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图书成为武器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10-27 10:55:0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2

《当图书成为武器》是一本由〔美〕彼得•芬恩〔荷〕彼特拉•库维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当图书成为武器》精选点评:●全书的魅力主要还是来自对于帕斯捷尔纳克生平以及围绕《日瓦戈医生》

当图书成为武器的读后感大全

  《当图书成为武器》是一本由〔美〕彼得•芬恩 〔荷〕彼特拉•库维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图书成为武器》精选点评:

  ●全书的魅力主要还是来自对于帕斯捷尔纳克生平以及围绕《日瓦戈医生》出版前后事件的生动描述。

  ●如果一个钱学森能抵五个师,那么帕斯捷尔纳克可抵五个军团。美国中情局与苏联克格勃在《日瓦戈医生》出版前后的暗中角逐,某种程度上验证了意识形态才是第一统治力。

  ●黑暗时代的黑暗故事

  ●历史事件,作家生平,作品,中情局,苏联,冷战局势……铺陈出的氛围很吸引人,但铺展开的内容太多,使一些线索显得游离。翻译有几处比较遗憾。

  ●愿苦难的暗流,温暖生活的冷酷。

  ●日瓦戈医生这种二流小说若不是赶上时代……

  ●幸与不幸。

  ●伟大小说家总有三个特征,经历战争,性事复杂,灵魂的自我救赎。斯大林为什么没动他恐怕谁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许因为是同一种人吧

  ●除了有两处将“解冻”译为“融解”,一处将布罗茨基译为布罗德斯基,将帕氏情人伊文斯卡亚及其女儿在波特玛城流放时间误写为1950-1953(应是1960-1963)外,翻译流畅。纳博科夫和阿赫玛托娃对《日瓦戈医生》评价不高。CIA的角色只有三章,可能是因取得的档案不多。

  ●2020年 第06本:“出版《日瓦戈医生》的斗争是中央情报局以图书作为政治战手段的首批尝试之一。”

  《当图书成为武器》读后感(一):不错

  是中国读者非常熟悉、喜爱的小说,至今汉译本已有十几种之多。但许多年轻读者也许并不了解,这样一部小说,最初在苏联国内无法出版,在国外出版后引发轩然大波,由此引发的苏联国内的批判和攻击,而这又引发了世界性的舆论批评。即便在九泉之下,的作者帕斯捷尔纳克也有理由为自己的小说而骄傲———这不仅因为小说的艺术成就和广泛传播,还因为它被当成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相互攻击的武器。《当图书成为武器》完整记录了20世纪历史上这奇妙的一幕,仿佛打开了一个尘封的万花筒,一出贝克特式的荒诞剧正在里面渐次上演。

  《当图书成为武器》读后感(二):政治和文学的介入

  前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凭借《日瓦戈医生》一书成功摘得了195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而他也是除萨特和鲍勃迪伦外又一位拒领诺奖的传奇人物。与后二者不同的是,他的拒绝并非个人抉择,而纯粹迫于政府压力。苏联当局以该书反苏维埃政权为由而始终拒绝出版,而一直试图远离政治的老帕也在后半生饱受批斗迫害。

  本书正是还原了这本公认的俄罗斯文学经典作品的出版始末。正如书名所讲,冷战时代的武器往往不再是枪炮弹药,而是以书籍为媒介的文化渗透。有意思的是,美国中情局曾大力协助《日瓦戈医生》在国外的印刷出版,并试图引渡到国内以瓦解苏联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该书的政治意义显然已经盖过了本有的杰出的文学价值。

  个人以为,所谓的政治小说应该分为两类,其一是以《1984》为代表的“政治意图小说”,此类小说的目的在于表达某种政治诉求;另一类则是以《日瓦戈医生》乃至《灵山》为代表的“时代临摹小说”,此类小说将框架置于作者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当中,而作者却往往由于太过直白实诚的描述而被不怀好意地指认为影射现实。举个例子来说,某爱情片剧情进展到情到深处导演加了一段床戏,而有关部门却非认为这是为脱而脱,爱情片的壳动作片的核。好吧,反正躺枪的永远是文艺工作者,您高兴就好。

  《当图书成为武器》读后感(三):政治围猎下的《日瓦戈医生》 ——读《当图书成为武器》

  作为帕斯捷尔纳克“灌注了自己的实在精神和部分神经结构”的小说,《日瓦戈医生》以其宏大的历史诉求、深邃的哲学思考、非传统的诗化叙事和围绕其创作、出版、传播所引发的冷战两大阵营之间的文化角力,一直为人所乐道。在这场文化对决中,政治视角成为美、苏两国解读该小说的唯一切入点。苏联国内围绕该小说对创作者展开猛烈的批判,将帕斯捷尔纳克从作协除名,并要挟剥夺其苏联公民资格,驱逐出境。美国中情局则利用苏联当局对该小说过于敏感的政治姿态及小说中的政治评价(极少),一方面资助小说的出版、促进小说的传播,另一方面,抨击苏联僵化的的意识形态专制和文化审查机制。从而使“帕斯捷尔纳克事件”愈演愈烈,一时间,《日瓦戈医生》登顶各大销售排行榜,成为西方世界窥探苏联国内“现状”的不二之选。

  2019年,一部旨在揭示“冷战时期围绕出版《日瓦戈医生》的活动”的纪实文学在国内出版,为我们重新认识关于《日瓦戈医生》的政治争端,研究美、苏两大阵营在冷战时期的文化政策提供了崭新的材料。

  《当图书成为武器》在性质上被分为“冷战——国际关系史——史料——研究”类图书,这既是从该书所涉及的主题和对象,也是由于其创作风格而得出的结论。总体来看,这本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史料性

  尽管多年来关于《日瓦戈医生》的讨论从未停止过。但由于资料有限,对于小说的手稿如何流出苏联、帕斯捷尔纳克如何与出版商联络、小说各语种译者的选择、小说的海外版权归属及版税去向以及苏联与美国在小说的发行中是否参与等问题却一直没有答案。整体来说,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这本书的主体框架,也是该书出版的意义所在。

  《当图书成为武器》的史料来源有美国中情局公布的135份内部文件,莫斯科联邦国家档案馆收藏、出版的苏共中央委员会的档案以及帕斯捷尔纳克与出版商菲尔特瑞奈利等的往来信件。这些具有高度可信性的记录与备忘录构成了本书第八章(《日瓦戈医生》手稿以微缩胶卷的形式运抵美国中情局)之后的主要内容。

  这些资料的来源各异,也代表了在“帕斯捷尔纳克事件”中彼此角力的三方。美国中情局的资料更多地涉及小说编辑者的选择、出版事宜和向东欧世界秘密运送该小说的各种译本。苏联资料相对较少,主要是刊登过对帕斯捷尔纳克的批判的报章、围绕批判如何展开的会议记录等,充分显示出苏联集权制度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外,文学创作的尴尬处境与窒息状态。对于《日瓦戈医生》的海外出版,帕氏和菲尔特瑞奈利出可以说完成了世界出版史上一次壮举,两人之间通过各类记者、学者传递信息,约定暗号,最终促成该小说在1957年以意大利文在米兰首次问世。两人间的通信充分显示了他们的勇气与智慧。

  二、传记性

  《当图书成为武器》的另一个特点是极强的传记性,这也是由它的资料来源决定的。书中涉及的传记繁多,有帕斯捷尔纳克本人的《安全保护证》、《人与事》,也有帕氏的妻子及情人围观小说创作及出版所作的回忆录,还有相关朋友的札记、日记、书信等。这些资料构成该书前七章的内容。

  作者参照各种传记,再现了《日瓦戈医生》的创作历程、出版经过,以及帕斯捷尔纳克的反抗与妥协,过世后葬礼的举行等。在帕氏获奖、苏联国内展开批判狂潮期间,作者甚至是以日为单位叙写帕斯捷尔纳克及其亲友的遭际,大多是传记与实录的叠加,有些时候稍显生硬刻板,这或许是作者追求实录的结果。

  此外,书中也存在一定的错讹,在《日瓦戈医生》创作之初,帕斯捷尔纳克有长达十年的沉默期,其间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多部戏剧,包括《哈姆雷特》。曼德尔施坦姆为此致信(暂未查到具体时期)帕氏,希望他尽快恢复创作。

  “1944年,帕斯捷尔纳克受到一种痛苦的激励,让他打起精神争取更大的艺术成就。安娜·阿赫马托娃曾被疏散到塔什干……这一年来到莫斯科,将曼德尔施坦姆生前写的一封信交给帕斯捷尔纳克。信是曼德尔施坦姆两年前写的……”

  这段描述来看,信写于1942年,但曼德尔施坦姆已经于1938年12月27日在西伯利亚集中营内逝世。不知道这封信的写作时间究竟是哪年。

  三、政治性

  这本小说唯一贯穿始终的,除了帕氏作为创作者、受难者之外,也许就是浓烈的政治氛围。第二章穿插叙述了帕斯捷尔纳克对斯大林的迷恋、皮利尼亚克因私自在海外出版《红木》而遭到清洗等等。政治是作为一个叙述背景和主体存在的,《日瓦戈医生》创作伊始就受到政府的关注,之后的小范围朗诵、书信往还、手稿外流等一直是在政府的监视之下进行的。这种政治也可以分为三个视角进行解读,苏联对帕氏的政治批判、中情局对《日瓦戈医生》的整治利用、帕斯捷尔纳克的反抗与妥协。在多方合力作用下,一部摒弃了宏观历史叙事的诗化小说成为一部政治煽动作品。

  对于这样一部作品,在纪实性的震撼之外,更有意思的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中的诸多人物的姿态与关系,比如帕斯捷尔纳克在曼德尔施坦姆被捕后与斯大林通电话一事,他语焉不详的姿态和后来在《日瓦戈医生》出版过程中的孤注一掷,在闲云野鹤般的隐者身份与据不退让的见证者身份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在《日瓦戈医生》创作之初,对其评价褒贬不一,帕氏却丝毫不为所动,继续创作。以及白银时期两大诗人——帕氏与阿赫马托娃之间的竞争、疏离和彼此扶持等等。

  更为反讽的是,社会主义国家重视文学,“生产灵魂的产品比生产坦克更重要”(斯大林,4),资本主义国家也重视文学,“我感觉要出版这本书”,真的是文化无国界啊,尽管高耸了44年的铁幕演说和布鲁门主义将世界一分为二。在这场对峙中,因为一些“不合时宜的思想”,帕斯捷尔纳克和他的《日瓦戈医生》像一只乒乓球,面对两个超级大国,像困惑时人类面对上帝的沉默一样无助。

  《当图书成为武器》读后感(四):个人评分:这本书中的某些事,其实在许多国家都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政府为了达到自己的统治目的,必然会做一些不能公诸于世的事,必然会对一些言论或信息进行封锁。

  书评: 某种意义上,这本书可以看成是帕斯捷尔纳克开始写这本书直到他死的一本传记。

  这本书中的某些事,其实在许多国家都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政府为了达到自己的统治目的,必然会做一些不能公诸于世的事,必然会对一些言论或信息进行封锁。

  但是,当整个国家的法制、执法、监管能够达到一个比较务实的情况,以上情况便会大大减少。

  曾经就这类事情做过思维推导,如果当下的中国直接将所有事都透明化,几乎绝对会导致社会的动荡。

  本书结构: 讲述了《日瓦戈医生》的作者帕斯捷尔纳克为了出版这本书的前因后果。

  这本书讲了什么: 奇葩的苏联,专门造了作家村,设施不错,但与世隔绝。苏联同样存在限制文学倾向的情况。1938到1939年间,有两千多万册作品或图书被回收,啧啧。《日瓦戈医生》书中对俄国革命的批判注定无法在国内出版。1957年在西方出版,次年作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者65岁时才完成,太大器晚成了吧。

  帕斯捷尔纳克的父母在艺术上都有不错的天赋,家庭显赫,从小名列前茅。情商不高,多次恋爱失败。第一次婚姻失败,原因是帕斯捷尔纳克喜欢上了好友的老婆,最后还结婚了,艺术家真随性,太容易喜新厌旧了。

  帕斯捷尔纳克是受斯大林青睐的。但后来斯大林的清理党内人员行为让帕斯捷尔纳克无法苟同,甚至发出了反对的声音。

  1917年已经萌生了写一部小说的念头,但太年轻,写不出。

  父亲死后开始着手写这本小说,但随着知道的人越来越多的,帕斯捷尔纳克受到了许多政治上的攻击。

  帕斯捷尔纳克因为收到斯大林的庇护,没有被捕,但其情人伊文斯卡亚受到了当局的迫害,甚至失去了她和帕斯捷尔纳克怀孕五个月的孩子。

  斯大林死后,伊文斯卡亚被释放,再次和帕斯捷尔纳克恢复情人关系。1955年12月小说正式完成。

  意大利共产党人首先帮助帕斯捷尔纳克进行《日瓦戈医生》的出版工作。帕斯捷尔纳克自己也在各个方面承受压力促进小说在苏联以外的发行。

  苏联政府一开始安抚帕斯捷尔纳克说1957年9月将在国内出版《日瓦戈医生》,然而那只是一种拖时间的行为,经过多次的你来我往,最终1957年11月,这本书在苏联方强大反对压力下还是在意大利出版了。

  美国中央情报局以各种方式向苏联输入图书和杂志展现西方的优越性。类似一种文化炸弹的动能,的确将图书变成了武器。

  又经过一系列曲折,俄文版的书正式出版,并在世博会上发给苏联人民,由他们带回国。欧洲各地对《日瓦戈医生》好评如潮,瑞典顶着苏联的压力授予帕斯捷尔纳克诺贝尔文学奖。

  苏联官方,作家协会各个方面批评帕斯捷尔纳克的行为,曾经的好友也指控他。

  由于各方面压力,帕斯捷尔纳克最终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

  苏联国内一致谴责和世界范围作家的声援形成对比,到底是哪方面错了呢?结果一目了然。

  即使帕斯捷尔纳克做出了让步,苏联国内依然没有让他有好日子,断了他的收入,因此他只能靠偷鸡摸狗的方式接收一些西方的报税来维持两个家庭的生活。一系列的事,让他变得苍老。

  中情局大肆印刷这本书并竭尽全力向苏联国内偷运,这本书的确成为了一种文化武器被美国利用着。

  1960年,71岁的帕斯捷尔纳克因病去世,苏联国内并没有怎么报导,但世界范围内的头版头条都是这位作家去世的新闻,再次形成反差。

  伊文斯卡亚被苏联当局迫害,原因是和帕斯捷尔纳克的钱扯上了关系。1966年6月季娜依达去世

  1976年儿子列昂尼德去世,年仅38岁

  意大利的出版商菲尔特瑞奈利后来成为政治激进分子,参与暴力活动,于1972年死于一次爆炸事件。

  1988年,这本书最终在苏联解禁。

  读这本书的动机: 《日瓦戈医生》这本书多次邂逅,这本书应该是介绍这本书的情况

  读这本书的目的:

  作者: 〔美〕彼得•芬恩 〔荷〕彼特拉•库维

  书中的感兴趣点:

  这本书的阅读方式:

  对我的影响:

  评分: 78

  相关书籍:

本文标题: 当图书成为武器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514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当图书成为武器》经典读后感有感《鸽群中的猫》经典读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