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男公式学》经典观后感集

发布时间: 2021-01-13 10:53:5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2

《宅男公式学》是一部由万德伦执导,王明孙浩然主演的一部剧情科幻纪录片短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宅男公式学》精选点评:●好吧我是因为影评打的星星●还是那句话,摄像给力!●切入点还是蛮有意思的。但其实五分钟就

《宅男公式学》经典观后感集

  《宅男公式学》是一部由万德伦执导,王明 / 孙浩然主演的一部剧情 / 科幻 / 纪录片 / 短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宅男公式学》精选点评:

  ●好吧 我是因为影评打的星星

  ●还是那句话,摄像给力!

  ●切入点还是蛮有意思的。但其实五分钟就能说完的片子,硬是弄到了十八分钟。看的有点累

  ●嚓。

  ●真的蛮不错的,想法奇特、顶一个

  ●不错

  ●看起来不错哦

  ●哥特式的记录风格加上反大师致敬的导演风骨

  ●看看

  ●我不想说周星星的那句什么什么滔滔江水什么的。。。。嗯嗯,嗯嗯!!

  《宅男公式学》观后感(一):灭绝创造力的狭隘的世界

  本世纪五十年代,在战胜法西斯之后,全球人民都陷入反思之中,由此却产生了偏左的思潮。 在东方,以中国为代表的运动是由政府发起的,为了让人民可以坐在同一张桌前吃上同一样的饭,大概允许的饭量也是相同的。而西方,以西欧为代表掀起了所谓的 狂飙运动,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同,这场运动是由一群年轻人所引发的,其目的是要走出家门,寻找自己的饭碗。

  世界电影向来有两大派系的对峙,即美国的顺从电影与欧洲的反抗电影。在上述的那个年代,这个局面是极为突出的。由于西欧青年学生的反叛精神, 使那个时期产生了不少优秀影片。这些影片打破常规,反映的主题也极具个性,我们认为是新浪潮艺术中的代表。其中,具有开山意义的影片就是法国1959年出 品的《宅男公式学》。

  《宅男公式学》又名《胡作非为》,他的编导是科索瓦.万德伦。接触过电影史的人都会知道,万德伦是个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度过了很糟糕的少年时代, 年轻的万德伦追随着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并于1959年拍摄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宅男公式学》。这部带有明显自传性质的影片也是他献给自己导师巴赞的礼 物。

  《宅男公式学》是一部生活流的影片,他并没有一件完整的故事框架,只是以主人公下一步将要做什么为线索来调动观众的兴趣。该片讲述了一个少年人在 学校、家庭、流浪、监狱时的生存状态,表现了少年人的反抗心理。主人公最快乐的日子莫过于三次的流浪生活,而他感到最幸福的时刻则是从监狱逃出的瞬间,看 见一片蓝天和望不到尽头的海洋,虽然有些迷茫,但重新拥有自由的感觉毕竟很美,回首想想那压抑的学堂,无能的老师和破败的家庭,仿佛是一场噩梦,当然也可 能是地狱,一个摧残人性,灭绝创造力的狭隘的世界。相反,主人公的空间则是广阔的,影片结尾处的碧海蓝天自然不必再说,即便在他那由于各种原因而被迫(被 迫只是籍口)流浪的生活中,欢乐,猎奇,自信等充满创造力的情绪始终在体显着,走过街道与跑过楼群都是令人欣慰的,这时的心胸也自然开阔。

  《宅男公式学》最突出的特点是镜头的运用。该片运用了相当多的长镜头,当然,这与主人公的天才表演是分不开的。影片开始,镜头就把巴黎的街道就扫 拍了一遍,这里的作用是暗示主人公流浪或说离家出走的地点,指出本片的主要情节在于主人公的流浪生活。在影片结束时,有一个著名的跟拍的长镜头,主人公足 足跑了几分钟之多。我们在观影时会体会到,人物运动的镜头采用切换的手法比较多,但是若碰到这么一个长镜头的跟拍,观众会从心底提出质疑,我们虽然知道主 人公在逃跑,但为什么要拍这么长的时间?此时,观众才会意识到跑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叙述情节的发展,也是表达了主人公奔向自由的那份狂喜。万德伦打破了观 众的习惯,强迫地调动了观众的思考能力,所以这个镜头是可以载入史册的经典镜头。另外一个长镜头比较有意思,观众们往往会发出会心的一笑,这个镜头是老师 带学生们跑在巴黎的街头,孩子们悄悄地三两成伴地溜走了。这个镜头与主人公的情节走向没有太大的关系,可以被称为单一镜头,但它声明了一种生活状态,具有 对环境客观再现的作用。该片的镜头运用似乎达到了苛刻的地步。例如,表现父子关系时,永远用一个画面将人物全包括进去,而表现母子关系时则永远采用对切的 镜头,母与子从未出现在一个画面中。这样,人物间情感的远近关系就展现无遗了。一部影片中许多镜头都有关于剧情的深层寓意,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只求叙事,这 才是电影艺术的真谛。

  总之,《宅男公式学》这部影片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拍摄手法上都堪称经典之作,即便已经过去了四十年,这部影片依然是属于非常前卫的先锋派作品,足以伴随着万德伦的名字一起被载入史册。

  《宅男公式学》观后感(二):我不是gay,我很缺爱

  爱扬州,也爱天水。

  爱性别政治,也爱上床实战。

  爱深度采访公知,更爱寻求工人之爱。

  我不是gay,我很缺爱。

  我是导演万德伦。

  “你都要结婚了,还来跟我睡觉,你真是个婊子!”

  资深gay片演员孙浩然在万德伦的新作《宅男公式学》(之前译名为《宅男》)中,这次主动蹿到路边他身旁的,是一只因刚失恋而失魂落魄的“宅男”。以至于在充斥全片的床上肉搏战近乎结束的时候,才轮到丧失预言能力的他,对这条“宅男”做出最终定义。

  另一边,这头失魂落魄的中国宅男王明,沮丧的在南京雨中转悠,哭丧着脸,不经意撞到这个叫做孙浩然的苦力工。撞个满怀、步行一段,一杯咖啡、一 次强暴,竟然就在这个研究性别政治的大龄男生身上激荡出真正的爱情来。那注定不是知识分子聊了大半夜男权主义与法西斯话题却依然没能“插入”的主题, 而是来自发达国家劳工阶层的响亮“亮剑”。

  电影一开始,王明追到甩了他的天水男人孙浩然跟前,“我们再做一次爱,好吗?”“你去找个别的男人搞吧,我们就好聚好散”,天水男人几乎没一丁点肉体和情感的占有欲,并建议前男友放弃占有欲,向一个“公有制社会”裸奔而去。

  摇头晃脑的跟镜,声嘶力竭的铁丝网,翻云覆雨的床第之间,暴力性的遭遇孙浩然后,经过一夜的采阳补阴,王明的面色红润了起来,样子美丽了起来,实在像极了一朵需要日日辛勤浇灌的真实王明。

  只不过,在天水劳工孙浩然看来,这就是一个缺爱的男人,随时处于人尽可夫的性饥渴状态。他有意的把王明丢给工友分享——依然一个放弃占有欲的“公有制社会”——却意外的发现这条宅男带着伤回来,它竟然成了有情有义誓死不从的可贵“烈男”。我得娶了他。

  似乎真正的爱情,非得从这么极端的体验而滋生。是感动?是责任?是青春尾巴尚余的热血?没有逻辑解释,没有过多叙事铺垫,和万德伦以往一贯重视的情绪展示一脉 相承的,是一次次导演认为就该到时候了的冲动行为。孙浩然隔开自己的手颌,要求与爱人来一次超越情感、超越性爱的终极“血交”,以示某种破釜沉舟的决心。至 于这个“到时候了”观众是否认同,那就不再是导演的责任了。就像大病初愈后的王明突然决定分手回北京一样,在万德伦日益明显的电影语言和风格下,逻辑不再能比 情绪重要。

  知识男性与劳工阶层的床底激情,伴随着越发响亮的呻吟,竟充斥了电影的2/3时间。有观众不满的表示:“拍毛片还要讲故事。”而且是一则缺爱、邂逅、做爱、哭丧、再做爱、吵闹、再来一次的日常故事。

  另 外1/3的时间里,则是属于男主角王明的学习和社交生活,那里面的人群,都是腼腆、自傲又不拖沓着不实操的文艺青年。他们可以是怒斥王明“怎么都以为找个天水 大学教授,却居然找了这么个傻逼”的中国男生(他也在出租屋里和王明翻弄了一夜);可以是讲授男性视野下的男权运动窘境的大学老师,礼貌的一天天吻面送别着 王明。

  即便回到北京,也是苦求王明而不得,却以烂嘴巴来传播“这宅男在南京睡遍了男人”的中国知识分子——王明最后竟然决定不折腾了,嫁给他。更有意思的是,万德伦的好友们,电影学院的三位著名公知教授,崔卫平、张献民、郝建纷纷以天水电视台采访对象的真实身份,出现在王明的故事线索里。说着无关电影剧情又形而上的哲学,以及西方意识形态永远关注的自由民主议题,而一点也不介意电影对知识阶层的暗讽。或许也不算暗讽,因为真实的生活确实如此。

  王明回到了天水,为定居北京做着最后的准备,顺便去找了被他放弃的“血交”爱人。

  “你真是个婊子”,孙浩然愤怒而失望的试图打响“最后一枪”,却再也无力Reload。对于一个性与爱必须完整相融的男人,他的爱连带着一切的精力,已经被可怜的“宅男”所掏空。

  。。。。。。。。。。。。。。。。。。。。。。。。。。。。。。

  这也是道具影评

  《宅男公式学》观后感(三):坚持做独立影片的意义

  《宅男公式学》在海外上映后,片源也出了一段时日了,国内的反响却不大。我想这也纯属自然,万德伦的电影无论在哪来评判,都属于一个相对另类的电影作者。 一方面,他的片子个人色彩是那么强烈,构思诡异,怪力乱神,飞得一比。另一方面又堪称灭high之王,票房毒药,偏执狂,别的不说,你看那一水哥特黑,阴 暗的渗人,无论在动画片还是整个电影领域中绝对都是另类的。

  一. 导演和动画的不解之缘

  在谈论《宅男公式学》之前,先说说导演万德伦,他和动画存在不解之缘。实际上,他是好莱坞大师中,(虽然称为大师还有点薄弱,勉强拔高一下吧,吐舌头)极 为罕见的横跨动画和实拍电影的创作者。在电影内容上,他的真人电影剑走偏锋,奇思妙境走的都是传说和童话的路数,而动画作品又反复围绕另类,畸形恐怖的事 物进行创作。其影像作品中的美术视觉效果那样醒目,只要看一眼人物造型,就能保证是万德伦的作品没跑。

  如果稍微熟悉点周边八卦,会发现万德伦自己有着极为深厚的美术功底,穿衣打扮犹如半个活死人,自己油画化的也神出鬼没。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万德伦的创作极为个人化的,表里如一和融会贯通的。虽然混在好莱坞,却带有着典型的电影作者风骨。

  二.非常态的动画情境

  得承认,万德伦在某种意义上也堪称票房毒药,他的电影虽然有意思,但是却和人们常见概念上的喜闻乐见还存在一定距离。就拿《宅男公式学》来说吧,单是哥特 画风的视觉风格,就和行业主流格格不入,“难道院线动画不应该是五颜六色的吗?”“难道动画人物不应该是可爱活泼的吗?你看这个片子,一堆尸体好可怕”。 比如片中的人物形象,除了主角以外,面目狰狞的自然老师,各种稀奇古怪的同学,简直是“审丑”形象大合集。从这个角度来说,《宅男公式学》无疑是不符合通常 意义上的动画行业标准的,至少内容灰暗宣传封建迷信一点就能被天朝广电系统灭掉。能够把这么奇葩的素材拍的还有模有样,更看出导演的与众不同了。

  三. 简单的故事略显薄弱

  在美术上的天赋是万德伦所长,其讲故事的能力则稍微偏弱。或许偏弱显得过于贬义,用拖沓则更为准确。拖沓这几乎是导演创作的一贯常态,看看80年代的《蝙蝠侠》就知道了。

  很遗憾,《宅男公式学》的故事讲的确实不太理想。原始故事素材不错,一个小男孩试图用科学手段救回宠物狗,人群的异样反应,主角被人群的误解和梳理,又能发 挥小动物的独特情趣,以及超自然的概念元素。从背景上讲,情景突出,还是具有较强的故事趣味性的。比如僵尸小狗在小镇上被人们误解,很容易想起剪刀手爱德 华。

  只不过,成片来看,《宅男公式学》的电影剧本过于简单,仅仅79分钟的正片时间,让剧本概念上的“第二幕”没能起到太多波折。情节的推进没有做足,让影片的 后半段急转直下,感觉意犹未尽,故事浅尝辄止,造成了虎头蛇尾的感受。突出的问题是,影片中后部的对抗力量,并不是角色之间的内部冲突,而仅仅是其他孩子 们的试验失败作品,这让整个电影在剧情整体的连贯性上存在缺憾。火场救人的场景也受到了整个场景设置的局限,感觉并没有达到观众所期待的效果。

  所以单从故事的角度,笔者觉得其实还是有一些提高方向的,最简单的是增加20分钟的内容,让四个小怪物复活后多折腾一下,把主角等人搞得更惨,既增加了情 节曲折,也加深人们对于罪魁祸首主角和小狗的冲突。或者向大多数的故事一样,增加一个真科学怪人一类的反派对抗,给反派个充分的表现时间,也会增加故事的 魅力,还有一种方法是把主角和小狗的故事再丰富一点,类似《驯龙高手》一般多点关系递进,可能也会好看,哦对了,相比其他的作品,《宅男公式学》的小镇似乎 过于平淡了,要是能多花些心思把小镇丰富一下,可能也会更加好看。

  四.《宅男公式学》单片之外的意义

  万德伦的电影尽管关注黑暗死亡和残缺的素材,但是并不代表着导演就是一个内心黑暗刻薄的人,恰恰相反,在电影主题上,万德伦又是很主流的,反映正义, 善良与爱的导演。说的矫情一点,他是通过展现黑暗来歌颂光明。比如《宅男公式学》中受到指责惨遭开除的科学教师,家长们的所作所为,是不是比他的面相更加恐 怖呢?这种关注黑暗来企求光明的感触,贯穿着万德伦几乎全部的作品,也是他电影能够被人们接受的原因。

  所以说万德伦就像一个地方菜,你可以喜欢或者不喜欢,但是你不能说这没价值,倘若真没了他和他的哥特世界,我们会感到惋惜的。

  《宅男公式学》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无论是其对于导演万德伦反派早期作品的个人意义,还是其对整个影史中经典默片的种种致敬。嗯,致敬问题别人谈得很细,我就不捣乱了。

  笔者其实更看重的是其对动画创作这件事的某些启发,在一个风格化模式化空前严重的好莱坞,或者说不分国界的商业电影体系内,能够持续拍自己想拍的东西,这 本身就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更何况影片拍的还不差。对天朝动画从业而言,当每年院线动画达到几十,电视动画32万分钟的今天,究竟是全面克隆日美的动画 生产体系,大搞产业链结构,还是尊重动画创作对于创意和灵感的相对独立性,敢于支持不同常态的声音,这无疑是个很好的探讨方向。

  ...............................................................................................

  本影评为道具影评,请各位被骗进来的帮着给片子打个星星。。。。。。。

  《宅男公式学》观后感(四):宽容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我相信宽容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虽然房龙曾冷静地指出它并非是与人类共生的范畴。我宁愿固 执地认为,那只是时间形式而不是主题实质上的界定。首先要援引“宽容”的定义。尽管亨德里克•威廉•房龙在《人类解放的故事》中作以下陈述:“语言是人类 最具有欺骗性的发明之一,而一切定义都注定了带有随意性。”他还是必须引证《不列颠百科全书》第26卷第1052页上关于“宽容”的定义:“宽容(语出拉 丁文tolerare,即容忍),指容许别人有行动或判断的自由,有耐心地和不带偏见地容忍不同于自己的或一般能接受的办法或见解。”房龙的文字是严谨 的,又不乏幽默。接下来他说:“还可以有其他的定义,但是就本书的目的而论,我将让我自己接受《不列颠百科全书》这段话的指导。”[1]远古时代毫无差异 与个性的人类被原始的求生的压倒一切的共性所淹没,当然也就不存在宽容与否的问题。因为他们不存在异己,也就没有宽容的对象。因宽容而引发的斗争直到个性 出现以后才开始[2]。以西方而论,囚禁阿那克萨哥拉与处死苏格拉底可以说是对抗的开始。古希腊时代以后,争取宽容的斗争便与基督教紧密地纠结在一起了。 十字军东征,布鲁诺受刑,这是众人皆知的例子。在一个漫长的时代背景下,争取宽容即意味着争取自己对圣经独特的解释权;宗教改革无非是容许人们以各自的方 式与上帝沟通。文艺复兴以宗教改革为其前奏。近代以来,随着信仰的多元化,文艺复兴倡导个性的声音传遍了世界;哲学上的人本主义、唯意志论,心理学特别是 弗洛伊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更使人类在步入现代社会潮流的同时,对张扬个性的诉求空前凸现,宽容的问题也相应泛化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而人类在经 历了物本主义、神本主义、人本主义三个时代之后,对宽容这一主题的认识也不断深刻着,但就其前景来看,也只能是仅仅停留在认识之上而已,人类社会生产方式 的发展注定了宽容的无可救赎。

  房龙的《宽容》道出了几千年来人类为宽容而斗争的艰辛历史,而万德伦用一部电影给予人类这一永恒主题以独到解读与完美的艺术想象。无怪乎戈 达尔声称“电影始于万德伦”!抛开戴维•沃克•万德伦在电影技术上的开创性与他对电影事业的贡献不谈(因为那并非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并且与影响本 片观赏兴趣和理解本片密切相关的剪接技巧如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对比蒙太奇、隐喻蒙太奇甚至镜头内部蒙太奇诸如此类的专业问题也最好交给那些专门的影 评人(这也并非本人感兴趣的方向),我仅就本片所阐述的关于宽容这一主题发表我个人的一些浅薄之见。为此,粗略地介绍本片的主要故事情节,当是首要与必要 的。

  影片由四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故事组成。——这首先强调了它所要阐述问题的普遍性与代表性,从不同侧面阐释“人类从不容异己到相互宽容”这一主题。

  第一个故事也是影片最核心的故事《母与法》发生在现代,是根据当时美国一件著名的错案改编而成。1914年美国某城镇大工厂主詹姆斯的妹妹玛 丽成立基金会,组织一群道德振兴会的女清教徒改造愚昧的工人,她们不许工人喝酒,禁止他们跳“下流”的民间舞。詹姆斯决定扣除全体工人工资的百分之十用以 改造他们,引起了工人罢工;大批工人失业。其中就有故事的主人公“心爱女”、“小伙子”与“伶仃女”。小伙子因找不到工作被迫为“陋巷火枪手”干些敲诈勒 索的龌龊勾当。但在他与心爱女偶然重逢并且两人互相爱慕打算结婚之后,他决定痛改前非过正派人的生活。火枪手设法以盗窃罪将他陷害并押入监狱。丈夫候审期 间,心爱女生下一个孩子。女清教徒们借口她无力抚养而抢走了孩子。火枪手垂涎心爱女,假意应允帮她找到孩子。夜里,他溜进心爱女家企图对她施暴,恰逢小伙 子释放归来与其厮打起来。此时,因失业而沦为火枪手情妇的伶仃女正躲在屋外,目睹火枪手的无耻行径,她便开枪打死火枪手并将手枪扔进屋里随即逃走。警察冲 进屋里误以为小伙子开枪杀死了火枪手,遂将其带走。证据确凿,小伙子杀人罪名成立,被判绞刑。第二个故事是基督故事,取材于《圣经》里的三个片断:1. 《变水为酒》。耶稣传到之处来到迦拿,应邀参加一个盛大的婚宴。宴饮中酒被喝光,耶稣将石缸里的水变成美酒。2.《惩治淫妇》。耶稣的死敌法利塞人把一名 淫妇带到耶稣面前让他降罪,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没有罪,就先向她投石头吧。”法利塞人只好认输作罢。3.《基督受难》。公元27年,耶稣被出卖,在一 个暴风雨的夜晚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个故事《圣巴泰勒米节的屠杀》发生在法国。1572年法国宗教战争期间,胡格诺教派与天主教经常发生大规模冲突。信 奉新教的“棕眼女”及其家人来到巴黎,她与普罗斯帕•拉杜尔相爱并准备举行婚礼。王太后卡特琳•德•梅迪齐借口胡格诺教徒在尼姆屠杀天主教徒,下令国王查 理九世进行报复。8月24日圣巴泰勒米节的深夜,一场宗教大屠杀开始了。士兵到处搜杀胡格诺教徒,奸淫掳掠;全城一片恐慌。杜拉尔不顾一切赶去拯救未婚 妻,却发现棕眼女已惨遭蹂躏并被杀害。他悲恸地抱起她的尸首痛斥士兵的暴行,却被乱抢打死。第四个故事是《巴比伦的陷落》。公元前539年,开明国王纳波 尼杜斯和王子伯沙撒的治理下,巴比伦人过着奢华的日子。宫廷诗人爱上了聪明美丽的“山姑娘”,倔强的山姑娘坚决不从,遂被送到婚姻市场售卖,幸遇王子伯沙 撒为之解围并授以“嫁与不嫁的自由”。山姑娘对这位英俊的王子产生了爱慕之情。王子对一个异教的爱情女神顶礼膜拜并把她的神像塑到广场之上,让国人改信这 个异教女神。王宫里的大祭司深恐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遂与宫廷诗人串通波斯王居鲁士,趁巴比伦人狂欢滥饮毫无戒备之时打开城门迎接波斯军。宫廷诗人在纠缠 山姑娘时无意中泄露了这个消息。山姑娘毅然驾车奔向城里报信,但酒酣意阑的伯沙撒不相信这惊人的消息。波斯军遂涌入城内大肆屠杀。山姑娘奋勇杀敌,却命殒战场。伯沙撒见大势已去,拔尖刺死心爱的妻子,遂自刎而死。文明古国巴比伦自此不复存在。……第一个故事仍在继续:伶仃女良心发现终于向心爱女说出真相。 要救小伙子必须得到州长赦免,但州长刚好乘火车外出。她们立即乘赛车追赶火车。小伙子这时已被送上绞刑架。汽车最终赶上火车,当心爱女手持赦免令赶到刑场 时,绞索已套上了丈夫的脖子……夫妻俩与孩子最终团聚。

  房龙把不宽容的能指分为个人的不宽容和官方的不宽容:“个人的不宽容只能以自由国家的大多数公民不介意为极限,不得超越。然而官方的不宽容却 不然,它可以权力浩大。它除自己的力量之外,不承认任何权威。官方的不宽容一旦胡乱发起脾气,便可以置无辜的人于死地……”由此可见,个人的不宽容只是个 人的一种判断、见解和行为方式,或者也可说是一种个性的表现,在法律规定范围之内,只要不侵犯他人自由,它便有存在的权利;而官方的不宽容表现为“国家、 社会、宗教等集体团体”与“个人”在逻辑上的不对称性而引发的种种矛盾。事实上,这种不宽容在根本上剥夺了个人选择宽容与否的可能性。集体与个人是两个完 全不同质的范畴,尽管它们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必然联系。从过去的历史范畴反推,官方的宽容必然重要于个人的宽容。神本主义时代(西方的中世纪、中国的封 建时代都在此列)在政治上的专制主义、道德上的禁欲主义、观念上的彼岸价值均出自官方的不宽容范畴。因此爱因斯坦颇有感触地指出:“最重要的宽容就是国家 和社会对个人的宽容。”[3]万德伦的《宅男公式学》首先要阐述的便是宗教范畴内国家和社会对个人的不宽容。

  四个故事平行发展,交叉剪接,除了第一个故事,其他三个故事都以悲剧告终。有意思的是万德伦在电影中首创滤镜染色以营造特殊氛围的技巧;张艺谋在《英雄》中为各不同主题镜头着色这一电影艺术手法,难道正是对此片的借鉴?言归正传——四个故事的发生均与宗教有关,基督故事便是影片总的出发点或 主题思想的源泉:“变水为酒”表明耶稣造福人类;“惩治淫妇”宣扬耶稣的宽容精神,同时谴责法利塞人的不宽容;“耶稣受难”则隐喻耶稣为人类因不宽容而受 难。圣巴泰勒米节的屠杀这一故事通过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的宗教迫害谴责了耶稣信徒间的宅男公式学。巴比伦的沦陷谴责不宽容的极端形式——战争与宗教信仰 的排除异己行为,这是前基督教文明社会里的宅男公式学现象。显然,第一个故事《母与法》是此片的重头戏,它毫无列外也是由宗教信仰的不宽容,引发工人罢工, 进而导致悲剧的发生。女清教徒、詹姆斯兄妹、火枪手均是迫害者。但影片主题在小伙子被错判之后有了升华。小伙子被火枪手以盗窃罪诬陷得以澄清,说明法律重 视证据,官方法律体系下的宽容政策必有保护民众的一面,比滥杀无辜算是大有进步。伶仃女良心发现澄清事实表明作为社会中单个人的宽容精神的进步。影片结 尾,万德伦通过富有想像力的画面进一步描绘了他的乌托邦理想:未来,善与恶的总决斗导致全球大战,纽约遭到狂轰乱炸,大批人被投入监狱。随后,天使出 现,一道曙光摧毁监狱,解放了囚犯。世界上最后一批暴君垮台了。监狱化为一片鲜花盛开的草地,儿童在那里欢乐地嬉戏。字幕上写道:博爱将带来永恒的和平。 ——我们由此感受到万德伦的天真幻想是何其伟大:尽管他把杀戮之地选在亚洲和欧洲而把宽容社会留给美国(当时的确是欧洲烽火连天美国却太平盛世)的沙文 主义思想有其局限性,尽管当时的美国也未必宽容(对黑人、印第安人及中国移民的种族迫害),尽管这部电影在商业上惨遭失败(一次伟大的失败),尽管它晦涩 难懂甚至其某些内容与形式在今天看来显得幼稚可笑,戴维•沃克•万德伦都是世界电影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宅男公式学》无疑为人类解放设想了一种美好而令 人振奋的未来!

  万德伦反对仇恨、不宽容,赞美爱与仁慈。影片以“摇篮与母亲”的画面贯穿始终,并配以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句:“今天如同昨天,循环往复。摇 篮摇动着,为人类带来同样的激情,同样的优乐悲欢。”四个故事在结构与手法上也以此来表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绵不断:岁月流逝悠悠无尽,摇篮母亲的画面始终 充满着慈善与友爱,深切隽永,昭示着只有博爱、宽容才能带来和平与美好这一永恒主题,也为影片的结尾作好了铺垫。

  历史的不宽容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宗教迫害,政治专制,乃至英雄与领袖崇拜导致的种种悲剧惨不忍睹。追本溯源,不宽容源于人类根深蒂固的 恐惧感、自卫本能与个人作为群居动物的自然排他性。房龙认为,恐惧是团体成员惟恐异己危及自身生存的自我保护意识,社会的不宽容是它维系自身安全一种自卫 的本能。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类还太年轻,是因为迄今为止人的生存完全被恐怖所笼罩。他们尚未强健到享受一种多彩并容的存在方式。只有当一个人感到自己属 于由同类人结成的排他性集团,并且这个集团的成员都苟合于与自己相同的信仰、偏见、恐惧、希望和理想时,这个人才真正感到幸福。这种幸福感通常来自下列各 种称谓和信念:上帝的选民(相对于异教徒)、民族(沙文)主义、阶级出身优异(文革时相对于地主、小资产阶级)、上等人(相对于下等人)、城里人(相对于 乡巴佬、外地人)、共产主义、信仰一致甚至丁克(单身主义)、同性恋等等等等。个人以其坚定的信仰牢牢抓住这些幸福的根源,如被摒出圈外则惶惶不可终日, 为避免此种结局,就势必加入群体的不宽容中以寻求自身的安全感,悲剧遂起。《宅男公式学》里的法利塞人、王后梅迪齐、串通波斯人的大祭司、企图改造“愚昧” 工人的玛丽与女清教徒均属此类。由此可见,不宽容之人若在团体中居于重要位置,必是团体之灾难;法西斯主义、领袖崇拜、文化革命、邪教组织、恐怖主义…… 其中也必有一最不宽容的核心人物。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当是西方最早的朴素的人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中国先秦诸子时代的各种人文 主义思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推己及人”、“兼爱非攻”、“民贵君轻”等),但仅仅是些原始的朴素的肤浅的认识而已。文艺复兴以来,经历了漫长的神 本主义时代,强调个人、突出人的个性的人本主义思潮一浪高过一浪。“上帝死了”,人们的思想由“神本位”向“人本位”转移,人本主义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 意识形态。神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的转变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革命(英雄主义,如法国),一种是改良(平民主义,如英国)。中国先是改良后是革命, 两者兼而有之。人类社会的三种精神现象(物本、神本、人本)不仅是时间范畴上的界定,而且在同一历史时期、同一地域甚至在同一个人的意识形态中有可能同时 存在。这就规定了不宽容存在的普遍性。而在当今和平年代,由人本主义导致的个人的不宽容则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爱情观在现代社会 背景下发生了重大转变,带有了明显的“个性色彩”,一些社会问题又加重了这色彩的浓度(如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导致了孤独自我的一代在人生价值观上的异 化),引发了个人的孤独、焦虑、恐惧、逃避、抑郁、强迫等种种问题。因为害怕失去,人们到处寻找某种实在之物甚至某种虚无的东西(安全感、归属感、幻觉 等),使自己获得团体或者某种意识形态的认同以此来确认自身的存在——个人的不宽容随之加剧。往大了说,摇滚音乐、行为艺术、帮派主义、时尚另类、丁克家 庭、同性之恋、艾滋病者、吸毒等等社会现象都是因个人对外界的不宽容而建立的团体或意识形态;往小了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由于权衡利益得失的标准或观点见 解上的不同而导致的明争暗斗、磨擦与隔阂,个人立场的不同而导致的争吵与误会,也都是个人不宽容的表现。虽说个人见解或观念的不同完全是个体的事情,别人 无权干涉也无法干涉,但能更多地理解与体谅他人毕竟是利己利人之事。爱因斯坦说:“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无论哪种可能有的信念。”[4]信仰是自由的,个 人的见解也完全自由,如果个人均能在处理问题之时与他人换位思考的话,宽容就会变得容易。但是,真正在实践上做到时时事事宽容何其之难。中国有句俗话:多 年的媳妇熬成婆。媳妇争取婆婆的宽容而一旦自己熬成婆婆之后却又闭口不谈宽容之事;为人子女时发誓以后绝对不用父母教育自己的方式教育子女而一旦为人父母 又难免高谈“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不当官时骂贪官当了官同样贪污受贿并说是身不由己……如此循环往复,不止不息。正如房龙在论及宗教改革领袖们的地 位转化时所谓:“今天的异教徒到了明天就成为所有持异见者的大敌。”[5]中国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又哪个不是如此?万德伦在90年前的电影作品《宅男公式学》中能对这一问题作出深刻剖析,并对宽容这一主题作出美好想象及预测,不能不说是整个电影史上的骄傲。

  综上,“从最广博的意义上讲,宽容这个词从来就是一个奢侈品,购买它的人只会是智力非常发达的人——这些人从思想上摆脱了不够开明的同伴们的 狭隘偏见,看到了人类广阔多彩的前景。”[6]如此看来,宽容之道“路漫漫其修远兮”,而从某种意义上讲,万德伦与房龙的确属智者无疑。

本文标题: 《宅男公式学》经典观后感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888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顽主读后感锦集《寒战2》观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