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扎甲入门经历——我个人自关注扎甲以来的心得体会 - 上篇:技术简介

发布时间: 2021-05-17 08:42:4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6

引言——一波三折,好事多磨在这里,会介绍一些我个人自18年关注盔甲、19年开始制作盔甲以来过程的经验教训、收集的文化知识和心得...

国风扎甲入门经历——我个人自关注扎甲以来的心得体会 - 上篇:技术简介

引言—— 一波三折,好事多磨

在这里,会介绍一些我个人自18年关注盔甲、19年开始制作盔甲以来过程的经验教训、收集的文化知识和心得体会。

本次介绍的主题以中国传统风格、扎甲这两个主要关键词为中心展开,附带一些相关内容。为了解说清楚,会使用一些图片和相关网址作为参考,但受制于篇幅,会比较有限,而传统甲胄博大精深,不胜枚举,因而仅仅展示一些与解说内容相关度较高的部分。大家自己探索可以收获更多乐趣更多美。

其中会使用一些从各处收集的甲圈和绘画大佬们的作品图片辅助解释,如有侵权,联系即删。在此先感谢前辈们的努力工作!

有对某些作品的批判,也欢迎大家理性讨论,毕竟国甲艺术的兴起不是一步到位的,我们越多的人参与、充分的争鸣辩论,也对于国甲发展有益处。

抛砖引玉:

我的甲没有华丽的包边,头盔也显得硕大(划重点,很多淘宝上的传统盔都比较大,可能也有我脸小的缘故;虽说做小了会戴不上,但是做得太大了也会佩戴不便,提醒大家如果想动手做,购买之前先看清楚、问清楚有哪些尺寸大小分类,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头围合理估算头盔尺寸),简单的披挂只能满足基本的防御要求。但已经是五次拆装的组合了:

最开始是买了500片,先做成两大片4*25(4挂,每挂横向25片)的披膊,和大约300片组成的后背开襟胸背甲;然后把披膊当褪裙挂在胸背上,如图。(以模特身份出现的同学为了保护其个人隐私,照片裁去面部部分,并尽量裁减宿舍其他同学的隐私部分)

后来觉得后开襟不便穿戴,改成了前开襟胸背,取消了褪裙,恢复披膊。

包边需谨慎,我个人手艺不佳

注意细节的改动

后来发觉前开襟的胸前防御有问题,就重新改成了侧开襟,中间强行模仿12th风云际会的斡鲁朵卫士的图纸走了一次弯路,改成了胸背+腋下四片。

在重新补购800甲片后,增加了腿裙,最初是系带式腿裙

因为系在腰上老往下掉,后来改为胸前和褪裙连在一起,背后延长自然成为鹘尾的模式。

最后2021年初回家,全拆了,全部皮革打底,做成了现在的样式。并增加了护腕

活扎甲胄可以“折叠”,不仅方便活动,也方便贮藏,古法一般像凉席一样卷起来存放。

我自己的胸背甲,卷起来就可以直接塞进书包里背走

在制作的过程中,我尝试了前开、侧开、背开襟,上下一体式、分体式各种结构,积累了一些心得。加上甲片等用料、工具、穿扎的经验,在此分享一下

一、制作方法

1.1编织方式

常见的扎甲的孔分为三类:

横向连接,必为硬扎,左右各2个,一共四个;

纵向连接,可以硬扎也可以活扎常见为2+1,至少3个,也可以2+2或者3*2(双排挂孔);

包边孔,包边以紧密联系,与前两者不同,可以省去,多为1—3个;

可以走单股线,也可以双股(推荐,如右下),更紧密结实,三股更为复杂

以上这些,可参考B站的视频,直接搜索扎甲教程即可

大家在淘宝上可以买到成品或者买半成品再做微小改动、搭配。但是建议大家,如果不是单纯为了帅,而是想深入了解的话,最好从甲片、整块皮革、绳子和工具开始做起,这一过程将会让你了解很多细节,对于古籍、古代艺术作品的细节犹如身临其境,这是一个见微知著的过程。

下图为简易示意图:

(附带甲绳推荐)红色为仿皮绳(介胄工坊,质量优于尼龙绳,也贵,由于没有鞋带的头,穿起来不太方便,可以参考B站“上海玉麒麟”的一个环臂铠穿绳教学视频的经验,用玻璃胶自己缠一个头,附:这位up还会提到,这是自己截了两万多勺子头做了第一幅甲的大佬,甲圈筚路蓝缕、开辟性事业的老人了),单股线走法;白色为尼龙鞋带,双股线走法(介胄工坊的尼龙绳,20元100根,也有一些质量好的,如殿前司、武库司等的40块100根的质量较好,但是以我的上手感觉也有波动,而且质量再好的尼龙绳穿孔的时候也可能被毛刺刮开线,剪短的时候处理也很不方便,可能是一个痼疾吧,不过质量好点的尼龙绳也算便宜耐用,取舍自定吧);还有藏扎三股绳。

三股绳编法:

可能比较复杂,很难看懂。但是因为展示的流程是要经过无数次重复才能完成扎甲制作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提取操作规律,从另一个角度分析:

首先从各个图片相对上一张图增加的新串的绳子颜色为:黑、红、黑、白、黑。所以我们不妨把黑红黑白作为一个重复循环。

其次,我们把每2个对应传入传出的孔称为一对孔或者一组孔,如图:

可以发现,各组孔都只穿了两根绳子,分别为:红黑、白黑、红黑、白黑。

所以,三股绳编法不是每孔穿三根绳,只穿两根,但是方法与双股绳法不同罢了。

我们可以总结穿绳数的规律:

单股绳是最基础的,也可以认为是双股绳和三股的基础,单股绳连接各个甲片;

双股绳等于在“单股绳连接各个甲片”的基础上,又走了一根绳,负责:“加固相邻甲片之间的连接”;

三股绳则是相当于在“单股绳连接各个甲片”的基础上,走了2根绳,负责:“加固间隔甲片之间的连接”,使得连接整体更加紧密。这种连接适用于横向整体弯曲程度不大的部分。

下图左上为经典的圆头扎甲,左下可以表明扎甲的一般原理(参考中蒙合拍的电影《成吉思汗十勇士》里的皮扎甲和十夫长的铁扎);右下为鳞甲发展的布面铁甲

即扎甲至少要有7个孔。

常见的圆头扎甲,大多为此结构,打孔为7+n;n个孔多为横向硬扎连接孔和包边孔混用。

还有一些奇形甲片

淘宝常见的一些扎甲甲片:购买建议,厚度0.7mm以上!

左起:06藏甲,01铁浮屠,02小铁浮屠,03鱼鳞,04维京,05毛子风,07毛子/女真

甲片推荐店铺:武库司!(甲片种类最多,还营尼龙和钢制兵击运动器材)、炼铠堂和殿前司(分属温陈华、胖虎师徒,主要是7+3曲面宋扎,温家0.4mm,胖虎殿前司为0.8mm,还营双排17孔女真甲片和云头甲片等等,成品半成品与女真铁浮屠、宋背嵬军步人甲有关的皮衬护臂等)、介胄工坊!(主营甲皮和各种盔片、护臂甲片),以上各家均有甲绳(鞋带),介胄工坊还有仿皮绳。函人堂主营半成品和成品甲,从汉到清,一应俱全。闲鱼上也有一些甲片卖家。咸鱼上的半成品和成品质量参差不齐,不建议购买;淘宝函人堂主营全套或者分开销售的成品,质量不错,如果止于帅,可以直接浏览、购买。但如果是热爱并想作为一个长期爱好深入钻研的话,还是建议大家自己动手,从甲片开始做起。

内衬建议:淘宝上找真超纤皮(上海玉麒麟的经验,可参考其B站视频,也是),植鞣革或者头层牛皮太贵;PU人造革又太差,拿剪刀剪一个小口,然后上手就能像撕纸一样撕开!!!还不如淘宝上搜到的6-8块一张书法国画用垫层毛毡,毛毡是我用来填充自制的挤压式箭囊的。真超纤皮比PU贵十几块左右(26-35级别vs17-20级别),力学性能更好,也是有甲圈前辈趟过水,经验充足,故而推荐。

肩带等连接皮带,需要承力,建议采用宝贵的植鞣革或者头层皮。这种皮很贵,但是很结实,适合承力。此外,无论是剪裁还是打孔,这种结实的皮料都很困难,尤其是植鞣革。所以适合作为肩带、开襟皮带等用料少、需要的加工也较少的部件。

PU革,拿剪刀剪出一个小口,再稍微用力,就会撕开。详见下图,先整齐(剪刀造成)后不规则的锯齿分层豁口(撕扯造成)。而且质地较为坚硬,作为内衬不灵活。且容易变形,做肩带等承力件,极易被豁开。

真超纤皮:用剪刀破开口,再撕,只拽花一点点,26的羊纹和35的牛纹皆是如此。而且质地柔软。又软和又结实

鳞甲的编织方式则不同,需要直接连到内衬上:

鳞甲害怕挑刺

后里发展成了风靡欧亚的布面铁甲,与扎甲至少7孔、大量皮绳、过程繁琐不同,布面甲直接把大片铁甲用铆钉固定在布面上,最少只要3个孔,工时大大缩短,成本低廉。而且参考B站搜索“中世纪欧亚大陆草原霸主之争”找到的武器铠甲测试视频中的测试扎甲鳞甲和斧锤的那一段,这种改用了大面积铁甲片的布面铁甲/鳞甲对于斧锤类破甲武器的防御效果优于传统扎甲。当然布面甲对于传统鳞甲的改进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更大面积的甲片,另一个是固定方式由绳子改为用铆钉——这都是基于金属加工工艺的发展和实战的演变,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也不能说明扎甲与鳞甲的优劣之分:

更何况鳞甲和扎甲有的时候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例如下图第三行最右侧的八孔甲片)

以下是一些出土的甲片,扎甲鳞甲都有:

1.2整体结构

爱好者可选的有:

胸甲:前开襟、侧开襟(双侧or单侧)、后背开襟(极少,很难穿着,不建议);

上衣下裳:分体式、一体式;

褪裙:两大片全包围,两大片前方,两大一小(前方侧面重点,相对忽视后侧)。

以下穿戴过程更为详细:

(来自P站防弹乳牛,甲圈知名画师)

注意一体/分体,前开/侧开,先着腿甲再穿上身甲,或者穿一体式身甲

再穿披膊

注意兜鍪的顿项和辽锏。这种兜鍪被炼铠堂模仿,如下(有基础士兵款,下图为豪华将校款),尽管形制的一些细节和用料等被吐槽,甚至批判,但仍是经典的复原。可参考两个B站视频:殿前司的胖虎的“【中国甲胄】黄金山文穿戴分解”;和爱好者自制的“自制国甲——辽金铁浮屠扎甲着甲演示”。鞭锏锤则是重甲时代标志性武器。

宋军的大斧在完颜宗弼的评价中仅次于神臂弓。以枪标停马,挑飞兜鍪,再用大刀大斧砍头和护不住的肘关节是南宋常见的近战战术。另外注意兜鍪的护颊,以后中原流行这种2片护颊+1至少包住后脑的超大顿项的“2+1”配置。如下图

综上,整体结构方面,个人偏向胸背甲侧开(保证正面美观和防御力)优先,前开其次(穿戴方便,但需要重叠以保证防御,而且下压上的结构使得每一挂的甲片数量相较于上一挂有所增加,具体数量需要自己增补调整);上下分体优先(下裙挂或者系在腰上,为肩膀分散一部分重量),一体式其次。

1.3常见甲胄的强度测试

盔甲和兵器的测试一直是各国爱好者的热门。扎甲的绳子可能成为额外的弱点,但(参见B站视频“千磅重弩vs中世纪板甲&扎甲”,视频中的老外Skallagrim做过很多武器测评,记住有这么个人,后面还会提到)即便是绳子做工稀烂的1mm扎甲,也抵御了千磅钢臂弩的射击,虽然难免受肋骨撞折之类的内伤,但是除非射中盔甲的缝隙或者前一发箭制造的缺口,也是可以保命的(附注,钢材不是良好的弩臂材料,由于回弹性能的问题,拉距——做功距离很小,由于材料自身密度,能量转化效率低下,1000磅绞盘弩大致相当于110磅英国长弓,大约是90-100磅的清弓或者和弓,但是能拉开这个级别弓箭的人凤毛麟角,但是绝对比不上传统的中国弩,尤其是被金兀术盛赞的能把女真铁浮屠射出翔的神臂弓)。

中国盔甲爱好者的测试也证明了扎甲的防御力——1mm扎甲可以无伤抵御70磅以下弓箭和大多数近战冷兵器的攻击,仅仅是断两根甲绳之类的,是各类型测试里最好的。强烈建议参考B站up主绵绵堂,出色的冷兵器收藏家,进入他主页,搜索“破甲实验”视频(当然,各种中外破甲测试都存在一些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甲和兵器的现代复原品和古代的强度等的区别,一些兵器的测评和解说也会有一些一家之言,后面我还会分享一些视频,大家酌情作为参考即可)

对于重型扎甲,造成有效杀伤,基本只有攻击未覆盖部位这条路了。所以徒手格斗竞技中,拳击不是,而摔跤是战争武艺——把敌人摔倒,再用匕首之类的东西,从腋窝、喉咙、脸、裆……各种补刀。尊敬的铁浮屠啊,你还记得中原砍头的手刀吗?还记得东瀛的肋差吗?……还记得西班牙的睾丸匕首吗?

布面甲如果甲片布置的方向和遮掩以及甲片自身设计不合理,也会像传统鳞甲一样,使得一些走运的箭头从缝隙滑进去;铁锏的直接刺击更是透心凉,心飞扬……

山文甲仅是装饰,防御力极低——关于山文甲到底是什么,有三种主流说法,也代表了主流观点认为的山文甲的发展历程:一,山文甲是使用了特殊编织方式的连环锁子甲,这种山纹样式的连环锁子甲应该会拥有常规连环锁子甲的同级别防御力;二,山文甲演化为用甲片自锁或者将山字甲片用铆钉钉在底衬上的阶段,我分享的破甲测试视频中测的就是这一种,重量大、成本高而防御力极差,性价比极低;三,披在实战扎甲布面甲外的山纹织物罩袍,可用于装饰、标记身份、阻止流矢和飞溅的木屑之类的滑入甲缝,兼具一定的实用和装饰价值。这三种,前两者有大量绘画和雕塑参考,后者有文物实物,大家可以搜索山文甲相关知识,自行了解爱好者们推想的各种可能的构造方式。

防御力糟糕的山文甲片说:

锁甲说

综合绵绵堂参与的破甲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复原山文片自锁甲就是个花瓶(没有测试连环锁子甲,所以连环锁子甲的防御力有待商榷,但铁片自锁的结构肯定是实战性价比低到令人发指的);鳞甲防御力优秀,但是自下而上的挑刺很容易滑进去;布面甲还需要探索和改进细节,与鳞甲类似,虽然能防御很多攻击,但是刺击容易从甲片的缝隙里滑进去;扎甲则不存在花瓶问题,防御几乎所有的攻击,没有任何有效穿透,也没有布面甲和鳞甲特殊角度的滑入问题,是古典战场的最优解——当然,骨朵/瓜棱锤/八宝锤、重型鞭锏之类的兵器,哪怕不破甲也会打出来内伤的,所以应该对盔甲的作用有客观的评估和认知。

我也玩了玩,自己用自制30磅弓+混碳箭,10步之内射击。只有一个小凹坑,甲片打凹了一点

箭头打坏、磨平了,如果上手摸,感觉更明显。

虽然不是强弓、不是破甲三棱锥,但是可见扎甲是很靠谱的

以下是一些绘画作品,下图为一位专注于各国女战士的国外女画师作品、

防弹乳牛的作品。记住这些画师的风格特点,还会提到。左图疑似为甲片说的典型,右图为锁甲说的典型。注意宋风凤翅兜鍪凤翅的造型分很多种,后续会有不同造型的图片,此处的凤翅兜鍪的固定位置在下颌骨附近,向上延长的部分超过了太阳穴)、肩膀和腹部的兽吞(装饰,并且具有板甲/护心镜的防御力)、华丽的捍腰、复杂但能够有效分散重量的分体披挂结构、护腕、华美而实用的包边等细节。

1.4结构技术细节赏析指导范例

古代绘画、雕塑等作品固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但一些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可与考古文物真品相互验证,对于今天的复原很有参考价值。

例如环首刀在宋代以后的变化和手刀的出现,古人诚不欺我也——从宋到抗战,大刀带着我们的仇恨向敌人的头上砍去!(还是那个老外,测评了一系列的单/双手冷兵器,对于整体式头盔的破坏,单手小连枷步战效果最差,单手刀剑略好,单手斧锤可以留下凹坑,等;中国的这种大砍刀的钝击力道最强,几乎与欧洲神器斧锤枪相当。Botn的大猫在微博“背刀打拳的两百斤的猫”里也发过,打全甲格斗之前,他用刀剑要渐薄等处理、重心靠近手、越灵活越好,打全甲比赛之后越发钟爱这类劈砍能力极强,能砍坏头盔的重型武器了。绵绵堂的破甲实验视频里面1.5mm以下厚度的头盔连让人死得好看一点都做不到)

因而需要注意绘画、雕塑等可参考作品的技术细节;以下举几个例子。

1.4.1头盔结构细节

以下三种不同的拼接式头盔:绳扎多瓣盔(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旅贲军、神武禁卫)、多瓣铆接盔(右骁卫、安西军)、横拼铆接盔(陈玄礼)。

后续展示的一体式头盔还有唐丸盔、铁浮屠全盔、蒙古尖顶盔。

1.4.1.1绳扎多瓣盔:参考1唐代多闻天王像,注意头盔形状

对应函人堂实物作品

长安十二时辰(以下简称“长安”)——旅贲军

长安——神武禁军

蚍蜉老兵的四瓣四筋盔(也叫八瓣盔),外形区别很大但仍是多片扎甲头盔,注意右侧老兵的云头甲片

1.4.1.2多瓣铆接盔

辽国、渤海出土文物,注意四瓣四筋和盔顶的柿蒂结构

函人堂实物作品,六瓣六筋

长安——右骁卫

长安——在陇右道安西军中的旗手萧规

龙武军多瓣铆接(注意耳朵位置的耳片结构,目的是为了保证防御同时方便听声音,后面会提到)

1.4.1.3横向铆接盔

函人堂大汉萧何工作室、奥宗工作室的实物

这种头盔有一些类似山文甲的艺术演化:

例如:皮盔或者蒙皮的一体式头盔,在前边、侧面镶铁。类似山文布面等。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由于仪仗、文艺创作、误传、技术和形制断代等原因,中国甲胄一些部件的原始形态或者主要功能有所退化,但是其形制却保留了下来,成为旧时代的烙印和新时代甲胄美学的一部分。还有一些类似的,如山文布面、貂袖战袄、裹腹布、捍腰、范阳笠……乃至于护心镜和兽吞、凤翅等,还包括在禁令之下弱化的红缨武术枪、朴刀等简易兵器,在甲胄时代落幕之后,仍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长安陈玄礼(下图中清晰的那一位,除了豪华的头盔,云头扎甲片也豪华度爆表,,高出来的云头本来是为了遮蔽纵向垂挂的甲绳,避免受损,与蒙古罗圈甲多延伸出来的一段硬质牛皮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保护甲绳的同时,更加美观,云头甲片的造型不必说,牛皮和铁片的颜色差异形成了一种很美观的搭配,如果豪华的话,在延伸出来的这一段上可能还有彩绘和皮雕)

1.4.1.4终极体——一体式头盔

元明钵胄,一体锻造结构、子弹头造型对于钝器的防御力大大提升,这反映了锻造技术的巨大进步

宋明笠盔范例(很多电影里的飞碟盔形制和出现的时间都不对)

1.4.2盔甲的整体形制

再次敲黑板:注意盔甲的整体形制!!

上下分体+侧开——旅贲军(下图)

还有安西军

注意安西军的捍腰布,中国式的捍腰、裹腹布、貂袖、裹袍、披肩巾等,这里谈一下它们的实战作用:不仅具有避免射箭时弓弦扫过胸口、披膊的甲片,以及标志身份、缓冲钝击力道等作用;最初还是伴随着分体式甲胄而起,用于遮掩腋下、腰腹等的缝隙的。最后成为中国盔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过直到宋明,才与重型扎甲一同成熟并大行其道。在实战扎甲落寞之后,这些东西和天王甲、范阳笠等仍旧在各种文艺作品中延续着。

龙武军——一体+前开(注意下图胸前的系带):

右骁卫——一体+侧开(注意下图腋下侧肋部位):

1.4.3披膊:注意加长披膊最下边一排为了照顾肘关节的灵活性所做的变化。可见这些古代作品的写实性。

肩吊式(吊挂在掩膊、肩带或者肩甲上)参见B站视频《【炼铠堂】崔器同款甲胄穿戴教程详解——龟背鱼鳞甲》和up主“殿前司-胖虎”的《【中国甲胄】黄金山文穿戴分解》

交叉带式:

交叉带1——后背用带子连接,宋多见

交叉带2——后背护颈有扎甲部分,唐多见,长安十二时辰各军披膊均有:

1.4.4腿裙

分体式盔甲的腿裙可以单独系在腰上(见下图),可以像背带牛仔裤一样系在躯干上(见B站“腿甲穿戴方法”),也可以吊挂在胸背部分上(仍参见前文提到的崔器同款和黄金山纹锁子甲的视频)

1.4.5不同形制的护腕

以下五种护腕,依次为鱼鳞、扎甲、板条、两大片整体对接、皮质护腕镶铁条(镶铁皮护腕与前文提到的镶铁皮盔,在前方和两侧镶铁一样,是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重点防护,有所取舍的成品,可以防御整体的劈砍,但是没有铁质的部分有可能被箭射伤的隐患。实际上还是铁板条全覆盖的扎甲/板条/大片护腕防御效果更佳。镶铁皮盔参见《十勇士》里的蒙古士兵们,在皮盔上镶圆环、圆形/方形铁片和扎甲甲片。这部片子对于蒙古军的军制和装备表现的较好,因为要自备盔甲以及地位、家境的原因,千户长身边的近卫都是铁扎+铁盔,十夫长是铁扎甲+铁扎护腕+镶铁皮盔,他的皮盔也比其他人的更为精致,十人小队中其他人都是各不相同的皮甲+镶铁皮盔了)

二、主流甲演化

在赏析各种作品之前,先科普一下主流甲胄的演化。本篇以国风扎甲为主题,故仅限中国风甲胄,并以扎甲为主要内容

2.1先秦——漆皮甲大行其道,漆皮技术在后世的西南少数民族皮甲(典型的如彝甲)和皮盾牌仍有延续

注意图中胸前上方大片整体部分(有网友认为是布面掩盖甲片)

2.2汉——中国铁甲的幼年时代

注意图中汉军士兵的鱼鳞活扎的腿裙、腹部、大臂部分,和躯干的长片硬扎身甲(这一部分也可以采用鱼鳞)。无论硬扎活扎,甲片和编法都与后来唐宋成熟形制大为不同。

铁制头盔极少。

两汉常用对襟或者右肋、两条肩带一前一后。图中甲的类似于诸葛亮改良的套筒式筩袖铠。2.3南北朝——少年时代——集成汉代遗风,混合少数民族的铁甲技术,加上马镫的出现,构成了中国的第一个甲骑具装的高峰。马槊也大行其道。为隋唐军事形态打下雏形

2.4唐及五代——青年时代,意气昂扬(正篇和后面的名画赏析中技术细节已经写了很多,不再赘述),逐步走向成熟。当今复原甲胄的主流就是唐宋题材为主,附带蒙古和明朝

2.5宋辽夏金元——实战铁扎甲的高峰,抛物线的顶端,也是鞭锏斧锤制霸近战冷兵界的时代

2.6明清——谢幕演出

随着技术的进步,物美价廉的布面甲代替了扎甲成为军队的主流。而火器技术的进步,则让全身重甲的战术性价比大打折扣。有所取舍、轻装上阵,减少冲锋消耗的体力和时间,成为世界范围的主流趋势。欧亚大陆普遍使用轻便甲胄,仅仅防御一下日薄西山的弓矢刀剑——例如仅保护躯干的欧洲胸板甲,伊斯兰四镜甲,通行欧亚的棉甲和轻便锁甲等(参见清代画像,例如部分紫光阁功臣画像和阿玉锡持矛荡寇图,全身织物衬+仅上半身的锁甲)。加上蒙古大征服导致了严重的技术断代和文明倒退,朱元璋想复制汉族甲胄只有少数实物遗存,不得不从艺术作品搞复原(和今天很像啊),很多山文甲、鳞甲这种豪华的“天王甲”也风靡一时,这是仪仗金属甲的彻底的成熟与最后的辉煌

除此之外,明代实战甲也颇有一些亮点的,例如明制锁甲、布面铁甲,环臂铠等等,还有一些生僻的,如全铁甲等。这些铁甲在botn赛事中,助中国队大放异彩。

本文标题: 国风扎甲入门经历——我个人自关注扎甲以来的心得体会 - 上篇:技术简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4107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这个节日被中国商家炒作了20年,反而在日本过的原汁原味盛大隆重土豪三星堆“加入”群聊,不服的站出来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