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汇编】德意志劣币危机/挑拣与压秤时代与神圣罗马帝国的通货膨胀

发布时间: 2021-04-16 18:53:1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3

题图神圣罗马帝国旗请注意:德语是BingTranslator通过英语教的,译文仅供参考。德意志劣币危机挑拣与压秤时代Ki...

【短文汇编】德意志劣币危机/挑拣与压秤时代与神圣罗马帝国的通货膨胀

题图神圣罗马帝国旗

请注意:

德语是 Bing Translator 通过英语教的,译文仅供参考。

德意志劣币危机/挑拣与压秤时代

Kipper und Wipperen.wikipedia.org

挑拣与压秤时代/劣币危机(德语:Kipper- und Wipperzeit,英语:Tipper and See-saw time)是三十年战争(1618年至1648年)早期的一场金融危机。始于1621年左右,因为并没有有效的税收系统,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城邦国家开始大力贬质货币,为三十年战争筹集资金。越来越多的铸币厂被建立了起来,直到贬质的金属硬币的内在价值变得微不足道,据说它们成了孩子们在街上的玩具,这给了列夫·托尔斯泰灵感,他后来以此创作了短篇小说《傻瓜伊万(Ivan the Fool)》。

挑拣与压秤

这个名字指的是使用称重天平来识别尚未贬值的硬币的行为,这些硬币后来被从流通提取出来,熔化并与铅、铜或锡等贱金属混合后,再重新发行,加入流通。各个城邦通常不会贬值自己的硬币,而是铸造了其他领地硬币的低价值仿制品,然后在离自己领地尽可能远的其他邦国来使用这些伪币,希望因此造成的损害不会影响到自己的经济。这在一开始行得通;但没过多久,大众就意识到了这个行为,并发布了小册子来谴责这种做法,这导致了地区骚乱,同时士兵和雇佣军也拒绝为这些伪币作战。此外,各个邦国也在税收和海关费中收到了自己铸造的贬质硬币。由于这些问题,这种做法在1623年左右就基本上停止了;然而,造成的损失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德意志地区所有的城邦国家都面临着财政混乱。同样的事情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中叶再次发生,只不过程度要低一些,但是其影响范围从德意志地区拓展到了奥地利、匈牙利、波希米亚和波兰。

“挑拣与压秤”的含义

挑拣与压秤(Kipper und Wipper)是17世纪的俚语,总结了这场金融危机。挑拣的意思是“挑选出良币来剪边”,压秤则代表“故意让秤不平(衡量良币与劣币时)”。在挑拣与压秤金融危机时,人们剪掉或削掉了硬币的边缘。因为这些硬币没有齿轮纹的保护,他们能轻易地剪掉贵金属硬币的边缘。齿轮纹硬币是有在边缘有着齿轮纹的硬币,可以保护硬币,防止它们被剪边。压秤则与金融危机有关,因为它代表摇晃或上下摆动。当商人或货币兑换商称重货币时,他们会让天平不断摇摆,以便他们用贬质劣币换取良币,或是筛选出良币。硬币经常被熔化并与那些不那么稀有和珍贵的金属(如铜)混合。

贬质硬币的起源

在欧洲,贬质硬币有多条起源。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位置,但早期的硬币贬质可以追溯到意大利和瑞士。据说,早在1580年,便有贬质硬币进入流通的先例。

贬质

在挑拣与压秤时代,有两种贬质的形式。为了为当时的三十年战争筹资,硬币要么被剪边,要么被熔化。通过剪边或削边硬币,硬币中的贵金属含量将会减少。此外,通过熔化硬币并将其与贱金属混合,以制造新硬币并再次投入流通,其名义价值和面值将会高于硬币内含的贵金属的价值。

原因

城邦国家间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6个城邦决定放宽了建立铸币厂的限制,导致更多的铸币厂和贬质硬币的出现。通过这样做,铸币厂可以铸造更多的贬质硬币。

影响

欧洲许多国家试图通过贬质硬币来资助自己的战争。查尔斯·金德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写道:“贬质硬币的国家将劣币带给邻国,以交换良币”。这给该国带来了含银量更高的硬币。然而,领国也贬质了自己的硬币,以免遭受损失。这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指的是价格在短期内快速上涨。随着贬质的硬币迅速在国家间流通,这场危机最终成了欧洲许多国家的危机。

避免危机的尝试

在危机时期,人们想出了许多有关防止硬币贬质和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的主意。格雷欣法则指出,内在价值低下的硬币要比内在价值更高的硬币流通的更快也更广。在欧洲国家,进口劣币和出口良币的行为将会被处以刑罚,如流放、火刑或没收货物。这些刑罚往往很难执行,因此贬质硬币和良币仍在持续流入和流出各国。


德意志劣币危机/挑拣与压秤时代(德语)

Kipper- und Wipperzeitde.wikipedia.org

大挑拣与压秤时期是一场波及中欧大片地区的硬币贬质,在三十年战争中的1620年至1622年间到达高潮。1675年至1690年间,德意志地区还有一场“小挑拣时代(Kleine Kipperzeit)”。这个名字源于欺诈性的硬币贬质行为,主要指的是在用天平称重硬币时,摆动平衡杆来让它摇摆(低地德语称为“分拣(Aussortieren)”),让更轻的一方向重的一方倾斜,并在新铸造的硬币中参入贱金属,如铜、锡或铅。

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和行为

系统性硬币贬质的动力源于16世纪中叶神圣罗马帝国缺乏通货的背景。缺乏通货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德意志地区银产量的下降、硬币被集中起来用于维持雇佣兵团和德意志宫廷贵族对奢侈品的渴求。另一方面,现代制造通货的方法,如使用面值较小的硬币和其他类型的信用货币,在那时才刚刚出现。自1560年以来,通过西葡两国从新大陆进口贵金属的做法,虽然偶尔会导致贵金属供大于求,但是并不能永久性地抵消德意志地区通货紧缺的问题。无论如何,除了上述提到的硬币贬质(降低纯度)之外,相对食物商品价格的贵金属价格也下降了。在德意志地区,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人口总体增长的同时向城市移民。这一过程在很早就开始了,但是现在变得愈演愈烈,特别是在1525年的农民战争(Bauernkriegen)之后,城市附近封建领地上的农民被格言“城市空气带来自由(Stadtluft macht frei)”所吸引,再加上当时农业生产力和产出陷入停滞,让他们加速向城市移民。16世纪晚期,一些价格驱动的因素重合在一起,在三十年战争时期,1621年至1623年的挑拣与压秤时代到达顶点。

在这一背景下,贵族们利用了1559年《奥格斯堡帝国铸币法(Reichsmünzordnung)》的结构失败,他们作为地区铸币厂长,可以发行小邦国硬币,其含银量比帝国通货硬币(Reichskurantmünzen)要低。受到了通货贬质影响的小面额硬币包括芬尼(Pfennig)、十字币(Kreuzer)、格罗申(Groschen)和1/2巴岑(Halbbatzen)。一些来着南德意志和波希米亚地区,被称为挑拣塔勒(Kippertaler)或古尔登(Gulden)的大面额银币,也受到了这次硬币贬质的影响。上述受影响硬币的低含银量仿制品被大规模地铸造了出来,其内在价值低于面值,并被用在了帝国各个地区的市场上。

举个例子,施雷肯贝格尔银币(Schreckenbergers)被认为是价值很高的银币,阿登地区的雷诺堡侯国(Ardennenfürstentum Château-Regnault,不确定译名)和其他铸币厂以牺牲纯度为代价,大规模铸造了其劣质版本。另一个方法是(暂时)容忍,甚至鼓励君主未经帝国法令允许,在其领地上私设“非法铸币厂(Heckenmünzen)”发行硬币的行为;这一行为导致大量劣币被铸造出来进入流通,对通货膨胀的加速贡献良多。随着各类小面额硬币持续贬质,格雷欣法则预言的竞争发生了(劣币驱逐良币),这一竞争后来结束的部分原因可以归功于17世纪末,帝国官方介入发行了劣质的分区硬币(Scheidemünze)和领地硬币(Landmünze)。

见:汉斯·德·维特(Hans de Witte)的布拉格硬币财团(Prager Münzkonsortium)、米希纳·冯·瓦西诺夫(Michna von Vacínov)、卡尔·冯·列支敦士登(Karl von Liechtenstein)、华伦斯坦(Wallenstein)和雅各布·巴塞维(Jacob Bassevi)(1622年/1623年)。

影响和结局

硬币贬质影响的主要受害者有固定薪资人士,他们收到的硬币工资被君主和城邦贬值了,同时农业和手工业产品的生产者则会要求用硬通货付款。通货膨胀带来了生活困难,贫困和饥饿,城市人口通过无数传单和暴动不断地抗议着硬币贬质。当贵族和城邦以税收和关税的方式又收到了他们发行的劣币时。他们最终意识到贬质获利仅是表面性的,并开始根据“旧重量和纯度(altem Schrot und Korn)”来回收那些挑拣币和新发硬币。硬币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被雇佣的佣兵团只愿意为“良币”作战。1623年之后的时期,挑拣币很多时候都会被以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价格转换成了新硬币。劣币危机过后,那些劣质格罗申被重铸成了良格罗申(Gute Groschen),其价值也上升了。

在欧洲的一些金融都市中,当时的硬币贬质导致了第一家汇划银行(Girobanken)的成立。公共银行(Banco Publico)于1621年在纽伦堡建立。

这场危机也经常被人们与后来的货币操纵导致的危机联系起来,17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经常被称为“第二次挑拣与压秤时代”,“第三次挑拣与压秤时代”则始于1757年(见普鲁士占领下的莱比锡铸币厂和以法连劣币(Ephraimiten))。

汇率历史

下表显示了帝国塔勒(Reichstaler)和劣质十字币的汇率:

关于1609年至1623年魏玛地区足额帝国塔勒兑芬尼的发展,详见Münzstätte Neustadt an der Orla。


1618年至1623年的德意志经济危机(挑拣与压秤时代)

The German economic crisis of 1618 to 1623 (the Kipper and Wipper period)www.bundesbank.de

引用尼古拉·科佩尔尼库斯(Nikolaus Kopernikus)在1517年说过的话,“当统治者在从铸币中获得收益时,最大和令人畏惧的错误,一定是试图让更轻的劣质硬币与原来的硬币一起流通,并宣称它们是等值的…”。人们应该记住这些话,记上个100多年。

所谓的“挑拣与压秤时代”是日耳曼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三十年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欧硬币质量的急剧下降,一直持续到1623年。然而,这场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种子,在几十年前就埋下了。

1559年,各方在奥格斯堡(Augsburg)就建立一个全面的帝国铸币系统进行了最后的努力。虽然为硬币的重量和质量以及如何控制它们建立起了一个法律框架,但是中等面额和小面额硬币的货币标准被定得太高了。这使得铸造小面额硬币的生产成本变高了,但当时的各方没有给予这个问题充足的考量,受影响的小面额硬币包括格罗申(groschen)、先令(shillings)、巴岑(batzen)、十字币(kreuzer)、芬尼(pfennigs)和海勒(hellers)。

将约23千克的白银铸造成塔勒硬币的利润要超过14.5古尔登,但若是将这些白银铸造成芬尼硬币的话,则会导致超过46古尔登的亏损。因此,许多铸币厂被迫减少小面额硬币的银含量,这些硬币的银含量早在三十年战争爆发之前就已经大大低于规定的标准了。

萨克森选侯国的帝国塔勒:作为1622年的1/2帝国塔勒,右为1622年的1/2挑拣塔勒。

战争爆发后,军事开支急剧上升。之后,各方有意识地将那些银含量较高的流通中的硬币收集起来,当作新的贬质硬币的原料。买家开始在帝国各地寻找这些高质量的硬币。这个德语词“挑拣与压秤时代”实际上源于他们的做法。正常与劣质硬币的一个区别是重量,如果硬币的重量并不正常的话,硬币秤(Wippen)会迅速倾斜(kippen),这种做法被用于从劣币中筛选出良币。

劣质新硬币的铸造原料源于黄铜和从旧硬币中提取出的银。用这种方法重新铸币的利润是如此诱人,以至于硬币银含量被一减再减,直至最后有纯黄铜硬币流入市场。

黑森-卡塞尔领地伯国的阿布斯(白币?):左为1606年的阿布斯,右为1621年的挑拣阿布斯。
曼斯菲尔德郡国的剪边德雷尔(三币?):作为1622年的剪边德雷尔,右为1621年的剪边德雷尔。

由于流通中通货数量的增加,贸易和运输业变得繁荣了起来。经济产出也上升了,但个别产品的价格也迅速上升。那些有机会将通货膨胀传递给客户的人并无多大损失。那些仰赖于固定收入的人,如教师和抚恤金领取者,却为他们的生计发愁。

1623年至1624年,当局开始恢复旧的铸币系统,试图重新控制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率。剪边硬币被宣布不再享有法定货币地位,并被撤出流通。同时,优质新硬币被铸造了出来加入了流通。从流通中撤出劣质硬币的大量损失由国家承担。

挑拣与压秤通货膨胀

Kipper and wipper inflationwiki.mises.org

挑拣与压秤时代指的是17世纪早期,发生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一场严重的通货膨胀。挑拣与压秤这两个单词后来被用来指代假币制造者和骗子。许多人认为通货膨胀是末世(End of Days)到来的讯号。

通货膨胀

在16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白银生产高峰过后,白银价格的上涨使得银币的实际价值超过其面额价值,因此这些银币被熔化成白银或出口了。更严重的问题是,小面额硬币(芬尼、十字币和格罗申)中的贵金属含量过高,因此铸造这些硬币对铸币厂来说是赔本买卖。但是,大众对它们的需求巨大,许多小铸币厂便违反了铸币规定,偷偷地铸造这些小面额硬币。尽管有许多呼吁和决议,但是铸币规定仍然禁止这种做法,到了17世纪初时,这些硬币的总量已经到达了惊人的程度。由于财政原因,许多铸币厂都被租了出去,或者直接卖给了铸币商。另一个这么做的动机是为战争做准备,许多人已经预见了战争将于1615年爆发。矛盾的是,通货膨胀开始于战争之前,在战争的初始阶段结束,即1623年结束。

许多商人开始从事货币贸易和货币交换事务。“挑拣”和“压秤”是人们给那些货币商的名字(用硬币重量来筛选出高质量硬币,然后熔化或裁剪它们)。非法铸币厂在帝国各地冒了出来。1610年,货币改革正式开始,使得铸造这些小面额硬币变得有利可图。但许多铸币商仍在铸造贬质的硬币,并将正常的塔勒硬币出口到国外,就此消失。

萨克森是被这场危机打击得最惨的国家之一,按照原来的做法,每马克【*】白银可以铸造110枚至130枚良格罗申(Gute Groschen),在1610年至1617年间,每马克白银铸造的良格罗申不超过170枚,到了1619年时,每马克白银铸造的良格罗申已经飙到了270枚。1620年,这个数字是320枚,1621年,这个数字是330枚。辛德林通货膨胀(Schinderling inflation)是150年前的老黄历了,它也没这次影响这么广泛,所以人们普遍对通货膨胀的危险没有什么认知。每个人都喜欢赚快钱,相信这可以迅速致富,起初这经济确实繁荣了那么一阵。但价格因此上涨。那些仰赖于固定收入的人首先遭到打击,到了1621年,所有人都在抱怨了。特别是教士们,他们已经认为这是魔鬼的杰作了。1622年,动乱开始变得普遍;矿工们发起了暴动,把货币商人洗劫一空。黄铜的价格也迅速上升,以至于家庭主妇们都把铜锅和铜水壶卖给了铸币厂。每个人都轻松地偿付了债务和税收,但是之后就爆发了许多诉讼案,因为用来偿债和纳税的是那些劣质硬币。各方在所有交易付款中都强制要求要用塔勒硬币支付,并拒绝那些贬质的硬币。一些城镇动用了公共储备,以保护那些仰赖固定收入的教士和教师免于陷入贫困。

【*】德意志地区的马克为科隆马克(Cologne mark),重233.856克。英格兰马克为233.275克,西班牙马克为230.348克,葡萄牙马克为229.50克。

帝国各邦国的帝国塔勒(Reichstaler)的平均汇率从1618年的每帝国塔勒兑1弗罗林32十字币升至了1622年的每帝国塔勒兑6弗罗林(价值翻了四倍)。

在法兰克福,这个汇率是每帝国塔勒兑7弗罗林,在南德意志,这个汇率是每帝国塔勒兑10弗罗林,在波希米亚,这个汇率是每帝国塔勒兑11弗罗林15十字币,在萨克森选侯国(Kursachsen),这个汇率是每帝国塔勒兑15弗罗林。(1弗罗林等于60十字币)。

1620年的白山战役(Battle of White Mountain)和波希米亚被吞并后,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了。列支敦士登亲王卡尔一世(Karl I, Prince of Liechtenstein)被任命为波希米亚摄政和副王,并迅速开始通胀行为。1622年,所有铸币商都贷款给了一个由列支敦士登亲王和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与其他人共同拥有的财团。铸币利润也被用于购买波希米亚新教徒的土地;在他们战败后,约有2/3的土地都被没收了。随之而来的是迅速的通货膨胀,良币出口被禁止了,随后它们被熔化了。物价上涨引发了普遍动荡,维也纳几乎爆发了叛乱。

为了控制局势,一些城邦于1618年开始采取措施。1622年,下萨克森根据旧法律,要求每位铸币厂长(Münzmeister)的提交个人履历和宣誓就职,许多厂长因此潜逃。1632年,下萨克森回归到了旧货币体系。贬质的硬币被从流通中回收,良币被重新投入了,损失大部分由大众自行承担。最后,皇帝下令在帝国境内停止铸造这些“不义之财”,并让铸币标准恢复到维也纳标准。每100枚贬质塔勒才能兑换13.3枚银帝国塔勒。比起三十年战争,通货膨胀给德意志地区带来了更大的苦难,它被一些小册子比作瘟疫。

附录

【主题】历史上的货币危机

带带凹蒂莉:【主题合集】货币、银行与经济思想史zhuanlan.zhihu.com图标

相关中文资料

数字时代的货币战(上)www.beenews.pro图标
本文标题: 【短文汇编】德意志劣币危机/挑拣与压秤时代与神圣罗马帝国的通货膨胀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651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欧洲那些事儿: 十八世纪欧洲之旧制度【答疑】幕末历史常识10则(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