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答以及评价中国最后一届科举试题

发布时间: 2021-08-25 13:58:2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2

如何看待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公平吗?你是怎样看待科举考试的?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

如何回答以及评价中国最后一届科举试题

如何看待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公平吗?你是怎样看待科举考试的?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是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原来的目的是为了朝廷从社会上选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拔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时一种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出了大量人才,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数万,举人,秀才等更是不计其数。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够过五关斩六将,通过考试成进士者,并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步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

科举推动了了民间的读书风气,虽然是处于一般人的追名逐利,而不是对知识和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化普遍的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分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
科举制度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繁荣。知识分子经过层层考试与选拔,朝廷政府通过科举,保证了官员的来源,使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

但是,科举制度禁锢了人们思想。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科考日趋教条化,到了清代产生八股取士。禁锢了考生的思想。也导致了官场腐败,漏洞皆出。师门关系在官场拉帮结派,官官相护。
现如今,高考制度,也就相当于科考,让每一个不同身份的人,家境不一样的人,=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以至于改变生存命运。如今的我们要用冷静客观的眼光看待它,不是批判弊端,而是吸取经验,取长补短,毕竟它奠定了如今高考制度的基础。

科举考试对于贫民百姓而言是通往上一个阶级的机会,虽然这个科举考试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但是遇到个别欣赏学子的文笔,就有可能一朝入龙门。当然科举有利有弊,有很多的学子为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而走人情、走关系、贿赂考官,这样选出来的学子不堪重任。
刚出现的时候肯定是公平的,可惜人都是会变的,慢慢就不公平了。我觉得科举考试挺公平,不过后来用八股文考试的时候我觉得不好,因为八股文基本都是固定的格式,根本不能看出一个人的态度,我觉得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官场吸纳新鲜的血液,人们感觉都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真的影响国家发展。
我觉得在当时那个时代,科举考试算是公平的一种制度了,它打破了原来以门第选官的制度,给了寒门子弟一条出路,至少可以通过读书考试入朝为官,还能提升官员的文化素质。但是科举考试也容易束缚人们的思想,毕竟考试内容都是四书五经范畴,所以我觉得客观看待,科举考试应该是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
古代的科举考试非常难,这个从范进中举就能知道,范进是考了20年才考上了乡试。考试时间久,考试的内容多造成了考试难度大。在古代,因为没有机器审核,都是由人来进行审核的,且基本上都是诗书礼乐等书,所以个人主观性特别强。因此考试的时候,如果监考官审题者是喜欢你这类作品的,那么自然通过率就高,反之则低。

如何回答以及评价中国最后一届科举试题

中国最后一位状元,河北籍考生刘春霖

刘春霖会试文选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失论

天下之患无常处也、惟善谋国者、规天下大势之所趋、揆时度务、有以制其偏倚之端、则不至于变起而不可救。夫立国之初、每鉴前代得失、以定一朝之制、时势所迫、出於不得不然、非能使子孙世守以维万世之安也。嗣世之主、昧于时变、因循荒怠、不思所以持之、欲无中于祸败、岂可得哉。吾尝综观前史、历代内外轻重之际、得失之故、有由然也。夫天子建国、居中驭外、大抵据形胜以临天下、而操纵进退自相维系、是以四方顺轨而下无觊觎、使非集权於中枢、久之必有拥兵坐大而睥睨奸命、适召天下数世之患。然使国家不寄阃於四方、则朝廷又孤立无援、势必至奸臣内擅而外无所忌。此千古以来祸机倚伏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昔周有天下、诸侯裂土握强兵、而拥列城者星罗环拱。降及衰、周天子守府、然而绵延五百余年、从无权奸篡夺之祸、惧诸侯也。然自春秋以降至於战国、诸侯放恣、益不知有周室、天子徒拥空名於上、而卒灭於秦。唐有天下、行府兵之制、沿边置节度府、天下劲旅布处四方。突厥吐蕃之寇、天宝灵武之乱、皆资外兵扶翼而不遽亡。即以仇士良之威暴、而昭义一表、乃震惧不敢复肆、其制可谓善矣。然自安史之后,藩镇外擅,更为乖逆、至合纵以抗天子。飚驰云扰、终唐之世、其祸不解。凡此皆外重内轻、其失至於负隅怙强、朝廷不能制也。

秦始皇惩周末之弊、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关中、自以为万世有天下矣。然外无信臣精卒以制其内、赵高一薰腐之余、遂得以把持大柄、玩孺子於股掌之上、天下熟视而不敢校。及陈胜吴广之徒起、奋梃大呼、天下弗能御也。魏文帝侵削诸侯、有同幽絷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其势固莫能为乱也。然再传而后微弱益甚、司马氏父子遂攘其臂而夺之。此又外轻内重、其失由於国无外援,故左右敢为乱逆而不顾也。且非独周唐秦魏然也。汉惩秦弊、广建亲藩、不旋踵而反者九起、其后复有七国之变。武帝离裂大国以弱枝叶、未几王莽崛起、公移汉祚。宋惩唐季五代之乱、杯酒而释兵权、务用文臣以柔其国、卒有靖康之祸。明惩宋室之孱弱、大封支庶、而靖难之师猝起而莫救。若此者皆所谓更相惩戒以就一偏之利、故其祸循环而不可解也。

虽然立国之初、固不能逆睹后日之害而预防之也。防一害必更有一害以中之、出於所防之外。惟嗣主深虑、知化规天下大势之所趋、因时制变以持之、使害未形而势已转、庶天下可久安长治、而无倾覆之忧。不然使周无夷王之下堂、幽王之东迁、秦无二世之昏虐、魏无齐王之幼暗、唐无代宗德宗之姑息、则其祸乱亦未必遽至於是也。

贾生有言、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如因四朝之乱弱、而归咎其祖宗立国 初制之不善、则天下岂有无弊之法哉。

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吾尝读贾谊新书、观其上书文帝、请试以属国之官以主匈奴、当挟五饵三表之说、系单于之颈而致其命。其所谓三表、则曰爱人之状、好人之技、仁道也、信为大操、常义也、爱好有实、已诺可期、十死一生、彼将必至。至所谓五饵、不过娱其耳目口腹、以丧其心志而已。呜乎、若三表者、尚不失圣王柔远之旨。至若五饵、则未尝不怪其计之陋也。夫天子主中夏控制百夷、自有强国芘民之道。善治国者、不能必敌之可胜而能为必不可胜、使强邻黠敌闻风夺气、凛然而不敢犯、则天下安矣。若导人於淫靡之事、以乘其敝而取之、此所谓穿窬之智也、岂王者自强之大计乎。及吾读汉书贾谊传、则於五饵三表之说削而不书、犹复深讥其疏、以垂戒后世。於是乃叹班氏之书、其去取为至精、而其识为至远也。或曰,昔秦穆公患戎臣由余之贤,遗戎王以女乐二八、以间疏其君臣、卒得由余而霸西戎。单于好汉、缯絮食物、中行说戒之曰、今单于变俗好汉物、汉物不过什二、则匈奴尽归於汉矣。执是以观谊之说、未尝不效。然吾以谓穆公之霸在增修国政、国势既固则外交之术无往而不宜、且其时天下方以诈力相高、而秦又介居戎狄、行其狡黠之计以取利一时可也。若匈奴之在汉、窃谓虽好汉物亦不至遽即於靡弱。何也、匈奴界处北陲、刚猛忿鸷出於天性、岂独其习俗使然哉。设汉不自谋所以御侮之方、而专务出美善之物以疲人之国、吾恐财产耗竭而边郡之寇掠自若也。或曰、后世文明之国、有以奇技淫巧之物输入异国、以陷溺其心思、而汨没其志气者、汉何不可施之於匈奴乎。曰、此正文明进化之机也、好其物则必艳其术、艳其术则必学其学。夫使举国群趋於文明之学、适足以增其国力而已矣。汉代之文明、匈奴所不及也。使由爱好汉物而因以渐求文章礼乐伦常之盛、则魏孝文帝之业不难遽见於西汉之世也、岂足以敝其国哉。故吾谓御侮之道、惟当力求所以强国芘民之术、使国家安如磐石、炽如焱火、自能令单于远遁而边尘不惊。若贾生之说、虽时或有效、何足取哉。此班氏所为良史欤。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天下之患莫甚於不权时势、而务博宽大之名。国家当疲玩不振之秋、内忧外患、其势岌岌不可终日。而朝野方酣嬉而为偷惰之谋、不有以震厉之、则弛者不可复张、而天下终於不救。虽申商之术、儒者弗道、然时势所值、激於不得不然、善为国者必不敢因循顾忌、而贻天下以不测之患。如猛烈之药、虽非所以养生、然遇沈痼之疾 则固非此不能起也。诸葛武侯承刘璋之后、王荆公当北宋之衰、皆所谓处积弱积弛之余、非用申商之术莫能治也。然武侯用之、功润一方、吏民衔感。荆公用之、毒乱天下、而诟病至今者。何哉、武侯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荆公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也。何以知其然也、史称武侯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又曰、终於邦域之内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然则后之治国者、必先有武侯之心、而后可以行申商之术、苟徒窃其似而无侧怛之诚,以贯之必流为残忍刻薄而无疑。王荆公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深见天下蔽於积习、非执法坚定必为群议所挠、而又虑申商之学不足以服朝野之心、乃讳言其名、而阴托周礼以为说。然则荆公非误会周礼、乃附会周礼耳。其所以附会周礼者、非真有取於古。逆知在廷诸臣、必将斥为申商术非先王之法、而因托为先王之政以间执其口、卒之攻者自攻、而讳无可讳、乃专务以意气相遌以博一日之胜、同己者进、异己者斥、使小人揣摩迎合得行乎其间。而新法乃适以毒乱天下、为世大诟。嗟乎。行政非人、虽有良法美意、亦足以为害。故程子曰、有关雎麟趾之意、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也。夫武侯与荆公其所用之术无以远过、然其成败功罪悬绝若此、非独其心术不同、亦其所遭遇使然也。武侯则匡辅之者多俊才、荆公则排击之者多君子、然此固不特荆公之不幸、亦宋室之不幸欤。

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环地球而国者以数十计、其盛衰存亡之数不一端、而大原必起於教育、故学堂者东西各国之所同重也。学堂之设,大旨有三、曰陶铸国民、曰造就人才、曰振兴实业、三者不可偏废。而立学者必自度其国家之性质、以为缓急之端。今中国因积弱之弊,欲以学战与列强竞存、则必以陶铸国民为第一要义。何者、国民之资格不成、则国不可立。虽有人才、可以为我用、亦可为人用。虽有实业、可以为我有、亦可为人有。所谓国民者、有善良之德,有忠爱之心、有自养之技能、有必需之知识。知此身与国家之关系、对国家之义务、以一身为国家所公有而不敢自私、以一身为国家所独有而不敢媚外。凡为国家之敌者、虽有圣哲,亦必竭其才力以与之抗、至於粉身绝脰而不悔、终不肯以毛发利益让之於人。以此资格教成全国之民、虽有强邻悍族、亦将敛步夺气而敢犯、然后人才可兴、实业可振也。中国以重文轻武之故,民气靡弱偷惰、谋私利不谋公益、无善良之德、视国事不干己事、无忠爱之心、专事分利、无自养之技能、末习溥通、无必需之知识。稍有解外国语言而习其事者、则相与服属外人而为之伥。於此而欲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不亦难乎。方今欲建学校以图富强、非鼓其特立之精神不足以挽回积习。日本与我同处亚东、其弊亦在致相类、今一变而跻於列强之次者、亦以重尚武之精神也。夫今日人才销乏可谓极矣,政治废弛、法律繁乱、财政竭蹶、外交失误、则设专门以储才固当务之急矣。然窃谓即有人才而庶政亦不能善。何也,一人修之、百人挠之、其势必不能胜。古之立国、惟恃有二三豪杰。今之立国、则恃有全国之国民。不然、愚民百万谓之无民、以与文明诸大国争衡、虽有英雄、岂能措其手哉。至於农工之业、拘守故辙、商矿之利、见夺外人。以中国人力之勤,物产之博、苟分设各学致富之道、尤可跷足而待。然兴一事必招洋股、创一利适资他族、皆其民无特立之质,故利未兴而害乘之矣。由是以观、则知必养成完备之国民、然后人才为我国之人才、非他国之人才、实业为我国之实业,非异国之实业。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尝以独立自尊一语为教育最大纲领、其即此意
也欤。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自古帝王之治、圣贤之道、不外一中。中者、举天下万世所宜视为标准者也。然芸芸之众、率恭然不能自立。而豪杰奇逸之士则又不免矫持太过、而不能以大中为归。即中矣、而卒不能历久不渝、贯始终而如一,则物俗为之累也。惟君子能祛物欲之累、介然有以自持、此其所以难能可贵欤。夫子答子路之问强、而复进之於君子有曰、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信哉、其能强也。且吾尝见天下之变、所以挠吾中立者多矣。

凡夫祸乱之萌、必先挟一近是之词以为煽惑人心之计、一二见微之士或能逆知其妄、耿耿自立而不陷其樊。设於此而复有巨诈雄奸、别树一帜以相抵抗、其所以攻击彼党而发其逆谋者、适与己见若合符节、则不觉沛然从之而无复疑及乎。势焰已成、徒党已众、而阴谋渐露、其狂悖乃更有甚焉。至此虽觉悟、愤悔而已。失身其中、噬脐无及。

自古以来忠义慷慨之士、不能卒守中立者、往往如此也。君子则不然、其识足以鉴别天下之是非、灼然如黑白之不可乱。其力足以措拄狂澜之横决、屹然如砥柱之不可摇。当举世昏昧之秋、尝倡为非常之说、以冀弭百世之患。迨吾谋不用而卒归於败、然后天下服其先觉、纷纷并起、窃其绪论、横议放言。而奇邪诡辩之徒、思乘时以售其奸、乃托君子之言、以保国救时悚动天下。而君子於此反退然中处、若无以异於常人。及其邪说一败,为世大僇,而君子不与其祸。时势迁流相激、世变万端、君予以一身卓立其中、凝然若出於无事。天下方惊骇怪叹以为神奇、而岂知其素所树立者固如是哉。夫惟有定识以烛於几、先有定力以持於局外、然后甘言好诃不足以诱之、群疑众谤不足以动之、权谋诡术不足以误之、祸福利害不足以乱之。而要其本原、在能取物欲之私而胜之也。故曰自胜之谓强。

刘春霖参加的会试共进行了三场。

本房原荐批 :
第一场 论古有识、思力沉挚、笔情清矫、纵横出没、变化从心。
第二场 熟悉洋势、言之凿凿、词意透辟。
第三场 议论驰骋、茹古涵今。

文明堂原中批:
第一场 纵横离合、跌宕昭彰、是能得古文义法者。首二三艺最胜、余亦妥惬。
第二场 首艺有精透语、余亦能切实指陈。
第三场 飞词骋辩、思议不庸。

在这最后一届科举考试中,前三名中,除刘春霖中状元后,朱汝珍、商衍鎏,分中二、三甲。

对于科举制度的批判本就不在于题目,而在与答案。

考科举也并不是对于四书五经各朝疏义都能够研究透彻举一反三就能够考上的,而是需要揣测当今朝廷,甚至是主考官所属派系对于这些问题的态度是怎样的。

如果答案和现统治者群体的意识形态以及主流价值观相悖的,不利于统治者统治的,就算能够答出花来,哪怕对于国家对于百姓再有好处,哪怕能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也不会录取。

各种专制统治选拔人才第一要素应该都是能够拥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其次才是是否有才能。

中国最后一位状元试卷曝光,为什么字迹让现代人汗颜?

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最高级别考试——殿试的第一名。科举制度诞生于隋朝,一直持续到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废止,期间一共经历了1300多年。据统计,在这1300多年间,一共产生了649位科举状元。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科举状元名叫刘春霖,他是在光绪三十年(1904)考中状元的。刘春霖当年殿试的答卷被保存了下来,这份殿试答卷的字迹非常清秀,很多人看过之后都自叹不如。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流程颇为复杂,学子们先要通过所在县、府的考试,取得秀才身份后才有资格参加省里面组织的乡试。通过乡试考试的秀才称为举人,在考取举人之后才有资格参加朝廷组织的每三年一次的会试。会试在京城开考,是由礼部组织的,通过会试考核的学子被称为贡士。贡士也可以视为准进士,贡士们只要再参加皇帝亲自考核的殿试,就能取得进士身份了。殿试主要是皇帝给这些贡士定名次,最终会产生三个档次的进士,其中一甲进士有三名,也就是平常大家说的状元,榜眼,探花三人;二甲进士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进士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可想而知在古代,一位学子要想考上状元,其难度是非常之大。

刘春霖是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考上状元的,也就是殿试的第一名。此后,清政府没有再举办过科举考试,所以刘春霖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科举状元。刘春霖是清末直隶人士,家境贫寒,刘春霖自幼聪慧,学习刻苦,32岁的时候考中状元。在考中状元后的第二年,刘春霖被清政府派到日本留学。民国时期,刘春霖曾被袁世凯等人聘到政府中担任过一些职务。后来,刘春霖目睹了民国时期军阀混战以及内斗的腐败局面,毅然选择辞官归隐。

刘春霖不仅书读得好,而且还是中国近代的一位著名书法家和书画家。林春霖的书法造诣很高,擅长隶书,楷书,行书等各种字体,尤以楷书造诣最高。刘春霖当年参加殿试的那份答卷被保存了下来,从图片上看,刘春霖的这份答卷是以馆阁体书法书写的,馆阁体是明清时期规定的科举考试字体。从这份答卷中还可以看出,刘春霖的楷书字体圆匀平正,娟秀端庄,很有大师风范,确实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也难怪很多人在看了刘春霖的这份殿试答卷后,自叹不如,直呼汗颜。

刘春霖当年能考上状元,其实也是有偶然性的。起初阅卷官们初步定的状元是广东人朱汝珍,但是慈禧太后看到朱汝珍这个名字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好感,反而有一些反感。最终起初第二名的考生刘春霖就被慈禧太后定为第一名(状元)。据说慈禧太后很喜欢刘春霖这个名字,她认为这个名字很吉祥,能给屡屡受挫的清廷带来一场及时雨。

随着人们参加工作,越来越多的使用电脑和手机,不少人写下的汉字,恐怕都让人不敢恭维,而中国古代社会上的最后一位状元,他当场写下的一份试卷,可能要让不少人汗颜了,和书法家进行精心准备后写下的作品,几乎没有任何的差别,他的名字叫做刘春霖,在后来,也果然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书画家。


1872年,刘春霖出生在了中国直隶省河间府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父亲在济南保定的府衙当差,过着勉强能够裹腹的日子,因为生活苦难,刘春霖六岁的时候也被送回了老家,靠哥嫂抚养,并且进入私塾读书,从小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得到了老师的喜爱,并且参加科考之后,连斩头名,1904年,是清朝最后一次举行科举考试的时间,42岁的刘春霖也顺利的搭上了末班车,成为了钦点的状元。


而刘春霖能够得到状元,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按照科举惯例,殿试的主考大臣会将文章优劣经过先一批的挑选,将其好坏按照名次排列,而统治者只要点个头走个过场就行了,原本是光绪皇帝负责这一件事情,但是权力的最高执掌者慈禧太后,因为就要过70大寿,想从科举当中得到一点好彩头,因此决定亲自审卷。


当主考大臣将卷试卷交给慈禧“钦定”的时候,开卷内定的第一名,则是一个叫做朱汝珍的人。朱汝珍也是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然而他的运气实在是差了一点,原来朱汝珍擅长写粗笔楷书,而慈禧却喜欢清淡的字体,看后连连摇头。而朱汝珍的名字也犯了太后的忌讳,期间的“珍”字,不由得让她想起了自己厌恶的光绪皇帝妃子珍妃,再抬头一看他的籍贯,竟然是广东……


这可是因让老佛爷闹心的去处,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还有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可都是出自广东呢!因此心中不爽的慈禧,直接跳过了朱汝珍,翻到了刘春霖的试卷,这让慈禧高兴起来,“春霖”二字就是祥瑞,象征着“久旱逢甘霖”,而刘春霖本人的书法,更是端庄秀丽,让人赏心悦目,就这样,慈禧拍板钉钉,将刘春霖划为了头名。


当时的殿试试卷,是经过严格保密的,不过随着清王朝的倒塌,这份卷子在考试后也被人们所找到。不少人纷纷惊叹刘的工整和用心。后来的刘春霖干嘛去了呢?他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后来又来到日本法政大学留学,归国后担任福建提学使等职务。

刘春霖的书法也在这一段时间出了名,他的笔力清秀刚劲,深得世人推崇,上门索字者可以说是络绎不绝。在辛亥革命后,刘春霖开始隐居家中,他曾经一度出仕于袁世凯政府,代表徐世昌到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并因此名噪一时。


而后来的刘春霖,也保有了自己的尊严和骨气,对国家大事异常关心的他,曾经受到日本人以溥仪名义的邀请,被许以伪满洲教育部部长的职务,受到了刘的严词拒绝,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多次邀请定居在北京的刘出任“北平市市长”等职务,他都坚持不就任,最终刘春霖在1944年与世长辞,享年77岁。

他的字迹非常工整秀丽,不少人纷纷惊叹他的工整和用心。 他获得状元后,在哪一段时间非常出名,他的笔力清秀刚劲,深得世人推崇,上门索字者可以说是络绎不绝。现代人练习毛笔字的少之又少,生活中也很少用笔了,和他相比当然汗颜。
因为他写的字太好了,不仅工整,而且美观,所以说令现代人汗颜。
首先,字迹干净,没有杂七杂八的连笔,其次,卷面整洁,没有墨迹,干净整洁,最后,工整啊,横是横竖是竖,正儿八经的小楷,现在的人写的出来吗?
本文标题: 如何回答以及评价中国最后一届科举试题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418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两个月大的兔崽子吃完草就这么躺着了,请问是不舒服吗痛风是否真的与经常食用肉汤这种富含嘌呤的食物有关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