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的观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1-01-04 10:58:0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2

《伊丽莎白》是一部由SvenOffen执导,玛雅·哈克福特MátéKamarás安德烈鲍尔主演的一部剧情歌舞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伊丽莎白》观后感(一):只是一点小感想,为什么要起标题?没有五星的原因呢主要有两个,

《伊丽莎白》的观后感大全

  《伊丽莎白》是一部由Sven Offen执导,玛雅·哈克福特 / Máté Kamarás / 安德烈 鲍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歌舞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丽莎白》观后感(一):只是一点小感想,为什么要起标题?

  没有五星的原因呢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其中一些唱段不太喜欢,另外一个是这个故事我不太了解,所有有一些简化了的情节就有点云里雾里。当然这是我的问题,关于这段历史我还是挺感兴趣的,有时间了解一下。

  喜欢刺客的声音,全剧最佳,喜欢死神这个设定,脑补十万字悲情小文,以后我要是写小说了就写个男主是死神呢,女主在生死边缘徘徊。哎呀哎呀演员好帅好帅,要是死神真的这么帅会不会大大增加自杀率?hhhh,还有就是可惜可惜伊丽莎白演员有点老了,让我有点带入不进去。

  At last 婆媳问题是世界的问题hhhhhh

  《伊丽莎白》观后感(二):死神与自由

  我想过死神与自由和干呢。n刷之后好像醒悟到,积极自由是创造,而消极自由是解脱。忍受消极自由的剥夺,或许是因为还有积极自由可以争取吧。

  假如死亡是终极的解脱,死神是就消极自由之神呀。而sisi爱积极自由啊:例如夜船,——你要的太多,有时候一点点就够了。——你的梦想对我来说太狭小。发疯或许也是消极自由吧,疯子客观上没有解脱但是主观上解脱了啊。

  我觉得吵架歌《当我想跳舞》是伊丽莎白积极自由和死神消极自由的对抗。伊丽莎白:我终于可以为我所欲为;死神:你不是你自己,你执行的是我的意志……你会厌倦的,你迟早来我的怀抱寻求解脱!悲剧感好像在于,积极自由终究还是打不过死神的消极自由。伊丽莎白拒绝鲁道夫的求情那一段,虐的真难受,后来我想这是死神占上风了——“我和皇帝一刀两断了”这种解脱的消极自由诱惑打败了施展能力的积极自由追求。宿命的味道啊。

  《伊丽莎白》观后感(三):《伊丽莎白》:这个死神不太冷 | 音乐剧观感记录

  ylvester Levay和Michael Kunze先生的几部作品是我对音乐剧热爱的原点和支点。时间在推移,知识在更新,视角在改变,常看常有新体悟,一粒沙是我始终愿意去看的一部作品,至少现在还是。虽然语言在试图描述时就意味着某种叙事的建构和余下可能性的失陷,而建构更可能成为桎梏,但记录和备忘总常能给人以归属感——也许人比较愿意用刻度来标识存在——2019年末的万字复盘,不知道过两年再回来看会有什么感觉: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741491400/&dt_dapp=1

  《伊丽莎白》观后感(四):饮鸩止渴

  一个被死神爱上的女人,任由她如何向往自由,最终嫁入皇室,再落荒而逃四处流浪,终究迎接她的只能是死亡,这就是宿命的悲剧。

  在剧情上,我看不到太经典或者太创新的东西,但是从音乐上来感受,几乎每首都让我情不自禁地WOW了!管风琴一响,史诗感就出来了,不论是哥特风还是皇室洛可可,在这样奢华并且扭曲的舞美设计下,对视听都是极大的冲击。

  伊丽莎白这个角色塑造得真的很棒,从一开始的天真懵懂,到与皇帝相爱的幸福甜蜜,再到进入皇宫后处处被束缚的烦躁痛苦,最后逃亡民间流浪的癫狂,太多极致的情绪需要表现,其中的转换时间就是歌与歌之间相隔的时间,能如此细腻顺滑地转变真的太厉害了。

  大爱死神小哥,邪魅而狂放不羁的气场,穿透力十足的唱腔,穿梭于形似冥船的巨大缆绳高台之间,眼神勾的魂都飞了。

  总的来说,这剧就像冒着泡泡的毒液,散发出诱人的香气,让你不得不饮鸩止渴。

  《伊丽莎白》观后感(五):当我想起舞时

  Ich weinte, ich lachte.欢笑过,哭泣过。

  war mutlos und hoffte neu. 经历绝望而后获新生。

  Doch was ich auch machte. 回顾往生我全无遗憾

  mir selbst blieb ich immer treu,忠实自我永不背叛。

  如果要说最成功的德奥音乐剧,那一定非伊丽莎白莫属。

  剧情方面,比较客观地讲述了sissi的一生;从活力四射的茜茜公主到对世界冷漠的伊丽莎白皇后,从对真善美的不断渴求到安然投入死神怀抱。92年维也纳首演官摄片段

在立意方面,德奥剧给人的印象是冷峻大气,直面悲剧与痛苦,而不是想方设法的用浪漫自由作为源动力解决一切问题(此处@法剧

  《伊丽莎白》观后感(六):记中断三次才看完的伊丽莎白

  老实说,140分钟我被迫分成了三段看,时间很不连贯,一般这种分开看的情况很容易消磨掉对剧的热情,而且情绪很难进入,轻易真的不要尝试。 但是,一粒沙真的是我目前来说进入情绪最快的音乐剧了!玛雅的演技各方面非常不错,之前并没有接触过玛雅,没看过她的作品,所以刚开始看的时候,对她扮演的少女sisi是有点没办法接受的,毕竟玛雅当年排这部剧的时候也已经快五十岁了好像……好在情节十分的紧凑,整部剧里虽然sisi一如既往的渴望自由,但因为周遭环境以及身份地位的转换,她心态性格都有在慢慢的变化,玛雅在这些转变上都做了很好的处理,语气,姿态,各方面都十分优秀,也因此让我对sisi又爱又讨厌。 最印象深刻的应该是我属于我自己的三个唱段,来来回回听了很多遍,三重唱以及结尾sisi死亡两段相对来说会更喜欢,三重唱的sisi更加的强势,死亡那段给到我的情绪会更多,反而第一次(没记错应该是新婚后被皇太后刁难之后皇帝选择站在皇太后那边的片段)更多的是被“抛弃”后的犟,还有无助~ 怎么说呢,sisi是个生而浪荡天性不拘的人,即便进了皇室,也无法消磨掉她对自由的追寻,无法承担作为皇后应尽的义务,理性上她确实不负责任不识大局,但单独作为一个人来讲,她的一生都在为能为自己活着做斗争,也是挺勇敢的一个人吧。 乱七八糟的讲了一堆,可能还有很多错误的地方,下次重温再来改吧~最后,想再次表白一下玛雅女神,我属于我自己真的太好听了(ง •̀_•́)ง (第一次看伊丽莎白,里面很多的细节都还没弄清楚,其他的角色也不太了解,以后可能会再补充)

  《伊丽莎白》观后感(七):嫁给国家

  本片在奥斯卡不受待见,7项提名仅中一项(最佳化妆);但回到英国国内大放异彩,12项BAFTA提名命中一半。本片是澳大利亚女演员Cate Blanchett的成名作,她对“从女生到女王”的心路历程拿捏的恰到好处,令人刮目相看。她最终与另一位古典美女Gwyneth Paltrow(《Shakespeare in Love》)在三大奖项上平分秋色:Paltrow拿下奥斯卡,Blanchett拿下BAFTA,两人则分获金球奖。此外,在当年的奥斯卡上,Cate Blanchett和Judi Dench(《Shakespeare in Love》)因扮演同一人物(伊丽莎白一世)而获演员奖提名,这是史上唯一一次。

  现在看来,本片称得上大牌云集。且不说Geoffrey Rush这样的奥斯卡影帝、Richard Attenborough这样的皇家戏剧艺术学院主席、Joseph Fiennes这样的当红小生(同时还出演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Shakespeare in Love》)、Daniel Craig这样的未来巨星,其它上至教皇(John Gielgud,奥斯卡艾美格莱美托尼“四大满贯”得主,本片是他的遗作)下至侍女(Emily Mortimer和Kelly Macdonald)都非等闲之辈。别忘了还有大名鼎鼎的坎通纳(曼联国王戏份不多,但演得真心不错么;这九个月的禁赛期不亏)。只是到最后大多数人都死的死退休的退休,只剩下Blanchett和Rush,于是这两个澳大利亚人就在2007年拍了续集,接着讲伊丽莎白后面的黄金时代。

  《伊丽莎白》观后感(八):伊丽莎白和她的自由

  事实上我并不认同这部剧仅仅是在歌颂女主对自由的向往和渴望主宰自己人生的独立,相反我认为编剧对于茜茜是相当中立客观甚至有些讽刺的。这也是我认为全剧中最深刻的地方,如果真的把茜茜塑造成光辉伟大的自由斗士,那么这部剧的魅力也会减弱不少。

  伊丽莎白在渴望摆脱皇室对她的控制追求自由的同时,也在毫无愧疚地享受着权势给予她的奢靡生活;而她在这样的享乐中又拒绝承担当权者的责任和义务。

  伊丽莎白以为在自己努力拥有了绝对的权力之后就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但是在这之后她所拥有的依然只是命运的枷锁,自己好像取得了胜利其实却一无所有。她所谓的自由导致了自己孩子的自杀,亲眼见证着整个王朝走向覆灭却无可奈何。事实上,茜茜所追求的自由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她尝试着挣脱牢笼最后才发现外面的世界一切都是虚无,只有死亡才是唯一的解脱。

  另外这部剧最触动我的就是其中的历史沉重感。茜茜从对自由充满向往到对生命的绝望,皇帝皇后渐行渐远走上陌路的爱情悲剧,太子渴望改变却被历史的车轮碾压的无奈,刺客玩世不恭的态度和死神的多次出场,都指向着封建王朝末日的来临。开篇的死亡之舞指出“虚妄驱赶我们前行,重担压得我们倒地,幻梦和空虚是我们拥有的一切”,在末世之际我们谁都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相同的旋律在女主的婚礼上也同样出现,我觉得那时就已经映射了她的结局。伊丽莎白虽然一生追求着她的理想,但她最后的结局不是也和他们一样终归虚无吗?最后茜茜亲人荒谬的惨死和帝国之舟的淹没更烘托出了一种荒唐无奈。

  当然,虽然茜茜的人生到最后也是虚无,但至少人家能说出“回顾往生我全无遗憾,坚持自我永不背叛”,她的人生还是比那些说着“丑恶伪陋不再使我们愤愤不平,真善美不过陈词滥调”的死亡魂灵的人生要有价值多了。

  《伊丽莎白》观后感(九):这是一个迷妹的碎碎念

  短评写不下了,移到这里来。多是拾人牙慧。

  一粒沙是我最爱的音乐剧。看了这么多部音乐剧,只有这部给了我深刻沉重的观剧体验。感谢一粒沙全体卡司,一切都是如此完美。

  不同于百老汇剧英剧法剧日剧,德奥音乐剧(大多)着眼于宏大隽永的哲学话题,如命运、自由、贪欲等,因此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正如MK大师所希望的,这些藏有心思的音乐剧“能让观众在看完剧回家的路上陷入思考”,这正赋予了德奥剧极大的魅力。

  这部剧精致又深沉,充满值得细品的哲思,探索了生与死,自由与责任,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或许还有更多,还是需要自己思考。想想也挺神奇,先前的光鲜亮丽女神sisi被被人这样撕开来给人看(还是奥地利出品),居然还能获得这样的成功。

  最喜欢死神这个神来之笔的设定,死神是伊丽莎白内心挣扎与抗争的具象,亦是整个时代的命运。在许多场景里,用死神的示爱表现伊丽莎白的痛苦,用死神的出现展示时代局势的混乱,等等,死神的出现不是白白刷存在感,这往往藏着深层的意思。不仅如此,死神这个新颖的角色还起到了宣传作用:本剧借死神这个角色成功混进了潮流摇滚元素吸引年轻人,借死神与皇后的恋情以及死亡之吻形成八卦爆点(这真的挺吸引人的嗯),借死神的美貌吸引大量迷弟迷妹(x比如我),不得不说这个设计太妙了。

  这剧总爱在给你糖后扇你一巴掌,以至于我总觉得《我只属于我》是假的,你不是想要自由吗,看看后面发生了什么吧,一切都归于虚无,都走向灭亡,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真是够丧。我之前把《我只属于我》当成主题曲,总觉得哪里不对。

  总之,希望背后总是藏着阴霾,打完鸡血再给你泼冷水,在颓丧中又给你一点慰藉,这刀发得好啊。

  最后,为05卡司爆灯。MM组合太好了,吵架歌那段可以循环播放500年,气势掀翻屋顶。

  《伊丽莎白》观后感(十):只有伊丽莎白不同

  不知道跟年代有没有关系,舞美服装灯光一度让我有法剧既视感。后来结合整体剧情才发现,德版舞台剧好像真的很喜欢走极端。德扎喜欢先抑后扬厚积薄发,前面所有的铺叙都是为了后面剧情高潮的爆发。而一粒沙也因为剧情的关系,将欲望自由和制度压抑放在天秤的两端,交替出现,借助色彩灯光和舞蹈来体现主角内心的挣扎。 女主出场时特别想打哈欠(别动手)。掩不住的皱纹却要强行演出一脸天真无邪,所以看起来很别扭,一度生出剧组为何不找个年轻貌美的小姑娘也许效果会更好的想法。不过越往后女主的演员实力就越发凸现出来了,认真听可以发现她的声线从年轻时的稍显尖细变成了饱经沧桑历经坎坷后的厚实,而且很多高音的独唱唱起来处理得很得体到位,没有破音没有格外用力,都给人很舒服的感觉。唱功了得几乎零失误。 死神的角色我一开始是一脸懵的,第一幕因为他一直“纠缠”女主让我有种在看狗血三角恋的错觉。毕竟死神演员颜值爆表 轻柔时的声音性感诱惑,亢奋时的摇滚嗓又特别激动人心。个人认为给死神这个角色套上一层爱情的面纱,目的是想减弱这部剧原有的肃穆与沉重,让他多一点浪漫和奇幻的色彩。如若真是这样,我其实不是很喜欢这样的处理。我被德剧吸引的原因就是他的深刻性,很像在听一位不苟言笑的长者的教导。更何况刺客的多次出现已经让这样的严肃有了喘息的余地,再多一点浪漫色彩反倒没有那么深刻。不过这仅仅是个人的观感。 一粒沙一生都在追逐自由,丈夫爱她却无法理解她,让她掌权似乎是放她自由,但更像是让她去代替自己去抵抗母亲,就好像古装电视剧里讲烂了的太后与皇帝争权。所以到了婚姻爱情破灭的尾声,他还在奢求妻子理解他照顾他。 占有欲极强的皇太后索菲,很明显是被制度同化了的政治工具,她真的有在为儿子盘算,但以爱之名和自身性格也的确让她丧失自我被保守观念洗脑,最后到底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儿子,不得而知。 一粒沙与儿子鲁道夫则是另一个极端。她为了自己内心的安宁对儿子撒手不管,即便他们母子是如此相似,以至鲁道夫以镜子相称。鲁道夫最后选择自杀解脱令人唏嘘。 旁白的设置是这部剧处理的另一个亮点。开头以杀手同时也是旁白的咆哮吊足观众胃口——为何过去这么多年人们依旧讨论伊丽莎白——以此拉开故事的帷幕。结尾在气势磅礴的音乐中,杀手成功刺杀伊丽莎白最后被判刑吊死。他讲述了这个故事 补充背景,叠合空间,当了一路的旁观者 却也是这个故事开始与结尾的当局者。 所有人都与死神共舞, 只有伊丽莎白不同。

本文标题: 《伊丽莎白》的观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847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圆桌》观后感摘抄《The Shipping News》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