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治官笔记》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11-08 12:08:5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3

《唐太宗治官笔记》是一本由吴晶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唐太宗治官笔记》精选点评:●我大概喜欢分析人,可能和此书有点关系。●2019-10-29这是图书馆新上的书,一翻之下便

《唐太宗治官笔记》读后感精选

  《唐太宗治官笔记》是一本由吴晶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太宗治官笔记》精选点评:

  ●我大概喜欢分析人,可能和此书有点关系。

  ●2019-10-29 这是图书馆新上的书,一翻之下便被吸引了,竟然欲罢不能,把一件件事都放下了。笔者以唐太宗的身份娓娓道来自玄武门事件后的为政及用人方略,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让人爱不释手,标题突出重点,等看完后一定整理好读书笔记。

  ●太过通俗,信息量不够啊!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应该是领导人的人力资源案例 只是这个领导是帝王 所以与一般的领导人有点不一样。在读的时候老让我想到矛盾论 一个人在一个历史阶段任务完成后要分析下矛盾的变化 别跟不上形势。

  ●2019.6.24-6.26 看的是网上的电子书,非完整版(看目录应该还有3-4章的样子),到魏征那段就没有了。书很不错,以第一人称身份来说唐太宗自玄武门事变后的用人方针,人物饱满,内容充实,可以很好的借鉴太宗的管理策略。

  ●有一种书,一天可读2本,这本书就是这种类型。李世民之《帝范》,再期可点读之。

  ●对不同的人 采用不同的对策

  ●: I247.53/6866-1

  ●以其不争,莫能与之争

  《唐太宗治官笔记》读后感(一):唐太宗治官笔记

  太有意思了~颠覆性的著作,80、90、00都可以读一下。

  唐太宗最厉害的治官手法,是折腾官员,让他们按自己的需要成长,贞观盛世的一大批名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尉迟恭、李靖等在唐太宗的麾下服服帖帖,任他驱使,哪怕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足见唐太宗治官之道的博大精深。

  《唐太宗治官笔记》读后感(二):铭记于心

  书中,李世民这样说道:“我要借这些人来向他们传递一个信号:我用人施政,看的不是过去的功绩和关系,而是才能、品行、忠诚。只要具备这些品质,即便是我昔日的仇敌,我也会不拘一格地任用和提拔他,与我的旧部一视同仁。”这无疑是向玄武门事件中的功臣们敲响了警钟,让他们牢牢记住,今天的功劳,并不是一辈子的长期饭票。当然,这层道理,聪明如房玄龄等人,立刻就领会于心。而有些迟钝的人,在多年以后终会为之付出代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唐太宗治官笔记》读后感(三):走下神坛的李世民——评《唐太宗治官笔记》

  中国人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那就是盛世情结,而盛世的标准主要有:上有圣君,下有贤臣,内修文德,外拓疆土,四夷宾服,万国来贺。生在这样的时代,就算是一个平民百姓也活的意气风发、无比豪迈。所以中国人不约而同的将一个朝代首选——唐朝,而对于这个盛世的缔造者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奉若神明。他符合老百姓对圣君的一切期望,既能纵横疆场又能治国安邦,既有威服四海的霸气,又有怜悯宽恕的人道。在某种意义上,李世民是中国男人的偶像,他代表着常人不可企及的伟人梦,也代表着常人可以接近的英雄梦,因此塑造李世民、分析李世民乃是对一种理想人格的剖析,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提高。而了解李世民最重要的就是了解他的用人之术,他战争年代总是把天下武功最高强的英雄豪杰集中于自己军中,和平时期则把四海最优秀的学人智者收罗于秦王府内,成为帝王后更是名臣如云、尽忠职守,可以说正是由于李世民治官的高水平才有了大唐百年盛世。《唐太宗治官笔记》便是带我们“附身”于这位千古一帝,站在他的立场和高度,体验圣君是如何修炼而成的,看清君臣之间利用与被利用、制衡与反制衡的微妙关系,把王霸杂用的分寸把握到了极致,生动再现了唐太宗的领导艺术及其政治手腕,还原了历史本相,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走下神坛但更加可敬可畏的李世民。

  历来的开国帝王难免会做两件事,一是杀人,二是用人。中国历史上充满了太多的杀人灭国的强人,但仅仅靠杀而没有人道和仁爱精神净化,便可能沦为野蛮的杀伐之气,那不是阳刚之美,而是恶魔的化身。通过《唐太宗治官笔记》我们看到,杀人和用人都是李世民做了并做好了的事情,杀掉了亲兄弟却重用他们的谋臣;杀掉骁勇的单雄信却重用同样骁勇的尉迟恭;而杀掉曾经重用的刘泊等用人,都是服从和服务于他心中唯一的目标,那就是成为帝王并创建一个强大的帝国。因此要杀人,但仅仅是那些必杀之人,如虽为手足却已反目的兄弟、那些有才无德有勇不忠的强将以及政治斗争中不得不杀的臣下,而李世民的杀人是理性的,杀一是为了儆百,杀人的目的是更好的用人,用人是一门学问,但更是一门艺术,所谓艺术,便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李世民身上,既具有曹操的武略,又具有刘备的笼络术,但远比二人规模弘远,这些在他如何有效的任用贤臣、良臣、能臣乃至佞臣、小人等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当你认为这就是李世民高明之处的时候,作者却更深刻的告诉你,这只是表面现象,韩非子就曾如此说过:“再圣明的君王,他也只是一个人,而他面对的臣下却有成百上千人之多,要想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和群臣斗智,怎么可能忙得过来呢?”所以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是把功夫下在如何建立良好的制度上面,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某一个贤臣身上。因此成就贞观之治开创大唐盛世的,是一个圣君、一群能臣和一套好的制度以及他们之间高效的配合。

  《唐太宗治官笔记》里很多新颖论断并非作者哗众之论,而是有根有据,在《唐史》中多次记载,唐太宗有一个爱好,总是喜欢在闲暇无事的时候,把满朝文武挨着个儿的拎出来品评一番。这就好像一个守财奴总是会在夜深人静之时,偷偷把自己收藏的奇珍异宝从库房中翻出来,细细擦洗检阅、摩挲把玩,试想一位能力超群、阅人无数而又酷爱钻研人性的皇帝,治理百官的水平岂能仅仅流于俗套、被世人一眼看穿。所以,品读这位千古一帝,不能仅仅停留在世俗的说法,以及站在“重臣轻君”的角度,而应该如作者般站在帝王立场、通过现代视角、挖掘内心世界,揭示帝王的人生哲学和心术,尤其书中摹写其面临某种历史状态时的独特体验,对于我们更好的认识李世民、学习李世民有很大的帮助和深远的意义。

  《唐太宗治官笔记》读后感(四):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本书是有吸引力的,每到精彩处便会掩卷长思,下面是自己整理的比较系统的读书笔记。

  一、这样管理部下

  1、放死对头的党羽一条活路。

  1.1 世民与建成的差别在于:

  世民不出手便罢,一旦出手,便只有一个目标,最关键的目标,制敌死命的目标,心无旁骛,这是他十几年纵横天下克敌制胜的不二法门。

  1.2 功臣的演变

  第一种人:他们将躺在过去的功劳薄上,饱食终日,不思进取。

  第二种人:居功自傲,甚至不惜犯颜抗上。

  第三种人:投机成功的人,认为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上天眷顾而在赌桌上第一次大赚一笔的家伙,一定还会寄希望于第二次、第三次……

  1.3 用人施政,看的不是过去的功绩和关系,而是才能、品行、忠诚。

  1.4 饭,要一口一口吃;官,要一点一点升。封赏来得太急太猛,无论是对他们还是对君王都没有好处。

  2、每个利益集团间需要最佳牵头人

  这个牵头人,不是对某一人的耿耿忠心,也不是对身前身后名利的汲汲渴求。他藏着的大抱负,就是拥有一个能尽情展示自己才情的舞台和机会。

  3、精选自己人进领导班子

  老实人,眼前吃了亏,终究还是会得到回报的。

  4、必须组建最贴心的智囊团

  有一句老话:得人心者得天下。

  更相信这句:得人才者得天下。

  打造“文学馆十八士”,并赋予其特殊的身分和地位,这份赏识和接纳,一定要实实在在,落到明处。

  5、用《氏族志》打造新贵族身份

  重新打造身份等级。

  第一步,借魏征之力,笼络分化山东豪强大族势力。

  第二步,将原文学馆改为弘文馆,广揽天下英才。

  第三步,开科取士,打破原来门阀贵族对人才的垄断和压制。

  第四步,修撰《氏族志》,重新整合建立门第身份之间的新秩序。

  二、只用这样的人

  1、人才就要考出来

  1.1再睿智的君主也需要才干之士来履行自己的意志。需要满足“身、言、书、判”四大条件。

  “身”:要求仪容俊伟,神采可观。

  “言”:口才言谈,须声音洪亮,说理清晰。

  “书”:自然是书法,写得一手好字。

  “判”:最见功夫,就是对事情的处理。

  也就是不但要才华横溢、明辨事理,还得一表人才,能言善辩,书法卓绝,办事干练。

  1.2开科举,引入寒士入朝就是加以调和平衡。两股势力才会互相牵制,相互竞争,争先恐后表忠心,同时虎视耽耽盯着对方的错误和缺陷。这样官场不至于死水一潭,结党营私,暗无天日。

  2、抓住小机会上位的人——马周

  告诫官场新人:刚进入官场之人,总是想的比做的多,说的比听的多。如果骤然把他们提拨到负责日常行政甚至决策的重要岗位中去,往往会出乱子。因此,就得先让其在言官的岗位上学习了解中央行政机构的日常运转流程和规律,这也就是“养望”。

  3、看准时机,用性命换信任——尉迟恭

  文臣所要的,只是一个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驾驭他们,只需君臣知遇、平衡人事而已。而武将所寻找的,是一个可以让自己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的明主,驾驭他们,靠的是生死之情、欲擒故纵之术。用人,是一门学问,但更是一门艺术。所谓艺术,便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4、没有立场,非死不可——单雄信

  单雄信只是一个反复无常,动不动就会倒戈相向的小人。单雄信的问题在于,他实在是太缺乏职业道德了。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这是做人做事的起码底线。可惜不是单雄信的信条。他的心态很清楚——我只是个打工的,仗着一身好本事,走遍天下都不愁没有人赏识。昨天给你翟让卖命,今天也可以给你李密效力。兴之所至,再上来乱折腾一番,折腾坏了,对不起,大爷我走人便是,至于旧东家混得惨不惨,对不起,那不关我事!他受主厚恩,却私自卖放。这样的行为,只能说是彻头彻尾地不忠。他这个人,平生最拿手的,但是将自己主人的大事一件一件弄砸搞糟,然后拍拍屁股走人。看到他,让我想起一个人——吕布。

  5、放对了地方就是人才——长孙无忌

  对谁都不能寄予完全的信任,恐怕是身为帝王的必然选择吧!但让李世民最放心的却有一人,也是唯一的一个,他就是位居凌烟阁二十四臣之首的长孙无忌。信任和放心不是一回事吗?当然不是,二者的区别非常微妙,需要用心体会。

  长孙无忌属于聪明颖悟、能读懂别人心事的那种人。用一个人,并不是其才能越高越好,而要看你把他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倘或其才不能胜任职位的要求,那就是浪费国家的公器。而倘若其才干远远超过了职务的要求,那便是浪费可贵的人才。有许多人求贤若渴,然而却总是以为任人选官越杰出越优秀越好,实际上都没有明白这个道理。真正的用人高手,应像田忌赛马一样,让手中的上、中、下三等赛马都能发挥出恰如其分的作用。

  有哪一个皇帝敢于放心将替自己监督臣僚和辅弼太子的重任交给一个才干超凡绝伦的臣下?没有这样的人,没有这样的事!相比起来,能力略逊一等的长孙无忌才是太宗用起来最放心的人。把这两件事交由他去做,即便是长孙无忌有什么私也也翻不了天,捅不出大娄子。原因很简单——能力有限。

  太宗给他的四字评语是:善避嫌疑。他总是机敏而巧妙地置身于各种政争和决策行政工作之外,暗暗在幕后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左右政局的发展。

  三、搞懂身边几个能人

  四、不在乎官场小人

  1、不露痕迹的马屁最受用——宇文士及

  在官场中周旋的基本法则是:对事不指人。若不是产生了重大影响,一般来讲,大家都是心照不宣,点到为止。

  宇文士及的真正过人之处是懂得寻找自己的真主人。

  明君与庸主的区别,不在于身边有没有佞臣,而在于明君能用好他们,至于庸主,则是被他们所利用。对待重臣,就要敬之以礼,时刻端起明君圣主的架子,一刻也不得懈怠。而宇文士及则是亲信。所谓亲信自然也就是魏征口中的佞臣。跟亲信在一起,自然就可以放松许多。有些话,只能对他说;有些事,只能由他去做。有些不可言传的事,只能由佞臣去做;而有些黑锅,自然必须由佞臣去背。但也要经常敲打这些人:亲则不逊,近则生骄。

  2、官场里要放一根刺头——权万纪

  君子不好用,小人更不好用!

  3、烫手山芋只能冷处理——裴寂

  卸麿杀驴,是大忌中的大忌。身为君王更没必要去作这样的事。满朝文武都知道太宗想动裴寂,所欠缺的只是一个机会。所以不用操心,自会有人一一替君上解决妥当。这,就叫承旨。

  一个人进了大牢,想说些什么,能说些什么,很大程度上是由主审官员决定的。

  严格说来,承旨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揣摩皇帝的心思,这样的人其实是很讨厌的。

  4、心事就要让一两个人猜透——封德彝

  封德彝有两个随身携带的法宝——一是揣摩,二是讲求实用。

  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上者。”他比别人更明白这个道理——与其绞尽脑汁钻营争权,还不如一开始就把自己的上司和主子的心理琢磨得一清二楚,正所谓“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说的就是他。他这一辈子,只会做锦上添花的买卖,绝不会有雪中送炭的义举。用这样的人要用其才,就必须先夺其势。

  他不仅能对皇帝的每一条意旨心领神会,且执行得不折不扣,这样又听话又能干的人就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臣了。

  驾驭这样的人,只能让他在受到政敌威胁的时候,他才可能尽量抑制自己那不断膨胀的私欲,小心翼翼地贡献出自己的才华。

  5、宽容坏脾气——萧瑀

  太宗给他的评价: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挺喜欢这个大直人的,但他真是被太宗折腾最多的人,真可怜啊!

  五、好官都是被“逼”出来的

  1、贤能是被折腾出来的——房玄龄。

  他是全天下最了解太宗的人。所以太宗经常以责罚的方式提醒他:做一下好臣下,最要紧的便是本分、小心。处理君臣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警醒、警醒、再警醒。低调做人,低调做事。最后一点就是读懂规则,配合规则。

  2、一打一拉更能服人——尉迟恭

  唐初真是将星无数,聪明能人无数,但我最爱尉迟恭,也最为他报不平,他被折腾的最惨,但喜在结局很好。

  3、受罚之后的赏赐才有甜头——李靖

  太宗驾驭人的最高标准是,希望臣下哪怕是在危难时刻,也能够为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显然,李靖在这方面还有待磨砺。最终,他被太宗修理成一个低调做人、踏实做事,老老实实、安守本分的人。

  4、善用手中大权保护新人——马周

  在太宗的心里,马周可算上一个完人了。唯一没被处罚过的异数。我特别想找一些关于此人的资料,但真不多。只知道他在当时的官场上,能够和光同尘,圆融无碍。他虽处事圆融,但并不代表没有原则,他从不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得失来任意地投靠或是出卖别人。这正是他值得信赖的原因。

  5、用最独特的东西收买人心——李世勣

  他的优点:

  第一,忠。跟着谁,就一心一意替谁效力。

  第二,本分。人世无常的道理,比谁都理解的深。看准火候动在机先?还是以不变应万变,守拙待时?有一句话说得好,“水利万物而不争”。为什么不用争?因为可以利万物。

  能浮获人心的机会不多,良机稍纵即逝,这就看你怎么把握。太宗为了笼络他,上演了“须灰”大戏。

  6、聪明人,不能太一帆风顺——侯君集

  所谓功臣,便是时刻行走于悬崖边缘的人。

  这个人,有才智不假,但缺乏起码的政治素养和修炼。让不合适的人去做不合适的事,一方面是对天下的不负责任,另一方面,也是对被任用者的不负责任。

  六、为官员定规矩

  1、并非腐败打垮了杨广,而是效率。要效率还是要公平?开世之初,就应该是“公平”,有公平就有希望。可有的从不停下来想想,有的人从不想停下来。

  2、分权是为了更好的掌权

  3、律法才是长治之本。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就不能靠人。靠什么?靠制度。政策和律令才是国之根本。

  首先,订立的法制以德为主,以刑为辅,法令不可不严明。

  其次,以法令来治国,条令越多有时反而会给奸诈小人带来钻空子的机会。

  再次,有了法令,皇帝要带头遵守执行,作为一国之君,必须学会控制。

  4、卖人情就要做到滴水不漏。

  这是我认为太宗做得几件漂亮的不得了的事件之一就是放过党仁弘,当然还有不罚长孙顺德。真是大智慧啊!真正考验帝王的政治智慧的地方正在于此:法外施情,会放还会收,否则只是滥情而已。

  5、儒法道的真实用途

  韩非子有言:“明君在上行无为之道,群臣下则竦惧而不敢为非。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思虑,而君主因之以断事,故君之智慧无穷;使贤者贡献才能,君主因而任之,故君之才能无穷;办事有功则君主受贤名,有过则臣下承担罪责,故君之声誉无穷。如此,君主虽不贤,可为贤者之师;君主虽不智,可为智者之准则。能使臣任其劳,而君有其功,此即君主之常法。”

  让群臣服服帖帖须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君主在臣下面前,不要对任何事情轻易表态,流露出自己的想法和意向。

  第二,不能在臣下面前表露自己的欲望和好恶。

  第三,使用权术来查验群臣的忠奸正邪。

  正所谓外儒内法,而济之以道。

本文标题: 《唐太宗治官笔记》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573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空间、建构与设计》的读后感大全汤姆·莎耶侦探案读后感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