功臣,实行了具有草原特色的领户分封制——千户、万户与诸王制,创造了畏兀字书,颁布了大札撒,建立怯薛军等,部落林立的蒙古草原才得到巩固,它是蒙古帝国前进的跳板,正是这些制度才使蒙古跃马于欧亚而不衰,建立了世界第一大帝国。

1、 千户制②——即把全国的人民编成95个千户,千户之上有万户,其下复有百户、十户,分别由千户长,百户长,十户长统辖,那些那颜大都由原部落首领充当,但已不是原来的氏族首长,而是新兴的国家官吏,其实质就是:标志着许多部落和氏族的最后瓦解,基本上打破了按血缘关系组成的原始氏族,而变成了按地域编制的军事行政组织,这种千户制也是一种军事、政治、经济三位一体的制度,与满清的八旗制颇为相似,同时也是蒙古统治体制的重要一环,这支千户军建立了一呼百应的管理指挥系统,建立了上下一级的官兵关系,正是靠这95个千户,成吉思汗才能横扫千军,先后打败金朝,西夏,征服西方。

2、 怯薛军③——成吉思汗为了加强权利还挑选了一批强悍而有才干的贵族青年组建了一支直接听命于他的常备武装力量,即怯薛军。它是精锐的部队,共一万名,其中宿卫1000人,散班8000。护卫军的任务是平时保卫大汗的金帐,分管汗廷的事务以及警察等职责,战时则成为大汗亲自统帅的亲军。护卫军的职守明确,制度严密,并享有种种特权,他们优先获得战利品,如与那颜发生争斗,则罪那颜。护卫军是蒙古帝国实行的军事封建专制的中坚力量,同时也不难看出,怯薛军又是一种“质子”制度,各级那颜子弟被征如护卫军,等于充当了质子,它有助于大汗更牢固的控制各级那颜,使他们效忠于自己,使他们将自己子弟的安危和大汗的安危联系起来,更乐于为大汗效力。同时怯薛军又是大汗培养各级首领的一个大学校,对各级贵族子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在经历长期的氏族贵族相互征战之后,建立这样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以维持最高汗权,对巩固新生的统一国家,防止氏族贵族复活和重新发生内战是十分必要的,它是成吉思汗对外征服战争的工具。

3、 造文字,颁札撒——蒙古族原本并没有文字,只靠结草刻木记事,后在讨伐乃蛮部时,捉住了一个叫塔塔阿统的畏兀儿人,不仅铁木真让塔塔阿统用畏兀儿字拼写蒙古语,即“回回字”随后的《蒙古秘史》也是用畏兀儿字写成的。

颁布大札撒和训言,促进了蒙古的统一和军令、政令的贯彻执行,规定了军队的各种纪律和对违反者的处置办法。

4、 宗教政策——蒙古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宗教信仰政策,在其统治范围内其中包括原来信奉的萨满教,西藏、西夏人和汉人信奉的佛教,金和南宋的道教,维吾尔和西方各国的伊斯兰教、基督教,其帝国的统治者都采取开明的宗教信仰政策,允许各个教派存在,在一定成度上减少了被征服者的反抗,对蒙古贵族得天下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蒙古在政治上的汉化趋势

1、 政治上的汉化:蒙古贵族在征服战争中得到一个错误结论“汉人无补于国,可以空其人以为牧地“。④这是一种只看重牧业而忽视农业的游牧奴隶主贵族的偏见。但耶律楚材力主保护农业经济,实行封建赋役制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蒙古汗廷还提拔重用儒臣,限制蒙古贵族权利,实行汉地的编户制度,尊重孔教,保存整理儒家经典,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推行封建化政策,大大促进了蒙古政权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对蒙古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提高对外征服水平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 军事上的汉化:蒙古大汗利用从南宋、西夏等国学来的新技术和新武器来加强自己的军队,因此,成吉思汗无与伦比的骑兵射手增加了攻城武器,这种武器在攻占带有防御工事的城市时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攻取西夏、金时学会了攻坚战;在西征中学会了使用火器乃至首领脱里汗,与他结成义父义子关系,在王汗的帮助下,他搜集了一些离散的部众,处境好转,不久又联合旧日的安答,扎只剌部的首领札木合击败蔑儿乞部,俘获许多牲畜和奴隶,许多部众纷纷会到他的身边,铁木真的势力壮大起来。

3、 凝固石油弹攻击设防坚固的敌人城堡和内堡;另外,成吉思汗把从金、西夏俘虏的大批工匠,一部分送往蒙古高原从事武器生产,各种民用手工生产和建筑,一部分则编为匠军以便行军、攻战、开辟道路,修理各种攻城器械,提高了蒙古军的攻占水平,尤其提高了蒙古军的攻城水平。

四 古崛起的自身原因

1、 游牧武士都具有一个内在优势——即他们日常生活就是一系列战斗行动的不断演习,全民皆兵,具有很强的战斗力。这是以农业为主的南宋、西夏、金以及商业繁荣的花剌子模国无可比拟的。另外蒙古马体格不很高大,但非常能吃苦,适应性强,而蒙古汗国就是利用自己的有力条件,不断发展骑兵,并在与中原王朝的争斗中发挥了骑兵的优势,但以农业为主的中原政权为了装备一支强大的骑兵,不知需花多大代价,汉武帝最后也搞得财政危机,不得不发布轮台罪己诏,表示停止战争,发展生产。

2、 处于“游牧征服为职业“这一历史阶段的游牧民族,具有强大的战斗力,掠夺是蒙古军队的主要目的和动力,鼓励将士追求更多的物质利益,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这种要求,这是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取得成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3、 13世纪,欧亚封建诸国大都处在分裂状态,内部矛盾重重,不能协调一致,而新兴的游牧民族国家,国势正旺

五 蒙古帝国崛起的意义

1、它促进了欧亚大陆内部那种相互得益的交流,加速了多民族的融合;在技术领域中,蒙古统治下的和平导致了一连串中国发明的传播,其中包括火药、丝绸、机械、印刷术和炼铁高炉等。

2、蒙古帝国在鼎盛时期统治了从东亚到中亚、西亚、东欧、南亚北部、东南亚北部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帝国。蒙古军队之所到摧毁了许多当地腐朽的统治,促进了历史的进程。

3、 蒙古的征服和统治改变了亚洲和大部分欧洲的政治格局和民族构成。在中亚,蒙古征服的重要后果之一,是突厥人势力的明显增强,在这里蒙古征服者为了补充其人数不足,大量征用突厥人参加的军队,于是就造成了一大批突厥军事贵族,他们和蒙古贵族共同构成统治阶级,后来伊儿汗国改奉伊斯兰教,并逐渐突厥化,这样突厥人就在整个中亚和西亚地区占据了优势,从而为奥士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奠定了条件。

4、 宗教也随蒙古征服而更广泛的传播和交流。

5、 蒙古征服运动给文明世界造成了严重的灾难,生产被破坏,文化被摧毁人民被杀戮,社会衰退长期得不到恢复。在西亚,自巴比伦时期建立的农田灌溉系统被彻底破坏,大量良田成为荒芜。在中国,繁华的城市被毁灭,经济、文化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在花剌子模旧都玉龙赤杰、巴格达、佩斯等许多城市,蒙古军队屠城,大量杀死当地百姓,有的城市甚至被多次屠城,极大地破坏了当地的生产力。

6、黑死病使得中世纪的欧洲失去三分之一的人口,对人的关心的人文主义随之觉醒。

蒙古族为什么没有被汉化

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被汉文化同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关于这一现象,恩格斯他老人家已经一语道破天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种现象在欧洲和中国表现的尤其明显。日耳曼蛮族摧毁了西罗马帝国,斗转星移他们今天的子孙却以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继承者为荣。在中国发生的同化更为彻底,数个游牧民族接受汉文化的同时,族群属性也彻底消失,干脆融入汉民族中以炎黄华夏自居。大规模迁入中原,建立政权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匈奴刘汉,鲜卑北魏,契丹辽国,女真的金国和清政权,以及蒙元。除了蒙古,几大民族基本上都已经融入汉族中,元刘等姓氏都有他们的后代。满族作为民族仍然存在,但是已经高度汉化,语言习俗与汉族高度一致。可以说蒙古是唯一未被汉化的民族。我把恩格斯他老人家的话姑且称作第一定理,落后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必然伴随着接受先进的汉文化的过程。一个个游牧民族进入到中原,像在水面上的涟漪一样消失。终于引起一些少数民族政治家的忧虑,毕竟谁也不希望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彻底消亡。金政权已经开始忧虑民族文化的走向,大力吸收汉文化的同时竭力保持自己的民族性,无奈也是徒劳。“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据宋人的笔记,海陵王完颜亮是偶读柳永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句,遂起投鞭截江之志。虽是野史戏说,这位君王的汉文化修养还是颇高的。几百年后女真人重新入关时,也全力避免这种局面,无奈第一定理的作用不可抵挡,结果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局面,多数满人已经不会自己民族的语言了,这里也不再冗叙。相比之下蒙元政权似乎是个异类,入主百年全身而退,重新回到草原时只用很短的时间就褪去自己身上不多的汉气,重新变成草原的主人。这种局面个人认为有这么几点,一是统治依靠的对象。黄金家族中有成员信仰古***派,对西方的战争带来***教。征服吐蕃传来至今影响蒙古人的喇嘛教,征服中原后则面对儒家文化,选择上更多。二是蒙古汲取先前民族的教训,有意识地保持自身的民族特性,而且蒙古人颇有以夷变夏的野心,比如赐汉人蒙古姓名等,凡此种种。但要是说这造就了蒙古族成为唯一没有被同化游牧民族的神话,我认为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值得大家注意,我从中归纳了一个另外一个定理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翻开史书,中国北方的舞台上,各个游牧民族你方唱罢我登场。强大一时的匈奴,鲜卑,昙花一现的柔然,横跨万里的突厥,一夜败亡的回鹘,契丹蒙古。各个民族之间相互取代的过程,并不是一个民族杀光另一个民族,占领其土地。而是杀一部分,赶走一部分,兼并大部分的模式。在蒙古高原上蒙古族形成后民族间的更替突然停止,此后几百年直到今天,新的民族没有形成,趋于稳定。这个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被同化的游牧民族和未被同化的蒙族的命运。比如匈奴刘汉,打开地图就会发现刘汉政权建立时,原来的匈奴故地上放牧打猎的不再是冒顿单于的子孙,而是来自东北方向的民族鲜卑。北魏鲜卑,魏书上北魏出兵征讨柔然的次数比南征还要频繁,这个令他们头疼不已的民族正盘踞在他们祖先生活过的地方。女真人的故土白山黑水间虽然没有变成异族的土地,但是地形狭长的金国遭到蒙古数次重创,即将被拦腰截断的时候,金国选择了迁往人口财富更集中的南方,放弃了北方的故土。因此定理二可以概括为,游牧民族故土难回,失去战略退却方向,被迫彻底融入人口远远多于自己,文化更是望尘莫及的汉族当中。如果能够重新回到故土成为多数民族,就会保持住自己的民族特性。可以说定理二围绕着定理一发挥作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补充定理。蒙族则不存在这种隐患,入主中原前就在北方建立稳固的统治,入主中原后还牢牢掌握着北方草原。没有新的民族出现威胁蒙元的北方。因此当蒙元政权败亡时可以从容退入草原,如果此时北方是另一个敌视的新崛起的游牧民族,残余政权无路可退,只得留在中原,慢慢接受被同化的命运。游牧民族流动性大,经济不稳定,又有趋强者为尊的习惯。如鲜卑进入匈奴故地时,残余的匈奴尚有十余万落,也跟着自称鲜卑。突厥本是柔然统治下的小部落,隋唐时确使得北方东西万余里皆是突厥。记得中央十台一个节目,新疆喀纳斯附近一个村落自称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他们的语言却带有突厥人的特征,实际上今天青海很多民族家里都有悬挂成吉思汗画像的习惯,这点十分有趣。所以我认为关键在于蒙元牢牢控制住草原和北方的民族演化突然停止,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为什么历史上藏族蒙古族满族不用汉字记录语言

因为都有自己的语言
本文标题: 为何历史上蒙古族不曾汉化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560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袁崇焕为什么要杀毛文龙,射满桂巢湖市博物馆中有什么特别的藏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