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哪些全军覆没的部队

发布时间: 2021-07-16 23:58:4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8

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哪几次战争?.,中英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这场战争所以被称为鸦片战争,主要是其起因是由于中国...

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哪些全军覆没的部队

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哪几次战争?

. 中英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
这场战争所以被称为鸦片战争,主要是其起因是由于中国实行禁绝鸦片的政策,并委派林则除为钦差大臣去广东执行禁烟使命。利益受到损害的英国人开始叫嚣战争,1840年2月,派出了一支仅有4000人的远征军,后虽兵力不断增加,最多时也仅有20000人。这样一支“远征军”远涉重洋在完全没有后方(尽管当时印度是其殖民地)的情况下,想征服一个拥有几亿人口常备军80万的国家,几乎是一种海盗式的投机行为。然而在经历了所谓的康乾盛世之后的清政府其腐败程度已不足形容,战争开始的时候,朝廷内从皇帝到大臣,几乎没人能说清英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当然也就无法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应付这样一种侵略。面对着拥有坚船利炮的英军连克厦门、定海、镇海,继而又攻陷宁波,外强中干的道光皇帝在和战之间几经摇摆后,终于选择投降,1942年8月29日,清政府在英国炮舰的威逼下,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自锁的国策,自此列强纷至沓来,开始了一百多年内忧外患战乱频扔的历史;同时也打破了中国人长期以来自以为尊的心态,在极度的自尊遭打击后而变为极度的自卑,从而在当时中国人心中谈洋色变。
这场战争中值得关注的是林则除通过号召和组织民众,成功地抵御了英军的进攻,另外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抗英战斗,给英军以沉重打击。由此可以看出人民蕴藏的反抗侵略的无穷力量。
2.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8月-1895年4月)
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是朝鲜。1894年(按中国干支纪年为甲午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清政府派出了一支2500人的军队进驻牙山,根据《中日天津条约》规定(……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知照了日本外务省,而意图吞并朝鲜的日本政府立即派兵入朝,并占据了汉城附近的军事要地。而此时朝鲜政府与东学党人达成协议,双方已休战,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军队撤回国内。清军准备撤兵的同时清政府要求日本军队撤离朝鲜,然而心怀鬼胎的日本政府不仅不撤兵反而增兵朝鲜,并于7月23日攻占朝鲜王宫,拘禁国王李熙,成立以李应为首的傀儡政府。7月25日,日本军队假借朝鲜政府“授权”,驱逐中国军队,开始向中国军队进攻。8月1日,中国向日本宣战,甲午战争开始。
电影《甲午风云》所描绘的海战是甲午战争开始不久的一次中日海军力量的对抗,事实上此时的日本海军力量并不比中国北洋水师具有明显的优势,虽重创北洋水师,却未能实现“聚歼清舰于黄海”的计划。而至二战时,日本海军力量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几乎与美海军不相上下。
在经历了海上陆上的几场战役失败后,清政府中主降派战据上风,于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名的人物再次出场,与伊藤博文签署了《马关条约》,辽东半岛、台湾全鸟、澎湖列鸟被割让;战争赔款达2亿两白银;并要求中国政府不得惩治间谍和汉奸……前面所提日本海军的发展难道不是用这2亿两白银中的一部分养壮的吗?
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开始了半个世纪中日两国侵略与反侵略的纠缠。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与中国相似也遭受了西方列强侵略,然而经过明治维新,这个从苦难中发展起来的民族却把这种苦难转移给其他国家,尤以朝鲜、中国为甚。由于巨额的战争赔款,其综合国力及军事实力迅速发展起来,并继西方列强之后,在进入二十世纪,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1905年在中国东三省,与俄国为强占中国领土发生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东北三省;1932年发动一二八上海战争;1937年7月7日开始全面的侵华战争,已使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达到高潮。
反向思考一下:如果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胜利,其后的历史会是怎样的呢?
3.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
这其实算不上一次完全意义的战争,只是在某个时间某个点上,一次偶然的事件引发了历史的变革,在这之后的不久,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皇帝退出了历史舞台。从秦始皇赢政开始到清宣统溥仪止,无论朝代更替,无论外臣宦官专权,皇帝始终是封建政体的主要组成。然而在那一刻由一群下级军官发动的一场规模不大的战斗,却为推翻帝制吹响了号角。这既是清王朝腐朽没落到极限,也是孙中山数十年致力革命的必然结果。这之后虽有人费尽心机恢复帝制,只不过昙花一现,成为历史的笑柄。
4.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
所以不将蒋介石的北伐战争列出,是因为在国民党与共产党分裂以后北伐战争成为新兴军阀与旧军阀的一场内战。蒋介石虽在北伐战争后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但党内汪精卫分庭抗礼,国内派系林立,张学良盘踞东北;阎锡山坐镇山西;西北冯玉祥、桂系李白黄;更小的有粤系、滇系……一个四分五裂的中国却维系着表面上的统一,也继续着内战不断的传统。
然而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的领导者不是过去的农民或者小资产阶级,而是中国共产党。
有时候真的很难想象,两支起义失败后的只有数千人的队伍,22年后夺取政权。这其中的曲折、艰苦、磨难、牺牲是何其巨大。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坚韧的意志,如何能在这样的斗争中坚持下来。
5.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8月)
开始的时间真的没法定出,不是1937年7月,也不是1931年9月,更不是1894年7月,日本从它开始变得强大就始终不忘侵略中国,即使当权者定出不抵抗政策,蕴藏于民众之中的抗日情绪却愈来愈烈,终成燎原之势。从台湾“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到东北的抗日民主联军,从一二八上海第十九路军到七七事变的第29军,从坚持敌后的共产党八路军到下面战场上浴血的国民党军队,中国与日本半个多世纪的侵略与反侵略的对抗,终以中国的全胜而结束。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宣布中国人民历经百年的反帝斗争的全胜。
可以想象1945年8月中旬的那个夜晚,中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彻夜狂欢,歌声、笑声、哭声、鞭炮声交织在一起,渲泄着一种情绪,一种被压抑了一百年的情绪。
  1. 中英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

  这场战争所以被称为鸦片战争,主要是其起因是由于中国实行禁绝鸦片的政策,并委派林则除为钦差大臣去广东执行禁烟使命。利益受到损害的英国人开始叫嚣战争,1840年2月,派出了一支仅有4000人的远征军,后虽兵力不断增加,最多时也仅有20000人。这样一支“远征军”远涉重洋在完全没有后方(尽管当时印度是其殖民地)的情况下,想征服一个拥有几亿人口常备军80万的国家,几乎是一种海盗式的投机行为。然而在经历了所谓的康乾盛世之后的清政府其腐败程度已不足形容,战争开始的时候,朝廷内从皇帝到大臣,几乎没人能说清英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当然也就无法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应付这样一种侵略。面对着拥有坚船利炮的英军连克厦门、定海、镇海,继而又攻陷宁波,外强中干的道光皇帝在和战之间几经摇摆后,终于选择投降,1942年8月29日,清政府在英国炮舰的威逼下,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自锁的国策,自此列强纷至沓来,开始了一百多年内忧外患战乱频扔的历史;同时也打破了中国人长期以来自以为尊的心态,在极度的自尊遭打击后而变为极度的自卑,从而在当时中国人心中谈洋色变。

  这场战争中值得关注的是林则除通过号召和组织民众,成功地抵御了英军的进攻,另外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抗英战斗,给英军以沉重打击。由此可以看出人民蕴藏的反抗侵略的无穷力量。

  2.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8月-1895年4月)

  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是朝鲜。1894年(按中国干支纪年为甲午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清政府派出了一支2500人的军队进驻牙山,根据《中日天津条约》规定(……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知照了日本外务省,而意图吞并朝鲜的日本政府立即派兵入朝,并占据了汉城附近的军事要地。而此时朝鲜政府与东学党人达成协议,双方已休战,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军队撤回国内。清军准备撤兵的同时清政府要求日本军队撤离朝鲜,然而心怀鬼胎的日本政府不仅不撤兵反而增兵朝鲜,并于7月23日攻占朝鲜王宫,拘禁国王李熙,成立以李应为首的傀儡政府。7月25日,日本军队假借朝鲜政府“授权”,驱逐中国军队,开始向中国军队进攻。8月1日,中国向日本宣战,甲午战争开始。

  电影《甲午风云》所描绘的海战是甲午战争开始不久的一次中日海军力量的对抗,事实上此时的日本海军力量并不比中国北洋水师具有明显的优势,虽重创北洋水师,却未能实现“聚歼清舰于黄海”的计划。而至二战时,日本海军力量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几乎与美海军不相上下。

  在经历了海上陆上的几场战役失败后,清政府中主降派战据上风,于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名的人物再次出场,与伊藤博文签署了《马关条约》,辽东半岛、台湾全鸟、澎湖列鸟被割让;战争赔款达2亿两白银;并要求中国政府不得惩治间谍和汉奸……前面所提日本海军的发展难道不是用这2亿两白银中的一部分养壮的吗?

  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开始了半个世纪中日两国侵略与反侵略的纠缠。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与中国相似也遭受了西方列强侵略,然而经过明治维新,这个从苦难中发展起来的民族却把这种苦难转移给其他国家,尤以朝鲜、中国为甚。由于巨额的战争赔款,其综合国力及军事实力迅速发展起来,并继西方列强之后,在进入二十世纪,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1905年在中国东三省,与俄国为强占中国领土发生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东北三省;1932年发动一二八上海战争;1937年7月7日开始全面的侵华战争,已使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达到高潮。

  反向思考一下:如果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胜利,其后的历史会是怎样的呢?

  3.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

  这其实算不上一次完全意义的战争,只是在某个时间某个点上,一次偶然的事件引发了历史的变革,在这之后的不久,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皇帝退出了历史舞台。从秦始皇赢政开始到清宣统溥仪止,无论朝代更替,无论外臣宦官专权,皇帝始终是封建政体的主要组成。然而在那一刻由一群下级军官发动的一场规模不大的战斗,却为推翻帝制吹响了号角。这既是清王朝腐朽没落到极限,也是孙中山数十年致力革命的必然结果。这之后虽有人费尽心机恢复帝制,只不过昙花一现,成为历史的笑柄。

  4.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

  所以不将蒋介石的北伐战争列出,是因为在国民党与共产党分裂以后北伐战争成为新兴军阀与旧军阀的一场内战。蒋介石虽在北伐战争后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但党内汪精卫分庭抗礼,国内派系林立,张学良盘踞东北;阎锡山坐镇山西;西北冯玉祥、桂系李白黄;更小的有粤系、滇系……一个四分五裂的中国却维系着表面上的统一,也继续着内战不断的传统。

  然而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的领导者不是过去的农民或者小资产阶级,而是中国共产党。

  有时候真的很难想象,两支起义失败后的只有数千人的队伍,22年后夺取政权。这其中的曲折、艰苦、磨难、牺牲是何其巨大。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坚韧的意志,如何能在这样的斗争中坚持下来。

  5.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8月)

  开始的时间真的没法定出,不是1937年7月,也不是1931年9月,更不是1894年7月,日本从它开始变得强大就始终不忘侵略中国,即使当权者定出不抵抗政策,蕴藏于民众之中的抗日情绪却愈来愈烈,终成燎原之势。从台湾“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到东北的抗日民主联军,从一二八上海第十九路军到七七事变的第29军,从坚持敌后的共产党八路军到下面战场上浴血的国民党军队,中国与日本半个多世纪的侵略与反侵略的对抗,终以中国的全胜而结束。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宣布中国人民历经百年的反帝斗争的全胜。

  可以想象1945年8月中旬的那个夜晚,中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彻夜狂欢,歌声、笑声、哭声、鞭炮声交织在一起,渲泄着一种情绪,一种被压抑了一百年的情绪。

1840-1842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 甲午中日战争
1900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24 北伐战争
1927-1937 国共十年对峙
1937-1945 抗日战争
1945-1949 解放战争

历史上有没有军队在战役中因为自然灾害全军覆没的,麻烦讲一下,为什么这么倒霉

历史上有没有军队在战役中因为自然灾害全军覆没的,麻烦讲一下,为什么这么倒霉
有啊,元朝打击本子的时候屡屡遭遇台风,结果全军覆没。现在本子那帮狗还在纪念保佑日本的“神风”……
传说陈庆之的白袍军打遍半个中国,结果在班师回朝的时候遇到长江涨水全军覆没。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和意大利军在阿尔卑斯山下对峙,双方指挥员都想到炮击雪山造成山崩全歼对方,他们也是这么做的,结果双方都全军覆没!
我记得一个,比较深刻的,南朝梁陈庆之的部队,就是个典型。

陈庆之是梁武帝萧衍的书童,跟着皇帝下了一辈子的棋,本来是个书生,实际上精通兵法。

529年北魏皇室成员元颢在权斗中失势,投降南朝。梁武帝有心敷衍,就命陈庆之带着几千人北伐。结果陈庆之创造了一个奇迹,带着七千多人,一路北伐,直接占领了北魏的首都洛阳。而且那元颢甚至还直接称帝。

北朝方面出现六镇起义,权臣尔朱荣镇压起义后,慌忙会师洛阳。结果他派出的几名大将都被陈庆之打败,而且都是以少胜多。陈庆之的部队几乎是百战百胜。尔朱荣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军事统帅,他派奇兵渡过黄河包抄洛阳,擒杀元颢。陈庆之失去后路,被迫南归。

尔朱荣派兵追击,但追击部队畏惧陈庆之部队的勇猛,踌躇不前。然而陈庆之半路遇到山洪,部队人员死伤惨重,加上魏军追来,庆之化装僧侣逃脱。

我所指的是这个,比较典型。
有,古希腊军队(船队)曾在海上遇到风暴,2000多人好像就一两个活下来了。
有的,比如蒙古忽必烈在跨海作战攻打日本时船队遭遇风暴而全军覆没。原因可能是负责造船南宋 遗民偷工减料所致。

近代历史上,中国不败而败的对外战争是

中国的历史书一贯没溜。
中法战争,中国一败涂地,福建水师全军覆没,福州船政局被法军夷为平地。法军登陆台湾,封锁台湾海峡。
越南法军先下太原,再下谅山,直逼镇南关。
镇南关大捷只是一次防守战役的胜利,清军既没有攻入越南,台湾清军也无法把登陆的法军赶下海去。
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主要还是国内党争,镇南关战役只是一个被其国内反对派和在野党拿来做借口而已。
清朝在陆地战场小胜之后,利用法国国内政局主动媾和,给了法国面子。承认事实上已经被法国占领的越南“独立”,让法军退出台湾和澎湖列岛,从深入中越边界中国一侧的楔形阵地撤军。这其实是清朝的一次成功的外交成果。
要是你有力量反攻进入越南,把河内,乃至顺化和西贡都拿下来,自己平武力全歼法国远东舰队并收复台澎。那你当然可以在谈判桌上牛X一把。
可是当时从中法两国整体国力上比较,中国弱于法国,如果不见好就收。一旦法国强硬派上台,增兵和中国打到底。那么恐怕到时候就不是把藩属国越南丢给法国的事了,而是中国又在战败后签订城下之盟,割地了。
批评清朝议和,胡说什么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谬论的都是那些耍嘴皮子清流言官们的屁话。这帮子既不查世界大势,又不明了自身实力的饭桶们,坐议立谈无人能及,实则胸中无点墨之策。马尾海战,清流名士张佩纶一下子就现了原形。在两江帮办军务的清流领袖陈宝琛也是丑态百出。而相反原味清流砥柱的张之洞,因为身为两关总督,躬身入局,就在前线。他对时论的不败而败,不胜而胜的聒噪嗤之以鼻。
外交谈判是战场成果的直接体现。实力不济,能最少限度地减少损失就是胜利。
清朝中法战争,法国战败清政府却主动求和。
中法之战。至此中国丢失掉越南的宗主国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立国,没有参战,虽为胜利国,但没利益可言
中法战争:法国战败清政府却主动求和。
日俄战争:任由日本沙俄在自己领土(东北)大战。
中国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本来有可能取得最后胜利,只是由于清统治者的懦弱、妥协,胜利的成果才被葬送。使得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1886~1888年,清政府又被迫与法国签订了《中法越南边界通商章程》、《中法界务条约》、《中法续议商务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法国又得到很多权益。
中国西南门户洞开,法国侵略势力以印度支那为基地,长驱直入云南、广西和广州湾(今湛江市),并使之一度变成法国的势力范围。

中国最早的“近代军队”是哪支

定武军,也称新建陆军,是晚清及北洋时期的一只军队名称,是当时最早近代化的军队之一。小站练兵,揭开了清军编练近代化的序幕,在中国近代军制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转折。

中国清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是北洋水师。北洋水师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南洋水师正式建立是在1875年,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桢建立。南洋水师负责海域为江浙一带,停泊地则主要为上海、南京。至1909年,南北两洋水师合并,改成立巡洋舰队及长江舰队。南洋舰队正式消失。

福建水师:清廷为加强台海防务,于1879年7月4日颁上谕,清政府诏令闽局轮船先行练成一军,福建水师宣布成立。到中法战争前,福建船政水师已经成为中国吨位最大的一支舰队,基地在马尾军港。在1884年8月22日爆发的马江海战中,船政水师几乎全军覆没。

广东水师是清朝末期部署于南海区域的一支舰队,受两广总督节制,主要基地设在广州黄埔。

近代历史上,中国不败而败的对外战争是什么

这样的战争有两场:一场是1883年12月—1885年4月的中法战争,另一场是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的中日甲午战争。
中法战争:
原因:福建水师元气大伤
结果:中国承认越南独立
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大清已呈败相。
1883年—1885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
中法战争
左宗棠入疆剿灭阿古柏
甲午战争其实也没有败,辽东战场还僵持中,日本国库已经空了,马上要顶不住了。
中法战争 清政府获得了胜利,却以此为筹码和谈,接受不平等条约
本文标题: 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哪些全军覆没的部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4899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胡适和陈独秀合影中右侧不明细长物体是什么春秋时期非秦国的赢姓国家和秦国有什么联系或传承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