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爱人和母亲》观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1-01-08 21:45:4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6

《男人,爱人和母亲》是一部由MarcelGisler执导,SibylleBrunnerFabianKrügerJudithHofmann主演的一部剧情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男人,爱人和母亲》精选点评:●可爱的

《男人,爱人和母亲》观后感摘抄

  《男人,爱人和母亲》是一部由Marcel Gisler执导,Sibylle Brunner / Fabian Krüger / Judith Hofmann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男人,爱人和母亲》精选点评:

  ●可爱的Rosie 开诚布公又徐缓地讲述着她的故事 结尾亲情爱情都处理的很贴心 对于我就足够了 哦遇到马里奥这么好的人 大家就赶紧抱回家吧

  ●太喜欢女主露西了,跟《八月:奥色治郡》里梅姨的角色异曲同工之妙

  ●前面男主对小受有点渣,不过后来在一起就好,妈妈性格很好

  ●所有主要演员都具有德国舞台剧表演经验,全片瑞士德语拍摄,对白处理精简。影片以缓和的节奏展开家庭内外的人物关系,摄像机绝大多数时候都像隐藏的角色一样贴近演员。高速公路场景平衡室内戏分并暗示时间的变化,这些幕间处理赋予影片均匀节奏。全片叙事从儿子的视角进行,但情节驱动则明显依靠母亲。

  ●作为一个同志的妻子,她一个人抗住家庭的压力;作为一个同志的母亲,她给予儿子最贴心的关怀。露西真的很伟大。

  ●现在的同志题材电影,缺的就是充满生活气息的真实感,于是见多了纵欲无度,却难见琐碎杂事中的温馨。生活不能自理的寡妇,婚姻支离破碎的女儿,大龄未婚的同志作家儿子,于是母亲的赡养问题,女儿的婚姻问题,儿子的感情问题,加一段逝去老爹的陈年,情节不曲折只是真实,但其中默默的感动,足够了。

  ●母子关系描写得更细腻

  ●亲人,爱人,因为能够陪伴而珍贵……

  ●赞。。。剧本不错,主角演得确实好

  ●很容易就入戏了,可爱的老太太,最后赡老的问题成了意料之中的事情,这方面还是欧洲人来的自然,没那么多道德层面上的纠结,比【轻轻摇曳】舒服多了。

  《男人,爱人和母亲》观后感(一):献给母亲

  人们对于母亲的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早年马瑟尔·吉瑟勒就坦言要拍一部关于母亲的电影,母亲去世后这种想法更为强烈。15年了,再回过头去看记忆中的她,那种感觉就像莫泊桑曾说的:“人们爱自己的母亲,不由自主,直到最后分离才发现已深入骨髓。”于是便成了这部[男人,爱人和母亲],它还有个更为亲切的名字,露西——片中母亲的名字。

  或许,已经品尝过人生所有况味,最终这部要献给母亲的电影,才会如此简单纯净,溢满了生活的诗意。淡淡的哀愁是片子的底色,人生太过于仓促,在计较得失之间已白驹过隙。母亲要对抗的是死亡的逼近,有哲人曾说,人生不过一个结局,争先恐后急急地奔向坟墓。男人是露西的大儿子,他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同志小说家,人近中年却迟迟没有找到伴侣,生活一团糟。露西的女儿嫁得一名警察,不断分居又复合的状态早已消磨掉对生活的希望。最为悲哀之处,是开头母亲临近“死亡”意味的中风,才让一家人“相聚”在一起,是“死亡”才促成了他们真正意义上的相聚。家庭观念的淡漠是现代社会的通病,连赡养机制最为完善的瑞士也不能幸免。

  美人迟暮是世上最无可奈何的悲哀,露西便是如此。但她仍在对抗,她喜欢听摇滚,讲黄色笑话,喝酒抽烟,打扮时髦漂亮,坚持不用拐杖。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对着儿子大声道“你个傻逼”,不是真骂而是假嗔。嘲笑他人是老太太的一大乐趣,看似尖酸刻薄,却又尽是孤独。只是疾病还是不留情面,在她被迫进老人院的一段里,摄像机远远地注视着,她在车里捶胸顿足,埋头痛哭,迟迟不肯下车。我们听不清她在喊叫什么,却能触摸到那种实实在在的无奈。

  如果单是母亲一条线,已经足够。影片偏偏加进一条同志爱情的副线。中年儿子与邻居小伙这段没头没脑的爱情,处理得略显牵强。另外影片还有一个重要的剧情设置,男人的父亲也是一位同志,相较于下一辈同志生活环境的相对自由开放来看,父亲那一代却要忍受着世俗的偏见,囚于社会规范的他也给露西带来了大半辈子的痛苦与挣扎。影片对于社会开明度的倡导就像男人在回答记者问时说道的:“我不介意你们把我贴上同志小说家这一标签,只是可悲的是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标签。”

  本文首发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说明

  文 调反唱唱

  个人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

  《男人,爱人和母亲》观后感(二):还好,我们尚有纸笔光影去追云逐月

  貌似当年爱上欧洲文艺片,就是从这类自然舒缓而又情真意切的电影开始的。就像是《我生命中的男人》,他背着他,走过那大片的葵花田。就像是这电影里的,他与他那个破碎的拥抱。也许电影停留在这一刻,终止,蔓延,就很好了。梦再渺小,有那么一瞬的记忆,也是丰盈的。

  忽然就会被这些不经意的细节打动。

  电影真是好的,你知道有些情节,经历或没经历都好,它们不期然出现,不带一丝廉价的药性,却愈合你某一个伤口。

  这一场戏里,爱情是有的。历经一些情与事的人,兴许内心当真不再波动,于是年纪差与阅历差确实不是毫无道理的兵刃。然而一个人的封闭与随性,也便容易让沉潜的一方沮丧失落。现实一种,在更无约束与承诺的世界,很多东西本就如此。你寄望,伸手,继而失落,受伤,于是两人永无交集,抑或等到两人实现某种意义上的平等后,所有的相拥才变得有分量起来。这些爱,太尊严了,也太脆弱了。所以尤其难得。

  这电影的迷人,不止于那清淡自觉的交往,还有围绕其中隐伏的家庭秘密与人伦关系。母女俩面对已然心在曹营的丈夫,全都存着一丝残念,所谓美满家庭,像是一个魔咒,笼着人吞咽自己或他人打碎的牙齿。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对,只是都不幸福。谁都知道迈出这一步的重要性,也都知道那一步意味的艰难险阻。于是岁月继续如歌,欢乐与忧伤,都不过是调子罢了。

  儿子也不快乐,书一本一本地出,在复杂的世道上,主角们宿命般地无法宣泄。长期写作是如此寂寞的事由,枕边人也不见维系,日子却也就这么过。一切事物都可以平和而尖锐,诚如记者访谈时问他介不介意被贴上“同性恋作家”的标签,他说不介意,只是遗憾没有“异性恋作家”这标签。清醒、无奈而又嫌弃得很。马里奥的出现,只能说是时机卡得不够妥当。委屈地念着想给你做一份面都是事多的时候,其实人心都会被撕扯上一道。直到母亲的无意多嘴,漏出父亲最大的秘密,这追寻之后的释怀,面对山谷中密布的乌云,竟是从未有过的明朗。

  都是些往事,往事都是用来推搡现世的。子女在各自的不如意中也见证了母亲的衰颓,这个固执而自尊的女人,烟烟酒酒的,其实无比自知与开明。寂寞依然丛生,一只猫一个人,偏生是独立地耸在不合时宜的刻薄中。只是当养老院成了必经的去路,挣扎过后也便只能定下心来。是啊,面对岁月是要屈服的,只是都不愿意轻易匍匐罢了。当她静静地坐在长椅上,探望完的儿子会在书中,给予母亲往事一段明亮的重组。谁知道呢,也许上下一辈子,总会这样过过吧。作家、编剧,什么都好,手头上脑子里总能摸索出一种释怀的途径,在人事已相对无关紧要的时候,把故事重新粉刷一遍,角色的喜怒哀乐就都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光芒了,就仿佛是心中拧巴的凹槽与希冀,都被填补得天朗气清了。

  忽然想着,以后当真要到养老院了,看看书和电影,写写往事或狗屁,也不至于太灰暗可怕吧。

  《男人,爱人和母亲》观后感(三):老去的姿态(我们应该怎样慢慢变老)

  我为什么害怕衰老?

  外貌的变化,皮肤松弛,皱纹,斑点逐渐爬上脸颊、额头、四肢;孤独,伴侣去世、子女离开身边;无助,体力下降、关节僵硬,年轻时简单的动作到了老年变成负担。这一切也许还不是最糟糕的。

  当我年纪还小的时候,我不喜欢老人,除了他们的衰老的外表让我产生负面情绪,更多的是,在我看来,他们要么自以为是,看不惯年轻人一切所作所为,要么顽冥不灵,不肯接受新的东西,要么愚钝唠叨,如祥林嫂一般重复回忆曾经的琐事,眼光空洞,嘴角还不自觉地抽搐着。

  而这些,也还不是最重要的,最让我害怕的是,失去了表达的权利,你的意见和看法没有人倾听,不被重视。因为,你是一个思想脱离了现代社会的老人。

  不,我不要成为这样的老人。

  这大概也是本片女主角露西的想法。她曾经活泼、风流,唱着欢乐(淫荡)的小曲儿,说着带颜色的笑话,喝酒抽烟,打扮时髦。可是她终于还是老去了,和所有的故事一样,儿女离开身边,只有一只小猫作伴,然后不小心摔了一跤进了医院。按照俗套,影片也许因该谴责儿女对年迈父母照顾不周,社会对老年弱势群体关心不足,然后在老人进了养老院,影片结束。

  可是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

  露西在挣扎着,她不愿意用老人的拐杖;她仍旧喜欢音乐,酗酒,喜欢说俏皮话,在儿子从医院载她回家的路上唱歌,在家里听流行音乐;她仍旧爱惜自己的皮毛,不肯让儿子看到她穿的纸尿裤,穿丝袜,款式漂亮的睡衣,和在超市遇到的同龄老人邻居比起来,她的穿着打扮时髦太多,我简直愿意穿得像露西一样;她和儿子的对象马里奥自在地在一起聊天喝酒;她仍旧坚持自己做饭,做家务,即使行动不便,需要雇邻居智力不太高的姑娘帮忙;甚至还重新装修整理房间,买了新的平板电视,她要在这房子里好好地活下去。

  她坚持着,努力着,不原意离开现有的生活去进老人院接受全天24小时的照顾。她争取的是活着的尊严。也许在她看来,在老人院生活被24小时照顾是毫无尊严的事。

  另外一个原因,是她不愿意离开她的房子,这套充满回忆和爱的房子。她和丈夫曾经快乐生活(虽然之后发现并不完全如此)的地方,她的孩子们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她儿子是事业有成的作家,但她似乎并没有太看重这一点,她把儿子送给她的书随意摆放在柜子里,但她会看关于儿子的新闻和评论,作为母亲,她关心的是儿子这个人本身,儿子远在德国柏林,她只能从新闻和评论中了解儿子的现状;她女儿和一个警察结了婚,过得并不快乐,分居,复合,无暇照顾自己的母亲。

  儿子和其他人不太一样的地方是,他是一个同性恋,年届中年,却没有稳定的伴侣,偶尔要在浴室解决欲望问题。在照顾母亲和发掘父亲故事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真爱,最终也和爱人生活在一起。

  这条BL线,其实换成BG线也无差,但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露西对社会的接受程度,她绝对不属于顽冥不灵那一类的老人。

  最终,露西还是接受现实,住进了老人院。

  我非常同意豆瓣某短评提到的,“看上去主角是儿子,其实讲的是一个女性的一生。”

  “她递给他账单时,对他笑了笑,他很早就注意到了,只对他才这样。他看到她很娴熟地做事,他喜欢这样。也许可以呢,也许他只是还没遇到合适的女人,也许她就是那个人。他付账的同时低声对她说,‘露西小姐,能不能请你喝杯咖啡?’”

  这个故事,其实是这么开始的。

  不煽情,不夸张,没有太多的眼泪,这是真实的生活。

  当我老去的时候,我希望我还能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是我想要的老去的姿态。

本文标题: 《男人,爱人和母亲》观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865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魔戒(第二部)读后感精选《贞观政要》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