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情人》观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10-05 09:45:0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2

《尼罗河情人》是一部由EricHeumann执导,埃玛·德·科内埃里克·卡拉瓦卡贝纳德特·拉封主演的一部剧情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尼罗河情人》精选点评:●没有理由的爱情,仿佛是上天注定一般。导演给本片的定位是“一个

《尼罗河情人》观后感摘抄

  《尼罗河情人》是一部由Eric Heumann执导,埃玛·德·科内 / 埃里克·卡拉瓦卡 / 贝纳德特·拉封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尼罗河情人》精选点评:

  ●没有理由的爱情,仿佛是上天注定一般。导演给本片的定位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梦想和一个梦想中的爱情”。仅仅三天时间,但却被男女主人公之间深沉、浓烈的爱情所感染。女主角很漂亮,但不知道是谁,超有气质。

  ●看了06年自己写的影评,居然死活想不起来这部电影的内容了,即使再看了一遍。好像这部电影也是一个已经被我遗忘了的梦境。

  ●寂寞的美女

  ●爱你在遇到你之前。

  ●第一遍看不懂的一类

  ●结尾有些模糊

  ●埃及版古今大战秦俑情,电影三星,另外一颗给女猪脚,太他妈漂亮了。

  ●后悔没带回一颗圣甲虫

  ●6.5,三星半,电影细节蛮丰富的,初看可能会不明所以,第二遍看下来发现电影伏线挺清楚的,少女在战地一场浪漫迷梦,如梦似幻

  ●第一次真的没看懂

  《尼罗河情人》观后感(一):但愿长醉不愿醒

  好像是05上海电影节的影片?在学校大礼堂看的。观影环境很不好,是配过音的,还没有字幕,好多对白都没听清,汗。

  电影中的埃及实在是太美妙了,全片的色调是柔和的金色,很梦幻。爱幻想的女主,看到失事飞机上士兵随身带的一张字条,便把自己当成字条的主人,在梦境中穿越时空去阻止士兵的飞行计划。

  很特别很精致的一部电影,可惜不是很流行。想再好好看一遍,估计希望很渺茫。

  《尼罗河情人》观后感(二):曲高和寡

  二战结束前,一个陪着父亲在埃及的孤独的女孩,偶然发现了一个死去的法国士兵身上的信。并由此幻想了一段精彩而动人的爱情故事。实在是一个奇异的幻想世界。将爱情、渴望、幻想、恐惧、浪漫加在一起,发酵,再混上冰块才能得到这样似梦似真的效果。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法国电影艺术的浓缩。拥有卡萨布兰卡风格的爱情,尼罗河梦幻般的美景,配合痴梦般的对白,超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使得女主角的美貌都失去了光彩。另一方面,超现实主义的手法也让我晕眩地多次失去方向而被迫停下来整理思路;跳跃性的思维导致对白云山雾罩;导演制造幻梦的感觉太完美了以至于我都相信了梦幻。

  好是好,但是曲高和寡。居然只有46个观众在网上评分,而且评分很低,气愤!好在几个加了评论的观众还算识货。此导演参加了2046的制作,在风格上和王家卫有相通之处。属于意识形态主导电影风格的类型。

  《尼罗河情人》观后感(三):我不认识你,但我爱过你

  我不认识你,但我爱过你。

  这样的一个故事,从死亡开始,分别结束,竟然,让我感到温暖。

  埃及的苍凉黄土,蓝天绿树,大概在法国人看来是奇异的熟悉与陌生。而他们对死亡的豁然和永生又让人如此的好奇和羡慕。

  当女孩第一次看到他的时候,他已经死了,死亡也没能带走的英俊容颜,却让女孩有着莫名的亲切,仿佛,已经爱过了。一个吻,隔着着生死,搁着时空,依然温暖美丽。

  女孩的梦里,一切都鲜艳的不真实。尤其是他出场的一刻,在电梯里缓缓上升的时候,看到那个人从一扇门出来,如此的年轻挺拔,深深的吸引,怎么可能不是梦。

  然后,是象所有浪漫电影一样的爱情,精致的面容,美丽的衣裙,夜游尼罗河,电影院的黑白或宾馆的橘黄色的灯光。最终,女孩的梦在爱情最美丽的姿势定格,结局大概早已注定,或者,本来就不重要。

  如果你相信预感,你就会相信命运,我们不能更改别人的命运,这样我们就不能结束命运。一遍遍重复的THEME中,美丽的人们演绎着电影中的爱情,梦幻,让生活有了颜色。这部关于梦幻的电影,用了最老的桥段,仍然是难以抵挡的吸引人。法国人就是这样的浪漫,这样俊男美女的组合,每次都打败我。让我一遍遍把自己看成一个傻瓜。毕竟,只有电影里,我们才可以只为爱情而活。

  JASMINE的香味,泄露了爱情。而最后,除了告别,除了知道我们的确爱过,原来我们什么都做不了,也不必做。

  音乐的感觉就象似曾相识,四处找找不到,很好听。

  不幸的是,生命比我们爱恋的时间长,阿姨说。

  《尼罗河情人》观后感(四):又见法国人挥之不去的殖民地情怀!

  如果看过杜拉斯的《情人》、《海堤》,或者由此改编的电影,或者凯瑟琳德纳芙主演的《印度支那》,美国的《走出非洲》也行,就会明白老一辈欧洲人这种浓浓的殖民地情结,特别是法国人。

  我无意美化殖民主义,但是将心比心,殖民运动、殖民地,除了血雨腥风、残暴掠夺之外,是不是也包含着人的梦想与情怀、开拓与探索、青春与热血呢?哪一个国家的宪法不申明人拥有神圣的、不可侵犯的追求幸福的权利呢?

  殖民并非是到了近代才有的事情,古代希腊、腓尼基等民族,都有过殖民地。连世界上最安土重迁的民族——中国人,也因为各种原因,自明中叶起在东南亚的蛮荒之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还有美国人的西进运动、澳大利亚的开荒拓土……都是殖民。

  不同的是,法国人的殖民情怀没办法对应美国人之于西部,或者澳大利亚人之于澳洲的情怀。后两者都经历一种“从漂泊无依到尘埃落定”的过程。(参见《红犬》、《澳大利亚》、《巨人传》等影片。)这中间挥汗如雨的壮志豪情,是他们老了之后能够望着一望无垠的农田或牧场,喝着蜂蜜红茶,逗弄膝头孙儿,尽享天伦之乐而感慨“此生无悔”的凭借。

  但一想到法国人的殖民地情怀,我很容易就联想到满脸愁容的杜拉斯老太太。对这一代人来说,殖民地确实代表着青春、梦想与激情,但那不过是曾经。如今的老地方,早已历尽了沧海桑田,而物是人非、人是物非——风物的消蚀,人事的别离,时光的幻灭,韶华的永逝。

  他们永远不会喊出“只在乎曾经拥有”的诀别之辞,但是,殖民地的一切,那曾经得而复失的一切,早在一代人的记忆之中升格为永恒,真的变为了“天长地久”。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于是,拍电影成了法国人祭奠他们心中的殖民地的仪式,胶片则成了描绘殖民地记忆的风情画卷。法国人关于殖民地的电影图像,一半是东方世界如烟如画的田园风光,一半是欧洲社交圈子的觥筹交错。两者水乳交融,而人在其中,往往缱绻万千,乐不思蜀。这不就是《尼罗河恋人》之中女主角的梦境吗?

  也难怪这部电影评价不高,中国人没有像这样的殖民记忆,在观看这类影片的时候,很难找到一个代入点。尽管电影情节还是时下颇为盛行的“穿越”,也无法吸引观众更多的注意力。有的评论居然有说剧本烂的,令在下十分无语!

  我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这部电影,那就是“美”。和《开罗时间》一样,大概都是导演写给这个地方的情书。一人有一人之情感,要想获得共鸣,就必须得讲故事。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我们也跟着主人公沐浴了一回尼罗河畔的习习微风,欣赏了一回夕阳辉映下摇曳生姿的棕榈树影。影像的魅力就是能够带给观众一次心灵的旅行,我们会渐渐学会不去在乎目的地,当然也不会在乎故事的结局。具体的剧情我就不再赘言。这里仅仅谈我感兴趣的部分。

  “每个人都需要美丽的图画!”影片一开头,女主角安娜就在画画,在精美的信笺上勾出精致的花纹。然后抬头沉思,灵秀的大眼睛中写满了异想天开的浪漫。因为哥哥死于敦刻尔克,而爸爸忙着照管橄榄园的生意,孤独的安娜,常常在天马行空的幻想世界中任意驰骋。她甚至认为自己有一种神奇的预感,每每到了需要进入到幻境之中的时候,遗传病就适时发作,使她昏迷不醒。正如对白所言——“好好地活着,突然,就像是死了,一会儿又活了,如我所愿,我想要的时候它就来了。”

  昏迷的时候,安娜仿佛进入了幻海浮生。在这里,现实隐退到了幕后,而梦境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上演。导演在这里有一处用心的设置——将故事现实部分的背景设置在突尼斯,而安娜幻想的部分放在埃及。突尼斯和埃及同处北非,在不解风情的我们看来,似乎又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埃及有着浓浓的历史神秘感,更适合做为梦境上演的背景。而突尼斯的萧瑟与寂寥,更适合衬托美丽少女的孤寂和无奈。

  为了为影片增添一种时代感,我们注意到,导演在拍摄火车过境,窗外景物朝一个方向飞逝而去,或者汽车、马车向前走动的时候,两旁景物向后移去的场面时,背景部分没有采用实景,而是用了黑白片时代的一种处理手法。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从酒店的走廊,或房间的窗外望去,看到的也不是实景,不知是画屏布景,还是后期电脑成像加进去的。虽然色彩明艳,但大概也做了模糊处理,看起来如烟如画,如梦如幻。

  虽是小成本制作,但导演对细节的精心照料让人感动,为影片增添了独具匠心的巧妙效果。

  影片结尾的处理也令人印象深刻。同样是现实与梦境两线交叉进行。现实中女主角昏迷不醒,生命垂危,而梦境中女主角和男主角在飞机即将起飞的一刻重新邂逅,相拥惜别。两人的身影在直升机机翼运动的错觉中渐渐消融、幻灭,而现实中尚且处于昏迷状态的安娜,眼角流下了热泪。而此时,话外之音响起:“好好地活着,突然,就像是死了,一会儿又活了,如我所愿,我想要的时候它就来了。”

  许多人对结局不明所以,以为是开放式结局。其实,那适时响起话外之音还不够让人明白吗?梦醒了,南柯一梦,醒来以后虽仍旧是一无所有,却感觉若有所失。因为在梦里,我们曾经拥有……

  安娜费劲艰辛,只是为了要阻止士兵走向死亡,甚至动了向间谍出卖军机情报的念头(后来没有这样做)。但她最终明白,命运的狂澜不可挽回。相信预感,就是相信命运。命运的守护者,能够准确感知命运的来临,却不能做出改变。成为一个人命运的守护者,是上帝的赐予。守护着他,与他相伴走过最后的时光,就是一种曾经拥有。

  于是,该走的就不该挽留。安娜就是从殖民地撤出的法国人。而那个偶然来到安娜的生活中,而安娜却有意进入他的生命当中的男人,就是法国人的殖民地。他是那么的美好,就好比人的青春时光,就好比茉莉花的盛开时节,就好比电影的情节高潮,就好比尼罗河水的回潮……人们贪恋这种短暂的美好,但终究敌不过自然规律之物换星移,春秋更替。

  当初的法国人,想必也能够清楚地预感到历史的滚滚车轮飞驰而至,想挽留,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放手。但他们至今仍对殖民地念念不忘,可见其情意之深长。

  若上帝怜悯,请赐我一次命运之旅,让我缱绻其中,牵起你的手陪你走过最后一段时光,然后说再见。是的,再艰难,也得说再见。

本文标题: 《尼罗河情人》观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410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小鹿斑比2》观后感摘抄《哆啦A梦:大雄的平行西游记》影评100字
    Top