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自称华夏族

发布时间: 2021-06-12 04:57:1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5

中华民族为什么又被称为华夏民族?华、夏两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

为什么中国人自称华夏族

中华民族为什么又被称为华夏民族?

华、夏两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华”与“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
伏羲女娲
华夏为古汉族的自称,在先秦典籍中多称为“夏”或“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用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现被用作中国和汉族的称呼。
“华夏”,一般作为代称中国,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著许多部落,比较重要的有后来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等。炎、黄两部落融合成的“华夏民族”,即为“炎黄子孙”。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五帝中的首位是黄帝,后来的人称黄帝为华夏族的始祖。黄帝之后,最著名的有唐尧、虞舜、夏禹等人。禹系夏后氏部落之领袖,姒姓,又称夏禹、大禹。夏大禹治水有功,继位于舜当了中原各部落之共主,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夏朝在上古为中央大国,“夏人”即为“中国之人”,“华夏”即为中国的代名词。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华”。“华夏”合起来就代表了中国是一个有高度文明和发达文化的中央大国,“华夏”久而久之便成了汉族的代名词。
中国可信文献中,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是《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伪孔传将其解释为“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1] 。《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2] 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
华夏族随着生存空间的扩张而繁衍壮大,到汉唐时期人口文化经济达到空前高度,到宋时人文各项领域达到顶峰,“汉人”这一词汇到了蒙元时期被蒙古人广泛地称呼华夏族。及至后来又有汉族之称。
“华夏”是中华民族的称号。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56个民族,统称为“华夏民族”。 中国人都以“华夏民族”、“华夏子孙”为荣。
古人的说法见诸于《左传》、《孟子》、《说文解字》等古籍中,是将“华”、“夏”作为中原,“夷”、“裔”作为四方,相对而言。
现代人的观点有两二种:
第一种认为,“华夏”是民族的名称。
这种观点又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我国古代以“夏”为族名。“夏”这个名词则由“夏水”而得。通常所说:“华夏族定居在华山之周,夏水之旁,故而得名。”
另一种说法认为,华夏实际上历史上夏族的一个分支。古老的夏族曾生活在甘肃、河南、山西一带,后来这个民族不断向四处迁徒,逐渐形成“东夏”、“西夏”、“大夏”三部分,后来大夏变为夏族的总称,也是夏族的美称。
第二种观点认为“华夏”是地域文化概念。这种观点分两种说法。
一种认为,以文化高低定名。文化高的周礼地区称为“夏”,文化高的民族为“华”。“华”、“夏”合起来,称为“中国”。反之,“中国”以外的四方的文化低的地区和民族,就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后来华夏不断壮大,凡是接受华夏文化的各个民族,大都纳入了传统华夏族的范畴,华夏成为中华民族的称号了。
另一种说法认为,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大致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后来,黄帝兼并了炎帝部落,又统一了其它各部,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祭奠的先祖。华夏集团也因其连续的胜利,巩固了自已的主流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古老的代表。
总之,“华夏”名称之解并未结束。
简单来说,就是原本的华夏民族,统一了各个蛮族,蛮族的文化就此改变,成了华夏民族,但血统上还要分56个种族。但这56个种族,其中之一又是汉族。而这56个民族又统称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为什么又称为华夏民族?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左传》记载:“以服事诸夏。”“楚食华夏。”“商不谋夏,夷不乱华。”由此知,我国人民从古代起,就自称诸夏、华夏,或单称夏或华,到春秋战国以后,华夏就成了我们种族的名称。而把之外的民族叫作夷、狄、戎、蛮。
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华夏民族=汉族,华夏民族≠五十六个民族,懂了吗?

为什么中国人称自己为华夏民族,是炎黄子孙?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在《左转.定公十年》中,同样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的说法。我们从小就说,自己是华夏民族,是炎黄子孙。可究竟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其实,对于其由来,有三种说法。

一、远古的传说

传说中,黄帝和炎帝本是两个敌对部落,却在一次与蚩尤部落战争时,联合起来,称为黄炎联盟,最后合成华夏民族,华夏族在汉朝后称为汉人,黄帝和炎帝也被认为是中国人的始祖,而我们就是他们的后代,称为炎黄子孙。炎帝和黄帝称为“人文始祖”,并不是没有道理的:黄帝又称轩辕氏,据说发明车船,弓箭,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创制历法等。炎帝又称神农氏,据说尝尽了百草,发明木耒等农业用具,教人民耕种,还发明了陶器和医药。

二、华夏是民族的名称

华夏是民族融合的见证,“华”是指居住在华山,以玫瑰花(音同“华”)为图腾的“华族”;“夏”是指居住在夏水(即汉水)旁边的“夏族”。随着人们的不断交流,交往,两个民族合二为一,统称为华夏民族。

三、以文化标准定名为华夏 

 远古时代,人民将文化发展较早的周礼地区称为“夏”,文化发展水平高的民族称为“华”。“华”“夏”合起来称为“中国”。同时,生活在华夏族四周边远地区的人,由于文化的相对落后,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但随着华夏族的不断壮大,其他民族也融入进华夏族的领域。渐渐地,华夏就成为中华民族的称号了。

中国人认为自己是炎帝和黄帝的后代,所以叫炎黄子孙,华夏是古民族的称呼,后来泛指整个民族。
炎黄子孙是因为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人,华夏指的原来是中原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用华夏民族代指汉族。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在《左转.定公十年》中,同样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的说法。我们从小就说,自己是华夏民族,是炎黄子孙。
“炎”指炎帝,“黄”指黄帝,炎黄二帝为中华始祖,传说他们出自同一部落后成为敌对。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后,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逐渐融合成后来的华夏族,汉朝以后华夏族被称为汉人。

为什么中国人称自己是“华夏子孙”“炎黄子孙”

为什么中国人称自己是“华夏子孙”“炎黄子孙”急急急!!! 三分钟能回答 追加100分!!!
炎黄子孙是因为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是中华民族的创始人,神农氏尝百草,轩辕败蚩尤统一九州,从此才有的中华文明,至于华夏,乃是中国和汉族的古称,“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当时即中原之人。而后引申为中国人
中国和汉族的古称,“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即中原之人。春秋以后,又称诸夏。古人将华夏与蛮夷或裔对称,以文化和族类作为区分的标准。远古时期中国境内分布许多氏族部落。距今四、五千年时西北部的黄帝联合炎帝打败蚩尤,进入中原。黄帝及其后代尧、舜、禹统一了百越等许多氏族部落,在黄河中游两岸繁衍。
公元前2100
传说在四千多年以前,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居住着许多氏族部落,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帝部落、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黄帝部落居住在中国西北部现今陕西省的地方,后来向东迁徙,最后定居在今河北涿鹿一带的山弯里,过着游牧生活。炎帝部落在今陕西省渭河流域至黄河中游一带活动。蚩尤部落又称为“九黎族”,居住在中国东部今山东、河南一带。这三个部落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曾在今河北北部一带,发生过数次大的战争。

炎帝部落从渭河流域进入黄河中游以后,与蚩尤部落发生了长期的冲突。炎帝被蚩尤打败以后,逃到了河北涿鹿,投靠黄帝部落。后来,这两个部落联合起来,与蚩尤在涿鹿大战一场,蚩尤战败,被黄帝部落杀死,黄帝取得了胜利。这就是史书上有名的“涿鹿之战”。

黄帝对蚩尤部落成员采取安抚政策,留在北方的蚩尤部落成员就加入了炎黄部落。其他部落听说蚩尤已死,对黄帝佩服得五体投地,大家共同拥戴他为天子,黄帝就在涿鹿建都。

打败蚩尤以后,炎帝部落要争做霸主,与黄帝部落又发生了大冲突。炎帝和黄帝这两个部落,在阪泉(今河北怀来一带)又大战一场,结果炎帝被打败,归服了黄帝部落。后来,他们的后裔就从河北一带向南发展,进入黄河流域,定居中原,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共同繁衍,互相融合,共同组成了中国中原地区的远古居民,奠定了后来华夏族的历史基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黄帝部落的力量比较强大,文化也比较高,原始社会劳动人民的许多发明创造都记在黄帝的名下,黄帝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以后这一部族逐渐发展,居住在中原地区原来不同祖先的居民,都自认为是黄帝的子孙。春秋(公元前770至前476年)以后,这些居民自称为华夏族,到汉朝以后称为汉族。后世的汉族人就把黄帝尊称为自己的祖先,自称是“炎黄子孙”。

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营建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认为中原居四方之中,是天下中心,故称为“中土”。而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又是华夏族,所以又把这地区称为“中华”。后来,华夏族和其他各族不断融合,华夏族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高度发展的华夏族文化逐渐扩展到全国各地,“中华”便逐渐成为代表整个中国的名称,“炎黄子孙”也随之带有更广泛的含义。

于是后世都将国人称为炎黄子孙和华夏儿女传说在四千多年以前,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居住着许多氏族部落,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帝部落、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黄帝部落居住在中国西北部现今陕西省的地方,后来向东迁徙,最后定居在今河北涿鹿一带的山弯里,过着游牧生活。炎帝部落在今陕西省渭河流域至黄河中游一带活动。蚩尤部落又称为“九黎族”,居住在中国东部今山东、河南一带。这三个部落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曾在今河北北部一带,发生过数次大的战争。

炎帝部落从渭河流域进入黄河中游以后,与蚩尤部落发生了长期的冲突。炎帝被蚩尤打败以后,逃到了河北涿鹿,投靠黄帝部落。后来,这两个部落联合起来,与蚩尤在涿鹿大战一场,蚩尤战败,被黄帝部落杀死,黄帝取得了胜利。这就是史书上有名的“涿鹿之战”。

黄帝对蚩尤部落成员采取安抚政策,留在北方的蚩尤部落成员就加入了炎黄部落。其他部落听说蚩尤已死,对黄帝佩服得五体投地,大家共同拥戴他为天子,黄帝就在涿鹿建都。

打败蚩尤以后,炎帝部落要争做霸主,与黄帝部落又发生了大冲突。炎帝和黄帝这两个部落,在阪泉(今河北怀来一带)又大战一场,结果炎帝被打败,归服了黄帝部落。后来,他们的后裔就从河北一带向南发展,进入黄河流域,定居中原,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共同繁衍,互相融合,共同组成了中国中原地区的远古居民,奠定了后来华夏族的历史基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黄帝部落的力量比较强大,文化也比较高,原始社会劳动人民的许多发明创造都记在黄帝的名下,黄帝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以后这一部族逐渐发展,居住在中原地区原来不同祖先的居民,都自认为是黄帝的子孙。春秋(公元前770至前476年)以后,这些居民自称为华夏族,到汉朝以后称为汉族。后世的汉族人就把黄帝尊称为自己的祖先,自称是“炎黄子孙”。

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营建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认为中原居四方之中,是天下中心,故称为“中土”。而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又是华夏族,所以又把这地区称为“中华”。后来,华夏族和其他各族不断融合,华夏族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高度发展的华夏族文化逐渐扩展到全国各地,“中华”便逐渐成为代表整个中国的名称,“炎黄子孙”也随之带有更广泛的含义。

于是后世都将国人称为炎黄子孙和华夏儿女
、炎帝部落不是“夏人”,炎帝部落是农耕的,因为炎帝又叫神农。而黄帝部落及夏人是游牧的。

2、蚩尤部落可能就是炎帝部落(一部分),所谓的炎黄之战和黄帝战蚩尤极有可能是同一战。神话传说中,蚩尤是炎帝(神农)的女婿。由于,那时候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所谓的女婿就应该是同一部落了。

  个人以为,黄帝部落和后来的夏人,是最早南下“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他们南下依靠武力方面的优势,取得了对人口上处于优势的“诸苗”(炎帝部落应属于诸苗)的统治地位。但生产方式则反过来接受了诸苗的方式,转向农耕。
  然后,由于部落之间的通婚。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种族),华夏族。

  为什么我们叫炎黄子孙,而是黄炎子孙。原因很简单:
1、炎帝部落人口众多,而黄帝部落只是南迁的个别部落,因而华夏族的主体血缘来自于炎帝部落;
2、黄帝部落南下之初,并不是“征服”炎帝部落。而是被炎帝部落所接纳,成为其一部分,其主要生活方式也接受了炎帝部落的方式。所以一开始是炎帝为“中央天帝”。而黄帝部落是在后来的内战中取而代之的。

  综上,所谓的华夏族,实际上就是北方游牧黄种人(所谓的夏人)同南方农耕黄种人(所谓的南亚种,但应该同东南亚人不完全相同,他们有黑种人血统)融合的产物。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在《左转.定公十年》中,同样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的说法。我们从小就说,自己是华夏民族,是炎黄子孙。可究竟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其实,对于其由来,有三种说法。

一、远古的传说

传说中,黄帝和炎帝本是两个敌对部落,却在一次与蚩尤部落战争时,联合起来,称为黄炎联盟,最后合成华夏民族,华夏族在汉朝后称为汉人,黄帝和炎帝也被认为是中国人的始祖,而我们就是他们的后代,称为炎黄子孙。炎帝和黄帝称为“人文始祖”,并不是没有道理的:黄帝又称轩辕氏,据说发明车船,弓箭,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创制历法等。炎帝又称神农氏,据说尝尽了百草,发明木耒等农业用具,教人民耕种,还发明了陶器和医药。

二、华夏是民族的名称

华夏是民族融合的见证,“华”是指居住在华山,以玫瑰花(音同“华”)为图腾的“华族”;“夏”是指居住在夏水(即汉水)旁边的“夏族”。随着人们的不断交流,交往,两个民族合二为一,统称为华夏民族。

三、以文化标准定名为华夏 

 远古时代,人民将文化发展较早的周礼地区称为“夏”,文化发展水平高的民族称为“华”。“华”“夏”合起来称为“中国”。同时,生活在华夏族四周边远地区的人,由于文化的相对落后,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但随着华夏族的不断壮大,其他民族也融入进华夏族的领域。渐渐地,华夏就成为中华民族的称号了。

中国人为什么称自己为华夏儿女?

1.华,是“章服之美”的意思, 

夏,是“礼仪之大”的意思。 

华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帝和炎帝,后由于合并融合,蛮,夷,戎,狄等民族相继融入华夏族,构成后来汉族的主体, 

汉族由汉王朝而得名,此前称华夏族,所以汉族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其主体是华夏族,这就是中国之所以称为华夏的原由。

在外人眼里,汉族是一个身着华彩衣服,讲究礼仪的民族。

中国人多为以上后代,故以华夏儿女自称。

2.帝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的后代。指中华民族的后代。亦作“炎黄子孙”。

在有关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中,本领最大、发明最多的人是黄帝。传说他发明了车、船、锅、镜子,制造了弩。又传说黄帝让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乐律,大挠制定甲子,岐伯写了医书。

据说,黄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陕西。黄帝族最后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最后到达今山东地区。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九黎族活动的地区,主要在今山东、河南和安徽一带。相传炎帝族和九黎族为了争夺黄河流域一块肥沃的土地,发生了一次战争。炎帝族战败,向黄帝族求援。黄、炎两族合并。

根据以上的神话传说,可以看到,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个部落,逐步以黄帝族为主,相互融合,黄帝就成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共同祖先。后来,各族都认为是黄帝的后代,称为“炎黄子孙”。

为什么中国又叫“华夏”

自古以来,中国有过许多名称,如中华、中原、华夏、支那等等。为什么要把中国叫做华夏呢?

《左传》中说:“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一向被称作礼仪之邦,叫做“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再加上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所以又叫做“华”。

后来,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把“夏”当作族名,把“华”当作国名。“夏”是从夏水(即汉水)得名,“华”是因为华山而得名。但夏水只是一条很小的支流,华山也只是名山之一,算不上名气很大,很难成为一个国家的代表。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在黄土高原上建立的夏朝,它在上古的朝代中文化程度最高,影响也最大,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夏朝从一开始就以中央大国自居,因此,“夏”就有了“中国”的意思,“夏人”也就成了“中国之人”。后来,人们把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华”,“华夏”合起来就代表了中国是一个有高度文明和发达文化的中央大国,“华夏”也渐渐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本文标题: 为什么中国人自称华夏族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4319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评价德川幕府超声波加湿器会危害健康吗 有哪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