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为什么发动西安事变

发布时间: 2021-07-16 20:00:5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5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理由?张学良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发动了西安事变。一九三...

张学良为什么发动西安事变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理由?

张学良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发动了西安事变。

一九三五年前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强了对我国的侵略。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蒋介石仍旧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张学良将军被迫“剿共”,因在陕北战场上屡遭失败,受到蒋介石的责难,于是急于寻求出路。

张学良通过被我军放回的原东北军团长高福源的关系,与我党周恩来同志在延安举行了会谈。张将军决定以民族存亡的大局来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与此同时,杨虎城收到了毛主席派人给他送来的亲笔信。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初,蒋介石亲临西安,下榻于临潼华清池,张学良多次对蒋“苦谏”,均痛遭拒绝。张、杨被迫于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对蒋实行了“兵谏”,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战争也进入了崭新阶段。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理由是逼蒋抗日。张学良出于民族大义,和杨虎城一起发动了西安事变,即“兵谏”目的是逼蒋抗日。
写在杨教授的杰作《西安事变新探》中。读者应能看出,张杨之所以敢发动“西安事变”,是因为他们误以为那是在执行早就与中共和莫斯科商定的“西北大联合”计划,事发后苏方必然信守诺言,源源不绝地提供军援。如果没有这个保证,则他们绝对不敢举事。
殊不料事变发生后,苏联竟然强烈谴责,将它说成是日本人的阴谋,全国舆论更是激愤如沸。12月15日,蒋梦麟等北平六大学校长通电张学良,强烈谴责事变:“陕中之变,举国震惊。介公负国家之重,若遭危害,国家事业至少要倒退二十年。
足下应念国难家仇,悬崖勒马,护送介公出险,束身待罪,或尚可自赎于国人。若执迷不悟,名为抗敌,实则自坏长城,正为敌人所深快,足下当为国家民族之罪人矣。”
对于西安事变高度评价的人们,自然也把张学良看作是历史的功臣了。张学良曾经是国民政府全国海陆空三军的副总司令,东北三省的最高领导。 1931年,因不战而拱手让出东三省而名闻于世;1936年,又因发动过西安事迹而名声大躁。这次事变,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和他个人的历史发展,影响都甚大。一个面对日军攻占北大营而下令不抵抗的将军,一个不去抗战而去拘捕国家首脑的将军,客观上是帮助日本侵略还是阻止日本侵略?主观上是逼蒋抗日还是另有所谋?

西安事变的发动的动因,历来有一个理论,叫做逼蒋抗日论。例如,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指出,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该书指出,12月12张杨发动的西安事变,就是因为蒋介石不抗日,所以张杨要逼他抗日。认为西安事变是 "他(蒋介石)违背历史潮流而遭到的严厉惩罚。"(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21卷,23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并认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中共逼蒋抗日的目标初步实现。
张学良将军自己也声称是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使蒋抗日。他在事变当日早晨通报全国(早就准备好的)的"致全国电"中说,为迫使蒋"补赎前愆"而发动了事变:" 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盛.......凡属国人,无不痛心......蒋委员长受群小包围,弃绝民众,误国咎深,学良等涕泣进谏,屡遭重斥......稍具人心,孰忍出此!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作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意思是蒋不听张学良将军要求抗日的主张,张才采取行动,想逼他抗日。

第二,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当晚,张学良将军两次下令不抵抗。九一八事变发生的那一个夜里,日本军队进攻北大营的时候,张学良正在北平陪一个演员看戏,灯红酒绿,笙歌悠扬。日本人突然进攻北大营的时候,东北军的高级领导都不在营中。在营中的参谋长赵镇藩不敢随意处置,请示第七旅旅长王以哲,王又请示东北军参谋长荣臻,荣不敢作主,请示张学良。张在电话里回答,"尊重国联和平宗旨,避免冲突。 ""避免冲突"是个什么意思呢?就是让他手下的东北军的强兵悍将脱离日本人,不与日本发动事变的日本军队接触,不与接触,能算是抗战吗?它只是逃跑的代名词。"避免冲突,"也不能算作是张学良将军的抗战史。

第三,沈阳失守后,东北还有辽阔的国土,张将军手下还有东北军几十万大军。这些军队,可以据守关寨之险守卫国土;可以隐入山林,展开游击战争;日本军队只有2万人,东北军完全可以与之一点。张将军却仍然不抗日,节节后退,乃至拱手退出锦州城,拱手退出山海关。使日本人在二个月内尽据关东百万平方公里江山。日本人如此轻而易举地占领东北,如此顺利地为创建伪满洲国准备条件,张学良将军的"避免冲突"方针是帮了大忙的。

需要指出的是,当时,全国国民、中央政府、国家领导,三军统帅,都曾再三要求张学良将军抵抗日军侵略。外交家顾维钧曾被张学良聘为外交顾问。他建议张将军坚守锦州,以保卫华北,如果锦州不守,则华北也难守。他对张说:"兄为国家计,为兄个人计,自当力排困难,期能防御。"为国家计,守土杀敌是军人的本分,更是国家军队副总司令的本分。为个人计,杀父之仇、丧家之痛,不能一避再避,一退再退。从张学良将军的名声计,逃跑避战,也不是上策。但是,张学良将军自幼熟读兵书,仍然执行三十六走为上计的计策。

南京政府也曾要求张将军坚守锦州。蒋介石、宋子文等人也多次以国家名义和私人名义力劝张将军暂缓从锦州撤兵。1931年月12月8日,蒋介石致电张学良,"锦州军队此时切勿撤退。"第二天,蒋又派出航空一队前去助战,蒋明确告诉张,航空一队将在三日内到达北平,归张指挥,其意在给张学良将军鼓劲,希望张下决心坚守锦州,并加强坚守锦州的空中力量。蒋的电报,可以看作是国家的命令。但是张学良将军仍然无意抵抗,决意撤退。接着,张将军撤走了守卫锦州的三个旅。即步兵十二旅,二十旅,骑兵第三旅。并且,据日本学者关宽治、岛田俊产:《满洲事变》记载,张学良将军于12月7日向日方作出了主动撤出锦州的答复。(见赵晖:《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张学良和蒋介石》,载《南方周末》,2002。8。8)张学良将军在数十万雄师撤退之前,向敌方报告不准备与日交战的行为,可谓用心良苦。其行为十分"儒雅",与西安事变时下令枪杀总统卫队时的果断、勇敢判若两人。抗战抗战,毕竟不是小朋友玩过家家的游戏,因此,张学良将军将东北军守城部队撤兵锦州,也不能算是张学良将军的抗战史。

为了促成热河抗战的胜利,这年6月,汪精卫亲赴北平,告诉张学良:"日本调兵到东北,我们也应当调兵去抵抗。固然军队的系统可以变动,而调兵热河的计划不能变更。"但是他无法说动张学良。张的托词,是他对热河省主席汤玉麟无可奈何。为了抗战,南京政府有意撤换汤玉麟,以加强热河防务。张学良将军为了达到政府军无法进入热河抗日的目的,将中央政府的这一计划告诉了汤,以致汤玉麟更加坚决地拒绝南京政府增兵热河。这个张学良将军的部下、东北军的将领只向南京政府要求军需补充,拒绝中央增兵到热河参加抗战。张学良的所作所为表明,他不仅自己不想抗日,而且采取了种种恶劣手段破坏热河抗战。

这年7月,日军在热河边境挑起事端。汪精卫屡次发电指示张学良将军出兵抵抗,而张学良将军回电不是要粮要饷,就是认为汪精卫要抓权指挥华北军事。汪无法实现防守热河的政府意志,内心愤怒不已,决心辞职,他想以自己的辞职,逼迫张学良辞职。8月6日,汪精卫连发五电,责备张学良将军"去岁放弃沈阳,再失锦州,致三千万人民,数十万土地,陷于敌手,致敌益骄,延及淞沪。"今又"未闻出一兵,放一矢,乃欲藉抵抗之名,以事聚敛。"汪精卫表示,自己惟有引咎辞职,以谢天下。望张学良亦辞职,以谢四万万国人,无使热河平津,为东北锦州之续。"8月8日,汪精卫召开记者招待会,指出:"张学良辖境中河北、察哈尔各处税收,迄未有分文解交中央,截留自用,每月至少500万元。而一有命令,即向中央要款,实属忍无可忍。""今热河告急,平津危殆,张汉卿拥兵不前,民族危亡,指日可待,故救国唯有去军阀,统一内政。"可见,当时的中央政府,包括行政院长汪精卫是积极推动热河抗战的,而张学良将军则用种种手法抵制和破坏热河抗战计划的实施。其手段是十分恶劣的。汪精卫所揭露的张学良不想抗战、破坏热河抗战的事实充分表明,张学良将军根本不想抗日,根本没有抗日。

在巨大的民意和舆论的压力下,蒋介石要求张学良应当对民意有所交代。他让张学良将军在三策中作出选择:

一、不辞职而带兵入热抗日;

二、辞职而带兵入热抗日;

三、辞职而改组北平绥靖公署。

蒋介石请张学良将军权衡得失,择一而行。前两策都是抗战,但是,张学良将军坚决地选择了第三策,这就是说,张学良选择了不参加热河抗日。可见,张学良将军在热河抗战中,始终是不抗日的,甚至是破坏抗日的。本来,日本人占领了张学良的老家,张学良面对东三省父老乡亲,应该有愧于心,应该雄纠纠地奋战疆场,马革裹尸,以雪耻辱,报效国家。但是,他却一避再避,一失再失,一阻再阻。他的所作所为表明,他从来不想,从来不敢与日本人作战。他所作所为,完全是一个地方军阀拥兵自保、收租自肥、占山为王的土皇帝作派。

第二年,即1933年,日本终于进攻热河了。3月4日,仅仅128名日军,就占领了张学良将军领导下的东北军将领汤玉麟守卫的热河省省会承德市,汤玉麟吓得不战而逃。

东三省沦陷时,张学良将军在北平后方的戏院,承德沦陷时,张学良将军依然在北平。日本曾放风说要暗杀张学良将军,为了避免日军可能的暗杀,张学良将军在日本进攻热河时,不亲赴热河督阵抗战,躲在北平。张学良将军领导的东北军再次放弃了热河的大片土地。

由此可见,张学良将军面临着一次又一次抵抗日寇雪国耻报家仇的机会。少量日军进攻北大营,他可以抗日;日本攻击沈阳,他可以抗日;日本进攻锦州,他可以抗日;日军进攻热河,他更可以抗日。即使有牺牲,也比逃跑避战要好。一个国家海陆空三军的副总司令,国家有难时刻,一逃再逃,一避再避,不战一场,一抗一日,逃到了大后方,却开始发动兵变,扣留国家元首,屠杀国家士兵,却美其名曰逼蒋抗日。张将军有几十万雄师,日军当年就在眼前,为什么不抗日呢?勇敢的张学良将军为什么不逼一逼自己去抗日呢?

虽然张学良将军有抗日的条件,也有抗日的机会,更有抗日的理由。东三省是张作霖的发家之地,父母陵寝所在。张学良将军身为东三省最高行政长官,身为全国海陆空三军副总司令,有守土、抗敌、卫国、保家之责。从一个男子汉个人来说,匹夫见辱,奋身相斗,更何况是国恨家仇?岂能一忍再忍,一辱再辱?但是,张学良将军从未动过抗日的念头。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时,张将军不抗日;国民政府要求他严守锦州时,他不抗日;国民政府严令他坚守热河时,他仍然不抗日。恰恰相反,他望风而退,坚持退避。日本人进攻北大营,他避战;日本人进攻锦州,他避战;日本人进攻热河,他也避战。他拥有几十万训练有素的东北军,但是,一失沈阳,二失锦州,三失东北,四失热河。一个一而再、再而三丧失国土的将军,一个历来不抗日的将军,竟然逮捕国家元首,说是为了"逼蒋抗日",这不是一种天大的笑话吗?这种理由能够成立吗?张学良将军这样的避战将军能称得上是抗日的英雄吗?历史不是明明白白地将历史的鉴定书写在青史上了吗?

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不抗日吗?

上面已经论及,张学良所谓逼蒋抗日一说,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事件的发动者必须是个抗日派,二是西安事变的对象蒋介石必须是个不抗日的投降派。张学良将军不是一个抗日派,上文已经论及。下面则要论及,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是不是不抗日的。如果是不抗日的,你才有逼的理由。如果人家是抗日的,你将人抓起来,就没有理由,也没有逼人抗日的必要。

历史证明,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是要抗日的。并且在西安事变前准备过抗日、支持过抗日、发动过抗日。因此,张学良将军的为"逼蒋抗日"而发动西安事变一说更加不能成立。人家明明在抗日或者在准备抗日,你还逼别人干什么?你还制造事端干什么?
所谓的爱国,民族大义等等理由,都是没依据的。最大的原因就是逃避和红军作战,保存自己的实力,地方军阀的思维都是这样,张也不例外。正是因为西安事变拯救了我们敬爱的党(只所以说的这么恶心,是因为如果我不这样说,随便带一点敏感词汇的话,回答都有可能被删掉,之前遇到好几次了),所以在这边的舆论就给予了数不尽的赞誉,这也是人之常情了,人都要感恩的,呵呵。如果说是爱国的原因,东北三省根本就不会丢了。九一八事变只是日本低级军官的导演的一场疯狂闹剧,日本军部根本就没有计划这件事,当时的日本关东军只有一万多人,而张学良近二十万东北军却不战而退。如果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不是一味撤军,最起码能和日军形成僵持状态,就算是这个时候再让国联介入,东三省也断然不会沦丧的。历史没有假设,但是张学良不顾国耻家仇直接放弃东北已经可以说明很多东西了;而西安事变的原因说成爱国、民族大义,很显然是掺杂了很多政治原因在其中了。
用兵谏方式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张学良的《我为什么发动西安事变

张学良就是一个花花公子。败家子。
抽大烟,玩女人。把他老子辛辛苦苦攒了一辈子的家底 没几年就败光了。
现在 中国对张学良还是正面的评价的唯一原因就是
当时 剿共张学良没有下死手,还有就是 西安事变,张学良帮共争取了喘息的时间。
其余 这个人 一无是处。
你这是干嘛呢 看不懂你的问题呀

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逼迫蒋介石抗日。

1936年12月7日,张学良到华清池见蒋介石,再三苦谏,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

1936年12月10日,张学良带着白凤翔见到了蒋介石,蒋介石正在召开会议,正式通过发动第六次“围剿”计划,决定在1936年12月12日宣布动员令。

1936年12月11日晚间,张学良和杨虎城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12月12日清晨进行兵谏。

1936年12月12日5时,东北军奉命到华清池捉拿蒋介石,蒋介石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发现活捉。

扩展资料: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布《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全国人民的抗日运动进入新的高潮,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

在西北担负剿共任务的东北军与西北军厌恶内战,力主抗敌,在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和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两军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等开始与共产党及红军发生联系,初步奠定了三方团结抗日的政治基础。

蒋介石于1936年12月4日飞抵西安,要挟张、杨:如不加紧 “剿共”,即将张、杨两部分别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张、杨力劝蒋介石联共抗日,蒋加以拒绝。

两位爱国将领遂毅然决定实行兵谏。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抵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的卫队交火。蒋闻枪声,仓皇越后墙逃走,爬上山坡隐蔽,被张学良的卫队搜索发现后捕获。

同时杨虎城部下将留居城中的蒋介石高级党、政、军官员陈诚等10余人拘押。张、杨于12日当即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杨分任正、副委员长。

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释放救国会领袖及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自由,实行孙中山遗嘱,召集救国会议等8项主张。

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团结抗日大计。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中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借机扩大事态,夺取蒋介石的统治权力,进一步与日本妥协。

英、美帝国主义及亲英、美的宋子文、孔祥熙则希望事变和平解决,以维护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和英、美在华利益。

宋子文、宋美龄委托英籍顾问端纳飞西安探视情况。16日,何应钦就任“讨逆军”总司令,并相应作了军事部署,派飞机轰炸西安临近地区。

中共中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 17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到达西安,与张、杨恳切会谈,并接见各方人士,坚决主张和平解决这次事变。

22日,宋子文、宋美龄飞抵西安开始与张、杨及中共代表会谈,24日,达成了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权利,联共抗日等项协议。

周恩来曾会见蒋介石,蒋表示以人格担保,履行上述协议。20日下午,张学良护送蒋介石飞离西安。

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实现团结抗日,中国由此实现了从国内战争到全国抗战的伟大转变。但蒋介石后来背信弃义,使张学良遭长期监禁,杨虎城惨遭杀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安事变

  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要目的是逼蒋介石抗日。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要目的是敦促蒋介石“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变,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即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全面抗战的局面,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逼蒋抗日,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你可以理解年轻人有血性,不想对日本退让了。
本文标题: 张学良为什么发动西安事变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4896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南宋时期的皇帝们怎么不想收复安南怎么看待两万五千里长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