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赋的历史背景

发布时间: 2021-06-11 09:58:2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5

鹦鹉赋要怎样解释?鹦鹉赋注释:①西域:西方之地,此指陇山,相传鹦鹉即出于陇山。灵鸟:神鸟。②金精:古人以五行与五方、五色相配,西...

鹦鹉赋的历史背景

鹦鹉赋要怎样解释?

鹦鹉赋注释:①西域:西方之地,此指陇山,相传鹦鹉即出于陇山。灵鸟:神鸟。②金精:古人以五行与五方、五色相配,西方属金,主白。此以鹦鹉有白色羽毛,故曰“金精”。③火德:五行中火主赤色,而鹦鹉嘴为红色,故云。④性:天性。辩慧:聪明而有口才。⑤高峻:指高山。⑥峙:立。幽深:指山谷。⑦妄集:随便停息。⑧绀:青中带红之色。觜:同“嘴”。⑨衣、衿:皆指鹦鹉的羽毛。⑩采采:鲜明貌。咬咬:鸟鸣声。同族于羽毛:言鹦鹉与众鸟属于同类,都生有羽毛。此句言众鸟与鹦鹉智力相差甚远。鸾皇:鸾鸟和凤凰。芳声:美名。远畅:远播。伟:认为壮美。灵表:美好的外表。虞人:古代掌管山泽禽兽的官吏。陇坻:即今甘肃陇山。伯益:相传为古代掌管山泽的官,舜任以为虞人。流沙:指西方之地。昆仑:昆仑山,在今西藏与新疆交界处。弋:系有细绳的箭,用以射鸟。冠云霓:笼罩云霓。罗:罗网。纲维:网上的大绳。目:网眼。容止:仪容举止。守植:立志。违忤:违背,违逆。伤肌:损伤其肌体。被:受。尔乃:于是。归穷委命:归于困境而无可奈何。委命,任从命运。翦:同“剪”。流飘:流转飘移,此谓迁徙。崎岖:道路曲不平。重阻:险阻重重。岷:岷山,在今川甘交界处。障:山名,在甘肃西部。载:动词词头,无实义。适人:嫁人。逢患:遭祸。犹:犹且。栖迟:停留。矧:何况。能:能不。驯扰:驯顺。眷:留恋。西路:西来之路。怀:想念。延伫:长久地站立并等待。忖:暗想,此指鹦鹉独自思索。腥臊:味道不鲜美。鼎俎:皆烹饪工具。鼎,大锅。俎,案板。嗟:叹。禄命之衰薄:谓命苦福薄。奚:何以。险巇:险恶。阶乱:即引起祸乱。《易·系辞上》:“乱之所生,则言语以为阶。”将:抑或。不密:泄露秘密。伉俪:夫妻。匪:通“非”。慜:怜悯。众雏:指所生的小鹦鹉。背:离。蛮夷之下国:鹦鹉自称它的故乡。下国,小国。光仪:光彩和仪表。西都:指长安。异宜:各有其宜。代越之悠思:谓思恋故乡之情,典出古诗“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之句。代,古郡名,在今河北、山西北部交界处。越,即南越,今两广地区。悠思,长久的思念。少昊、蓐收:古代传说中主宰秋季第一月的两个神。司辰:掌管节令。整辔:驾车。此句以不同季节可以驱使之神的连续更换,比喻车马不断前进。慕:思念。感类:感念同类。陨泪:掉泪。放臣:放逐之臣。歔欷:抽泣声,指哭泣。游处:指同游共处的伙伴。壎箎:皆乐器名,壎为陶制,箎为竹制。相须:相互应和。胡:指北方。越:指南方。笼槛:鸟笼的栅栏。昆山:昆仑山简称。邓林:神话中相传,夸父逐日而弃其杖,化为邓林。这里泛指森林。顾:回头看。六翮:指翅膀。翮:羽毛的硬管。奋迅:奋翅迅飞。如:去。弗果:未果。徒:白白。怨毒:怨恨。苟:暂且。所事:所事奉的主人。敢:岂敢。背惠:背恩。期:希望。甘:甘心。尽辞:鹦鹉善于模仿人说话,故云。效愚:效献愚诚。庶:庶几,大概。渝:改变。

鹦鹉赋的作者简介

祢衡(173年~198年)东汉末年名士、辞赋家。字正平,平原郡般人(今山东省临邑县德平镇小祢家村)。幼时聪敏好学,少有才辩,长于笔札,性情刚傲,好侮慢权贵。因拒绝曹操召见,操怀忿,因其有才名,不欲杀之,罚作鼓吏,祢衡则当众裸身击鼓,反辱曹操。曹操怒,欲借人手杀之,因遣送与荆州牧刘表。仍不合,又被刘表转送与江夏太守黄祖。后因冒犯黄祖,终被杀。代表作《鹦鹉赋》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是汉末小赋中的优秀之作。另有《吊张衡文》,《文心雕龙·哀吊》称为“缛丽而轻清”。《隋书·经籍志》有《祢衡集》2卷,久佚。今存文、赋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从《鹦鹉赋》看祢衡是怎样的一个人

看过《三国演义》和京剧《击鼓骂曹》的人们,都知道那个裸体痛骂曹操的祢衡,是三国时期一个狂放不羁的特别人物。小说中的祢衡和戏中的祢衡,是作者以文学方法塑造的艺术形象,自然有夸张和渲染的成分在其中,但其思想和性格,基本上与历史记载中的祢衡相吻合。近年来,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风行天下,其中所描绘的祢衡与我们所熟知的祢衡大相径庭,易先生认为“祢衡的所谓傲骨,毫无正义的内容,只不过是他自我表现的恶性膨胀而已”,“说明他其实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他的自高自大,就是他自私的表现”,“这就不能算是英雄,只能叫做混蛋。”(见《品三国》下第28集《借刀杀人》,32-36页。)从以上评价可以看出,易先生基本上否定了这个人物的正面意义。而收录在《昭明文选》中的《鹦鹉赋》,是祢衡作为文人和才子留下的传奇之作,通过品读这篇才华横溢的文章,我们又似乎看到了一个志趣高洁、追求美好理想的祢衡。这就不能不令人疑窦丛生,历史典籍记载中的祢衡,小说与戏中的祢衡,还有易中天先生笔下的祢衡,究竟哪一个更接近事实上的祢衡呢?祢衡真像易中天先生所说的是一个极端自私的“混蛋”吗?

一个被严重歪曲了的形象

晋代史学家陈寿先生所撰的《三国志》,一直以来被人们看着是记载三国历史的信史,但是这部著名的史学著作中竟然没有关于祢衡的专门的小传。许多事迹和名气不如祢衡的人物都上了,为何单单没有祢衡的小传呢?估计是祢衡的事迹不为统治者所喜欢,所以陈寿先生也就不敢放胆去写。《三国志》中有关祢衡的记载,是后来注释《三国志》的南北朝时期的宋朝人裴松之,在《荀彧传》的注解中引述《典略》中的记载附带叙述出来的,说他“恃才傲逸,臧否过差,见不如己者不与语,人皆以是憎之。”正面集中记载祢衡事迹的文字,出现在与裴松之同时代的史学家范晔所著的《后汉书·文苑列传》中,说他“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以上两本史书中的记载差不多,意思都是说他恃才傲物,喜欢评论时事,瞧不起别人,等等。这种评价虽然不是很高,但是也没有从整体上予以否定,而且还都特别点明了祢衡是有才气的,比如两条史料中都有孔融的推荐词:“淑质贞亮,英才卓烁。初涉艺文,升堂睹奥,目所一见,辄诵于口,耳所暂闻,不忘于心。性与道合,思若有神。”虽然不无吹捧之意,但能让孔融为之极力称赞的人,应该说才气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况且《鹦鹉赋》也为其过人的文采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三国演义》与京剧《击鼓骂曹》,没有把祢衡当成一个才子来塑造,而是把他写成了反对曹操的英雄,这样写也大致合乎史料中记载的人物原形的特点。
但是,到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里,祢衡却成了一个对抗“整个社会”,“自绝于人民”,“心理变态”、“病入膏肓”、“极端自私”的“混蛋”!易先生认为,祢衡的死“也冤也不冤”,冤,是因为无论他“多么可恶和讨厌,至少罪不当死”,他的确是死于“没有法制和人权”的“黑暗社会”;不冤,是因为他“多少有些咎由自取”,“自己找死”,“最不值得同情”,即便生活在“讲法制和人权的社会”,“也不会讨人喜欢”。
易先生对祢衡的种种负面的评论,大多都出自他的推测甚至是信口开河,没有确凿的史料根据。比如易先生说,祢衡对抗了“整个社会”,“自绝于人民”,这些说法难以成立。祢衡对曹操始终持不合作的态度,但对刘表、黄祖及其儿子,态度就大不相同,或称美,或体察心思,或友善,这就说明他还是能够与人合作的。而且,在刘表和黄祖那里,他一度还是能够认真负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特别是在黄射大宴宾客的集会上,当有人请求他为鹦鹉作赋,“使四座咸共荣观”时,他欣然命笔,愉快地吟出了传奇之作《鹦鹉赋》,说明他还是可以和人们打成一片的。至于他与孔融,两个人可以说是相互欣赏,彼此倾慕,“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这里的“儿”是汉代对杰出男子的尊称,并非易中天先生所说的是将孔融称“儿子”!),表达了他对孔融、杨修的赞美之情。史料中的记载与其文章表明,祢衡并非是对抗 “整个社会”的人民公敌,也不是“自绝于人民”的叛徒,易先生给他扣上这样的大帽子,实在是缺乏根据和没有道理。
至于易先生说他“心理变态”,“病入膏肓”,“其实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他的自高自大,就是他自私的表现”,“这就不能算是英雄,只能叫做混蛋。”等等,完全是强词夺理,信口雌黄。从《品三国》中我们不难发现,易先生评价祢衡,有时是站在曹操的立场上说话的,从曹操的角度来看祢衡当然是一无是处,因为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确实把曹操骂得够呛;有时是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下断语的,但超越了那个特定的年代,以今人的标准衡量古人,祢衡必定是一个浑身上下充满毛病的人;更多的时候,易先生是从世俗的角度来评价的,因为以庸常的目光看特立独行的祢衡必定是狂人,为大众所不容。总之,在易中天先生的笔下,祢衡的形象被严重歪曲了,人们看到的祢衡再也不是小说和戏曲那个慷慨激昂、反抗强权的热血青年,而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疯子和“混蛋”。
好在历史不是易中天先生写的,我们不会因为易先生歪曲了祢衡的形象,就认定历史上的祢衡真是那样的一个人了。如果小说和戏曲中的祢衡形象毕竟属于文学描写,有很多渲染、夸张和拔高的成分在其中,那我们还是通过品读祢衡的不朽之作《鹦鹉赋》来认识他吧。

一个志趣高洁的文学青年

俗话说:文如其人。虽然一个人的文章,不一定能完全真实地反映这个人的思想观点,但从血管里流出来必定是血,我们多少还是可以通过一个人的文章,来触摸这个人的内心世界的。从史料上看,祢衡留传下来的文章只有“一赋三文”(即:《鹦鹉赋》、《吊张衡文》、《鲁夫子碑》、《颜子碑》),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窥见祢衡,作为一个文人和才子的思想脉络与心路历程。特别像《鹦鹉赋》,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方面,几乎可以与屈原的《离骚》相媲美。
首先从序言来看祢衡的才气究竟有多大。“时黄祖太子射,宾客大会。有献鹦鹉者,举酒于衡前曰:‘祢处士,今日无用娱宾,窃以此鸟自远而至,明彗聪善,羽族之可贵,愿先生为之赋,使四座咸共荣观,不亦可乎?’衡因为赋。”从序言交待的写作背景来看,这是一篇颇有难度的命题作文,不仅要当场作出来,而且还要处理好在场主客们各自的审美需求。客人请求祢衡来作,祢衡也不推辞,而是信笔来写,一篇名传千古的奇文就这样一气呵成了。从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七步成诗的曹植,又彷佛看到了那个作《滕王阁序》的王勃,风流倜傥的祢衡和他们一样文思泉涌,笔走如飞,这样有才气的文学青年从古到今都是凤毛麟角的。
再从正文来看祢衡究竟表现了自己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全文大致可以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前三段)是咏赞“鸟之形质美”,即从多个侧面用多种手法描绘赞美鹦鹉鸟的超凡不俗。先写其丽容丽姿,再写鸟的聪明辩慧和情趣之高洁。如此便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既显扬出鹦鹉鸟之奇美,又暗示自己志向的高超和才智的出众。其中第二段所写的“虞人”们奉命布下天罗地网捕捉鹦鹉而献全鸟者受赏的细节,则巧妙地影射出东汉末年权贵阶级压迫忠正控制良才的行径,含蓄地表达出他自己被人侮辱、几经转送的尴尬而痛楚的心情。第二部分(后三段)则进一步抒写鹦鹉的困境与悲情,即美丽高洁的鹦鹉身陷牢笼,但却时时“想昆山之高岳,思邓林之扶疏”,作者通过描写鹦鹉的悲惨遭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暗衬出他自己有志难酬但仍然追求美好理想的情怀。总之,《鹦鹉赋》文辞华丽,感情丰富,想象奇特,寓意深刻,反映出祢衡卓越的文学才华和高雅的志向情趣,与同时代其他杰出作家的代表作相比一点也不逊色。也正是因为《鹦鹉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而后世的文学家们如唐代的诗人崔颢、李白都眼望鹦鹉洲而触景生情,分别写出了钦慕与怀念祢衡的诗篇(见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望鹦鹉洲悲祢衡》)。
通过品读《鹦鹉赋》,可以看出祢衡的确才华横溢,有倚马千言的本领,作《鹦鹉赋》时的豪气,可以与王勃作《滕王阁序》相媲美;他志趣高洁,通过赞美鹦鹉的美丽和聪慧,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他忧伤悲愤,通过描述鹦鹉的遭遇,反映出对黑暗现实的愤懑和绝望。因此,祢衡绝不是易中天先生所说的是一个“极端自私”的“混蛋”,而是一个有着很很高的文学天赋的热血青年。易先生在评价祢衡时,可能没有想到祢衡是写出过传世之作《鹦鹉赋》的,否则他不会不顾客观事实而轻率地作出那样的结论的。

还祢衡以本来的面目

作为一个文学形象,《三国演义》和《击鼓骂曹》中的祢衡,在作者笔下基本上是一个正面人物,作者把他作为一个反抗专制的斗士来写,对他辱骂曹操是持肯定和赞赏态度的。但是由于作者的倾向性以及情节的需要,小说和戏剧都主要选取了他作为叛逆者反抗权势的一面,对他的文学才华以及作品一笔带过,因而没有能全面完整地展现祢衡,给读者和观众的印象,好像祢衡只是个狂放不羁的“愤青”。这样写虽然有拔高的成分,但是也大致与史料中的有关记载相吻合,没有什么过于偏颇的地方。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三国志·荀彧传》中的注解与《后汉书·文苑列传》中有关祢衡的文字,无论是记载其事迹还是评论他的思想性格,都相对比较全面和完整,既反映了他作为时代叛逆者的一面,也反映了他性格中有着严重缺陷的一面;他既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文人和才子,但同时又是一个不谙人情世故的狂人。考虑到《三国志》和《后汉书》都是严肃的史学著作,因而史料中对祢衡的记载和评价,应该说是基本可信的。由于少年时代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养成了他自大狂的个性,因而他常常口出狂言,在社交场合中对他人缺乏基本的尊重,结果闹得很多人都不能接受他。虽然他言行中有着许多出格的举动和负面影响,但他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坏人,也不是易中天先生说的是一个“极端自私”、“恶性膨胀”、“心理变态”、“自绝于人民”的人。因而,我们对他的死只有同情和惋惜,没有什么幸灾乐祸的,甚至我们还欣赏他卓越的文学才华,毕竟这个26岁时死于非命的古代青年,为我们留下了千古绝唱《鹦鹉赋》。

如何理解汉赋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演变

  汉赋的发展经过准备、繁荣、转变、衰落几个时期。 第一阶段:西汉初期,汉赋形成期。
  汉高祖初年(公元前206)———武帝初年(公元前140) 骚体赋阶段。主要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形式短小,抒情性强,带有楚辞的特点。 “大汉初定,日不暇给”,思想禁锢不严,文化比较活跃。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这时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是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枚乘的《七发》承前启后,结束了骚体赋阶段,初具散体大赋的特点,开启了赋的第二个阶段。
  第二阶段:西汉中期,汉赋全盛期。 汉武帝初年———西汉中叶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公元前87)汉景帝之第9子,17岁即位,在位55年。继承了“文景之治”的政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汉帝国达到强盛的顶峰。刘彻极重视文化,大量征召文人赋家入京,用名利鼓励他们创作。他本人也酷爱辞赋,有《李夫人赋》、《秋风辞》两篇赋流传下来。还有《瓠子歌》二首,风格雄豪质朴,气势宏伟,为难得的帝王之作,收入《乐府诗集》。
  散体大赋阶段。赋的鼎盛期。
  盛行鸿篇巨制的大赋。作家作品最多。国势强大,君主提倡,“兴废继绝,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多描写帝国威震四方的国势、繁华的都邑、丰饶的物产等。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班固的《两都赋》等。
  第三阶段:西汉后期到东汉中叶,汉赋转变期。 汉赋的转变期,从思想内容到体制和风格都开始转变。此时歌颂国势声威、美化皇帝文治武功,专以铺采摛文为能事的大赋逐渐减少,抒情咏物的抒情小赋兴起。
  转变原因:社会状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赋虽数量不多,但很有价值,突破了彼此沿袭的赋颂的传统,成为六朝抒情赋的先声。
  第四阶段:东汉中叶至末年,是汉赋的衰落期
  东汉中叶后,宦官外戚专权,政治腐败,国力衰微,祸乱频起。文人写作态度发生变化,赋体题材有所扩大。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讥讽时事的短篇小赋兴起。
  开始这一转变的是张衡的《归田赋》,还有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最具代表性的是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本文标题: 鹦鹉赋的历史背景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4306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评价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中国皇帝背后的政治势力的斗争是如何展开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