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文科生去古代参加科举,中举概率有多大

发布时间: 2021-08-17 13:59:4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7

古代科举到底有多难?中举对于寒门子弟有什么意义?古代科举考试的难度不是一点点,他们要想顺利的参加考试,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一、考...

现在的文科生去古代参加科举,中举概率有多大

古代科举到底有多难?中举对于寒门子弟有什么意义?

古代科举考试的难度不是一点点,他们要想顺利的参加考试,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一、考试道路的艰辛

在古代,想要参加科举考试不是简单的事,因为科举考试的地点首先就不在自己家门口,而是在大老远的北边。要是考生顺利中举了,那高兴之余还得为接下来的长途跋涉而烦恼。更何况古代的交通并不是很发达,大部分考生只能直接步行或者坐船去参加考试,其中就得耗费大量的时间在路上,所以考生们得知自己中举后,第一时间就是要准备准备上路了。

二、缺少考试经费

其次,考生还特别容易缺乏考试经费,特别是寒门子弟。虽然在考完试以后当地的父母官会给一些考试经费给考生,但是长路漫漫,这些考试经费并不能使他们坚持到考试的地方,因此有些考生会在经费不够的时候写写字画出售,以贴补经费不足。而对于那些实在家境贫寒,自己又没什么本事的考生来说,一般中途可能就放弃进京赶考了。

三、考试人数众多

另外,科举考试的难度也并非易事。尽管考生们只需要熟读四书五经,但是他们也需要自己发挥自己的才华,才能在考场上写出出彩的文章,从而被考官注意到。另外我们也知道,参与科举考试的人并不在少数,如果你的才华不足匹敌其他人,那么也很容易直接落榜。

然而尽管科举考试困难重重,但要是考生们一旦发挥出色,那么就是出人头地的好机会。尤其是对于那些出生寒门的子弟来说,如果考不了试,他们就只能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而要是一旦中举,那么就意味着他们从此以后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好生活了,因此科举考试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古代考科举的步骤:秀才、举人、进士,大致就跟我们现在的考大学、成为正处级干部、当上县长或者县长以上的官职,所以说太难了。对于寒门子弟来说,中举之后可以说就是飞上枝头当凤凰了,前途光明。
古代的科举是比较难的,跟我们现在的高考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差异,要比我们现在的高考难的更多,因为最后能考取的只有几个人而已。中举对于寒门子弟是非常大的意义,可以让他们摆脱原有的家庭,可以当官。
可谓是难于上青天,而中举对于古代寒门子弟的影响就好比被锦鲤附身,从此以后摆脱了穷苦的命运。古代有这样的说法,寒窗苦读十年之久也只是在科举考试之中命悬一线的赌注,古代的科举不仅仅是对成绩和学识的要求,还对起步条件有很大的要求,所以贫苦孩子出身的古代人往往是没有办法承担高负荷的读书费用的,这就撤掉了一部分人。而且读书多年,可能年纪老大才中举,可以参考《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一朝中举已经年华不再。古代人明知科考困难却依旧“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正是体现了科举的难度和对寒门子弟重要的意义。
古代科举制是层层选拔的制度,是从地方一步一步考到中央的,中举需要经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6个等级的考试,一旦中举,意味着走上了仕途,可以入朝为官,可以食俸禄,有身份有地位。

如果让现代人去考科举,会有古人厉害吗?

如果现代还实行科举制,会有古人厉害吗?

如果让现代人去考科举,一定会比古人厉害。古代经济文化方面的实力远远落后于现代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人们的眼界也比较狭窄,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他们所了解的世界远没有现代人了解的多。古人的思想会受一定的限制,但现代人眼界十分开阔,他们会让思维发散,答起题来就会得心应手很多。

古人在准备科举考试的时候,手边的资料极为单一,他们只有各种各样的卷轴,闲时翻一翻背一背,只能靠书本上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见识,在考试的过程中完全引用书本上的答案,并不会过多考虑题目以外的衍生知识。现代人就不一样了,他们生活在科技发达的社会,不仅有分门别类的书籍供他们参考,还有丰富多彩的电子设备供他们查阅书本以外的资料,极为方便。现代的硬件设施比古代要多很多,人们有充足的精力去进行实践,这比光啃着书本学习强很多。

在思想方面,现代人也略胜一筹。在古代受到一系列政策的约束,人们的思想往往会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让思维发散,这是最可惜的一点。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现代人的思想越来越成熟,考虑的问题也越来越全面,会顺应时代的发展靠自己聪明的头脑发明一些先进的工具,他们的眼界很高,动手能力也很强,让他们参加科举考试,就会轻而易举地取得好成绩。

现代人凭借自己专业的知识素养和过硬的技术能力,在科举考试上一定能大展宏图。显然,古人在这方面并不如他们,这得归功于多年来社会协调有序的发展。

没有,因为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这一个出人投地的机会,而且选的人是寥寥无几,应该比现在难多了。
没有,就算是那些普通文科生让他们参加唐宋元明清的科举考试,估计也名落孙山,据说目前国内文史方面的博士回到过去也就勉强考个秀才。
如果让现代人去考科举可能没有古代人厉害,古代人从开始走科举这条路开始都是在学习,而且学的内容是跟现代有所不一样的,所以还是古人厉害点。
如果让现代人去考科举,现代人会比古人更会变通,会找很多关于科考内容相关的东西来背诵备考,所以还是现代人更厉害点。

科举考试历史上中状元的概率多大

这根本不是概率的问题 考中状元非常难 既要会做书生文章 又能有治国的才能 所以绝非后天努力就能成为状元 张居正 纪晓岚 李鸿章 这些人都是牛人吧 但没有一个是状元 科举考试三年一次 每次只有一位状元
严格意义上来讲是非常难的。就一层层选拔来说,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规定,但除了考试的题目难度外,像主考官是家中亲族要避嫌延考,有父母过世要守孝期等等的客观条件。如果最后到了殿试,就更要谨慎,因为是皇帝亲自阅卷,不能犯忌讳,不能字迹不工整,应该行文流畅,而且这时候题目应该很难,再加上竞争一定激烈,状元只有一位,所以概率很小。

古代科举秀才,举人,进士一次录取几人?

我知道每次录取的名额不一样,大概是多少。
在科举考试中竞争最激烈的是乡试,因此实行乡试中举分省定额制,洪武三年(1370年)规定乡试中举名额为:直隶(今南京)100人,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北平、福建、江西、浙江、湖广等省各40人,广东、广西各25人,总计470人。明宗景泰七年(1456年),各省录取举人的定额为:北直隶(今北京)、南直隶(今南京)各135,江西95,浙江、福建各90,湖广、广东各85,河南80,山东75,四川70,陕西、山西65,广西55,云南30。此后一直到明末,各省举额沿用此数,只有云南逐步递增从40、45增至50名。后来贵州举额从云南分出来,云南45,贵州增至30。明代分省定额的依据是各省总人口数与上年的考生数(按1/30来确定举额),力求地区之间名额分配公平,避免引发民族矛盾与社会骚乱。

清朝沿袭明朝的乡试分省配额制的同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又进一步完善了录取制度。较明代更为具体,在确定各省举额时综合考虑该省的人口总数、考生总数、贡赋情况、教育发达程度以及边疆少数民族等多种因素。如乾隆九年(1744年)规定:“直隶、江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广为大省,准其每举人一名,录送科举八十名;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广东为中省,每举人一名,录送科举六十名,广西、云南、贵州为小省,每举一人,录送科举五十名。”经过综合考虑与计算,乾隆年间各省乡试举额分配情况如下:
清朝前期乡试分省定额录取情况表

省份 直隶 江南 浙江 江西 湖广 福建 山东 河南 山西 广东 陕甘 四川 广西 云南 贵州
举人名额 102 114 94 94 93 85 69 71 60 72 61 60 45 54 40
科试人数 8160 9152 7520 7520 7440 6800 4140 4240 3600 4320 3660 3660 2250 2700 2000
文化发达地区录取率明显低于相对落后地区,这样规定举额和录取比例,旨在保持录取的区域公平。
这个,太难了。我反正算不出来。
光是进士就可能一次有好几百人。举人到进士,淘汰率奇高,只怕高于90%。而秀才就更不用说了。

古代考中进士有多难,中举对于秀才们意味着什么?

全国考试前二百名,而且这个考试还和现在不一样,现在是一批一批的同龄人进行比较,而科举是无论哪个年龄段都一起考,所以能考中的人真的很厉害,一旦考中了就是板上钉钉的朝廷命官了,所以像《范进中举》里面那样考中被称为文曲星下凡的不为过。而且不单论考试难度,普通人想要考中进士还有很多限制条件。

一、寒门出贵子

直接说穷人吧,古时候穷人多还是有点代表性的,不过寒门真难出贵子,其实就书本费这一关就能拦下百分之九十的穷人,不过既然题目中从秀才开始,咱们也从秀才开始,其实秀才是最难熬的一段时间,不上不下的情况会让这些人很难受,如果打算向上进不了官场,也没有足够的资源让他们读书,如果只读书的话甚至都活不下去,但是让这些秀才下地干活或者做点小买卖,他们是肯定不会干的,所以这些秀才只能饿着,因此才会总有人说秀才的穷酸气大

二、梦想还是面包

秀才向上考是举人,虽然名义上只要考中了举人就能做官,但是寒门没钱打点不了关系,所以虽然条件有所改善但是只能继续受穷,如果不想受穷可以利用举人的身份在衙役做个小的文职,但是科举考试的路就断了,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文人就断在了这一步。

二、最后还得看脸

最后这些人想要继续参加会试的,而在会试结束之后全国就剩下几百个人了,再排除一些关系户名额剩的的就更少了。到了殿试是鲤鱼跃龙门的一关,可是这一关需要的不是文采而是运气,其实水平都差不多了,所以很多时候都是皇上看谁长得顺眼就命谁为状元、探花,尤其是探花一度是美男子的代称。

古代的进士相当于现在的每个省份高考的状元,比状元更难,因为他是不限制年龄的,古代秀才中举意味着能够改变秀才的生活,从此走上仕途。
古代的科考难度很大,因为这场考试不仅仅只是同龄人之间的,其次科举考试对普通百姓还有很多限制。而且,在那个年代,科举多是寒门学子改变一生的途径,因为一旦中举,对于秀才们而言就已经是当朝官员了。
古代考中进士是非常难的,因为需要寒窗苦读很多年,并且是所有的考生一起考试,才选出几人而已。中举对于秀才们意味着可以飞黄腾达,可以报效国家。
古代的科举考试可以说是普通人改变出身、机遇的唯一渠道,中秀才难度不亚于如今的研究生考试 。不过一旦中举,意味着从此就是鲤跃龙门,不仅可以光宗耀祖,而且顺理成章踏上仕途。
本文标题: 现在的文科生去古代参加科举,中举概率有多大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341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反驳中世纪教会控制民众思想所以中世纪就是黑暗的宋粉是朝代粉中最奇葩的一支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