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1987》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1-01-25 10:58:4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4

《蜀葵1987》是一本由禹风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2020-1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蜀葵1987》读后感(一):上海话的魅力在书中读到沪语别有一番风味,虽然不懂上海话但是读起来觉得很有趣,从中也学习到很

《蜀葵1987》的读后感大全

  《蜀葵1987》是一本由禹风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2020-1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蜀葵1987》读后感(一):上海话的魅力

  

在书中读到沪语别有一番风味,虽然不懂上海话但是读起来觉得很有趣,从中也学习到很多上海方言特色,像“爷叔”“姆妈”“囡囡”“怪伐”“侬”让我看到真实的充满烟火气的上海生活,更是拉近我和书中人物的距离呢,老上海式的生活在书中被娓娓道来,味道十足。倒是很想穿越回那个年代的圆舞浜看看,那个丁芬芳一开始逃离最后又日思夜想的圆舞浜,去看看秦陡岩眼中的圆舞浜…

  《蜀葵1987》读后感(二):《一个时代给人的体感》(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并非时间均质体,它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迥异。

一九八七是变异加速的年份,它令我想起蜀葵,这种生长在城市半野外空间的高杆扬花植物,花色有白、淡黄、粉红、紫红和深血红多种,《蜀葵1987》里开遍校园和居住区隙地的,却是枝叶衰败花如血浆的黑蜀葵。

故事发生在大城东北区域“东综大”校园及周边工业区居民新村,一条本地俗语唤作某某塘的小河蜿蜒贯穿校区居住区。青春期的主人公们出没校园和新村,并据此出发,进入中心城区,寻找某种“高级”感或模糊“腔调”。毕竟,这城市近一百五十年冒险史散发出的气息令初涉人世者无法抵御。

相对“稳定”的时代里,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是函数曲线,上上下下,围绕原轴波动,相去不远。时代波动若加剧,个人命运就容易发生“达”或“灾”,犹如游乐园上下摆动的“海盗船”,到达顶点时,人心抽紧,浑身酸涩;越接近脱轨的极限,体感越丰富强烈。一九八七年,即将踏入红尘的学生们正经历极丰富的苦闷,受到一种强烈憧憬摆布。

  《蜀葵1987》读后感(三):读后感一

  

霉味的火焰,时光的小漩涡 何同彬 在记忆的蜂巢里为自己营造容纳思想幼虫的房屋。 ——本雅明 禹风的上一部长篇《静安1976》被他自己命名为一种“怀旧小说”,通过几名小学生的童年视界,怀念1970年代末上海弄堂里小市民热闹、卑微、局促、平庸的日常生活。新长篇《圆舞浜黑蜀葵》可以视作他把怀旧的时空顺延到1980年代的续作,小说的主人公自然成长为高中生和大学生,聚焦于他们的青春、爱情、成长和历史选择,因此从延续性上来看,这部作品也可以题为《圆舞浜1987》。 陈丹燕

由圣彼得堡浪漫的、凋败的、梦幻的古典气息,想到了上海租界精美的老房子里年久失修的水龙头、废弃不用的暖水管子、生了锈的黑色栏杆,以及堆满废物的黑暗走廊上雕花的漂亮木楼梯,她感慨道:“一个城市不

被赞同的历史就用这样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生活中,用自己凋败的凄美温润着他们的空想。于是在圣彼得堡,有了无边无际的忧郁,而在上海,有了无穷无尽的怀旧。”从1990年代开始,文学和流行文化中就涌动起无穷无尽的“上海怀旧”,对接的是上世纪30年代十里洋场的“海上繁华梦”,然而那些大量文学书写中的“

上海并非实指,而是一幅超级幻像,一个象征,一则寓言和神话,它是充分‘非在地化’或‘去地域化’的,既和上海的现实缺乏联系,也和历史没有瓜葛”(刘复生《一曲长恨,繁花落尽——“上海故事”的前世今生》)。禹风的“怀旧”显然是要规避这样一种空心化和去地域化的书写实践,比如,他在《静安1976》里选择了安静、克制、较少人注意的七十年代,初稿“极端”地采用了上海方言的语言形式,力图以“私历史”的方式,释放城市的宝贵记忆:“如果我不讲述,我便不曾存在;如果我不记录,半个世纪的‘我的上海滩’就长眠记忆中。也许要为自己的惆怅找到烟囱,也许为那些不懂讲述和不愿讲述的亡

者发出被迟滞的声音……”禹风像本雅明笔下的普鲁斯特那样,力图在小说中以时间流逝的最真实的形式(即空间化形式)、以“幸福的挽歌观念”,“将生活转化为回

忆的宝藏”。(本雅明《普鲁斯特的形象》)

“《静安1976》是文字铺设的道路,是等待在那里的路径。顺着它,你足以返回时间深处,找寻令你逐渐失去安宁的那一条隐秘分界线。”《圆舞浜黑蜀葵》无疑更符合禹风的这种写作“预设”。在这部长篇新作中他返回了1980年代后期盛夏来临前的喧哗和躁动,以戏谑、讥诮又温存、诚挚的语调,通过几个年轻人成长中情感纠葛、前途命运的跌宕起伏,生动呈现了大时代前奏中潜隐的暗流涌动,精雕细刻出一个时代的青春期,一个特殊的、转瞬即逝的年代的魂魄,从而为那个后来真正使时代“失去安宁的隐秘分界线”留下文学记忆的深深的折痕。

禹风在《圆舞浜黑蜀葵》中为上海1980年代选择的“空间化形式”不再是弄堂、石库门,而是半城半郊、正在走向蜕变、衰落的工人新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时代隐喻。高中生秦陡岩眼里的圆舞浜是这样的:

他惊奇地观赏镶了花岗岩栏杆名声四扬的圆舞浜:死水宁静清澈,好比情夫被集体枪毙后的那个荡妇。深绿色老蜻蜓世故地在浜面上滑翔,圆球状复眼大城这著名工人新村。这里曾是苏维埃工人新村翻版,工人的乐园,工人的疗养地,工人的好房子好街坊,如今是工人历史性光辉的余斑,工业时代遗落于今天的活墓园……

旁边的臭河道“带来咳嗽药水、臭鸡蛋、薄荷粉和敌敌畏充分同流合污后的气息”。那个在《百炼成钢》(艾芜)、《钢铁世家》(胡万春)《上海的早晨》(周而复)、《曹阳新村的人们》(唐克新)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作品中环境美丽、光彩照人的工人新村,在1980年代已经凋敝为“活墓园”。建筑空间有展示和教化的作用,其背后是清晰可见的制度、秩序和意识形态。最初的工人新村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和居住制度,还是工人阶级的“幸福生活”的历史见证,更是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的现实体现及其文化的自我投射,而它的衰落和凋敝其实也就象征和隐喻着其背后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蜕变。

讲述

化和

  《蜀葵1987》读后感(四):读后感二

  

秦陡岩看来,工人阶级是这么一种人:他们衣着寒酸心思很重;他们走路没有声音,眼睛却盯着你上下看;他们不看报纸不听广播,他们只对烟酒涨价指天骂娘……

工人新村的出现表明城市由商品和服务型行业占据主导的“消费城市”向以产业工人占重要地位的“生产城市”的转变,工人阶级在这种政治变革中以城市新主人的身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到了《圆舞浜黑蜀葵》中的1980年代后期,城市正在悄悄发生着功能的反转——由生产到消费,于是我们看到以秦陡岩、丁芬芳为代表的生活在工人新村的年轻人,越来越无法忍受它的偏僻和“土气”,越来越向往黄浦江、向往大城核心地带的“腔调”和“高级”。“石库门对工人新村的胜利, 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经过1950 年到1976 年的‘主宰期’,已经从城市的意识形态中心退出, 成为上海的边缘阶层, 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庞杂而有活力的市民阶层。”(朱大可《石库门VS工人新村》)此后,工人新村将日益衰败,直至成为“旧型社区在新世纪的钢筋水泥”;生活在那里的人也更加边缘化,直至成为张怡微、王占黑等80、90后作家怀旧书写、现实书写中的“细民”和“街道英雄”:“衰败的工人群体,日益庞大的老龄化群体,以及低收入的外来务工群体。他们共生于一处,以迟缓的脚步追赶城市疯狂的发展速度,吞吐着代际内部的消化不良,接受一轮一轮的改造,也等待着随时可能降临的淘汰……”(王占黑《不成景观的景观》)《圆舞浜黑蜀葵》是这一切的“前史”,它着眼于通过工人新村新的代际主体的精神裂变,以成长小说的躁动和感伤,揭示出1980年代后期空间秩序瓦解的隐秘心史。

王德威曾经这样评价王安忆九十年代的写作:“也许正是她被所居住的城市所赋与的风格: 夸张枝蔓、躁动不安, 却也充满了固执的生命力。”(《海派作家又见传人》)禹风的写作也有类似的特点,并不是每一个上海书写者都可以构筑这种风格,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和市民生活的肌理完全把握的基础之上。《圆舞浜黑蜀葵》中旁逸斜出的“夸张枝蔓”,以及那种张爱玲、苏青式的世俗讥诮、机敏讽喻,都是得益于禹风对“圆舞浜”乃至上海的时代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精确雕镂。禹风既是建筑师,又是造梦人,他再造了1987年前后的上海圆舞浜,读者可以通过他细腻的笔触感受到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特殊的气味、氛围、景观、日常生活,秦陡岩、沈桐、丁芬芳、虹、潘海礁、甘婷婷……这些青年人诚挚、纯真、喧闹的友谊,对于爱情和性的迷恋、沉溺,对于个体选择和时代命运的迷惘、困惑,对于未来生活和广阔世界的好奇、渴望,那么多看起来极其平常、琐碎,同时又最隐晦不明、多愁善感的时刻,都以“幸福的挽歌形式”凝聚成时间和回忆的“梦境”。

禹风没有在他的八十年代讲述中迎合宏大的时代共名,他仍旧执着地呈现着普通人的平淡庸常,他们的青春成长、个人主义和市民气息似乎游离于时代的波澜壮阔的主调之外,但其实却无可避免地共振于动荡的时代精神。

来吧,快快来吧,我们各怀心病,你是我良药。……

“这鸟城市灰蒙蒙死沉沉有啥了不起?你说你为啥不去香港、不去纽约、不去伦敦或者巴黎呢?”……

青春是一个巨大的广场,他站在广场中央,眼巴巴看着他舍不得的人朝各个方向走远。

就像秦陡岩不再适应圆舞浜干干净净的家、丁芬芳刻意远离自己的亲人,当许多个个体已经不满足于原有的稳定的文化系统和空间秩序,那也就意味着时代的大变革迫在眉睫——那个“花瓣带隐隐血色的大黑蜀葵”的出现看起来是奇迹,实际上是时代绕不过去的壮美的“灾异”。秦陡岩悲伤无奈地对沈桐说:“我只知道自己生活在潮湿的地方,也许,这种地方的火焰带着霉味,看起来都不像火光呢。”尔后,他与丁芬芳仪式性地完成了最后一次做爱,“一起投入时光织就的小漩涡”。这就是大时代每一个个体共同的经验和命运,他们并不是时代英雄,也无法成为自外于时代的袖手旁观者,他们不由自主地燃烧,带着自己的私心和局限,成为“时光织就的小漩涡”里“霉味的火焰”,不知道前途,也不知道归路。

“地方的形象是通过对感觉敏锐的作家的想象力形成的。通过他们的艺术光辉我们有幸品味到那些人们原本已经淡忘的经验。这里似乎存在一个悖论,即思想创造了距离,从而破坏了直接经验的即时性,然而,我们通过认真的反思在当前的现实中又找回到了过去那些难忘的时刻,并使其有了永恒的意义。”(段义孚《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这就是“圆舞浜”的意义,也是“1987”的意义,更是“黑蜀葵”的意义。禹风找回了那些难忘的时刻,并通过隐秘的反思构建了兼具个人性和历史性的特殊时空的永恒意义,但这意义就像秦陡岩永远无法找到原来的沈桐,不是实在的事物和观念,而是“寻找”这一行为自身——寻找并导向虚无。也即禹风自己对怀旧的定义:“载上不惧返回的灵魂,穿越那不可逆之境,回到抛荒时空,赶上从前那一场雪:一面面窗棂迸发幽蓝冰花……”

本文标题: 《蜀葵1987》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950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第一滴血5:最后的血》观后感摘抄《囧人之越挠越痒》经典影评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