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类似于徐福没有出海、希特勒假死脱身这样的惊天大逆转

发布时间: 2021-07-25 21:58:1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9

汉朝时代的造船航海技术如何?有没有比较出名的例子?关于汉朝的航海技术,包括海上丝绸之路。汉代的造船业已经非常发达。据古籍记载和对...

历史上有哪些类似于徐福没有出海、希特勒假死脱身这样的惊天大逆转

汉朝时代的造船航海技术如何?有没有比较出名的例子?

关于汉朝的航海技术,包括海上丝绸之路。
汉代的造船业已经非常发达。据古籍记载和对现代出土的汉代船模的研究,可知汉代已能根据不同的用途和需要造成各种类型的船,有客船、货船、战船等。客船中又有官船、民船;民船中又有舸、艑、艇、扁舟、轻舟、舲舟、舫舟等。战船有很多是从民用船只发展而来的。战船比民船的制造要求要高得多。战船的结构、性能的要求都很高,首先要坚固,能防御敌人的进攻,还要有攻击性,要配备能进攻的武器,还要求速度,更要灵活,进退自如。所以战船代表了当时的造船能力和技术水平。战船也有很多种类,如戈船、桥船、斗舰、艨艟〔méngchōng蒙冲〕、楼船等。

汉代我国造船技术已经成熟。最能说明汉代造船技术高超的是“楼船”。楼船是水军的代称,也是对战船的通称,如把水兵称为楼船卒、楼船士,水军将校称为楼船将军、楼船校尉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下令在长安城西南挖建了方圆40里的昆明池,在池中建造楼船。船上能起高楼,所以叫楼船。这是汉代重要的战船船型。楼船秦时已有,汉代时,其规模、形制均较秦时大得多,它的大量出现是汉代造船业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是时,越欲与汉用船战逐,乃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造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楼船体势高大,上面有三个楼层,第一层叫“庐”,“像庐舍也”;第二层,即“其上重宝曰飞庐,在上,故曰飞也”;第三层,“又在上曰爵(雀)室,于中候望之如鸟雀之警示也”(刘熙《释名》)。庐、飞庐、雀室,这三层每层都有防御敌人弓箭矢石进攻的女墙,女墙上开有射击的窗口,为了防御敌人的刀枪火攻,有时船上还蒙上皮革等物。楼船上设备齐全,已使用纤绳、楫、橹、帆等行驶工具。楼船的四周还插满战旗,威武雄壮。有时,昆明池中有近百艘高大的楼船。汉代,一次战役就能出动楼船200O多艘,水军20万人。作战时,舰队配备有各种作战船只。位于最前列的战船叫“先登”;还有狭而长的冲击敌船的战船“艨艟”;有又轻又快如奔马的赤色快船叫“赤马”;此外,有上下都用双层板的叫“槛”,四面设板防御矢石,其内如牢槛的重武装船。还有主力战舰露栈、冒突、戈船等等。楼船、戈船都是大战船,都在500斛以上,船上还有小屋,叫“斥候”,以观察敌人进退。300斛的叫“■”。200斛以下叫艇,其行径梃,一人所行也。还有“艆■”与“■”(■)等都是航海大船。此外还有更大的船,如豫章大舡〔xiāng乡,又读chuān船〕上面起宫殿,可载万人。“万人”也许太夸张了。即使载“千人”,载重量也已达90—100吨了。

汉代造船的数量很多。当时所造的船是以长度“丈”来计算的,有些大商人一家就有船1000丈。

从考古发掘中也可证明汉代造船业的发达和造船技术的先进。1973—1974年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上西汉墓中出土了木质船模,长71厘米,中部最宽处为10.5厘米,头部较窄,尾部稍宽,底部平坦呈梭形,两端呈流线型上翘。与船模同时出土的木简中也有记载舟船的资料。

1951—1952年,在长沙发掘的西汉203号墓中发现一只两头小、中间大,船形狭长的船模,有16支划桨,船模两侧边沿及首尾甲板上都有规则的钉眼。说明这种船已采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钉接技术了。

1955年,在广州郊外的东汉墓椁中出土了一只陶制船模,船分前中后三舱,舱上都有盖顶,船首两旁有桨架三根,船舱有横架梁橹八根,船的两侧设有撑篙用的边走道,有舵锚,是一只有部分甲板的中型内河客货船。

1975年在广州发掘出一处规模巨大的古代造船工场遗址,发现了三个大船台,可同时建造数艘重五六十吨的木船。据考证,这是秦汉时期的造船遗址。此外,在川、陕、闽、浙、赣也有秦汉造船工场。

西汉有很多水师基地。水师常备军皆驻扎在沿江傍海各要地,属于所在郡守统辖。西汉的水师主要基地有豫章(江西南昌)、浔阳(江西九江一带)、庐江(安徽安庆)、会稽(江苏苏州)、句章(浙江余姚钱塘江口杭州湾处)、博昌(山东博兴入莱州湾处)等处。庐江、会稽等郡同时也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

汉武帝凭借其强大的水师完成了对东瓯(今浙江省东南部)、闽越(福建部分地区)、南越(广东广西部分地区)等地方封建割据政权的统一,巩固了海疆,为东南与南方沿海航路的畅通打下了基础,从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还曾七次巡海,不但年矩很近,有时一年一次,而且直到他死去的前两年,在69岁高龄时还在巡海。

第一次巡海: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春正月,汉武帝首次东巡海上。至东莱(今山东掖县),齐人趁机上言海上故事者不下万人。他派出了与徐福东渡规模相等的数千人的大船队探寻通日本之路。甚至要亲自率船队出海赴蓬莱求仙人。经群臣苦谏才罢。随后他便沿渤海巡行到碣石,向东巡行到辽西,后于五月回都城长安。

第二次巡海: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春正月,仅距第一次巡海六个月,武帝再巡东莱留居数月,求神仙无所见。四月回长安。秋,派左将军荀彘〔Zhì治〕从辽西出兵,楼船将军杨仆率将水军5万从山东渡渤海水陆夹攻朝鲜。这次两路进军路线与武帝第一次巡行东莱和赴辽西路线相同。可知这次巡海仍为开通对日航线。次年,由于朝鲜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卫氏朝鲜亡。武帝在卫氏朝鲜统治区设真番(今朝鲜开城一带)、临屯(今朝鲜咸镜南道南部)、乐浪(今朝鲜平壤南)、玄菟〔tù兔〕(今辽宁清源附近)四郡,以开拓海外航路。此后,中日航线的中间障碍(朝鲜)被打通,汉人大量迁徙到朝鲜、日本,倭人也能经朝鲜来中国。

第三次巡海: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冬,武帝先南巡江西、湖南长江中下游造船基地,再从浔阳(今江西九江、湖北黄梅一带)率一只大船队“自浔阳浮江,射蛟江中,获之”。顺江而下,到安庆视察了安庆以下菜子湖口的枞阳(安徽枞阳)造船基地,又增添船舰及水兵然后“舳舻〔zhúlú逐卢〕①千里,薄(通泊)枞阳而出”,顺江而下,出长江口,入东海,沿海北上至琅邪。三月,返至泰山,四月回长安。对长江下游及沿海来说,庐江(安徽安庆及枞阳一带)水师基地比浔阳(江西)水师基地更为重要。

第四次巡海: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十月,武帝东巡至海上,查元封元年派遣出海寻仙船之下落,因未见返航,再派第二批船队出海东渡。

第五次巡海: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春正月,武帝又东巡海上求神仙并了解出海船队情况,仍未见返航。四月,封泰山,禅石阁(在泰山下,方士以为仙人之阁),还长安。

第六次巡海: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二月,武帝又东巡,求神仙,至琅邪,然后渡海到成山、芝罘,“渡大海而还”。

第七次巡海: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春正月,武帝最后一次巡海至东莱,欲亲自浮海求神山,群臣谏阻不听,适逢海上大风十余日,海水沸涌,楼船不能出港,只得返回。三月,武帝追悔以往的错误,采纳了田千秋的建议,取消了诸方士求神仙之事。之后,武帝每对群臣自叹:“从前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全是妖妄,还是节食服药,少得点病就行了。”

汉武帝极力开辟海上交通,致力于海上各国往来。在汉武帝的努力下,汉朝终于先后开辟三条重要的海上航线。

1.北起辽宁丹东,南至广西白仑河口南北沿海航线。

2.从山东沿岸经黄海通向朝鲜、日本。

3.海上丝绸之路:徐闻、合浦航线。

汉武帝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两次派张骞(?—公元前114年)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贸易通道——陆上“丝绸之路”。

我国自古以丝绸(Seres)闻名于世,古希腊人把丝叫作ser,就是从“丝”字读音而来的,“Seres”(制丝的人)以后被引申为产丝的地方——中国。古希腊人曾把中国称为赛里斯(seres)。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国丝绸远销至大秦(即罗马帝国),但要经过亚洲西部古国安息(领有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商人转销。罗马人希望能找到海上通道至中国。汉武帝时,大秦国曾入贡。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大秦国贡花蹄。其色骏,高六尺,尾环绕其身,角端有肉,蹄如莲花,善走多力①。

汉代的帆船开辟了从南海通往印度洋的航线,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条远洋航线,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海外贸易。

我国古代文献中关于南海、印度洋上的航路第一个较完整的记录见于《汉书·地理志》:“自日南障塞(郡比景,今越南顺化灵江口)、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县)航行可五月,有都元国(苏门答腊);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今缅甸勃固附近);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今缅甸伊洛瓦底江沿岸);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中游卑谬附近);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今印度马德拉斯附近);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壁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今马来半岛克拉地峡的帕克强河口);船行可二月,到日南(今越南中部)、象林(今越南广南潍川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这是我国海船经南海,通过马六甲海峡在印度洋航行的真实写照。即自广东徐闻、广西合浦往南海通向印度和斯里兰卡,以斯里兰卡为中转点。中国从此处可购得珍珠、璧琉璃、奇石异物等。中国的丝绸(杂缯)等由此可转运到罗马,从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据古罗马学识渊博的科学家普林尼(公元23—79年)所著《自然史》说,罗马恺撒时代今斯里兰卡岛的拉切斯等四人从海道出使罗马,据拉切斯对罗马人说,他父亲曾亲自到过中国。还说中国和罗马都与斯里兰卡有直接往来。普林尼还介绍说罗马贵族“投江海不测之深,以捞珍珠”。罗马贵族把珠宝除留给自己享用外,还以它们“远赴赛里斯(中国)以换取衣料(丝绸)”。“据最低计算,吾国(指罗马)之金钱每年流入印度、赛里斯及阿拉伯半岛者不下一万万赛司透司(Sesterces)。”①只有多次海船往返,才能把大量丝绸运至罗马以换取“奇石异物”,才能达到一亿赛司透司的贸易额。

至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丹敦遣使自日南徽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后汉书·西域传》)这是中国同欧洲国家直接友好往来的最早记录。这种友好往来,突破了斯里兰卡的中转,是接通了海上远洋东西航线直接进行的。

汉代造船航海业的发展也说明了航海知识的丰富。在指南针尚未能应用于航海的汉代,舟师只能凭经验观察星象特别是北斗星与北极星来定出航向方位。“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寤矣。”(《淮南子·齐俗》)在气象变化上,汉代已知观测风向,作出判断,已知利用季风航海。风的顺逆至关重要。顺水行船,再加顺风,航行快速安全,如是逆水行船,再加逆风,航行缓慢又容易发生危险。舟师都非常重视这种随季节而变向、定期而至的季风。

-
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沉没于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初步推算,“南海一号”古船是尖头船,整艘商船长30.4米、宽9.8米,船身(不算桅杆)高8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可能近800吨。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专家从船头位置推测,当时这艘古船是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国。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敲起来铛铛作响。这艘沉船的出现对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标本。同时,它也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

【考古大事记】

●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在一艘宋代商船中打捞出200多件瓷器。考古界认为可能与海上丝路有关,引起世界瞩目,该船被命名为“南海一号”。

●2000年,考古部门对“南海一号”正式展开调查。

●2001年4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共12人,搜寻和定位沉船遗址。

●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细挖掘、细打捞,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

●2003年10月,广东省文化厅召开《“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专家论证会。

●2003年11月,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主持召开会议,规划、立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项目。

●2004年3月,广东省发改委同意筹措资金,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2005年12月28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工兴建。

●2007年1月16日,考古队前往沉船海域开展打捞前最后一次海底勘查,之后进行了持续9个多月的打捞。

●2007年12月21日,“南海一号”古沉船起吊,12月22日天上午10时,在现场举行“南海一号”出水仪式。

●2008年水晶宫开馆迎四方游客。

已确定采用“整体打捞”的方案,将沉船、文物与其周围海水、泥沙按照原状一次性吊浮起运,然后迁移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这次的打捞与建造广东海上丝绸博物馆水晶宫经费将花费2.3亿元人民币:打捞经费7000万+建造博物馆1.6亿。

【价值与意义】

整体打捞保存费用达3亿

2004年,“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确定。按照这一方案,打捞预算为1亿多元。但随着打捞出水时间的推后,打捞成本也逐步上升。按照“南海一号”水下考古队透露的数字,为打捞“南海一号”修建临时码头花了1400多万元,单就两艘打捞船每天的租金就高达80多万元,还有施工中投入的钢材、水泥、水下设施、船舶、人工等,算下来,打捞工程预算接近1.5亿元。如果加上“水晶宫”1.5亿元的造价,“南海一号”打捞并保存的总成本将高达3亿元人民币。方案一出,就被人评价为“不计成本的疯狂举动”。

一般的沉船打捞也就花费几百万元,“整体打捞并保存”要比“原地打捞保存”多花几倍甚至十几倍的资金。

最贵打捞是否值得

“南海一号”的考古价值是第一位的,但考古价值不能简单用金钱来衡量。“南海一号”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对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等都提供了典型标本。其搭载的文物也有可能解开‘海上丝绸之路’的诸多秘密,其文物考古价值远远高于经济价值。

【千年古沉船】

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它是目前世界发现的海下沉船中,船体最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它在海底躺了800年,对它的打捞也持续了20年。中国水下考古伴随它,从开始步入成熟。这艘沉船的出现对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标本。

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的十里银滩上,一个巨大的建筑正在兴建之中,机器的轰鸣声,钢管碰撞的敲击声混杂在一起,透露出这里的繁忙。 数月之后,这栋建筑将迎来它的主人——一艘在海底沉睡了800年的古船。但此时,这艘古船还仍在20多米深的海水之下。由此向北30多海里,两艘万吨级的打捞船正忙碌不停地作业,一个特制的沉箱已经被下放到水底,用于将沉船整体打捞出水。沉船掩埋在海底1米深的淤泥中,是一个长30米,宽10多米,高3—4米,连带海底凝结物重达3000吨的庞然大物。

它20年前就被发现,但直到最近几年,人们才想清楚如何处置它——将它整体平移到海岸边那座正在兴建的博物馆中,然后放入一个巨型的玻璃缸当中,一边发掘一边展览。 这个计划如此宏大,以至于世界水下考古之父乔治?巴斯看到这个方案时连声说,不可想象,这只能是在中国才发生的事情。的确是这样,到目前,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其他人做过类似的实践。 这也是中国水下考古的最新进展,从1987年到现在,20年间,这艘被命名为“南海一号”的沉船已经成为中国水下考古里程碑式的标志,它的发现和打捞过程充满各式各样的奇迹和波折,亦如中国水下考古本身的进程一样:从没有一个水下考古人员,没有一套水下考古装备开始,到目前已经着手操作世界上最具难度的水下考古实践。

整体打捞行动将在2007年开始,目前“南海一号沉船水下考古队”对宋代商船已进行了小规模试掘,并打捞出金、银、铜、铁、瓷类文物4000余件,多数都是十分罕见甚至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这些文物以瓷器为主,包括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系的高质量精品,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根据探测情况估计,整船文物超过8万件。考古界人士表示,与这些瓷器年代、工艺相当的一个瓷碗,此前在美国就卖出了数十万美元的天价,而这里却是整船、成批地出现。

“南海一号”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它意味了一个开始。考古学家认为,“南海一号”的发现和打捞,其意义不仅在于找到了一船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本身,它还蕴藏着超乎想象的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因“南海一号”不仅正处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上,而且它的“藏品”的数量和种类都异常丰富和可贵,给此段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的模本。对这些水下文物资源进行勘探和发掘,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路”密切相关的一段历史空白,也很可能带来“海上丝绸之路学”的兴起。

该船整体打捞后将放置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即水晶宫)。

【整船文物】

·瓷器:不少瓷器极具异域风格

“南海一号”现已出水数千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南海一号”还出土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从棱角分明的酒壶到有着喇叭口的大瓷碗,都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情。
“宋瓷成群,举国罕见。……惜哉!彩云易散,宝瓷易碎。洋人巧弄译笔,瓷器代称中国。南宋,乃狼主爪中之釉瓶……”
——《遂宁赋》魏明伦
“南海I号”现已出水2000多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出水瓷器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格,被认为是宋代接受海外订货“来样加工”的产品。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陶瓷鉴定泰斗耿宝昌对着“南海I号”上出水的瓷器连呼惊叹:“搞了一辈子的瓷器研究,却从未见过如此多的瓷类珍宝,很多连听都没听说过!”
宋代是中国瓷器第一个鼎盛时代,出现了定、钧、官、哥、汝五大名窑。对比明清时期华丽的珐琅彩,宋瓷以优雅的单色釉著称,被不少瓷器爱好者们奉为中华瓷器中的“大家闺秀”。
宋代各地烧瓷名窑迭出,官窑首屈一指。宋徽宗登基在河南禹州神垕镇建立钧瓷官窑,专门为皇宫烧造花盆、盆奁等陈设贡瓷。在他的主持下,钧瓷表面烧制出异常奇丽、变幻无常的线条,由于后人难以仿制,故有“钧瓷无双”之说。
宋景德年间,宋真宗赵恒命昌南进御瓷,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因其精美绝伦,遂以“景德镇”之名久久风行。随着宋室的南渡,北方许多著名窑场能工巧匠纷纷赶赴景德镇,带来了当时北方先进的制瓷工艺,使景德镇的制瓷技术迅速发展。宋代,景德镇因出产“影青瓷器”、“青白釉瓷器”而闻名于世,并通过泉州、广州两大商港通达海外,成为当时风靡世界的名牌货。据说,荷兰、葡萄牙商人最早将瓷器贩运到欧洲时,瓷的卖价几乎与黄金相等。据赵汝适《诸蕃志》记载,宋代的瓷器被运往全球50多个国家,最远的包括非洲的坦桑尼亚等地。

巨大经济利益驱使下,宋代的泉州、广州、杭州等著名对外贸易的港口附近出现了不少瓷窑,如“南海I号”上发现的福建德化窑、泉州附近的磁灶窑瓷器等就是当年著名的外销瓷。考古学家曾在磁灶窑发现过一些瓷雕塑,人物形象高鼻深目,生动地再现了当年贸易口岸“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景象。
宋代,广东瓷业进入一个空前的兴旺期,出现了广州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等著名窑场,计有窑址80多处,年产瓷器达1.3亿件,比唐代增加近22倍。南宋朱彧《萍洲可谈》记载北宋末年广州商船大量出口瓷器的情况时说:“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有专家称,目前在东南亚各地发现的宋瓷,大部分都是当年广州的外贸商品。
随着宋瓷的光芒远播海外,外国人对宋瓷趋之若鹜。在国外,宋瓷的使用成为阶级和身份的象征,甚至还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习俗。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作为食物器皿。如今在印尼国家博物馆,还依然摆放有许多产自宋代德化的“喇叭口”大瓷碗。

金器:统一的特点是粗大

金器是“南海一号”上目前出水最惹眼、最气派的一类文物。到目前为止,南海一号共出水了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等黄金首饰,没有生锈,闪闪发亮。它们比较统一的特点是粗大。鎏金腰带长1.7米,鎏金手镯口径大过饭碗,粗过大拇指,足足四两不止。可以推测佩戴这些饰品的人体格粗壮,身材高大。

铜钱:“海上丝路”的硬通货

目前“南海一号”沉船点发现铜钱已达上万枚。其中,年代最老的是汉代的五铢钱,年代最晚的是宋高宗主政期的绍兴元宝。

这么多的货币一方面可能表明当时中国的国力之盛,中国货币可以成为“海上丝路”的硬通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船主的富裕。

铁器:宋朝就出口广东铁器

除了陶瓷这类人们熟知的中国特产,那时科技领先的中国,还向世界输出铁器,800多年后,它们已经面目全非。“南海一号”船仓里面还有两样比较大宗的东西,就是铁锅跟铁钉,铁锅跟海水发生作用后,一摞一摞地变成了铁疙瘩;铁钉个体较大,二十多厘米长,铁钉都是拿竹篾进行包扎的,数量非常多。而在宋朝,广东正是铁器盛产地。

铜环:“半成品”出口深加工?

在“南海一号”装载的货品当中,除铁锅外,现在出水的还有不少金属制造的商品,如铜环、铜珠等。对两者的用途,考古人员表示目前铜珠的用途还不好推测。

在出水文物展示时,专家分析说,从这些制品的外观看,只是经过初步的铸造或打磨,像铜环等上面并无花纹等装饰的痕迹,有可能是“南海一号”的船主将中国造的半成品运往海外进行深加工。

【海上丝绸之路】

在中国久远的历史中,丝绸和瓷器,一直是最受欢迎的外贸产品。自长安或洛阳为东起点,经甘肃、新疆,再到中亚、西亚,最后到达地中海沿岸。从汉朝开始,来自中国的丝绸就这样由各色商人牵着驼队,通过这条重要的贸易通道运输到亚欧各国。这种贸易一直延续了数个世纪之久。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亲程旅行记》中,第一次给这条道路起名“丝绸之路”。 在陆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同时,中国的丝绸,也在通过海路源源不断地运输到国外。这是一条从中国沿海港口出发,一直向西,穿过南海,抵达外部世界的贸易通道。它不仅仅只是贸易之路,还是朝贡之路,文化交流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代即有记载,当时中国船只从广东、广西、越南等地的港口出海,沿中南半岛东岸航行,最后到达东南亚各国。唐宋之后,随着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演进,海上丝绸之路航线更加遥远,贸易也愈显繁荣,对于中国瓷器来说,再也没有比水运更加便捷和安全的运输方式,于是丝绸之路也进而演变成“陶瓷之路”。 在获得重要的考古发现以前,这条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只存在于零星的文献记载当中,对于贸易路线和贸易方式,人们知之甚少。直到本世纪航线沿岸的一些港口,陆续发现出一些来自中国的瓷器和其他文物,人们才得以一点一点地拼接出有关这条航线的细节。这条航线显然早已超出东南亚的范围,而是穿过南海,驶过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甚至非洲东海岸的许多港口也有中国瓷器出土。

“南海一号”沉没的地点,正是处于这条航线之上。由沉船的海域向东北,经过川山群岛,可上达阳江、海陵岛、广州、潮州、泉州、厦门等港口,向西则可下雷州半岛、琼州海峡以至广西,然后穿南海到达更加遥远的目的地。 沉船船头朝向西南240度,看来正是从中国港口出发,驶向外洋的货船。它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中国航海史、造船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

【南海一号与古高凉(今阳江)】

历史建制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郡县制度。公元前214年派军队攻打珠江流域的越族,秦统一了岭南越族地方后,设置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两阳初属其中的南海郡,开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汉武帝派兵打败了匈奴后,于公元前111年(武帝元鼎六年)新设了合浦郡高凉县,政治中心在今阳东县大八镇古城(另一说在麻汕上塘村)。高凉县包括今阳江市、恩平市西部、茂名、高州、电白、化州、吴川和罗定的部分地方。高凉县是粤西地区最古的县。
东汉末,两阳属东吴统治范围。公元220年(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孙权将高凉县从汉时的合浦郡分出,设为高凉郡,转由广州管辖,下统三个县:安宁县(今阳江市区及其东部)、高凉县(今阳东县北部地方)、西平县(今阳东县白沙镇、江城区埠场乡、平岗镇、阳西县程村镇邻近部分地区)。两阳由县升郡。

南北朝时,两阳的地位显得更为重要了。公元527年(梁大通元年)高凉郡从广州分出,连同杜陵郡、宁康郡、阳春郡等合设为高州。高州州治中心在今江城(从公元527年至649年),管辖今阳江市及茂名市的大部分地方(包括良德)。阳江由郡升格为州,下管郡,郡管县,历时122年,是祖国南疆的交通要冲、军事重镇。

公元606年(隋炀帝大业二年)隋政权把安宁县、高凉县分出部分地方合成一个新县--阳江县。在阳春郡中设阳春县。阳江县、阳春县从此得名。

公元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阳江县、西平县、阳春县、杜陵县等从高州分出,建为恩州,属广州都督府管辖。恩州州治在阳江,从贞观年间唐太宗时建恩州起至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撤除恩州,阳江、阳春各自为县止,两阳被称呼为恩州达719年。此后。江、春两县归肇庆府管辖。

“南海一号”出事位置

“南海一号”失事的海域位于阳江市阳东县东平镇大澳村附近。明清时代,大澳村的大澳古港因地理位置便利、自然条件优越,成为广东沿海的大港之一,是从广州开始的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的重要港口,海上商船频繁出入大澳,商贸极为发达。

【相关:大澳古港简介】

在“南海一号”被发现的同时,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大澳古渔村被外界发现。随着大澳渔家民俗文化的开发及渔家民俗风情馆的建成,保存完整、风格独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大澳古渔村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明清时代的“东方威尼斯”

大澳村的大澳古港因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优越,海上交通便利,自古就是广东沿海的大港之一,为全省当年的“六澳之首”,曰“大澳”。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始发港广州到出口港徐闻,大澳是个必经的重要港口,它一度与广州十三行并称为“十三行尾”。据记载 ,明末清初,荷兰航海家奥斯芬乘船经过大澳时,看到大澳的景象和资源,不禁惊呼:“好一个美丽港湾和天然宝岛!”他要求船上的人要对宝岛的位置保密,但这一消息仍不胫而走 ,引起不少国家垂涎。大澳儿女为了保护宝岛免受外国人侵略,上演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捍卫古港的英雄故事。

据史志学家介绍,明清时代,现在的东平镇是一个孤岛,无路可通,大澳港处在岛的尖 端。当时阳江流域水深河宽,阳江港湾、南鹏岛至上、下川岛一带的海域,形成了广东最大的渔场。潮州、汕头、海南、广州等地的渔船,常常聚集在阳江湾捕鱼,使大澳成为一个集结渔船的渔港,各行各业的生意日渐兴旺。最繁荣的时候是清代乾隆年间,海上商船频繁出入大澳,澳内车水马龙,商贸极为发达。据一些研究者称,来这里的不仅有普通商人和航海家,更有很多“国际”大海盗将所得财物运到大澳来交易,使得该地成了冒险家的乐园,当时便有了“东方威尼斯”的美称。

商会曾是大澳管理机构

在大澳村主街上,有一座漂亮的西洋建筑,上面有大澳商会的门牌。据介绍,清末民初 ,处于天涯海角的大澳一度陷入无政府状态。从民国元年到民国12年(1921年),大澳及整个东平都是由当地商人组织商会管理行政和治安的。这一度令当地渔民和商人的财产毫无保障 。到陈济棠主粤时,实行保甲制度,东平才有了正式行政机构枣乡和联保,公安局派出人 员维持治安,这种制度一直保持到解放前夕。从此,商会便退出了政治舞台,成为纯粹的商 人组织。

古炮台诉说古港兴衰

大澳港在东平南侧5公里的东北海湾处,毗邻台山市西南方海域,成一个半环形的地势 ,当时这里是船舶的停泊站。明清年间,倭寇海盗为患,大澳和南鹏岛的海面上常有海盗侵扰。为对付倭寇海盗的侵扰,乾隆59年(1794年),总督爱新觉罗长麟修建碉楼外,另建炮台 一座(今已废置)于港湾口岸处即观音山(又称澳咀山)下。嘉庆三年又于楼后左边增设兵房3 间、望楼1座。望楼面向南海,高四五米,用灰沙石块砌筑,开有一个只能供一人出入的圆 形洞口。碉楼上有作了望用的窗口和炮眼。嘉庆16年划入阳江镇标管辖,民国时荒废。

从大澳西沿海迂回1公里的路边山脚港湾处,又建有一座炮台,呈椭圆形,墙厚1米、长 7米、宽15米、高4米。现炮台已废置。当年它与大澳港碉楼东西对峙,是阳东东部海防要塞 。
编辑词条
开放分类:
陶瓷、丝绸之路、南海、古沉船、水下考古

参考资料:
1.新阳江网:http://www.yjcity.com/news/tags/3.asp
2.新阳江网:http://www.yjcity.com/iask/iask_view.asp?/_id/154.html
3.人民网: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26/78241/
4.鼎言商旅网:http://www.d0086.com/FLM/Guangdong/SLM/yangjiang/TLM/yangxi/bskk/lsrw/200637151535.htm
5.南方网:http://www.southcn.com/nfsq/netlgd/wskgd/200403190766.htm
6.网易网:http://history.163.com/07/0424/14/3CRNO5MU00011247_3.html
7.阳江政府信息网:http://www.yangjiang.gov.cn/
8.2007年12月21日信报
9.http://news.qq.com/a/20071221/003452.htm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32127.html?wtp=tt

一艘宋代的古商船

谁参与了打捞“南海一号”古沉船

轮笛轰鸣,鞭炮震天,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一声令下,“华天龙”正式开始起浮作业。2007年12月22日上午10时,这对于吊装领域来说,无不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因为重达3400吨的沉箱从这一刻浮出水面,“华天龙”被业界称之为“亚洲第一吊”出自中国交通部广州打捞局,而与“华天龙”配套使用的“亚洲第一索”出自亚洲最大的索具集团--巨力索具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juligroup.com/diaozhuang.htm

巨力索具股份有限公司是以制造、设计、销售起重钢索具、软索具、链条索具、捆绑索具、冶金吊夹具、建筑缆索具、建筑钢拉杆为主体的专业化国际制造、销售公司,一个同时拥有多项国际认证的品牌企业,亚洲最大的拥有核心技术产业的吊索具生产基地。
http://www.juligroup.com/diaozhuang.htm

随着沉箱同时进场的将是同样备受瞩目的“亚洲第一吊”华天龙打捞作业船。“华天龙”可以同时容纳300人在上面生活,并且保证这300人在2个月当中不用补给。“华天龙”在目前世界全回转起重船中,4000吨的起重能力大约排在世界第六;而排在世界第一的意大利的起重船,是用两台吊机进行起重,其每台吊机可吊起重量为6000吨。 在“华天龙”上,号称亚洲第一吊的核心部分——全回转吊机,其109米长的臂架高耸入云。在世界上首次采用了将两种传统回转吊机结构相结合的模式,保证了“华天龙”能稳稳当当地吊起4000多吨的重物进行360度回转,也正是这一核心技术,使得在打捞“南海一号”时,能够保证装载“南海一号”的沉箱在起吊过程中保持稳定避免摇晃,最大限度地避免里面文物出现损失。一般的船只在海上作业,如果遇上5级风和较大海浪就需要停止作业以保安全。而“华天龙”在7级风、2.5米浪高的环境下可照常作业。在放下吊臂后,在11级台风下,仍能保证航行安全。
http://www.juligroup.com/diaozhuang.htm

亚洲第一吊“华天龙”上所配套的吊索具出自于亚洲最大的索具生产企业——巨力索具股份有限公司,为配合此次“南海一号”沉船打捞,巨力索具股份有限公司专门设计大、异、特型索具配套于“华天龙”号,高强度宽体卸扣、高强度弓型卸扣、高强度D型卸扣,压制钢丝绳索具、无接头绳圈、成套索具等,其中钢丝绳索具单根起吊1250吨,卸扣单体起吊1250吨,这些索具在重达3400吨的沉箱浮出水面时,由于起浮过程十分平稳,并未感觉沉箱有任何晃动。 为固定、捆绑、起吊“南海一号”沉船,巨力公司为“南海一号”专业配套提供了:高强度卸扣、高强度压制钢丝绳索具、海洋专用无接头绳圈、钢丝绳及串连无接头绳圈等索具产品,被吊物沉箱呈一长方形,长35.7米,宽14.4米、高12米,重达530吨,比一个篮球场还要大,沉箱配套巨力索具的完美结合,使之成为这次成功打捞的基础。 2007年12月22日,11:32分,“南海一号”成功的完整出水,前后仅用一个半小时,亚洲第一吊与亚洲第一索的完美配合,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一次起吊,在这次打捞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沉船经济”最急需的自身的技术能力、设备积累和经验摸索,这将为蓬勃而来的中国“沉船经济”时代的到来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的“南海二号”、“南海三号”、“东海一号”、“黄海一号”等等的名词将不断地在人们面前涌现。 据统计,南中国海这样蕴满宝藏的古沉船应该超过两千艘,这还不包括宁波、张家港、泉州、广州、福州等中国历史上最繁忙的贸易港口周围可能的沉船分布。更有学界猜测,宋、元以来,中国沿海地区可能沉没了十万艘以上的货船!由此可见,中国的古沉船打捞将是一个数量极其可观、酝酿着巨大财富和机遇的庞大新兴产业群。
http://www.juligroup.com/diaozhuang.htm

参考资料:http://www.juligroup.com/diaozhuang.htm
中国人很早对中国陆海关系有了认识,在早期的典籍《尚书》中,就有记载中国地理环境“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称为“环九州为四海”;春秋时期,沿海大国齐国为相管仲就提出“官山海”。认识到海洋提供的“盐渔之利,舟济之便”。唐朝诗人方干:“西方尚在星辰下,东城已过寅卯时。大海浪中分国界,扶桑树底是天涯。满船若有归风便,到岸犹须隔岁期。”到明中叶提出“海上经略”的战略思想。

从航海实践看,夏商时期就出现了国家航海行为,汉朝时期就打通了中国沿海的航路,把分散的海疆统一起来,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之后有甘英远航大秦,法显、鉴真海上弘扬佛法,郑和七下西洋等许多辉煌的海洋实践。

在航海科技方面,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我们祖先的航海技术、造船技术和对海洋科学的认识在世界上是独领风骚的。

明朝海军曾装备过的一种战船,不过通过影子的分析 (个人见解)似乎这是仿造的葡萄牙的一种近海的战舰。
《殊域周咨录》卷九“佛郎机”条是这样记载的:“佛郎机番船用夹板,长十丈,阔三尺,两旁架橹四十余枝,周围置铳三十四个。船底尖,两面平,不畏风浪。人立之处,用板捍蔽,不畏矢石。每船二百人撑驾,橹多人众,虽无风可以疾走。各铳举发,弹落如雨,所向无敌,号蜈蚣船。其铳用铜铸造,大者一千余斤,中者五百余斤,小者一百五十斤,每铳一管,……铳管以铁为之。铳弹内用铁,外用铅,大者八斤。其火药制法与中国异。其铳一举放,远可去百余丈,木石犯之皆碎。”其中佛郎机是指当时的葡萄牙。

?明朝海道副使汪鋐通过在葡萄牙船上的中国水手,得到了机铳和蜈蚣船的资料。“有东莞县白沙巡检何儒,前因委抽分曾到佛郎机船,见有中国人杨三、戴明等年久住在彼国,备知造船、铸铳及制火药之法。鋐令何儒密遣人到彼,以卖酒米为由,潜与杨三等通话,谕令向化,重加赏赉,彼遂乐从。约定其夜,何儒密驾小船,接引到岸,研审是实,遂令如式制造。”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汪鋐就使用在杨三、戴明等指导下仿制的葡式炮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大败葡萄牙人,驱逐在粤葡萄牙出境,凿沉葡船,夺得大小火铳二十多管。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葡萄牙殖民者别都卢(Pedro Homen)率船队入侵新会西草湾,汪鋐又用仿造的葡式炮船大败入侵者,这一仗活捉别都卢等42人,杀死35人,缴获大小火炮20多门和战船2艘。
?《明史》中记载“。蜈蚣船,象形也,能驾佛朗机铳,底尖面阔,两傍楫数十,行如飞。”

桨船

(或名游艇)原为平时载运游客於江面游玩的小型桨船,但在战争发生时被徵调改良为一种小型突击舰艇。船上不设女墙,船身低矮,船舷上之桨床左右随艇之大小长短每四尺置一可让士兵坐著的木床。由於体积小,行动灵活,前进、回转、后退皆十分方便,兼之速度极快,便於偷袭敌舰,惟甚惧火攻或巨型炮弹的攻击,平时可做民船或小型货船之用。此型桨船在南宋孝宗乾道五年(西元1169年)曾由当时的水军统治官冯湛改良研制成长八丈三尺,具有涉浅、迎敌、破浪等多功能的新式桨船。

古船-走舸

三国时代称运兵船为走舸,也类似于后汉时代的露桡。《三国志·周瑜传》提到,黄盖“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黄盖放船引火后,就是改乘这些走舸。值得一提的是在正史中,《三国志》是第一个用舸这个字,更是唯一提到走舸这名词的正史。
?公元237年,割据幽州辽东郡将近五十年的公孙氏拒绝曹睿的召见,击败毋丘俭,正式叛变,改年号绍汉元年;次年238年,曹睿派大将军司马懿率兵马四万远征,包围辽东郡首府襄平县。《三国志?公孙渊附传》提到七月时,“霖雨三十余日,辽水暴长,运船自辽口径至城下。”士兵不安,部将打算撤退到高地,司马懿不准。终于雨停,在投石车部份提到,司马懿军发动总攻击,消灭了公孙氏。《三国志·孙权传》也提到“曹休使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攻徐陵”,计算起来,这次轻船的运量也与走舸相类似。

汉武帝的“楼船”

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前在位)统治时,社会经济发展,国势强盛。为了统一沿海地区,发展近海与远洋的交通贸易,所以加强造船业,建立强大的水师并七次巡海航行。
据书籍和解放后出土的汉代船模研究,汉代已能根据不同的用途和需要造成各种类型的船,有客船、战船、货船等。客船中又有官船、民船;民船中又有舸、(舟扁)、艇、扁舟、轻舟(舟令)舟、舫舟等。战船中又有弋船、桥船、艨艟、斗舰、楼船等。汉代造船的数量很多。当时所造的船是以长度“丈”来计算的,有些大商人一家就有船一千丈。
从考古发掘中也能知道汉代造船业的发达和造船技术的先进。1973----1974年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上西汉墓中出土了木质船模,长71厘米,中部最宽处为10.5厘米,头部较窄,尾部稍宽,底部平坦呈梭形,两端呈流线型上翘。与船模同时出土的木简中也有记载舟船的资料。
1951------1952年,在长沙发掘的西汉203号汉墓中发现一只两头小,中间大,船形狭长的船模,有16支划浆,船模两侧边沿及首尾甲板上都有规则的钉眼,说明这种船已采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钉接技术了。
1955年,在广州郊外的东汉墓(木郭)中出土一只陶制船模,船分前、中、后三舱,舱上都有盖顶,船首两旁有浆架三根,船舱有横架梁橹8根,船的两侧设有撑篙用的边走道,有舵锚。是一只有部分甲板的中型内河客货船。
汉代我国造船技术已经成熟,有船尾舵和高效率的推进工具橹。最能说明汉代造船技术高超的是楼船。楼船是水军的代称,也是对战船的通称。如把水兵称为楼船卒、楼船士、水军将校称为楼船将军、楼船校尉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下令在长安城西南挖建了方圆40里的昆明池,在池中建造“楼船”。船上能起高楼所以叫楼船。这是汉代重要的战船船型。“楼船”的出现是汉代造船业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楼船高十余丈,分三楼层,“楼船”上设备齐全,已使用纤绳、橹、帆、楫等。楼船的四周还插满战旗,威武雄壮。
汉武帝从其强大的水师完成了对东瓯(今浙江省东南部)、闽越(福建部分地区)、南越(广东广西部分地区)等地方封建割据政权的统一,巩固了海疆,为东南与南方沿海航路的畅通打下了基础,从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还曾于公元前110年,公元前109年,公元前106年,公元前105年,公元前102年,公元前94年,公元前89年七次巡海,不但年距很近,有时一年一次,而且直到他死去的前二年69岁高龄时还在巡海。
第一次巡海: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春正月,汉武帝首次东巡海上。至东莱,齐人趁机上言海上故事者不下万人。他亲在东莱督促。他派出了与徐福东渡规模相等的数千人的大船队甚至要亲自率船队出海赴蓬莱,经群臣苦谏才罢。随后他便沿渤海巡行到碣石,向东巡行到辽西,后于五月回都城长安。
第二次巡海: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春正月,仅距第一次巡海六个月,武帝再巡东莱,留居数月,四月回长安。秋,派左将军荀彘从辽西出兵,楼船将军杨仆率水军5万从山东渡渤海水陆夹攻朝鲜。次年由于朝鲜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卫氏朝鲜亡,武帝在卫氏朝鲜统治区设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中朝人民保持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
第三次巡海: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冬,武帝先南巡江西、湖南长江中下游造船基地,再从寻阳(今湘北黄梅县)率一支庞大船队“舳舻千里”顺江而下,出长江口,沿海北上至琅邪,三月返至泰山,四月回长安。
第四次巡海: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十月,武帝东巡至海上,查元封元年派遣出海寻仙船之下落,因未见反航,再派第二批船队出海东渡。
第五次巡海: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春正月,武帝又东巡海上,了解出海船队情况,仍未见回航,四月还长安。
第六次巡海: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二月,武帝又东巡,至琅邪,然后渡海到成山、芝罘,“渡大海而还”。
第七次巡海: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春正月,武帝最后一次巡海至东莱,欲亲自浮海求神山,群臣谏阴不听,适逢海上大风十余日,海水沸(氵勇),楼船不能出港,只得返回。
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沉没于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初步推算,“南海一号”古船是尖头船,整艘商船长30.4米、宽9.8米,船身(不算桅杆)高8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可能近800吨。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专家从船头位置推测,当时这艘古船是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国。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敲起来铛铛作响。这艘沉船的出现对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标本。同时,它也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

【考古大事记】

●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在一艘宋代商船中打捞出200多件瓷器。考古界认为可能与海上丝路有关,引起世界瞩目,该船被命名为“南海一号”。

●2000年,考古部门对“南海一号”正式展开调查。

●2001年4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共12人,搜寻和定位沉船遗址。

●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细挖掘、细打捞,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

●2003年10月,广东省文化厅召开《“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专家论证会。

●2003年11月,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主持召开会议,规划、立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项目。

●2004年3月,广东省发改委同意筹措资金,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2005年12月28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工兴建。

●2007年1月16日,考古队前往沉船海域开展打捞前最后一次海底勘查,之后进行了持续9个多月的打捞。

●2007年12月21日,“南海一号”古沉船起吊,12月22日天上午10时,在现场举行“南海一号”出水仪式。

●2008年水晶宫开馆迎四方游客。

已确定采用“整体打捞”的方案,将沉船、文物与其周围海水、泥沙按照原状一次性吊浮起运,然后迁移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这次的打捞与建造广东海上丝绸博物馆水晶宫经费将花费2.3亿元人民币:打捞经费7000万+建造博物馆1.6亿。

【价值与意义】

整体打捞保存费用达3亿

2004年,“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确定。按照这一方案,打捞预算为1亿多元。但随着打捞出水时间的推后,打捞成本也逐步上升。按照“南海一号”水下考古队透露的数字,为打捞“南海一号”修建临时码头花了1400多万元,单就两艘打捞船每天的租金就高达80多万元,还有施工中投入的钢材、水泥、水下设施、船舶、人工等,算下来,打捞工程预算接近1.5亿元。如果加上“水晶宫”1.5亿元的造价,“南海一号”打捞并保存的总成本将高达3亿元人民币。方案一出,就被人评价为“不计成本的疯狂举动”。

一般的沉船打捞也就花费几百万元,“整体打捞并保存”要比“原地打捞保存”多花几倍甚至十几倍的资金。

最贵打捞是否值得

“南海一号”的考古价值是第一位的,但考古价值不能简单用金钱来衡量。“南海一号”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对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等都提供了典型标本。其搭载的文物也有可能解开‘海上丝绸之路’的诸多秘密,其文物考古价值远远高于经济价值。

【千年古沉船】

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它是目前世界发现的海下沉船中,船体最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它在海底躺了800年,对它的打捞也持续了20年。中国水下考古伴随它,从开始步入成熟。这艘沉船的出现对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标本。

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的十里银滩上,一个巨大的建筑正在兴建之中,机器的轰鸣声,钢管碰撞的敲击声混杂在一起,透露出这里的繁忙。 数月之后,这栋建筑将迎来它的主人——一艘在海底沉睡了800年的古船。但此时,这艘古船还仍在20多米深的海水之下。由此向北30多海里,两艘万吨级的打捞船正忙碌不停地作业,一个特制的沉箱已经被下放到水底,用于将沉船整体打捞出水。沉船掩埋在海底1米深的淤泥中,是一个长30米,宽10多米,高3—4米,连带海底凝结物重达3000吨的庞然大物。

它20年前就被发现,但直到最近几年,人们才想清楚如何处置它——将它整体平移到海岸边那座正在兴建的博物馆中,然后放入一个巨型的玻璃缸当中,一边发掘一边展览。 这个计划如此宏大,以至于世界水下考古之父乔治?巴斯看到这个方案时连声说,不可想象,这只能是在中国才发生的事情。的确是这样,到目前,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其他人做过类似的实践。 这也是中国水下考古的最新进展,从1987年到现在,20年间,这艘被命名为“南海一号”的沉船已经成为中国水下考古里程碑式的标志,它的发现和打捞过程充满各式各样的奇迹和波折,亦如中国水下考古本身的进程一样:从没有一个水下考古人员,没有一套水下考古装备开始,到目前已经着手操作世界上最具难度的水下考古实践。

整体打捞行动将在2007年开始,目前“南海一号沉船水下考古队”对宋代商船已进行了小规模试掘,并打捞出金、银、铜、铁、瓷类文物4000余件,多数都是十分罕见甚至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这些文物以瓷器为主,包括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系的高质量精品,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根据探测情况估计,整船文物超过8万件。考古界人士表示,与这些瓷器年代、工艺相当的一个瓷碗,此前在美国就卖出了数十万美元的天价,而这里却是整船、成批地出现。

“南海一号”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它意味了一个开始。考古学家认为,“南海一号”的发现和打捞,其意义不仅在于找到了一船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本身,它还蕴藏着超乎想象的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因“南海一号”不仅正处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上,而且它的“藏品”的数量和种类都异常丰富和可贵,给此段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的模本。对这些水下文物资源进行勘探和发掘,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路”密切相关的一段历史空白,也很可能带来“海上丝绸之路学”的兴起。

该船整体打捞后将放置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即水晶宫)。

【整船文物】

·瓷器:不少瓷器极具异域风格

“南海一号”现已出水数千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南海一号”还出土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从棱角分明的酒壶到有着喇叭口的大瓷碗,都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情。
“宋瓷成群,举国罕见。……惜哉!彩云易散,宝瓷易碎。洋人巧弄译笔,瓷器代称中国。南宋,乃狼主爪中之釉瓶……”
——《遂宁赋》魏明伦
“南海I号”现已出水2000多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出水瓷器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格,被认为是宋代接受海外订货“来样加工”的产品。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陶瓷鉴定泰斗耿宝昌对着“南海I号”上出水的瓷器连呼惊叹:“搞了一辈子的瓷器研究,却从未见过如此多的瓷类珍宝,很多连听都没听说过!”
宋代是中国瓷器第一个鼎盛时代,出现了定、钧、官、哥、汝五大名窑。对比明清时期华丽的珐琅彩,宋瓷以优雅的单色釉著称,被不少瓷器爱好者们奉为中华瓷器中的“大家闺秀”。
宋代各地烧瓷名窑迭出,官窑首屈一指。宋徽宗登基在河南禹州神垕镇建立钧瓷官窑,专门为皇宫烧造花盆、盆奁等陈设贡瓷。在他的主持下,钧瓷表面烧制出异常奇丽、变幻无常的线条,由于后人难以仿制,故有“钧瓷无双”之说。
宋景德年间,宋真宗赵恒命昌南进御瓷,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因其精美绝伦,遂以“景德镇”之名久久风行。随着宋室的南渡,北方许多著名窑场能工巧匠纷纷赶赴景德镇,带来了当时北方先进的制瓷工艺,使景德镇的制瓷技术迅速发展。宋代,景德镇因出产“影青瓷器”、“青白釉瓷器”而闻名于世,并通过泉州、广州两大商港通达海外,成为当时风靡世界的名牌货。据说,荷兰、葡萄牙商人最早将瓷器贩运到欧洲时,瓷的卖价几乎与黄金相等。据赵汝适《诸蕃志》记载,宋代的瓷器被运往全球50多个国家,最远的包括非洲的坦桑尼亚等地。

巨大经济利益驱使下,宋代的泉州、广州、杭州等著名对外贸易的港口附近出现了不少瓷窑,如“南海I号”上发现的福建德化窑、泉州附近的磁灶窑瓷器等就是当年著名的外销瓷。考古学家曾在磁灶窑发现过一些瓷雕塑,人物形象高鼻深目,生动地再现了当年贸易口岸“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景象。
宋代,广东瓷业进入一个空前的兴旺期,出现了广州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等著名窑场,计有窑址80多处,年产瓷器达1.3亿件,比唐代增加近22倍。南宋朱彧《萍洲可谈》记载北宋末年广州商船大量出口瓷器的情况时说:“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有专家称,目前在东南亚各地发现的宋瓷,大部分都是当年广州的外贸商品。
随着宋瓷的光芒远播海外,外国人对宋瓷趋之若鹜。在国外,宋瓷的使用成为阶级和身份的象征,甚至还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习俗。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作为食物器皿。如今在印尼国家博物馆,还依然摆放有许多产自宋代德化的“喇叭口”大瓷碗。

金器:统一的特点是粗大

金器是“南海一号”上目前出水最惹眼、最气派的一类文物。到目前为止,南海一号共出水了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等黄金首饰,没有生锈,闪闪发亮。它们比较统一的特点是粗大。鎏金腰带长1.7米,鎏金手镯口径大过饭碗,粗过大拇指,足足四两不止。可以推测佩戴这些饰品的人体格粗壮,身材高大。

铜钱:“海上丝路”的硬通货

目前“南海一号”沉船点发现铜钱已达上万枚。其中,年代最老的是汉代的五铢钱,年代最晚的是宋高宗主政期的绍兴元宝。

这么多的货币一方面可能表明当时中国的国力之盛,中国货币可以成为“海上丝路”的硬通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船主的富裕。

铁器:宋朝就出口广东铁器

除了陶瓷这类人们熟知的中国特产,那时科技领先的中国,还向世界输出铁器,800多年后,它们已经面目全非。“南海一号”船仓里面还有两样比较大宗的东西,就是铁锅跟铁钉,铁锅跟海水发生作用后,一摞一摞地变成了铁疙瘩;铁钉个体较大,二十多厘米长,铁钉都是拿竹篾进行包扎的,数量非常多。而在宋朝,广东正是铁器盛产地。

铜环:“半成品”出口深加工?

在“南海一号”装载的货品当中,除铁锅外,现在出水的还有不少金属制造的商品,如铜环、铜珠等。对两者的用途,考古人员表示目前铜珠的用途还不好推测。

在出水文物展示时,专家分析说,从这些制品的外观看,只是经过初步的铸造或打磨,像铜环等上面并无花纹等装饰的痕迹,有可能是“南海一号”的船主将中国造的半成品运往海外进行深加工。

【海上丝绸之路】

在中国久远的历史中,丝绸和瓷器,一直是最受欢迎的外贸产品。自长安或洛阳为东起点,经甘肃、新疆,再到中亚、西亚,最后到达地中海沿岸。从汉朝开始,来自中国的丝绸就这样由各色商人牵着驼队,通过这条重要的贸易通道运输到亚欧各国。这种贸易一直延续了数个世纪之久。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亲程旅行记》中,第一次给这条道路起名“丝绸之路”。 在陆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同时,中国的丝绸,也在通过海路源源不断地运输到国外。这是一条从中国沿海港口出发,一直向西,穿过南海,抵达外部世界的贸易通道。它不仅仅只是贸易之路,还是朝贡之路,文化交流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代即有记载,当时中国船只从广东、广西、越南等地的港口出海,沿中南半岛东岸航行,最后到达东南亚各国。唐宋之后,随着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演进,海上丝绸之路航线更加遥远,贸易也愈显繁荣,对于中国瓷器来说,再也没有比水运更加便捷和安全的运输方式,于是丝绸之路也进而演变成“陶瓷之路”。 在获得重要的考古发现以前,这条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只存在于零星的文献记载当中,对于贸易路线和贸易方式,人们知之甚少。直到本世纪航线沿岸的一些港口,陆续发现出一些来自中国的瓷器和其他文物,人们才得以一点一点地拼接出有关这条航线的细节。这条航线显然早已超出东南亚的范围,而是穿过南海,驶过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甚至非洲东海岸的许多港口也有中国瓷器出土。

“南海一号”沉没的地点,正是处于这条航线之上。由沉船的海域向东北,经过川山群岛,可上达阳江、海陵岛、广州、潮州、泉州、厦门等港口,向西则可下雷州半岛、琼州海峡以至广西,然后穿南海到达更加遥远的目的地。 沉船船头朝向西南240度,看来正是从中国港口出发,驶向外洋的货船。它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中国航海史、造船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

【南海一号与古高凉(今阳江)】

历史建制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郡县制度。公元前214年派军队攻打珠江流域的越族,秦统一了岭南越族地方后,设置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两阳初属其中的南海郡,开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汉武帝派兵打败了匈奴后,于公元前111年(武帝元鼎六年)新设了合浦郡高凉县,政治中心在今阳东县大八镇古城(另一说在麻汕上塘村)。高凉县包括今阳江市、恩平市西部、茂名、高州、电白、化州、吴川和罗定的部分地方。高凉县是粤西地区最古的县。
东汉末,两阳属东吴统治范围。公元220年(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孙权将高凉县从汉时的合浦郡分出,设为高凉郡,转由广州管辖,下统三个县:安宁县(今阳江市区及其东部)、高凉县(今阳东县北部地方)、西平县(今阳东县白沙镇、江城区埠场乡、平岗镇、阳西县程村镇邻近部分地区)。两阳由县升郡。

南北朝时,两阳的地位显得更为重要了。公元527年(梁大通元年)高凉郡从广州分出,连同杜陵郡、宁康郡、阳春郡等合设为高州。高州州治中心在今江城(从公元527年至649年),管辖今阳江市及茂名市的大部分地方(包括良德)。阳江由郡升格为州,下管郡,郡管县,历时122年,是祖国南疆的交通要冲、军事重镇。

公元606年(隋炀帝大业二年)隋政权把安宁县、高凉县分出部分地方合成一个新县--阳江县。在阳春郡中设阳春县。阳江县、阳春县从此得名。

公元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阳江县、西平县、阳春县、杜陵县等从高州分出,建为恩州,属广州都督府管辖。恩州州治在阳江,从贞观年间唐太宗时建恩州起至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撤除恩州,阳江、阳春各自为县止,两阳被称呼为恩州达719年。此后。江、春两县归肇庆府管辖。

“南海一号”出事位置

“南海一号”失事的海域位于阳江市阳东县东平镇大澳村附近。明清时代,大澳村的大澳古港因地理位置便利、自然条件优越,成为广东沿海的大港之一,是从广州开始的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的重要港口,海上商船频繁出入大澳,商贸极为发达。

【相关:大澳古港简介】

在“南海一号”被发现的同时,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大澳古渔村被外界发现。随着大澳渔家民俗文化的开发及渔家民俗风情馆的建成,保存完整、风格独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大澳古渔村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明清时代的“东方威尼斯”

大澳村的大澳古港因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优越,海上交通便利,自古就是广东沿海的大港之一,为全省当年的“六澳之首”,曰“大澳”。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始发港广州到出口港徐闻,大澳是个必经的重要港口,它一度与广州十三行并称为“十三行尾”。据记载 ,明末清初,荷兰航海家奥斯芬乘船经过大澳时,看到大澳的景象和资源,不禁惊呼:“好一个美丽港湾和天然宝岛!”他要求船上的人要对宝岛的位置保密,但这一消息仍不胫而走 ,引起不少国家垂涎。大澳儿女为了保护宝岛免受外国人侵略,上演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捍卫古港的英雄故事。

据史志学家介绍,明清时代,现在的东平镇是一个孤岛,无路可通,大澳港处在岛的尖 端。当时阳江流域水深河宽,阳江港湾、南鹏岛至上、下川岛一带的海域,形成了广东最大的渔场。潮州、汕头、海南、广州等地的渔船,常常聚集在阳江湾捕鱼,使大澳成为一个集结渔船的渔港,各行各业的生意日渐兴旺。最繁荣的时候是清代乾隆年间,海上商船频繁出入大澳,澳内车水马龙,商贸极为发达。据一些研究者称,来这里的不仅有普通商人和航海家,更有很多“国际”大海盗将所得财物运到大澳来交易,使得该地成了冒险家的乐园,当时便有了“东方威尼斯”的美称。

商会曾是大澳管理机构

在大澳村主街上,有一座漂亮的西洋建筑,上面有大澳商会的门牌。据介绍,清末民初 ,处于天涯海角的大澳一度陷入无政府状态。从民国元年到民国12年(1921年),大澳及整个东平都是由当地商人组织商会管理行政和治安的。这一度令当地渔民和商人的财产毫无保障 。到陈济棠主粤时,实行保甲制度,东平才有了正式行政机构枣乡和联保,公安局派出人 员维持治安,这种制度一直保持到解放前夕。从此,商会便退出了政治舞台,成为纯粹的商 人组织。

古炮台诉说古港兴衰

大澳港在东平南侧5公里的东北海湾处,毗邻台山市西南方海域,成一个半环形的地势 ,当时这里是船舶的停泊站。明清年间,倭寇海盗为患,大澳和南鹏岛的海面上常有海盗侵扰。为对付倭寇海盗的侵扰,乾隆59年(1794年),总督爱新觉罗长麟修建碉楼外,另建炮台 一座(今已废置)于港湾口岸处即观音山(又称澳咀山)下。嘉庆三年又于楼后左边增设兵房3 间、望楼1座。望楼面向南海,高四五米,用灰沙石块砌筑,开有一个只能供一人出入的圆 形洞口。碉楼上有作了望用的窗口和炮眼。嘉庆16年划入阳江镇标管辖,民国时荒废。

从大澳西沿海迂回1公里的路边山脚港湾处,又建有一座炮台,呈椭圆形,墙厚1米、长 7米、宽15米、高4米。现炮台已废置。当年它与大澳港碉楼东西对峙,是阳东东部海防要塞 。
编辑词条
开放分类:
陶瓷、丝绸之路、南海、古沉船、水下考古
有一些旁证,可以参考下:
1、史记上谈论各地的出产,讲到番禺,也就是今天的广州,说那里是犀角的集散地,要知道中国并不出产犀牛,这犀角只能是通过海运到来的,而且还是远海运输。(陆地运输的话集散地不应该在广州)。但史记这里并没有说明从中国运出是什么货物。
2、《史记.货殖列传》定义当时中国的大都市(通邑大都)要求“船长千丈”,表误会,不是当时就大造航母,说的是全城船的长度加起来要有1千丈,西汉时期的1丈为现代的2.31米,全城的船排起来要有2.3公里长,可见当时的水路运输能力如何之强。
3、汉武帝时期拥有专门的水军,水军的将领拥有“楼船将军”,“横海将军”,“横海校尉”等头衔。而且经常进行跨海作战,如征讨吕嘉的时候就有曾经因为海上风浪太大而停止前进的记载,“以海风波为解,不行”。征讨朝鲜的时候更是从山东跨渤海一次运去了5万人,“谴楼船将军扬仆从齐浮渤海,兵五万人”。可见当时的水军就拥有大规模跨海作战的能力。“军方”能拥有长距离大规模海上作业能力的水军士兵和舰船,这是要有“地方”的后勤保障和人员支持的——完善的港口,淡水和货物的补给,损坏舰船的维修,同样或接近素质的水手的补充,这些都可以从侧面说明当时汉朝的航海技术水平。

历史上有哪些很厉害的骗局

1、历史上的唐伯虎,确实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聘,去江西做官。
  但唐伯虎在宁王幕下工作了半年,发现宁王总是在做不法的事,预料到宁王必反。有一次,宁王派人送礼物给唐伯虎。唐伯虎就故意脱光了衣服,赤身裸体蹲在地上。同时还当着送礼人的面,动手玩弄自己的丁丁,并讥讽斥骂送礼人。
  眼球被强奸的送礼人,只得带着礼物回去,禀报宁王自己看到的一切。宁王一听,顿感心里有千万只草泥马奔过,把唐伯虎这个疯子送回家。
  不久之后,宁王集结兵马造反,但最终大败,宁王与诸子兄弟一起为王守仁所俘。明武宗将其废为庶人,伏诛,除其封国。因为早脱身,唐伯虎未受牵连。
  (注:这段材料出自明朝冯梦龙《智囊全集》,清朝成书的《明史》只简略记录「佯狂使酒,露其丑秽。宸濠不能堪,放还。」冯梦龙所处时代更早,应以《智囊》为准。)
2
西夏王朝奠基人是李继迁,他的孙子就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那时党项族已投附宋朝,但贵族内部争夺权位激烈,李继迁于是心生离意。汉人谋士张浦就教他一招:假称自己的乳母过世。
  李继迁准备了一口大棺材,但里面没有所谓的乳母尸体,而全部是衣甲兵器。他和族人一同送葬,把棺材抬出城外。守城的官员见是送葬队伍,就没有开棺检查。一行数十人就这样光明正大地混出银州城外,然后跨上骏马,狂奔至离夏州300余里的地斤泽,自立政权。
3
项羽的亚父范增多次建议项羽除去刘邦。特别是在鸿门宴上传召项庄舞剑,几乎要成功杀死刘邦。刘邦被困荥阳时,陈平心生一计,以离间项羽和范增。
  项羽的使者来到汉营,汉营先是先给他准备了的丰盛筵席。正当使者心满意足地准备用餐,端饭菜的人假装惊愕地说道:「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没想到反而是项王的使者。」于是已经放在桌上的丰盛筵席全都端回,换上了难以下咽的粗菜恶饭。
  受了气的使者回来报告了项王,项王就怀疑范增私通汉军,渐渐剥夺他的权力。最终范增决定离开楚军,未到彭城便背上生毒疮发作而死。
4
汉昭帝后期,赵广汉担任颍川太守。这时的颍川地方势力强大:豪门大族之间互相连亲,而官吏间也都互结朋党。
  赵广汉便授计值得信赖的部属,外出办案时,一旦罪名确立就依法处罚,同时故意泄露当事人的供词,目的在于制造朋党间的猜疑。此外赵广汉又命属官设置意见箱,再命人投递匿名信,然后向外散播这些信都是豪门和大族的子弟写的。
  正如赵广汉预料的,原本很要好的豪门和大族,因为谣言而互相攻击而翻脸成仇。不久豪门和大族所各自结成的小团伙都陆续解散,社会风气大为改善。
  1.唐僖宗当政,体察民情。 十三岁那年,京畿闹了蝗灾,千里赤地,颗粒无收。僖宗对此深表关怀。京兆尹上奏:陛下圣明,蝗虫虽说是飞来了,可天子脚下难道也敢为非作歹吗?还有没有王法啦!都趴那里不敢动,宁肯饿死也不肯吃庄稼!唐僖宗:那太好啦!
  2.北宋的郭京是个老兵油子。打仗什么的不懂,硬说自己会法术。表示在道观学过,主攻六甲大法。功效刀枪不入。在朝廷开会的时候,变了个戏法,成功忽悠住了大家。他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神棍。宋帝病急乱投医,信了。守城那日,老郭给七千多士兵施了法。他表示,施完这套法术,大家就刀枪不入啦,金人怎么砍都没事儿,只管冲锋陷阵就对啦。于是部队开门冲锋,一个个也不防守了,结果让金军砍了个血流成河。大家非常生气,骗局暴露。老郭:“看来只能由我亲自出马了!”领着残兵绳缒而下。顺着墙根儿就跑了。金军继续猛攻,宋城无兵把守,徽钦二宗轻松被俘。这就是传说中的靖康之耻。
  3.秦始皇想要永生,想弄些长生不老的仙药。徐福说,这还不容易,我见过!始皇龙颜大悦,派徐福去找。徐福说,得有钱。始皇说,好办。给了巨款。始皇等了十年,也没见徐福人影。他觉得自己被骗了,发誓抓到徐福碎尸万段。十年后,徐福来了。变胖了。始皇问,我嘱咐你的事儿你办了么?你找到仙药了么!徐福说,没找到啊!始皇就要砍了他。徐福从容解释说,陛下啊,出海找神不容易啊。我在海上漂泊多日,终于找到了那座神山,可那神山居然有鲨鱼护体。陛下你见过鲨鱼么?很厉害的一种鱼,很猛,太鸡巴猛了,臣长这么大都没见过这么猛的东西。臣根本没带武器,大船压根儿靠近不得,臣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逃了回来。但臣已经观察到了鲨鱼攻击的缺陷,臣不惧艰险,强烈要求再次涉险,强烈要求带兵出战!始皇壮之:壮士!只管说要多少人!徐福:越多越好,另外还得带百工和童男童女,当作送给神仙的见面
  礼。始皇:周全!徐福表情刚毅:为了仙丹!始皇也很坚定:为了仙丹!在始皇依依作别的期盼中,徐福领着大部队坐船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说是骗局,其实也就是一些计谋的具体运用,古代这种事儿多得很,比如诸葛亮的空城计,刘邦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有就是一个成语里说的,假途伐虢,诸如此类的吧

一位乔布斯的狂热粉丝,凭借过人的口才,和高超的骗术,骗了整整45亿美元!

我国历史上有哪些人物明明存在,却突然间人间蒸发了,只留下了一些民间传闻?

我国历史上有哪些神秘人物突然间酒消失了,他们有些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在华夏泱泱上下5000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其实有许多离奇古怪的事情的,但是有一些事情在后世中能够被解开谜团。说到中国古代人间蒸发的名人们,那就不得不提到以下的四位名人了,至今可以说是未解之谜。第一位就是有着道家创始人之称的老子了。

老子可以说在古代是十分有智慧的思想家或者哲学家了。并且曾经两次启发孔丘。不仅如此,他并不拘泥于现有的生活,他的一生中都在追求着自由,并且十分强调顺应天道,所以说他的行踪总是不能够为人所琢磨。司马迁就曾在《史记》中记载过老子,隐君子也。历史上有关于他的最后一次出现的地点是记录在了函谷关。至此之后在历史长河之中老子便消失了甚至有民间传闻说老子骑着他的青牛得道成仙了。然而这些我们都无从考据。

第二位名人就是朱允炆。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并且他在位期间十分清明。但是燕王朱丽带着反叛军队攻到了皇宫,只见到了熊熊的大火,但是并没有见到朱允炆。即使是到了最后看到了几具尸体也未能证明某依据就是朱云文的,所以说朱颖文到底是逃走了还是死于了火海,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说得清。第三位便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了。其实在历史上的身份其实是一个卧底,他的任务是刺探吴国机密的,并且还需要肩负着迷惑吴王夫拆的重任。历史告诉我们,西施的任务完美的成功了。但是在西施完成了她自己的任务之后便不知所踪了,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至今无人知晓。

最后一位就是秦朝时期秦始皇的浴衣徐府了,因为秦始皇晚年想要寻找长生不老药医保自己的江山永固,所以别让徐福去寻找长生不老药。徐福两次出海寻找长生不老药,在第二次出海的时候在海上一去不复返,带着大量的仆人和经营财宝消失在了茫茫大海之上。这一消失便也是,生死不明。

我觉得这个并不能说,有些人物明明是真实存在的,并没有什么历史能够直接证明他们是存在的,或许真的只是民间传闻。
我觉得没有吧,因为人是不可能突然就不存在的,或者什么人间蒸发的,肯定是有什么原因才导致不见的,所以不能这样随便下结论。
中国的第一位女状元,然而在经过一场事变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有的流传着他已经退隐江山,到了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人物,他们在当时确实存在,但是史官和皇帝不想让后人知道他,所以把它从历史上抹去,这个是很正常的事情。

徐福带人出海,最后的到底去了哪里?

很多人都说徐福建立的日本,他真的去了日本吗?

一、根据诸多史料来看,徐福很有可能到了日本。现在日本还有徐福上陆地纪念碑,日本的妇女都会拜徐福,以期望心灵手巧。地位跟织女在中国女性心目中的地位一样。这些都是日本那边对徐福的一些传统活动,都是真实存在的。

二、三国(220-280)时徐庶编《南洲·徐谱》曰:"南洲高士徐稚,字孺子,祖籍东海,于战国末年其祖先该公奉祖命隐南洲……"又曰:"徐仲公,为徐偃王二十六裔孙。仲生二子,长讳长,次为延,延即尚也。长生猛,猛生咨与福(巿),福率祖人入东海祖洲(即今之日本),尚知福将反,该不及避……。"

三、唐朝徐懋功编《徐懋功家谱》曰:"徐福者,又称徐巿或希,谱名徐议,字君房,其父讳猛,祖父讳长,福之长兄讳谱,福率振男女各三千人入东海祖洲。谘居琅邪,今山东徐氏者为徐偃王二十九裔孙徐谘之后。徐福一支入东海祖洲,不复返也。

四、日本官撰的《古事记》、《日本书纪》、《神皇正统记》等正史,对徐福家世未予记载。山梨县富士吉田市宫下义孝先生家藏《宫下富士古文书》(又名《徐福古问场》)却对徐福家世记之颇详。



扩展资料

一、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曾坐着船环绕山东半岛,在那里他一直流连了三个月,在那里他听说在渤海湾里有三座仙山,叫蓬莱、方丈、瀛洲。在三座仙山上居住着三个仙人,手中有长生不老药。告诉秦始皇这个神奇故事的人叫徐福,他是当地的一个方士,听说他曾经亲眼看到过这三座仙山。

二、秦始皇听后非常高兴,于是就派徐福带领千名童男童女入海寻找长生不老药。徐福带领的浩大的舰队出发了,但他在海上漂流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他所说的仙山,更不用说是长生不老药。秦始皇是个暴君,徐福没有完成任务,回去后依秦始皇的作风一定会被杀头,于是他就带着这千名童男童女顺水漂流到了日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长生不老药

徐福建立日本没有任何依据,徐福出生时大概是战国后期,秦朝统一全国后徐福成为秦始皇手下的一名方士,因为他在药学上颇有些造诣,加上他道家身份,始皇帝就让他东游去找长生不老药。徐福出发时大概是公元前3世纪初期,而日本在公元前7世纪时就已经成立了,即使那时候日本还处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但是人家毕竟已经以国家自居了。

所以徐福即使真的去过日本,也绝对不是一手创建了日本国,而更有可能是给日本带去了先进的制陶技术和农业生产技术,帮助日本发展了生产力。徐福去过日本这件事是有比较可信的证据的,日本宫下义孝先生家中藏有的《宫下富士古文书》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徐福来到日本之后的所作所为,徐福在日本结婚生子,将家族发扬光大。

而且宫下先生藏有的这本书全书都用汉字书写,想想在一个日本人家中拥有一本历史如此悠久的汉字书确实难以置信。徐福协会副会长曾经亲自查看,也认为书中记载可信度较高,所以徐福东渡去过日本这件事大概率是发生过的。而且日本与我国隔海相望,徐福一行人乘船到达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从我们现在出土的文献记载来看,徐福最后到底是定居日本,还是回国住在了蓬莱崂山一带,或者在途中遇难而亡,都无法确定。史书的修撰者也不会大篇幅记载一个江湖道士的经历,徐福最后到底去了哪里已经是未解之谜。

秦朝统一全国后,秦始皇一直迷恋长生不老,大肆寻找方士术生,以求长生不老药。徐福来到咸阳宫,成为了秦始皇手下的一名方士。他对说秦始皇海上有三座仙山,山上有仙人,仙人有长生不老药。因为他在药学上颇有些造诣,加上他的道家身份,始皇帝就准许他带上大量钱财东游,去给他找长生不老药,但是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从我们目前出土的文献记载来看,没有半点关于徐福东渡之后的事情,毕竟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过。现在我们一致都认为徐福去了日本,并且建立了日本国。

我们来推演一下,徐福出发时大概是公元前3世纪初期,而日本在公元前7世纪时就已经成立了,即使那时候日本还处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但是人家毕竟已经以国家自居了。所以,徐福即使真的去过日本,也绝对不是一手创建了日本国。但是如果说是给日本带去了先进的制陶技术和农业生产技术,帮助日本发展了生产力的话,这个倒是极有可能。

有些人怀疑徐福去没去过日本,认为毕竟那么久远史书也没有记载。不过对于徐福去过日本这件事还是有比较可信的证据的,在日本宫下义孝先生藏有的《宫下富士古文书》一书中,详非常细记载了徐福来到日本之后的作为,他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还在在日本结婚生子,将家族发扬光大。

而且徐福协会副会长曾经亲自看过这本书,认为书中记载可信度较高,所以徐福东渡去过日本应该是确有其事。而且日本与我国隔海相望,徐福等人乘船到达也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徐福带人出海,最后应该是去了日本。

提起徐福大家肯定都会想到长生不老这词,徐福也是个极其聪明的人,把那么精明的秦始皇都忽悠得团团转,历代君王都想长生不老,秦始皇肯定也不例外,徐福曾经作为秦始皇的主治医生,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他就忽悠秦始皇说她知道长生不老药在哪里,然后徐福一共寻了三次,最后一次徐福到了日本就再也没有回来。

秦始皇率军纵横天下,统一全国,当时四海之内已经没有敌手,唯一的敌手就是时间,为了能做永远的帝王,秦始皇毕生都在追求长生不老,当时江湖上有一术士,术士在古代就是炼丹之人,这位术士就是大名鼎鼎的徐福。他凭借其在江湖中招摇撞骗的口舌,骗的世人相信了海的那边有神仙,神仙们都是长生不老的。

史料这样记载,《三国志》提到了徐福到达亶洲并滞留不归。亶洲与夷洲在同在中国外海的东南方向,并相距不远。有学者认为夷洲就是台湾,亶洲就是日本。《日本刀歌》明确指明徐福所滞留的地方就是日本,并且认为徐福东渡时携带了大量的典籍,才使得在中国遭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典籍在日本得以保留。

徐福,字君房,是秦朝著名方士,道家名人、曾担任秦始皇的御医,出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秦始皇时期,徐福率领三千童男女自山东沿海东渡,传说遍及韩国南部与日本,成为历史上中日韩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几千年来一直是人们研究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至今已成为先秦史、秦汉史、中外关系史、考古学等综合性多学科研究,有极为重要性的学术价值。

根据史料记载,徐福带人出海就是去了日本带去了3000童男童女和一些钱物,让他去看看那个地方,所以现在日本其实就是我国曾经的领土。
本文标题: 历史上有哪些类似于徐福没有出海、希特勒假死脱身这样的惊天大逆转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056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红薯吃多了会通便吗日本二战投降的时候,在日本国内出现了什么场景、日本民众有何反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