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代嘉靖朝的李春芳

发布时间: 2021-08-29 01:58:2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2

李春芳是中国古代叫李春芳的著名人物是明代首辅李春芳。,李春芳(1511年-1585年4月18日)曾祖父李秀、祖父李旭、父李镗。嘉...

如何评价明代嘉靖朝的李春芳

李春芳是

中国古代叫李春芳的著名人物是明代首辅李春芳。
李春芳(1511年-1585年4月18日)曾祖父李秀、祖父李旭、父李镗。嘉靖十年(1531)的举人,嘉靖二十六年(公元一五四七年)擢进士第一,以鼎甲第一成丁未科状元,授翰林学士,与张居正同科。隆庆二年七月至五年五月(1568年-1571年)任当朝首辅。经6次升迁,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为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拜相。到隆庆二年(1568),58岁的李春芳继徐阶升任首辅,“累加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吏部尚书,改中极殿”(《明史》列传第81),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状元宰相。性恭谨,治谕平恕,时人比之—李时。才虽不及,清廉过之。万历十三年三月十九日(1585年4月18日)卒,谥文定。春芳与严讷、郭朴、袁炜同有“青词宰相”之称。著有《贻安堂集》十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http://baike.baidu.com/view/216395.htm#sub7555910
人呗

如何评价明朝嘉靖帝?

嘉靖帝在掌控人心方面挺有一手,但是性格也过于阴晴不定,把朝廷搅得很混乱。

一、天才皇帝,玩弄老臣于手掌之中。

嘉靖帝可以说是一个天才,正德皇帝驾崩之后,因为没有留下孩子,朝廷大臣就选择了嘉靖皇帝认为他非常的小很好掌控。但是嘉靖皇帝的举动却超出了这些老臣们的预知范围,那些老奸巨猾的臣子们怎么都无法想到,这个年轻的少年居然如此的厉害。本来那些老臣以为自己选择了他当皇帝,这个孩子应该要感恩戴德。没有想到嘉靖皇帝在一开始就给了那些老臣一个下马威,先是想要打破规矩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帝,但这在当时可是非常大逆不道的事情。

二、智斗老臣

有的臣子就觉得自己有着悍马功劳,就喜欢拿着辞职来威胁皇帝。比如说杨廷和在和嘉靖皇帝斗争了两年之久后,就出了这一招。没有想到嘉靖皇帝收到了辞职报告之后,竟然没有丝毫反应,反而还是同意了这个观点。这可和杨廷和当时的想法不一样,没有想到竟然在这个皇帝面前翻船了。嘉靖皇帝知道面对这些臣子们讲道理没有用,于是就采用了暴力解决问题。也可能是因为当时在追封他老爹的那件事上留下了阴影,嘉靖皇帝就很讨厌上朝了,后来竟然直接在后宫中修仙。

三、不上朝照样掌控朝政

嘉靖帝虽然不上朝,但是对于国家的朝政却是牢牢掌握在手中。他这个人在掌控人心方面是有一手,但是看人方面不怎么样。在他的朝代也出现了奸臣严嵩,还有敢骂皇帝的海瑞。嘉靖皇帝当政的时候,对朝廷进行了很大的改革,但可惜他这个人情绪不稳定,总是朝令夕改,所以在在位的后期也将朝廷给搅得一团糟。

嘉靖帝在位早期英明苛察,做了很多大事,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外抗击倭寇,重振国政,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后期虽然好道教,然而依然牢牢掌控着朝廷官吏,可以称得上是位有作为的皇帝。嘉靖帝在位期间巩固了明代的统治,为隆庆新政与张居正改革、嘉隆万大改革奠定了基础。
嘉靖四十五年(1567年)嘉靖帝驾崩,享年60岁。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葬于北京明十三陵的永陵。在位时间在明代皇帝中仅次于其孙子明神宗万历帝。
嘉靖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独特的皇帝,也是明朝皇帝中最任性和倔强的一位, 他为人聪明,尤其在书法和文辞修养都有不错的造诣。 同时也特别敏感,但是也十分勤奋,批阅奏书票拟经常到后半夜。 虽然清人编纂的《明史》说他二十多年避居西苑,练道修玄,但是却始终牢牢掌控着整个明朝的政治、财经、军事和民生大权。
史书评价嘉靖帝为“中兴之主”,说他“有不世之奇谟六,无竞之伟烈四,而又有震世之独行五”。

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嘉靖皇帝朱厚熜是历史上最荒唐的皇帝。

谁能提供明朝宰相李春芳的详细资料?

越详细越好 除了生卒年月之类的 最好能把其事迹 功绩等写的详细点
李春芳

明(约公元一五六一年前后在世)字子实,号石麓,江苏兴化人。生卒年不详,约明世宗嘉靖四十年前后在世,年七十五岁。嘉靖二十六年(公元一五四七年)擢进士第一。以修撰超授翰林学士。累官礼部尚书。参预机务。性恭谨,治谕平恕,时人比之—李时。才虽不及,清廉过之。隆庆初(公元一五六七年)拜首辅。旋进吏部尚书。卒,谥文定。春芳与严讷、郭朴、袁炜同有“青词宰相”之目。著有《贻安堂集》十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李春芳:隆庆二年七月进,五年五月致仕
任职时间:1568-1571

任期:3年

李春芳(1510年-1584年),南直隶扬州兴化(今江苏兴化)人,字子实,号石麓。生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卒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下图是李春芳像。

嘉靖十五年(1536),25岁的李春芳饶有兴趣的在南京参加了一场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大辩论。一方是以欧阳德为代表的“致良知”(阳明学说)派,另一方是以湛若水为代表的“随处体认天理”派。双方旗鼓相当,各不相让。一位叫做王艮的泰州人独辟蹊径,巧妙地提出“随处体论天理致良知”的新论点,作《天理良知说》,平息和统一了双方,打出了泰州学派的旗帜。原本师从湛若水、信奉“六字真诀”的李春芳异常兴奋,专门到徐氏东园拜谒王艮、亲聆教诲。又以所学新论去说服欧阳德,使欧阳德不得不对这小小后生刮目相看。下图是兴化东岳庙。

李春芳是嘉靖十年(1531)的举人。中举后勤学不倦,先后拜欧阳德、湛若水等天下大儒为师,又“请益”于王艮,受学于丁养晦。在兴化留下了东城外土神祠的“李文定读书处”和缸顾乡武陵溪的读书台。下图是徐州兴化禅寺大石佛。

据说,当时坐馆淮安的“射阳吴子”吴承恩有幸拜识了这位别号“华阳洞天主人”的李春芳,其后共同合作写出一部惊天动地的《西游记》。下图是兴化四牌坊。

嘉靖廿十六(1547),李春芳厚积薄发、一举夺魁,以鼎甲第一成丁未科状元。经6次升迁,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为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拜相。到隆庆二年(1568),58岁的李春芳继徐阶升任首辅,“累加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吏部尚书,改中极殿”。由状元而宰相,于是,一块“状元宰相”的匾额便高悬于刚落成的兴化四牌楼上。

深受各派儒家思想浸润的李春芳终于实现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立《宗藩条例》,规范宗室礼仪岁禄;主科举、荐人才;崇俭素、停建翔凤楼;罢太仓金,缓解国内矛盾;册封外藩、允许蒙古俺答部“款塞求封”,加强民族团结,使边都数十年无战事。同时严以律己,“廉洁过之”。他不动声色的将国家大事处理得妥妥帖帖,《明史》评价他“居政府持论平,不事操切”,“以安静称帝意”。下图是李春芳手迹。

与李春芳同为阁相的是雄鸷果敢的张居正和目空天下的高拱,他们虎视眈眈地瞄准着李春芳的首座。一次闲谈中,李春芳慨叹徐阶:“徐公尚尔,我安能久?”张居正阴冷地答“如此,庶保令名。”李春芳惊出一身冷汗,想当年严嵩诛杀夏言、徐阶斗倒严嵩、高拱弹劾徐阶,身为首辅者无一有善终。于是去意坚定,连上七道致仕章,终获批准。“春芳归,父母尚无恙,晨夕置酒食为乐,乡里艳之”。又受王襞之托,为作《崇儒寺碑记》。李春芳的《贻安堂记》、《明隽》等著入了明史艺事志。下图是李春芳书影。

万历十三年(1585年),七十五岁的李春芳抛下状元笔,安详地离开了人间。皇帝赐李春芳葬于扬州西山,墓址在勾城塘边洪恩寺东侧。李春芳故居在兴化东城外状元巷北,久圮,仅巷头状元坊石柱存焉。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入阁后在城内四牌楼与八字桥之间建有一座气势恢宏的元老府。前抵城内东大街,后及原塔寺巷,殿阁相望,门深似海,一直保留到建国初期。后因私自改建,今仅剩明建清修厅屋两进,曾为清末民初我国最早的女新闻记者刘韵琴的居室。刘韵琴系李春芳裔孙媳、又是刘熙载嫡孙女,曾留学日本。相府门楼亦圮,火巷今为通衢,名“元老府巷”。下图是元老府。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推出《话说吴承恩———〈西游记〉作者问题揭秘》一书,提出《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吴承恩,而是明嘉靖的“青词宰相”李春芳。

李春芳(?——?)明,井陉良都人,号西屏。由岁贡起家,任祁县知县,后升任保德州知州。该州素有蒙古上层统治集团的骚扰,州治不宁。春芳到任后,以整修城防为重点,凡是敌座弩台、矢石、火具,无不认真修整,并亲自教练守城方法,教授御敌策略,条理分明,法度严肃。次年,敌寇来到城下,见城防严整,巡逻密布,不战而逃。后又奉命在地势险要处,修筑河堤造三堡,进一步加强了防守设施,使敌不敢再行骚扰,屡建边功。当时太原所管辖的石州被敌攻破,因抚按的推荐,春芳被授予太原同知,管理石州事务。敌退后,他召集流亡百姓,重建城池,加强守备,抚恤民众,发展生产,复成州治,改名“永宁”,使敌不敢再犯,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全州百姓感谢春芳的公德,为他建立了生祠,皇上嘉奖了他是功劳,升他为宁武道兵备。
认为《西游记》是李春芳所作的推演,近年来,声噪文坛。
然而翻来炒去,难以立论。比如,说《西游记》是吴承恩的朋友李春芳所写。其证据之一是《西游记》金陵世德堂本的署名为“华阳洞天主人”,而李春芳五代祖宗之前住在江苏句容,句容东南有大茅峰,大茅峰下有华阳洞……另外,在李春芳中状元时,吴承恩的贺诗《赠李石麓太史》中偏偏又写了这样一句“非常重要”的话:“移家旧记华阳洞”……于是,李春芳就有了“华阳洞天主人”的嫌疑。
而我疑心“华阳洞天”正是地处江苏连云港云台山水帘洞东侧的华严洞和朝阳洞,而“华阳洞天主人”就是吴承恩。
华严洞和朝阳洞作为云台山的名胜,一齐出现在明代海州人张朝瑞写的《云台山三元庙碑记》里,这位著述丰富的朝廷公卿数说着云台山上著名的洞天———
“洞之为二仙、为水帘、为华严、为朝阳。”
几乎所有的地方志、山志都对水帘、华阳、朝阳三洞有着详细描述。
首先记载“水帘”、“华严”、“朝阳”等名胜的张朝瑞和吴承恩的表侄胡应征、胡应嘉同为海州嘉靖年间的科举人,可见吴承恩十分了解云台山的洞天遗迹,而“华阳洞天主人”的署名,当是吴承恩隐居云台山的不可忽视的佐证。
假如“华阳洞天主人”不是吴承恩,《西游记》中不会有频频惩杀龙王的描写,因为吴承恩有着太久的水患体验;也不会有主人翁多次倒插门的渲染,因为吴承恩的家世中有相同的经历;更不会有太多的“淮郡方言”,因为吴承恩长住淮安70余年……而李春芳祖籍句容,归老兴化,如果他是作者,书中应该有不少镇、扬谣谚。
吴承恩倒是常常为李春芳写文章:李春芳中状元,他写贺诗;李的妻子早丧,他写祭文;李的父母八十寿辰,他写《德寿齐荣颂》……
将花果山从遥远的西域搬到东方海外的云台山,是因为作者对云台山与海的掌故风土了如指掌,云台山吴氏园林与吴姓族人与作者的亲缘关联,使作者寄情于山水,寓志于仙山,指点于“龙(山)虎(山)”,幻想于“傲来”……凡此,李春芳等如何知晓?
如果说,李春芳曾为吴承恩写《西游记》提供资料或修订润饰,那另当别论。正如许家兄弟和李汝珍之间,虽有文交,也不能因之而改变《镜花缘》的署名。

加了些百度没有的材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李春芳(1510年1月14日—1584年4月18日),字子实,号石麓 。南直隶扬州兴化(今江苏兴化)人,祖籍句容。明朝内阁首辅。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春芳状元及第,授翰林修撰。以善写青词得明世宗赏识,升翰林学士。历官太常少卿、礼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并加太子太保。嘉靖四十四年(1556年),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与严讷共参机务。
隆庆二年(1568年),代徐阶为首辅,累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其后屡疏请辞,终于隆庆五年(1571年)致仕。还乡之后,父母仍健在,他奉亲养老,受乡人艳羡。
万历十三年(1585年),李春芳去世,追赠太师,谥号“文定”。
李春芳性恭谨,治谕平恕,被时人比作李时。才虽不及,而清廉过之。与严讷、郭朴、袁炜同有“青词宰相”之称。著有《贻安堂集》十卷。

万历年间的首辅王锡爵写的 《太师李文定公传》,记载了李春芳退休生活的几个方面:
一是奉亲养老,“公既归,则角巾私第,岁时伏腊,群诸子姓,绯衣蟒玉,奉觞尊人前寿。”归乡后,父母身体尚好,李春芳得以服侍将近十年,逢年过节或者父母生日,李春芳“率诸子姓次第上寿,二尊人顾而色喜”。隆庆皇帝颁给李春芳的《归田敕》里有一句“展至乐于家庭”,这一点李春芳做得很好。《明史》里也说:“春芳归,父母尚无恙,晨夕置酒食为乐,乡里艳之。”
二是交友论道, “从里中鸿生巨儒及诸后生讲论道艺”,与一些老朋友 “欢续旧游”。李春芳的 《贻安堂集》里有很多文章和诗歌反映出这样的交往,如 《夏日同诸会丈燕集墀石刘丈草堂》等。刘墀石就是宗臣《报刘一丈书》中的刘一丈,宗臣的父亲宗周与李春芳是嘉靖二十六年的同年进士,交往也很多。此外,还有解宋、袁怀堂、陆西星等人, 《贻安堂集》以及 《兴化县新志》里都有提及。归乡后的十几年,李春芳还为兴化以及周边州县写了不少文章,如 《重修范文正公祠堂记》、 《重修烟雨楼记》、 《重修泰兴县儒学记》等等,有些文章里提到泰州与兴化的关系: “海陵去吾兴百里而遥,风气习尚大相类也。士人尚廉耻之行,闾阎敦简朴之风,而人生其间,往往多寿”;提到高邮交通的发达: “夫邮四通九达之逵也,凡吴楚闽越转输筐篚之贾,朝觐聘问之使,南北交驰无虚晷”,至今,这些文读起来也很有趣味。
三是关心民事,“间或婆娑里社从三老问年穰匮”。尽管曾经贵为首辅,但归乡后李春芳很快融入民间,除了关注年岁丰歉之外,对地方的风俗教化也很重视。目睹当时兴化弃礼相凌、纵情自侈的奢靡现象,李春芳亲订《乡约事宜》,从婚嫁、丧礼、序齿、称呼、寿诞、相见、分资、柬帖等方面,订立了一些让乡人遵守的条款,希望能够 “回风俗之一端”。此外,兴化县志里还有李春芳赠送《杜氏通典》、《十三经注疏》、《性理》等书籍给县学的记载。“由状元为执政,冯京不愧乎科名;以宰相而养亲,王漙见容于当世。古称盛事,今乃兼之”,这是《归田敕》里对李春芳致仕的评价。王锡爵《太师李文定公传》里也对李春芳这种优游林泉、巢云终老、“不复知人间事”的生活态度很欣赏,认为李春芳“可谓功名成全,孤标寡耦矣”。
  李春芳(1510年—1584年4月18日),字子实,号石麓。南直隶扬州兴化(今江苏兴化)人,明朝内阁首辅,最初以善写青词得明世宗赏识。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万历十三年三月十九日(1585年4月18日)卒,赠太师,谥号文定。与严讷、郭朴、袁炜同有“青词宰相”之称。著有《贻安堂集》十卷。
  
  人物生平
  李春芳(1511年1月14日-1584年4月29日)南直隶扬州兴化(今江苏兴化)人,祖籍江苏句容,字子实,号石麓。生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卒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曾祖父李秀、祖父李旭、父李镗。嘉靖十年(1531)的举人,嘉靖二十六年(公元一五四七年)擢进士第一,以鼎甲第一成丁未科状元,授翰林学士,与张居正同科。隆庆二年七月至五年五月(1568年-1571年)任当朝首辅。经6次升迁,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为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拜相。

  到隆庆二年(1568),58岁的 李春芳继徐阶升任首辅,“累加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吏部尚书,改中极殿”(《明史》列传第81),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状元宰相。性恭谨,治谕平恕,时人比之—李时。才虽不及,清廉过之。
  明代嘉靖、 隆庆两朝的内阁争斗是激烈甚至血腥的,首辅夏言与 严嵩之间、严嵩与徐阶之间、徐阶与 高拱之间互相争斗,有的被抄家,有的被流放,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最初使李春芳萌生退意的,应该是他被卷入徐阶、高拱之间的漩涡之后。高拱一党的监察御史 齐康,弹劾首辅徐阶及次辅李春芳在内阁中狼狈为奸弄乱朝政。当年,李春芳两次乞休, 奏疏没有提齐康弹劾的事,只讲了 “亲老身衰”的两个理由:父母亲 “年并七十有七,景逼桑榆,命同风烛”;自己年龄也大,精力衰减, “目花生而莫辩,心血耗而善忘”,不能再承担内阁重务。 皇帝当然知道李春芳乞休的原因,当即下旨安慰挽留:“卿德望素著,年力未衰,朕方切倚任,用图治理,岂可遽求休退。宜即出供职,以副眷怀,不允所辞。”
  过了两年,李春芳又上疏乞休,这一次当是徐阶罢相他继任首辅之后,即明史中所指的 “始阶以人言罢,春芳叹曰: ‘徐公尚尔,我安能久?容旦夕乞身耳’”。奏疏中提出的理由是 “血疾陡作,不能供职”,左鼻几次衄血如注,医生认为“病起积劳,非旦夕可愈”,希望皇上能够“悯臣多疾,放归田里”。皇上派了太医诊治,仍然不允所求:“卿辅弼之臣,忠勤素著,朕所倚任,岂可以微疾辄求休致。宜用心调理,痊可即出供职。”
  李春芳最后比较集中地提出乞休,是在隆庆五年。当时 南京的给事中 王祯揣摩高拱的意图,上书指责李春芳 “亲已老而求去不力,弟改职而非分希恩”,是为 “不忠不孝”。李春芳在乞休奏疏中也提到: “臣果忠实乎果欺诈乎,皇上圣明内蕴,无微不照,自然辨察”,但 “忝居丞弼,既经丑诋,岂可复玷班行之首”,要求皇上将其“即日放归田里”。隆庆皇帝很快下旨挽留: “卿辅弼之臣,忠诚体国,朕所眷倚,岂可以人言辄求休致。宜即出安心供职。不允辞。”这一次李春芳铁了心,连续上了4封奏疏,弄得皇上很不耐烦: “卿昨具辞已有旨勉留,何又有此奏?”“机务繁重,方切倚毗,岂可坚于自遂。宜即出辅理,慎勿再辞。” “卿屡疏求退,已屡有旨慰留,宜体圣怀,勉出辅政,勿再固辞。”等到李春芳上了第5封奏疏,隆庆皇帝没有办法,只得下了一道《赐大学士李春芳归田敕》,“特从说请,用遂雅情”,并赐驰传遣官护行, “有司岁给舆隶八人,月馈官廪六石”。与嘉靖、隆庆两朝所有的首辅相比,李春芳的结局是最好的。
  万历十三年三月十九日(1585年4月18日)卒,谥文定。春芳与严讷、郭朴、袁炜同有“青词宰相”之称。著有《贻安堂集》十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http://baike.baidu.com/view/216395.htm
太详细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216395.html?wtp=tt

李春芳详细资料

李春芳,人物名,中国古代叫李春芳的著名人物是明代首辅李春芳。同时,本词条还介绍同名的明代官吏。现代叫李春芳的著名人物有医学家,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革命烈士,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等。

  李春芳(1511年-1585年4月18日)曾祖父李秀、祖父李旭、父李镗。嘉靖十年 明朝首辅——李春芳
(1531)的举人,嘉靖二十六年(公元一五四七年)擢进士第一,以鼎甲第一成丁未科状元,授翰林学士,与张居正同科。隆庆二年七月至五年五月(1568年-1571年)任当朝首辅。经6次升迁,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为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拜相。到隆庆二年(1568),58岁的李春芳继徐阶升任首辅,“累加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吏部尚书,改中极殿”(《明史》列传第81),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状元宰相。性恭谨,治谕平恕,时人比之—李时。才虽不及,清廉过之。万历十三年三月十九日(1585年4月18日)卒,谥文定。春芳与严讷、郭朴、袁炜同有“青词宰相”之称。著有《贻安堂集》十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编辑本段引退经过
  明代嘉靖、隆庆两朝的内阁争斗是激烈甚至血腥的,首辅夏言与严嵩之间、严嵩与徐阶之间、徐阶与高拱之间互相争斗,有的被抄家,有的被流放,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最初使李春芳萌生退意的,应该是他被卷入徐阶、高拱之间的漩涡之后。高拱一党的监察御史齐康,弹劾首辅徐阶及次辅李春芳在内阁中狼狈为奸弄乱朝政。当年,李春芳两次乞休,奏疏没有提齐康弹劾的事,只讲了 “亲老身衰”的两个理由:父母亲 “年并七十有七,景逼桑榆,命同风烛”;自己年龄也大,精力衰减, “目花生而莫辩,心血耗而善忘”,不能再承担内阁重务。皇帝当然知道李春芳乞休的原因,当即下旨安慰挽留:“卿德望素著,年力未衰,朕方切倚任,用图治理,岂可遽求休退。宜即出供职,以副眷怀,不允所辞。”   过了两年,李春芳又上疏乞休,这一次当是徐阶罢相他继任首辅之后,即明史中所指的 “始阶以人言罢,春芳叹曰: ‘徐公尚尔,我安能久?容旦夕乞身耳’”。奏疏中提出的理由是 “血疾陡作,不能供职”,左鼻几次衄血如注,医生认为 “病起积劳,非旦夕可愈”,希望皇上能够“悯臣多疾,放归田里”。皇上派了太医诊治,仍然不允所求: “卿辅弼之臣,忠勤素著,朕所倚任,岂可以微疾辄求休致。宜用心调理,痊可即出供职。”   李春芳最后比较集中地提出乞休,是在隆庆五年。当时南京的给事中王祯揣摩高拱的意图,上书指责李春芳 “亲已老而求去不力,弟改职而非分希恩”,是为 “不忠不孝”。李春芳在乞休奏疏中提到: “臣果忠实乎果欺诈乎,皇上圣明内蕴,无微不照,自然辨察”,但 “忝居丞弼,既经丑诋,岂可复玷班行之首”,要求皇上将其“即日放归田里”。隆庆皇帝很快下旨挽留: “卿辅弼之臣,忠诚体国,朕所眷倚,岂可以人言辄求休致。宜即出安心供职。不允辞。”这一次李春芳铁了心,连续上了4封奏疏,弄得皇上很不耐烦: “卿昨具辞已有旨勉留,何又有此奏?”“机务繁重,方切倚毗,岂可坚于自遂。宜即出辅理,慎勿再辞。” “卿屡疏求退,已屡有旨慰留,宜体圣怀,勉出辅政,勿再固辞。”等到李春芳上了第5封奏疏,隆庆皇帝没有办法,只得下了一道 《赐大学士李春芳归田敕》, “特从说请,用遂雅情”,并赐驰传遣官护行, “有司岁给舆隶八人,月馈官廪六石”。与嘉靖、隆庆两朝所有的首辅相比,李春芳的结局是最好的。
编辑本段引退生活
  万历年间的首辅王锡爵写的 《太师李文定公传》,记载了李春芳退休生活的几个方面:   一是奉亲养老,“公既归,则角巾私第,岁时伏腊,群诸子姓,绯衣蟒玉,奉觞尊人前寿。”归乡后,父母身体尚好,李春芳得以服侍将近十年,逢年过节或者父母生日,李春芳“率诸子姓次第上寿,二尊人顾而色喜”。隆庆皇帝颁给李春芳的《归田敕》里有一句“展至乐于家庭”,这一点李春芳做得很好。《明史》里也说:“春芳归,父母尚无恙,晨夕置酒食为乐,乡里艳之。”   二是交友论道, “从里中鸿生巨儒及诸后生讲论道艺”,与一些老朋友 “欢续旧游”。李春芳的 《贻安堂集》里有很多文章和诗歌反映出这样的交往,如 《夏日同诸会丈燕集墀石刘丈草堂》等。刘墀石就是宗臣 《报刘一丈书》中的刘一丈,宗臣的父亲宗周与李春芳是嘉靖二十六年的同年进士,交往也很多。此外,还有解宋、袁怀堂、陆西星等人, 《贻安堂集》以及 《兴化县新志》里都有提及。归乡后的十几年,李春芳还为兴化以及周边州县写了不少文章,如 《重修范文正公祠堂记》、 《重修烟雨楼记》、 《重修泰兴县儒学记》等等,有些文章里提到泰州与兴化的关系: “海陵去吾兴百里而遥,风气习尚大相类也。士人尚廉耻之行,闾阎敦简朴之风,而人生其间,往往多寿”;提到高邮交通的发达: “夫邮四通九达之逵也,凡吴楚闽越转输筐篚之贾,朝觐聘问之使,南北交驰无虚晷”,这些文章现在读起来也很有趣味。   三是关心民事,“间或婆娑里社从三老问年穰匮”。尽管曾经贵为首辅,但归乡后李春芳很快融入民间,除了关注年岁丰歉之外,对地方的风俗教化也很重视。目睹当时兴化弃礼相凌、纵情自侈的奢靡现象,李春芳亲订《乡约事宜》,从婚嫁、丧礼、序齿、称呼、寿诞、相见、分资、柬帖等方面,订立了一些让乡人遵守的条款,希望能够 “回风俗之一端”。此外,兴化县志里还有李春芳赠送《杜氏通典》、《十三经注疏》、《性理》等书籍给县学的记载。“由状元为执政,冯京不愧乎科名;以宰相而养亲,王漙见容于当世。古称盛事,今乃兼之”,这是《归田敕》里对李春芳致仕的评价。王锡爵《太师李文定公传》里也对李春芳这种优游林泉、巢云终老、“不复知人间事”的生活态度很欣赏,认为李春芳“可谓功名成全,孤标寡耦矣”。
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李春芳的后代繁衍成兴化望族,其孙李思诚官任礼部尚书,四世孙李滢尤邃于经学,五世孙李清担任刑科给事中,李清子李楠曾为孔尚任《桃花扇》作序,“子孙曾玄五世,男女数十百人,官至尚书、卿寺以及知府、知县者十数人,而布衣、诸生以诗文名于世者数人”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推出《话说吴承恩———〈西游记〉作者问题揭秘》一书,提出《西游记》的作者不是吴承恩,而是明嘉靖的“青词宰相”李春芳,目前史学界尚有争议。
编辑本段史籍记载
  《明史》【列传第八十一 李春芳传】   李春芳,字子实,扬州兴化人。嘉靖二十六年举进士第一,除修撰。简入西苑撰青词,大被帝眷,与侍读严讷超擢翰林学士。寻迁太常少卿,拜礼部右侍郎,俱兼学士,直西苑如故。佐理部事,进左侍郎,转吏部,代讷为礼部尚书。时宗室蕃衍,岁禄苦不继。春芳考故事,为书上之。诸吉凶大礼及岁时给赐,皆严为之制。帝嘉之,赐名《宗籓条例》。寻加太子太保。四十四年命兼武英殿大学士,与讷并参机务。世宗眷侍直诸臣厚,凡迁除皆出特旨。春芳自学士至柄政,凡六迁,未尝一由廷推。   春芳恭慎,不以势凌人。居政府持论平,不事操切,时人比之李时;其才力不及也,而廉洁过之。时徐阶为首辅,得君甚。春芳每事必推阶,阶亦雅重之。隆庆元年春,有诏修翔凤楼,春芳曰:「上新即位,而遽兴土木,可乎?」事遂止。   齐康之劾徐阶也,语侵春芳。春芳疏辨求去,帝慰留之。及代阶为首辅,益务以安静,称帝意。时同列者陈以勤、张居正。以勤端谨,而居正恃才凌物,视春芳蔑如也。始阶以人言罢,春芳叹曰:「徐公尚尔,我安能久?容旦夕乞身耳。」居正遽曰:「如此,庶保令名。」春芳愕然,三疏乞休,帝不允。既而赵贞吉入代以勤,刚而负气。及高拱再入直,凌春芳出其上,春芳不能与争,谨自饬而已。俺答款塞求封,春芳偕拱、居正即帝前决之。会贞吉为拱逐,拱益张,修阶故怨。春芳尝从容为阶解,拱益不悦。时春芳已累加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吏部尚书,改中极殿,度拱辈终不容己,两疏请归养,不允。南京给事中王祯希拱意,疏诋之,春芳求去益力。赐敕乘传,遣官护行,有司给夫廪如故事。阅一岁,拱复为居正所挤,几不免。而春芳归,父母尚无恙,晨夕置酒食为乐,乡里艳之。父母殁数年乃卒,年七十五,赠太师,谥文定。
本文标题: 如何评价明代嘉靖朝的李春芳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449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陈端生弹词《再生缘》中皇宫里的的"天香馆"在历史上有原型吗明末崇祯时期中国都有哪些科技人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