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的怒潮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1-02-05 13:23:0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0

《征服的怒潮》是一本由[美]伊恩·托尔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页数:7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征服的怒潮》读后感(一):瓜岛战役:美军战略反攻的开始《征服的怒潮:1942—1944,从瓜岛战役到菲律宾海战役》是美国历史

征服的怒潮读后感锦集

  《征服的怒潮》是一本由[美]伊恩·托尔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页数:7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征服的怒潮》读后感(一):瓜岛战役:美军战略反攻的开始

  

《征服的怒潮:1942—1944,从瓜岛战役到菲律宾海战役》是美国历史作家伊恩·托尔(Ian W. Toll)的“太平洋战争三部曲”(即《燃烧的大洋》《征服的怒潮》《诸神的黄昏》)之一,这三本书被誉为“军事史的巅峰”“史诗般的军事史巨著”。

比起人们耳熟能详的珍珠港和中途岛海战,瓜岛战役到菲律宾海战役这段太平洋战争历史似乎不那么广泛地被熟知。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简称瓜岛战役,行动代号为瞭望台行动,是同盟国部队(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区中,于1942年8月7日和1943年2月9日期间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和周围的岛屿进行的战役。这是盟军战略计划的一部分,以保护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的运输航线,也是盟军在太平洋反攻的开始。这是在科科达小径战役实施1个月后,盟军对日本实施的第2个主要攻势。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是以美军小型登陆战为开始,随后日军为夺回岛屿而逐次增兵,并在海上、陆地、空中展开了空前的争夺,从而演化成了日本与盟军的决战。双方历时半年多的争夺,均损耗了大量的战舰、飞机,而日本的人员伤亡也远超美军。最终,日本因无力进行消耗作战,而选择撤军。美军最终完全占据瓜岛,尔后夺取了所罗门群岛,最终是整个南太平洋地区的制海权,美军因此开始进行战略反攻。

在《征服的怒潮》中,伊恩·托尔用小说的人物刻画手法,语言直白朴实,短短几句就描写出生动鲜活的历史人物,对场景的具象还原,让读者仿佛置身现场,看电影般直观地了解当时的情景,让原本乏味晦涩的历史故事变得有趣。

例如在第四章中,描写总统罗斯福:“虽然罗斯福从来没有穿过制服,但他完全适应了总司令的角色,会见将领的时候一点也不打怵。如果考虑政治或外交方面的因素后,需要推翻参谋长的决定,总统从不犹豫。‘我是一个固执的荷兰人,’他可能会说,‘我已经做出了决定。我们必须按这个决定执行。你们改变不了我的主意。’马歇尔和金很快便开始以向白宫提交联合决议的方式来减少总统影响作战计划的机会。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总统几乎总是会爽快地同意。”

“对于坐在轮椅上的罗斯福来说,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是混在一起的,他的大部分工作是在白宫的‘椭圆形书房’(白宫寓所内)甚至卧室里做的。面见总统时,军事首脑自然愿意和他的私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也是很得体的做法。(例如,要求欧内斯特·金和乔治·马歇尔在总统端着托盘在床上吃早餐的时候,坐在这位总司令的床尾汇报工作,是在为难他们。)但是,如果有问题需要总统及时关注,礼仪就成了次要的问题。马歇尔和金是白宫的常客,这两个人已经习惯了在向总统做简报的时候,看他拿着放大镜盯着集邮册出神。在夏季的周末,高级军官经常开车60多英里来到香格里拉,与罗斯福坐在装了帘子的门廊里,俯瞰凯托克廷峡谷的田园景色。收到总统手写的信件时,这些军事首脑别无选择,只能默许他以亲切的口吻称呼自己(‘亲爱的欧尼’),然后在回信的时候坚决采用恰当的称呼(‘致总统先生的备忘’)。”

除去有趣生动地人物刻画,对于战争描述,伊恩·托尔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观点和见解。他梳理了盟军就相关问题辩论与博弈的经过,并且阐述了军工产能、资源供给、后勤保障、作战观念等因素对战局及战略的影响,论析了左右全局胜负的关键。但这些深刻富有洞察力的观点,又在从一个小角度切入,讲故事的氛围中娓娓道来。例如描写日本国内的情况:“日本人上街集会,高喊口号,挥舞着帽子、提着灯笼列队游行,祭拜靖国神社里的亡灵。显然,他们仍然支持这场战争,并且热情并不比刚开始的几个月少,当时日军在短期之内收获了一连串胜利。然而,表面之下也隐藏着诸多不满的迹象。为了这场战争,日本人顺从地接受了物资严重匮乏的处境,忍受严格的配给、劳动力征召、新闻审查制度、对政党活动的压制,以及‘邻组’颁布的民防法规。但生活水平正在恶化,日常生活所受的严格控制正在失去其曾有的魅力。餐馆因食物短缺而倒闭。城际火车票十分紧俏,售价往往会超出其应有的价格。12月,为了遏制股价下跌,政府直接控制了股市。这一代日本人习惯于把战争作为准永久性条件,因为日本自1931年入侵中国东北以来,一直在发动战争。过去,与所有敌人无限期战斗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到了1942年的秋天,人们开始明白这是一场全面战争,必然会以完全胜利或完全失败的方式结束。”

通过这样的故事化手法,让读者看到,日本国内和军中不断宣扬和美化战争,要求部队甚至平民在胜利无望的情况下战斗到底,至死方休,但其实日本国内已经产生了厌战情绪。明知生还的机会渺茫,无数诶本士兵仍然怀着复杂的心情,投入了惨烈的战斗……最终,一路向北推进的盟军攻占马里亚纳群岛,从此东京时刻面临空袭威胁,日本多条海上要道也岌岌可危,任何战术成败都不会再撼动大局。从瓜岛战役到菲律宾海战役,双方长达两年的岛屿争夺战中,揭示了真正左右全局胜负的深层因素。

伊恩·托尔像是战争中的高级军官,他从各类历史资料中抽丝剥茧,大量引用亲历者的口述史、日记和书信,盟军和日军、前线和后方、军人和平民的视角交替出现,尽可能全面展示各方的面貌,试图还原历史的真相,重塑了读者对这场二战中至关重要的太平洋海战的理解。当我们伴随书中的人物一同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浮沉,厚重遥远的历史便不再遥不可及。

  《征服的怒潮》读后感(二):如何打赢不确定性的战争?——来自《征服的怒潮》的一些启示

一、

许多年前,我还上高中的时候,班里几个“军事迷”翘了晚课去看刚刚上映的电影《珍珠港》。根据他们获得的“情报”,班主任当天上午已经跟领导请了假,晚上会去处理一些私事。他们没想到的是,当他们谈笑风生走进教室,迎接自己的会是老师严厉的眼神。“情报”无误,但班主任提前回来了。

世间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要想在战争中获胜,显然要获得尽可能多的对自己有利的确定性。美国历史作家、海军历史学者伊恩·托尔的《征服的怒潮》(三卷本太平洋战争史之第二卷),在这方面给予了我们许多鲜活的启示。、

二、

珠港战役前,“傲慢的英美航空专家坚持认为日本飞机是西方技术的低劣复制品,而日本飞行员简直就等同于测试碰撞用的假人,笨拙又可笑。”于是,“日本人巧妙地利用了西方对手的傲慢与种族沙文主义”,给了美军狠狠一击。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国海军350余架日本飞机偷袭并轰炸了夏威夷珍珠港的战舰和军事目标。90分钟内进行的两波攻击,日军仅损失29架飞机,而美军损失四艘战列舰、两艘驱逐舰、188架飞机,约有2400名美国人丧生、1250人受伤。

日本海军配备的是两种非常精良的双引擎中型轰炸机G3M和G4M,每架轰炸机可携带有效载荷超过1700磅的鱼雷或炸弹,飞行范围超过2000海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执行护航任务的三菱A6M零式战斗机。“零式单座战斗机性能卓越,在爬升速度、转弯灵活性和机动性方面超出同时期的任何其他战斗机……在最初与零式战斗机交手过程中幸存下来的盟军飞行员对其卓越的转向能力和爬升速度感到惊愕不已。”

不仅如此,参加偷袭的日本空军可谓是个顶个的“精英”,“受训人员需要先接受两年课堂教学、飞行训练和射击训练,然后在前方作战部队接受一年的额外训练……1937年坂井三郎准尉申请参加飞行训练,后来成为从1500名申请人中选出的70人中的一员。在初级飞行训练中,每个教练只负责三名学生。训练的每个阶段都会淘汰一些人。坂井三郎所在的班有70个人,其中45个人被淘汰,没有获得飞行资格。大多数飞行员必须累计驾驶500小时以上,才会获准尝试着舰。”坂井三郎在萨沃岛和瓜达尔卡纳尔岛的空战中,声称击落敌机60架左右。在被一串子弹打瞎了右眼后,他忍痛飞行了650英里,返回了拉包尔机场并安全着落。失去右眼的坂井三郎在1944年返回部队,继续作战。坂井三郎或可视为日本空军精英的代表。以此来看日军对珍珠港的突袭,简直可以视为碾压。

为什么盟军飞行员对零式战斗机的性能一无所知呢?这或许就源于前文所说的“傲慢”。尽管“到轰炸珍珠港时,零式战斗机已经投入使用一年多时间,并且在中国战场的空战中一次又一次地轻松获胜,但这种飞机在西方几乎无人知晓。”因为“傲慢”,获得的教训是惨痛的。

三、

在《征服的浪潮》中,伊恩·托尔直言美军“对所罗门群岛几乎一无所知”,“他们把仅有的几张地图和图纸都铺在桌子上,但是这些图太旧,或者比例尺过小,并无大用。其中一张还将瓜达尔卡纳尔写成了‘瓜达尔卡纳’。河流标错了名字或方位。海军发来的海图是几十年前绘成的,关于珊瑚岬的细节极少。”

1943年1月16日,美军潜艇“刺鲅号”奉命去侦察鲜为人知的日本海港韦瓦克时,“海军缺乏关于所罗门群岛的像样的航海图”“也没有任何资料可以确定神秘的韦瓦克港的位置”。这仗可怎么打呢?巧的是,一名艇员在布里斯班购买的25美分一本的澳大利亚学校地图册发挥了作用,其中一幅地图上标出了之前一直未被标出的韦瓦克港。通过将海岸线与现有的航怕照片进行对比,以及将海岸线和岛屿的形状与近海区域进行对比,“刺鲅号”终于锁定了该港的位置。事实上,这本发挥大作用的地图册不过是艇员为自己购买的“纪念品”而已。

事后苛责美军的“无知”显然没有意义,只能说对手准备的更充分。

另据伊恩·托尔介绍,“自20世纪20年代初以来,日本海军作战计划的制定者就相信与美国交战需要采用‘渐减作战’的方式。”所谓“渐减作战”,指的是包括潜艇攻击、空中攻击和夜间鱼雷攻击,日军要在美军战列舰向西跨越太平洋的途中击沉他们。为此,日军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研发武器装备和训练先遣部队。但是,尽管日本海军领导人在战前已经预见到保护海路补给的重要性,却“从未真正研究过这个问题,在反潜战中也只是具备了最低级的应战能力。”而美军随着莫顿领导的“刺鲅号”潜艇在实战中获得的经验日渐丰富,“在最后一年半的战争里,美国的潜艇部队终于投入了全面封锁日本本土的战斗中。美国的艇长对日本海岸的每一个港湾和入口都了如指掌,甚至比日本而对他们本国海岸还要熟悉。”被切断补给的日军,这对陷入消耗战的日本来说显然宣判了其失败。

四、

以历史为鉴,会让我们更加理解战争的残酷与平民受到的伤害。尽可能的摆脱“傲慢”,尽量做好周全的准备,或许是赢得不确定性战争的最起码要求。当然,除了战争狂热分子和极端主义者,没有人会希望发生战争。

在谈及“三卷本太平洋战争史”的写作意义时,伊恩·托尔认为“有关二战的文献尽管数量众多,但存在明显的不平衡。” 伊恩·托尔“决定完整呈现太平洋战争的始末”,于是“将许多截然不同的观点融合到统一的序时账,这些观点来自交战的盟军和日军、大后方和最前线、最高级别的政治领袖和军事领导,也来自甲板、战壕和飞机座舱等。”伊恩·托尔尤其重视战争亲历者的讲述,“我特别重视那些默默无闻的、已经绝版的战争回忆录,其中很多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版的,当时作者们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们的记忆依然鲜活。他们往往是由写作天赋的人,有尖锐的观点,无所畏惧,坦诚且机智。他们不仅告诉我们战争是如何进行的,还告诉我们人们在战争中有何经历。”正是这种写作方式,使得大部头的“三卷本太平洋战争史”既有教益,又充满可读性,是对这段历史爱好者不容错过的佳作。

2020年12月13日

(全文完)

  《征服的怒潮》读后感(三):《征服的怒潮》:创造地狱的人必然也会深陷地狱

  

第二次世界大战因为科技的发展,武器的先进,创下了有史以来最为残酷的战争,无论是伤亡人数、波及广度还是惨烈程度,都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历史之最。

而这场战争的发起者日本和德国以及意大利,自身也深陷战争泥潭,无端的野心给全世界人民带去了难以磨灭的伤痕,而他们自己也同样体无完肤。

《征服的怒潮》来自于美国的历史作家伊恩.托尔,以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后,试图再次速战速决攻下中途岛,但是在此战中日本海军损失惨重,自此,美日双方在太平洋战场上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消耗战。

伊恩.托尔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从瓜岛战役到菲律宾海战役进行了细致的复盘,从这些细节中,能够充分体会战争的残酷和血腥,同时也客观的看到这场战争带给世界的伤痛与战争武器的快速进化。

1.这场战争中彼此互不将敌方的官兵当人

这场战争本身是有正义和非正义的,日本作为侵略一方,肯定是非正义的,而美国彼时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从道义上自然站到了正义的一方。

但是战争的残酷性就在于无论正义或非正义,在战场上都无法将良善置于行动的最前方。因为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所以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故而,太平洋战场的一个个现场就是一个个屠戮场,从伊恩.托尔的字里行间看到了残肢断臂的现场,看到了支离破碎的日常。

印象最深的是因为日本伤兵的诈死反扑,导致美军最后用坦克上阵碾压伤兵的场景,这个时候,没有人将普通士兵当成人来对待,而是当成了怪兽。

但是,在战争中,很多士兵,尤其是德国、日本这些在狂热军国主义影响下的,其本身也确实和怪兽无异,否则又怎么会有南京大屠杀的存在,又怎么会有多瑙河边的一双双无主的鞋。

2.这场战争充分体现了航母的重要性

要说二战对历史进程有什么贡献,估计所有人都嗤之以鼻,因为二战带给人类的伤害实在太大,大到一辈子甚至几辈子都只能记住痛苦和绝望。但是从客观角度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科技更加高速的发展,很多的武器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改良、升级,更有许多新式武器的诞生。其中美国的核弹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研制出来的。但是,这样极具杀伤力和破坏力的武器真的是人类需要的吗?答案是不管你需不需要,只要它出生了,它就存在了,别的国家为了不受美国的威胁,也只能紧随其后,抓紧研发。

但是在太平洋战场上,最能体现优势,起到作用的却是航母。在持续两年的对抗中,我们看到美日之间有大概五次航母对决。每一次的对决,基本上以谁的航母更多更大取胜,当然,说到航母就离不开飞机,日本的零式战斗机、美国的野猫战斗机、地狱轰炸机等等,几乎都是海上战争取胜的必要重器。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战争中,双方对武器的升级、研发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纽约因此多了很多的造船厂,甚至可以因为军工厂员工身份而定居纽约。

3.此消彼长的战争互耗

太平洋战场最终以日本败退结束。但是在短暂又漫长的,持续了两年的战争中,美国和日本的海军一直在拉锯战中此消彼长,只不过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拉锯中力量不及美国,所以,每拉一次,就不可避免的失去一些岛屿阵地,最终只能败北而去。

在这场战争中,天平洋成了双方飞机、舰艇、航母的坟场,无数的飞机、舰艇以及航母在双方激烈的交战中葬身太平洋。

这场战争赢的是美国,但是我们从双方互损中看到,虽然美国损耗的比列大大的低于日本,但是看到各种飞机、航母、舰艇毁损的数据,还是惊大于喜。

4.战略和战术哪个更重要

在太平洋战场中,日本一开始采取的策略,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尤其是珍珠港偷袭,以及后期的岛屿争夺战中,日本起初看似都掌握着主导权,但是后期却犹如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天坑,将主力航母、飞机几乎都葬送在了太平洋里,最为关键的是他们那些王牌飞行员的损失。

而美国一开始看似处于被动,但是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美国变得越来越主动,打的也越来越顺手。

这是因为他们互相采取的策略原因,日本更注重战术,他们一旦制定了作战计划,几乎不会更改,因为他们的武士道精神让他们觉得他们的军队战无不胜。而美国显然通过战略部署来逐步推进战争的进程,他们的战术在不断探索中进行改变。

比如他们一开始想要攻下包括拉包尔在内的几个岛屿,但是后来发现此路不通,于是采取了蛙跳式战术,就是跳过这些“难啃的骨头”,攻占其他重要的岛屿,将日本军队晾在那里,围困在那里,让那些岛屿成了日本手里的鸡勒,放弃不甘心,不放弃又无可奈何。

5.人体的极限程度

在这场战争中,对于普通官兵来说,其实没有真正的赢家。因为他们在守岛攻岛中都承受了无法承受的身体极限,饥饿、疾病、疲劳、恐惧成为这些士兵最大的天敌。

那些驻扎在岛上的士兵,对食物的渴望凌驾于一切之上,所有的感觉都消失了,只剩下饥饿,他们不再欢笑、不在生气、不再哭泣。

人都有个临界点,一旦过了那个临界点,就会变得毫无用处,所以当日本士兵被围困,因为缺少食物而过了饥饿那个临界点,他们对后续的战争基本上就无能为力了。

很多士兵因为饥饿、疾病丧身,幸存的士兵在因为长久的饥饿已经无力作战,恐惧成为了他们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一些海军将领也毫不隐瞒的说自己恐惧,因为每一个战场,每一场战争都如修罗狱般惨烈,那些残肢断臂,那些绝望的呐喊都深入骨髓。

创造地狱的人必然也会深陷地狱,日本军人的残暴、没有人性,在太平洋战场上毫无意外的一一反噬了自己。

  《征服的怒潮》读后感(四):穿织历史的碎片,全面展示太平洋战争的鸿篇巨著

  

1、知战,才能止战

今天,是第七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83年前,1937年12月13日,日本军队入侵南京,进行了40多天毫无人性的大屠杀,共杀害了30多万中国民众。

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华儿女都无法将这一天从记忆中抹去,无法将这种屈辱与苦难忘却,公祭日时刻提醒着我们承担的使命与责任。

居安思危,忘战必危。

虽然我们现在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虽然我们已经历了多年的和平生活,但是世界局势发展之快超乎我们的想象。尤其是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时间段,国际政局错综复杂,我们应当谨记历史,长存危机意识。

每一个渴望走向复兴的中华儿女,都不应也不能忘记那些沉痛的记忆,不能让历史的悲剧再度重演。

知战,才能止战。

伊恩·托尔的“太平洋战争三部曲”,是一部整合了大量历史资料的战争史诗巨著,全景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太平洋战争的过程及细节,对于我们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太平洋战争有着极大的帮助。

《征服的怒潮:1942 — 1944,从瓜岛战役到菲律宾海战役》是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主要讲述了从瓜岛战役到菲律宾海战役长达两年多的岛屿争夺战。

2、太平洋战争的两大关键战役:瓜岛战役与塞班岛战役

在《征服的怒潮》一书中,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两场战役,分别是瓜岛战役与塞班岛战役。

瓜岛海战是书中介绍的重点,因为这场战役的意义非常重大,是盟军在太平洋反攻的开始,是继中途岛战役之后美军的另一场胜利,也是日本从战争优势转向劣势的一个转折点。

瓜岛原本是个不知名的小岛,因为日军在这里修建机场而成为了战争的焦点。但是尴尬的是,美军对瓜岛的地形地貌一无所知,仅有的几张地图完全都不对,这也可以看出美军在战争初期准备的仓促。

但是登岛战役进行得异乎寻常的顺利,2个小时的火力冲击就将日本兵打得狼狈不堪,下午美军就夺取了瓜岛机场,黄昏时候又占领了图拉吉岛。

随后就是漫长的拉锯战,日军与美军都损失惨重。

书中有一段描写极为残酷:

“一个驻扎在奥斯汀山山顶的日军中尉做了一张死亡表来预测每个饥饿的士兵剩下的寿命:还可以站直的:30天;还可以坐着的:3周;总是躺着的:1周;躺着排便的:3天;无法言语的:2天;眼也不能眨的:1天。”

瓜岛宛如人间地狱。

整个瓜岛战役,日军投入的3.6万多人地面部队中,有2.1万余人丧命,约1000人被俘。美军参战的海军陆战队和陆军部队最多时达6万人,战死近1600人,负伤4200余人。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得知瓜岛作战胜利后说:“这场战争的转折点终于来了。”

而塞班岛战役是美军将“逐岛进攻”术改为“越岛进攻”战术的一次成功尝试。

在战争中,美军出其不意在日军的薄弱环节塞班岛实施登陆作战,以较小代价打破日军的“绝对国防圈”,为下一步威胁日本本土创造了条件,也为后来的太平洋岛屿作战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塞班岛战役中,美国海军海上补给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这也让他们在战役中占尽了优势。

《征服的怒潮》中记载到,日记作家詹姆斯·费伊在描述自己跟随蒙彼利埃号在塞班岛做战地采访时发现:

“我们的飞机在低空扫射和轰炸敌人,我们的舰艇也在轰击日军。这两个场景如此接近,却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两个不同的世界。”

在长达一个月的塞班岛战役期间,约有14万发5英寸炮弹射向岸上的目标。这还不包括巡洋舰和战列舰的大口径火炮发射的炮弹。根据后来提交给海军部的记录,如果全都加起来,海军总共向塞班岛发射了1.1万吨弹药。

在军力、装备、保障、补给全面落于下风的情况下,虽然自己不承认,但是日本法西斯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灭亡的道路。

3、太平洋战争群星闪耀时

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美国走向了世界之巅,同时,战争的洗礼也为美国造就了一批战功卓著的名将。

在一般的作品中,作者将大部分的关注点都聚焦于那些名人身上,但是在伊恩·托尔的笔下,上至将军,下至平民,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应当做的本职工作,可以说在各个阶层都是群星闪耀。

就像是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将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他率领美国太平洋舰队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战绩。尼米兹那独特的战争观,对海权的新诠释,对海军战略、战术、建军、后勤保障的研究,都对后世的战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就像是弗雷德里克·哈尔西,在战局危急的时刻接手了戈姆利的南太平洋部队和地区司令的位置,在太平洋地区指挥多次战争并取得胜利,有能力,且人极为随和,被称为“水兵的海军上将”;

就像是以克莱门斯为代表的“海岸警卫服务”体系,最初完全是由志愿者组成,但是他们却承担着用无线电为盟军提供日军海上行动和空中行动的预警任务。冒着极大的风险,做着极大的贡献,这也是作为战争体系中无不足道小人物们的高光时刻。

有闪耀的人物,也就有失意的人物。最典型的就是山本五十六了。

在《征服的怒潮》中,山本五十六已经不复是那个威风八面的实权人物,“山本五十六住在超级战列舰“大和号”的装有空调的豪华套间里……作为联合舰队总司令,他工作没有特别努力,而且工作时,注意力也并不总是在战争的问题上。”最终山本五十六的死去也令人唏嘘,据目击者称:“山本直身坐着,仍然紧紧捆在他的座位上,一只戴着白手套的手还放在佩剑上。他的下颌中了一枪,子弹从他的太阳穴里射出;另一发子弹打穿了他的肩胛骨。”

在战争中,无论一个人多么的风光无限,多么的不可一世,如果不是站在正义的一边,解决都是悲惨的。

4、洋底静默杀手:潜艇SS-238的辉煌

在阅读《征服的怒潮》的时候,有一艘潜艇让人印象极为深刻,那就是“刺鲅号”(SS-238)。

从早期的战争来看,美军的潜艇并不占优势,无论是潜艇数量、鱼类的威力、还是潜艇舰长的军事素养,日本军队都占据这绝对的优势。

但是美军内部对潜艇作战的模式是没有争议的。他们从战争一开始就坚信,潜艇是经过漫长而孤独的航行进入日本的内海航线最好的武器。

金将军在1942年2月22日对尼米兹写道: “我相信,敌人的运输线是其维持整个作战行动的诸多环节中最脆弱的部分……我认为任何一艘可以用的潜艇……都应派遣到太平洋西岸,去攻击敌人的交通线。

其中“刺鲅号”就是美国潜艇的代表,这首潜艇是美国最先进的潜艇之一,但是初期的作战效果并不理想,直到达德利·莫顿舰长的出现,改变了这个局面。

他勇猛,战术大胆,作战中又极为细心。在与敌舰作战的过程中,莫顿的潜艇无法摆脱驱逐舰的追击,他果断地使用了“深喉战术”。“深喉战术”是潜艇能够采取的最大胆和最孤注一掷的战术。一直以来,人们对它只停留在理论上的探讨,从未付诸过实践。而莫顿就敢这么做,并且一举将驱逐舰击沉。

“刺鲅号”和莫顿在短短一年不到时间里,击沉了19艘总计5万吨的日本船只,成为美国舰队中最成功的潜艇指挥官。

奥凯恩回忆道:“从没有人听说过哪艘潜艇在到达巡航区域之前便击沉了第一艘敌船,更不用说击沉有四艘船的船队了。这是潜艇兵们梦寐以求但从没想到过真的会发生的事情。”

1943年2月7日,“刺鲅号”回到珍珠港,信号旗索上飘着八面太阳旗,潜望镜上绑着一把竖起来的扫帚,象征着“全歼敌军”。 “刺鲅号”和莫顿成为了美国人的英雄,查理·洛克伍德将军给莫顿起了个绰号叫“单人狼群”。

莫顿的战术翻开了新的一页,他成为了所有人的标杆,每个美军潜艇的舰长都在研究莫顿的战术。未来,潜艇将在水面上行动,只有绝对必要时才下潜。它们将会与日本舰船进行更持久、更大胆的战斗。

5、战争中的真正敌人是战争本身

伊恩·托尔通过阅读大量历史亲历者的日记、书信和回忆录,将原本零散、孤立的历史串联在一起,将历史的碎片穿织成一个整体,将太平洋战争的全貌展现在读者面前。

《征服的怒潮:1942 — 1944,从瓜岛战役到菲律宾海战役》记述了美军扭转了太平洋战争的不利局面,而且使战争逐步引向利己的一面,取得节节胜利,并向着最终击败日军的目标前进。

但是,在看到盟军太平洋战争辉煌战果的同时,一定要谨记,战争中的真正敌人是战争本身。

战争,不必分这一方或那一方,战争就是最大的恶魔。

本文标题: 征服的怒潮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994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Too Much and Never Enough》读后感1000字《伦敦的崛起》经典读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