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大教堂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1-02-20 13:19:1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6

《海上大教堂》是一本由[西]伊德方索·法孔内斯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640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2019-7-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海上大教堂》精选点评:●【藏书阁打卡】14世纪巴塞罗那,国王,领主,贵族,仆人和奴隶的土地遍布残酷,死

海上大教堂的读后感大全

  《海上大教堂》是一本由[西]伊德方索·法孔内斯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640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2019-7-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上大教堂》精选点评:

  ●【藏书阁打卡】14世纪巴塞罗那,国王,领主,贵族,仆人和奴隶的土地遍布残酷,死亡和疾病四处蔓延的时代无尽黑暗。一个以宗教不宽容、物质野心和社会隔离为标志的世界,一个充满神秘和阴谋的时代,一个忠诚,背叛,战斗,贫困,死亡,爱情,艰辛的故事(这么一看是棒棒的历史小说该有的样子了,中世纪多大的一个IP啊,突然想看肯叔,巴塞罗那多么迷人啊,突然想看萨丰的《风之影》哈哈哈……可是),故事从一场玷污和千方百计的侮辱开始,写的挺震撼的(全书高潮了),但再往下看看亚诺的一生,柏纳早已将谦卑的人的尊严灌输给他,忠于此,他将变得贫穷,辛勤和痛苦,直到他成为有钱人和有影响力的人,规整的走向,走的多么的波澜不惊,也算顺顺当当,一点不得劲,这一下倒更喜欢历史成份了。(许多人企图叛逆,逃离,而那圣母玛利亚依旧矗立)

  ●3.5 翻译至少扣一分,过于幼稚了,故事好看,剧情、人物、场景的描述都很生动,但是在涉及到历史背景或者多方势力的内容时,处理太粗糙,文本的深度和厚度不成正比。

  ●两个地方没理解。父亲为什么突然暴走?卓安为什么要背叛哥哥?

  ●【藏书阁打卡】先从后记读起,大致了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很多是我了解到无法感同身受的,比如被剥夺的初夜,犹太人的境遇等等。第一章承重而又悲伤,作为孩子的母亲她能拿什么力量来反抗呐,在新婚之夜丈夫不能保护他,一切有了懦弱的借口。同是女人,能感受到她在侮辱中心已经死去,只是行尸走肉般的活着。是的,连她自己都唾弃自己,不是吗?柏纳作为父亲是合格的,为了孩子的自由之身他牺牲了自己可以去享有的,只是孩子他清楚吗?社会一层压过一层,当父亲牺牲换来他的自由之身,孩子看的更远,想得到的更多,只是他是否能走出牢笼,我保持期待。

  ●略显乏味 但对历史的阐述以及教堂的描写令人新奇

  ●还是比勇敢的心差了很多

  ●更多的注重了人物个性的描写,但同时也刻画出了中世纪欧洲教会,政府之间关系,以及不同宗教间,不同阶级间根深蒂固的鸿沟。读起来很顺畅,毕竟描写的是富裕阶级,如果能更多描写平民百姓就更好了

  ●【藏书阁打卡】A006-1910-04 这本书的男主,可以用三个词句概括他这相对传奇的一生。 1.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男主的母亲被封主糟蹋,男主的父亲被政府绞杀。而男主两次奇迹般地错过下来,他从农奴的儿子变为巴塞罗那合法公民,有希望成为制陶学徒,这一期间他收获伙伴~卓安! 2.翻身农奴把歌唱:靠着自己搬起第一块巨石从公民转变为大力士,到骁勇的战士,再到成为货币兑换商,进而成为国王的女婿,这一期间他收获知己~吉良(撒哈特)! 3.好人有好报:从农奴成为男爵的亚诺并没有被金钱和权力腐蚀,依旧保持本心,愿意无息借钱给穷人,以及在封地废除压迫农奴各种灭绝人性的条框,他的父母正因此而深受其害,这期间他收获爱人~海儿!(或者玛利亚,雅莱迪思) 海上圣母教堂作历史的见证者,一直目睹传奇亚诺的蜕变和成长!

  ●【藏书阁打卡2019-62】年度第二本大部头,用时8小时45分,很好刷的一本书,就像某书友说的一样,好像爽文,但就内容来说不算特别喜欢,仿佛开了挂一样的男主角,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都有人挺身相救,本人性格男版玛丽苏爱不起来。反而是几个女主角更让人怜惜,从第一章第一节就走向悲剧的老母亲最让人心疼。故事从一开始用一种令人绝望到窒息的方式开始,高开低走,过程平淡且结尾并没有让人满意,就小说来说并不算特别优秀,且随便读读即可。

  ●没有期待中那么惊艳,中规中矩,半历史半虚构,对于主要人物亚诺的塑造比较丰满,其它人物的人生轨迹似乎并不集中和连贯,结尾的圆满看起来也并不惊喜,只有完工矗立的海上大教堂和默默奉献辛劳一生的大力士们让人向往。

  《海上大教堂》读后感(一):信仰,或许是残酷世界最后的微光吧

  并没有看过剧,书则看了很久,并不艰涩的故事,但是每每翻开总是令人唏嘘。

  600年前,巴塞罗那的街道。

  肮脏,并不仅仅是因为下水道的腐臭,更多的是街边乞讨的奴隶,裹挟着死亡的气息和低吟而虚弱的哀嚎。

  犹太人遭遇迫害,商贩们也唯唯诺诺小心营生,任何人似乎都如履薄冰,随时置身冰窟。

  唯有贵族,享受一切权益,甚至新娘的初夜。

  所有人的希望都是那座石砖堆砌的海上大教堂。

  在经历了曲折的丧母丧父、奴役的生活,如何与世界做抵抗,一个奴隶伴随着海上大教堂60年的兴建,度过了与世界抵抗的一生。

  有时候会想,也许信仰,是面对残酷世界最后的微光吧。

  《海上大教堂》读后感(二):被剥夺的与被赐予的

  《海上大教堂》是西班牙作家伊德方索·法孔内斯的处女作,小说共分“土地的奴隶”“贵族的奴隶”“激情的奴隶”“命运的奴隶”四章,依托主人公亚诺的视角切入,法孔内斯为我们缓慢而耐心地展开一幅以中世纪为背景的栩栩如生的画卷。 我似乎向来对此类洋溢着宗教色彩的题材很感兴趣,海上大教堂就像神迹一般长久矗立,始终是个难以忽视的存在,见证了小说中记叙的这段加泰罗尼亚地区的纷乱历史,也驱使着亚诺不断向着追求内心向往的自由、平等而努力靠近着,中间必定要挨过充满艰难困苦的漫长岁月,在这其中他坚毅善良的秉性也得以体现。如果说我们实在要在亚诺从农奴之子的出身再到宗教法庭审判这段历程中究竟是如何坚持下来找一个确切的原因的话,那很可能就是那尊笑着的圣母像。圣母像是亚诺与生母失去联系后重新认取的一位母亲,也是他往后余生中支撑他活下去的一个重要支柱。 这本书厚达六百多页,单从体量上看确实足够了,但除去书中经由法孔内斯查阅史书典籍并以此作为丰富小说细节的有机填充以外,这本书作为作者的处女作瑕疵也不少。 先说对话,不知是翻译的原因还是原文如此抑或兼而有之,人物的话语和反应总是有种“用力过猛”的感觉,尤其是在亚诺父亲还未去世的部分,小说里出现了大量以小孩为主角的对话,对这种说话语调的模仿结果在我看来是很不成功的,不像是历史通俗小说,反倒像是一个有点拙劣的童话故事,文笔显得有点幼稚。 再说描写。可能是未经过科班训练的缘故,这本处女作里法孔内斯可能并不懂得节制,有相当多的地方他选择以一种极粗陋浅白的文笔来达到煽动的效果,比如说芙兰希丝卡在新婚之日被封主巴耶拉夺取初夜权和亚诺初始成为大力士们中一员搬运石材这两段,不管是直接对准当事人还是通过他人反应来获取“暖心”效果,过于直白的描写总是让文字的魅力大打折扣。 最后说人物逻辑,我不明白为什么玛格丽妲、伊莎蓓等人为何对少年亚诺如此刻薄恶毒,也不明白柏纳为何会在去总督府为犯人购买粮食的过程中突然慷慨激昂并煽动群众暴动抢夺小麦,他难道忘了自己还有亚诺和小卓这两个还未长大的孩子便置他们于不顾?至于卓安和芙兰希丝卡的转变更是令人困惑。 不过不管如何,初出茅庐的法孔内斯捧出这样一部作品还是值得好评的,中世纪带着黑暗气息的历史和绵长的叙事线在他笔下得以架构成形,所有历史烟云中的不忿、抗争,似乎到最后都成了时代的注脚。那些构成重要段落的部分可能对我而言还是缺少“一击即中”的精准,换言之,这本处女作还可以写得更好一点。

  《海上大教堂》读后感(三):人的肉身行于土地,人的命运行于海上

  故事的开篇是从土地开始的。 这是熟悉的沉默,在家中长辈讲述祖先的故事的时候,我听到过的。一生没有对话过的夫妇无言地在纳瓦克雷斯的大太阳下播种,他们的影子拖在暗中孕育生命的土地之上。他们不在自己的身体里,他们在影子里。地底下拥有同样宿命的后代在生长。 我们的祖先想必也都曾经这样以沉默封缄痛楚,度过一生。这如同死亡的沉默却已是生命中的一道特赦令。人起初因为爱怜而啜泣,而后因哀恸而呆滞,最后我们不得不以厌恶取而代之,把眼神投向新生命——土地底下新生命绵延不绝,土地之上只剩一地撕碎的纯白亚麻布衫。卑微无用的纯洁。 这破败的纯洁,后来又被拼凑起来,重新缝合的亚麻布改成了主角亚诺的襁褓。这预示了亚诺一生的命运——人从废墟上升起。地上的母亲在他出生之前已经粉碎,天上的母亲将取而代之,成为他新的母亲。没有比父亲伯纳对亚诺说的谎言更加诚实的了:“你的母亲在你出生时就死了。她还来不及爱你。”所谓大地上的生生不息,就是以新的痛觉消除旧的痛觉,新的自由剥夺旧的自由,新的希望光芒开始闪耀之时,绝望之人微笑着离开禁锢她的尘世。人的一生都是命运的奴隶。 故事里说到“他生来就是奴隶,一辈子都是奴隶。他早已学会默默关爱他人,学会隐藏自己的情绪。一个奴隶不算是一个人,因此,在那属于他的孤独里,他学会了冷静看待世间的人和事。……奴隶是不准哭泣的。”这解释了贯穿世代的沉默,以及人们凭借什么力量遗忘逝者。 一位仍然苟活着的母亲说:“我不懂尊严不尊严这些事情。我年轻的时候,被人毫不留情地剥夺了大好人生。我很无奈,因为没有人让我做选择。今天,我总算把这辈子的伤痛都哭出来了。泪水流过了,这样就够了。我们就是过现在该过的日子罢了,回忆过去走来的过程,对你、我都没什么用处。有人要为尊严去拼斗,那就让他们去厮杀吧!那种情况,你今天也看到了。在我们周遭那些老百姓,有谁提到尊严的事情了?” 那些遭分离、被禁锢的亲人们,试图彼此相望,但他们“不过是幽眇的身影罢了”。 我还想说一说亚诺的弟弟,卓安。这个让人惊讶的孩子,无所畏惧地穿行于巴塞罗那的街巷,我曾以为他是最勇敢的。没想到亚诺在一次次失去自由和尊严后变得越来越勇猛不屈;反倒是卓安,没有根的野孩子难免轻易地落在大地上,开始扎根,学会畏惧,接受规训。我才明白他之前之所以无畏是因为灵魂从来没有属于过自己。 谁也无法悉知卓安的灵魂有几分纯洁。我只知道,纯洁最不堪凌辱,也不堪被毁灭,它永远脆弱地存在着,有时被黑暗遮蔽,此一纯洁死去,彼一纯洁新生,一如卓安最后的殉道。纯洁本身不可能变成别的东西。 我曾经认为,眼泪是灵魂流出的,是人降生时从另一个世界带来的,从这个故事里我看到眼泪是属于尘世的。沉默土地上的人们对着沉默天空流泪、诉说。天地在倾听和凝视,就像那间黑暗小屋伸出的温柔之手,它提供面包和光,这是它仅仅能做的。

  《海上大教堂》读后感(四):我抛弃一切,就为了让你成为自由的人。

  我发现自己好像挺爱这种一个人的一生去折射时代的类型。整本书看的津津有味,唯一缺陷,语言翻译的过于清汤寡水了。所以,翻译扣一分。

海上大教堂6.9[西]伊德方索·法孔内斯 / 2019 / 浙江文艺出版社

  读完全书,我脑子里还在回旋着亚诺父亲对他说的话——“我抛弃一切,就是为了让你成为自由的人。”所以我想,在那个年代,自由是多么可贵的财富。而圣母大教堂,大概就是自由的化身。肉体无法得到自由救赎,那只能为灵魂找一个自由之地。

  农民不自由,被剥削,被践踏,被蹂躏;人民和士兵不自由,战争因统治者一时之念起,丧命者何止妇孺;犹太人不自由,虽因经商之才财富包围,却因宗教之由成为宣泄之口;女人不自由,没有任何自主意愿的尊重,被侵犯却只能嫁与侵犯者,只因,女孩的意愿不需要考虑;……

  书中让我最难过的两个人物。卓安和玛丽亚。

  卓安,那个只能从小口感受母亲的抚慰的小男孩,我以为他会因为去接受教育而走上不一样的道路,却最终成为了一个为迫害他母亲的社会规则服务的修士。“然而,那个做丈夫的确实有这个权利….”想到这里的卓安,让我心痛。注定了是一个悲剧人物,最后,以火自焚,以求自我饶恕。在那样一个时代,任你万般努力,要摆脱时代的烙印,何其难。

  玛丽亚,一个读完会让你印象模糊的角色,作者的描写也很模糊。“女人生来就为了找个归宿,为了服侍男人。我们就是这样教育玛丽亚的,我们交给你的,就是这样一个女子。玛丽亚就是这个女的,亚诺的第一任妻子。一个被时代模子生产出来的标准女性产物,标准到让你对她印象模糊,可是,这可能就是那个时代,大多数女子的宿命。到后面,形成对比的,作者花了很多的篇幅去塑造海儿这样一个人物,就像是一切美好的化身,然后,撕碎给你们看。这就是悲剧,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给你看。被绑架强奸以后的海儿只能遵照社会的规定,嫁给强奸他的人,并为他生儿育女,只因为,女孩的意愿不用尊重。

  还好还好。我们在最后看到的是亚诺和海儿终于在一起,已经年迈的亚诺终于看到他的圣母大教堂的完成,好像,真的自由时代已来到。故事就是故事,这是一个好的结局。可是,在这个故事过程中,那些逝去的,是多少为了这自由而牺牲的人呐。

  一直以为这就是一个大量虚构的故事,可怕的却是,作者在后记中告诉我,有多少东西是历史记载了的。

  历史如镜,世人谨慎。

  《海上大教堂》读后感(五):律师眼中的世界

  这本书的作者很特别,本身是个律师,所以也就难怪他写的小说有这么多对法律条款的精确解读,以及对商业贸易规则核心的把握。我总是一边看一边对照自己工作遇到的情况,比如我对外国资本家的阴谋论、以及对世界贸易的看法。其实,不管是发生在14世纪的西班牙还是21世纪的当今世界,不平等一直存在,种族歧视一直存在,新型的奴隶也一直存在。比如在中国,房奴也是一种新形式的奴隶,难道不是吗?古代所谓的奴隶、工商业和贵族阶级,到现在改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问题来了,我们是否终究逃脱不了奴隶的命运?(对大部分人来说)

  书中有一段话是针对何为奴隶的:

  “我刚刚已经说了。人们原本就是自由的,臣服于封主之下,也是他们自己的决定。”

  —第二部,贵族的奴隶,第14章

  主角亚诺问进神学院的弟弟桌安自己该怎么办时,桌安说了这么一段经典的话。当时亚诺因为被陷害而惹恼了贵族主人,在犹豫到底是否该道歉,是维护自己的尊严—因为他没错,还是委曲求全。当时他和他父亲已经脱离了第一部“土地的奴隶”,摆脱了农奴的身份,然而,进入巴塞罗那城市后又成了商人和贵族的奴隶,如果不道歉被赶出去他父亲一份工作也找不到,因为贵族之间互相通信不准雇佣他,他们可能会饿死。在生存与尊严,自由与臣服之间,小小年纪的亚诺也“被迫”选择了生存与臣服。

  但是,正如桌安说的,其实亚诺在犹豫抉择之际,是知道自己仍然是有自由作出自己的选择的。一方面来说确实是被迫,但另一方面,我们仍然是做决定的主体,我们可以选择为了尊严而死。只是,大部分人说,没办法,因为我们还想活。所以,继续做奴隶,是可以被理解的。

  正如作者把书分为四部分,我们人类总是陷入各种羁绊而从此成为奴隶。第一部讲的是土地的奴隶,也就是封主与农奴的关系。关于这部分,14世纪的法律是这样规定的:

  “封主任何时候都能要求他宣誓为农奴。如果农奴死时未留下遗嘱或是没有子嗣的话,封主有权接收他的部分资产。倘若农奴的妻子未守贞洁,倘若农庄发生火灾,倘若农奴转而效忠其他封主,当然还包括农奴逃亡他乡……以上这些情况发生时,封主都有权接收农奴的财产。封主有权享有农奴新婚妻子的初夜,他可以要求农奴们的妻子为自己的儿女哺乳,或是要求农奴们的女儿到他的城堡里帮佣。奴隶们为封主耕种,被迫提供免费劳力。他们必须保卫封主的城堡,必须缴纳收成的部分农产。当封主到访时,他们必须提供住宿和食物。农奴们若使用林地或牧场必须付费;借用封主的铸铁房、火炉或磨坊,必须先支付费用。每逢圣诞和其他庆典,农奴们必须献礼给封主。”

  —第一部,土地的奴隶,第二章

  一切悲剧都从亚诺的父亲结婚而新娘被封主夺去贞操开始。之后,父子俩历经艰辛,终于在巴塞罗那扎根,按照法律,呆满一年又一天就能申请公民身份。以为自由的他们,又落入另一种雇主雇工的“奴隶模式”,在当时,雇主鞭打雇工是再常见不过的,至于买来的非洲或阿拉伯奴隶,那就更惨了,虽然法律规定不能直接杀死奴隶,但是可以通过虐待的方式导致“伤残不治而亡”,这样雇主就可以轻松躲过法律的制裁。(作者对于如何规避法律风险那是拿捏自如。)亚诺的姑父,也是他们的雇主不仅知道如何躲避制裁,还明目张胆强迫所有雇员观看他鞭刑阿拉伯女奴,还把她衣服扒光,打的血肉模糊,实在残忍至极。奴隶一点尊严都没有,比畜生还不如。

  作者通过主角亚诺一生的经历,描写了很多特别残忍的中世纪故事。一说到中世纪自然不能不说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宗教法庭。有意思的是,宗教法庭发生在亚诺身上的祸事说明,这法庭管的还挺宽的,连夫妻间的房事也要插手。这又不得不提到第三部“激情的奴隶”。

  亚诺虽然是个肯吃苦、诚恳、善良的大好人,但作为男人他也难逃成为生理的奴隶,当然,又是因为命运的阴差阳错导致他和暗恋的女孩不能成婚,而导致两个年轻男女只能偷情。偷情在古代是非常严重的罪责,当时的巴塞罗那允许丈夫处置自己的妻子,桌安的母亲就因此被关押在小黑屋里一辈子生不如死。亚诺参与的大力士公会也坚决杜绝偷情的行为,一旦发现即被提出公会,也就断了这条工作的生路。

  老奸巨猾的作者从来没描绘亚诺是“爱”那个女孩的,他只是眼睛盯着女孩的胸部和丰满美妙的身材罢了,又值青春期,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否爱她,当然身体很诚实,一旦她主动投怀送抱就饿狼扑食般上去了。

  亚诺总是在面临抉择,小时候是尊严和工作,长大了又是徘徊于肉欲和妻子(家庭的责任和社会地位的维系)。这仿佛是每一个男人在成长过程中必定面临的吧。如果说第一部土地的奴隶纯粹属于那个时代,那么后面的几个奴隶实质上就是现代人类也一直在面对和经历的。

  作者这个律师呢,他写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不露破绽,就像他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一样严谨。我注意过亚诺对雅莱蒂斯的感觉的描写,没有一次是提到喜欢或爱,而只是描写他膨胀的性欲。他们俩做爱也像野兽一样疯狂激烈,而他对自己的妻子总是很温柔的。妻子因为瘟疫而死之时,他整晚握着妻子的手,亲吻她的尸体,并在心里呐喊爱她。当然我作为读者来说,很难感受到他对妻子那种爱情的爱,倒更像是因为妻子总是温柔服饰他而产生的日久生情—— 一种依恋的深情。所以,他既没有对肉欲女神产生爱情,也没有对妻子产生爱情,而是对最后一个女人,也就是他的养女,产生了真正的爱情。不过在感情方面,亚诺比较笨拙、后知后觉,书中写他这部分既少又无趣。显然感情并不是作者最主要表达的东西——作为一个律师,如何把他对14世纪巴塞罗那的法律的解读融合进平民的生活中,才是他最关心的。

  关于犹太人和贸易,作者写的非常详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特别对于我这样在商业中打拼的人来说印象非常深刻,我甚至默默记在心书中一些破产商人失败的地方和受到的处罚——斩首。虽然21世纪我们不至于面临斩首,但是资金链一旦断裂是非常可怕的事,沉重的负债可能一辈子也还不完。

  犹太人,这个神秘的民族,作者把他们写的一点不神秘,甚至,我总算通过作者了解到什么才是犹太人真正的问题所在。为什么犹太人一方面富可敌国,一方面又没有自己的国家、军队而惨遭各国驱逐、屠杀呢?这个历史源头作者并没有说,但他如实记载犹太人的现状:因为谁也说不清的历史源头,犹太人遭受全世界的猜忌和排斥。当时,为了保证犹太人不会混乱欧洲人的种族,特地让每个犹太人胸前佩戴一块红黄相间的铜牌,以此区分,另外,犹太人必须住在特定的犹太区,而且一旦走出去,随时可能被人欺负、追逐殴打。他们是魔鬼种族,他们杀了耶稣基督,对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人来说。

  “无论哪个时代,无论在什么地方,我们犹太人一直直接隶属于国王所有。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犹太民族被许多国家驱逐出境。起初是被逐出我们的祖国,接着是埃及,到了后来的 1183年,我们被逐出法国。过了几年, 1290年,我们被迫离开英国……犹太民族必须在不同国家之间不断地迁徙。到了新的国家之后,应该国国王的要求,犹太人必须承诺:个人所有财产和物品,全归国王所有,以此换取定居该国的许可。而各国的国王,就像你们国王这样,他们通常会把犹太民族列为财产,并要求我们拿出大笔金钱资助作战,以及供他个人花费。我们如果不努力多赚点钱的话,根本无法满足国王对我们的无理要求,恐怕又要沦落到被驱赶的下场了。”

  以及,对于我们全世界人对犹太人作为银行家的看法,在14世纪被叫做放高利贷者,现在则称为银行家,或阴谋集团:

  “但是你们犹太人是高利贷者!这一点你们不能否认吧?”芮琦正要开口,她父亲却先出声了。“不是的,我们不是高利贷者。”哈斯戴走了过来,然后坐在女儿身边,“至少我们不像外面的人所说的那样。”亚诺静静等着哈斯戴更详尽的解释,“我跟你说……直到大约一个世纪前,也就是 1230年,基督徒也借钱收利息。当时,基督徒和犹太人都是这种做法。但是,你们的教皇圣格列高利九世后来颁布教谕,严禁基督徒借钱收利息,从那时候开始,犹太人和另外几个自治地区的人民,例如隆巴地就是其中之一,只剩我们这些人还继续把钱借出去赚利息。在此之前的一千两百年期间,你们基督徒一直这样,直到最近一百年才‘正式’停止。”哈斯戴特别强调“正式”那两个字,“结果,我们倒成了放高利贷的人了。”

  ——第三部,激情的奴隶,第三十二章

  我发现,通过作者这个律师如此清晰明理地解释后,我自己对犹太人的阴谋论看法也改观了很多。试想,在那个充满迷信的年代,只要生活一不如意,比如爆发瘟疫,巴塞罗那人就谣言是犹太人投井下毒,然后开始攻击犹太区,屠杀犹太人。比如二战时期,德国人失业率高,他们也开始屠杀犹太人。总之,犹太人只是可怜的替罪羔羊罢了。如果我们全球经济不景气,阴谋论调就会非常流行,我承认我自己也是其中一员。人们总是要找到无辜的羔羊,然后将自己的罪咎都投射在无辜者身上,以此获得短暂的自我救赎。只是,相同的历史一再重复发生,犹太人的被屠杀也是不是只有希特勒才会干的事。

  最后,关于第四部“命运的奴隶”,反而是欢喜大结局,我本来以为这下诺亚死定了,因为,谁能逃过宗教法庭之手呢?

  亚诺在第一任妻子死后救了犹太富商的孩子,后来有钱有势甚至解救巴塞罗那成为功臣后被国王赐婚,娶了个自己不爱的傲慢的女贵族,执着的亚诺居然在婚后几年一次都没碰过她,以此被妻子举报进了宗教法庭的地牢,因为他没有履行一个基督教丈夫应尽的义务。至于宗教法庭呢,搞人也是有讲究的,亚诺这种有钱人是他们最喜欢的一块肥肉,可以把他弄死后没收财产然后贡献给教皇了。大法官直接汇报给教皇,是可以顶撞国王的。这也很像我们这种在外企混过的人所知的,是效忠中国区总经理还是直属功能的老大,这取决于你的汇报路线以及利益相关,像我当年就不像大法官那么忠诚于教皇,我觉得自己身在这个地区,还是听命于总经理吧,所以我也总是不把美国的COO放在眼里。总之,所谓的宗教法庭并非那么神经质,毫无意义地烧死人,相反,它就是一个世俗机构,披着宗教的外衣罢了。说到底,国王和教皇,明争暗斗,彼此角逐权力,而他们手下的贵族、军队、宗教法庭等等部门也一样在进行权力的角逐。

  “宗教法庭不属于这个城市,”其中一位公会代表答道,“也不听命于国王。他们并不遵从百人政务委员会的命令,也不服从总督大人。宗教法庭的法官是教皇任命的,那个外国教皇,只想要我们老百姓的钱而已。他们怎么可以指控一个始终为海上圣母尽心尽力的人是异教徒?”

  ——第四部,命运的奴隶,第五十五章

  亚诺的爷爷是这么描述教会的,我很难想象一个农民有如此深的见解,权当是作者自己想说的话吧:

  “修士们、神父们、副主祭们、副主教们、教士们、修道院院长们、主教们……”他父亲逐一列举,“他们和那些压迫农民的贵族封主们都是一丘之貉!为了避免农奴逃避耕种,他们甚至禁止农奴加入神职人员的行列,这么一来,我们就可以一辈子替他们做牛做马了。”“柏纳呀!”他父亲几次谈到教会的不公不义时,总会严肃地提醒他,“绝对不要信任那些口口声声说自己信仰上帝的人!他们和你谈话时总是心平气和,句句都是良言佳句,他们的谈吐非常有深度,但你永远都听不懂他话中的涵义。他们只是在拼凑一些字句,以此控制你的理智和良知。他们在你面前总是一副慈悲为怀的模样,他们总是说着要救赎我们,帮助我们摆脱罪恶和诱惑之类的话。事实上,他对我们早有成见,而所有这些以耶稣基督的兵卒自称的神职人员,谈到我们的处境,他们只会搬出书上看来的一堆理论,一点说服力都没有,简直就像在骗小孩。”

  ——第一部,土地的奴隶,第二章

  最后再来谈谈关于命运的奴隶这个话题。这个部分只能说是很好的契合了书中所有人物关系的出场,亚诺爸爸那一代的仇人,他那做了妓女的妈妈,他的出轨对象,他的弟弟,他的妻子,他的养女,他的左右手阿拉伯人吉良…所有人都在这最后一部分重聚了,或者说在宗教法庭上重聚了。但显然仅此而已。因为最后,我们的主人公并没有成为新狠旧仇的奴隶。其实,我个人觉得,他是悲剧也好,喜剧也好,本身都没有太大震撼性,因为我还是这句话,大律师作者的关注点并不是人性和命运,而是当年的历史、法律、宗教以及与之带来的各阶级人民的生活。至于海上大教堂,这是一座人民捐款、付出心血的教堂,而不是某个当权者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威而建的。

  因此本书的意义,正是在此,这是来自于一个关切人民的律师的视角,此书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本文标题: 海上大教堂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066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死亡录像4:启示录》的观后感大全我生命的第一天读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