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到梁启超故居游览,听说其纪念馆后右侧不远处的小路旁,有其长子梁思成先生设计的乡间小筑,便去参观。此建筑原为茶坑旧乡府,前座中...
近日到梁启超故居游览,听说其纪念馆后右侧不远处的小路旁,有其长子梁思成先生设计的乡间小筑,便去参观。此建筑原为茶坑旧乡府,前座中式牌楼,后座走廊圆柱,中间庭院相连,中西结合,颇为别致,其形制、颜色、格调都与周边民居区别明显。六十年代曾改为小学校,七十年代末又作为乡办公所在,后又被人租办乡间民宿,挂有村养老院的木牌,空置道旁,破败荒凉。
茶坑旧乡府原址是茶山村北帝庙所在,因年久失修,在台风中坍塌,加上当时乡里没有像样的办公场所,正打算在其旧址上新建一座办公小楼。
梁思成一生仅两次回新会,一次是1959年因工作到新会视察,一次则是1962年因南下广西调查顺道返乡。
梁思成第一次返乡时,恰逢此事,他欣然应命,找来纸笔,在大队临时办公室内迅即绘制了草图。
当时曾参与接待梁思成的村党支部书记梁渠劳,亲见了梁思成绘制草图的情景,新会日报记者梁长其2021年对他进行过采访。
87岁的梁渠劳说,梁思成画图速度很快,还对建筑的一些重要部位另画了小图,并进行了详细说明。
草图画好后,梁思成咨询乡里意见,并作了修改。之后不久,乡里开始按图施工,不到三个月即大功告成。
梁思成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其一生建筑设计作品不多,仅十多处,都蔚为可观,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其主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杨州鉴真和尚纪念馆以及其父亲的墓园等。那些建筑大都奉命之作,且是在经费保证、时间从容的情况下进行,梁可发挥的余地较大。而这次家乡设计,梁是不期而遇,仓促上阵,加之乡里经费有限,条件简陋,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极为有限,况且梁对故乡环境并不熟悉,匆忙之间,虽是牛刀杀鸡,要完成故乡所托而又不落窠臼,殊为不易。
1962年梁思成出差广西,又顺道回乡。我猜测他这次返乡,可能主要是他对自己草绘的旧乡府,不知建成后效果如何,毕竟是在祖辈生息之地的首次设计,虽是匆忙之作,担心设计考虑不周有负雅望,贻笑大方,愧对乡亲父老。只是不知他回来后,面对落成的建筑,是否认可。
艺术家对自己的某些作品,总会有特别的情感,倘能相见,就如与曾经的自己重逢,个中心理,旁人难以体会。正如声名鹊起后的晚年齐白石,听说其早年所制雕花木柜被发现,不惜用自己的绘画精品和重金对换,应是同理。
当地政府对此建筑是否出自梁手,态度谨慎,至今不能定论,传说只是传说,要证明出自大师之手,总还得有相关文献或实物图片佐证,再者,也可能担心乡居小筑,并无可观,流传出去,会是笑话,有损先生清誉。
但旧乡府前门地上有两只小狗大小的清代石狮,是原庙之遗物,与旧乡府毫不违和地和平共处,保存完好,这与梁关爱保护历史遗迹的观念暗合。我想,当时如不是梁思成先生对此有特别交待,可能早就被挖移或毁弃,难以留存至今。
茶坑旧乡府是否为大师所作,结论无非两个,是或不是。以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梁渠劳言之凿凿,应该不虚,作为此事亲历者,且已不在乡间居住,其与此建筑并无利害关系,作为87岁老人,面对采访,没有撒谎的必要。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虽然崇尚脱离小我,专注建筑本身的形制和与其周边环境的融合,但建筑师不可能完全脱离自我,总会在建筑中流露出自己的经验、才华、审美和偏好,当地政府如果能邀请对梁思成先生有研究的专家结合当时的情势,并结合梁先生在建筑设计上的风格特点到现场考证,应该不难得出结论。
况且,梁思成此前并没回过家乡,他的设计,相当于外部文化的植入,其建筑理念与当地建筑传统应该有所区别,不然,类似建筑在当地应该能够找到类似的例证。
茶坑旧乡府如果真为梁先生所作,那将是难得和重要的文化遗存,对研究梁思成的建筑思想,当是很好的实物例证。况且,仓促之作,最能反映创作者的修养和审美趣味,梁思成先生匆匆应命,直陈心迹,不经修饰,虽乱发披头,反是其本我所在,值得玩味,现在荒废道旁,有点可惜。
笔者以为,如果将茶坑村旧乡府修饰整饬,恢复原貌,既可为建筑学者提供一研究考证之实物,而且可以将其作为梁思成个人的纪念馆或者是梁与林徽音的纪念馆,将二人所设计之建筑模型、所拍摄的中国建筑遗迹和相关说明布列其间,应是一善举,对引发人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关注和了解,提高民族和文化自信,颇有裨益。
况且,梁的纪念室倘能侧立于其父的纪念馆之后,想想两个不世出的大学者的纪念馆,错落于翠羽丹霞,苍烟落照间,也将是个让游客流连和生发悠思联想的好去处。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