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麦罗斯》是一本由[圣卢西亚]德里克·沃尔科特著作,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80元,页数:5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奥麦罗斯》精选点评:●铁军的译文比肩原文。●加勒比的沃尔科特对荷马和但丁的一次现代性的拜访和互文。
《奥麦罗斯》是一本由[圣卢西亚] 德里克·沃尔科特著作,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80元,页数:5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麦罗斯》精选点评:
●铁军的译文比肩原文。
●加勒比的沃尔科特对荷马和但丁的一次现代性的拜访和互文。
●年度,读完后只想买原版
●令杨老师翻身之译作。
●很喜欢了。推进方式和掌控能力是真的好,看下来很流畅不觉得厌倦(前提是不处于上头状态emmm)。还是那个熟悉的沃尔科特,语言沉静而带有大海的光泽与气味,打车、毛德之死和游客的段落都有很真实的生活气息。“她能用鱼线钓住星星,让海豚疲于奔命”也让人想到刚果一条小溪那个比喻。翻译的质量目测不错。
●史诗
●现代诗歌作品之林,少有作品能够在篇幅上亦或者在内涵精神上接近于《荷马史诗》,《阿尔戈斯英雄纪》,甚至维吉尔和奥维德的史诗,我的印象中只有奥德修斯·埃利蒂斯《理所当然》和沃尔科特的《奥麦罗斯》了。 至此,也对译者的翻译所付出的艰辛报以感谢。
●沃尔科特呀,您把文体搞错了,小说可以是诗,但诗不可以是小说。
●翻译恕我接受不能
●封面意料之中,也深得我意,图取自Winslow Homer的画作The Gulf Stream。诗中主人公游历画廊,看到一位与荷马同名画家的作品,其中展现的却是一位身处墨西哥湾海浪中的黑人水手,船被巨浪掀起,鲨鱼的血盆大口近在咫尺,海水中零星的红点宛如已被残杀的生命留下的血液,而这位健硕的水手毫无畏惧,遥望远方。历史与现实,古典与后殖民,交织在一起……可能就是这一刻启发了沃尔科特吧。
《奥麦罗斯》读后感(一):沃尔科特诺奖获奖作品,我们这个时代的史诗
《奥麦罗斯》是一部现代人的史诗巨构,对沃尔科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被称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诗歌之一”。全诗共七卷八千余行,以圣卢西亚黑人渔民赫克托和阿喀琉争夺美丽的女仆海伦为主要线索,通过一群生活在圣卢西亚的当代人物以及众多来自现实、梦中、历史、经典 的人物,讲述了一个现代版的奥德修斯漫游记。诗人以加勒比海为轴,纵贯美洲、非洲和欧洲,以当代为坐标,上下五百年,在空间和历史中自由穿梭,把殖民历史、个人记忆、希腊神话、现实政治、加勒比海地区的生活经验交织为一体,用多元声音和多重线索的后现代手法,在魔幻色彩、厚重历史和后殖民语境之间形成了广阔的诗意空间,是一个蒙太奇一般眩目的文本。《奥麦罗斯》涉及真实的历史,也是内在流亡者的痛苦所塑造的心灵史诗,它更让我们认识到,所有这一切都关乎我们自身。
《奥麦罗斯》读后感(二):“有时候,诸神会把整个民族的美都集中到一张脸上”
后现代之诗:人类的精神在后现代,挣扎于破碎的叙事之中。对于诗歌来讲,第三条道路,一种无谓的挣扎,却是美感的重新体现。回到宏大叙事了吗?显然没有,但是对元叙事的反抗成功到震撼了元叙事的信徒。 沃尔科特用一个美女的形象和两个男人的争斗,以及诗人的游走与幻想解构了整个新航路开辟以来的殖民历史。用普朗科特的英雄末路的故事、生活在圣卢西亚岛上的原住民的面貌写出整个时代的遗落,更加凸显了殖民之消除并未实现解放的承诺的困境。用一小段插曲般的圣卢西亚政治史,为读者走进诸多的甚至是抱怨般的隐喻提供了一把钥匙:这都是后殖民时代的矛盾。 史诗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震撼人心,从欧美景色到圣卢西亚本土风光,无数城市文明的面貌都被诗人一一解读,诗人展示给我们他的诸多城市,像是前殖民地人民精神世界的破碎。可以说,前殖民地人民远比我们要更早进入后现代。另外,沃尔科特如乔伊斯一样将荷马史诗去崇高化。它的整个故事都在影射特洛伊战争中古希腊与特洛伊围绕美女海伦的斗争(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书中有一个注释提到圣卢西亚岛也被叫做海伦;阿 喀琉养育赫克托的孩子),更是伸出了无数只触角,将大到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化浪潮和后殖民主义,小到性爱、青春故事、人性冷暖联系在了一起。我们称这种more is more为后现代的精髓。 如果说在《伊利亚特》之中,人类永恒的命运乃至宿命是主题的话,那么《奥麦罗斯》则反其道而行之,它意在说明并不存在命运这种东西。一切过往皆为虚构。确认人类的伟大和光荣的确依赖于整个的社会历史,我们似乎只有在整个的历史之中才能定位人的艺术、科学等等智慧的价值。但沃尔科特的长处在于,它用一部现代的史诗告诉我们:不存在史诗、不存在历史。这正映照了我在开头做出的判断。沃尔科特的诗歌,走的是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但另一个重要的点是,沃尔科特在达成了解构整个历史,指出其虚构性,回答文学作品如何能够避免虚构的霸权之时(沃尔科特的民族深受霸权之苦)(即第三条道路)的同时,却提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为什么历史性虚构强大到足以令一个民族悲伤?
《奥麦罗斯》读后感(三):名家评论
他的作品具有巨大的启发性和广阔的历史视野,是其献身多种文化的结果。
——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动人的,技术上无懈可击的作品……不久后,这部诗集会成为衡量其他诗歌作品的准绳。它们是美丽的诗行、美丽的诗歌。
——[美]安妮·史蒂文森(T.S.艾略特奖评委会主席、诗人)
在目光的敏锐方面,这位诗人很像约瑟夫·班克斯(Joseph Banks),除了让目光停留在一株“用它自己的露珠链在一起”的植物上,或停留在一个物体上之外,他完成了任何博物学家都未做到的事情——他赋予它们以生命。诚然,这个国度需要它,决不亚于为了生存在那里的诗人。
——[俄]布罗茨基(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通过清除戏剧性、主题和任何完结性的花饰,沃尔科特把详端细察的全部重量都压在了诗行之上。这样的诗艺没有任何东西在其后隐藏--没有机巧的把戏,没有声东击西的假象。这是一场孤注一掷的冒险,而它成功了。
——〔美〕斯文·伯克兹
沃尔科特的诗歌已超越了自我置疑、自我探索、自我诊治的阶段而变成了一种公共的资源。他不是鼓动家。他所能鼓动起来的是宽宏大量和勇气。我相信他会赞同霍普金斯的观点:感情,尤其是爱,是诗歌的伟大的动力和源泉。
——[爱尔兰]谢默斯·希尼(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我认为沃尔科特是汉语语境没有被充分关注的一个诗人,实际上他对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部分中国诗人有明确影响,他有一种复合性的诗意,把很多杂多的、复杂的文化经验与神话层面的东西结合。同时他也是一种高强度书写,他的写作对一般读者来说有难度,以繁复著称,是一种地毯式的编织,缠绕出当代巴洛克风格。这种地毯式编织叙述对中国是有主题启发的,就是如何处理在文化交接地带的泥沙俱下的世俗生活景观。
——胡续冬(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3m
《奥麦罗斯》读后感(四):关于流浪者的自我救赎
第一次主动读外国诗,还是史诗,不管是诗还是历史我都完全不了解,几乎两个月的时间读了两遍,很可惜即便是第二遍,对于第五书的历史描写仍旧不甚了解。 格局很宏大,上升到了民族层面,从未读过的层次,让我狭隘的只以个人为中心的心胸前所未有的开阔了很多,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闪光之处吧。 本诗线索很多,这就是本诗的一个难读之处,明喻,暗喻,不同线的不同理解(从最直接的小说中人物的生活,再从史诗角度,流浪者身份的个人心路历程,圣卢西亚岛的历史及战争,殖民与被殖民横跨三大洲的历史,被殖民者的身份认同,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双方理解,都可以得到不同的理解) 很喜欢阿喀琉在非洲雨燕的引导下回到被殖民前的非洲,寻找自己的过去,自己的来源,是对自己的寻觅,也是对非洲祖先和历史的回溯。(也是从这里发现了本诗另一角度的理解) 也很喜欢对种族灭绝场景的描写(雾。。。) 海伦,这个概念,既是岛屿也是人,她们同样美艳动人,她们同样无私为人展现她们的美,她们都曾陷入“特洛伊战争”的争夺中,但她们从未背叛,也从未勾引任何人任何国家去争夺她们。她们从始至终只是单纯的,简单的,无心机的。 诗人的解脱大概是明白了,拥有坚固的根源使得该部族被外部冲击反而从中获取营养,不似历史中的哀叹,他们在冲击下在自身之死下汲取营养,衍生出分支,但仍有一群人坚持传统,但不论如何,他们都在祖先精神的笼罩和赐福之下。爱岛不如爱民族。在奥麦罗斯引导下明白了,“正确的旅途是静止不动的”,围绕着家乡,围绕着初心,围绕着自己的根,这过程痛苦却会使你浴火重生。阿喀琉回到非洲找到了自己的根自己的名,焕然一新。治疗菲洛可提提的药在回溯非洲起源时被玛吉尔曼找到。诗人也是在很多城市不断的流浪中,最终明白看似随时间变化的东西,只是一种对初心变了形式的叙说。我们也许会迷茫,为所谓的幸福,放弃了自己的家乡和初心,但我们最终也会像海伦想起自己的根,接受自己的非洲孩子,接受阿喀琉和他的传统。 再者,还有传统和现代的碰撞,海伦因为贫穷离开了阿喀琉,海伦岛上的人为了所谓的幸福放弃传统,追求帝国的潮流,他们忘记了自己的根,竭尽岛屿的资源,最后坠入了地狱,就像是违背自己的初心,迎合他人,最终不过是换来别人好奇的一瞥,从未真正想去理解到你。所以,不论是去旅游还是交往,都不要只停留在最浅层次,以猎奇和自以为是的心态去了解,这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 曾经的殖民者普朗科特沉浸于帝国日落的氛围无法自拔,想给海伦一个历史角度的叙说,他曾把自己视为战争胜利一方,把当地人当作自己的工人,到最后融入了这个民族,纯粹的爱上了这个岛屿,成为了这个岛屿的一部分,一并丰富了这个岛屿。将地球分为两半的子午线,被非洲雨燕缝合,地球重新变为一个整体。 最重要的是,借此书了解了少许的殖民时代历史,印第安人和非洲人难以直视的被殖民史,人性的暴力,以宗教为借口,对同类的屠杀的冷酷无情,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人类的历史就仿佛活脱脱的丛林法则翻版,令如今文明世界的人目瞪口呆。同时,也了解到了世界上会有这样一群人,兼有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血液,爱着殖民国的语言却在情感上倾向于被殖民国,不断的流浪,不断被拒绝,自身的矛盾带来痛苦,但也却像书中所说是光芒四射的痛苦。即便田园时代一去不返,但同样愿意去歌颂祖国,歌颂祖国的包容。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