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1-01-25 09:43:1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1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是一本由梁启超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00,页数:1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精选点评:●梁任公的书读起来还是很吃力的,但是其对于学术自由之见解于今日仍有裨益●大概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读后感100字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是一本由梁启超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00,页数:1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精选点评:

  ●梁任公的书读起来还是很吃力的,但是其对于学术自由之见解于今日仍有裨益

  ●大概的拉了中国学术思想变迁,有几章缺了

  ●读完此书,可知梁任公何以深孚众望。。文笔之潇洒、激烈、慷慨,可窥一斑。。

  ●任公先生 这部著作那现在来看,私以为比不上他写的别的学术书籍。这个更像是借学术而说思想观点。不过,思想观点确实是很好的。这书只能做史证恐不能做史了。

  ●中国思想史研究必读书。

  ●文风上带有梁任公先生在1902-03年间典型的激情澎湃、汪洋恣肆的特点,虽是文言文体,但其基本观点罗列清晰,理解起来并无太大困难,可以见出当时的他虽流亡海外,然并无消沉之态,反倒思维敏捷、下笔沛然,亦可见出任公先生对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的全盘把握之功。夏老师所做导读朴实而有力,较好地概括作者的基本思路,亦值得一观。

  ●把战国末定为全盛时代,只此一点就显出梁氏的浅薄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很有限的,不过通人能有几?我们取其所长罢了!

  ●感觉此书对百家争鸣、两汉、清代这三个时期的学术思想的论述挺不错,至少里面的分期及派别梳理对我有很多启发,不过老学、佛学那里稍感次一些。另外夏教授的导读展现的多是梁启超的“新”、破除旧学的面貌,但从书中一些言论,特别是第八章那一极长的注释来看,他更有稳健行事的“保守”一面。总之,看这本书既能认识清代及以前的学术史,也可以从中读出梁启超本人的思想,非常有趣,只是全书终未能完成,是为遗憾。

  ●分期:七时代:一,胚胎时代,春秋以前是也;二,全盛时代,春秋末及战国是也;三,儒学统一时代,两汉是也;四,老学时代,魏晋是也;五,佛学时代,南北朝、唐是也;六,儒佛混合时代,宋、元、明是也;七,衰落时代,近二百五十年是也;八,复兴时代,今日是也。梁启超不仅着眼于古代中国,还试图放眼古今中外,他将全球学术分为中国、希腊、印度三大派,“以地理论,则中国、印度同为东洋学派,而希腊为西洋学派;以人种论,则印度、希腊同为阿利扬族学派,而中国为黄族学派;以性质论,则中国、希腊同为世间学派,而印度为出世间学派。”进而比较先秦学派与希腊、印度学派的长短。

  ●补了夏晓红老师的导读,《近世之学术》尤为重要。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读后感(一):梁启超的文章就是好

  我读书很少在书上动笔,不过这本书却是例外,我在书上画了很多圈或叉,表示同意或不同意。

  是的,有不少地方我觉得有问题,不准确,但是有更多是让我击节赞叹。不得不说,梁启超的文章很有魅力。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读后感(二):迎娶“西方美人”

  迎娶“西方美人”

  ——蠹鱼笔记(18)

  □/徐强

  盖大地今日只有两文明:一泰西文明,欧美是也;二泰东文明,中华是也。二十世纪,则两文明结婚之时代也。吾欲我同胞张灯置酒,迓轮俟门,三揖三让,以行亲迎之大典。彼西方美人,必能为我家育宁馨儿以亢我宗也。(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蠹鱼案】梁启超的文字文采斐然,很有感染力,即使是学术专著,也是如此。他把西方文明比喻为“西方美人”,主张中西联姻,以育宁馨儿,读之令人欢欣鼓舞。然则,鼓舞归鼓舞,做起来却不容易。东方、西方,本属地域概念,不管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都是人类文明,是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但实际上,东方、西方往往被政治化了,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甚至被一些人视为两种敌对的文明,水火不容,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西方美人变成了西方丑妇、西方巫婆或者西方豺狼,避之惟恐不及,赶之惟恐不绝,还谈什么迎娶?具体到中国文化,保守者主张复古,要用“国粹”来救国、兴国,激进者则主张全盘西化,连汉字也在废除之列,这两派针锋相对,闹得不可开交,于是又有第三派,主张折中、调和。调和论者貌似公允,实则调而不和,中一点、西一点,生拉硬扯,端出一个中西拼盘,认为如此即是中西合璧。倒是梁启超的心态比较健康,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更不是要搞大杂烩、百衲衣。他的意见是中西交融,产生一种新的文化,以期用新文化培育新国民。“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新民说》)

  【附记】梁启超《新民说•释新民之义》:“世界上万事之现象,不外两大主义:一曰保守,二曰进取。人之运用此两主义者,或偏取甲,或偏取乙,或两者并起而相冲突,或两者并存而相调和。偏取其一,未有能立者也。有冲突则必有调和,冲突者,调和之先驱也。善调和者,斯为伟大国民,盎格鲁撒逊人种是也。”读这一段,很容易把梁启超误为肤浅的调和论者。比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一种典型的调和论。它的意思是用西学的补丁,来补中学的破洞,无奈破洞极多,捉襟见肘,补不胜补,至多也不过是补丁大全,没有新的创造。诚如陈序经所说:“我们自己不会造汽车,只会坐汽车,这样叫做西洋化吗?我们自己不会造汽船,只会乘汽船,这样叫做西洋化吗?无怪得数十年来的提倡西化,终不见化得什么!”(《中国文化的出路》)梁启超是提倡新文化的,即要有新创造。中西文明结婚,目的是产下宁馨儿,中西的血统都有,两种血统融合在一个新的整体里面,此之谓新创造。

  【补记】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第八章《从文学革命到文艺复兴》注五:“中华民族如果想复振汉唐之盛,在二十一世纪文明里领袖群伦,它一定要真能把中西文明的精华,融汇贯通起来,来铸造个崭新的中国文明。否则我们便是夜郎自大,坐井观天。”这个理想是高远的,唐德刚的口气也很大。跟着,他又写道:“胡适之先生六十年前便说过,我们要用批判的精神,检讨输入的学理,重行估定固有文明的价值,适应时代的潮流,来铸造个新文明,一个真正融汇中西之长的新文明!而不是一个穿西服戴瓜皮帽,或着人民装佩尚方宝剑的古怪制度!”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梁启超所说的迎娶西方美人“为我家育宁馨儿”。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读后感(三):《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札記

  第一章 總論

  梁啟超言:“吾不患外國學術思想之不輸入,吾惟患本國學術思想之不發明。”

  蓋有發明則謂之有學術思想,無發明則謂之無學術思想,清代學術思想之衰微,可信矣。

  梁啟超言:“凡一國之立于天地,必有其所以立之特質。慾自善其國者,不可不于此特質焉,淬厲之而增長之。”

  吾竊思之,人亦如比,凡一人之立于天地,必有其所以立之特質。欲自善其人者,有所長而發揮之光大之,有所短可避免之補綴之。吾不知吾于學術何所長,何所短,而待高人引之。

  第二章 胚胎時代

  梁啟超言:“他國所謂天帝化身者君主也,而吾中國所謂天帝化身者人民也。然則所謂天之秩序命討者,實無異民之秩序命討也,立法在民也;所謂君主對於天而負責任者,司法權在民也。然則中國古代思想,其形質則神權也,其精神則民權也。”

  此處謂中國古代之民權,蓋胚胎時代之黃帝時代類也,而其餘三時代未必。

  第三章 全盛時代

  第二節 論諸家之派別

  梁啟超論南北地理之不衕,導緻了學術上的差異。謂“北地苦寒貧瘠……無余裕以馳鶩于玄妙之哲理,故其學術思想,常務實際,切人事……南地則反是……”

  与史達爾夫人之南北地理觀相比,兩者論證的條件是差不多的,推出的結論卻恰好相反。一個說北地人無暇于玄妙之想,一個說北地人受其苦寒氣候而傾曏於哲思,而且兩個說得都有道理。再以實證之,則歐洲北地之德國,中國南地之老子,都是實例。差異固有之,然于此處,其緣由何在?

  梁啟超又言:“要之此全盛時代之第一期,實以南北兩派中分天下。北派之魁,厥惟孔子;南派之魁,厥惟老子。孔學之見排于南,猶老學之見排于北也。試觀孔子在魯、衛、齊之間,所至皆見尊崇;乃至宋而畏矣,至陳、蔡而厄矣,宋、陳、蔡皆鄰于南也;及至楚則接與歌之,丈人揶揄之,長沮、桀溺目笑之,無所往而不阻焉:皆由學派之性質不衕故也……”

  吾讀《論語》,未嘗註意到這一點,以後試細證之。

  第四節 先秦學派與希臘印度學派比較

  梁啟超在比較先秦學派與希臘學派時,曰先秦學派所長之三在於“世界主義之光大也”。

  吾于此處有疑。“世界主義”一詞應是借自西方,是与“民族主義”對立之詞,而先秦時代,人們未知有希臘未知有印度,而局限于我中華之地,何來“世界主義”之說?然梁先生之謂孔子、老子、墨子有為世界之理想,此觀點甚好,然彼之所謂世界,非世界也,實中華也。故吾以為“世界主義”冠之,不妥。

  梁啟超謂“大抵中國之所長者在實際問題,在人事問題。就一二特點論之,則先秦時代之中國,頗類歐西今日;希臘時代之歐西,反類中國宋、明也。”

  由此推之,希臘時代之學術,不尚人事,而尚物理,不尚實際,尚虛想。而以之類于宋、明學術,蓋亦因宋明學術之尚理耶?此可以謂宋、明學術之所以繁盛耶?且待解之。悲哉?吾正慾一窺梁先生之論宋、明學術,奈何先生來不及論述,第七章只讀到一個“闕”字。

  第五章 老學時代

  梁先生論三國、六朝乃道家猖披時代,吾始信有一時代而舉世崇尚自然也。梁謂期間老學派別有三,其中丹鼎一派,“三言”中常有其跡。

  第六章 佛學時代

  第一節 發端

  開篇,梁先生便自述其過,謂“吾昔嘗論六朝、隋、唐之間,為中國學術思想最衰時代。雖然,此不過就儒家一方麵言之爾。”若依前論,梁先生依然會站在儒家一方麵來評判,而此處及時矯正,才有後來”隋、唐之交,為先秦以後學術思想最盛時代可也”之說。

  由梁先生曾因儒學而深惡老學甚至輕視佛學可推之,人不以戰國為學術最盛不以清代為學術最盛,而以明代為最盛,是否也是站在儒學這一方麵而言之?就儒學而言,明代果為蔚然可觀也。

  第四節 中國佛學之特色及其偉人

  梁先生謂“自唐以後,印度無佛學,其傳皆在中國。”

  吾料想,世間事,大抵如此。

  第八章 近代之學術(起明亡以迄今日)

  最嚴峻的問題:清代有學問無?到底何為學問?

  梁先生謂清代為衰微時代,是因為“綜舉有清一代之學術,大抵述而無作,學而不思,故可謂之為思想最衰時代。”梁先生依然深惡清代之考據等學。衕時,梁先生又將清代看作“複興時代”,是因為從順康到光緒間兩百年,學界之討論正是從明學之程朱陸王問題,一步步回溯到戰國間諸子問題,此逆回之勢,有似古學複興。然其間無甚巨子,無甚發明,何來的複興?名之為複興,豈不與梁先生先前之立論相相悖乎?吾讀梁先生之論清代學問,概其可稱者,衹有顧、黃等人。蓋複興之言,是為救時而發之,為鼓舞士氣。先生之良苦用心,誠可貴也。嗚呼!先生“但使國不亡,則新政府建立後二十年,必將有放大光明,持大名譽于全世界學界者”之理想,終未得實現,可歎也!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读后感(四):《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梁启超的子学研究

  “曾星智100本推荐书目”第3本、《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梁启超,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子学/先秦哲学。

  笔记/曾星智,一个跨学科思想的专业投资者,公众号:ztouzi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很多年以前读康有为的《大同书》、谭嗣同的《仁学》,后来阅读这本梁启超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不觉想起当年读另两本书时的心境,那是我潜心苦学的岁月。戊戌变法的维新失败之后,梁启超逃往日本继续思索救亡之路,他醒悟到类似日本明治维新的方式不适合中国,只有先“新民”才能有“新民族”,于是创办了《新民丛报》。本书的内容当时就是以文章连载的形式,从1902年3月到12月,发表在《新民丛报》上。

  梁启超把中华数千年学术思想界为七时代:一胚胎时代,春秋以前;二全盛时代,春秋末及战国;三儒学统一时代,两汉;四老学时代,魏、晋;五佛学时代,南北朝、唐;六儒佛混合时代,宋、元、明;七衰落时代,清朝二百五十年。梁启朝着重论述了全盛时代,也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先秦思想,因为这个时代是后续整个中华学术的根源。

  在思考中国出路的学士当中,有的一味学习西方对中华古代不屑一顾,有的则一心崇尚中华传统思想鄙夷外邦知识,梁启超希望能将两者融会贯通,这也正是我想努力得到的结果。“今世所称好学深思之士,有两种:一则徒为本国思想学术界所窘,而于他国者未尝一涉其樊也;一则徒为外国学术思想所眩,而于本国者不屑一厝其意也。夫我界既如此其博大而深赜也,他界复如此其灿烂而蓬勃也,非竭数十年之力,于彼乎,于此乎,一一撷其实、咀其华,融汇而贯通焉,则虽欲歌舞之,乌从何歌舞之?”(P总论)

  1、中华“尊天”、“神权”与他国的不同

  “各国之尊天者,常崇之于万有之外,而中国则常纳之于人事之中,此吾中华所特长也。中国文明起于北方。其气候严寒,地味确瘠,得天较薄。故其人无余裕以驰心广远,游志幽微,专就寻常日用之问题,悉心研究,是以思想独倚于实际。凡先哲所经营想象,皆在人群国家之要务。其尊天也,目的不在天国而在世界,受用不在未来而在现在。是故人伦亦称天伦,人道亦称天道。记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此所以虽近于宗教,而与他国之宗教自殊科也。

  “人群进化第一期,比经神权政治之一阶级,此万国之所同也。吾中国上古,虽亦为神权时代,然与他国之神权,又自有异。他国之神权,以君主为天帝之化身;中国之神权,以君主为天帝之雇役。故寻常神权之国,君主一言一动,视之与天帝之自言自动等。中国不然,天也者,统君民而并治之也。所谓天秩天序天命天讨,达于上下,无贵贱一焉。质而言之,则天道者犹今世之宪法也。欧洲今世,君民同受治于法之下;中国古代,君民同受治于天之下。不过法实而有功,天远而无效耳。但在邈古之世,而有此精神,不得不谓文明想象力之独优也。”(P7)

  “他国所谓天帝化身者君主也,而吾中国所谓天帝化身者人民也。然则所谓天之秩序命讨者,实无异民之秩序命讨也,立法权在民也;所谓君主对于天而负责任者,实无异对于民而负责任也,司法权在民也。然则中国古代思想,其形质则神权也,其精神则民权也。虽其法不立,其效不睹,然安可以责逐古代?当邃古之初而有此,非伟大之国民,其孰能与于斯!”(P8)

  2、先秦思想的源头:南派和北派

  “欲知先秦学派之真相,则南、北两分潮,最当注意者也。凡人群第一期之进化,必依河流而起,此万国之所同也。我中国有黄河、扬子江两大流,其位置、性质各殊,故各自有其本来之文明,为独立发达之观。虽屡相调和混合,而其差别相自有不可掩者。凡百皆然,而学术思想其一端也。北地苦寒跷瘠,谋生不易,其民族销磨精神日力以奔走衣食、维持社会,犹恐不给,无余裕以驰骛于玄妙之哲理,故其学术思想,常务实际,切人事,贵力行,重经验,而修身齐家治国利群之道术,最发达焉。惟然,故重家族,以族长制度为政治之本,封建与宗法,皆族长政治之圆满者也。敬老年,尊先祖,随而崇古之念重,保守之情深,排外之力强。则古昔,称先王;内其国,外夷狄;重礼文,系亲爱;守法律,畏天命:此北学之精神也。南地则反是。其气候和,其土地饶,其谋生易,其民族不必惟一身一家之饱暖是忧,故常达观于世界以外。初而轻世,既而玩世,既而厌世。不屑屑于实际,故不重礼法;不拘拘于经验,故不崇先王。又其发达较迟,中原之人,常鄙夷之,谓之蛮野,故其对于北方学派,有吐弃之意,有破坏之心。探玄理,出世界;齐物我,平阶级;轻私爱,厌繁文;明自然,顺本性:此南学之精神也。”(P19-20)

  “北派之魁,厥惟孔子;南派之魁,厥惟老子。孔学之见排于南,犹老学之见排于北也。试观孔子在鲁、卫、齐之间,所至皆见尊崇;乃至宋而畏矣,至陈、楚而厄矣,宋、陈、楚皆邻于南也;及至楚则接舆歌之,丈人揶揄之,长沮、桀溺目笑之,无所往而不阻焉:皆由学派之性质不同故也。北方多忧世勤劳之士,孔席不暖,墨突不黔,栖栖者终其身焉;南方则多弃世高蹈之徒,接舆、丈人、沮、溺,皆汲于老、庄之流者也:盖民族之异性使然也。”

  3、老学(老子)的五大流派

  一、哲理一派:此道德家言之正宗也。庄、列传之,大盛于魏晋间。

  二、厌世一派:凡游心空理者,必厌离世界。楚狂、沮、溺之徒,皆汲老学之流也。后世《逸民传》中人,皆属此派。

  三、权谋一派:老学最毒天下者,权谋之言也。将以愚民,非以明民,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此为老学入世之本。故纵横家言,实处于是;而法家末流,亦利用此术。《韩非子》有《解老》等篇。史公以老、韩合传,最得真相。此派极盛于战国之末矣。

  四、纵乐一派:杨朱传之,数千年来,日盛一日。

  五、神秘一派:谷神玄牝,流沙化胡,盖必有所授焉。后衍为神仙方术家言,盛于秦、汉。复为符箓丹鼎之学,盛于汉末、三国、六朝。(P22)

  4、孔学(孔子)的六大流派

  一、小康一派:《春秋》据乱世、升平世之义,以法治国、以礼率民,故法家言亦颇出于此。其传者为荀卿,而李克、李悝等之治术,亦多本此。李斯受其道以相秦,秦制多本焉。汉初贾谊、晁错,皆汲其流。此派之传最永。

  二、大同一派:《春秋》太平世之义,传诸子游,而孟子大昌明之。《荀子•非十二子》篇,攻子思、孟子云:“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可见子思、孟子之学,实由子游以受于孔子也。此派为荀派所夺,至秦而绝。

  三、天人相与一派:此派亦《春秋》之学,而其原出于《易》与《洪范》。盖九流所谓阴阳家者,此派之流裔也。以纬书为论宗,齐派(即北东派)多由此出。至汉代而极盛,董子及其余今文家言,皆其子孙也。

  四、心性一派:世子(硕)、漆雕子等传之,孟子、荀子、告子,皆各明一义。阅千余年后,衍为宋明学。

  五、考证一派:孔子祖述宪章,政夏礼、殷礼于杞、宋,读《易》韦编三绝,盖于考证古书,三致意焉。北派之重经验、崇前古,势则然也。此派亦荀卿受之。汉兴,六经皆荀卿所传,衍为东汉、初唐注疏之学。其末流盛于本朝乾、嘉间。

  六、记纂一派:孔子因鲁史作《春秋》,左丘明采《国语》以为之传,盖北学重先例,故史学之兴,亦相因而至者也。太史公以绍述孔学自命,其作《史记》,即受孔子此派之教也。(P22)

  5、南派老学之杨朱的纵乐学说

  “南派之老、庄尚矣,而杨朱亦老学之嫡传也。杨子居为老子之徒,见《庄子》。杨氏之为我主义、纵乐主义,实皆起于厌世观。《列子•杨朱》篇引其学说曰:‘世事苦乐,古犹今也;变易治乱,古犹今也。既闻之矣,……既更之矣,百年犹厌其多,而况久生之苦也乎?’又曰:‘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盖其厌世之既极,任自然之既极,乃觉除为我主义、纵乐主义,更无所可事。此其与近世边沁、弥尔等之为我派、快乐派,由功利主义而生者,迥殊科矣。故北学之有墨,南学之有杨,皆走于两极端之极点,而立于正反对之地位。杨之于老,得其体而并神其用。杨学之几夺老席,非偶然也,故杨氏不可不列于大家而论之。”(P24-25)

  6、先秦学派相比希腊学派之所短

  “一曰论理Logic思想之缺乏也。凡在学界,有学必有问,有思必有辩。论理者,讲学家之剑胄也。故印度有因明之教,因明学者,印度五明之一也。其法为因、宗、喻三段,一如希腊之三句法。而希腊自芝诺芬尼、梭格拉底,屡用辨证法,至亚里士多德,而论理学蔚为一科矣。以此之故,其持论常圆满周到,首尾相赴,而真理愈析而愈明。中国虽有邓析、惠施、公孙龙等名家之言,然不过播弄诡辩,非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而其后亦无继者。……以故当时学者,著想非不邃奥,论事非不宏廓,但其周到精微,则远不逮希、印二土。”(P35)

  “二曰物理实学之缺乏也。凡学术思想之发达,恒与格致科学相乘。远而希腊,近而当代,有明征矣。希腊学派之中坚,为梭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弟。梭派之学,殚精于人道治理之中,病物理之繁赜高远而置之,其门庭颇与儒、法诸家相类。但自德黎以来,兹学固已大鬯,而额拉吉来图、德谟颉利图诸大师,固已潭思入微,为数千年格致先声。故希腊学界,于天道、物理、人治三者,调和均平。其独步古今,良有田也。中国《大学》,虽著‘格物’一目,然有录无书;百家之言虽繁,而及此者盖寡。”(P36)

  “三曰无抗论别择之风也。希腊哲学之所以极盛,皆由彼此抗辩折衷,进而愈深,引而愈长。臂有甲说之起,必有非甲说随起而与之抗;甲与非甲,辩争不已,时则有调和二者之乙说出焉;乙说既起,旋有非乙;乙、非乙争,又有调和,丙说斯立。此论理学中所谓三断式也。希腊学界之进步,全依此式。故自德黎开宗以后,有芝诺芬尼派之甲说,即有额拉吉来图之非甲说与之抗。对抗不已,而有调和派三家之丙说出焉。既有丙说,旋有怀疑派之非丙说踵起,而梭格拉底之丁说出,以集其成。梭圣门下,有什匿克派之戊说,旋有奇黎尼派之非戊说,而柏拉图之己说出,以执其中。己说既行,又有德谟吉来图之非己说,而亚里士多德之庚说,更承其后。如是展转相袭,亘数百年,青青于蓝,冰寒于水,发挥广大,皆此之由。”(P37)

  “四曰门户主奴之见太深也。凡依论理、持公心以相辨难者,则辨难愈多,真理愈明,而意见亦必不生。何也?所争者在理之是非,所敌在说之异同,非与其人为争为敌也。不依论理、不持公心以相辨难,则非惟真理不出,而笔舌将为冤仇之府矣。先秦诸子之论战,实不及希哲之剧烈,而嫉妒褊狭之情,有大为吾历史污点者。以孔子之大圣,甫得政而戮少正卯。问其罪名,则‘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也。夫伪与真至难定形也,是与非至难定位也。藉令果伪矣,果非矣,亦不过出其所见,行其所信,纠而正之,斯亦可耳,而何至于杀!其毋乃以三盈三虚之故,变公敌而为私仇;其毋乃滥用强权,而为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之蟊贼耶?梭格拉底被僇于雅典,僇之者群盲也;今少正卯之学术,不知视梭氏何如,而以此见僇于圣人,吾实为我学界耻之。”(P38)

  “五曰崇古保守之念太重也。希腊诸哲之创一论也,皆自思索之,自组织之,自发布之,自承认之,初未尝依傍古人以为重也;皆务发前人所未发,而思以之易天下,未尝教人反古以为美也。中国则孔子大圣,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非先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法行不敢行,其学派之立脚点,近于保守,无论矣。若夫老、庄,以破坏为教者矣,乃孔子所崇者不过今之古,而老子所崇者乃在古之古。此殆中国人之根性使然哉!夫先秦诸子,其思想本强半自创者也。既自创之,则自认之,是非功过,悉任其责,斯岂非光明磊落者耶?今乃不然,必托诸古。孔子托诸尧、舜,墨翟托诸大禹,老子托诸黄帝,许行托诸神农,自余百家,莫不如是。”(P39)

  “六曰师法家数之界太严也。柏拉图,梭氏弟子也,而其学常与梭异同;亚里士多德,柏氏弟子也,而其说常与柏反对。故夫师也者,师其合于理也;时或深恶其人,而理之所在,斯不得不师之矣。敌也者,敌其戾于理也;时或深敬其人,而理之所非,斯亦不得不敌之矣。……中国不然,守一先生之说,则兢兢焉不敢出入,不敢增损。稍有异议,近焉者则曰背师,远焉者则曰非圣,行将不容于天下矣。”(P39)

  7、儒学统一是中国学术之大不幸

  “夫进化之与竞争相缘者也,竞争绝则进化亦将与之俱绝。中国政治之所以不进化,曰惟共主一统故;中国学术所以不进化,曰惟宗师一统故。而其运皆起于秦、汉之交。秦、汉之交,实中国数千年一大关键也。抑泰西学术,亦何尝不由分而合,由合而分,递衍递嬗?然其凝滞不若中国之甚者,彼其统一之也以自力,此其统一之也以他力。所谓自力者何?学者各出其所见,互相辩诘,互相折衷,竞争淘汰,优胜劣败。其最合于真理、最适于民用者,则相率而从之。衷于至当,异论自熄。泰西近日学界所谓‘定义’、‘公例’者,皆自此来也。所谓他力者何?有居上位、握权力者,从其所好,而提倡之,而左右之。有所奖厉于此,则有所窒抑于彼,其出入者谓之邪说异端,谓之非圣无法。风行草偃,民遂移风。泰西中古时代之景教,及吾中国数千年之孔学,皆自此来也。由前之道,则学必日进;由后之道,则学必日退。征诸前事,有明验矣。故儒学统一者,非中国学界之幸,而实中国学界之大不幸也。”(P41-42)

  “孔子之学,本有微言、大义两派。微言亦谓之大同,大义亦谓之小康;大同亦谓之太平,小康亦谓之拨乱,谓之升平。拨乱、升平、太平,《春秋》谓之‘三世’。三世之中,复各含三世,如太平之拨乱、太平之升平、太平之太平等是也。大义之学,荀卿传之;微言之学,孟子传之。至微言中最上乘,所谓太平之太平者,或颜氏之子其庶几乎,而惜其遗绪之湮没而不见也。庄生本南派巨子,而复北学于中国,含英咀华,所得独深,殆绍颜氏不传之统者哉!然则其嗣续固不可以专属于孔氏。然则孔学在战国,则固已仅余孟、荀两家,最为光大。而二派者,孔子之时,便已参商;迨及末流,截然相反。孟子治《春秋》,荀子治《礼》;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孟子称尧舜,荀子法后王。此其大端也。若其小节,更仆难终。孟子既没,公孙丑、万章之徒,不克负荷,其道无传。荀子身虽不见用,而其弟子韩非、李斯等,大显于秦,秦人之政,壹宗非、斯。汉世六经家法,强半为荀子所传;而传经诸老师,又多故秦博士。故自汉以后,名虽为昌明孔学,实则所传者,仅荀学一支派而已。此真孔学之大不幸也。”(P48-49)

  “法家主干涉,道家主放任。惟干涉也,故君与民为强制之关系;惟放任也,故君与民为合意之关系(即近于契约之关系)。惟强制关系也,故重等差;惟合意关系也,故贵平等。惟等差也,故压制暴威;惟平等也,故自由自治。此两者虽皆非政治之正规,要之首尾相应,成一家言者也。儒家则不然。其施政手段,则干涉也;其君臣名分,则强制也;其社会秩序,则等差也。惟其政治之目的,则以压制暴威为大戒。夫以压制暴威为大戒,岂非仁人君子之极则耶?而无如不揣其本而齐其末,道固未有能致者也。儒教之所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其为君说法奈何?若曰:汝宜行仁政也,汝宜恤民隐也,汝宜顺民之所好恶也,汝宜采民之舆论以施庶政也。是固然也。若有君于此,而不行仁政,不恤民隐,不顺民之所好恶,不采民之舆论,则当由何道以使之不得不如是乎?此儒教所未明答之问题也。”(P55-56)

  “法家以为君也者有权利无义务,民也者有义务无权利;儒家以为君也者有权利有义务,民也者有义务无权利。其言君之有义务也,是其所以为优也。虽然,义务必其于实行;不然,则与无义务等耳。夫其所以能实行者何也?必赖对待者之权利以监督之。今民之权利,既怵于学说而不敢自有;则君之义务,其何附焉?此中国数千年政体,所以儒其名而法其实也。”(P56)

  “吾岂其于今日,乃欲摭他人吐弃之唾余而引而亲之?但实有见夫吾中国学术思想之衰,实自儒学统一时代始。按之实迹而已然,证之公例而亦合,吾又安敢自枉其说也?吾更为读者赘一言:吾之此论,非攻儒教也,攻一尊也。一尊者,专制之别名也。苟为专制,无论出于谁氏,吾必尽吾力所及以拽倒之。吾自人吾之义务当然耳。若夫孔子,则固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向悖’,孔子之恶一尊也亦甚矣。此乃孔子之所以为大、所以为圣,而吾所顶礼赞叹而不能措者也。”(P57-58)

  8、梁对三国六朝老学玄理派的厌恶

  “玄理派。自魏文提倡旷达,举世化之。前此建安七子,既以以浮靡相尚,后遂以清淡之俗者二三百年。开其宗者,实为何晏、王弼。《晋书•王衍传》,称‘晏、弼祖述老、庄,谓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而不存者也’。盖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亦有应于时势,而可以披靡天下者焉。此后如阮籍、嵇康、刘伶、王衍、王戎、乐广、卫玠、阮瞻、郭象、向秀之流,皆以谈玄有大名于时,乃至父兄之劝戒,师友之讲求,莫不以推究老、庄为第一事业。当时六经之中,除《易》理外,尽皆阁束;而诸传中称扬人学问者,皆以‘研精《老》、《易》’等语。《老》、《易》并称,实当时之普通名词也。范宁谓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卞壶斥王澄、谢鲲,谓悖礼伤数,中朝倾覆,实由于此,非过言也。平心论之,若著政治史,则王、何等伤风败俗之罪,固无可假借;若著学术思想史,则如王弼之于《老》、《易》,郭象、向秀之于《庄》,张湛之于《列》,皆有其所心得之处,成一家言,以视东京末叶咬文嚼字之腐儒,殆活过之焉。老学虽偏激,亦南派一巨子,世界哲学应有之一义,吾虽恶之而不愿为溢恶之言也。但其魔业之影响于群治者,既若彼焉矣。无他,老子既以破坏一切为宗旨,而复以阴险之心术、诡黠之权威佐之,故老学以毒天下,不在其厌世主义,而在其私利主义。魏、晋崇老,其必至率天下而禽兽,势使然也。此为当时老学正派。”(P60-61)

  9、中国之佛学,以宗教而兼有哲学之长

  “中国之佛学,以宗教而兼有哲学之长。中国人迷信宗教之心,素称薄弱。《论语》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子墨子谓程子曰:‘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盖孔学之大义,浸入人心久矣。佛、耶两宗,并以外教入中国,而佛氏大盛,耶氏不能大盛者何也?耶教惟以迷信为主,其哲理浅薄,不足以餍中国士君子之心也。佛说本有宗教与哲学之两方面,其证道之究竟也在觉悟,其入道之法门也在智慧,其修道之得力也在自力。佛教者,实不能与寻常宗教同视者也。中国人惟不蔽于迷信也,故所受者多在其哲学之方面,而不在其宗教之方面。而佛教之哲学,又最足与中国原有之哲学相补佐者也。中国之哲学,多属于人事上,国家上,而于天地万物原理之学,穷究之者盖少焉。英儒斯宾塞,尝分哲学为可思议、不可思议之二科。若中国先秦之哲学,则毗于其可思议者,而乏于其不可思议者也。自佛学入震旦,与之相备,然后中国哲学乃放一异彩。宋、明后学问复兴,实食隋、唐间诸古德之赐也。”(P78-79)

  10、清朝经学考据为中坚的治学方法

  “泰西自十五世纪文艺复兴以后,学者犹不免涉入诡辩,陷于空想,自倍根兴而始一矫之。有明末叶,正中国之诡辩空想时代也。乃明之亡,顾、黄、王、颜、刘诸子,倡实践实用之学,得其大者;阎、胡、二万、王、梅诸君,同时蔚起,各明其一体。其时代与倍根同,其学统组织之变更,亦颇相类。顾泰西以有归纳派而思想日以勃兴,中国以有归纳派而思想日以销沉。非归纳派之罪,而所以用之者误其涂径也。

  “本朝学者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而更辅以分业的组织;惜乎其用不广,而仅寄诸琐琐之考据。”(P92)

  “本朝学派,以经学考据为中坚,以为欲求经义,必当假途于文字也,于是训诂一派出。以文字与语言相联属也,于是音韵一派出。又以今所传本之文字,或未可信据也,于是校勘一派出。以古经与地理多有关系也,于是地理一派出。以古经与天算多有关系也,于是天算一派出。以古代之名物制度与今殊异也,于是名物制度一派出。是为乾嘉时代最盛之支派。

  “言声音训诂学,而以汉以后字书为未足也,于是金石一派出。言地理而以域内为有限也,于是西北地理一派出。以今传之经籍为未完备也,于是辑佚一派出。崇古尊汉之极点,而以东汉之学术,其导源更自西汉也,于是今文经说一派出。是为乾、嘉以后续兴之学派。

  “推其考据经学者以及群史,于是钱、王一派之史学出。推其考据经学者以及诸子,于是毕氏一派之子学出。彼非诚欲治子、史也,以经学之席位,已悉为前辈所古,不得已而思其次也,故谓之为经学之支流可也。若此者是为清代学术之正派。”(P93)

  11、梁启超对清朝“古学复兴”学术演变之观点

  “……本朝二百年之学术,实取前此二千年之学术,倒影而缫演之,如剥春笋,愈剥而愈近里,如啖甘蔗,愈啖而愈有味,不可谓非一奇异之现象也。此现象谁造之?曰社会周遭种种因缘造之。凡一社会之秀异者,其聪明才力必有所用。用之于一方既久,则精华既竭,后起者无复自树立之余地,故思别辟新殖民地以骋其脑识。宋学极盛数百年,故受以汉学;汉学极盛数百年,故受以先秦。循兹例也,此通诸时代而皆同者也。其在前两朝(第一期顺康间,程朱陆王问题;第二期雍乾嘉间,汉宋问题),则霸者之所以监民也至严,学者用其聪明才力于土途,或将以自焚,故不得不自锢于无用之用,此惠、戴所以代朱、王也。其在第三期(道咸同间,今古文问题),天下渐多事,监者稍稍弛,而国中方以治经为最高之名誉,学者犹以不附名经师为耻,故别出一途以自重。吾欲名惠、戴一派为纯正经学,名龚、魏一派为应用经学,虽似戏言,实确论也。其在第四期(光绪间,孟荀问题和孔老墨问题),则世变日亟,而与域外之交通大开。世变亟,则将穷思其所以致此之由,而对于现今社会根本的组织,起怀疑焉;交通开,则有他社会之思想输入以为比较,而激刺之、淬厉之。康、谭一派,所由起也。要而论之,此二百余年间,总可命为‘古学复兴时代’。特其兴也,渐而非顿耳。然固俨然若一有机体之发达,至今日而葱葱郁郁,有方春之气焉。吾于我思想界之前途,抱无穷希望也。”(P108-109)

  ---------------------------------------------------------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梁启超的子学研究

  [清]梁启超撰

  最初发表于1902年

  日本横滨《新民丛报》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7月第1版

本文标题: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948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怎样设计飞机经典读后感有感《大上海》的观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