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简史-第八章分裂动荡(五)

发布时间: 2021-04-16 10:50:2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4

第二节分化与纷争在中国的五代十国及两宋、元朝时期,欧洲的基督教势力空前膨胀,与世俗政权之间互相利用,互相斗争。在神圣罗马帝国...

人性简史-第八章分裂动荡(五)

第二节 分化与纷争

在中国的五代十国及两宋、元朝时期,欧洲的基督教势力空前膨胀,与世俗政权之间互相利用,互相斗争。在神圣罗马帝国,基督教甚至一度占据上风,主导了欧洲各国反抗伊斯兰教阿拉伯人的十字军东征。与此同时,欧洲文明进一步分化,法兰西卡佩王朝、英格兰诺曼王朝、基辅罗斯逐渐兴起,东罗马帝国日渐衰亡。中亚的塞尔柱帝国和花剌子模交替称霸。东北亚的朝鲜进入高丽王朝时期,日本进入镰仓幕府时代,东南亚的越南、柬埔寨、缅甸等国文明初显。

1.神圣罗马帝国

在欧洲历史中,罗马帝国时期形成的基督教一直在欧洲的世俗政权中发挥重要影响。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影响日渐式微的形势下,西欧兴起的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与罗马天主教相互利用,罗马教皇可以为国王创造更多的威望,但也需要国王的军事力量为其提供保护。当然,双方也经常因利益纷争出现矛盾。

卡诺莎悔罪。自843年签订的《凡尔登条约》使西欧的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一分为三之后,西、中、东三个法兰克王国便各自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911年,东法兰克王国最大的公国萨克森公爵“捕鸟者”亨利一世被推选为国王,他死后儿子奥托一世继位,对内平息叛乱,对外积极扩张,推动东法兰克王国逐渐成为西欧最强的国家。961年,罗马教皇约翰十二世在奥托一世的支援下,镇压了意大利城市贵族的叛乱,吞并了伦巴底国家。962年2月,教皇约翰十二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奥托一世加冕,从此东法兰克王国继中法兰克王国、意大利王国之后,正式承接了罗马帝国的皇帝桂冠,东法兰克王国也开始向德意志王国转变。但是,奥托一世不久便废黜了不满其控制的约翰十二世,改立利奥八世为教皇,并与新任教皇签订了《奥托特权协定》,确立了教皇绝对效忠皇帝,教皇继承人选由皇帝决定,皇帝保卫教皇等规定,此协定开创了君主确立教皇继承人选的先例,承认了君权大于神权。

自东欧的东罗马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希腊正教便与依附于德意志王国的罗马公教的矛盾越来越大。1053年,君士坦丁堡牧首弥格耳·赛鲁为了脱离西方的罗马公教,做东方的教宗,关闭了在东方的所有拉丁礼教堂,同时致函罗马教宗,质问篡改圣经内容以及教义。罗马教皇派出了协调团缓和矛盾,却因弥格耳执意扩大对立而收效甚微。1054年7月,罗马公教的亨拜等人强烈抗议弥格耳的顽固态度,并将开除弥格耳等人教籍的判书放到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祭台上。弥格耳收到诏书后当众烧毁,更以基督教正统的唯一代表自居。之后,双方又互相开除对方的教籍,标志着基督教正式分裂为天主教(罗马公教)和东正教(希腊正教)。

奥托一世死后,德意志王国与罗马教皇的斗争又开始白热化。亨利四世继位后,他因1075年秋插手米兰主教的选举争端,遭到了教皇的反对。1076年1月,亨利召集德意志各主教开会,致使大多数主教宣布不再服从教皇,并强调亨利四世作为“主的受膏者”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七世针锋相对,在四旬斋宗教会议上宣布对德意志的主教们施行绝罚,宣布罢黜亨利四世并对他也下达了绝罚令,还解除了臣民对他的誓约。不久,教皇还成功离间了亨利四世与主教们之间的默契关系,挑动萨克森反对派及不满国王的德意志诸侯们商讨选举新国王的计划。

1077年1月,为了阻止教皇前来德意志与地方领主勾结,亨利四世不顾路途危险,提前先越过阿尔卑斯山,前往意大利罗马。教皇得知亨利四世已越过阿尔卑斯山,为审慎和保险起见,避免他与反对自己专权的罗马伦巴第贵族势力联合,也决定前往托斯卡纳伯爵夫人马蒂尔达位于卡诺莎的城堡相见。

然而,亨利四世首先想的是如何阻止罗马教皇前往德意志王国与领主勾结,所以没有理会罗马伦巴第贵族想要更换一个更为顺从的罗马教皇的愿望。为此,亨利四世急切地希望向教皇忏悔,以换取教皇的谅解,恢复他在德意志的统治权威。

亨利四世到达卡诺莎城堡后,身披麻毡,双脚赤裸,在风雪中等候许久。此时,教皇的处境也很尴尬,如果听任亨利四世独断专行,那么他将再无力制之;如果拒绝他的忏悔,则可能遭致报复,而自己得不到教众特别是伦巴第贵族的支持。三天之后,教皇做了让步,给了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亨利四世承诺,尊重教皇对他与封建领主之间矛盾的裁决,并保证在德意志王国内将不再兴刀兵。然后,亨利四世匍匐在教皇面前,展开双臂,使全身呈十字形,接受了教皇的宽赦。

卡诺莎悔罪后,罗马教皇虽然认可了亨利四世的国王地位,但也狠狠地羞辱了他一番。德意志的领主们认为,教皇恢复亨利四世的国王地位是对他们的背叛,因此不再把教皇视作自己的盟友。伦巴第的贵族们也认为,亨利四世未能保护教会免遭野心勃勃的格里高利七世的荼毒,却遭受了一次严重羞辱,是得不偿失。

有德意志学者认为,“卡诺莎的那几日”是“我们民族的王权最丢脸的时刻,每个正道的德国人一想起来就会羞愧脸红。”也有人认为,卡诺莎是王权的一次“政治凯旋”,亨利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因为他迫使教皇迈出了本不该迈的一步。总之,不管怎样,卡诺莎悔罪始终是德意志王权遭受的一次沉重打击,而且国王和教皇都将卡诺莎视为污点。

亨利四世在重新得到百姓的支持后,开始讨伐领主们的叛乱,砍下了领主们新立的国王鲁道夫的一只手。当教皇格列高利七世认识到已无法牵制这位德意志的国王后,便再次对亨利四世处以绝罚。亨利四世也毫不示弱,宣布废黜教皇,并任命一名敌对教皇的克莱芒三世为新教皇,随即于1084年率大军进军罗马,在那里接受了克莱芒三世的加冕。格列高利七世弃城南逃,后寻求诺曼人的支援,谁知引狼入室,罗马被洗劫一空,自己也在流亡中死去。

十字军东征。格列高利七世死后,乌尔班二世当选教皇,他利用基督教与德意志王国复杂尖锐的矛盾斗争,坚持教权至上理论,反对世俗王权任命神职,联合教派各方力量击败亨利四世扶植的伪教皇克莱芒三世及其党羽。同时,联络德意志境内反对亨利四世的领主贵族,并利用继位问题挑拨亨利之子康拉德背叛了他的父亲,而与教皇结盟。1096年,乌尔班二世最终打败克莱芒三世,返回罗马,在拉特兰宫召开宗教会议把敌对派全部革除教籍,全力推行“教权至上”的克吕尼改革。他还利用各国皇室的内部矛盾,纵横捭阖,先后迫使法国、英国以及南欧各小国推进克吕尼改革。

此时,因信仰伊斯兰教的塞尔柱帝国频繁进攻君士坦丁堡,深陷危机的东罗马帝国便向西欧各国和罗马教皇求救,并对以往东西方教派之间的争端深表歉意,希望教皇以整个基督教会首领的身份派兵解救东罗马帝国及东方基督徒,并提出东西教会合并,由教皇统一领导的要求。为实现个人的更大野心,教皇乌尔班二世接受了东罗马帝国的请求。

在中世纪,西欧各国领主盛行长子继承制,导致其他儿子成为了无地骑士,他们入不敷出,只能以服军役和打劫商旅为生,并热衷于出征异乡。西欧的城市商人为了巩固地中海东部的商业阵地,也支持其领主向外扩张。不久,西欧很多国家接连发生灾荒,各阶层的人们都希望通过对外扩张来缓解危机。但是,西欧各国之间如同一盘散沙,谁也无力组织一支统一的军事力量去东征,而乌尔班二世统治下的罗马天主教作为国际神权政治的中心,不仅具有一般领主向外扩张的野心,而且还有吞并东正教以及迫使东方穆斯林改宗的企图。由于东罗马帝国在抵抗塞尔柱人的侵略时一再失利,乌尔班二世便以援助东方教胞为名,成为十字军东征的积极鼓吹者和组织者。

乌尔班二世为此作了一系列的准备,他多次向各地教会和领主们煽动十字军东征,还让向他称臣的土鲁斯伯爵雷蒙带头参加远征。1095年11月28日,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南部的克勒芒召开了宗教会议,吸引力成千上万的骑士和教士,其中有14名大主教、200主教、400多位修道院院长,以及无数平民前来参加。乌尔班二世在会上发表了极具煽动性的“以父为名”的著名演说,号召西欧各国君主王侯停止“私战”,都到东方去同穆斯林异教徒斗争,夺回被塞尔柱人占领的圣地耶路撒冷。塞尔柱人正在东方“上帝的国度中大肆蹂躏”,“所有等级的人”都必须“迅速起来”,“将这个邪恶的种族从我们兄弟的土地上消灭干净”。他呼吁与会者“登上圣墓的征途”,“凡动身前往的人,假如在旅途中或在反异教徒的战争中丧失了性命,他们的罪孽就将在那一顷间获得赦免”。

为了驱使农民和城市贫民参加十字军,他还欺骗说,东方的土地“遍地流乳与蜜”,耶路撒冷是另一个“充满欢娱快乐的天堂”,“这边所有的不过是忧愁和贫困,那边有的却是欢乐和丰足”。他还说,参加十字军的人,死后直接升天堂,不必在炼狱中受熬炼。无力偿付债务的农民和城市贫民可免付欠债利息,出征超过一年的可免纳赋税。

教皇激动人心的煽动性演说博得了热烈掌声,与会者狂呼:“天主的意旨是这样!”接着,事先安排好的法国土鲁斯伯爵雷蒙的使者出场大声宣布:“誓死遵从教皇之命出征。”十字军东征的狂热达到了顶峰。

会议还指定1096年8月15日为十字军出征的日期,参加十字军的人及其财产须交由教廷特别“照料”。为了保证十字军顺利出征,会议还规定各国君侯要停战三年。乌尔班二世之后继续在各地游说人们参加十字军,甚至命令各地的修道院院长也动员修道人员随军出征,还说全能的上帝呼吁谋杀犯、强盗、奸淫罪犯、作伪证者和其它各种罪犯出征,从而获得赦罪的好机会。

1096至1099年,为第一次东征。一批由贫苦农民组成的队伍,夹杂着一些无地骑士和亡命之徒最先出征,满怀着对东方世界的向往,承载着帮助东方基督教同胞反抗穆斯林蹂躏的神圣使命出发了,而后法、德、英等国的贵族领主武装10万人也分四路向东方进军。1097年,各路大军在君士坦丁堡会合,旋即进入小亚细亚,占领了塞尔柱人都城尼凯亚等城,大肆掳掠,于1099年7月占领耶路撒冷,屠杀了7万余人。据此次暴行的参与者描述,“在大街小巷和广场上,到处都是血淋淋的人头,到处都堆满人的手脚、四肢,以及无数赤身露体的妇人。”月底,乌尔班二世在罗马去世。十字军在所占地区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的黎波里伯国、安条克公国等若干小国,第一次东征结束。

1147至1149年,法兰西路易七世和德意志王国康拉德三世领导了第二次东征,主要目的是夺取塞尔柱人占领的埃德萨,但两军的希望都落了空。

1189至1192年,第三次东征开始,由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腓特烈一世、法兰西奥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格兰理查一世领导。由于内部矛盾重重,此次远征也没有达到目的。德意志的十字军伤亡惨重,法兰西占领了阿克港后返回,只有英格兰在叙利亚取得了一些战果,建立了塞浦路斯王国,但耶路撒冷仍然在穆斯林人的手中。

第三次东征的领导者之一德意志王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又称“红胡子”或“巴巴萨罗”,他被认为是中世纪德意志王国最成功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曾对意大利进行过6次军事入侵,前3次都获得了胜利,并被罗马教宗尤金三世加冕为意大利国王。1155年,罗马教宗阿德里安四世册封他为罗马帝国皇帝。1157年,腓特烈一世又在国家前加上了“神圣”二字,从此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

前三次的东征,打乱了东罗马帝国的统治秩序,使其处境更加困难。12世纪末,东罗马帝国因未能也无力再迎合西方,使得自己也成为了十字军东征的入侵目标。本来是东罗马帝国找来的基督教同宗援军,现在却变成了敌人。

1202至1204年,为攻占穆斯林所控制的埃及,教宗英诺森三世率领由法兰西和意大利贵族组成的军队,发动了第四次东征。因没有足够的金钱付给威尼斯人船费渡海到埃及,十字军便听从了早已垂涎东罗马帝国财富的威尼斯贵族的建议转而攻打扎拉城,又利用东罗马国内的纠纷进攻君士坦丁堡,破城后大肆劫掠并血腥屠城。战后,威尼斯人占领了东罗马帝国八分之三的领土,十字军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国和两个附庸于君士坦丁堡的公国。

1217至1221年,为第五次东征。出征前,教皇英诺森三世要求组建一支以攻打埃及穆斯林王朝为目标,进而重新夺取耶路撒冷的十字军,但未得到欧洲君主们的支持,他便要求教士鼓动信徒、低层贵族和破落骑士等加入十字军。1217年,十字军从阿克港开拔,沿途掳掠,之后攻克了达米埃塔,但在进攻开罗途中,被穆斯林军队借尼罗河水截断去路并被包围,宣告失败。

1228至1229年,第六次东征,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腓特烈二世率军攻占了耶路撒冷,但不久又被穆斯林夺回。

1248至1254年,法国路易九世发动了第七次东征,十字军很快攻占了达米埃塔,但军队染上了瘟疫。熬过瘟疫后,十字军进攻开罗被打败,路易九世被俘,后交纳大量赎金才释放他回国。

1270年,第八次东征,法国路易九世率领,在进军突尼斯时爆发传染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他的儿子兼继承人腓力三世马上下令撤退,此次东征无果而终。

1271至1272年,第九次东征,也是十字军的最后一次东征,由英格兰的爱德华王子领导。因救援路易九世未果,他在阿卡签定了停战协议后返回英格兰继承王位。此后,十字军在东方的领土逐渐落入穆斯林手中,最后一个据点阿卡也于1291年被埃及攻陷,耶路撒冷王国灭亡。

总体来说,由于参加者的成分繁杂,目的不一,加上缺乏训练,协同能力差,十字军东征最终失败了。这场持续了近200年的由宗教冲突引发的劫掠战争,宣告罗马教廷建立世界教会的企图不仅完全落空,而且被阿拉伯穆斯林侵略的土地也未能收复。据统计,欧洲因此饿死、冻死、病死、战死者达300万之众。

更为荒唐的是,第四次东征的对象竟然变成了基督徒自己的同胞国,十字军在攻占君士坦丁堡后,大肆烧杀抢掠,使得这座繁荣富庶的文明古城变成了尸山火海的废墟。罗马教廷在这场战争中大发横财,他们以超低价收购参加东征的教徒的土地家产,十字军抢夺的财宝被络绎不绝地运进了罗马教廷。宗教外衣掩盖下的东征十字军的贪婪本性和强盗行径,不仅充分暴露了基督教的欺骗性,也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阴暗!

十字军东征前,欧洲就像一座炼狱,王权衰弱,混战割据,罗马教皇的权威却空前强盛,基督教甚至实现了对西欧各国的神权大一统,以致教皇英诺森三世曾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着太阳借来的。”然而,十字军东征过后,罗马教会的威望一落千丈,特别是十字军的贪婪和暴虐,让许多欧洲人对天主教的信仰出现了质疑,加上大量信仰基督教的狂热分子战死,让教皇的支持力量大大削弱。

十字军东征也是一个起点,它将欧洲的旅行者和商人与同一个正在快速发展中的世界融合了起来,推动着欧洲从一个黑暗的孤立时代走向开放的现代世界。在遭到十字军的洗劫后,东罗马帝国从此一蹶不振、名存实亡。意大利则成为了十字军东征最大的赢家,其北部城市取代了东罗马帝国在商业上的垄断地位,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推动意大利迅速走向了繁荣,继而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

神圣罗马帝国早期,由于皇帝基本上都来自势力强大的日耳曼等五大部落公爵,而且他们登基后一般都会寻求罗马教廷的支持,因而基本维持了帝国的稳定。在十字军东征后期,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继承人,神圣罗马帝国日渐衰落。

腓特烈二世在位期间,由于他将统治重心转移至了意大利的西西里,大部分时间他都不在德意志,便给予了德意志各公国和主教们广泛的特权。腓特烈二世死后,各公国进一步独立,谁也没有能力诏令天下。1254年,德意志进入了大空位时代。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通过打败波西米亚王国,将奥地利的大片领土收入囊中,成为德意志强藩,被各诸侯国广泛认可而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结束了德意志的大空位时期。虽然哈布斯堡王朝很强盛,但它并不具备整合德意志帝国的实力,皇帝只要试图加强集权,褫夺诸侯的特权马上就会面临联合对抗的诸侯联盟。

1282年,鲁道夫一世将奥地利和施蒂里亚分别传给两个儿子阿尔布雷希特和鲁道夫,此后哈布斯堡家族便主要在奥地利公国。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确认德意志帝国皇帝由七大选帝侯推选,集权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开始向松散的公国联盟转变。从1438年阿尔布雷希特二世起,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冠便由奥地利大公哈布斯堡家族世袭直至帝国覆亡。

本文标题: 人性简史-第八章分裂动荡(五)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643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地中海世界的形成中国文化,世界历史17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