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史官会如实记录皇帝的言行吗

发布时间: 2021-06-30 04:58:4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4

史官是记录历史的,也包括皇帝的言行,为什么那些昏庸或荒淫的皇帝允许自己的不良行为被记录下来,而不禁史官是记录历史的,也包括皇帝的...

古代的史官会如实记录皇帝的言行吗

史官是记录历史的,也包括皇帝的言行,为什么那些昏庸或荒淫的皇帝允许自己的不良行为被记录下来,而不禁

史官是记录历史的,也包括皇帝的言行,为什么那些昏庸或荒淫的皇帝允许自己的不良行为被记录下来,而不禁止史官记录

制度的独立性保证。古代对于历史记录首先是在制度上保证史官工作的独立性,不受包括皇帝在内的掌权人物的干涉。对于记录的内容,史官有权不让皇帝本人知道,这项权利也基本上是有保障的。也正是皇帝一般是不能知道史官记录的内容,很多皇帝都因为害怕留下历史恶名,而有所惮忌,不敢肆意妄为。

文化的独立性保证。中国自古以来因为对于历史的重视而形成了一套历史文化,这套历史文化要求并保证了历史记录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对于历史记录问题,不仅是史官的工作责任问题,整个士大夫阶层都将这个问题作为自身一个使命,史官以外的文人士大夫虽然不参与记录工作,但他们但历史工作的关注程度一点不会比史官低,时刻都在监督着这项工作,容不得弄虚作假。

精神的独立性保证。原因制度和文化的保证,使得史官们形成了一种独立精神,他们在历史记录问题上是不会向权力低头和让步的。想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要求他们文过饰非,深圳歪曲历史是非常困难的。如果要硬来,最终可能适得其反。

 

       关于上述三个独立性保证,四太史记录崔杼弑齐庄公一事就是最著名故事之一。崔杼弑齐庄公本来是因为齐庄公咎由自取,责任在齐庄公自己。太史记录“崔杼弑其君”这句话,就已经确定了崔杼弑齐庄公的问题责任在齐庄公,可是崔杼却硬要太史记录为齐庄公的死同其毫无关系,太史就不干了。崔杼一怒之下杀了太史。太史在当时是家族世袭的职务,这位太史被杀后,他的弟弟接替了他的职务。记录这件事时,还是那句话“崔杼弑其君”。因为他们的坚持,除了太史自己,又有两个弟弟也被崔杼给杀了。但这位太史还有一个弟弟,他又顶上哥哥们接替了太史工作,记录时依然是那句“崔杼弑其君”。崔杼这次没脾气了,干脆就这么算了。这哥几个的确是不怕死,可除了他们,居然还有人为这事儿找上门来送死的。史书记载南史氏听说接连有太史为此事被杀后,把这件事写好在简上带着跑来。知道了最后那位太史没有被杀,记下了这件事,才放心回去。

就因为记录皇帝不当的言行,所以很多史官因此而遭难,但是唐以前史官记载的东西是不能给皇帝看的,应该是要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吧。后来,一些明君主动地以史官记录为鉴来修正自己的行为。
本朝不修本朝史,比如隋朝之后是唐朝,隋朝的历史由唐朝史官写,所以就不存在昏君同不同意了。
先秦以后,基本没有官修当代史了,所以无论是史官编撰的会要还是宦官内侍记录的起居注都是作为档案资料保存而不公开的,再荒唐只要不流传开就没什么大不了的。
史官都是很负责任的,如果皇帝杀了一个换了一个新的来,那个新的仍会照实说话的。。杀几遍都一个样的。。

古代的史官是怎么工作的?为什么他们皇上的一言一行都知道?

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官方历史。
跟在皇上之间
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记录历史啊

古代的史官是专门记录本朝历史的么

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官方历史。
上古时期:口耳相传,结绳记事,岩画,竹简等
商周时期:出现史官,甲骨文中有"作册"、"史"、"尹"等字。金文有"作册内史"、"作册尹"的记录。据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考证,"作册"和"内史"是同样的官职,其长官称"尹",都是掌管文书、记录时事的史官。
春秋时期,史官,"君举必书",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大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礼记·玉藻》说是"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可见,史官的分工和职责是十分细致、明确的。
封建王朝时期历史的记录同时包括对中央事务的记载和对地方事务的记载(例:各地地方志,县志等) ,同时历史细节还来源于历代文学作品和各行政机关的记录。
有记录当时历史的
也有撰写过去历史的

史官是怎么记录古代帝王起居生活的

古代的史官主要是服务皇帝的。 历代帝王对于史官们载言记事,都是字斟句酌,斤斤计较。至于"君举必书",却是有选择、有条件的。有了功绩,做了好事,当然要大书特书。就是没有功绩,没干好事,也要虚构一些载入史册;或者“假人之美,藉为私惠”;或者颠倒黑白,把坏事说成好事。总之,“自称我长,相谓彼短”,“略外别内,掩恶扬善”(刘知几:《史通》),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事,"必书"无疑;凡是对自己不利的事,万万不可见诸史册。帝王们或多或少都会干一些坏事,那些贼臣逆子、淫君乱主,干的坏事就更多,但是干归干,举归举,要载入史册,传之后代,是绝对不允许的。"秽迹彰于一朝,恶名披于千载",有哪一个帝王愿意把自己的"秽迹"载入史册呢?所谓"君举必书",不过是一句假话。只有在古代史书作为宫廷秘籍,由太史负责的时候,史官有记载特权,皇帝是不能察看史官记载。 史官们对于“君举必书”的态度颇为认真。中国古代的史官有“秉笔直书”好传统,尤其是司马迁这样一个特殊的史官,成为后世史官竞相继承的品操和史德。他们都知道"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夫所谓直笔者,不掩恶,不虚美,书之有益于褒贬,不书无损于劝诫"(刘知几:《史通》)。因此,对帝王们的言行,随时都要记录下来,不管你"举"得对不对,都要"直书其事"。那怕把屠刀架在脖子上,也要说真话,不说假话。"宁为兰摧玉折,不为萧敷艾荣",绝对不能"兰艾相杂,朱紫不分"。 帝王和史官,一个要"自称我长"、"掩恶扬善",一个要"直书其事,不掩其瑕";一个要文过饰非,一个要"君举必书";一个要为自己树碑立传,一个要对后人"申以劝诫"。
本文标题: 古代的史官会如实记录皇帝的言行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4606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你去过合肥的吴王庙么 其建筑有哪些特点如何用简单的语言解释「薛定谔的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